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之手太阴肺经
- 格式:ppt
- 大小:3.55 MB
- 文档页数:24
中医经络沟通话术1.推手臂内侧外线:手太阴肺经。
从腋下中府到大指少商,途经云门、天府、尺泽、列缺等穴,推经络时,遇到结节或顾客感到疼痛时可以沟通:疏通手太阴肺经对人体精神状态、心脏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有益,对腹痛、腹胀、胸闷、心悸、咳嗽、感冒、气喘等呼吸系统亚健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2. 推手臂内侧中线:手厥阴心包经。
从腋下天池到中指中冲,途经曲泽、内关、大陵、劳宫等穴,推经络时,遇到结节、或顾客感到疼痛时可以沟通:通心包经有疏通气机、增强心脏功能的作用,对手心热、手心出汗、腋肿、胸胁盛满、面赤目黄、失眠多梦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3. 推手臂内侧后线:手少阴心经。
从腋出极泉到小指少冲,途经少海、神门等穴,推经络时,遇到结节、或顾客感到疼痛时可以沟通:通心经有对精神疾病、心脏、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有益,对头痛、肢体麻木、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心悸、心烦、健忘失眠有保健作用。
4. 推手臂外侧外线:手阳明大肠经。
从二指商阳到鼻旁迎香,途经劳宫、曲池、缺盆、大椎等穴,推经络时,遇到结节或顾客感到疼痛时可以沟通:疏通大肠经对面部、眼、耳、鼻、咽喉、口腔、胃肠、胸部的疾病都有益。
对皮疹、肤色晦暗、淋巴肿大、甲亢、鼻炎、咽喉肿痛、乳腺炎、乳腺增生、便秘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5. 推手臂外侧中线:手少阳三焦经。
从四指关冲到眼旁丝竹空,途经阳池、天井、肩髎、大椎、瞳子髎等。
遇到结或顾客感到疼痛时可以沟通:疏通三焦经可以调节水液代谢,对防治痤疮、酒糟鼻、皮肤浮肿有效。
6. 推手臂外侧后线:手太阳小肠经。
从小指少泽到耳旁听宫,途经养老、小海、肩贞、大椎、不容等。
遇到结节或顾客感到疼痛时可以沟通:通小肠经对头颈、肩腰、背、手臂、咽喉、眼部、消化系统有益,对咽喉肿痛、黄疸、耳鸣、肩关节炎、手臂麻木、消化吸收不良有保健作用。
7. 推腿内侧前线:足太阴脾经。
从大趾隐白到腋下大包穴,途经商丘、三阴交、血海、中极等。
遇到结节或顾客感到疼痛时可以沟通:通脾经对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有益。
针灸第一章简介针灸下针原则:腹深似井,背薄如饼五脏所管:肺---皮毛;脾—肌肉;心—血脉;肾—骨穴位所在处:1.肌肉之间2.肌肉与骨头之间3. 肌肉与筋之间4. 筋与骨之间5. 筋与筋之间留针时间:20—30分钟严重者时间长些小孩不留针针的型号:3215:32号 1.5寸3230:32号3寸用于透穴十二经纳天干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
庚是大肠辛属肺,壬系膀胱癸肾藏。
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十二经纳地支歌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胱酉肾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十二时辰:寅肺:3—5点卯大肠:5—7点辰胃:7—9点己脾:9—11点午心:11—13点未小肠:13—15点申膀胱:15-17点酉肾:17—19点戊心包:19-21点亥三焦:21-23点子胆:23—1点丑肝:1—3点五行:阴经阳经木井金火荥水土俞木金经火水合土第二篇:任脉1.会阴穴在生殖器与肛门之间的中点一般情况下不下会阴穴,可采取对称治疗法,可针下百会穴(百会穴前5分向百会穴斜刺)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将神阙与尺骨之间分为五段(每段1寸,由于每人身高不同,需用同身寸),手太阴肺经3-5点歌诀: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次则侠白下尺泽,又次孔最与列缺,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中府穴—云门穴---尺泽穴---孔最穴--经渠穴---太渊穴---鱼际穴---少商穴。
云门穴下1.5—1.6寸为中府穴*****云门是肺的募穴,不能直刺,要斜刺,从中府刺到云门,一针透2穴。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虚:有喜按得现象,即当患者疼时,给其按会很舒服为虚。
实:按时觉得很痛,为实。
新病为实,久病为虚。
实症:痛(病发一周以内)泻其子实中带虚:痛多酸少先泻后补虚中带实:酸多痛少先补后泻虚证:酸补对于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的方法:先下针,在提起后顺(逆)着经络走向下针,如痛消失;再提针后向逆(顺)着经络的走向下针。
天府穴:专治流鼻血,左右对治。
24条经络的专业知识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生物电传导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传输通道,它贯穿全身,连接着各个器官和组织,起到调节和平衡身体功能的作用。
下面是24条经络的专业知识。
1. 手太阴肺经:起于大肠经,止于手厥阴心包经,主要调节呼吸和心血管系统。
2.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手厥阴心包经,止于足阳明胃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
3. 足阳明胃经:起于足大趾,止于头顶,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4.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止于手阳明大肠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
5.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包经,止于小肠经,主要调节心血管系统和情绪。
6.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少阴心经,止于足太阳膀胱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7.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小腿外侧,止于头顶,主要调节排泄系统和神经系统。
8.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厥阴肝经,止于足太阳膀胱经,主要调节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
9.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手少阴心经,止于手太阴肺经,主要调节心血管系统和情绪。
10.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手太阳小肠经,止于足少阳胆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11. 足少阳胆经:起于头部,止于足少阴肝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情绪。
12.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止于手少阳三焦经,主要调节肝脏和情绪。
13.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手厥阴心包经,止于足阳明胃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
14. 手太阴肺经:起于大肠经,止于手厥阴心包经,主要调节呼吸和心血管系统。
15. 足阳明胃经:起于足大趾,止于头顶,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16.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止于手阳明大肠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
17.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包经,止于小肠经,主要调节心血管系统和情绪。
18.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少阴心经,止于足太阳膀胱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19.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小腿外侧,止于头顶,主要调节排泄系统和神经系统。
⽳位治百病:⼿太阴肺经经⽳⽳位治百病:⼿太阴肺经经⽳⼿太阴肺经经⽳⼿太阴肺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与肺、⼤肠、喉咙等器官的联系紧密。
如果把⼈体⽐喻成⼀个家,那么肺经⼀定是个称职的管家。
所有⼊⼝的⾷物,经过胃部的消化之后,哪些有⽤,哪些没⽤;哪些保留,哪些扔掉,都有它来掌握。
不仅如此,⼿太阴肺经还起到帮助肺⽓宜发,调理全⾝⽓⾎的作⽤,呼吸系统疾病都可以找它来帮忙。
⼿太阴肺经调呼疗吸的通脉⼿太阴肺经,主要功能是帮助肺⽓宜发,调理全⾝⽓⾎,是⼈体最为重要的⼀条经脉。
它不仅能够反映肺的疾病,⽽且还能够治疗和保健呼吸系统。
⼿太阴肺经的循⾏肺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左右共计22⽳。
其循⾏路线是从胸⾛⼿,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肠,然后回过来沿着胃上⼝,穿过横膈膜,⼊属于肺脏⽓管,从肺系(指肺与喉咙相联系的脉络)横出腋下,沿着上臂内侧前缘下⾏,进⼊⼨⼝(⼿腕部桡动脉搏动处,即中医把脉处),经过鱼际,沿着其边缘,到达⼤拇指末端。
肺经还有⼀条⽀脉,它从⼿腕⾻处的列缺⽳分出,⼀直沿着掌背⾛向⾷指指端,与⼿阳明⼤肠经相接。
⼿太阴肺经上的疾病肺经与肺、⼤肠、喉咙等器官的联系紧密,只要保证肺经的畅通⽆阻,就可以保证这些器官功能的正常。
⽽当肺经异常不通时,⼈的⾝体会出现以下这些⽑病。
外经病的症状是:沿肺经循⾏路线上,锁⾻上窝、上臂、前臂内侧上缘,有⿇⽊、疼痛、发冷、酸胀等异常感觉。
脏腑病的症状是:当本经经⽓出现异常时,会感到胸闷、咳嗽、⽓喘、⽓短、⼼烦不安;⽽⼜因为肺与⼝腔和⿐⼦相通,所以也会出现感冒、⿐塞、伤风怕冷、流涕等症状。
由于肺经主要联系着肺脏,因此这条经脉上的腧⽳都能够治疗咳喘、上⽓、烦⼼、咽喉痛等肺系疾病。
肺经与⼤肠经互为表⾥,所以如果⽣了肺病,还会影响到⼤肠的相关功能,进⽽发⽣便秘、泄泻等疾病。
由于肺在志主悲,所以肺经经⽓也有调节⼈的情绪的作⽤。
当情绪异常时,可以尝试着做⼀些有强⾝健体作⽤的⽓功和导引术。
肺经的循行路线和功能主治疾病肺经的循行路线肺经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经络,其循行路线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起始于手太阴肺经:从大拇指外侧的甲沟开始,沿着手臂内侧经过手腕内侧,直到肩部。
2.沿着肩胛骨外侧下行:经过肩胛骨外侧的肩井穴,再沿着肋骨下缘,途经胸部。
3.进入腹部:贯穿过腋下,进入胸腹之间的隔膜。
4.至胃经:沿着食道下行至胃经,与心经相交。
5.终止于大肠经:最后与大肠经在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相连。
肺经的功能主治疾病肺经主要负责呼吸功能,同时也与调节水液代谢、血液运行等方面有关。
以下是一些肺经常见的功能和主治疾病:1.呼吸调节:肺经对呼吸有重要影响,通过控制呼吸节律和调整气的运行,能够帮助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
肺经的失调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咳嗽、气喘等症状。
2.水液代谢调节:肺经参与水液的代谢和调节,对于体内水分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肺经失调可能导致水液代谢异常,表现为虚汗、肿胀等症状。
3.抵御外邪:肺经被认为是抵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屏障,通过阻止外邪侵入并排出体外来保护身体免受疾病侵害。
肺经的疏通能力与体内抵抗力有关,失调可能导致感冒、咳嗽等症状。
4.血液运行:肺经通过调节气的运行与血液运行有一定的关联,肺经的疏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保证血液的正常运行。
肺经失调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表现为面色苍白、气短等症状。
5.内脏调节:肺经与心经相交,两者互相调节内脏功能,保持器官的正常运行。
肺经失调可能对心脏、胃肠等内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肺经的循行路线和功能主治疾病对于中医学的健康观念和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肺经的循行路线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肺经在人体中的作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护肺经的健康和平衡。
第三讲【第14节】手太阴肺经经穴篇少商穴杏林春雨第045期每天一期第三讲【第14节】手太阴肺经经穴篇少商穴【名称】:少商【归经】:肺经穴【拼音】:Shào shāng【国际标准代号】:LU11【特点】:五输穴之井(木)。
禁灸穴。
【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刺灸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针灸穴位全真解】少商穴是人体肺经最末的一个穴,属手太阴肺经。
位于手指,拇指末端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有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主治咽痛喉肿、中风、中暑、昏厥、发热、癫狂、癔病等证;操作方法为向腕平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此穴一般不灸。
【腧穴释义】少商:少,指小的意思;商,指五音之一,肺音为商;此穴为肺经井穴,所出为井,是说手太阴肺经脉气外发似浅小水流,故名。
【简便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或侧掌,微握掌,拇指上翘,手拇指爪甲桡侧缘和基底部各作一线,相交处取穴。
【解剖定位】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及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功能作用】清肺利咽,开窍醒神。
此穴为肺经之井穴,五行属性属木,其疏通、条达、开泄之作用较强,善清肺泻火,驱邪外出,治疗外感风热郁遏肺经之咳嗽气喘,郁遏鼻、咽之咽喉肿痛、鼻衄。
井穴宣泄郁热的作用很强,“井主心下满”,故此穴可治疗热邪内郁,气机阻滞的发热、中暑、呕吐、心下满。
井穴又为根穴,是阴阳交会之处,故善调气血阴阳之逆乱,开窍启闭,醒脑宁神,用于治疗经络闭阻、气血逆乱,阴阳失调的中风昏迷、小儿惊风、癫狂等神志病变。
井穴为阴阳经气血交会贯通之处,因此具有活血通络之效,可治疗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手指麻木。
【主治病证】咽喉肿痛、咳嗽、气喘、鼻衄;发热、中暑呕吐、心下满;中风昏迷、癫狂、小儿惊风;手指麻木。
人体14条经络走向口诀
人体14条经络走向口诀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有14条经络分布于身体各处,这些经络相互联结,贯通全身,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
以下是人体14条经络走向的口诀:
1. 手太阴肺经,起于大肠,至肺路。
2.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管,至手背。
3. 足阳明胃经,起于目内眦,至足趾。
4. 足太阴脾经,起于大拇趾外侧,至胸腹。
5.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手指,至耳后。
6.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至足小趾。
7.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部,至手心。
8.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至肋骨。
9.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脏,至手小指。
10.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底,至心脏。
11.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足跟,至头顶。
12.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孔,至头顶。
13.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至足底。
14.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至耳前。
以上14条经络贯穿全身各部位,互相联系,构成了人体的能量网络系统。
通过中医理论的观察和研究,可以发现人体内的疾病往往与经络的阻塞、不畅有关,因此,加强调理和保养这些经络对于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附]十二经循行歌1.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遂人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闹内萦,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交阳明经,前于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廉。
2.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经属大肠,食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人合谷,两骨两筋中间行,循臂人肘上闹外,肩盂前廉柱骨旁,支从缺盆上入颈,斜贯两颊下齿当,会此下人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挟口人中交左右,上挟鼻孔尽迎香。
3.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起鼻颈,互交旁约足太阳,下至气街中而合,遂下髀关伏兔逢,下循鼻外人上齿,挟口环唇交承浆,膝膑之中循胫外,足跗中指内间疼,颐后大迎颊车游,耳前发际至额颅,支者下膝三寸别,下人中指外间列,支循喉咙人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州,又有支者别跗上,大指之间太阴接,直者下乳挟脐冲,支从胃口腹里通。
4.足太阴脾经太阴脾起足大趾,循趾内侧白肉际,股内前廉入腹中,属脾络胃上膈通,过核骨后内踝前,上踹循胫膝股里,挟咽连舌散舌下,支者从胃注心宫。
5.手少阴心经手少阴脉起心中,下膈直络小肠呈,下腋循归后廉出,太阴心主之后行,支者挟咽系目系,直从心系上肺腾,下肘循臂抵掌后,锐骨之端小指停。
6.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下膈抵胃属小肠,支从缺盆上颈颊,循手上腕出髁中,上臂骨出肘内侧,至目锐眦入耳中,支者别颊斜上颐,两筋之间归后廉,出肩解而绕肩胛,抵鼻至于目内眦,络颧与足太阳接,交肩之上入缺盆,直络心中循咽嗌。
7.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经膀胱脉,目内眦上额交巅,络肾正属膀胱腑,一支贯臀入胭传,支者从巅入耳角,直者从巅入脑间,一支从膊别贯胛,挟肩循髀合胭行,还出下项循肩膊,挟脊抵腰循膂旋,贯踹出踝循京骨,小指外侧接至阴。
8.足少阴肾经足肾经脉属少阴,斜从小指趋足心,直者从肾贯肝膈,人肺挟舌喉咙循,出于然谷循内踝,入跟上踹胭内寻,支者从肺络心上,注胸交于手厥阴,上股后廉直贯脊,属肾下络膀胱深。
9.手厥阴心包络经手厥阴经心主标,心包下膈络三焦,太阴少阴中间走,入肘下臂两筋招,起自胸中支出胁,下腋三寸循孺迢,行掌心出中指末,支从小指次指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