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元宵节风俗-元宵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北方的元宵节庆祝习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元宵节有着独特的庆祝习俗。
本文将介绍北方地区常见的元宵节庆祝习俗,带您一探北方元宵节的风情。
一、吃元宵元宵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就是吃元宵。
在北方,人们喜欢亲手制作元宵,制作过程中选用优质糯米粉,加入各种馅料如花生、红豆、芝麻等。
制作出的元宵呈圆球状,色泽鲜艳,外皮润滑,吃起来口感柔软。
吃元宵的时候,人们通常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分享这个快乐时刻。
二、赏灯会元宵节晚上,北方的城市和农村都会举办盛大的灯会活动。
人们在这一晚会点亮各种各样的彩灯,装饰得五光十色。
常见的灯笼造型有花灯、动物灯、人物灯等等。
在街道上漫步,欣赏着灯火辉煌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三、舞龙舞狮在北方的一些地方,元宵节期间会举行盛大的舞龙舞狮表演。
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的舞蹈形式,寓意着吉祥和福运。
人们表演时,会穿上龙、狮子的服装,手持着龙头和狮头,伴随着锣鼓和鞭炮声,舞动身体,展示出狮子张狂、龙腾云涌的威武形象。
观赏这样的表演,不仅可以欣赏到舞蹈的精彩,还能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气氛。
四、猜灯谜猜灯谜是北方地区元宵节常见的习俗之一。
人们会将灯谜写在红纸上,然后将红纸贴在灯笼上,供大家猜谜。
灯谜的答案通常隐藏在几个字的线索中,需要参与者动动脑筋去猜测。
猜灯谜不仅考验智力,还增添了节日的趣味和互动。
五、烧焰火元宵节晚上,北方的一些地方也会有烧焰火的活动。
焰火绽放时,五光十色的火花在夜空中绽放,美不胜收。
人们聚集在一起观赏焰火,同时也希望焰火的光芒能驱走一年的霉运,迎来新一年的好运。
总结:北方的元宵节庆祝习俗丰富多彩,让人们在节日期间感受到浓厚的喜庆氛围。
人们通过吃元宵、赏灯会、舞龙舞狮、猜灯谜以及烧焰火等活动来祈愿幸福的来临,祈福明年的顺利和吉祥如意。
北方的元宵节,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能感受到节日的热闹和欢乐。
六年级五百字作文家乡宁夏的风俗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六年级五百字作文家乡宁夏的风俗篇1前年我们一家三口去云南游玩,走的那一天正是大年初二。
新年刚开始,我们就告别了亲人,告别了家乡,告别了春节。
而我却并没有一点难过,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
当看到火车站里的电子屏幕上闪着一个不等式——<7,我若有所思。
我不禁想起了家乡的春节,多么欢乐的七天啊!春节的前几天,我们总是要做些工作的。
剃头是必须的。
每逢春节的前几天,父母就拉着我去剃头。
我是极不愿意的,可——正月剃头死舅舅。
为了舅舅的生命,我必须要年前剃头。
每年我都是以近乎“小秃子”的样子去迎接春节的,我倒是希望新一年风能把我的头发吹出来。
要说另外一件必须做的事,就是在冬至那一天吃饺子。
俗语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为了我的耳朵,再多的饺子,也要硬咽下去。
之后的几天,便是随便打理打理,做好春节的准备。
不知不觉中,除夕夜来了。
我对除夕晚上真是又喜又愁。
喜的是可以放炮竹,与别人放的烟花相呼应,大家其乐融融。
家人们一起吃年夜饭,团团圆圆,一个不差。
愁的是熬夜。
那时候我的眼皮困得往下垂,而他们又要拼命地张开。
我真希望这段时间能被我放走。
第二天,便是大年初一,新年新气象。
家家户户的人,里里外外,来来往往,从不间断。
但留下来吃饭的,只有亲人。
大年初一的饭菜好丰盛啊,我们一大家人都吃不完。
就这样,直到初四,才结束这一次次的盛宴。
在这之后,年味就开始变淡了。
在元宵节过个小高潮之后,春节就彻底结束了。
我想挽,也挽不回来。
我站在那块屏幕前,想哭,却哭不出来。
下一个春节,一定要过完啊!六年级五百字作文家乡宁夏的风俗篇2伴随着寒假的到来,春节也欢欢喜喜地向我们走来。
我们家乡的春节丰富多彩,风土人情也是有一番特色。
除夕是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子。
这天,亲朋好友们都会欢聚一堂,簇拥在餐桌旁,吃上一顿年夜饭,这时,便是除夕中最美好、最有意义、最开心的时刻。
临近夜晚,夜空中就绽放起一朵朵美丽的烟花,那闪烁着的光芒,照亮大家的笑脸、照亮黑漆漆的夜空、更照亮人们的心。
宁夏元宵节的注意事项文章目录*一、宁夏元宵节的注意事项*二、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三、元宵节闹花灯的意义宁夏元宵节的注意事项1、宁夏元宵节的注意事项1.1、元宵节当日,父母应尽量避免孩子哭闹,以免给家庭带来霉气。
民俗认为此日是天宫大帝的诞辰日,应以喜庆为主。
1.2、元宵节当日,工具或设备的破损,以及意外事故的发生,则意味着当年财富的流失和霉运降临。
因此,此日应避免大的机械作业与动工,以防范不利事情发生。
1.3、元宵节当日,应少去医院、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外、坟地、古陵等阴气和晦气较重的场所。
身体弱、运气差的人士更应加以防范,以免沾染晦气上身。
1.4、元宵节当日若丢失财物,那么则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照顾好钱袋,一整年很难抓住机遇。
因而,应特别注意防范财物遗失。
1.5、元宵节当日,最好不要借钱给人,否则,今年他人容易将你的运气借走。
2、元宵节的由来起源于“火把节”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
3、元宵节的由来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宁夏银川的风俗文化作文
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交融,孕育了许多别具特色的风俗文化。
银川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清真寺的宏伟身影。
每年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都会有盛大的庆祝活动,穆斯林们身着节日盛装,虔诚祈祷,场面庄严肃穆。
清真美食更是风靡全国,羊肉拉面、牛肉馕等美味佳肴,吸引着无数美食爱好者的到来。
银川还融合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每年的"宁夏民族年"活动,都会展现各个民族独特的歌舞表演、手工艺品和民族服饰等。
塞罕坝上草原赛马、射箭、摔跤等民族体育项目也是一大特色,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再者,银川是一座有着深厚农耕文化的城市。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欢度佳节。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人们会祭祀龙王祈求风调雨顺。
农历七月七夕节,姑娘们则会做织女星和牛郎星的祭品,祈求佳偶。
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充分展现了银川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银川还拥有独特的民间艺术。
宁夏木雕精美绝伦,镂空花纹栩栩如生;皮影戏活泼生动,情节离奇曲折;宁夏小曲婉转动听,唱腔悠扬婉转。
这些民间艺术蕴含着银川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银川的风俗文化源远流长,饱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们不仅是银川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元宵节的十二种习俗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人们都会以各种独特的习俗来庆祝这个节日,充满了欢乐、祥和与团圆的氛围。
以下为您介绍元宵节的十二种习俗。
一、吃元宵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美食,也叫汤圆。
元宵的外皮通常由糯米粉制成,馅料丰富多样,有芝麻、花生、豆沙、果仁等。
元宵寓意着团圆、美满,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元宵,象征着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二、赏花灯赏花灯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花灯的种类繁多,造型各异,有各种动物、人物、花卉等形象,色彩鲜艳,璀璨夺目。
在夜晚,大街小巷挂满了花灯,人们徜徉其中,欣赏着美丽的灯光,感受着节日的喜庆。
三、猜灯谜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经典活动之一。
人们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谜。
猜灯谜既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深受人们喜爱。
四、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表演形式。
龙是吉祥的象征,狮子则代表威武。
在元宵节,舞龙舞狮队伍会在街头巷尾表演,精彩的动作和激昂的锣鼓声吸引着众多观众,增添了热闹的节日气氛。
五、踩高跷踩高跷是一种民间技艺表演。
表演者脚踩高高的木跷,身着鲜艳的服装,扮成各种人物形象,边走边表演,展示出高超的平衡能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六、放天灯天灯也叫孔明灯。
人们在天灯上写下自己的愿望和祝福,然后点燃燃料,让天灯缓缓升起。
看着天灯飘向远方,人们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七、走百病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
在元宵节这天,妇女们会结伴而行,走过桥梁,据说这样可以祛病消灾,保佑身体健康。
八、迎紫姑紫姑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女神。
在元宵节夜晚,人们会迎请紫姑,向她占卜问事,祈求平安和好运。
九、逐鼠逐鼠是古代元宵节的一项习俗。
人们会在家中点燃谷糠,利用老鼠害怕火光和声响的特点来驱赶老鼠,以保护家中的粮食和物品。
十、送孩儿灯送孩儿灯也叫“送灯”。
在元宵节前,娘家会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者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
元宵节有什么风俗传统元宵节,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的最后一天,被中国人民广泛欢庆和纪念。
元宵节的起源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在汉朝时期定为正式节日的。
元宵节的风俗繁多,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元宵节风俗及其含义:1. 赏灯:元宵节以赏灯为主要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街道上、广场上和庭院里放置各式各样的灯笼,包括彩灯、立体灯、花灯等。
这些灯笼形状各异,有动物、花卉、神话传说人物等,煞是好看。
人们在赏灯时可以体验到浓厚的节日气氛,尤其是在夜晚时分,灯笼点亮后,五彩斑斓的光芒让整个节日更加热闹喜庆。
2. 闹花灯:闹花灯是一种元宵节的传统表演形式,常见于南方城市,如南京、扬州等。
当晚,在广场上、街头巷尾等地,都会举行花灯展览和表演。
表演节目各异,有舞狮、舞龙、踩高跷等,各种形式的表演打动人心,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3. 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的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猜灯谜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元宵节猜灯谜更为盛行。
人们会把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灯笼上,让人们来猜解。
灯谜的内容包含了历史、文学、科学等各个领域,既考验了人们的智慧,又增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4. 吃汤圆:元宵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吃汤圆,这也是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
汤圆是用粘米粉做成的,圆形象征着团圆和完整。
吃汤圆是为了祈求家庭团圆、生活圆满。
在汤圆的制作过程中,人们可以一起参与,加深家人之间的感情。
5. 舞狮舞龙:在中国,舞狮舞龙是元宵节期间的传统表演。
舞狮舞龙有很长的历史,最早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
在当代,舞狮舞龙已经成为一种极具人气的节日表演形式。
表演者身穿狮子或龙的服饰,伴随着锣鼓的声音,跳跃、穿插、翻滚、跑跳,绽放出绚烂的花样。
这种传统表演形式寓意着吉祥和祈福。
6. 点燃孔明灯: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元宵节的晚上点燃孔明灯。
孔明灯是一种由纸制作而成的灯笼,里面装有蜡烛等发光物体。
点燃后,灯笼会升上天空,其灯光照亮夜空,象征着将困扰和烦恼放飞,寄托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由来已久。
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皆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年年欢聚。
-闹花灯: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不一而足。
-舞狮子:舞狮子,又称“太平乐”。
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引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猜灯谜: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除此之外,元宵节还有游城墙、逐鼠、走桥、拜祭紫姑等风俗。
回族元宵节的习俗作文回族元宵节,又称“吃元宵节”,是回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回族家庭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踏歌行舞,共度这一喜庆的节日。
回族元宵节有着丰富的习俗,代表着回族人民的祝福和期望。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回族元宵节的习俗。
一、灯笼元宵节的最大特点就是要点灯笼。
回族人民会提前准备好各种各样的灯笼,包括纸灯笼、花灯笼、彩灯笼等。
各种灯笼造型独特,寓意吉祥,比如鱼灯、花灯、孔雀灯等。
灯笼的制作非常精湛,上面的图案精美细腻,寓意大都与福、寿、财等有关。
在元宵节当晚,回族人民会将各种各样的灯笼挂在家门口、庭院里,营造出一个灯火辉煌的节日氛围。
灯笼不仅是表达对节日的喜庆的象征,还有辟邪避灾的之意。
二、吃元宵吃元宵是回族过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回族人民会提前准备好各种口味的元宵,包括芝麻元宵、花生元宵、豆沙元宵等。
元宵在回族文化中有着象征团圆、祥和、幸福的意义。
元宵有着精美的外观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回族人民会在元宵上刻上各种吉祥的字眼,比如“五福临门”、“百事如意”等。
在吃元宵的时候,回族人民会将元宵煮熟,撒上糖粉或者蘸上花生油,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元宵,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三、赏花灯元宵节的晚上,回族人民会在家门口以及公共场所欣赏各种各样的花灯。
花灯挂满了街头巷尾,夜晚的街道变得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花灯的造型独特多样,有的如仙人球一般的灯笼,有的如孔雀般展翅欲飞,有的如鸟笼一般的灯笼。
观看花灯的人络绎不绝,欢声笑语不断。
赏花灯对于回族人民来说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祈愿和祈福的仪式。
在花灯下,回族人民纷纷许下美好的心愿,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平安顺遂。
四、舞蹈回族人民喜欢踏歌行舞,舞蹈是回族元宵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元宵节当晚,回族人民会穿上盛装,迎接节日的到来。
大家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跳起快乐的舞蹈。
舞蹈动作优美,寓意吉祥如意。
舞蹈不仅是一种欢庆的形式,更是表达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向往和对家庭团圆、幸福生活的祝福。
全国各地元宵节习俗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这一天,全国各地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各自有着独特而多彩的庆祝习俗。
在北方的京城北京,元宵节的花灯展堪称一绝。
从传统的手工灯笼到现代的电子彩灯,造型各异,美轮美奂。
故宫的城墙被灯光照亮,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上元佳节。
此外,老北京还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以糯米粉为皮,馅料丰富多样,有芝麻、豆沙、花生等。
煮熟后的元宵白白胖胖,口感软糯,甜在嘴里,暖在心头。
再往东北走,黑龙江的元宵节充满了冰雪的魅力。
冰灯是这里的特色,艺术家们将冰块雕琢成各种精美的形状,配上五彩的灯光,宛如童话世界。
同时,扭秧歌也是当地不可或缺的庆祝活动。
人们身着鲜艳的服装,手持彩扇,在欢快的锣鼓声中尽情扭动,展现出东北人民的热情与豪爽。
山东地区的元宵节习俗同样丰富多彩。
在济南,人们会举办花灯会,各种造型的花灯挂满街头巷尾。
而在淄博,有一种独特的“照灯”习俗。
人们在这一天会拿着点燃的油灯,在家里的各个角落照一照,寓意驱邪除灾,保佑家宅平安。
此外,山东的元宵也别具特色,有的会在元宵中加入红枣、核桃等,增加口感和营养。
往南来到江苏,南京的夫子庙灯会闻名遐迩。
秦淮河畔灯火辉煌,古色古香的建筑在灯光的映衬下更显韵味。
人们在灯海中穿梭,欣赏着精美的花灯,还可以品尝到当地的特色小吃,如鸭血粉丝汤、梅花糕等。
而在苏州,除了赏花灯,还有猜灯谜的传统。
灯谜写在纸条上,挂在灯笼下面,猜对的人可以获得一份小礼品,增添了不少乐趣。
浙江的杭州,元宵节有着舞龙舞狮的表演。
巨龙在舞龙者的手中翻腾起舞,狮子则活灵活现,展现出威猛的姿态。
此外,人们还会在这一天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汤圆的馅料多以细腻的甜馅为主,如桂花糖、白糖等,口感香甜。
福建的闽南地区,元宵节有着独特的“跳火群”习俗。
人们在自家门口点燃篝火,然后跳过火焰,寓意驱邪消灾,迎接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在福州,花灯制作精美,形式多样,有动物形状的,也有神话人物造型的。
宁夏回族的风俗作文六年级600字左右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宁夏回族的风俗作文六年级字左右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四处伤害人类和牲畜,人们组成一个队伍去打它们。
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
天帝十分愤怒,立即传旨让天兵在正月十五这天到人间放火,把人们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知道了,她不忍心,立即来转告人类,人们大惊失色。
最终,一位老者想出了个办法: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这样天帝就会以为人们被烧死了。
在正月十五这天,天帝往下一看,人间一片火光冲天,天帝笑着走了。
人们为了庆祝骗过天帝,每年正月十五大家都会挂灯笼,放烟火来庆祝这个日子。
元宵节的`重头戏都在晚上。
到了下午,天刚刚黑的时候,这一条街都灯火通明,举行猜灯谜的活动。
每一条灯谜都贴在灯上,如果有人猜出来的话,就把那条灯谜摘下来。
小孩们都很爱比谁猜的灯谜多,最多可以奖励一个糖果大礼包。
看完花灯就到了我家乡最具有特色的风俗:吃元宵,我们经常在家自己做。
首先先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一点的立方块。
妈妈和舅妈在那儿做着,我们这群小朋友却等不及要吃了,纷纷上前帮忙。
我们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筛”起来了。
那个大机器抖动着身子,妈妈告诉我们:“馅料在相互撞击中变成球状,江米也粘到了馅料的表面形成了元宵。
”妈妈边说边清理桌子,“元宵寓意着团圆吉利,表达了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桌上的菜和元宵渐渐减少,我挺着肚子倚在墙边,筷子浪漫地摆成了个十字。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虽然我在大城市学习,但我应不忘初心,好好学习,长大后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
宁夏回族的风俗作文六年级字左右2每逢藏历10月25日,康定的元根节就开始了!节日夜晚,人们会在安觉寺的佛塔周围、殿堂屋顶,窗台等地方点上一盏盏元根酥油灯,佛堂则供碗清水,把佛堂映得灯火通明。
宁夏元宵节风俗:元宵节有哪些传统风俗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是中国五大自治区之一,在宁夏过元宵节,有哪些传统的习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宁夏元宵节风俗,欢迎大家阅读。
宁夏元宵节习俗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
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
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
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
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
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
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
”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
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
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
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
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
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
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
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
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
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
元宵节传说关于灯的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
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
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
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
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
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
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
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
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
”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
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
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
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
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简介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
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