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结核病的现状及诊断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22.63 KB
- 文档页数:4
牛结核病现状及诊断研究进展武玉兴/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719499摘 要:牛结核病会对牛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当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十分重视对牛结核病的研究,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
牛结核病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不仅会在禽畜间互相传播,还会造成人畜共患,在影响畜牧业发展的同时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一旦发现患病病例,就会造成迅速的传染。
所以需要对该疾病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研究力度,做好诊断治疗。
本文对牛结核病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诊断策略。
关键词:牛结核病;现状;诊断研究进展牛结核病一旦出现,会对牛的养殖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制约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畜牧部门也对该疾病给予了足够重视,旨在通过对牛结核病的研究,促进养殖业的迅速发展,降低此病的发病概率。
对牛结核病的现状以及诊断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现实意义。
1 现状造成牛结核病的主要病因是由牛型分枝杆菌造成的,若是受到污染的乳制品等被人们误食,可能会造成交叉感染。
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养殖业的发展,牛养殖的数量和质量都在进一步的提升,由于养殖工作的忽视,养殖管理的方式不科学等原因,也使得牛结核病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牛结核病的患病率在进一步提升,给养殖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在不断提升。
对人的威胁也不容忽视,根据调查显示,每年会有15万人由于患结核病而死亡,当前很多国家针对这一现状,积极地展开检疫和扑杀工作,牛结核病的疫情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伴随着疫情的发展,更多的人们充分意识到牛结核病的严重影响,但部分国家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对于疫情的忽视,也使得疫病持续严峻。
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每年会有很多人由于牛结核病而死亡,且死亡病例居高不下。
所以当前我们还需要对该疾病做持续的研究,进一步重视该疾病,有效抑制该疾病的发生。
2 病原学牛结核病的主要病因是分枝杆菌引起的。
分枝杆菌又包括结核分支杆菌、牛分支杆菌、禽分支杆菌。
分枝杆菌是专性需氧型的病菌,形状纤细,有的呈弯曲状,有的平直,没有芽孢、荚膜和鞭毛,其自身的抗逆性比较强大,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更喜欢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存活期在5个月以上。
牛结核病防治现状及措施王六合/新疆乌鲁木齐市动物疾病控制与诊断中心 830063摘 要:牛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属于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不仅会对牛群产生危害,还会对养牛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牛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因为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只有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进一步的促进我国养牛业的发展。
关键词:牛结核病;防治;现状;措施1 牛结核病的流行现状对于牛结核病来说,不管是人还是牲畜都会受到感染,其中人感染的数量大约有5亿,每年因开放性肺结核病死亡的人数也不少,感染率比较高的群体多集中在偏远落后的农村,这跟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有非常大的关系。
相较于国外,我国对于牛结核病的防控、扑杀措施的落实相对来说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牛结核病可以说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点传染病之一,抗结核药虽然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病,但是结核病的发病率依旧存在上升的趋势,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和滥用导致大多数的结核杆菌都出现了耐药株,目前为止还没有新的抗结核药物,这给结核病的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
2 牛结核病流行的原因造成牛结核病的主要病原就是牛型结核分岐杆菌,主要分为人型、禽型和牛型三种,并且三种类型的结核病是能进行相互传染的。
如果牛患有结核病,人类又饮用了患病牛所产的牛奶,这样就会导致人类感染。
结核病不管是对牛还是对人都具有很大的危害,因此需要加强防治。
对于牛结核病来说,患病牛只是主要的传染源,并且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病毒的传播,主要的传播介质是空气、水源、饲料槽等等,因此在日常的养殖管理中必须要及时做好监测和隔离[1]。
3 牛结核病主要的临床症状牛只患上了牛结核病比较常见的就是淋巴结核和肺结核,还有乳房结核,虽然其他器官也会有可能发生结核,但是以淋巴结核和肺结核最为常见。
一般来说,结核病的主要潜伏期有16~45d。
肺结核的最主要症状就是呼吸困难,还会伴有一定的咳嗽,严重时会有气喘的现象。
健康养殖·防控畜牧业环境 2021.0666摘 要:奶牛结核病是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二类动物疫病,属于人畜共患病,本文针对奶牛结核病的流行现状以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奶牛结核病;流行现状;防控1 前言在我国,奶牛结核病隶属于二类动物疫病,奶牛在发病后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咳嗽、体型消瘦以及生产能力明显下降,严重时会因衰竭而死,从而大幅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2 流行现状奶牛结核病的引发病菌是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具有很强的高致病性传染性特征,同时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我国属于二类动物疫病。
而奶牛感染此病的机率最大。
患病奶牛的临床表现有多处脏器与器官会产生结核节,亦或形成干奶酪状的坏死病灶,其中较为主要的病症是肺结核、乳房结核、肠结核。
结核分枝杆菌会通过痰液、粪便以及乳汁等途径离开患病牛的身体,从而对空气、饲料与饮用水造成污染,之后经由呼吸道或消化道对健康牛造成感染,此外,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途径还有胎盘传播、交配感染等。
通常情况下,此病的潜伏期是10~45d,但部分特殊病例的潜伏期会超过数月,甚至数年。
一般来说,奶牛结核病为慢性经过,相比人类而言,病畜受到的危害更为严重。
3 临床症状3.1 肺结核患病奶牛的主要症状有长期干咳,具有顽固性特征,初期表现是短促的咳嗽,在病情逐渐加重后,病牛会出现湿咳,尤其是在运动以及饮水之后,患病牛的症状更为严重。
与此同时,病畜的临床表现还有体温没有明显变化、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贫血和生产量减少等,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病牛会流出带黄色脓性鼻液,最终衰竭而亡。
3.2 乳房结核在发病初期,此病的主要症状体现在乳房淋巴结肿大,随着病情逐渐严重,患病牛会出现后方乳腺区域局域性与弥漫性硬结,无痛感,体温正常,生产量下降,且乳汁转为稀薄,颜色为深黄色,病情发展到后期病牛的乳汁分泌会停止,同时伴有全身性症状。
3.3 肠结核肠结核的重要症状是患病奶牛的空肠与回肠部位出现病灶、消化不良,在病程之初病牛表现为接连出现腹泻与便秘,随着病情严重会发生顽固性腹泻,同时排泄物中存在黏性分泌液,病牛的体重快速下降。
摘要:牛结核病,在全球动物卫生组织疾病名录中被评为B级疾病,是当前牛饲养中一个普遍发生的人畜共患疾病,如果有牛发病不但会从家畜内部传播,而且会对牧民产生病毒感染,给牧民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而且也可能带来损失。
因此,我国动物疫病研究技术人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该疾病的诊断技术研究,提升对牛结核病的方式质量。
本文重点阐述了牛结核病现状及诊断技术研究进展,旨在为牛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牛结核病;现状;诊断技术;研究进展牛结核病对爆发于奶牛、使役牛等牛群中,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临床表现上不同生长阶段被传染的病牛呈现病症也有所差异。
近些年,随着我国畜牧行业的不断发展,各地区相关部门对牛结核病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畜牧疫病防治技术人员也在积极对此疾病的治疗防治工作进行探究,从而为推进我国肉牛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同时,为养殖户提供科学的防治管理措施,实现降低牛结核病发病概况,确保养殖户、养殖场经济收益不受损失。
1 牛结核病现状牛结核病,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被我国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该疫病的暴发及传染对牛养殖业的发展及民众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
牛结核病从本质上分析,主要是因感染牛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而已引起传染性疫病,病毒可通过患病牲畜将疫病病毒传染给其他健康动物或人的群体中,当前每年因该疫病传染致死人数并不少,大部分暴发疫病感染的区域多为动物、人等群体较为集中且比较偏远的落后地区,牛结核病的传染暴发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有着直接关系。
因此,人口数量、人口流动性的增加都会对牛结核病传染创造有利条件。
新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畜牧养殖的规模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员选择投入到畜牧养殖行业中,以此来达到经济收益提升的目标,这也间接地为牛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牛结核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检疫、扑杀等措施,这些措施能够较好地缓解牛结核病的疫病扩散,但我国仍需要面临较为严峻的疫病防治工作。
牛结核病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牛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致动物传染性疾病,对养殖业和公共卫生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牛结核病的防控水平,近年来针对牛结核病的防控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牛结核病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1.检测技术的进展:过去,使用皮内试验和血清学检测方法是常用的牛结核病的诊断方法。
然而,这些方法准确性有限,易受到非特异性反应的干扰。
近年来,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逐渐得到应用,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实时荧光PCR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存在。
2.病原学研究:了解牛结核病的病原学特点对于防控牛结核病非常重要。
通过对中国不同地区牛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的分离和鉴定,研究人员发现了牛结核病的毒力因子、抗药性以及菌株的流行病学特征。
病原学研究为疫苗研发、疾病防控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重要依据。
3.疫苗研发:目前,针对牛结核病的疫苗研发仍处于早期阶段,但一些研究表明,使用疫苗可以显著降低牛结核病的发病率。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牛结核病疫苗进行了系统评价,并对轻毒化疫苗、BCG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进行了研究。
虽然目前尚未有一种足够有效的疫苗用于牛结核病的预防,但这些疫苗的研发为改进牛结核病防控措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4.环境控制:牛结核病是一种多病原体感染的疾病,长期居留在感染环境中易受到传染。
因此,环境控制对于防控牛结核病非常重要。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改善畜舍环境、控制野生动物与牛的接触以及改变养殖方式等方法,成功地减少了牛结核病的传播。
5.兽医管理和监控:牛结核病的防控还需要加强兽医管理和监控。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建立结核分枝杆菌的监测网络、加强养殖场消毒措施、建立结核分枝杆菌检测中心等方式,有效地提高了牛结核病的监测和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牛结核病的防控技术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挑战。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牛结核病的检测技术,加强病原学研究,推动疫苗的研发,改善环境控制措施,并加强兽医管理和监控工作,以进一步提高牛结核病的防控水平和降低其对养殖业和公共卫生的影响。
牛结核病现状及诊断技术研究进展牛结核病,对高产奶牛、使役牛等有极强的感染性。
不同年龄牛患病后的临床表现不同,染病犊牛多表现迅速消瘦、采食量下降,还出现顽固性的下痢。
而壮年牛则是结核病的高发群体,奶牛染病后会出现泌乳量下降,且乳汁呈现异常的稀薄状;而使役牛存在易疲劳、无力,常发短而干的咳嗽,频繁且表现痛苦,一些患病牛会出现突发性心脏衰竭,严重时患病牛会直接猝死。
基于此,牛结核病将会对牛的生长情况甚至是养殖收益等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牛结核病具有人畜共患特点,其能够对养殖人员造成感染并导致人类死亡。
因此牛肺结核病已经成为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公认的能够严重危害人畜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
在我国消费者对乳制品以及牛源性食品需求量的增加使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养牛行业中,推动了养牛业的快速发展。
但是养殖规模的扩大也为各类疫病的传播创设了条件,如牛结核病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受饲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近几年该病又呈现出增长趋势,所以做好牛结核病的防控与治疗工作,依然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任务。
1 牛结核病的现状牛结核病不仅会对牛的正常生长发育及生长性能发挥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威胁养殖人员的健康,进而对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由此,我国公共卫生防疫部门始终高度重视对牛结核病的防控工作,不断加强对牛结核病的深入研究,以减少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促进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牛结核病是牛感染牛分枝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而发生的疾病,传染源非常广泛,如病人和病牛可以作为传染源,病牛是主要传染源,其粪便排泄物、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环境等均可能造成病原体传播。
在牛结核病盛行的地区,人类依然饱受该病的危害,因此必须对该病进行有效控制。
此外,受养牛贸易往来的影响,各地区牛的流动日益频繁,加剧了牛结核病的传播范围。
从世卫组织所提供的数据来看,当前全球结核病每年新增800万~1000万人,死亡约300万人,新发病人群中有12%的艾滋病患者,另有3.2%的病人存在耐药性。
牛结核病流行病学与诊断技术研究进展摘要:牛结核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消耗性传染病,其传播流行影响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健康。
阐述了牛结核病流行病学和诊断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病的诊治与防控提供依据。
关键词牛结核病;流行病学;诊断技术;研究进展牛结核病是主要由牛分枝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消耗性传染病,可通过病畜传播给人类或其他动物[1-2]。
牛结核病感染宿主谱广,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温血脊椎动物,其传播流行不但影响到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更严重影响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公共安全。
论文联盟编辑。
1牛结核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许多发达国家结核病不仅没有下降,反而逐渐增加,而在一些贫困国家结核病已失去控制,特别是中非、南亚,因此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结核病处于全球紧急状态。
对检出的阳性牛只不能及时处理,检测手段的有限导致某些染疫牛无法流通限制,未能从根本上消灭传染源,是造成牛结核病不断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原因[3]。
整体外周环境不良,如牛舍阴暗潮湿、光线不足、通风不良、牛群拥挤、病牛与健康牛同栏饲养以及饲料配比不当、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由于野生动物獾、野牛、猴子、狐狸等动物结核病的出现,增加了牛结核病感染的又一途径。
野生动物通过排泄物将结核杆菌排出体外,污染了饲草、饲料和饮水等,家畜采食后感染结核杆菌,进而造成牛结核病的发生[4]。
由于人类艾滋病的流行以及耐药结核菌株的出现,以及牛奶在人们正常饮食中的比例加大,造成结核病人的攀升,导致人畜间结核病的相互传播,国际上由牛型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结核病的比例为10%左右。
现在,多数国家都不提倡使用疫苗的手段来控制牛结核病,而采用定期PPD皮试法检测并屠宰PPD皮试诊断阳性牛的防控策略,许多发达国家就是利用该策略有效地控制了牛结核病。
美国是第1个实行根除牛结核病的国家,自1971年实施消灭牛结核病的计划以来,已经使牛结核病发病率降至0.5%,以后一直呈零星散发。
牛结核病的诊断及防治摘要:牛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歧杆菌感染引发的一种人畜构化传染性疾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划归为二类动物疫病。
上世纪随着国家对结核病防控工作的不断向前推进,牛结核病的发生流行率逐渐下降,但在个别地区仍然会呈现散发流行和周期性流行的态势,对一个地区的牛养殖安全和人类的生命健康构成较大威胁。
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牛结核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希望对更好的控制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牛结核病;诊断;防治措施牛结核病是上世纪威胁我国牛养殖安全和人类身体健康的常发病和高发病,是由结核分歧杆菌感染,属于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容易引发人畜之间的交叉传播,再加上发病进程相对较长,传播速度较为缓慢,初期阶段很难发现,等到出现典型临床症状之后,表明牛群已经普遍受到疾病的感染。
现阶段,关于结核分歧杆菌的致病机制研究并不明确,各种病原的致病机制十分复杂,主要诱导机体的细胞免疫,使结核并不能够和其他疾病一样按照传统的疫苗免接种手段进行有效的控制,合理的做法是及时进行淘汰无害化处理。
研究结果表明,加强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和针对性的防治是确保牛养殖安全降低结核病感染率的重要举措,单纯依靠某一项措施进行防控,往往不能够彻底净化病情,所以应该从综合角度入手,构建综合性的防控措施,确保早发现早处理。
1、流行病学特征肉牛最容易感染该病,水牛、黄牛和牦牛次之。
人也会受到传染。
肺结核患者为该病的最大感染源。
牛结核病可随鼻涕、痰液、粪便及奶水等进入人体,经呼吸道及消化道传播,并与其他疾病发生密切相关。
2、临床表现潜伏期通常为3至6个星期,有些甚至可以达到几个月甚至几年。
其症状多以肺部结核、乳腺结核及小肠结核为主。
2.1肺结核病表现为持续性、难治的咳嗽,在早晨最显著。
患病牛会感到疲倦,并且会渐渐变得瘦弱,严重的动物会出现呼吸困难。
2.2乳房结核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乳房淋巴结肿大,然后在乳房后面出现局部或弥漫性的硬结,这种硬结没有发热、没有疼痛,而且表面坑坑洼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