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2014 年版)
- 格式:docx
- 大小:22.66 KB
- 文档页数:6
腹壁切口疝病因分析作者:尚金平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3期[摘要] 目的探讨发生切口疝的病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切口疝的发病原因。
结果切口感染、切口类型、急诊手术、切口方向和部位、老年、腹压增高、缝合技术、糖尿病等因素的存在易诱发切口疝。
结论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使术中达到血药浓度,尽量采用横切口,术后6个月内注意保护腹部切口,避免增加腹压的因素等措施是预防切口疝发生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切口疝;病因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01-01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约占各种疝的15%,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结合1997年10月——2012年12月诊治的58例切口疝临床资料,现分析探讨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8例,男42例,女16例。
年龄35-78岁,平均65.83岁。
1.2 既往手术名称 58例中10例行阑尾切除术,8例行胆囊切除术和(或)胆总管切开取石术,10例行胃大部切除术,12例为外伤术后,其他18例。
1.3 切口类型上腹正中切口9例,下腹正中切口13例,腹直肌切口15例,肋缘下斜切口3例,横切口6例,麦氏切口8例,肾切口4例。
1.4 切口类型和愈合情况Ⅰ类切口甲级愈合6例,Ⅱ类切口甲级愈合50例,Ⅱ类切口丙级愈合2例,均为换药引流愈合,无减张缝合。
2 讨论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常见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11%。
切口疝一旦发生,只有继续增大的趋势,而很少有自愈的可能,且由于疝内容物常与疝囊内壁发生粘连,疝变得不可回纳或发生梗阻现象是较常见的。
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因此,有必要对其发生原因进行探讨,以找出其预防措施。
2.1 切口类型和感染本组既往手术多为污染手术,50例均为Ⅱ类切口,其中Ⅱ类切口中有18例发生切口感染,为丙级愈合。
本组急诊手术35例,急诊状态下手术大多为Ⅱ类切口。
腹壁切口疝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腹壁切口疝(incisionalhernia)指腹部手术切口处发生的疝,无真正疝囊。
腹壁切口疝多见于腹部纵切口区,尤其是中切口或腹直肌旁切口。
疝的发病率占1.7%一期愈合切口很少发生在左右。
切口感染后,切口疝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可达10%~30%。
切口疝的发生是由切口愈合不良和腹部压力异常增加引起的。
任何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和可能增加腹部压力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切口疝。
腹壁薄弱或慢性疾病容易诱发切口疝,因此在老年或肥胖患者中更为常见。
事实上,腹壁切口疝的症状更为明显,所以在正常情况下,患者可以在家庭成员的帮助下识别疾病的疾病,做出判断,并及时去医院接受治疗。
一般来说,腹壁切口疝在及时治疗后不会出现其他疾病。
腹壁切口疝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强调患者在手术后的健康和饮食治疗中,患者及其家属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补充营养,帮助患者减轻疼痛。
饮食疗法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还可以补充营养,加强患者的身体,增强免疫力,帮助患者更好、更快地恢复健康。
腹壁切口疝是指原腹部手术切口的疝。
切口疝的发生是由切口愈合不良和腹部压力异常增加引起的。
任何影响切口愈合和增加腹部压力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切口疝。
除腹部手术切口的基本要素外,还与以下因素有关:一、全身因素老年、肥胖、糖尿病、恶性肿瘤、营养不良、腹水、黄疸、全身严重感染、休克、类固醇激素的使用都会影响切口愈合。
2.腹压增加因素咳喘、排便困难、排尿困难、负重等因素都会增加腹压。
3.局部切口因素切口关闭缝合技术非常重要。
切口感染、消化道瘘等也是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
切口感染是切口疝的主要原因。
感染后,切口二期愈合,疤痕组织多,腹壁缺损程度不同,切口腹壁强度明显降低。
据统计,切口感染后切口疝的发生率为一期愈合切口5~10倍。
4、其他因素腹壁虚弱或慢性疾病增加腹内压容易诱发切口疝,因此在老年或肥胖患者中更为常见。
其他与原手术的其他因素是术中麻醉效果差,腹壁强行对拢或缝合时腹壁各层组织不准确对合。
手术知情同意书姓名:*** 住院号:***姓名:*** 性别:男年龄:65岁住院号:***尊敬的患者:您好!根据您目前的病情,您有此手术适应症,医师特向您详细介绍和说明如下内容:术前诊断、手术名称、手术目的、术中拟使用高值医用耗材和仪器、术中或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手术风险及替代医疗方案等。
帮助您了解相关知识,作出选择。
疾病介绍和治疗建议术前诊断:[新建L单元]手术指征:腹壁缺损、切口疝保守治疗无效,疝囊可继续增大,疝内容物膨出,影响正常生活。
患者手术意愿强烈,相关辅助检查未见手术禁忌。
手术方式:腹壁肿物切除术替代医疗方案:根据您的病情,目前我院主要有如下治疗方法和手术方式:1、保守治疗,佩戴疝气带;2、腹腔镜下腹壁疝无张力修补术。
优点:创伤小,恢复快;缺点:花费高。
手术目的:去除病灶,缓解症状,明确诊断,控制疾病发展或达到根治目的。
手术部位:上腹部拟行手术日期:[手术日期]。
手术一次完成。
患者自身存在高危因素:无。
高值医疗耗材:疝补片。
术后主要注意事项:1月内避免剧烈活动,保持大便通畅。
手术潜在风险和对策1)麻醉并发症,严重者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偏瘫或截瘫,窒息、休克,可危及生命;2)术中损伤血管导致大出血,需扩大切口止血,甚至修补血管,可能需要输血,失血量过多可导致失血性休克,严重者死亡;3)术中盲肠、结肠、小肠等脏器受到损伤,致腹腔感染;4)术中损伤神经,导致术后术区麻痛,局部皮肤感觉迟钝;5)患者系二次手术,术中可能因粘连严重、局部解剖结果不清楚导致其他组织、脏器损伤;手术知情同意书姓名:*** 住院号:***6)术后手术部位出血,可能需要行二次手术止血;7)术后胃肠道出血,应激性溃疡,可危及生命;8)术后局部肌肉、腹壁缺损,术后切口疝可能;9)术后皮下出血、积血,切口缝线异物排斥反应、脂肪液化、积液、感染、裂开、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严重可形成瘘管或窦道;10)术后切口感染,需立即拆除缝线、暴露切口内感染组织,每日换药,严重者需取出疝修补网片;11)如果卧床时间较长可能导致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脑栓塞等;12)近期及远期出现疝复发或再发;13)其它目前无法预计的风险和并发症。
腹壁切口疝补片修补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发表时间:2015-06-29T11:29:05.48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9期供稿作者:肖远扬[导读] 腹部切口疝是一种常见的腹部手术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0%,修补复发率高达50%。
肖远扬(湖北省武汉市普仁医院 430081)【摘要】目的分析腹壁切口疝补片修补术后复发的临床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0 例腹壁切口疝补片修补术后复发再次治疗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为Ⅰ期愈合,平均住院时间为(7.83±2.83)d,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平均为(3.54±1.24)d,平均随访时间为(18.93±6.22) 个月。
均无疝复发。
结论腹壁切口疝补片修补术后复发再取手术治疗,应全面考虑复发疝位置、既往选取的修补方法与类型等,以确保较高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切口疝;复发疝;疝修补;补片【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053-01 腹部切口疝是一种常见的腹部手术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0%,修补复发率高达50% [1]。
切口疝补片修补术后复发率逐年增长,这类疝的再次手术治疗难度较高。
因此,为了降低切口疝的复发率,必须将补片材料应用于疝修补中。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0 例腹壁切口疝补片修补术后复发再次治疗患者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 年10 月~2014 年10 月收治的60 例腹壁切口疝补片修补术后复发再次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25 例,年龄为35 ~ 86 岁,平均(42.33±5.37)岁。
距离上次补片修补手术间隔时间平均为(9.83±1.24) 个月。
切口类型:腹正中切口29例、侧腹部切口21 例。
合并疾病:高血压21 例、糖尿病20 例、其它19 例。
患者均符合中华疝与腹壁外科学组分型[2],取聚丙烯网片、Gore-Tex Dualmesh 网片、 Bard Composix E/X 网片;实施Onlay 法、Sublay 法、Inlay 法、IPOM 法等。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年10月 第13卷 第5期Chin J Hernia Abdominal Wall Surg(Electronic Edition), October 2019,V ol.13,No.5·443·输精管等的损伤;(4)可同时观察对侧内环口情况,若发现异常可及时处理[11-12]。
最后我们比较了2组患儿的预后情况,发现并无差异(P >0.05),考虑可能与本研究例数较少且随访时间较短有关[13]。
综上,腹腔镜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显著,同时可减轻术后短期免疫应激反应,但针对其预后情况,需进一步加大样本量深入探究。
参 考 文 献[1]Yin Y, Zhang H, Zhang X, et al. Laparoscopic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incarcerated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in children [J]. Exp Ther Med, 2016, 12(6): 3553-3556. [2]马海峰, 董晓松, 彭旭, 等. 腹腔镜和传统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对比分析[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6, 11(8): 1004-1006. [3]史枢龙, 宋志永. 腹腔镜与传统腹股沟斜切口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对比研究[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6, 25(4): 627-630. [4]Naruhiko M, Hiroo U, Takashi S, et al. A feasibility of singleincision laparoscopic percutaneous extraperitoneal closure for treatment of incarcerated inguinal hernia in children: our preliminary outcom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Nagoya J Med Sci, 2016, 78(1): 19-25.[5] 郑斌. 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疗效对比分析[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 17(5): 110-111.[6]Maupoey Ibáñez J, Carreño Sáenz O, Beltrán Herrera H, et al. En masse reduction of an incarcerated inguinal hernia. Emergency laparoscopic management[J]. Cir Esp, 2015, 93(9): 603-605.[7] 李帅, 汤绍涛, 李康, 等. 腹腔镜下免Trocar 放入微型操作钳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4, 35(6): 432-434. [8] 蒋会勇, 马锐, 郭一君, 等. 达芬奇机器人腹股沟疝十二例修补术[J/CD].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6, 10(5): 326-328. [9]Wolak PK, Patkowski D. 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 in children using the percutaneous internal ring suturing techniqueown experience[J]. Wideochir Inne Tech Maloinwazyjne, 2014, 9(1): 53-58.[10] 郑斌. 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疗效对比分析[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 17(5): 110-111.[11]钱建学, 须挺. 腹股沟疝患儿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中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的对比研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 14(9): 778-780.[12] Mihăileanu F, Chiorescu S, Grad O, et al .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guinal hernia using the laparoscopic totally extra-peritoneal (TEP) technique[J]. Clujul Med, 2015, 88(1): 58-64.[13] 刘晓波.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 中国实用医刊, 2017, 44(9): 60-62.(收稿日期:2019-02-03)(本文编辑:李晓霞)汪岩,王明考,孙枭雄,等. 传统及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嵌顿疝的疗效[J/CD].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13(5):440-443.·专家课件·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手术流程杨硕(作者单位:10004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内容简介】 随着腹部手术量逐年增加,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导致的术后切口疝、造口疝也明显增多。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前言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别于2001 年和2003 年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和修订了《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推)动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材料学的发展以及循证医学的深入,疝和腹壁外科的临床证据也在不断的积累,目前诊治原则及方法趋于达成共识。
为此,学组在2011 年就以上的“方案”进行反复的专题讨论,今年5 月完成全面修订,并更名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现公布如下:1、定义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有向体表突出的疝囊结构存在,腹腔内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
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
依据解剖学“耻骨肌孔”的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病因和病理生理2.1 病因2.1.1 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1.2 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
2.1.3 腹壁薄弱各种引起组织胶原代谢及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如老年人的组织胶原成分改变和腹壁肌肉萎缩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2.1.4 其它遗传因素,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疝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
若为肠道时,可造成肠道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
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道出现水肿、渗出和血运障碍,尚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分类与分型疝的分类与分型目的在于准确的描述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和比较及评价各种治疗的效果。
3.1 分类3.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等,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分类。
1)斜疝斜疝: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紧急情况,因此,联合切开可先松解内容物的嵌顿,然后再回纳内容物至腹腔,这样既不容易损伤患者的肠管,也可使手术难度大大降低。
杂交技术是腹腔镜外科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技术,目前已用于多种腹壁疝。
但是,在将杂交技术应用于疝气的临床治疗前,术者应详细了解不同术式的优劣点,以使患者的受益达到最大。
血肿是疝修补手术后比较常见的一种相关并发症,该并发症的发生常与手术创伤的程度、患者自身身体条件状态以及患者对于补片所产生的相关异物反应有一定关系。
血肿在临床上一般可以自行吸收,严重的情况下也可通过超声引导下穿刺并且抽取积液的治疗后恢复。
本文的结果指出试验组出现血肿的概率较对照组而言相对较低。
杂交技术使肌耻骨孔区域机械性牵拉减少,进而术后血肿的发生概率显著下降。
综上,杂交技术治疗应用于腹股沟嵌顿疝的患者安全、可靠,同时可使临床疗效明显提高,然而术者需在手术前对患者的病情充分评估,如果疝囊嵌顿时间比较久,患者出现相应的腹膜炎相关症状时,则需尽快行开放手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1]唐黎明,王国华,黄洪亮,等.切口疝的杂交修补技术J/CD]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4):307-309.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版)J/CD]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3):204-206援3]司仙科,杨佳华,郑侃,等.杂交技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7例分析J1腹腔镜外科杂志,2016,216):450-452.收稿日期:2021-01-14)拉莫三嗪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癫痫合并抑郁症疗效分析杨建科苗娟近年来,脑卒中疾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我国居民的身心健康,而癫痫是脑卒中继发性疾病,常多次反复发作,是脑卒中疾病严重并发症之一1]。
据调查显示2]脑卒中疾病致残率、并发症发生率常年来居高不下,而脑卒中后继发癫痫并抑郁症患者的发病率高达58.33%o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药物是治疗脑卒中疾病的常用药物,但仍具有毒性,治疗效果尚不理想。
·指南解读·国际内镜疝学会腹壁疝和切口疝腹腔镜治疗指南更新解读(五)王平黄永刚高国栋张方捷叶静第1章如何定义腹壁疝和腹直肌分离微创腹膜外补片修补新技术?腹腔镜腹腔内补片修补(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和开放Sublay补片修补是目前治疗原发性和复发性腹壁疝最常用且安全的技术,二者短期和长期疗效相当。
开放手术感染率较高,但腹腔镜IPOM修补增加术中肠损伤、黏连和肠梗阻的风险。
尽管补片材料学的进展和组织隔离补片的应用减轻了黏连的形成,但与腹腔内异物相关的潜在风险仍未消除。
有创补片固定增加了黏连、内脏损伤、神经损伤和急慢性疼痛的风险。
腹腔镜IPOM难以缩小疝囊,并且关闭缺损有其局限性,导致较高的复发率、腹壁膨出(假性复发)和血清肿的形成。
对>15 cm的巨大疝,腹腔镜IPOM修补可能非常困难。
为了解决传统腹腔镜和开放腹部疝修补的局限性,有学者提出几种微创腹腔镜和机器人腹膜外修补技术,目的是将传统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的优点结合起来。
根据手术入路、补片位置、缺损关闭方式和腹壁重建方式对微创腹膜外修补新技术进行分类,可分为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ventral 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腹腔镜肌后修补(ventral transabdominal retromuscular/retromuscular ventral hernia,TARM/RMVH)和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膜前修补术[(ventral total extraperitoneal preperitoneal,TEP),(enhanced view total extraperitoneal preperitoneal,eTEP),(mini or less-open sublay,MILOS),(endoscopic mini or less-open sublay,EMILOS)],这些新技术多数可根据需要结合后组织结构分离(transversus abdominis release,TAR)来处理更大的缺损或放置更大的补片。
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2014 年版)2014-10-23 12:05来源: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字体大小-|+腹壁切口疝属医源性疾病,表现多样、差异较大、分类繁杂。
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表明,切口疝的长期疗效远差于腹股沟疝。
特别是巨大切口疝仍是当今临床外科面临的棘手课题。
为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携手联合,以《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2012 年版)》为基础,共同反复讨论,最终完成了《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2014 年版)》(以下简称“指南”)的修订。
制订此“指南”的目的在于为本专业的从业医师提供临床诊疗纲领,指导各级医师正确认识和处理此类疾病。
1. 腹壁切口疝的定义腹壁切口疝是由于腹壁切口的筋膜和(或)肌层未能完全愈合,在腹内压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疝,其疝囊可有完整或不完整的腹膜上皮。
在体检中可触及或影像学检查中可发现腹壁存在缺损,甚至可在腔镜探查中偶然发现原手术切口处有疝囊结构存在。
2. 腹壁切口疝的病因和病理2.1 病因腹壁切口疝的病因是复杂和多样的,包括患者自身和与原手术相关的两方面因素。
无法改变或不易改变的因素:患者的年龄、体重、营养状况及是否患有基础疾病等。
如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肥胖、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免疫功能低下及长期吸烟等因素均不利于手术切口的恢复。
手术时切口缝合关闭技术和缝合材料使用不当。
术后出现切口的血肿、感染或皮下脂肪液化、无菌性坏死和继发性感染等。
术后早期的持续性腹胀和突然的腹内压增高,如炎性肠麻痹和剧烈咳嗽等。
2.2 病理和病理生理切口疝是腹壁的完整性和张力平衡遭到破坏的结果,在腹内压的作用下,腹腔内的组织或器官从缺乏腹肌保护的缺损处向外凸出。
切口疝给机体造成的危害主要取决于疝囊的大小和疝出组织或器官的多少。
2.2.1 切口疝的疝囊容积可对全身产生影响腹壁的正常功能是由腹壁的4 对肌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与膈肌共同维持的。
胸内压和腹内压互相影响和协调,参与和调节呼吸的幅度、频率和深度,以及回心血量、排便等重要的生理过程。
当腹壁有缺损(切口疝)时,缺损部分的腹壁失去腹肌和膈肌的控制和约束。
若为小切口疝,腹壁功能的缺损可靠其余的腹肌与膈肌代偿。
但在腹内压持续不断的作用下,切口疝(疝囊容积)会随着病程的延续而逐渐增大。
若未获得有效的治疗与控制,最终可能发生失代偿。
腹腔内脏器逐步移出原来的位置进入疝囊,当疝囊容积与腹腔容积之比达到一定程度,将可能对机体的呼吸、循环系统构成威胁。
这种状态称之为“巨大切口疝伴有腹壁功能不全”,患者可伴有以下几方面的改变。
呼吸和循环系统:由于腹壁缺损巨大,呼吸时腹肌和膈肌的作用均受限。
腹部巨大的突起使得膈肌下移,腹腔内脏器向外移位,影响胸内压、肺活量,造成回心血量减少,心、肺的储备功能均会进一步降低。
腹腔内脏器:主要指空腔脏器,以肠道及膀胱尤为明显。
随着腹腔内脏器的疝出和移位,导致腹内压降低,易使空腔脏器扩张,并影响其血液循环和自身的蠕动,加之腹肌功能受限,常引起排便困难和排尿困难。
脊柱和胸廓的稳定性:从整体来看,腹部的形态如桶状,这对维持脊柱的三维结构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前腹壁的肌肉对脊柱而言,具有像前支架样的作用。
当腹壁肌肉因切口疝发生缺损和薄弱时,这种前支架作用受损,可导致或加重脊柱变形,巨大切口疝患者甚至可出现姿态改变和脊柱疼痛。
3. 腹壁切口疝的诊断大多数切口疝通过临床表现及体检即可明确诊断,对于小而隐匿的切口疝可釆用Β型超声、CT 和(或)MRI 等影像学检查确立诊断。
推荐使用CT 或MRI 进行术前评估。
除可清楚地显示腹壁缺损的位置、大小、疝内容物,以及疝补盖与腹腔内脏器之间的关系外,还可用于计算疝囊容积和腹腔容积,评价腹壁的强度与弹性,有助于临床治疗。
为真实反映切口疝的大小,在做影像学检查时应注意患者的体位(推荐使用侧卧位,并辅助以屏气等动作以帮助显示切口疝的实际状态)。
4. 腹壁切口疝的分类由于疾病不同、切口的选择不同和患者切口愈合差异,切口疝在发生部位和缺损大小上存在较大差异,这也造成了修补难度上和疗效上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制定一个理想的切口疝分类方法对选择修补术式和方法、评估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
借鉴欧洲疝学会切口疝分类方法,结合我国的临床实际,推荐从以下3 个方面进行切口疝的全面评估。
4.1 依据腹壁缺损大小分类小切口疝:腹壁缺损最大距离<4cm。
中切口疝:腹壁缺损最大距离4?8cm。
大切口疝:腹壁缺损最大距离>8~12cm。
巨大切口疝:腹壁缺损最大距离>12cm 或疝囊容积与腹腔容积的比值>0.15(不论其腹壁缺损最大距离为多少)。
4.2 依据腹壁缺损部位分类前腹壁中央区域(中线或近中线处)切口疝:包括脐上切口疝、脐下切口疝,经脐上切口疝、经脐下切口疝。
前腹壁边缘区域切口疝:包括剑突下切口疝、耻骨上切口疝、肋缘下切口疝和近腹股沟区切口疝等。
侧腹壁和背部切口疝:包括肋髂间切口疝和腰部切口疝。
4.3 依据是否为疝的复发分类初发切口疝和复发切口疝。
4.4 分类的临床运用推荐在描述切口疝诊断时包括上述分类的3 个方面。
如“前腹壁脐上巨大复发性切口疝(切口长度19cm,腹壁缺损15cmx6cm)”。
5. 腹壁切口疝的治疗腹壁切口疝一经出现,不能自愈。
由于腹内压的存在,切口疝有随着病程和年龄的增长而增大的趋势。
因此,所有切口疝患者均需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包括手术或非手术方法)。
5.1 治疗原则和手术指征诊断明确,经过手术风险评估,适合手术治疗的患者,推荐择期手术治疗。
诊断明确,存在手术风险,推荐经适当的术前准备,如肺功能锻炼、腹腔容量扩充(人造气腹)等,再择期手术治疗。
对术前诊断有巨大切口疝伴有腹壁功能不全患者,推荐采用多学科治疗模式。
请整形科、呼吸科和重症监护科等多学科会诊,共同参与、制订手术方案。
不宜手术或暂不宜手术的患者,推荐采用适当的腹带包扎以限制切口疝的增大和发展。
5.2 手术禁忌证腹壁或腹腔内存在感染灶的患者。
腹腔内存在恶性疾病,尚有肿瘤复发、转移或播散征象的患者。
切口疝患者患有全身基础性疾病尚未获控制,或处于不稳定状态,或存在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5.3 手术风险评估切口疝患者的手术风险评估包括两个部分。
从全身角度出发,考虑机体是否可以耐受手术,推荐采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手术风险评估标准。
从局部缺损出发,测量和评估腹壁缺损缝合关闭后,是否可能引起腹内高压。
5.4 手术时机选择对无感染的初发切口疝和复发切口疝患者,建议在切口愈合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观察随访(3 个月或更长时间),再行修补手术;对有切口感染的患者,建议在感染彻底治愈、切口愈合后,经过一段时间观察(3 个月或更长时间)再行修补手术。
对曾用补片材料修补并发生感染的复发疝患者,应在感染治愈、切口愈合后,经过3 个月或更长时间观察再行修补。
因病情需急诊手术时,补片材料的使用应慎重,要考虑到术后感染的风险。
5.5 切口疝修补材料修补材料可归为三类:不被机体吸收的聚合物,如聚丙烯、聚酯和聚偏二氟乙烯等;可被机体吸收的生物材料,如源于生物体的小肠黏膜下层组织、皮肤、心包等;部分可吸收的材料,如聚丙烯或聚酯网,复合有胶原蛋白或氧化再生纤维或聚卡普龙等材料。
手术医师应充分了解所使用的修补材料性能与特性。
修补材料对患者而言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有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一般而言,不可吸收的聚合物只放置在腹部肌肉的前面或后面,不能放入腹腔内。
只有具防粘连特性的材料才推荐放人腹腔内使用。
5.6 手术方法单纯缝合修补:适用于小切口疝(腹壁缺损最大距离<4cm)。
推荐使用不可吸收缝线,以长期维持张力和强度。
使用材料的加强修补:推荐用于中及以上的切口疝患者。
所谓使用材料的加强修补指在修补过程中,先缝合关闭腹壁的缺损,在此基础上,再用修补材料放置在缺损部位并超过两侧(3~5cm)以产生加强和维持腹壁张力的作用。
不推荐未缝合关闭缺损,仅将补片横跨于腹壁缺损处,即所谓的“桥接”修补。
依据修补材料在加强时所放置的层次,可分为3 种:腹壁肌肉前放置(onlay/overlay);腹壁肌肉后(或腹膜前间隙)放置(sublay);腹腔内放置腹腔内补片修补法(intraperitonealonlaymesh,IPOM)/underlay]:紧贴腹膜放置,需要强调的是,采用这种修补时,补片材料应具有防止粘连特性,腹腔镜下的切口疝修补大多属于这类方法。
常规修补手术:即开放手术,使用材料加强多以onlay 和sublay 方法修补。
腔镜修补手术:使用材料加强多以IPOM 进行修补。
杂交修补手术:以常规和腹腔镜技术相结合进行修补。
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这一技术是针对前腹壁中央区域缺损患者,使用这一技术目的是为了使腹腔获得更大的空间和容积,在此基础上往往还需用修补材料进行加强修补。
5.7 手术医师资质和医院条件从事腹壁切口疝修补手术的医师应为已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有临床经验的普外科医师,所在医院应具备重症监护室。
5.8 手术并发症腹腔间室综合征是腹壁巨大切口疝术后最严重并发症之一,是由于腹内高压导致的心血管、呼吸、肾、腹腔内脏器、腹壁和颅脑等功能障碍或衰竭的综合征。
以腹内高压、呼吸窘迫、少尿或无尿为特征,可危及生命。
术后腹壁切口皮下血肿、血清肿、腹壁切口感染、修补材料感染、修补材料外露、腹腔内感染、修补材料对消化道及邻近器官的侵蚀及肠瘘等。
5.9 围手术期处理术前准备:积极处理腹部手术切口疝患者伴有的全身性疾病。
严密监测呼吸功能,包括常规胸部X 线检查、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
对伴有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肺部有感染者,术前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控制后1 周再行手术,通过1~2 周的呼吸肌锻炼。
吸烟者术前2 周停止吸烟。
对于巨大切口疝,特别是疝囊容积与腹腔容积的比值>0.15 的巨大切口疝,为防止疝内容物还纳腹腔后发生呼吸窘迫和腹腔间室综合征,术前应进行相应腹腔扩容及腹肌顺应性训练(术前2~3 周开始将疝内容还纳腹腔,加用腹带束扎腹部或用渐进性人工气腹进行腹腔扩容)。
推荐以上准备措施实施2~3 周,患者的肺功能明显改善后再进行手术。
对于巨大的复杂的切口疝术前还应重视肠道的准备。
术前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明显降低腹部手术切口疝的感染率,特别是对于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巨大或多次复发切口疝患者。
手术后处理:术后应用抗生素:根据经验和细菌学监测指标进行调整,持续时间应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术后应加用腹带包扎3 个月或更长时间以确保切口的完全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