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6.50 KB
- 文档页数:2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第1课社戏教学目标: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描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念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
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2.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发言材料,准备讨论3.上网查阅有关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4.师生合作制作排练社戏段子。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设计:教学步骤:[一] 导入新课1.请多名同学说出自己童年的趣事,不做阐发,意在勾起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绚烂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活泼的音符,说不尽的乐趣,道不完的喜悦。
本册第一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物》文中作者深情的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的生活,充满童趣。
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另一个童年生活,看看名人的童年与我们的异同,以及两个地方到底有什么让他记忆犹新。
(板书题目和目标)[二]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2.学生介绍收集到有关社戏的知识3.放课文朗读的磁带4.挑战擂台,问题抢答(男女生分别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课文内容,相对方提出来以考察对课文内容的获取程度。
回答的一方先关上书。
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对课文的提炼和处理的能力,同时又可进一步熟悉课文。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a. 小说脉络明确:小说按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三部分组成。
其中,看社戏是主体部分,可分四层:看戏前的波折――看戏中的见闻感受――看戏――偷吃罗汉豆。
b. 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明确: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详写)――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详写)――赵庄看社戏(详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六一公公送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社戏教学目的1.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和抒情作用。
2.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4.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和抒情作用。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出叙事有详有略的《社戏》(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1、介绍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介绍写作背景: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一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3、检查字音归省:xing行辈:han g b e i惮:d a n絮叨:x u d a o怠慢:da i擂掇:c u a n d u o凫水:f潺潺:chan歌吹:c h u I蕴藻:y u n z a o家眷:Juan皎洁:jiao漂渺:p i a o m i a o纠葛:J i u g e三、听录音,理清文章结构1、听录音,2、.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一单元民风民俗单元教学目标1. 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2. 感受我国各具特色的民俗,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3. 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单元教学意图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民俗文化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情、景、人的热爱,并有家国情怀的抒发。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2. 品味语言,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 注重开展基于学生感受和疑问的课堂教学。
1 社戏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授课时间:)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学习目标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咏物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养成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5、学习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
6、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海燕》2课时《白杨礼赞》2课时《石榴》1课时《马说》2课时《紫藤箩瀑布》1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鸟》专题2课时三、单元总体分析单元主题定位: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虽然都是写物的散文,但表现的手法又各有特点,教学的设计既要着眼于这一类文章的共同特点,又要针对每篇课文的个性特点。
《海燕》和《白杨礼赞》《石榴》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但《海燕》是一组形象的象征,这些不同的象征物构成一个群体,组合起来表现主题,《白杨礼赞》《石榴》主要通过揭示白杨树、石榴这一主要形象的象征意义表现主旨,《紫藤萝瀑布》则是写作者由紫藤萝所获得的人生感悟。
从语言看,《海燕》是散文诗,语言具有更强烈的抒情性。
所以《海燕》的教学要更注重朗读和吟诵,把课文的背诵和文章的欣赏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可以借助其他媒体帮助学生领悟课文,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一组形象之间的关系。
《白杨礼赞》《石榴》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阅渎中理解物的“形”与“神”、物与象征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一致。
结构上,《白杨礼赞》又要复杂一些,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把握文章的层次,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石榴》的教学可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利用“探究·练习”或设计一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并稍加点拨则可。
八年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 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发音规则; 2.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正确朗读; 3. 掌握关键词语的词义和用法;4. 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写作;5.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字词的读音和发音规则;2. 课文的理解和朗读;3. 关键词语的词义和用法;4. 写作训练;5. 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
三、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1. 形象化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的读音和发音规则。
2. 问答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3. 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4. 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交流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引入有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新课(20分钟)a. 生字词学习通过展示生字词的图片、读音和发音规则,引导学生正确读音,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生字词。
b. 课文理解和朗读让学生跟读课文,并进行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通过多次朗读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词语解释和用法分析(15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关键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并进行示范句的写作练习,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4. 写作训练(15分钟)通过教师给出的写作题目和写作要求,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和修改,并展示一些优秀的学生作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5. 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20分钟)通过阅读理解题目和情景模拟,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练习。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和展示,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语文初二下册第一章教学方案详解一、教材分析本章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了古代诗歌鉴赏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感知与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诗歌的形式、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2. 通过解读古代诗歌,学生能够感知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3. 学习并掌握诗歌写作的基本技巧,能够自主创作一定形式的诗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鉴赏和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歌并领会其中的意境,运用技巧写出优秀的诗歌作品。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古诗赏析1. 导入(10分钟)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先播放一段古诗音乐,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味。
2. 学习古诗(30分钟)选择一首篇幅适中且情感饱满的古代诗歌,如《登鹳雀楼》。
带领学生先阅读,然后进行分析与解读,重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3. 分析古诗(20分钟)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诗人通过何种手法表达了对景色的描绘和感受?- 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歌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 练习与拓展(20分钟)分发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其他古代诗歌进行解读,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二节:诗歌创作1. 模仿写作(30分钟)教师提供一种特定的诗歌形式,如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并给出相关写作要求(如押韵、表达特定情感等)。
鼓励学生模仿古代诗人的写作风格进行创作。
2. 分析与分享(20分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并展示在课堂上。
同时,教师也可以分享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并指导学生进行评价与分析。
3. 创作拓展(30分钟)鼓励学生选择其他形式的诗歌进行创作,如现代诗、词等。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主题或写作要求,让学生在自由创作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古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知。
他们不仅学会了欣赏古代诗歌的技巧,还通过模仿和创作,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目录:1《社戏》2《回延安》3《安塞腰鼓》4《灯笼》1.社戏【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对易读错的字正音,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
2.体会、揣摩小说在安排材料上详略得当的问题。
3.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
【教学重点】1.理解分析双喜这一人物形象;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的。
【教学难点】1.分析平桥村是乐土的原因,看戏和“偷豆”的趣点。
2.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路历程。
3.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师: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背景资料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是作者在大都市中由看戏引起的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在大都市的作者对农村及其农民淳朴的品质的歌颂。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3.关于社戏文中的“社”原指土地庙或土地神,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是指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看社戏的时间应该是在初夏,而不是在春天。
社戏演出的内容《游园吊打》。
4.字音字形归省(xǐnɡ)行辈(hánɡ)撺掇(cuān duo)惮(dàn)絮叨(xù d a o)怠慢(dài)凫水(fú)蕴藻(yùn zǎo)家眷(juàn)漂渺(piāo miǎo)楫(jí)大抵(dǐ)纠葛(jiūɡé)潺潺(chán)船篷(pénɡ)皎洁(jiǎo)桕树(jiù)棹(zhào)5.词语解释。
语文初二下册第一章教学方案教学方案第一章:语文初二下册一、教学目标本教学方案的目标是帮助初中二年级学生顺利学习和掌握语文初二下册的第一章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和掌握课文《古诗三十首》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理解并正确运用本章所学的文言词语、修辞手法等知识;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课文《古诗三十首》的背景和文本解读;2.文言文的特点和常用词语;3.修辞手法的种类和运用方法;4.韵律和格律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代诗人创作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2.呈现与感知:播放一段介绍《古诗三十首》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该课文的背景和作者。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该课文,分析其中的意境描写和修辞手法。
3.引导与讨论: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言文的特点和常用词语的运用,以及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功效和效果。
4.拓展与应用: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取一首古诗,理解并解读其中的修辞手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使用这些手法创作一首新的诗歌作品。
5.总结与展示: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他们小组的诗歌创作作品。
四、教学资源为了有效地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图片展示:一幅古代诗人创作场景的图片;2.视频素材:一段介绍《古诗三十首》背景和作者的视频;3.教学课件:包括课文《古诗三十首》的文本和相关注释,文言文的特点和常用词语的整理表,修辞手法的分类和例子,以及韵律和格律的基本概念说明。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2.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练习题,考察学生对课文理解和运用的能力;3.创作评估:评价学生小组的诗歌创作作品的创意和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500字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汇。
(2)掌握叙事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要点。
(3)掌握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态度和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叙事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要点。
2. 掌握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 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通过展示一段故事片段的视频,为学生创造一个情境,引发学生对叙事文的兴趣。
(2)提问:你对叙事文有什么了解?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叙事文?(3)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叙事文?叙事文有什么特点?2. 学习内容呈现(1)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讲解叙事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要点,并进行示范性讲解。
(2)通过阅读教材课文《钓鱼吃螃蟹》和《苏州的喇嘛庙》,让学生感受叙事文的魅力。
3. 学习方法指导(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介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分类,并针对各种修辞手法进行讲解。
(2)通过阅读教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4. 学习策略引导(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教材课文中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思考叙事文的写作要领。
(2)教师提出几个写作题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分析题目要求和展开想象,在团队中达成一致的构思方案。
5. 学习方法训练(1)教师出示几个写作题目,要求学生选择一个题目进行写作。
(2)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指导学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2. 学会关爱自然,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3. 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
教学难点1.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课文中所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的解析。
三、课时安排本单元共需 _课时_ 课时,每课时 _分钟_。
四、教学过程1. 导入(_分钟_)1. 引导学生回顾上册所学内容,为新学期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简介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_分钟_)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及生僻词语的含义。
3. 课堂讲解与讨论(_分钟_)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作者的意图。
4. 合作探究(_分钟_)1. 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5. 课堂练习(_分钟_)1.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6. 总结与拓展(_分钟_)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突出重点。
2. 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自主学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课文内容,巩固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深入思考课后拓展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八年级语文的第一单元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从以往的表现来看,八6班的学生素质比较低,悟性比较差,在教学内容的理解上都有问题,学生学习习惯并不好,课堂经律成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教学,所以本学期对一班的学生重点还在于整治课堂纪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材简析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以民俗为主题组织单元。
《社戏》记录了鲁迅在归省平桥村的一段童年的回忆;《回延安》节选贺敬之诗选,展示出了浓郁的'陕北风情;《安塞腰鼓》刘成章给我们描绘了安塞腰鼓的粗犷豪放、刚健雄浑;《灯笼》吴伯萧为我们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主要由事理说明文构成。
所选的课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第三单元,是以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等为内容的古诗文。
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口味精美的语文,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第四单元,活动·探究。
本单元,我们将跟随演讲者,走入演讲的现场,云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
第五单元,以旅游为主题,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浏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
第六单元,文言文单元,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
这些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
三、教学目标四、教学措施1.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部编语文八下第一单元整合教案教案标题:部编语文八下第一单元整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第一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和理解。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有逻辑结构的文章。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掌握第一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和理解。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有逻辑结构的文章。
教学难点: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有逻辑结构的文章。
教学准备:1. 教材:部编语文八下第一单元教材。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入第一单元的主题。
2. 引导学生讨论与主题相关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词汇和短语学习(15分钟)1.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介绍第一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如图片、示例句等。
2. 学生跟读、记忆和理解词汇和短语。
三、课文阅读与理解(2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语速。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3. 教师对课文进行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语文运用(2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和答题。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相关的练习和任务。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五、写作训练(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有逻辑结构的文章。
2.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写作训练。
3.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自己的文章。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向教师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拓展第一单元的主题,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2. 学生可以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1(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第1课时《海燕》(一)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及海燕的形象。
课前学习: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争情况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发表情况。
(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课堂学习:一、整体感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童年的朋友》,联系旧知,初步熟悉作者的情况。
出示文字,请学生思考:这句话写得是谁?是谁写的?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大家会领略到别样的风味。
倾听、思考、回答、并简介作者。
例句:1、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2、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2 播放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停顿指导学生朗读,参与评议。
听朗诵做标记。
学生自由朗读。
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节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同学评议。
3 问题设计: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海燕,要求尽可能说得完整。
学生或独立完成,或三两人讨论完成。
4 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二、局部精读,品味诗歌画面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问题设计:(1)文章为海燕的出现设置了怎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划出描写环境的句子,理清三幅画面。
思考环境描写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
2 问题设计:(2)海燕在这样的环境中表现怎样?圈点勾画描写海燕动作、神态等方面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3 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课后学习:1、反复朗读课文。
2、课外阅读同题材作品第2课时《海燕》(二)教学目标:1、能说出对比衬托的作用。
2、理解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的作用。
3、培养学生朗诵的能力,通过朗诵进一步体会作者对革命前途的深刻信念和炽烈的战斗情绪。
背影朱自清目的要求: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3、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重点:望父买橘{、重点语段(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 难点:情境教学、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具准备:u盘教材分析:《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写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描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写得真挚而动人。
这是一篇最典型的亲情教育文章,是颂扬父爱的经典之作,最适宜用来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从而体察那种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对父母的爱。
要求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2、品味全文寓深情于质朴的语言描写,父亲的话言浅意丰,语短情长,寓浓郁的情感于平淡似水的对话中。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悉心体察,提高鉴赏品位,感受父子深情。
3、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
4、强调语文学法的指导、最基础的语文能力的形成与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型:新授。
方法:讲述、讨论。
过程:一、导入作者是谁?对,是朱自清。
那我们学习曾经学习过他的一篇什么课文啊?对,《春》。
好,在学习《春》的时候,我们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朱自清,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吗?(补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
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2)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
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
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3)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灯笼慰藉着孤行客的心)(4)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灯笼显示主人的地位与权势)……目标导学三:思考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九、十自然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哎,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萧。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
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明确: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回忆中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目标导学四:艺术特色这篇文章篇幅不长,写作手法却值得借鉴。
请同学们合作探究并作总结。
明确:特色一:多种表达方式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结构严谨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时间稍纵即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请一起努力,写一份教学计划吧。
那么一份同事都拍手称赞的教学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篇1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
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我的母亲》——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的形象。
《我的第一本书》——是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第一本书”折射出的是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列夫托尔斯泰》——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再塑生命》——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那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2、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
3、学习细腻描写人物言行的方法并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1、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传记和回忆录的写作方法,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细心揣摩其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体会人生奋斗的意义,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思考、感悟社会人生。
2、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揣摩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
四、教学设想(措施和方案)1、本单元的文章具有浓厚丰富的人文内涵,涉及深广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培养他们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