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考研之科研成果及重点实验室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28.38 KB
- 文档页数:4
清华大学211工程985工程自主招生研究生院国防生卓越计划Tsinghua University所在城市:北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创建时间1911年隶属于教育部学生人数3万~4万人院士人数74人重点学科37个学校类型理工类博士点个数253硕士点个数271清华大学介绍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
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查看详细>>清华大学就业情况清华大学学生拥有乐观的就业前景。
清华毕业生多年来深受社会各界欢迎,社会对清华毕业生的需求一直强劲不衰。
清华大学不仅注重“专业训练”,而且普及“通识教育”。
对用人单位连续几年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清华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数理基础、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自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往往更看重清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潜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清华学子就业前景明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近些年来以“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为目标,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就业中心与就业指导服务体制。
学校已经建成了各方面均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的就业中心,形成了以校园为中心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构建了专业化、高水平的就业指导体系。
良好的校园招聘场所与设施直接为向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服务奠定了基础;每年举办的百余场多种形式的校园专场招聘会和全校型大型洽谈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选择就业单位的机会;快速高效的就业信息网络及时把就业信息传递给学生;专业化的职业辅导和咨询随时给学生以帮助。
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才是真的牛!要考研报这些高校就对了!8月下旬,科技部、财政部与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布《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要求对现有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基地和平台进行考核评估,通过撤、并、转等方式,进行优化整合;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择优择需部署新建一批高水平国家级基地。
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各学科领域的国内研究中心,对学科领域的发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
每年国家投入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专项经费高达数十亿。
可以说,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了一所高校在该领域的突出水平。
那么,我国到底有多少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哪些高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呢?根据科技部今年4月发布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015年度报告》,截止2015年底,我国共有25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在8个学科领域,其中,地球科学领域和生物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最多,各有44个,工程科学领域43个,信息科学领域32个,医学科学领域31个,化学科学领域25个,材料科学领域21个,数理科学领域15个。
(注:本次统计不包括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企业国家实验室。
)从依托单位来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分布在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其中教育部132个,占51.8%;中国科学院78个,占30.6%;其他部门和地方45个,占17.6%。
(注:有两个主管部门的实验室,按照第一主管部门进行统计。
)从统计结果来看,全国共有75所高校拥有至少一个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各拥有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列位居各高校之首。
北京大学紧随其后,拥有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位居第三。
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表现也表现不俗,分别有7个和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同样数量在5个以上的还有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
清华大学考研之科研成果及重点实验室汇总清华大学作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一直以来都在科研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
在考研过程中,了解清华大学的科研成果以及重点实验室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汇总清华大学的科研成果和一些重点实验室的介绍。
一、科研成果1. 物理学领域清华大学物理学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在光物理、凝聚态物理以及高能物理等方向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在光电子学领域,研究人员研发出了高效稳定的双曲线光学材料,为光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持。
此外,在精确测量和精确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人工智能领域,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机器翻译等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引领了国内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此外,清华大学在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数据库等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3. 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清华大学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也备受瞩目。
该学科的研究方向涵盖了新型材料的合成、材料性能的调控以及材料在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应用等。
具体来说,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在钢铁熔化和精炼过程中的气体控制、新型电池材料的设计与开发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重点实验室1. 清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流实验室。
这些实验室在相关领域的科研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清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方向非常突出,致力于开展生物医学器械的研制与应用。
2. 清华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清华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下设多个重点实验室,其中包括材料学、能源与环境科学、机械工程等方向的实验室。
这些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紧跟国际前沿,成果丰硕。
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室致力于新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了相关领域科技的进步。
3.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是国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要实验室之一。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是清华大学教育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海内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的目标是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育研究机构,为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重要的智力支持。
在教育研究领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以其优秀的教师和充足的资金得到了诸多的学者、媒体以及国内外政府部门的关注与支持。
一、研究方向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的研究方向涵盖了教育管理、教育政策、教育发展、教育评估,以及教育科技等领域。
研究内容包括:国家教育政策、教育改革、教育行政实践、学校管理、教师教育、教育分配制度、教育法治研究等。
二、研究成果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得到了良好的研究成果。
2019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被评为2019年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重点普及研究基地。
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是:透过数据和调查分析教育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行政和实践建议。
教育政策研究成果方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的出版物在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和政策实践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此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的研究人员也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地位,并且受到学术界和政策界的重视。
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方法研究方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未来展望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未来的规划主要包括推广实践、提高研究水平和提升市场认可度等三方面。
为此,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将扩大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的研究合作,鼓励与其他研究机构、高校和政府机关的合作,开展更广泛的合作研究项目,提高研究水平和产品质量。
此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计划加强对教育政策、教育财政等领域的研究。
通过适应市场需求,设计合适的研究计划,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以提升市场认可度。
在此基础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将继续为推进教育发展、服务社会、促进学科跨越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作为清华大学教育学院的支柱性机构之一,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推进教育事业的进步,为新时期人才培养、高质量教育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和参考。
清华大学考研之科研成果及重点实验室成果奖励清华大学科研工作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共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92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部委省市级科技奖66项,其他各类科技专项奖111项。
2012年度通过科技成果鉴定项目42项,科技成果登记项目63项。
清华大学累计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47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2287项。
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大型结构与土体接触面力学试验系统研制及应用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清华大学辐射成像创新团队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罗布泊盐湖120万吨/年硫酸钾成套技术开发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量子通信与量子算法的物理基础研究广义协调与新型自然坐标法主导的高性能有限元及结构分析系列研究干细胞多能性与重编程机理研究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及设计理论并联机器人机构拓扑与尺度设计理论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基于行驶环境感知与控制协同的汽车智能安全新技术及应用下一代互联网4over6过渡技术及其应用基于吸收式换热的集中供热技术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土木工程用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内燃机全工况高增压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专利技术2013年该校国内申请总数2330项,国外申请总数401项;国内授权总数1609项,国外授权总数346项;国内授权专利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占总授权总数约42%、国防专利申请总数3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391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4项。
2013年,共获得专利优秀奖3项,居国内高校首位。
从1985年至2010年,学校累计申请专利11578余项,其中,发明专利9940项;授权专利数为6744余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为5247项沖请国外专利总数1915余项;国外专利授权总数536余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数约为838项。
论文著作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清华大学被《工程索引》(EI)收录论文数,自1993年以来,已经连续 20年保持全国高校首位;被《科学引文索引》(SCI 网络版)收录论 文,在数量保持稳定的同时,质量有稳步提升 ;SCI 论文被引用篇数及被引用次数继续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
大学生科研成果展现实力8个学术研究项目引领学术前沿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成果日益引人注目。
他们的优秀科研项目不仅展现了他们的实力,还引领了学术前沿。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大家介绍8个令人瞩目的大学生学术研究项目,展现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实力。
第一个科研项目是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
由一群天津大学的大学生组成的团队,他们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提高计算效率,并取得了优秀的实验结果。
这项研究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引领了学术前沿。
第二个项目是来自清华大学的一项药物研究。
这个团队研发了一种新型的抗癌药物,通过靶向癌细胞的新机制,有效地抑制了肿瘤的生长。
他们的研究为抗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三个项目是由浙江大学的学生团队完成的环境保护研究。
他们开展了全面的水质监测和分析,利用新型的水处理技术改善了水质,并成功地应用于某个污染严重的地区。
他们的研究为环境保护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环境可持续发展。
第四个项目是中国科技大学的一项材料科学研究。
研究团队成功地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他们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并引领了材料科学的学术前沿。
第五个项目是由北京大学的学生团队进行的经济学研究。
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和数学建模,揭示了市场竞争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一系列提升企业创新的政策建议。
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个项目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项生命科学研究。
这个团队通过深入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一种新的抗菌机制,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抗菌药物。
他们的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为抗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第七个项目是湖南大学的一项航空航天研究。
他们利用先进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超音速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设计方案,提高了飞行器的性能。
SCI-TECH INNOVATIONS创新成果AND BRANDS创新成果ACHIEVEMENTS装置上电试验全年弃水电量515亿千瓦时,水能利用率在96%左右;弃风电量419亿千瓦时,弃风率12%,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
这已经是在各方努力下有所改观的数据。
“弃水弃风弃光”问题伴随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而出现,已成为对清洁能源投资的极大浪费。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可靠消纳,已是我国能源行业将长期面临的重大挑战。
实验室在这方面开展了深入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在灵活性资源挖掘方面,提出需求侧灵活资源不确定性分析理论,为大规模灵活性资源参与电网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提出灵活性资源市场交易理论,解决了电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灵活性资源的精准定价难题。
在电网调度控制方面,提出新能源电力系统工程博弈论,为电力系统不确定性优化控制提供了统一研究框架。
提出自律协同有功调度和电压控制技术,解决了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接入下的电网运行控制难题。
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和有功调控系统在东北大区电网和11个省级电网应用,东北电网年均减少弃风电量14亿度。
电压控制技术应用于国内全部13个大型风光基地,闭环控制了全国一半以上的集中并网风光发电,三北风电基地电压波动率平均下降31%,开端良好。
如果能源电力行业的提质增效是一架马车,可再生能源消纳和传统电力的清洁转型就是马车的两个车轮。
煤电作为我国电力的主体能源,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很难改变。
如何帮助传统电力实现提质增效、清洁生产,同样重要。
他们将目标锁定在了循环流化床技术。
这项近20年才发展起来的洁净煤燃烧技术,在燃用低热值燃料和低成本污染控制上有独到之处,是近年传统煤电行业的重大技术需求之一。
提高循环流化床发电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大型化及高参数化,但面临不少技术挑战。
为此,实验室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最终建立了全工况超临界循环流化床动态数学模型,研发出为运行优化提供关键参数的测量技术,及基于电站机理数学模型及运行大数据的性能监测与优化模型,解决了现实所需。
清华大学考研之科研成果及重点实验室
汇总
成果奖励
清华大学科研工作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共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92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部委省市级科技奖66项,其他各类科技专项奖111项。
2012年度通过科技成果鉴定项目42项,科技成果登记项目63项。
清华大学累计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47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2287项。
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大型结构与土体接触面力学试验系统研制及应用
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清华大学辐射成像创新团队
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罗布泊盐湖120万吨/年硫酸钾成套技术开发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量子通信与量子算法的物理基础研究
广义协调与新型自然坐标法主导的高性能有限元及结构分析系列研究
干细胞多能性与重编程机理研究
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及设计理论
并联机器人机构拓扑与尺度设计理论
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基于行驶环境感知与控制协同的汽车智能安全新技术及应用
下一代互联网4over6过渡技术及其应用
基于吸收式换热的集中供热技术
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土木工程用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
内燃机全工况高增压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专利技术
2013年该校国内申请总数2330项,国外申请总数401项;国内授权总数1609项,国外授权总数346项;国内授权专利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占总授权总数约42%、国防专利申请总数3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391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4项。
2013年,共获得专利优秀奖3项,居国内高校首位。
从1985年至2010年,学校累计申请专利11578余项,其中,发明专利9940项;授权专利数为6744余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为5247项;申请国外专利总数1915余项;国外专利授权总数536余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数约为838项。
论文著作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清华大学被《工程索引》(EI)收录论文数,
自1993年以来,已经连续20年保持全国高校首位;被《科学引文索引》(SCI网络版)收录论文,在数量保持稳定的同时,质量有稳步提升;SCI论文被引用篇数及被引用次数继续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
清华大学2012年度国际论文被引用5631篇,共计21502次,被网络版《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总数为3386篇,被《工程索引》(EI)收录的论文数3098篇,被《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收录的论文694篇,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为160篇。
2011年,清华大学出版理工农医类学术著作132部,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著作136部;出版理工农医类学术著作121部,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著作113部;出版理工农医类学术著作118部,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著作160部。
截至2014年3月31日,清华大学正在运行的科研机构共322个,其中政府部门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23个,包含国家实验室(筹)1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7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3个。
国家实验室(1)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2)
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北京电子能谱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13)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
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7)
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下一代互联网核心网国家工程实验室
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特高压工程技术(昆明、广州)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业酶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
抗肿瘤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
光盘系统及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工业锅炉及民用煤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
国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分中心)
国家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1)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3)
新能源与环境国际研发中心功能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新材料国际研发中心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示范型合作基地)(2)
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中俄战略合作研究所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7)
生命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生物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应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固体废物处理与环境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成形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蛋白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信息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反应堆工程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普适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粒子技术与辐射成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机光电子及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信息系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1)清华大学媒体与网络技术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
建筑节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清洁能源化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节能增效智能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核电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固体器件与集成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辐射技术与辐射成像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其他教育部科研基地(1)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
环保部重点实验室(3)
国家环境保护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联合)
环保部工程技术中心(1)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清华大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专业中心实验室(1)国家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国家级中心关键储备设施火灾安全与应急技术基础研究实验室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1)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清华大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1)中药化学实验室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
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教育部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1)清华大学科教政策研究中心
教育部教育战略与规划研究中心(1)教育部-清华大学教育战略决策与国家规划研究中心
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1)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北京实验室(1)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及仪器北京实验室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3)
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网络多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绿色反应工程与工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城市综合应急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膜材料与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微量分析测试方法与仪器研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蛋白质药物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生物制造与快速成形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精细陶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核检测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精密超精密制造装备及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多维多尺度计算摄像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二氧化碳资源利用与减排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工程实验室(1)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北京市工程实验室
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6)
北京市集中生物燃气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铁路客运服务系统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多模态医学影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无线医疗与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可视媒体智能处理与内容安全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生物燃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2)
中美电动汽车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先进碳纳米管宏观体材料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高技术陶瓷材料与工艺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多功能DNA纳米复合生物材料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二氧化碳资源利用与减排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生物燃料技术创新与应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生物三维打印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微纳器件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传染病研究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绿色能源与电力安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城市垃圾干发酵技术北京市国际合作示范基地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重点(工程)实验室(1)机械工业并混联机构及控制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