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基本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9
高一生物必修一病毒知识点病毒是一种微小的寄生生物,它们无法独立生存并进行自我复制,必须依附于宿主细胞才能完成自身的生命周期。
病毒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对于病毒的了解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病毒的结构、感染方式、繁殖方式、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方面,深入探讨高一生物必修一的病毒知识点。
一、病毒的结构病毒是由遗传物质(DNA或RNA)和蛋白质构成的微生物结构。
一般来说,病毒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核酸(包括基因组和复制所需的辅助基因、调控基因等)、蛋白质外壳(也称为壳或衣壳)和尾部纤维(某些病毒具有)。
病毒没有细胞壁和细胞膜,也没有细胞器和代谢机制。
二、病毒的感染方式病毒感染是指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病毒可以通过空气飞沫、接触传播、食物或水传播等方式进入人体。
其中,空气飞沫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例如感冒病毒就是通过打喷嚏、咳嗽时的飞沫传播给他人。
其他病毒如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则可以通过血液传播。
此外,某些病毒还可以通过动物和昆虫进行传播。
三、病毒的繁殖方式病毒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寄生式和裂解式。
寄生式繁殖方式是指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进行自身复制。
病毒可以利用宿主细胞的核酸合成酶来合成自身的遗传物质,并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而裂解式繁殖方式是指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破坏宿主细胞的结构,使其溢出成熟的病毒颗粒。
四、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病毒是引起许多人类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病毒如流感病毒、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可以引起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给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此外,一些病毒还可以导致慢性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此外,病毒还与一些癌症的发生有关,如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癌的关系密切。
因此,加强对病毒的研究和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总结起来,病毒是一种微小的寄生生物,它们无法独立生存并进行自我复制。
病毒的结构包括核酸、蛋白质外壳和尾部纤维等部分。
总结生物病毒知识点初中一、病毒的基本概念1. 病毒的定义: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在宿主细胞内寄生繁殖,能引起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
2. 病毒的结构:病毒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一般可以分为核酸外面包一层蛋白质的壳和一些病毒还有包膜。
核酸可以是DNA或者RNA,包蛋白质的外壳称为衣壳蛋白质,它们能够使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使得病毒能够感染宿主细胞。
3. 病毒的生物学特点:病毒不属于细胞,没有自主进行代谢的能力,是一种需要寄生在细胞内才能繁殖的微生物。
病毒的生物学特点有选择性感染、寄生、躲避免疫、遗传变异、形态多样等。
4. 病毒的分类:病毒是微生物中最简单的一类,它们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它们的核酸类型、宿主范围、形态特点等进行划分。
目前已知的病毒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
二、病毒的感染和传播1. 病毒感染的方式:病毒感染的方式主要有接触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等。
不同类型的病毒选择的传播方式不同,因此对不同类型的病毒需要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2. 病毒感染的过程:病毒感染的过程主要包括入侵细胞、利用宿主细胞合成自己的核酸和蛋白质、组装出新的病毒颗粒、释放病毒等阶段。
不同类型的病毒感染过程略有不同,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这些步骤。
3. 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多样,既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食物、水源传播,甚至可以通过昆虫等生物传播。
三、常见病毒性疾病1. 流感病毒: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正病毒科的流感病毒属。
流感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毒会通过呼吸道传播给他人。
2. 乙肝病毒: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乙肝病毒感染后,会引起肝脏炎症,严重的情况还会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3. 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主要通过性传播和血液传播。
艾滋病病毒感染后,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最终导致艾滋病。
4. 乙型疱疹病毒:乙型疱疹病毒是一种DNA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高中病毒知识点第一步:了解病毒的定义和特征病毒是一种微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无法自主繁殖。
它们依靠寄生在其他生物细胞内进行复制,并利用宿主的细胞机制来生存。
病毒通常被认为是非细胞性的生物,因为它们没有自己的细胞结构。
病毒有以下几个特征: - 非细胞性:病毒没有自己的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细胞内才能进行复制。
- 寄生性:病毒依赖于宿主细胞的机制来完成复制过程。
- 感染性:病毒可以通过接触、空气传播、食物和水传播等方式感染宿主。
-基因材料:病毒的基因材料可以是DNA或RNA。
不同类型的病毒具有不同的基因材料类型。
第二步:病毒的分类病毒可以根据它们的基因材料类型、形状和宿主范围等特征进行分类。
根据基因材料类型,病毒可以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
DNA病毒的基因材料是双链或单链的DNA,而RNA病毒的基因材料则是双链或单链的RNA。
根据形状,病毒可以分为四类:线状病毒、球状病毒、棒状病毒和多边形病毒。
根据宿主范围,病毒可以分为人类病毒、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等不同类型。
第三步: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给宿主,包括: - 直接接触:人与人之间通过接触传播,如握手、亲吻等。
- 空气传播:病毒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给他人,如打喷嚏、咳嗽等。
- 食物和水传播:病毒通过食物和水传播给人体。
- 虫媒传播:某些病毒可以通过昆虫或其他生物媒介传播给宿主,如蚊子传播登革热病毒。
第四步:病毒的病理过程与防控措施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引发一系列的病理过程,包括感染、复制、传播和免疫反应等。
不同类型的病毒感染会导致不同的疾病,如感冒、流感、艾滋病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病毒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等。
- 避免接触病毒源,尽量减少与病毒感染者的近距离接触。
- 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肝炎疫苗等,可以有效预防某些病毒感染。
病毒有关知识点生物病毒是一种微小而危险的生物体,可以感染各种生物,包括人类。
在人类历史上,病毒造成了许多致命的疾病和流行病。
因此,了解病毒的性质和病毒传播的方式对我们识别和应对疾病非常重要。
1. 病毒的构造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不能自行生长或繁殖。
它们是由一些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组成的包被,核酸分子通常是DNA或RNA。
病毒在感染其他生物时,会注入它们的宿主细胞中。
一旦病毒注入到宿主细胞中,它们就开始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复制自己的基因组,并利用宿主细胞进行生长和繁殖。
2. 病毒的传播病毒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其中最常见的是接触和空气传播。
接触传播通常是指人们直接接触被感染的人或物体,例如使用被多人使用的刀具或餐具。
空气传播是指病毒在空气中传播,通常是通过飞沫或微小的漂浮颗粒来传播。
此外,病毒也可以通过血液、唾液和性接触等方式传播。
3. 病毒引起的疾病病毒可以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从感冒到癌症,从普通感染到丧失生命。
例如,艾滋病是由一种称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病毒引起的,该病毒会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病人易受感染,并且逐渐丧失免疫力。
另外,冠状病毒也是一种病毒,最近引起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病。
冠状病毒通常引起呼吸道感染,导致咳嗽、发热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4. 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由于病毒的复杂性和危险性,预防病毒感染是我们必须采取的措施。
最常见的预防方法之一是接种疫苗,疫苗可以帮助预防一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例如流感和腮腺炎。
此外,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正确的饮食习惯也可以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
如果病人已经感染了病毒,则应该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总之,病毒是我们无法忽视的生物体。
了解病毒的构造、传播方式和引起的疾病对我们预防和应对疾病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病毒感染,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我们所爱的人。
病毒相关知识点总结一、病毒的结构和组成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体,它通常由外壳和遗传物质两部分组成。
1. 病毒的外壳病毒的外壳由蛋白质组成,它包裹着病毒的遗传物质,起到保护遗传物质、识别宿主细胞和介导入侵宿主细胞的作用。
2. 病毒的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或RNA,它负责编码病毒的遗传信息,控制病毒的生长繁殖。
二、病毒的分类病毒可以按照宿主类型、遗传物质类型、外壳结构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
1. 按照宿主类型分类病毒可以感染动物、植物、细菌等不同类型的宿主,因此可以按照宿主类型进行分类,比如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等。
2. 按照遗传物质类型分类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或RNA,因此可以按照遗传物质类型进行分类,比如DNA病毒、RNA病毒等。
3. 按照外壳结构分类病毒的外壳结构多样,可以按照外壳结构进行分类,比如裸病毒、包膜病毒等。
三、病毒的生命周期病毒的生命周期包括吸附、进入宿主细胞、合成病毒遗传物质、合成病毒蛋白质、组装和释放等过程。
1. 吸附和进入宿主细胞病毒依靠其外壳上的特定蛋白质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吸附在宿主细胞表面,随后通过吞噬作用或融合作用进入宿主细胞内。
2. 合成病毒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病毒的遗传物质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合成,形成新的病毒基因组;病毒的蛋白质在宿主细胞内合成,并通过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形成新的病毒蛋白质。
3. 组装和释放经过一系列的步骤后,新合成的病毒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在宿主细胞内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并通过裂解或融合等方式释放到宿主细胞外。
四、病毒感染和免疫1. 病毒感染的过程病毒感染是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并利用宿主细胞进行生长繁殖的过程,它包括病毒的侵入、复制、破坏和释放等多个阶段。
2. 宿主细胞的免疫反应宿主细胞通常会产生免疫反应来抵抗病毒感染,包括通过产生抗体、活化免疫细胞等方式来抵御病毒的入侵和复制。
3. 免疫系统的免疫反应宿主体内的免疫系统也会对病毒感染产生免疫反应,包括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方式来清除病毒颗粒和感染细胞。
病毒的所有知识点总结病毒是一种微生物,通常由蛋白质的壳和遗传物质组成,只有在宿主体内才能生存和复制。
它们可以感染动植物、细菌甚至其他病毒。
病毒的研究已经发展了几个世纪,了解病毒的结构、特性和传播方式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1. 病毒结构病毒通常由蛋白质的壳和遗传物质组成。
蛋白质的壳通常具有特定的形状,这种形状决定了病毒是否能感染特定类型的细胞。
遗传物质可以是 DNA 或 RNA,并且可以是单链或双链的。
病毒还可能有一些辅助结构,如包膜、酶或其他蛋白质,它们对感染和复制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2. 病毒分类病毒根据其遗传物质、壳的形状、生命周期和感染范围进行分类。
例如,病毒可以是 DNA 病毒或 RNA 病毒;宿主范围可以分为人类病毒、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等;生命周期可以分为裸病毒和包膜病毒。
对于研究和治疗疾病来说,了解病毒的分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可能会影响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潜在的治疗方法。
3. 病毒感染过程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病毒需要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才能进入宿主细胞内部。
一旦进入细胞,病毒会释放其遗传物质,并利用细胞的机制进行复制。
病毒复制可能包括合成蛋白质、复制遗传物质和组装新的病毒颗粒。
这个过程通常会导致细胞死亡,从而引发疾病的症状。
4. 病毒与免疫系统人类免疫系统对抗病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一旦人体感染了病毒,免疫系统会启动一系列的应答,包括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活化。
其中,抗体和T细胞的作用尤为重要。
抗体可以识别并中和病毒,而T细胞可以杀死已经感染的宿主细胞。
然而,一些病毒可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导致感染变得更加复杂和持久。
5. 病毒传播方式病毒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包括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空气传播、血液传播、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不同类型的病毒可能有不同的传播途径,因此了解传播方式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至关重要。
此外,病毒也可能通过媒介传播,如蚊子、跳蚤或啮齿动物等。
病 毒要点:病毒:一类超显微的、结构极其简单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在活体外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长期存在并保持其侵染活性的非细胞生物。
病毒粒的大小以纳米来计量, 常见的病毒形态有球形、杆状或丝状、蝌蚪形、砖形和弹状5种。
病毒的基本结构是核衣壳,有些病毒还具有包膜、刺突等结构。
病毒粒的基本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
病 毒的结构呈现高度对称性:即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复合对称和复杂对称。
噬菌体:噬菌体是发酵行业的常见病毒。
根据结构可分为A 、B 、C 、D 、E 、F 6种。
其中A 、B 、C 型为蝌蚪形,D 、E 型为球形,F 型为丝状。
病毒增殖过程:病毒粒子进入细胞内增殖发育成熟的全过程,大体上分为吸附、侵入与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5个阶段。
病毒增殖的一步生长曲线分为潜伏期、裂解期和平稳期3个时期。
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其DNA 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 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也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其存在形式有游离态、整合态、营养态3种。
溶源菌:核基因组上整合有前噬菌体DNA 并能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的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称为溶源菌。
溶源菌的检出在发酵工业上具有重要意义。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分离培养病毒可用寄主接种法、鸡胚培养法或细胞培养法,而且还必须根据不同病毒的要求进行选择,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病毒鉴定是诊断病毒性疾病的可靠方法,也是病毒分类的前提。
包涵体:某些细胞在感染病毒后,出现于细胞质或细胞核内的,在光镜下可见的,大小、形态和数量不等的小体称为包涵体。
它可用于病毒的快速鉴别和某些病毒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
亚病毒:亚病毒包括类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 以及朊病毒。
在亚病毒中,仅类病毒和朊病毒能独立复制,卫星病毒及卫星RNA 必须依赖辅助病毒进行复制。
非细胞生物包括病毒和亚病毒。
病毒(virus)是一类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性质十分特殊的生命形式。
《病毒》知识清单一、什么是病毒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 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无法独立进行生命活动。
它们由一个核酸分子(DNA 或 RNA)与蛋白质构成的外壳组成。
这个外壳被称为衣壳,衣壳的作用不仅是保护内部的核酸,还参与病毒与宿主细胞的识别和结合。
二、病毒的分类1、按照遗传物质分类(1)DNA 病毒:这类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例如乙肝病毒、天花病毒等。
(2)RNA 病毒:遗传物质为 RNA,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冠状病毒等。
2、按照宿主分类(1)动物病毒:能感染动物并在动物体内寄生和增殖,如狂犬病病毒、禽流感病毒。
(2)植物病毒:专门感染植物细胞,引起植物病害,比如烟草花叶病毒。
(3)细菌病毒(噬菌体):专门侵染细菌的病毒,在细菌内复制并导致细菌裂解。
3、按照病毒形态分类(1)球状病毒:外形呈球形,如流感病毒。
(2)杆状病毒:形状像杆状,例如烟草花叶病毒。
(3)丝状病毒:呈丝状,如埃博拉病毒。
(4)冠状病毒:外观具有冠状的突起,像皇冠一样,如新型冠状病毒。
三、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结构通常非常简单,由两部分组成:核酸核心和蛋白质外壳。
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它携带了病毒的基因信息,决定了病毒的特性和繁殖方式。
蛋白质外壳则起到保护核酸和帮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作用。
有些病毒的外壳上还具有包膜,包膜通常来自宿主细胞的细胞膜,上面可能有一些特殊的蛋白质,有助于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和侵入。
四、病毒的繁殖病毒不能自我繁殖,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来完成其生命周期。
其繁殖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吸附:病毒通过其表面的蛋白质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实现吸附。
2、侵入:病毒将其核酸注入宿主细胞内。
3、脱壳: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在宿主细胞内被去除,释放出核酸。
4、生物合成: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按照病毒核酸的指令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
病毒学基础知识解析一、什么是病毒?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它不同于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其他微生物。
病毒无法自主进行代谢活动,需要寄生在细胞内才能生存和复制。
病毒的结构简单,由遗传物质(DNA或RNA)包裹在蛋白质外壳中构成。
二、病毒的寄主与感染方式1. 病毒寄主不同类型的病毒可以感染不同种类的生物。
例如,有些病毒只感染人类,而另一些可以感染动物或植物。
这使得跨种传播成为可能。
2. 病毒感染方式病毒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至寄主体内。
最常见的途径包括空气飞沫、直接接触传播(如性传播或血液传播)以及通过污染食品或饮水引入体内。
三、病毒结构解析病毒分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核酸和蛋白质外壳。
1. 核酸核酸是构成病毒遗传物质的基础。
病毒可以包含DNA或RNA,但不会同时存在两者。
核酸中包括了病毒遗传信息,决定了其生活史和复制过程。
2. 蛋白质外壳蛋白质外壳是保护病毒核酸的重要部分。
它可以提供结构稳定性,并帮助病毒侵入宿主细胞。
蛋白质外壳的形状多样,可能呈现出球形、棒形、衣服针等各种形态。
四、病毒感染机制1. 病毒侵入当病毒接触到合适的宿主细胞时,它会通过识别特定受体结合在宿主细胞上。
这个过程类似于钥匙插入锁孔,使得病毒能够进入宿主细胞内。
2. 病毒复制一旦进入宿主细胞,病毒会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来复制自己的核酸和蛋白质。
这个过程通常使得宿主细胞功能紊乱并最终导致死亡。
3. 病毒传播复制完毕后,病毒会离开宿主细胞,进一步感染其他健康细胞,并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到其他寄主个体。
这种持续的传播是疾病扩散的主要原因。
五、病毒与人类健康1. 病毒感染许多常见疾病,如流感、感冒和水痘等,都是由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的。
这些感染可以导致轻微的不适或严重影响生命健康。
在某些情况下,特定类型的病毒也可能引发严重的流行性传染病,如SARS和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
2. 免疫系统与抵抗力免疫系统是人体对抗病毒入侵的重要防线。
它能识别并消灭入侵的病毒,同时记忆被感染过的信息以提高对未来感染的抵抗能力。
总结有关病毒的知识点1. 病毒结构病毒的结构包括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外壳。
核酸可以是DNA或RNA,根据核酸类型的不同,病毒可以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外壳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壳体,用来保护病毒的核酸。
另外,一些病毒还有包膜,包膜是由宿主细胞的膜蛋白和糖蛋白构成的外层,它可以帮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内。
2. 病毒的生命周期病毒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入侵、复制、破坏和释放四个阶段。
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内后,它会释放核酸并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机制进行复制,复制完成后,大量的新病毒颗粒会破坏宿主细胞,从而被释放到外部环境中,再次感染其他健康细胞。
3. 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食物传播等途径传播给其他宿主。
不同类型的病毒有不同的传播途径,例如呼吸道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血液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而食物传播病毒主要通过食物传播。
4. 病毒感染的症状病毒感染的症状多种多样,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腹泻、呕吐、皮疹、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等。
不同类型的病毒感染所导致的症状也有所不同。
5. 病毒检测和诊断病毒检测主要包括病毒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培养和电子显微镜等方法。
病毒诊断需要依靠实验室检测手段,通过检测病毒核酸、抗体等来确定感染的病毒类型。
6. 病毒治疗与预防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药物、疫苗和免疫治疗。
抗病毒药物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疫苗可以预防某些类型的病毒感染,免疫治疗可以增强宿主的免疫力,帮助宿主抵抗病毒感染。
7. 病毒的研究与防控病毒的研究是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病毒的结构、传播途径、感染机制等,来寻找防治病毒感染的方法。
病毒的防控主要包括个人防护、环境卫生、疫苗接种等措施,以及卫生监测、疫情监测等措施。
总之,病毒是一类微生物,它的生命周期、传播途径、诊断与治疗、防控措施等内容都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病毒感染,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
高一生物关于病毒的知识点一、病毒的定义和特点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的微生物,也是生物世界中最小的生物体之一。
它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组成,具有遗传物质的特点。
不同于细菌和真菌,病毒无法自主繁殖和代谢,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
二、病毒的结构1. 病毒的外壳(衣壳):由蛋白质组成,保护内部的核酸。
外壳具有不同的形状:棱柱形、球形等。
2. 病毒的核酸:包括DNA(双链或单链)和RNA(双链或单链),携带病毒的遗传信息。
三、病毒的分类病毒根据其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结构以及它们感染的宿主范围等特征进行分类。
1. 根据核酸类型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
2. 根据感染的宿主范围,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三类。
四、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生物介体传播等方式传播。
1. 空气传播:病毒通过空气中的微粒悬浮传播,如流感病毒。
2. 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时,病毒随飞沫传播,如麻疹病毒。
3. 接触传播: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或触摸受污染的物品传播,如流行性感冒病毒。
4. 生物介体传播:病毒以昆虫或其他生物为介体传播,如登革热病毒。
五、病毒的感染过程病毒感染宿主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吸附:病毒通过特定的受体与宿主细胞表面结合,吸附在细胞表面。
2. 入侵: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将其核酸注入细胞内。
3. 复制:病毒核酸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在细胞内进行复制。
4. 组装: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组件在细胞内重新组装成病毒粒子。
5. 释放:新生病毒粒子通过溶解细胞膜或感染细胞膜破裂的方式释放到宿主体内或外部环境。
六、病毒与人类健康病毒是许多疾病的致病原,对人类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
一些常见的病毒感染疾病包括流感、艾滋病、乙肝、登革热等。
1.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
2. 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可损害人体免疫系统。
病毒的知识点病毒是一种微生物的存在形式,被认为是生命体的一种构成单元。
它们以非细胞的形式存在,只有在感染细胞后才能复制并繁殖。
病毒在医学和生物科学中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了解病毒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防范疾病。
1. 病毒结构:病毒具有简单的结构,通常分为核酸核心和蛋白质壳。
核酸核心可以是DNA或RNA,它们携带着病毒的遗传信息。
蛋白质壳则保护着核酸,使病毒能够在外部环境中存活。
2.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通常经过一系列步骤。
首先,病毒会附着在目标细胞的表面。
然后,病毒将其核酸核心释放到细胞内,进一步破坏宿主细胞的机制。
最后,病毒开始复制自身并利用宿主细胞的资源来制造更多的病毒。
3. 病毒传播: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其中最常见的是通过空气传播,例如流感病毒可以通过患者的咳嗽和打喷嚏释放到空气中,进而被他人吸入。
此外,病毒还可以通过血液、体液以及接触传播,例如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共用针具或性接触传播给他人。
4. 病毒与疾病:病毒是许多疾病的致病原因之一。
例如,感冒、流感、艾滋病、流行性感冒等都是由不同的病毒引起的。
不同的病毒会攻击不同的器官和组织,导致不同的症状和严重程度。
5. 病毒防治:对抗病毒的传播和感染是保护公众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包括接种疫苗、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的体液和分泌物等。
此外,病毒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和繁殖,缓解疾病症状。
6. 病毒研究的意义:研究病毒对我们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传播途径,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蔓延。
此外,病毒研究还为新型药物和疫苗的发现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总之,病毒是一类具有独特生命周期和传播方式的微生物。
对病毒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疾病的认识,还能够为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加强对病毒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为人类健康的保护和疾病的治疗做出更大贡献。
病毒有关知识点生物关键信息1、病毒的定义: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 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
2、病毒的分类:按照遗传物质分为 DNA 病毒、RNA 病毒;按照宿主范围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等。
3、病毒的结构:由核心(核酸)和衣壳(蛋白质外壳)组成,有些病毒还具有包膜。
4、病毒的繁殖方式: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
5、病毒的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
11 病毒的发现历程111 早期对病毒的观察和猜测在 19 世纪末之前,人们虽然没有明确认识到病毒的存在,但已经观察到一些疾病的传染性和特殊症状。
例如,天花、狂犬病等疾病的传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对于其致病原因并不清楚。
112 病毒的首次发现19 世纪末,俄国科学家伊凡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时,发现经过细菌过滤器过滤后的汁液仍然能够使健康的烟草植株患病。
这一发现为病毒的存在提供了初步证据。
113 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随着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人们终于能够直接观察到病毒的形态和结构,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病毒的特征。
12 病毒的基本特征121 微小性病毒的个体极其微小,通常以纳米为测量单位,一般在 10 300 纳米之间,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122 非细胞结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具备细胞所具有的细胞器,如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等。
123 寄生性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和繁殖,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进行自身的代谢和增殖。
124 特异性病毒对宿主细胞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不同的病毒只能感染特定类型的细胞。
13 病毒的分类131 DNA 病毒这类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如乙肝病毒、天花病毒等。
132 RNA 病毒遗传物质为 RNA,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冠状病毒等。
133 动物病毒专门感染动物细胞的病毒,如狂犬病病毒、禽流感病毒等。
病毒笔记知识点总结一、病毒的基本概念1. 病毒的定义病毒是一种微小的生物粒子,它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也不能进行自我复制,需要寄生在细胞内才能繁殖。
病毒可以感染包括动物、植物、真菌和细菌在内的各种生物。
2. 病毒的结构病毒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组成,核酸包裹在蛋白质的外层中。
有些病毒还含有额外的脂质包膜。
病毒的结构相对简单,但能够表现出极高的遗传变异性。
3. 病毒的分类病毒按照感染宿主的种类可以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等;按照传播途径又可分为空气传播病毒、飞沫传播病毒、血液传播病毒等。
二、病毒的感染过程1. 病毒的感染方式病毒感染宿主的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接触传播等。
病毒感染宿主的方式决定了防病毒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2. 病毒的侵入过程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包括吸附、穿透、解壳、释放遗传物质等步骤。
这一过程是病毒感染的关键环节,也是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研发的重点。
3. 病毒的复制过程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依靠宿主细胞的生物机器进行自我复制。
这一过程中包括基因转录、基因翻译、蛋白合成等步骤。
病毒复制的机理是病毒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三、病毒的致病机制1.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影响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会对宿主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物代谢产生影响。
这些影响不仅是病毒病变的直接原因,也是诊断、预防和治疗的依据。
2. 病毒的致病性病毒的致病性是指病毒导致疾病发生或发展的程度和速度。
不同类型的病毒具有不同的致病性,对宿主造成的损害也各不相同。
3. 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致病的机制主要包括:直接病毒感染导致细胞死亡;诱导宿主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宿主细胞基因突变等。
四、病毒的防治策略1. 病毒疫苗的研发病毒疫苗是预防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手段,它可以通过模拟病毒感染的过程来激发宿主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免疫。
2.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毒,研发相应的抗病毒药物是控制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
高一生物知识点关于病毒病毒是一类非细胞性的微生物,具有简单的结构和基因组成。
病毒可以感染生物体,引起各种疾病,并且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
研究病毒及其感染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毒的结构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两个基本部分构成。
核酸可以是DNA或RNA,其中包含病毒的遗传信息;蛋白质包裹着核酸,构成病毒的外壳。
有些病毒外壳上还有额外的结构,如副壳蛋白或酶。
二、病毒的分类根据病毒的核酸类型、外壳特征和宿主范围,病毒可以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
DNA病毒包括单链DNA病毒和双链DNA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RNA病毒包括正链RNA病毒和负链RNA病毒,如流感病毒。
三、病毒的寄生方式病毒只能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因此需要将自身核酸注入到宿主细胞内。
病毒通过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和生物合成机制进行复制和生殖。
四、病毒的传播途径常见的病毒传播途径包括飞沫传播、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和昆虫传播等。
例如,流感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在咳嗽或打喷嚏时传播给其他人。
五、病毒感染与免疫防御病毒感染后,宿主会产生免疫反应来抵抗病毒。
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来中和病毒、T细胞来消灭感染的细胞。
免疫防御是治疗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
六、病毒引起的疾病病毒感染可以引发多种疾病,如流感、乙肝、艾滋病等。
这些疾病对人类以及全球公共卫生产生重要影响,研究病毒机制是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关键。
七、病毒的应用病毒不仅仅是致病因子,还可以用于医学和科学研究。
病毒可以用于基因治疗、免疫疫苗研发等领域,为帮助人类战胜病毒疾病提供新的途径和新的希望。
结语:病毒是一类微生物,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复制方式。
研究病毒对于防止和治疗与之相关的疾病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了解病毒的结构、分类、寄生方式、传播途径和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我们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同时也能够利用病毒的特性进行医学和科学研究,带来更多的治疗手段和新的科学发现。
病毒(virus)基本知识病毒(virus)基本知识<⼀>◆病毒的⼤⼩与形态病毒(virus )是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我复制等⽣命特征的微⽣物,它们是最微⼩的⽣命体。
纯净的病毒是些形状漂亮的结晶体,丝毫看不出它的⽣命性,可⼀旦让它们和细胞结合,就⽴刻知道了它们是何等凶恶的⽣命体。
病毒是最微⼩,结构最简单的微⽣物。
因体积微⼩,必须⽤电⼦显微镜放⼤⼏万⾄⼏⼗万倍后⽅可观察;结构简单表现为⽆完整的细胞结构,仅有⼀种核酸(RNA 或DNA )作为其遗传物质。
为保护其核酸不被核酸酶等破坏,外围有蛋⽩⾐壳或更复杂的包膜,因此,病毒可被看作是“⼀包基因”。
病毒必须在活细胞内⽅可显⽰其⽣命活性。
与其他专性细胞内寄⽣的微⽣物不同点是,病毒进⼊活细胞后,不是进⾏类似细菌等进⾏⼆分裂繁殖,⽽是根据病毒核酸的指令,使细胞改变其⼀系列的⽣命活动,结果⼤量地复制出病毒的⼦代,并且导致细胞发⽣多种改变。
由于病毒只有⼀种核酸为遗传物质;必须在活细胞内显⽰⽣命活性;以及⽆完整细胞结构,病毒被列为⼀个独⽴的⽣物类型。
病毒要⽐细菌⼩得多。
在发现病毒之前,⼈类第⼀次找到⽐细菌⼩的⽣命体的⼈是美国青年学者⽴克次。
1909年在研究斑疹伤寒时发现了⼀种致病的微⼩⽣物,为纪念他⼈们将此类⽣物称⽴克次体。
⼀年后这位仅39岁杰出的青年被斑疹伤寒夺去了⽣命。
与真正病毒相⽐⽴克次体算是很⼤的了,尽管它⽐细菌⼩得多。
从后来的回顾中现在知道第⼀个看到病毒的⼈是苏格兰医⽣布伊斯特,他看到的是⽜痘病毒,这是种体积最⼤的病毒。
这件事发⽣在1887年。
能够让⼈们清晰看到病毒基本形状和结构的⼈是美国天⽂学家威廉斯,他发明了投影法,使得⼈们真正看到了病毒⾯貌,⽽芬兰⼈维尔斯卡则⽤低速电⼦显微镜让⼈们看清了病毒的细微结构。
⼀个成熟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virion ),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并有感染性。
病毒体⼤⼩的测量单位为纳⽶(nanometer ,nm,为1/1000(m)。
病毒的基础知识病毒是一种微生物,是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包裹而成的,没有自主分裂复制能力,必须依附于细胞内才能复制。
病毒可以感染各种生物,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
由于病毒的特殊结构和生命周期,使其在生物学、医学、生态学和农业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
病毒的结构病毒整体由遗传物质核酸和包裹核酸的蛋白质外壳组成,有些病毒还包含有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等物质。
病毒的外壳通常分为头部、纤维部分和鞘部分。
头部主要是由许多相同的蛋白质单元组成的,包裹着核酸;纤维部分则是可以凭借反复伸缩的特殊蛋白质构建而成,一般作为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粘着器官;鞘部则是一层薄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可以保护病毒本身不被破坏。
病毒的生命周期病毒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质,相比其他微生物,病毒生命周期非常短暂且具有高度复杂性。
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它的外壳逐渐解离,释放出遗传物质核酸。
随后核酸依附于细胞内的核糖体等细胞器开始转录和翻译,在病毒基因的影响下,合成出大量的病毒蛋白和核酸片段。
这些蛋白和核酸片段随后再次组装起来,形成新的病毒颗粒,一直复制到大量积累。
复制完毕后,病毒再次进入到宿主细胞的不同部位进行释放。
在某些情况下,病毒也可以通过裂解宿主细胞的方式,能够把自己散落到周围环境中。
在散落后,病毒需要寻找新的宿主,在新的宿主体内重新开始繁殖。
病毒的分类病毒按照核酸类型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按照形态分类,病毒被分为頭婞病毒、绕病毒和负单链病毒等多种类型。
病毒的病原性病原性是病毒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在感染宿主细胞时,病毒会使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对宿主产生各种不同严重的病理反应。
病原性通常用病毒的致死率或传染性来衡量,其中一些病毒具有十分高的致死率和传染性,能够引起严重的人类健康和动物危害。
如甲型H1N1流感病毒,能够引起猪、鸟和人三种物种的病症,传播范围广,传染力强。
病毒的控制病毒是人类、动物和植物等大多数生物的重要威胁。
病毒基本知识说起病毒,能马上联想到的词汇有很多,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疯牛病病毒,等等。
当然,最震撼人心的还是SARS病毒,引爆了2002年冬到2003年春肆虐全球的非典型性肺炎。
确实,就如组成“病毒”这个词的两个单字“病”和“毒”所描述的一样,病毒对人类、动物和植物等生命体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据大概统计,大约70%的人类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中世纪引起全欧洲恐慌的黑死病,其学名叫鼠疫,就是由病毒大家庭中的一员——鼠疫病毒引起的。
当然,病毒也有其有益的一面。
比如,用病毒杀虫剂取代传统的化学杀虫剂,就可以避免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那么,什么是病毒?我们知道,除了人类、动物和植物之外,还有一种基本上无法用肉眼观测到的生命形式——微生物。
病毒就是微生物中最小的一类。
不过,病毒不同于其它生命形式的是,它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具有活性和非活性两种状态,即病毒有时表现出有生命,有时仅仅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除此之外,个体小、结构简单、专性寄生,等等,都是病毒的特征。
一、病毒的发现与研究历史病毒病的表象认知时代对事物的认知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从现象到本质。
对病毒的认识同样如此。
在发现病毒之前,病毒病就已经被人类所认识。
郁金香是荷兰的象征。
17世纪30年代,一种得病的郁金香在荷兰掀起“郁金香热”,这就是被最早记载的植物病毒病——郁金香碎色病。
得病的郁金香具有条斑花朵,比未得病的郁金香的单色花更漂亮,引起了人们的狂热喜爱。
一株得病的郁金香植株的球茎或种苗,可以换到数头公牛、猪甚至更高的价值。
至今荷兰阿姆斯特丹的Rijks博物馆还保存着一张1619年荷兰画师的画像,这张静物画描画的就是有病的郁金香。
天花是一种具有很高病死率的传染病,人类对天花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我国几千年前的文献中就提到过天花。
16世纪的明代,我国率先发明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并随后飘洋过海传播到日本和欧洲各国。
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1749-1823)接种牛痘预防天花试验成功,从而大大提高了接种预防天花的安全性。
狂犬病是最早有记载的家畜中的病毒病。
巴斯德(Pasteur)作为微生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因在1884年发明了狂犬疫苗,对病毒病的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人类与病毒病做斗争的漫长过程中,虽然并没有认识到致病的根源在病毒,但却为病毒的发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因为病毒的发现也是从对病毒病的研究开始的。
有“毛病”的过滤器和病毒发现在病毒大家庭中,有一种病毒有着特殊的地位,这就是烟草花叶病毒。
无论是病毒的发现,还是后来对病毒的深入研究,烟草花叶病毒都是病毒学工作者的主要研究对象,起着与众不同的作用。
1886年,在荷兰工作的德国人麦尔(Mayer)把患有花叶病的烟草植株的叶片加水研碎,取其汁液注射到健康烟草的叶脉中,能引起花叶病,证明这种病是可以传染的。
通过对叶子和土壤的分析,麦尔指出烟草花叶病是由细菌引起的。
1892年,俄国的伊万诺夫斯基(Ivanovski)重复了麦尔的试验,证实了麦尔所看到的现象,而且进一步发现,患病烟草植株的叶片汁液,通过细菌过滤器后,还能引发健康的烟草植株发生花叶病。
这种现象起码可以说明,治病的病原不是细菌,但伊万诺夫斯基将其解释为是由于细菌产生的毒素而引起。
生活在巴斯德的细菌致病说的极盛时代,伊万诺夫斯基未能做进一步的思考,从而错失了一次获得重大发现的机会。
1898年,荷兰细菌学家贝杰林克(Beijerinck)同样证实了麦尔的观察结果,并同伊万之相对应,病毒颗粒的形状大致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1)螺旋对称壳体。
蛋白质亚基沿中心轴呈螺旋状排列,形成高度有序、对称的稳定结构。
螺旋对称的壳体形成直杆状、弯曲杆状和线状等杆状病毒颗粒。
很多植物病毒如TMV等则为坚硬的杆状,而某些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的形状是软而能弯曲的很长的纤维状。
昆虫病毒中核型多角体病毒属成员也多呈杆状。
2)二十面对称壳体。
蛋白质亚基围绕具立方对称的正多面体的角或边排列,进而形成一个封闭的蛋白质的鞘。
因二十面体容积为最大,能包装更多的病毒核酸,所以病毒壳体多取二十面体对称结构。
病毒的壳体为二十面体对称,大部分动物病毒和少数植物病毒呈球状病毒颗粒。
各种病毒的衣壳亚基数目不一,排列方式不同,亚基往往聚在一起形成2、3、4、5或6邻体,因而使电镜下的近球状病毒的外形变化多端。
此外,有些动物病毒如腺病毒每个二十面体的顶点处都有一纤维状的细丝,很像一个卫星天线,使它们的外形更为别致。
近年来,又发现一类新型病毒即双生病毒。
它的结构特点是2个二十面体联在一起,而每个球体由12个蛋白亚基构成,两两联结时粘合处失去一个亚基。
3)复合对称壳体。
仅少数病毒壳体为复合对称结构。
壳体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包装有病毒核酸的头部通常呈二十面体对称,尾部呈螺旋对称。
具有复合对称结构的典型例子是有尾噬菌体(tailed phage)。
有复合对称壳体的细菌病毒(噬菌体)和某些动物病毒呈复杂形状的病毒颗粒。
病毒的化学组成及功能病毒的基本化学组成是核酸和蛋白质。
可以这样概括:所有成熟的病毒至少是由一种或几种蛋白质和一种核酸组成,只有少数几种例外,它们仅仅以核酸形式存在,如类病毒。
有些病毒还含有一定量的脂类物质及碳水化合物,等等。
一个病毒粒子是由DNA或RNA病毒核酸构成髓核。
髓核被称之为衣壳的蛋白质外壳所包围。
髓核和衣壳统称为核衣壳。
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外面包被着一层囊膜,囊膜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组成。
病毒的核酸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携带着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是病毒遗传和感染的物质基础。
一种病毒的病毒颗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
它们以单链、双链或环状多核苷酸组成。
一种病毒只有一种特定类型的核酸,DNA或RNA,这与某种特定类型的病毒起源有关。
不同种类的病毒其核酸含量有较大的差别。
流感病毒的核酸不到病毒颗粒质量的1%,大肠杆菌噬菌体T2、T4、T6的核酸约占病毒颗粒的一半或更多。
由于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每种病毒颗粒中的核酸含量并不一致,其结构和功能也有一定的关系。
结构复杂的病毒有较多的核酸,结构简单的病毒只需较少的核酸。
病毒的蛋白质蛋白质是病毒的另一类主要成分,包括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
非结构蛋白是指由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在病毒复制或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具有一定功能,但不结合于病毒颗粒中的蛋白质。
结构蛋白是指构成一个形态成熟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所必需的蛋白质,包括壳体蛋白、包膜蛋白和毒粒酶等。
壳体蛋白是构成病毒壳体结构的蛋白质,由一条或多条多肽链折叠形成的蛋白质亚基,是构成壳体蛋白的最小单位。
壳体蛋白的主要功能是:1)构成病毒的壳体,保护病毒的核酸。
2)无包膜病毒的壳体蛋白参与病毒的吸附、侵入,决定病毒的宿主嗜性,同时它们还是病毒的表面抗原。
包膜蛋白是构成病毒包膜结构的蛋白质,包括包膜糖蛋白和基质蛋白两类。
主要功能是:1)是病毒的主要表面抗原,它们与细胞受体相互作用启动病毒感染发生,有些还介导病毒的侵入。
2)还可能具有凝集脊椎动物红血球细胞、细胞融合以及酶等活性。
3)基质蛋白构成膜脂双层与核衣壳之间的亚膜结构,具有支撑包膜、维持病毒结构的作用,并在病毒芽出成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毒粒酶根据功能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参与病毒侵入、释放等过程,如T4噬菌体的溶菌酶;一类参与病毒的大分子合成,如逆转录病毒的逆转录酶。
病毒的脂质许多病毒的包膜内存在有脂类化合物,如磷脂、脂肪酸、甘油三酸脂和胆固醇等。
这些脂类几乎都是由病毒粒子在细胞内成熟,在细胞膜处以葡生方式释放,直接从寄主细胞膜上得到。
病毒脂类存在与病毒的吸附和侵入有关。
病毒的碳水化合物除病毒的核酸中所含戊糖外,有的病毒还含有少量的碳水化合物,为核糖或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的核酸骨架。
有包膜病毒中碳水化合物以寡糖侧链的形式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包膜糖蛋白。
其它组成在某些动物、植物病毒中存在多胺类有机阳离子,包括丁二胺、亚精胺、精胺等,它们大都结合于病毒核酸,对核酸的构型有一定影响。
在某些病毒的病毒体中,还发现有其它的小分子量组分,如ATP,对噬菌体尾鞘收缩提供能量。
二、病毒的增殖病毒缺乏增殖所需要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内增殖(自我复制)。
绝大多数病毒复制过程可分为下列六步: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
吸附吸附是决定感染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病毒吸附于敏感细胞需要病毒表面特异性的吸附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
病毒吸附蛋白(virus attachment protein, VAP)一般由衣壳蛋白或包膜上的糖蛋白突起充当。
细胞表面受体(也称为病毒受体,virus receptor)则为有效结合病毒粒子的细胞表面结构,大多数噬菌体的病毒受体为细菌细胞壁上的磷壁酸分子、脂多糖分子以及糖蛋白复合物,有的则位于菌毛、鞭毛或荚膜上。
大部分动物病毒的病毒受体为镶嵌在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糖蛋白,也有的是糖脂或唾液酸寡糖苷。
植物病毒迄今尚未发现有特异性细胞受体,其进入植物细胞的机制是通过伤口或媒介传播。
病毒的细胞受体具有种系和组织特异性,决定了病毒的宿主谱。
不同种属的病毒其细胞受体不同,有的甚至同种不同型的病毒以及同型不同株的病毒受体也不相同;另一方面,有些不同种属的病毒却有相同的细胞受体,其吸附和感染可对其它病毒的感染产生干扰。
VAP与病毒受体的结合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以促进与酶反应相类似的化学反应。
在0-37℃内温度越高病毒吸附效率也越高。
病毒吸附细胞的过程可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的时间内完成。
侵入病毒通过以下不同的方式进入宿主细胞:注射式侵入、细胞内吞、膜融合以及其它特殊的侵入方式。
注射式侵入是有尾噬菌体通常的侵入方式。
通过尾部收缩将衣壳内的DNA基因组注入宿主细胞内。
细胞内吞是动物病毒的常见侵入方式。
经细胞膜内陷形成吞噬泡,使病毒粒子进入细胞质中。
膜融合是有包膜病毒侵入过程中,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的一种侵入方式。
直接侵入大致可分为几种类型。
1)部分病毒粒子直接侵入宿主细胞,其机理不明;2)病毒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后,由细胞表面的酶类帮助病毒粒体释放核酸进入细胞质中,病毒衣壳仍然留在细胞膜外,将病毒侵入和脱壳融为一体。
3)其它特殊方式。
植物病毒通过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上的小伤口或天然的外壁孔侵入,或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侵入细胞,也可通过介体的口器、吸器等侵入细胞。
脱壳脱壳是指病毒感染性核酸从衣壳内释放出来的过程。
有包膜病毒脱壳包括脱包膜和脱衣壳两个步骤,无包膜病毒只需脱衣壳,方式随不同病毒而异。
注射式侵入的噬菌体和某些直接侵入的病毒可以直接在细胞膜或细胞壁表面同步完成侵入和脱壳。
病毒粒子以内吞方式或直接进入细胞后,经蛋白酶的降解,先后脱去包膜和衣壳。
以膜融合方式侵入的病毒,其包膜在与细胞膜融合时即已脱掉,核衣壳被移至脱壳部位并在酶的作用下进一步脱壳,病毒核酸游离并进至细胞的一定部位进行生物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