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话题作文审题立意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34
审题立意“千古文章意为先。
”审题立意,是考场作文写作第一关,是写作教学第一难。
审题不严谨周密,作文就会不符合题意,立意不深刻高远,文章就会平庸肤浅,难得考官青睐。
所以,在写作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仔细审题,精心立意。
一、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即时训练1(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请找出这则材料的关键句:请确立文章的立意:【思路点拨】这一试题承袭了2015年全国卷Ⅱ的比较模式——对三个风采人物大李、老王、小刘的比较,平行罗列了“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并要求“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这是所谓标准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
这道作文试题的引导语由两句话构成。
前一句是说语文学习、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后一句是说中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三条途径。
关键句在于后者。
题干要求考生“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考生应针对“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这三条途径进行比较分析,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来谈。
题干标明“明确文体”,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有充分的自由度,但文体要鲜明。
题干中有“比较上述三条途径”和“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的写作任务指令,考生立意时不可忽视,要对上述三者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进行必要的权衡、比较,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
2020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审题立意与写作示范【文题展示】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读】今年的上海卷作文题延续了前几年的出题风格,既自由又有限制,且有很强的思辨性。
自由体现了海派文化的开放胸襟,限制体现了考场作文的特殊色彩,而思辨性则是突出了语文关键能力。
因此,这道题文字虽少,信息量却很大。
审题立意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对于文字型作文材料,审题时应该做到逐字逐句分析,绝不放过其中的关键词,对于关键词要廓清内涵和外延,对于句子要拆解分析其构成,在此基础上综合内容,进而提出较为辩证的观点。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注意“转折”一词,“转折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形势等。
”它强调变化后的形势。
“转折”不是“挫折”,“挫折更多强调失败、失利,对事物发展的阻碍和压制。
”两个词有相似度,但绝不可偷换概念。
“重要的转折”,限制了对转折内容的理解,也就是只能写对人类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转折,不能写身边琐屑小事,更不能虚构事件。
“意想不到”则是强调了事物发展往往出人意料,往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许多”一词则体现了命题者思维的严密,体现了思辨性,不将话说得过头本身就是对考生的引导。
这句话其实是在摆事实,因为现实社会瞬息万变,世界波诡云谲,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那些能称得上“重要的转折”自有其发展规律,令人意料不到。
“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在上一句突出“事物发展有其规律”之后,紧接着进行了提问,提出了“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作用”的思考:面对无法预料,毫无准备的“重要的转折”,我们是不是就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缴械投降了?一个问号恰恰是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顺应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哪一个更重要?对于习惯了“非黑即白”二元思维的人来说确实比较难以说清楚,但是对于接受过思维训练的高考生却是日常功课的一部分,“戴着镣铐跳舞”必然成为优秀作文的特征。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写作之审题立意【知识梳理】审题是立意的前提,是对命题材料内涵的挖掘,对材料背后引导语的领会,对作文写作要求的理解;是审清命题材料的层次、关系、内涵、性质、情感、意图、褒贬,审清引导语对对象、情境、表现形式等层面的界定,审清写作要求对主题、文体、标题、字数等方面的规定。
立意是审题的结果,是作文题目要求之下所要明确的看法和态度,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
一、多元思辨作文审题立意(一)概念解读: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
人和事物是具有复杂性的、多样性的、又是具有可能性的,这就为我们实现思辨性的目标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
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材料往往是具有“争议性”的,这里的“争议性”就是指站在哪个角度看都有一定的道理,"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如新与旧,得与失,拙与巧等等。
审题时,找到题目或材料中的"关系",才能在表达上实现思辨,准确立意。
(二)高考真题分析2020·新I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
以疫情为背景,思考“距离“联系”两者间深层关联。
2020·全国I卷:在齐桓公、管仲和绝叔牙三人的对比分析中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位来写,对比分析是多层关系主体的思考2020年正式起步:2020年教育部命制的这两道作文题目,掀起了高考思辨作文热潮。
2021·新I卷:体育之强弱2021·新II卷: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
2021·甲卷:可为与有为2021·乙卷:修身、矫思、立义2021,北京卷:生不逢时、安分随时、生逢其时2021,上海卷:时间沉淀与价值认可2021·浙江卷:取与舍2021年全面开花,4套为二元思辩,3套为三元思辩,材料引出的论题中有二元或三元关系。
二元和三元之间以存在着一定逻辑关系;且论题都有带有强烈的思辨色彩。
2022·新I卷:本手、妙手、俗手2022·新II卷:选择、创造、未来2022·甲卷:移用、化用、独创2022·乙卷:跨越、再跨越2022·上海卷:发问与结论2022年思辩变复杂,审题要求都提高一个层次,更侧重对三元关系思辨的考查。
2020北京卷高考作文题“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一条信息”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原题呈现(2020北京,24,50分)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1)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
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
其中有一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①[写作指导] 材料解读作文材料分为三个部分:a.背景——“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其中关键词“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完成全球组网部署”,分别涉及自主研发、独立运行方式和全球组网部署三个角度。
b.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成和功用:“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所以才能够组成一张“天网”,发挥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作用;“可服务全球”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功用,将服务视野扩展到全世界,为全人类服务。
c.写作切入口:“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这则材料来自当今新闻热点,引导考生关注国家大事,了解社会动态,理性看待社会热点,深刻解读时事,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思考自我价值和作用,认知自我与社会、世界的关系。
审题与立意审题:a.“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离不开每一颗卫星,每一颗卫星都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贡献自己的功用,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都不可或缺。
2020高中语文新高考辩论性作文指导(疫情角度下看“弃文从医”)一、追根溯源——什么是辩论词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的一种活动。
辩论词即是用来阐述自己观点、批驳对方错误观点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二、理清结构——辩论词的格式1、标题:要简明扼要,让人一目了然,迅速能明白辩论内容和基本观点。
2、称呼语:顶格可以写“对方辩友等”内容,结合具体题目灵活处理。
3、问候语:应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主席好!观众们好!来宾们好!大家好”等。
4、正文:一般分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
5、署名:署上辩论者的姓名。
可写可不写,根据情况灵活处理。
6、日期:可写可不写,根据情况灵活处理。
三、例题导引——辩论词行文思路【例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国贫民弱,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用如椽之笔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
21世纪,中国国富民强,人们却遭遇了“非典”和“新冠”两次疫病的袭击。
假如生活在今天,面对这种情况,鲁迅先生是否应该弃文从医,救治国人病痛的身体?某中学拟就此开展辩论活动,现面向全校学生征选正方和反方辩手。
请从“应该”或“不应该”两种立场选择其一,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例文导引】21世纪鲁迅先生不应该弃文从医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反方一辩选手科阳。
我方的一致看法是鲁迅先生不该弃文从医,救治国人疼痛的身体。
(开篇即提出论点,观点明确)首先,鲁迅先生本人曾这样说过:“无论身体多么强健的国民,如若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引,最终都会变成麻木的看客”,这是大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也同样反映了健康的灵魂对国民的重要性。
(对论点展开说明,提出本文论证的中心内容)那么在如今疫情肆虐的情况下,鲁迅先生为什么不应该弃文从医呢?请大家倾听以下疫情期间一些人犯下的令人心寒的错误。
防疫期间,仍有人顶风作案,贩卖野生动物,似乎置身事外;大量工厂生产低质量口罩,有些甚至不具备预防效果,以次充好,赚黑心钱,更严重的是这些口罩有一大部分竟然运往疫情高发区武汉等地;有些人得知自己患病之后 ,竟然破罐子破摔,向医护人员吐口水...这些行为无疑是阴暗人性的爆发。
强化审题意识,突显“三元”思辨——2020年高考浙江卷作文写作指导【原题呈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材料解读】对生命本体的观照,并站在考生的立场审视人生,让他们思考一些和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天津高考作文的主色调。
2020年的高考作文依然延续去年的命题模式和考查主题,只是与去年关注“二元”主体不同,今年则拓展为对“三元”主体的关注,即引导考生在更大的视野和空间里去审视自我,思考自我和他人、家庭乃至社会的适应调和、共生发展的问题。
话题材料设置的语言情境共有三个部分组成,第一句话明确主体是“每个人”。
作为社会关系网中的组成部分,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自我人生定位的标准就不一样。
不过,因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生命在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时,既有短期目标,也有中期目标,还有长期目标;既有现实目标,也有未来目标。
不论形式怎样,内容如何,它们都是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二句则从自我的视角移向家庭与社会,从家庭和社会对个人投注期许的角度谈论个人、家庭和社会“三元”关系。
从社会学和伦理学的角度看,家庭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
不论是家庭的主心骨,还是一般性角色,每个人在享受家庭温馨的同时,必须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只不过因所处的位置不同,履行义务的多少不同而已;而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与社会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在与社会交织的众多关系中,简单梳理不外乎就是个体对社会的诉求和社会对个体提出的要求。
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除了自我创造,还必须向社会索取,物质的,精神的,以满足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020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作文深度解析及范文2020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作文深度解析及范文2020年的高考作文是一个典型的任务驱动型的作文。
考生需要从XXX、XXX和XXX三个人中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那个,写作难点在于考生对于三人的一些事迹不是很清楚,因此在写作的时候很难找到合适的素材。
那么这道作文题到底应该怎样在有限的素材下写作呢?作文题】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XXX争夺君位,XXX和XXX分别辅佐他们。
XXX带兵阻击XXX,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XXX装死逃脱。
后来XXX即位为君,史称XXX。
XXX对XXX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XXX不可。
于是XXX重用XXX,XXX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
后人称颂XXX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XXX说:“XXX九合诸侯,不以兵车,XXX之力也。
”XXX说:“天下不多(称赞)XXX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XXX、XXX和XXX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限制。
题目提供的写作情境包含两部分,一是XXX向XXX公推荐XXX,自己甘居其下,而XXX不计前嫌,重用XXX,终成一代霸业的历史事实。
二是后人、XXX和XXX等对这三个历史人物的三则评论。
考生联想和思考要由此出发,不得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思维的落点要在“XXX、XXX和XXX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句话上。
2.典型任务限制。
“XXX、XXX和XXX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是考生必须解决的问题。
“最”字有思维上的限制,有“最”就有比较、权衡、选择。
要比较、衡量,就要有相应的标准,必须在对比中凸显“最”字,不可评价其一而不及其他。
而这个“最”的标准的确定,是文章能否成功的关键,也反映出考生对志向、情怀、智慧、品格、贡献等不同维度的不同理解。
文章体式为发言稿,发言者身份应为中学生,发言对象为同班同学,考生应有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
2020全国高考浙江语文卷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及范文【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立意」首先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错位是难免的。
作为年轻的我们应当客观看待。
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我们才能正确的处理这样的落差,首先包容是一定要有的。
我们既要有美好期望,又要对现实的落差先客观对待,然后努力改变。
落差与错位不一定代表着存在不可变,年轻人仍然应当勇于改变现状,创造条件,改变现实。
而不是任其发展,不受控制,不是让落差一直存在。
而是减少。
新的落差到来再努力缩小。
这样辩证的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
「范文」树立人生坐标期望未来美好人活世上,只有一遭。
三岁看到老,三鉴照人生,三观定坐标。
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才能期望未来的人生美好。
树立人生坐标,期望未来美好。
从呱呱坠地到盖棺定论,从树高千丈到叶落归根,从艰苦奋斗到飞黄腾达。
人,一丝不挂来一缕青烟走,来世上吃喝拉撒睡,到人间酸甜苦辣尝。
但凡有志者,事竟成。
有心者,无难事。
有坐标者,行稳致远人生无悔!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应争取生命的宽度,更应增加生命的厚度和高度。
人生坐标,时间X轴,似流水一维向东;平面Z轴,二维家庭是港湾是生命舞台;空间Y轴,三维立体,昭示着生命的最大社会价值,承担着国家民族的使命责任,关联着人类的命运和未来!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呢?存在决定意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决定了你生在怎样的一个环境里。
父母家庭在你没有生下来之前就已经在你身上寄托了美好的期望规定了你的人生航程。
而社会这个大环境也决定着你树立怎样的人生坐标。
对给材料作文题目的再思考(上)——兼谈“最佳角度”和“最佳立意”遵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高考语文试题,正在全国范围稳步推广。
为了落实“课程标准”对作文题目“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的要求,考试中心率先垂范,在2020年推出新型给材料作文。
六年来,考试中心共拟出了十九个同类型的高考作文题目,这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尝试——它促使我们对作文命题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六年来,围绕新型给材料作文,语文界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争论,也始终纠结。
一、作文题目的要求不断调整。
2020年作文题目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2020年、2020年作文题目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2020年、2020年作文题目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2020年作文题目要求:“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六年三变,主要针对的是立意角度。
二、考试中心的解释也在调整。
就2020年海宁卷的作文题目,考试中心做出了如下解释:这则生活故事可以看成是由母女三次接触小鸟的三个小故事组成,这三个小故事各自可以成为选择的角度。
这样,无论从三个小故事来看,还是从总体故事来看,这则材料是有比较多的立意的选择点。
不仅如此,在材料的结尾,还埋藏一个细节,‘放生活动’使‘鸟的需求量大增’,捉鸟要‘起早摸黑’,这几个发人深思的语句使这个生活故事生出了异样的尾巴。
正是这个尾巴使这个生活故事材料的复杂性明显地加大了。
自然是复杂的,社会是复杂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复杂的。
这则生活故事材料复杂一点,会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自然,贴近社会和贴近人生;作文材料复杂一些,这有利于选择角度的增加,有利于高考作文的多样化。
(余闻《近两年高考作文题解析》《试题与研究》2020年第10期)就2020年全国一卷的作文题目,考试中心做出了取向相反的解释:材料角度的层级性。
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作文试题审题立意分析及下水满分作文(5篇)适用省份: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陕西、重庆【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
”“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
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分析】2020年全国Ⅱ语文卷仍然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在“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强调对考生的文化修养、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世界眼光、责任担当等方面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该作文体现了宏大的时代背景,世界已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以及暗含了当下肆虐世界各国的的疫情。
引导当代青年去思考自己之于这个时代的责任和使命。
本次作文要求完成一篇演讲稿,对文体有着明确的要求,实际上是提醒考生对应用类文体的关注,体现了大纲中强调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和实用性。
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即以一名中国青年代表的身份,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
这里需要考生明确自己的身份和材料设置的特定情境。
做为世界青年中的一员,中国青年中的佼佼者,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坛上发声。
专题01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技巧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
审题:对作文题目和材料作细致周密的审查、分析,从而正确的判断出文题所要求的体裁、选材范围、中心思想、表现手法及文章格调等的过程。
立意:根据题目或话题的要求,确定一个明确的中心。
★命题作文的类型★一、命题作文的类型1. 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1)词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是词语。
如《见证》《熟悉》等等。
(2)短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如《踮起脚尖》《对常识的认识》《我与故事》《我说九零后》《品味时尚》《带着感动出发》。
(3)句子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我想握住你的手》《今年花胜去年红》。
2. 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1)全命题作文:题目前没有导入或解说性的材料,题目本身是完整的。
如:《踮起脚尖》《对常识的认识》》等等。
(2)半命题作文:题目不完整,需要写作者进行补充。
如:“站在的门口”、“这也是一种 ”、“ 而知之”。
(3)材料引导式命题作文:如,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
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
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3.从内涵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1)观点型命题作文命题就是我们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2007年上海市高考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2)论题型命题作文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割,如北京卷的《说“安”》《谈意气》。
(3)寓意型命题作文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如《门》《路》《考场》《肩膀》《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等。
(4)关系型命题作文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人与路》《树木 " 森林 " 气候》。
2020浙江高考作文审题立意一、是非观:历史悠久的《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意思是听到的并非都是真实可信的,心存敬畏是必要的,对人类应有起码的尊重。
我们做事要慎言慎行,避免误入歧途,为人要坦诚真实,否则将危害社会。
“道路千万条,学习第一条;一分不注意,学习两行泪。
”选择了学习,就是选择了成功的希望;选择了学习,就是选择了成才的捷径。
从前人留下的诸多经典中,我们汲取到无穷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同时还要勤于实践,努力探索。
二、价值观:自古以来人们就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品质。
当今社会,各种诱惑更是层出不穷,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怎样做到出污泥而不染,经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呢?怎样看待金钱、名利、地位呢?如何对待生命,死亡呢?我想这些都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情感观:亲情是母爱是世间最珍贵的,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总会得到父母的帮助和关怀。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孝顺父母并不是指逢年过节给父母买点礼物,而是能够在生活上体谅父母,包容父母,用理解、宽容、尊重去和父母沟通。
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好:“常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而真正的亲情就是相互间的牵挂和惦念,关心、支持和帮助,理解、宽容和付出,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吧!三、情感观:亲情是母爱是世间最珍贵的,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总会得到父母的帮助和关怀。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孝顺父母并不是指逢年过节给父母买点礼物,而是能够在生活上体谅父母,包容父母,用理解、宽容、尊重去和父母沟通。
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好:“常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而真正的亲情就是相互间的牵挂和惦念,关心、支持和帮助,理解、宽容和付出,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吧! 四、审美观:感受大自然美,享受生活中的美。
无论是春风拂面的季节,还是落英缤纷的季节;无论是流水潺潺的小溪,还是繁花似锦的春天。
都蕴藏着一种美,只要用心体味,用心欣赏,它就会在你的心灵深处绽放异彩。
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海南卷)作文试题审题立意分析及下水满分作文【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
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
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分析】这是一道彰显地域文化、贴近生活实际的半命题作文,材料很接地气,能引发学生的共鸣。
下面,我们不妨来“分解”剖析一下命题材料的几层意思。
选什么地名?这是材料的重心所在。
材料的第二层意思为考生提供了选择的对象和范围:一是“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的地名”;二是“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的”地名或“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的地名。
从命题所给的两个“有些”来看,这实际上已经清楚地告诉了写作的对象和范围,因此,考生作文不必面面俱到。
他可以选:1.选一个邂逅的地名:分别介绍它,挖掘它的以下几个方面:①自然特征;②风土民情;③历史文化;④著名人物等,2.选一个邂逅的地名,它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根据以上提示,考生完全可以围绕以上诸方面尽情发挥,写出非常漂亮的文章来。
从命题设置的特殊情境要求来看,考生是以被电视台邀请去作《中华地名》客串的主持人的身份来出场的。
从表达方式上看,作文主体部分可以叙述(讲故事),可以描写,可以抒情,可以议论,主题内容文体不受限制,从应用文角度来看,命题要求写一篇《中华大地》主持词,这就要关照到以下写作要素:写作身份:电视台《中华地名》栏目客串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