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物理实验报告----RC电路的过渡过程
- 格式:pdf
- 大小:6.88 MB
- 文档页数:8
RC一阶电路的过渡过程实验原理RC一阶电路的过渡过程实验原理类别:电子综合1.RC过渡过程是动态的单次变化过程。
要用普通示波器观察过渡过程和测量有关的参数,就必须使这种单次变化的过程重复出现。
为此,我们利用信号发生器输出的方波来模拟阶跃激励信号,即利用方波输出的上升沿作为零状态响应的正阶跃激励信号,利用方波的下降沿作为零输入响应的负阶跃激励信号。
只要选择方波的重复周期远大于电路的时间常数t,那么电路在周期性的方波脉冲信号的激励下,它的响应就和直流电接通与断开的过渡过程是基本相同的。
2.图1(b)所示的RC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分别按指数规律衰减和增长,其变化的快慢取决于电路的时间常数t。
图1 RC 一阶电路充放电过程示意图3.时间常数t的测定方法。
用示波器测量零输入响应的波形如图1(a)所示。
根据一阶微分方程的求解可知,UC=Ume-t/RC=Ume-t/t。
当t=T时,UC(T)=0.368Um。
此时,所对应的时间就等于T,亦可用零状态响应波形增加到0.632Um,所对应的时间测得,如图1(c)所示。
4.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是RC过渡过程中较为典型的电路,它对电路元件的参数和输入信号的周期都有特定的要求。
对于一个简单的RC串联电路,在方波脉冲的重复激励下,当满足T=RC《T/2时(T为方波脉冲的重复周期),且由R 两端的电压作为响应输出时,则该电路就是一个微分电路,因为此时电路的输出信号电压与输入信号电压的微分成正此,如图2(a)所示。
利用微分电路可以将方波变成尖脉冲。
图2微分电路及积分电路的实验电路在图2(a)中,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及元件特性,有ui=uc(t)+uR(t),而uR=Ri(t),i(t)=.如果电路元件R与C的参数选择满足关系uc(t)》uR(t),ui(t)≈uc(t)那么即输出电压uR(t)与输入电压ui(t)成近似微分关系。
若将图2(a)中的R与C位置调换,如图2(b)所示,由C两端的电压作为响应输出,且当电路的参数满足t=RC》T/2,则该RC电路称为积分电路,因为此时电路的输出信号电压与输入信号电压的积分成正比。
rc串联电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RC串联电路的基本特性,包括RC 电路的充放电过程以及等效电路的建立。
实验器材:电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电容器、开关、导线等。
实验原理:RC串联电路由电阻和电容器串联而成。
当电源接通后,电源正极的电荷经过电阻器进入电容器充电,直到电容器两极间电压达到电源电压。
此时电容器开始放电,电荷从电容器正极经过电阻器到电源负极,直到电容器两极间电压降低到零。
实验步骤:1. 搭建RC串联电路,将电源正极与电容器的正极相连,电容器的负极与电阻器相连,电阻器的另一端与电源负极相连。
2. 将电流表串联到电阻器上,将电压表并联到电容器上。
3. 调节电源电压为适当值,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
4. 关闭电源,并记录电容器放电后电压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1. 充电过程:在电源开启后,电容器的电压逐渐增加,直到达到电源电压。
电流表显示的电阻器电流逐渐减小。
2. 放电过程:在关闭电源后,电容器的电压逐渐减小,直到降低到零。
电流表显示的电阻器电流逐渐减小。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RC串联电路的充电过程和放电过程都是指数形式的变化。
2. 充电过程中,电容器的电压与时间之间存在指数关系。
充电过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V(t) = V(0) * (1 - e^(-t/RC)),其中V(t)为时间t内电容器的电压,V(0)为初始电压,R为电阻值,C为电容值。
3. 放电过程中,电容器的电压与时间之间也存在指数关系。
放电过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V(t) = V(0) * e^(-t/RC),其中V(t)为时间t内电容器的电压,V(0)为初始电压,R为电阻值,C为电容值。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学习了RC串联电路的特性,包括充放电过程和等效电路的建立。
我们了解到在RC串联电路中,电容器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验证了RC电路方程的正确性。
rc电路的过渡过程实验报告RC电路的过渡过程实验报告引言:RC电路是由电阻(R)和电容(C)组成的一种电路。
在实际应用中,RC电路常常用于信号滤波、时钟电路、积分电路等。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RC电路中的过渡过程,探究电容充放电的特性。
实验目的:1. 了解RC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特性;2. 研究电容充放电的过渡过程;3. 掌握使用示波器观察电容充放电过程的方法。
实验装置和器材:1. 电源:提供直流电源;2. 电阻:限制电流;3. 电容:储存电荷;4. 示波器:用于观察电压信号;5. 电压表:用于测量电压。
实验步骤:1. 搭建RC电路:将电阻和电容按照电路图连接;2. 设置示波器:将示波器的探头连接到电容两端,调整示波器的时间基和电压基准;3. 施加电压:将电源连接到电路中,调节电源输出电压;4. 观察示波器:观察示波器上的电压信号,并记录数据;5. 改变电阻或电容值:重复步骤2-4,但改变电阻或电容的数值,观察并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改变电阻或电容的数值来观察RC电路的过渡过程。
以下是我们的实验结果:1. 当电容充电时,电压呈指数增长的趋势。
初始时,电容处于放电状态,电压为0。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容开始充电,电压逐渐增加。
充电过程的时间常数由电容和电阻的数值决定。
2. 当电容放电时,电压呈指数衰减的趋势。
初始时,电容处于充电状态,电压为最大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容开始放电,电压逐渐减小。
放电过程的时间常数同样由电容和电阻的数值决定。
3. 改变电阻或电容的数值会对过渡过程产生影响。
当电阻增大或电容减小时,充放电过程的时间常数变大,电压变化的速度变慢。
相反,当电阻减小或电容增大时,时间常数变小,电压变化的速度变快。
讨论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RC电路的过渡过程是指电容从放电状态到充电状态(或相反)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特点是电压的指数增长或衰减。
2. 过渡过程的时间常数τ由电容和电阻的数值决定。
电工实验7 RC电路的过渡过程实验目的1.研究一阶RC电路的阶跃响应和零输入响应。
2.研究连续方波电压输入时,RC电路的输出波形。
A实验仪器设备1.惠普数字记忆示波器:HP54603B。
2.惠普直流稳压电源:HPE3611A。
3.直流电路实验箱。
4.方波发生器(在直流电流实验箱上,须加10V直流输入电压)。
A预习内容1.阅读各项实验内容,看懂有关原理,明确实验目的。
2.设图7.1中,R=100KΩ、C=20µF,求电路的时间常数τ=?3.设图7.2(a)中,RC电路与方波发生器已接通很长时间,输入方波波形见图7.2(b),其幅度为10V,周期1ms,频率1kHz,占空比(1-0.5)ms/1ms=50%。
(1)若R=10kΩ,C=5400pF,试分别画出u R和u c的波形。
(2)若R=100kΩ,C=5400pF,试分别画出u R和u c的波形。
4.看懂附录中HP54603B示波器的基本用法。
四、实验内容1.RC电路的过渡过程(1)按图7.1接线,图中R=100kΩ,C=20µF,U=5.5V。
图7.1(2)示波器的调整①此电路利用HP54603B示波器的“1”通道及外触发输入。
按“1”通道的1键,利用屏幕下的软键将输入耦合模式选为DC(直接耦合)。
利用Volts/Div旋钮将垂直灵敏度置为1V/cm,并将“1”通道的基线置于时间轴下方合适位置。
②利用Time/Div旋钮置扫描速度为“1s/cm”。
③选择触发模式。
按示波器TRIGGER模块中的Source(触发源)键,利用屏幕下的软键将其置为Ext(外触发)方式;按Mode键,选择Normal解发方式;按Slope键,用软键选择“上升沿触发”。
然后按STORAGE模块中的Run键,此时示波器处于待机状态。
(3)观察u c波形,测定时间常数①观察充电波形。
将电路中开关K由“2”合向“1”,示波器上将显示电容充电过渡过程曲线,当过渡过程基本结束时按STORAGE模块中的Stop键,这样过渡过程曲线将冻结。
rc电路实验报告实验名称:RC电路实验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RC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2. 掌握RC电路的时间常数的计算方法;3. 通过实验研究RC电路的充放电过程,并绘制相应的充放电曲线图。
实验器材:1. 直流电源2. 电阻箱3. 电容器4. 电流表5. 万用表6. 示波器7. 连接线实验原理:RC电路由电阻(R)和电容(C)串联构成,当外加电压突变时,电容器释放或吸收电荷,导致电流发生变化,而电路中的电阻会阻碍电流的变化。
当电容器充电或放电过程中的电流变化率与电阻和电容的值有关。
实验步骤:1. 搭建RC电路,将电阻R和电容C串联连接,其中电压源接在电阻R的一端,另一端接地;2. 设置电流表测量电流值,将电流表连接在电阻R上;3. 设置示波器,将示波器与电容C并联连接,以测量电容器的电压;4. 调整示波器的扫描频率和时间基准,使得能够观察到电容充放电的曲线;5. 将电流表和示波器的测量结果记录下来;6. 改变电路中的电阻或电容的数值,重复步骤3-5,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结果:1. 当RC电路中的电容充电时,电流的变化与电压曲线的变化是由指数函数决定的,即I(t) = I0 * e^(-t/RC);2. 当RC电路中的电容放电时,电流的变化与电压曲线的变化也是由指数函数决定的,即I(t) = I0 * e^(-t/RC)。
实验讨论: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充电和放电曲线图,可以观察到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的指数衰减特性,与理论公式相符合。
实验结果中还可以观察到RC电路的时间常数(τ = RC),时间常数越大,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的衰减速度越慢;时间常数越小,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的衰减速度越快。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搭建了RC电路并观察到了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实验结果与理论公式相符,验证了RC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
掌握了RC电路的时间常数的计算方法,以及能够绘制充放电曲线图。
这对于更深入理解RC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2 一阶电路的过渡过程实验2.1 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一、实验目的1.充电时电容器两端电压的变化为时间函数,画出充电电压曲线图。
2.放电时电容器两端电压的变化为时间函数,画出放电电压曲线图。
3.电容器充电电流的变化为时间函数,画出充电电流曲线图。
4.电容器放电电流的变化为时间函数,画出放电电流的曲线图。
5.测量RC电路的时间常数并比较测量值与计算值。
6.研究R和C的变化对RC电路时间常数的影响。
二、实验器材双踪示波器1台信号发生器1台0.1µF和0.2µF电容各1个1KΩ和2KΩ电阻各1个三、实验步骤1.在电子平台上建立如图2-1所示的实验电路,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的设置可照图进行。
示波器屏幕上的红色曲线是信号发生器输出的方波。
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压在+5V与0之间摆动,模拟直流电压源输出+5V电压与短路。
当输出电压为+5V时电容器将通过电阻R充电。
当电压为0对地短路时,电容器将通过电阻R放电。
蓝色曲线显示电容器两端电压Vab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在下面V-T坐标上画出电容电压Vab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作图时注意区分充电电压曲线和放电电压曲线。
2.用曲线图测量RC电路的时间常数τ。
T=0.1ms3.根据图2-1所示的R,C元件值,计算RC电路的时间常数τ。
T=R*C=1000*0.0000001=0.00001s=0.1ms4.在电子工作平台上建立如图2-2所示的实验电路,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按图设置。
单击仿真电源开关,激活实验电路,进行动态分析。
示波器屏幕上的红色曲线为信号发生器输出的方波。
方波电压在+5V和0V之间摆动,模拟直流电源电压为+5V与短路。
当信号电压为+5V时,电容器通过电阻R放电。
当信号电压为0V对地短路时,电容器通过电阻R放电。
蓝色曲线表示电阻两端的电压与时间的函数关系,这个电压与电容电流成正比。
在下面的V-T坐标上画出电阻(电容电流)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作图时注意区分电容的充电曲线和放电曲线。
rc电路实验报告RC电路实验报告引言:RC电路是由电阻(R)和电容(C)组成的一种电路。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探索RC电路的基本特性,并研究电容充电和放电的过程。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容的工作原理和RC电路的应用。
实验目的:1. 理解RC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特性;2. 研究电容充电和放电的过程;3. 掌握测量电容充电和放电时间常数的方法。
实验器材和仪器:1. 电阻箱;2. 电容器;3. 万用表;4. 直流电源;5. 开关;6. 电线;7. 示波器(可选)。
实验步骤:1. 搭建RC电路:将电阻和电容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串联电路。
将电容器的正极与电源正极相连,负极与电阻相连,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源负极相连。
2. 充电过程:将电源打开,观察电容充电的过程。
可以使用示波器监测电容电压的变化,或使用万用表测量电容器两端的电压。
3. 记录数据:记录电容充电的时间和电压变化的曲线。
4. 放电过程:关闭电源,观察电容放电的过程。
同样可以使用示波器或万用表记录电压变化的数据。
5. 测量时间常数:根据电容充电和放电的曲线,测量时间常数τ。
可以使用示波器的测量功能或利用万用表测量电容器两端电压的变化。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绘制电容充电和放电的曲线。
根据这些曲线可以得到电容充电和放电的时间常数τ。
实验结果表明,电容充电和放电的过程遵循指数衰减的规律,即电容电压随时间的变化呈指数函数。
根据电容充电和放电的特性,我们可以推导出RC电路的一些重要公式。
例如,电容充电过程中的电压变化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V(t) = V0 * (1 - e^(-t/τ))其中,V(t)表示时间t时刻电容器两端的电压,V0表示初始电压,τ表示时间常数。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RC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我们通过测量电容充电和放电的过程,得到了电容充电和放电的时间常数。
实验结果表明,电容充电和放电的过程符合指数衰减的规律。
一阶rc电路的过渡过程实验报告实验一:一阶RC电路的理论分析一阶RC电路是一种常见的模拟电路。
它由一个电阻器和一个电容器组成。
在这个电路中,电容器表现出一种电学性质,称为电容。
当电容的电压发生变化时,它可以在电路中存储或释放电荷。
我们可以通过理论分析来研究一阶RC电路的特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电阻、电容和电压的基本知识,以及欧姆定律、电流定律、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和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等电路理论方面的基本知识。
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基本电路方程来描述一阶RC电路的行为。
这些方程包括欧姆定律、电容电压关系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程来解决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进而得到一阶RC电路的特性。
欧姆定律(V = IR)是电路中最基本的方程之一。
它描述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们知道电路中的电压和电阻,我们可以使用欧姆定律来计算电流。
对于一阶RC电路,我们可以使用欧姆定律来计算电阻的电流。
在这个电路中,电流的值是由电压和电阻的值决定的。
我们可以使用公式I = V/R来计算电流。
另一个重要的方程是电容电压关系(Q = CV)。
这个方程描述了电容器在电路中储存和释放电荷的能力。
如果我们知道电容的容量和电荷的电压,我们就可以通过电容电压关系来计算电荷的数量。
在一阶RC电路中,电容的电压随时间的变化可以使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来描述。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表示,在一个电路中,电压沿电路中的任何路径保持总和等于零。
这个定律是基于电压的守恒原理。
实验二:一阶RC电路的电路图一阶RC电路的电路图如下所示:电路图中包括一个电容、一个电阻和一个电源。
在这个电路中,电源提供一个不变的电压,而电容器和电阻器被连接在一起。
实验三:一阶RC电路的过渡过程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设备和材料,并将电路连接起来。
2. 将一个始末电容器连接到电路中。
3. 调整电容器的值,以便于实验。
4. 开始实验。
将电源连接到电路上,并进行实验过渡过程。
RC电路的过渡过程实验报告1. 引言RC电路是由一个电阻(R)和一个电容(C)组成的电路。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探讨RC电路的过渡过程。
过渡过程是指在电路中加入或移除电压源后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过程。
通过对这个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RC电路的特性和行为。
2.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RC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过渡过程,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RC电路的特性。
3. 实验材料和方法3.1 材料•一个电阻•一个电容•一个开关•一个电压源•一个示波器•连接导线3.2 方法1.将电阻和电容连接到电路板上。
确保电路连接正确无误。
2.将开关和电压源连接到电路板上,保持电压源关闭状态。
3.将示波器的探头连接到电路板上,以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变化。
4.打开电压源,记录下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初始数值。
5.关闭电压源,记录下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过程。
6.根据实验数据分析RC电路的过渡过程。
4.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4.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 - 初始时刻,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数值为V0和I0。
- 当电压源关闭时,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开始变化。
-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逐渐减小,直到最终稳定到0。
4.2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RC电路的时间常数(τ)。
时间常数是指电路中电压或电流下降到初始值的63.2%所需的时间。
时间常数的计算公式如下:τ = R * C其中,R是电阻的阻值,C是电容的电容值。
通过计算时间常数,我们可以了解RC电路的响应速度。
时间常数越大,电路响应速度越慢;时间常数越小,电路响应速度越快。
5.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和测量了RC电路的过渡过程,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了RC电路的特性。
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RC电路在电压源关闭时,电压和电流会逐渐减小。
- RC电路的时间常数决定了电路的响应速度。
6.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RC电路的过渡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rc串联电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学习RC串联电路的基本原理及特性实验原理:RC串联电路是由电阻R和电容C串联而成的电路,其特点是在通电后电容器首先放电,电路通过一个指数型下降的过程,最终稳定在零电位上。
通过电源提供电势差,电容器充电使得电势差不断降低,直至与电势差相等后电容器不再充电,沿电阻R的电流不断增加,直到稳定。
当断开电源,电容器将会慢慢放电,电路通过一个指数型上升的过程,最终稳定在零电位上。
实验目标:通过RC串联电路的实验,我们可以了解RC电路的特性,包括:充电过程、放电过程、电压-时间特性和电流-时间特性。
实验器材:1. 电压表2. 电流表3. 电阻箱4. 电容器5. 直流电源实验步骤:1. 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
2. 变换电阻值,使得电路能够通电。
3. 调整电源电压大小,记录电路的真实电势差。
4. 在电容器上记录电势差-时间特性。
5. 通过电流表记录电路中的电流-时间特性。
实验结果:当电源电压为10伏时,电阻取值为1k欧姆,则充电时电路电势差随时间呈指数型下降趋势;放电时电路电势差随时间呈指数型上升趋势。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电压-时间特性曲线,如图所示。
(图片)同时,我们还记录了电容器上的电势差-时间特性曲线,如下图所示。
(图片)最后,我们利用电流表记录了电流-时间特性曲线,如下图所示。
(图片)实验分析: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当电容充电时,电路中的电流随时间而逐渐减少。
而在放电时,电流随时间而逐渐增加,最终稳定在零电位上。
这表明RC电路存在着一个“惯性阻抗”,所以当电势差的变化频率非常高时,电容器会阻碍电源电势差随时间的变化。
此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当电源电压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
同时,当电容器的电容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小。
这再次证明了RC电路的电压-时间特性与电流-时间特性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实验结论:通过RC串联电路实验,我们可以对RC电路的特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证明了RC电路的充电过程、放电过程、电压-时间特性和电流-时间特性。
rc电路特性实验报告RC电路特性实验报告引言在电路学中,RC电路是一种由电阻和电容器组成的简单电路。
它具有许多重要的应用,包括滤波器、振荡器和延时器等。
本实验旨在研究RC电路的特性,包括充电和放电过程、电压响应以及频率响应等。
实验目的1. 理解RC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2. 掌握RC电路的充电和放电过程。
3. 研究RC电路的电压响应和频率响应。
实验器材和仪器1. 电源2. 电阻3. 电容器4. 示波器5. 万用表6. 连接线实验步骤1. 搭建RC电路:将电阻和电容器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串联的电路。
2. 充电过程:将电源的正极连接到电容器的一端,负极连接到电阻的一端。
记录电容器电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3. 放电过程:断开电源,将示波器连接到电容器的两端,记录电容器电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4. 电压响应:将示波器连接到电容器的两端,将正弦波信号输入电路,记录电容器电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5. 频率响应: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记录电容器电压随频率的变化曲线。
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充电过程:在充电过程中,电容器的电压逐渐增加,当电容器充满时,电压趋于稳定。
根据RC电路的特性,充电过程的时间常数τ等于电阻R与电容C的乘积。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τ的值,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放电过程:在放电过程中,电容器的电压逐渐减小,当电容器完全放空时,电压降至零。
根据RC电路的特性,放电过程的时间常数τ等于电阻R与电容C 的乘积。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τ的值,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电压响应:在输入正弦波信号时,电容器的电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根据输入信号的频率和电路的RC常数,可以观察到电压的相位差和幅度衰减。
通过实验数据绘制电压-时间曲线,并分析不同频率下的电压响应特性。
4. 频率响应: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可以观察到电容器电压随频率的变化曲线。
根据RC电路的特性,当频率较低时,电容器的电压几乎不变;当频率较高时,电容器的电压会随之变化。
RC电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与实验仪器1.实验目的(1)研究RC电路的暂态过程及RC电路的充放电规律,了解元件参数对过程的影响。
(2)观察正弦电压下RC电路稳态过程中电流和电压的位相关系。
(3)掌握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的作用。
2.实验仪器RX7-0型标准电容箱,ZX21型电阻箱,SS-7802示波器,GFG-8219A函数信号发生器。
二、实验原理1.RC电路的暂态过程当电路从一个平衡态到另一个平衡态,这种从开始变化到逐渐趋于稳态的过程称为暂态过程。
如图,开关合向1,电路充电,此时电路充电方程满足RC+ Uc = ε由初始条件t=0时,Uc=0,则Uc(t)=ε(1-e-t/RC),i(t)=e-t/RC;开关合向2,电路放电,此时电路放电过程满足RC+ Uc = 0由初始条件t=0时,Uc=ε,则Uc(t)=εe-t/RC,i(t)=e-t/RC由上述充放电方程可知:①充放电的快慢由电路时间常数τ=RC的大小表示,τ越大,充放电过程越慢;②由充放电暂态曲线可知,在实验过程中对于RC电路充放电过程,通常认为t≥5τ时,充放电过程结束;电路充(放)电至电压的一半时,所需时间称为半衰期T1/2,可由此测定时间常数τ。
2.时间常数τ对元件端电压Uc、U R波形的影响实际测量中,常利用示波器动态连续观察RC电路的充放电过程,电源电压开关采用周期为T、幅值为U0的方脉冲信号代替。
同时可知:(1)当矩形方脉冲信号的门宽T k与时间常数τ值数量级相同时,电容器充电所能达到的最高电压U cmax不受电源电压影响,放电最低值U cmin也并不是0. 而且U cmax、U cmin的值同理论分析值偏差的大小与矩形波周期T相对于时间常数τ取值相关,当T k>>τ时,这一偏差可被忽略。
(2)电阻元件R及电容元件C的端电压U R、U C的波形随RC乘积相对于方脉冲周期T(门宽T k)取值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①当τ = RC << T k时,u出(t) ≈RC,满足输出信号U R(t)与输入信号电压u入的微商近似成正比,此时称为微分电路;②当τ= RC >> T k时,u出(t) ≈,满足输出信号电压U c(t)与输入信号电压u入对t积分近似成正比,此时称为积分电路。
实验二 RC 电路的过渡过程一、实验目的1.研究RC 电路在零输入、阶跃激励和方波激励情况下, 响应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2.学习用示波器观察分析电路的响应。
二、实验属性(验证性)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器材电工实验装置: DG011T 、DY031T 、DG053T 、DY053T 示波器四、实验要求1.预习时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 复习教材中的有关内容。
2.明确实验目的、任务和了解实验原理。
五、原理及说明1.一阶RC 电路对阶跃激励的零状态响应就是直流电源经电阻R 向C 充电。
对于图4-1所示的一阶电路, 当t=0时开关由位置2转到位置1, 由方程 c u +RCdtdu cS U = t ≥0 初始值 U C (0-)= 0可以得出电容电压和电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t u c =)1(τtS eU -- t ≥0τt S e RU t i -=)( t ≥0 上述式子表明, 零状态响应是输入的线性函数。
其中τ=RC, 具有时间的量纲, 称为时间常数, 它是反映电路过渡过程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τ越大, 暂态响应所持续的时间越长即过渡过程时间越长。
反之, τ越小, 过渡过程的时间越短。
2、电路在无激励情况下, 由储能元件的初始状态引起的响应称为称为零输入响应, 即电容器的初始电压经电阻R 放电, 在图4-1中, 让开关K 于位置1, 始初始值UC (0-)=U0, 再将开关K 转到位置2。
电容器放电由方程c u +RCdtdu c0= 可以得出电容上的电压和电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t u c =)0(-c u τte -t ≥0)(t i -= τtc e Ru --)0( t ≥0U sC图4-13.对于RC电路的方波响应, 在电路的时间常数远小于方波周期时, 可以视为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的多次过程。
方波的前沿相当于给电路一个阶跃输入, 其响应就是零状态响应, 方波的后沿相当于在电容具有初始值UC(0-)时把电源用短路置换, 电路响应换成零输入响应。
实验四 一阶RC 电路过渡过程的研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示波器的原理,熟悉示波器面板上的开关和旋钮的作用,学会其使用方法; 2.学会信号发生器、交流毫伏表等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 3.研究一阶RC 电路的过渡过程。
二、实验原理1.RC电路的脉冲序列响应(a ) (b )图4.1.12 RC 电路及其响应(a )RC 电路 (b )脉冲序列响应为了观察图4.1.12(a )所示RC 电路过程中电压、电流的变化规律,采用如图4.1.12(b )中u s 所示的矩形脉冲序列作为RC 电路的输入信号。
矩形脉冲的脉宽t p ≥5τ(τ=RC ),则RC 电路的脉冲序列响应(如图4.1.12(b )所示)为:⎪⎩⎪⎨⎧≤≤≤≤-=---T t t e U t t e U t u t t t 1)(s 1s C ,0),1()(1ττ⎪⎩⎪⎨⎧≤≤≤≤=---T t t e U t t e U t u t t t 1)(s 1s R ,0,)(1ττ-当t p 不变而适当选取大小不同的R 、C 参数以改变时间常数τ 时,会使电路特性发生变化。
2.时间常数τ 的测量时间常数τ 可以从响应波形中测量,测量原理如图4.1.13所示。
图4.1.13时间常数τ的测量三、仪器设备1.示波器2.交流毫伏表3.信号发生器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练习使用信号发生器和交流毫伏表使信号发生器依次输出以下正弦波信号,用交流毫伏表测量其大小。
500 Hz 5 mV ;1000 Hz 40 mV;30 kHz 1 V ;150 kHz 3 V 。
2.练习使用示波器(1)将示波器接通电源,调节有关旋钮,使荧光屏上出现扫描线,熟悉“辉度”、“聚焦”、上下、左右位移旋钮的作用。
(2)使信号发生器输出3 V、1 kHz正弦波信号,用示波器观察其电压波形,熟悉“Y轴衰减”旋钮的作用。
(3)调节“扫描时间”和“稳定度”等旋钮,使荧光屏上显示的完整正弦波的个数增加或减少,如在荧光屏上得到一个、三个或六个完整的正弦波。
实验七RC过渡过程及微积分电路一、实验目的1、测定RC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及完全响应。
2、学习电路时间常数的测量方法。
3、掌握有关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的概念。
4、进一步学会用示波器测绘图形。
二、原理说明1、动态网络的过渡过程是十分短暂的单次变化过程,对时间常数ι较大的电路,可用慢扫描长余辉示波器观察光点移动的轨迹。
然而能用一般的双踪示波器观察过渡过程和测量有关的参数,必须使这种单次变化的过程重复出现。
为此,我们利用信号发生器输出的方波来模拟阶跃激励信号,即令方波输出的上升沿作为零状态响应的正阶跃起激励信号;方波下降沿作为零输入响应的负阶跃激励信号,只要选择方波的重复周期远大于电路的时间常数ι。
电路在这样的方波序列脉冲信号的激励下,它的影响和直流接通与断开的过渡过程是基本相同的。
2、RC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分别按指数规律衰减和增长,其变化的快慢决定于电路的时间常数ι3、时间常数ι的测定方法:用示波器测得零输入响应的波形如图7-1(a)。
根据一阶微分方程的求解得知U C=Ee-t/RC =Ee-t/ι当t=ι时,U C (ι)=0.368E,此时所对应的时间就等于ι亦可用零状态响应波形增长到0.632E所对应的时间测得,如图7-1(b)所示图7-12.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是RC一阶电路中较典型的电路,它对电路元件参数和输入信号的周期有着特定的要求。
3.一个简单的RC串联电路,在方波序列脉冲的重复激励下,当满足τ=RC﹤﹤T/2时(T为方波脉部的重复周期),且由R端作为响应输出,这就成了一个微分电路,因为此时电路的输出信号电压与输入信号电压的微分成正比。
如图7-2(a)所示。
图7-2若将图7-2(a)中的R与C位置调换一下,即由C端作为响应输出,且当电路参数的选择满足τ=RC〉〉T/2条件时,如图7-2(b)所示即称为积分电路,因为此时电路的输出信号电压与输入信号电压的积分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