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式理论越南中级汉语阅读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2.18 MB
- 文档页数:81
图式理论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阅读教学已成为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遇到阅读困难,无法准确理解和掌握文章意义。
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
图式理论是一种新兴的阅读教学理论,它将人类认知与阅读联系在一起,强调了阅读前对文本构建图示化的认知体验在阅读中的重要性。
因此,将图式理论应用于对外汉语阅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效果,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图式理论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效果。
具体目标如下:1. 综合分析当前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现状,找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 探究图式理论的理论基础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3. 通过实验研究评估图式理论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4. 提出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应用图式理论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为教师提供参考和指导。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的内容包括:(1)对图式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了解其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
(2)对现有的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方法及其效果进行综述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本研究提供参考。
(3)设计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研究,验证图式理论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4)提出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为教师进行教学提供指导和借鉴。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调查、对比实验和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调查:对图式理论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
(2)对比实验:选择一定数量的学生,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基于图式理论和传统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实验前后对比两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效果进行评估。
(3)统计分析:对比实验结果采用相关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估。
“图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阅读课程中的分级应用摘要:在对外汉语的学习中,阅读是留学生或者第二语言学习者接触汉语语言的主要渠道之一,阅读对汉语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图式教学法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留学生班阅读教学的调查研究,探讨在留学生阅读中,图式理论的分级应用模式。
关键词:图式理论对外汉语教学阅读分级应用阅读主要是指通过对书面语言的观察而获得其中所蕴含信息的心理活动,其实就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智力活动。
据相关调查统计发现,人们所具备的知识有一半是通过阅读取得的[1]。
所以,在对外汉语的学习中,阅读是留学生或者第二语言学习者接触汉语语言的主要渠道之一,阅读对汉语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教学实践中的效果对比,从而探讨图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阅读中的分级应用及对其对对外汉语阅读的作用。
一、图式教学法概述(一)图式的概念“图式”来自古代希腊语,主要是古希腊著名人物柏拉图的“理念论”发展而来的。
一直到1781年,康德在他的《纯粹性概念之图型说》中提及了“认知图式”这一概念,从而正式将“图式”以书文的形式提了出来,再通过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巴特利特将其引入到心理学,巴特利特在他的《记忆》种直接将这一概念称作为“图式认知”,从而变成一种认知过程的方法。
一直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现代图式理论的出现,图式理论主要认为图式是人们的大脑为了能够有效地储存或者处理所获得的信息,而将这些新知识跟已获得的经历、知识进行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彼此关联,互相架构的信息系统。
通俗地说,人们已经获得的知识、情景、经历等信息,要么将被统统忘记,要么存储在大脑里。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所储存的东西都是通过记忆进行有序地分门别类地储存的。
从而使得我们能够有条不紊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同理,大脑也把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分成若干个“单元”、“组块”、“系统”存储起来,这就是我们所要说的“图式理论”。
(二)图式的职能及其分类认知是一个不断获取新事物的过程,人们在对新事物的认知中,并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依据大脑中的图式有序地进行的。
越南语阅读教学设计1. 引言阅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学习越南语的学生来说,阅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本文将设计一套针对越南语初学者的阅读教学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目标(*这部分内容可以依托教学大纲或课程目标确定并进行适当调整*)2.1 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简短的越南语文章;2.2 学生能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准确的回答问题;2.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文章创作和表达。
3. 教学内容与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方法*)3.1 教学内容3.1.1 词汇与句型的学习:通过学习基础词汇和常用句型,为学生阅读奠定基础。
3.1.2 阅读材料的选择:选择适合初学者的越南语简短文章,包括故事、新闻、广告等,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应用。
3.1.3 阅读策略的训练:教授学生有效的阅读策略,如预测、定位、推理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2 教学方法3.2.1 全班讲解与示范:通过教师的整体指导,向学生介绍阅读技巧和策略,并通过示范性阅读进行实践演示。
3.2.2 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相互合作、讨论,帮助学生共同解决阅读难题,并加强语言的交际能力。
3.2.3 个别辅导与评估: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水平,进行个别辅导和评估,帮助他们克服阅读障碍并提升阅读能力。
4. 教学步骤(*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进行灵活调整*)4.1 导入与激发兴趣介绍故事背景,引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好奇,激发学习兴趣。
4.2 预习与导读通过图片、标题和预先设定的问题,预测和推测文章内容,提前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
4.3 阅读与理解学生进行独立阅读,注意整体理解和细节把握,将文章内容和自己的背景知识进行联系。
4.4 提问与讨论教师针对文章设定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4.5 总结与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归纳所学知识点,并进行相关语言表达的练习。
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研究作者:范丽莎贾利芳郭长荔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38期摘要:对外汉语阅读课应积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阅读课的课堂上,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学生现有的汉语知识水平,做到有的放矢地去教学。
结合图式理论,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汉语知识,通过学生已有的图式,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
关键词:图式理论;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63-02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是指以外国留学生为授课对象进行的汉语阅读教学,是一门为了提高留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阅读课是一门独立的语言技能训练课,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留学生学习和掌握汉语的重要手段。
笔者在多年阅读课教学中发现,制约留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除了词汇量匮乏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阅读方法的缺失导致阅读效率低下。
因此,为了获得最佳的阅读理解效果,需要改善阅读理解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的效率。
一、图式理论关于阅读模式的研究一直为语言学家所关注,近年来,诞生了一种新的理论——图式(schema)理论。
它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可以较为全面地解释阅读过程,是一种关于人的认知的理论。
图式理论认为,人总是把已经理解了的知识分门别类地组成不同的单元,储存于大脑的不同位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图式。
包括在这种单元之中的东西,除了知识本身之外,还有关于这些知识如何被运用的信息。
它是关于知识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
按照图式理论,所有的知识都可以组成单元,形成图式。
这些图式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
其主图式、子图式纵横交错,随着读者视野的开阔、经验的积累,图式的大小和层次也不断得到扩展和修正,并不断给读者提供参考,帮助读者理解阅读的篇章。
图式理论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图式理论是一种以文本结构特征、表达方式与理解技术为基础的理论,它以句子、段落和文章为基本文体,强调重建文本结构以及获取文本内容的重要性,从而构建起一种全新的阅读理论与教学方法。
图式理论的应用可以使阅读教学变得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对那些普通话水平低的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式理论最早出现在荷兰心理学家波汉斯博士在1980年提出的“心理图式”理论中,他指出,文本的结构特征与理解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通过对文本的图式化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有效地理解其中的主题、有意义的句子以及关键词汇。
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识记技巧的培养,这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即需要根据文本的不同特征和表达方式,使学生学习如何记忆文本中的关键词和信息;第二,介绍句子、段落和文章层次结构,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第三,识别文本内容,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提炼文章的要点;第四,加强文本理解,通过识别文本中的习语,表达方式,使学生理解文本的核心内容,以及如何正确理解文本中的概念。
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而且能够使学生受益匪浅,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首先,图式理论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因为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识记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能够更加全面了解文章内容;其次,它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提炼文章的要点,并加深对文章的认识;最后,它能够增强学生对文本中的习语,表达方式和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图式理论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一种新颖的阅读理论与教学方法,有助于阅读能力素质的提高,而且也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因此,应当加大对图式理论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力度,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语言素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基于图式理论的中级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研究图式是人类对过去经验进行总结的形式和方法,是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形式之一,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架构自身的知识结构。
图式的增多可以使得人们认知、加工和处理知识的速度和正确率相应提高。
所以图式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在了不同领域的外语阅读教学中,近年来也被引进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
本文试图通过图式的不同类型,包括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形式图式和策略图式,研究图式与中级汉语阅读教学的关系,并探讨各个图式在每个阶段对中级汉语阅读教学的指导作用。
本研究通过设定一系列标准,选取自2000年以来的五部中级汉语阅读教材进行分析对比,通过读前关于图式激活的活动设计、读中关于图式监控的活动设计、读后关于图式重建的活动设计对比分析,发现五部教材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与图式理论要求不相符合的地方,导致图式理论在中级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也存在一定困难。
本文针对以上分析出的问题和不足,对汉语阅读教材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出了相关措施。
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与图式理论最相符合的教材《中级汉语阅读教程》中的一课,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和教学策略分析来验证以图式理论为指导的中级汉语阅读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
摘要“图式理论”根据小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为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的应用,将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图式理论阅读教学基本原则策略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小学语文为例》;项目编号:cx2016b592。
作者简介:龚一鑫,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6.06.401一、图式理论的概念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们认为图式是一种认知的模块或单元,是所有信息加工所必须的基本要素。
大脑中储存的所有知识都可以分成单元、组成模块和构成系统,这类单元、模块和系统就称为图式。
人们需要利用脑海中存储的图式去接受外部信息,并按照图式去处理这些信息。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理解文本的内在意义必须拥有相匹配的图式。
人们脑海中存储的图式越齐全,接受新的信息、新的图式就越容易,阅读的效率自然就越高,反之假如缺少对应的图式支撑,就会很难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
特别是对于思维刚萌芽的小学生来说,其图式也位于一个初步产生和逐渐完善的阶段,教师要使他们的阅读水平有所进步,首先应引导学生建立和发展相关图式,可见图式理论对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文阅读图式的类型人物图式、地点图式以及事件图式是语文阅读图式的三种基本类型。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人物图式、地点图式以及事件图式是与文本中的人物、地点和事件密切联系、相互渗透的。
学生如果熟悉掌握这三种图式特点,将有助于自身阅读水平的提升。
(一)人物图式人物图式指针对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物,总结他们个性、品质、心理方面特点的知识。
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物,比如教师、律师、记者、警察等,他们做什么、怎么做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在各自的职业环境中作出选择后的结果。
人物图式就是总结不同人物由于职业、身份等不同,形成的在个性、品质、心理方面的不同特点,并将有关这类特点的知识汇集,从而产生包含万千形象的丰富人物图式。
图式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关键词:图式理论语文教学提纲:一、图式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二、图式理论在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学生个体图式建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图式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例。
四、图式理论的图式理论(Rumelhart)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应用的理论。
依据该理论,人脑中所保存的一切知识都能分成单元、构成“组块”和组成系统。
这些单元、“组块”和系统就是图式。
康德认为图式结构是先验的,皮亚杰则认为这种图式结构可以后天形成和改进。
而格式塔完型心理学也认为人们的顿悟是知觉完型能力的体现,而那种“型”——系统,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所谓的图式,是学习者已经有的知识经验而构成的系统,系统的能量要大于各部分之和。
图式也是一种系统,学习者面对系统学习从而获得的知识系统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要远远高于分散无序地学习。
而图式是一种形象地系统,更易于学习者直观而有效地学习。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J.S.Bruner)奥苏伯尔(David P.Ausubel)和加涅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组。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即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逻辑结构也对学习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两者即原有知识体系与目前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原有知识体系——即原有图式对学习新知识造成一定的影响,从使新材料在学习者头脑中获得了新的地位和意义,而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又对原有的知识体系——图式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学习者知识和能力获得发展。
在语文教学方面,“有关图示的研究,西方学者曾提出过阅读模式(Gough,1985)和课文理解模式(Kintsch 和Van Dijk,1975)等。
这些模式对提高阅读效率产生了极大影响,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
Rumelhart本人(1985)曾对图式在记叙文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图式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图式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张婧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12期摘 ;要:文本阅读理解是读者与创作者之间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二者交际的前提是共同的认知基础。
这个认知基础也就是交际双方已有的知识积累,心理学家们称之为“图式”。
运用图式进行语言理解和文本解读研究是图式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本文针对文本中存在的言语缺省这一现象,运用图式理论阐释读解缺省言语的认知机制。
关键词:图式理论 ;阅读教学 ;言语缺省 ;语文教学 ;认知心理学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热点,是关于图式在语言理解中作用的学说,运用图式进行语言理解和文本解读研究是图式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正如訾韦力在《近年国内图式理论应用研究述评》一文中所说:目前图式理论的应用研究多以外语教学为主,方式为如何把理论应用于语言习得的各个方面。
但同时他也指出:虽然对图式理论本身的研究较多,但其应用性研究还非常薄弱,而且对于图式理论一般性的描述、探讨较多,针对具体语言问题进行实地调查的研究比较少。
针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言语缺省这一具体语言现象,笔者运用图式理论阐释读解缺省言语的认知机制。
一、言语缺省现象在文字文本中,存在着一种作者通过有意减省字词或语句,从而增强表达效果的现象。
也就是说,有时候从表面上看文字的表达似乎是少写了某些语言成分,而在实际表达效果上,却并未减少表达内容,甚至传达了更深厚、更丰富的意义。
本文将这种表面上言辞短缺,而言语中所蕴含的内容并未减少甚至更丰富的现象称为“言语缺省”现象。
例:娜拉:明天我要回家去,回到从前的老家去。
在那找点事情做也许不太难。
海尔茂:喔,像你这么没经验——(《玩偶之家》易卜生)这段对话中海尔茂的话并未说完,看似缺省但却包含了更丰富的信息。
纵观全剧,海尔茂把妻子娜拉仅仅当作玩偶,是他生活的附庸品,并不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这也是娜拉离家出走的根本原因。
在海尔茂看来,他的“玩偶”怎么可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找到工作呢?即使找到了也根本不可能胜任。
图式理论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戴雪梅①(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北京100037) [中图分类号]H1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3)02-0050-04阅读行为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活动。
尤其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为了获取大量的信息,将之应用于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阅读活动则更是不可或缺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为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之一的阅读课,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如何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以词汇、语法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字、词、句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理解语篇的全局性认知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活动中,若要读懂一篇文章,仅靠一定数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是不够的,尚需要具备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
阅读理解过程是人的头脑运用各种知识(既包括语言知识,也包括非语言知识)对语篇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联想、预测、判断的复杂思维过程。
本文拟从现代图式理论入手,谈一谈其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现代图式理论(schem a theory)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其代表人物是美国人工智能学家D.E.Rumelhart。
他指出:“图式是知识的建筑块件”。
(Rumelhart,1980)图式由变量(variable)或空位(slot)构成,其基本活动方式是自下而上的资料驱动加工和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加工。
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等多种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
读者阅读时,既需要借助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即语言的语音系统、句法系统和语义系统重建书面语意义,亦需要借助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即个人的先期经验和相关的背景知识,对信息进行再次加工。
在阅读过程中,相应的图式一旦被激活,空位被填充,读者即可加速理解过程,达到实现认知的目的。
图式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图式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图式”是由康德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
20世纪初,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以及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图式概念引入心理学。
1932年德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在《记忆》一书中又对“图式”进行了新的解释。
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图式概念获得了更丰富的含义。
现代图式理论是70年代后期,当计算机、控制论和信息论深入到心理科学,使心理学中关于人类知识表征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之后出现的,并被运用于研究阅读、理解等心理过程。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鲁墨哈特(Rumelhart,1980)把图式称之为认知的建筑块料(或“组块”),是所有信息加工所依靠的基本要素。
①他认为图式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
所有的知识在头脑中都是被安排到一定的单元中,这些单元就是图式。
图式除了包含知识本身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之外,还包括这些知识如何得到应用的信息,即包含一般所谓反映着知识结构的认知结构,也包含着更为抽象的认知策略、一系列认知的框架。
在教学过程中还包括教师的认知图式等。
②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图式具有可变性、结构性与主动性的特征,他们所使用的图式概念,其含义已经远远超出巴特利特等先驱者所使用的图式含义。
它对教师和学生头脑中认知图式的分析,特别是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来研究,这是认知结构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图式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于如何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教会他们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一、语文阅读是通过同化与顺应不断修正、丰富学生语感图式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儿童接受外界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同化和顺应,导致个体内部图式——认知结构的变化,达到平衡。
③鲁墨哈特(1980年)也指出发展新知识(图式)的三种过程:增长、调谐和重构。
前两种过程是同化,即“旧瓶装新酒”,后一种则是顺应。
2003年第3期(总第75期) 语言与翻译(汉文)L anguage and T ranslati on (Ch inese ) N o.3,2003General N o.75图式理论与汉语阅读课教学骆惠珍,万维强(新疆昌吉学院中语系,新疆昌吉831100)摘要: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在图式理论指导下的汉语阅读课教学。
[作者简介]骆惠珍(1965—),女,汉族,新疆昌吉学院中语系副教授,从事汉语教学、语言与文化研究;万维强(1963—),男,汉族,新疆昌吉学院中语系讲师,从事汉语教学研究。
关键词:图式理论;阅读教学中图分类号:H 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823(2003)03-0060-03 一、引言图式本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认为概念只有和个人的已知信息相联系才具有意义。
图式是个不断发生作用的既存知识结构,遇到新事物时,只有把这些新事物和已有的图式相联系才能被理解,因此图式又被称为认知框架。
所谓图式理论就是运用这一认知心理学理论,探讨这一认知框架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的理论。
就图式理论在第二语言阅读中的作用所作的调查表明:启动 (或提供)和读物相关的内容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读物的理解,也有助于对已读内容的回忆;形式结构对阅读理解也有很大贡献。
缺乏图式知识的启动是第二语言阅读者的主要阅读困难。
因此,在第二语言阅读过程中,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文化知识及相关内容,将有助于阅读理解。
二、图式理论对汉语阅读课教学的启示根据图式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来决定,它们是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
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构成阅读材料的语言的掌握程度。
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所讨论的主题的熟悉程度。
形式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的体裁的了解程度。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大脑中的这三种图式与文章的语言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结果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媒介,一个读者没有相应的语言图式,就不可能有对输入信息语言进行编解码的能力,更不能根据文章的上下文线索去激活大脑中的内容和形式图式,因而也不可能获得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