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
- 格式:pptx
- 大小:323.36 KB
- 文档页数:15
韩非子个人简介韩非,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韩非子个人简介,希望对你有用!韩非子简介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
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
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
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
后李斯入狱毒之。
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
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毛主席最佩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毛主席曾经说过:中国古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基本都是法家。
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
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得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
《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史料不足的参考重要来源之一,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韩非子生平经历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韩故城) 。
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老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韩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
《韩非子》原文及赏析《韩非子》原文及赏析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②。
”妻适市来③,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⑤。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⑦,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
”遂烹彘⑾也。
注释①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②彘(zhì):猪。
③适:往,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④特:不过,只是。
⑤戏耳:开玩笑罢了。
⑥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
戏:开玩笑。
他:孩子⑦待:依赖。
⑧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⑨而:则,就。
⑩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⑾烹(pēng):煮。
译文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去赶集,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妻子,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把猪杀了,煮后吃了。
赏析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
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反思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有言必信。
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
《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原文】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
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
臣窃笑之。
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
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
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
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
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
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
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
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
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然而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
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
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
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且闻之曰:"削迹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
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
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
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
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
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
韩非子原文与解析韩非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介绍韩非子的原文和一些相关的解析。
一、《韩非子·五蠹》原文韩非子《五蠹》中写道:“人之所以能,是以不可知也。
能者多行,不能者反常。
”韩非子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看法,认为人类的能力是无法完全被了解和识别的。
他指出,能力强的人通常行为多样,而能力弱的人则常常表现出独特和异常的行为。
二、《韩非子·五蠹》解析1. 人之所以能,是以不可知也这句话反映了韩非子对人类能力的认识。
他认为人的能力是多样而复杂的,难以被完全理解和掌握。
每个人都具备独特的潜能和能力,但这些能力却无法被人们充分地认识和预测。
2. 能者多行,不能者反常在这句话中,韩非子指出了能力强的人和能力弱的人的行为特点。
能力强的人通常行动频繁、多样,他们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展现出较高的能力和素质。
而能力弱的人则常常表现出异常和不寻常的行为,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能力来应对复杂的环境。
三、启示与思考韩非子的《五蠹》表达了他对人性和人的能力的独特理解,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也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他的观点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具备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其次,韩非子的思想也告诉我们,能力的提升是需要不断行动和努力的。
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人的能力和表现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他人,不要对他人的表现进行过于主观的评判。
相反,我们应该关注和发现每个人的特长,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起来,韩非子的《五蠹》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阐述了他对人类能力的独到见解,并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我们应该积极发展自己的能力,关注他人的价值,并通过努力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初见秦第一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
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
臣窃笑之。
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
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
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
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
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钅卢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
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
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
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
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
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然而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
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
齐之清济蜀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
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且闻之曰:“削迹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
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
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
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
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
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
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
《韩非子》邓玲1 原文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
《扬权》白话使公鸡掌夜报晓,让猫捕捉老鼠,都是发挥各自的特长,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了。
赏析自然规律是物尽其用,人类社会也应讲究人尽其才。
2 原文规矩既设,三隅乃列。
《扬权》白话规矩法度一经制定,其他各个方面就可以妥善安置。
赏析这是以“举一反三”的道理比喻法度端正了,一切事情都能迎刃而解。
3 原文腓大于股,难以趣走。
《扬权》白话小腿比大腿粗,就很难跑得快。
赏析这是用小腿比喻臣子,大腿比喻君主,二者轻重倒置,国家就很难治理好。
4 原文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
《扬权》白话树枝粗大而根干细小,就很难承受春风。
赏析该粗的反而细,该细的反而粗,后果将是同归于尽。
5 原文掘其根本,木乃不神。
《扬权》白话挖掉树根,树木就没有生机了。
赏析树无根不神,人无心不灵,韩非子以此提醒君主,应从根本上杜绝奸臣。
6 原文镜执清而无事,美恶从而比焉;衡执正而无事,轻重从而载焉。
《饰邪》白话镜子保持明亮而不受干扰,美丑就会显示出来;衡器保持公正而不受干扰,轻重就会显示出来。
赏析韩非子以此比喻国家应当以法治为准绳,才能治理好。
7 原文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虽贲、育不能尽人力。
《韩非子•功名》白话不顺应天时,即使十个尧也不能让庄稼在冬季结成一个穗子;违背人心,即使是孟贲、夏育也不肯多出力气。
赏析就象自然规律不能抗拒一样,治理国家不能失去失去民心。
8 原文夫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
《内储说上七术》白话火的外形严酷,所以人们很少被烧伤;水的外形软弱,所以人们多被淹死。
赏析这是用水火来比喻治理国家应当立严法,才能使百姓畏惧而避免犯罪。
9 原文摇木者一一摄其叶,则劳而不遍;左右拊其木,而叶遍摇矣。
《外储说右下》白话摇动树木的人如果逐一地掀动树叶,即使很劳累,也不能把叶子全部掀遍;如果左右拍打树干,那么所有的树叶就都会晃动了。
赏析做事情应当抓住根本,提纲挈领,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就会劳而无功。
韩非子原文及译文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其思想和言论对中国古代和现代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韩非子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韩非子《韩非子》五篇,其文简而意深,理深刻,法严峻,其言曰:“夫道者,人之所蹈,使天下一致也。
法者,治之所由生,使天下不法也。
礼者,介民之表,使天下不失其常。
义者,万物之理,使天下得以团结。
智者,之所以为政也,使天下有以智相征。
”
译文: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包括五篇,其文章简洁而含义深刻,深刻探讨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强调法治和礼制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路是人们所行走的,以确保天下一致的统一标准。
法律是统治的基础,以确保天下没有不法之事。
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以确保天下不失其常。
智慧和正义是政政的关键,以确保天下有以智慧和正义相征的能力。
韩非子:生平: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始皇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是韩王歇的儿子。
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师奉荀子,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子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在战国末期新形势下,他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却“喜刑名法术之学”,并“归本于黄、老”,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悲剧式的落幕:韩非生于战国七雄纷争之世,在战国七雄中,韩国是最弱小的国家,他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寄希望于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
韩国的政治在“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的恶性循环中越陷越深。
这使他孤独悲观,大失所望。
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始皇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
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
但秦始皇却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
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便急切下令攻打韩国。
韩王安在形势急迫的情况下派韩非出使秦国。
秦始皇见到韩非,非常高兴,然而却未被信任和重用。
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韩非,秦始皇信以为然,就把韩非交给法官审讯。
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
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
秦始皇后来感到懊悔,使人赦免他,韩非已经死了。
(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从此结束了他冤屈不得其志的一生。
韩非之作: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韩非子的寓言(精选五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规章制度、策划方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韩非子的寓言(精选五篇)韩非子的寓言 1【原文】宋之富贾有监正子者①,与人争买百金之璞②,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③,而理其毁瑕,得千溢焉④。
韩非子全注全译一、引言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约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儒家学派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的著作《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思想类著作中的重要之一,集中记录了他的政治、军事、法律等思想。
本文将试图对《韩非子》进行全注全译,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部经典之作。
二、韩非子的思想韩非子的思想以实用主义为核心,主张以实际效果为准绳评价政策和制度的优劣。
他认为国家的根本目标是强盛,而强盛的国家需要良好的政治体制和合理的政策。
他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提出了“赏罚分明”、“轻重分明”等概念,主张用严明的法律制度来约束人们行为,使国家得到治理和统一。
此外,韩非子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的理论,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建议。
三、《韩非子》的重要内容《韩非子》共分为五篇,分别为“滑稽”、“外储说”、“五蠹统辩”、“五蠹应帝王辩”和“孤憤”。
以下将对每篇内容进行注解和译文。
1. 滑稽《滑稽》篇为《韩非子》的开篇篇章,主要讨论了政治诡计的运用和权谋的奥秘。
韩非子认为,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夹杂着私利和欺骗的,政治家必须懂得这一点,并运用奸诈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他强调政治家必须具备多样的智慧和手段,才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和取得胜利。
2. 外储说《外储说》篇主要探讨了外交政策和军事战略方面的问题。
韩非子认为,国家应该把发展军事力量和外交合作结合起来,以应对外部的威胁和挑战。
他主张制定明确的军事政策,加强国防建设,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外交手段,争取和平共处的国际环境。
3. 五蠹统辩《五蠹统辩》篇是韩非子最为重要的一篇,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和治国理政等方面。
韩非子认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政治体制,并制定合理的法律制度。
他提出了“轻重分明”“赏罚分明”等概念,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他还提出了一些对于治国的具体措施,如农业发展、经济建设等。
4. 五蠹应帝王辩《五蠹应帝王辩》篇主要是对于君主和政治家的劝诫和建议。
著名思想家韩非子简介韩非子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韩非子人物简介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尊称韩非子或韩子。
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韩非子人物生平《史料》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孔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韩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
韩非的学问比李斯大得多,因说话口吃,不善辩说,但善于著述。
韩非回到韩国以后,看到韩国太弱,多次上书献策,但都未能被采纳。
于是,韩非发愤著书,先后写出《孤愤》、《五蠹》、《说难》等.......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
不久,因秦国攻韩,韩王不得不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
韩非子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韩非,但还没有决定是否留用。
但是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
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于是李斯就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
一、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出自《韩非子·五蠹》。
贾:指做买卖。
穿着长袖跳起舞来,就很好看;钱财很多,做起生意来就得心应手。
二、去甚去泰,身乃无害。
出自《韩非子·扬权》。
去除太多的吃喝玩乐,身体才会不受到损害。
三、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
出自《韩非子·十过》。
只是注重眼前的利益,一定会损害更大的利益。
这句话说明做事情要从打处着眼。
四、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
出自《韩非子·难言》。
至理的言语,往往是逆耳倒心的,除了圣贤是听不进去的。
五、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出自《韩非子·五蠹》。
上古的人们,会在道德上竞争高下,中古的人们会在智谋上进行角逐,当今的人们会在力量上争输赢。
六、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出自《韩非子·二柄》。
明达的君主掌控臣下,只不过用两种权柄,一是刑罚,二是德行。
七、圣人之道,去智与巧。
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出自《韩非子·扬权》。
圣人之道,在于去智与巧。
如果智与巧不能去除,这样就很难的维持正常秩序八、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
出自《韩非子·观行》。
即便有尧一样的智慧,如果没有众人的帮助,就不能够建立起大的功勋。
这句话说明做事情,是离不开众人的帮助的。
九、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用鲜肉去驱赶蚂蚁,蚂蚁智慧越来越多。
用鱼来驱赶苍蝇,苍蝇也会越来越多。
这句话说明处理问题要采用正确的措施。
十、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出自《韩非子·五蠹》。
所以,圣人不希望遵循古代的制度,不会墨守成规的去做事情,而是会研究当下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做法。
初见秦第一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
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
臣窃笑之。
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
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
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
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
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钅卢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
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
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
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
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
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然而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
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
齐之清济蜀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
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且闻之曰:“削迹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
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
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
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
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
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
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
韩非子十过文言文
一、韩非子贪图权位,依附权贵,疏远朋友。
韩非子欲谋求官位之余,不择手段巴结显贵而疏远旧友。
二、韩非子好说大话,夸大其词,虚言妄语。
韩非子口才出众,喜好夸夸其谈,言过其实,虚言妄语。
三、韩非子好面子,不肯认错,不愿承认自己错误。
韩非子自尊心强,不愿承认错误,不肯认错,以面子为重。
四、韩非子心胸狭窄,不容异己,轻视他人。
韩非子为人小气,排斥异己,轻视他人,心胸狭窄。
五、韩非子好斗争,喜欢争功,不容众人参与。
韩非子好争功,好斗争,不善合作,不容众人参与。
六、韩非子没有耐心,急躁易怒,缺乏容忍心。
韩非子性急躁,缺乏耐心,容易发怒,缺乏容忍心。
七、韩非子喜欢吹嘘自己,大肆夸耀自己的成就。
韩非子好逞能,喜欢吹嘘自己,大肆夸耀自己的成就。
八、韩非子过于追求名利,不重人情世故,以自我为中心。
韩非子过于追求名利,不注重人情世故,以自我为中心。
九、韩非子自视甚高,自认为无所不能,骄傲自大。
韩非子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无所不能,骄傲自大。
十、韩非子不愿接受人的批评和建议,缺乏自我反省。
韩非子不愿接受人的批评和建议,缺乏自我反省,难以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