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中华文化的勃兴2
- 格式:ppt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23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说教材。
(一)教材公析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最后一课。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
这一社会变革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
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各派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已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黄金时代!本课分为三目内容。
第一目: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主要介绍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成就。
第二目:思想家老子。
主要讲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
第三目:百家争鸣。
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的思想主张。
重点是孔子和百家争鸣;难点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百家争鸣背景、各派思想主张。
(二)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①知道孔子。
②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2、三维目标处理方法:通过设计名片活动了解、介绍孔子,学以致用探究孔子思想在今天的借鉴作用;模拟稷下学宫的历史情境,通过表格法来了解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四)教学难点难点: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百家争鸣背景、各派思想主张。
处理方法:通过成语故事了解道家的思想主张,避开深奥的哲学原理,取其强弱转化的观点,侧重情感价值观教育;创设情境层层导入化难为简,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设计对比、小辩论等方法,理解、再认、应用百家争鸣的思想主张。
二、说教法1、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的理念。
体现了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操作策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习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
《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出了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要求。
因此,本堂课在设计之时,就是依据这个标准,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原则,突出多媒体教学这一教学技术手段在辅助知识产生发展和突破重难点的优势。
因为是农村中学,因此在设计之中也考虑设计补充了不少知识点,对一些史料进行了详细说明。
序号05 主备人:赵亚飞 审阅人 : 秦海龙 审核人: 王亚锋 班级: 姓名: 时间:2013-10-20第1页(共1页)张洪中学七八年级政史备课组《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导学案【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争鸣,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其影响源远流长,我们为先秦的灿烂文明而骄傲。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形成知识。
懂得孔子、老子等不仅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是今天影响世界的思想家。
3、海纳百川,全力以赴,孜孜以求。
【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学法指导】1.课前预习教材,用双色笔勾出重、难点,独立认真完成学案,提前进行讨论研究;2.组长对组员的学案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给与等级评价;3.课上小组长组织好组内“一对一”、“分层交叉”讨论,并帮助有展示、点评任务的同学高效完成任务;4.无展示、点评任务的同学迅速补充完善自己的学案后疯狂记忆完成巩固。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阅读课文、填写内容) 1、战国时期有哪几家著名的学派?2、春秋晚期开创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是谁?3、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哪两个?其中哪一个主张保护环境?(孟子)4、春秋晚期开创道家学派的思想家是谁?5、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是哪一个?其中哪一个的主张与荀子相反?6、战国末期的法家代表人物是谁?这时最强大的国家是哪一个?7、秦国国君为什么最赏识韩非的主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展示) 活动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1)孔子的三句名言的意思是什么?(2)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活动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 (1)能否举出我国历史上的体现这种浩然正气的事例?(3)当今社会我们应当怎样提倡这种浩然之气?【归纳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布置】 P47动脑筋。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教案一:中华文化的勃兴——古代科技与发明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对中华文化勃兴的重要作用;2.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的基本知识;3.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骄傲感。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2. 分类介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3. 探究中国古代其他重要的科技与发明,如井冈山水利工程、天工开物等。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科技与发明吗?”2. 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四大发明(20分钟)分类介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通过图片、实物或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发明的原理和应用。
4. 探究其他科技与发明(15分钟)介绍中国古代其他重要的科技与发明,如井冈山水利工程、天工开物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5.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并鼓励学生对中华文化保持骄傲感和好奇心。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2. 实物展示:纸张、指南针、火药、印刷品等;3. 课堂互动环节:问题卡片、小组讨论等。
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2. 作业: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写作任务,检验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的认识和感受。
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或科技展览,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2.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撰写一份关于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的研究报告;3. 开展相关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等,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