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民族政权并立时代》
- 格式:ppt
- 大小:12.52 MB
- 文档页数:16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课标要求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教学重难点重点: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难点: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和岳飞抗金。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课件播放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片段。
提问:你看过这部电视剧吗?你知道萧峰是什么人吗?你还记得在这部电视剧中提到过哪些政权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部电视剧中曾出现过辽、西夏、大宋、大理等政权。
萧峰、段誉、虚竹等人,生活在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大约从10世纪初到1276年南宋灭亡,在近300年的时间里,中华大地上群雄逐鹿,民族政权此消彼长,征伐并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发展。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了解并立的各个民族政权吧!导入二:课件展示两幅图片:《青牛白马图》《宋太祖黄袍加身》。
青牛白马图宋太祖教师设问:同学们,在展示的两幅图中,含有两个故事,一个是青牛白马的故事,一个是黄袍加身的故事。
那么,青牛白马的故事是我国古代哪个少数民族的传说?“黄袍加身”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赵匡胤建立的朝代是什么?在这一时期我国对峙并立的主要有哪几个政权?这些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推进新课一、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1.契丹的兴起和阿保机建国课件播放视频《中华上下五千年》片断,介绍契丹的兴起与建国。
提问:契丹政权是什么时间建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什么地方?学生观看视频,结合课本回答:916年,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建都上京。
教师补充:契丹后来改国号为辽。
课件展示《还猎图》及文字资料: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提问: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契丹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契丹人过着渔猎畜牧的生活,以逐水草游牧为主。
思考和分析:契丹族兴起和强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隋唐时期,躲避战乱的中原人来到契丹地区,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契丹地区经济的发展;耶律阿保机任用汉人为谋士,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设置州县,契丹慢慢强大起来。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备课人:王建辉【课前延伸】:【学习目标】:1.掌握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的兴起与建国;2.记住“陈桥兵变”、“辽宋战争”、“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岳飞抗金”和宋金议和等重大历史事件,理清本课的发展线索;3.探究复杂的民族关系,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和“岳飞抗金”;【本课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1)契丹的兴起(2)契丹与北宋的关系(3)金的建立(4)岳飞抗金学习难点:(1)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2)正确评价岳飞抗金(3)正确认识辽、宋、西金、金之间复杂的民族关系【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杨家将抗辽和岳飞抗金的故事吗?请两位同学分别起来讲一讲。
然后,根据学生的讲述,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两个故事分别发生在哪个朝代时期呢?期间还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呢?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第一部分: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50页——P51页前两段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害羞下列问题)(一)契丹的兴起:1.隋唐时期,契丹逐步强大起来;2.契丹族强大的原因有哪些?(1)契丹人与汉人接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2)逐步学会农耕生活34.哪一个皇帝在位时,辽国占领了幽云十六州?造成了什么结果?(二)北宋的建立1.唐朝灭亡以后,我国出现了割据混战的局面。
黄河流域相继由五个朝代统治,合称“五代”。
2.五代后期,黄河流域地区面临着怎样的形势?(统一趋势不断加强)34.注意几个问题:(1)记住三个成语故事:①陈桥驿兵变②黄袍加身③杯酒释兵权(2)北宋建立的意义是什么?(陆续消灭了割据政权,结束了分裂局面)(3)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它统一的只是我国北方的黄河流域,是局部统一。
第二部分:辽、宋、夏的和战(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51页最后一段和P52页的前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1.北宋建立以后,两次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什么政策?(防御政策)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
2023年历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学反思《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学反思一
在讲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这一课时,因为课文内容中涉及到了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南宋和金的议和。
阅读完课文之后,很多同学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宋朝时是不是很有钱?不管是和哪个政权议和都给他们岁币。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首先告诉学生“评价一个事例要从不同角度思考,宋朝时和其他民族政权的议和对双方各有利弊,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影响深远。
”
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学生是聪明的,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学反思二
这节课主要学习辽、宋、金等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内容,里面涉及到几个历史人物,如阿保机、赵匡胤、岳飞、秦桧等。
千百年来百姓鲜明的爱憎表明了人们的价值观尺度:一心为国、勇敢正直是我们所赞扬的;谋己私利、阴险狡诈是我们不屑的。
因此,在处:理岳飞、秦桧等有关教学内容时,让学生通过看图片、讲故事等多种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爱憎分。
在本课中,我补充的材料少,个别少数民族的材料不能证明全部。
在教学中如何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也是一个困扰我的问题。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课标要求】使学生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及南宋偏安;【教学目标】1.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史实: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和南宋的的建立,郾城大捷和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
2.能正确分析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3.收集和讲述岳飞的故事,认识岳飞的抗金事迹和爱国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内容是:各民族政权的建立、“澶渊之盟”、岳飞抗金斗争。
本课内容时间跨度相对来说比较大,历史线索比较复杂,如何正确认识这一历史时期各民族的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澶渊之盟”是在宋朝军事有利的条件下订立的屈辱性条约,所以如何评价此条约成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乔峰的图片及档案,配乐电视剧《天龙八部》的主题曲。
乔峰武功盖世却身世凄迷,豪爽却不粗鲁,果敢却不莽撞,忠义却不愚腐,干练却不世故。
他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一个英雄人物,以其为切入点导入新课,能将学生带入那个王朝更迭的年代。
教师过渡:最后为了辽宋两国和平,乔峰以断箭自尽于雁门关外,尸体被阿紫携同坠下悬崖,与萧母同葬一谷。
时势造英雄,乔峰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年代,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感知那段历史。
【讲授新课】契丹的兴起多媒体展示:契丹的兴起让学生结合背景介绍与图片的解读,思考契丹的兴起与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契丹这支古老的民族,很少有同学了解,通过本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能很好的了解这一民族的兴起及发展过程,更好的将历史与现实接触的知识相结合,达到知古鉴今的目的。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契丹人与汉人接触,逐步学会种庄稼,冶铁,建房屋,有了农耕生活。
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仅限于从课本中寻找答案,缺少概括知识的能力,回答问题不够概括。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学设计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王照宾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在创建高效课堂的大背景下,按照我校确定的“三案七环”教学模式,结合历史学科特点,逐步摸索出适合个人特色的教学流程,即一个导学案要包含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三个部分,七个环节是:认定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对标自查、训练达标、拓展延伸。
在实际操作中,不搞一刀切,注重根据具体课型,具体授课内容相机调整,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
本节课的教学努力摒弃“教师教学路线图”式设计方式,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整合课程资源,通盘设计问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真正做到“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快乐”。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
同时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
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本课的新课标要求是:知道北宋的建立;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学情分析】1、学生好奇心强,对知识的渴求旺盛,已不单纯满足教师对课文的简单重复。
故教师应遵循新课程的要求,采取灵活适当的教学策略及手段,对教材灵活处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系统全面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对历史学科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都较高。
这一课所涉及的许多内容都是耳熟能详的,学生普遍感兴趣。
3、学生仍偏重于形象思维,对史实的理解尚缺乏正确的认识,还需要教师引导才能转化为正确的认识。
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逐步加强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
基于上述教材、学情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课堂教学及学生实际,特制定如下学习目标。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经过半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缺乏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唐朝统治瓦解后,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出现。
宋、辽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政权并立和民族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上册已经学习北朝时期,对民族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分析1、本课地位: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2、辽、宋、夏的和战3、金和南宋的对峙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
同时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
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2、本课的新课标要求是: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3.教材的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政治特点。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有和有战的关系,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尝试设计知识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提前下发预习案,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小组合作,完成基础知识部分;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正确认识宋、辽、金、西夏的关系,特别是它们之间战争的性质,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互相促进的能力。
了解岳飞抗金的故事,逐步形成运用辨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民族战争,使学生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第二单元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辽、宋、夏的建立
1.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辽太宗时,占领了幽云十六州,至此与中原政权的冲突加剧。
2.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北宋。
北宋陆续灭掉割据政权,结束了分裂局面。
3.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国
二.辽、宋、夏的和与战
1.西夏建立以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
1043年,两国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此后,宋夏边界贸易兴盛。
2.宋辽“檀渊之盟”(1005年签):内容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十万两。
意义檀渊之盟后,宋辽开始了和平相处的局面,长达100多年没有战争,宋辽都在边境地区设置了互相交易的市场,贸易、文化往来十分频繁,丰富了汉族和契丹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
三.金与南宋的对峙
1.金的建立:公元1115年,阿骨打在会宁(黑龙江阿城)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
2.抗金名将岳飞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后来又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了许多失地。
3.岳飞班师后,宋金达成协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划
定了分界线。
第二单元第十课经济中心的南移。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说课稿一、材的分析和处理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9课教学内容。
唐统治瓦解后,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出现,继五代十国后,又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汉族建立的北宋,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等政权并立。
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有斗争,更有交流,融合。
中华民族大家庭继魏晋南北朝后又进行了一次新组合。
中原地区的封建生产方式继续发展,并向周边地区推开,从东北到西北、西南(大理国)等边疆地区都先后确立了封建制度,中国封建社会在进一步发展。
本课是唐朝衰落灭亡的发展,又为后面学习起铺垫作用。
2、教材内容要素分析本课内所含时段较长,可从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并立时期。
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对峙时期。
(关于情感因素、智能因素等见目标)3、学生学习现状分析我所教的七年级学生年龄小,生理、心理处于青春期初期,还没有完全摆脱儿童时期的活拨好动,好奇心强的这些特点,另外,他们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现象入手,这样他们才能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内容。
教师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
通过老师设计的活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动手动脑主动参与进来,给他们创造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达到师生、生生互动,教与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进步。
4.教学目标要求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和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和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
通过学习,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一方面正确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初一历史 LS-07-09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导学案初中七年级编写人:审核:历史组课型:新授课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2. 正确认识民族战争的性质【重点难点】重点:契丹的兴起及与北宋的关系;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难点:对澶渊之盟和岳飞抗金的评价【学法指导】本课头绪较多,学习时要掌握好重点问题,以契丹的兴起、金的建立以及北宋与辽、南宋与金的关系为重点,认识先战后和的实质以及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特点【知识链接】“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这是1127年开封城破、北宋灭亡时流传的一首歌谣。
你知道它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吗?“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这是岳飞《满江红》中的词句。
其中“靖康耻”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南宋的抗金名将是谁?他在抗金斗争中取得过哪些胜利?你还知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尽忠报国、直捣黄龙、莫须有等成语典故的由来吗?【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知识点一: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1.世纪初,契丹族首领契丹国政权,国号。
2. 年,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以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知识点二:辽、宋、夏的和战3.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宋军打退辽军,辽宋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史称。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局面。
4. 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建立西夏国政权。
西夏与宋连年交战,双方损失很大。
后来,双方议和,向宋称臣,宋给西夏。
议和后宋夏边界兴旺。
西夏设,译汉文书,积极吸取中原文化。
知识点三:金和南宋的对峙5. 世纪初期,女真首领建立金国政权。
金先灭了,又于1127年灭亡,同年赵构登位,定都,史称南宋。
6.抗金名将在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他们的统治,以“谋反”罪杀害了他。
7.宋金议和,南宋向金,并给金,双方以至一线划定分界线。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学设计人教2001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准确说出辽、北宋、西夏、金、南宋政权的建立,理清政权之间的和战关系,把握政权并立的时代特点。
2、通过史料研习、合作探究,能准确理解澶渊之盟的影响,理解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培养辩证地理解和思考问题的水平。
3、通过学习岳飞抗金,理解到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树立准确的民族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契丹、北宋、西夏、金。
南宋政权的建立及其相互关系。
难点:准确评价澶渊之盟、岳飞抗金。
【设计意图】两宋时期,契丹、北宋、西夏并立,而西夏、金。
南宋并立,战与和并存,关系复杂,作为重点。
而对于澶渊之盟历来褒贬不一,岳飞历来作为“民族英雄”受到爱戴,如何准确评价澶渊之盟,树立准确的中华民族观对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所以将准确评价澶渊之盟、岳飞抗金作为难点。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破题导入师生欣赏视频《精忠报国》,提问:1、谁知道这首歌是歌颂哪位历史人物吗?2、他有什么突出事迹?3、由此能够看出,他生活的时代有何特点?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内容——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设计意图】欣赏视频《精忠报国》,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能让学生自然联想到岳飞,以及他所处的时代,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二)自主预习、知识梳理1、出示预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2、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预习课本内容,找出并标注辽、北宋、西夏、金、南宋政权的建立,以及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议和、岳飞抗金。
宋金议和等知识。
3、师生共同学习梳理知识。
A、契丹的兴起与北宋的建立1、契丹兴起:(1)10世纪初,契丹首领_______建立契丹国,都城_____。
阿保机就是_______。
(2)辽太宗时,契丹夺得___________,与中原政权冲突加剧。
2、北宋建立:(1)五代十国:_____灭亡之后,_____流域相继由五个朝代统治,合称五代。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第一章:五胡十六国与南北朝的政权并立1.1 学习目标:了解五胡十六国与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背景。
1.2 教学内容:五胡十六国的建立与更迭南北朝的分裂与对峙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时间轴了解五胡十六国与南北朝的历史变迁分析讨论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政策和文化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南北朝时期的政权谈判第二章:唐朝的统一与民族政策的调整2.1 学习目标:掌握唐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及其对政权稳定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2.3 教学活动:分析讨论唐朝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通过案例分析唐朝的民族政策第三章:五代十国的分裂与民族政权并立3.1 学习目标: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民族政权并立的特点,分析这一时期的历史意义。
3.2 教学内容:五代十国的分裂与更迭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政治动荡与社会变迁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时间轴了解五代十国的历史变迁分析讨论五代十国时期的民族政权并立格局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斗争第四章:宋朝的统一与民族政策的演变4.1 学习目标:掌握宋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了解宋朝民族政策的演变及其对政权稳定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宋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宋朝的民族政策宋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4.3 教学活动:分析讨论宋朝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通过案例分析宋朝的民族政策第五章:元朝的统一与民族政策的特点5.1 学习目标:了解元朝统一中国的过程,掌握元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政权稳定的影响。
5.2 教学内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元朝的民族政策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5.3 教学活动:分析讨论元朝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通过案例分析元朝的民族政策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元朝民族政策的作用和影响第六章:明朝的统一与民族政策的变化6.1 学习目标:掌握明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了解明朝民族政策的变化及其对政权稳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