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病毒的感染医学微生物学
- 格式:docx
- 大小:8.16 KB
- 文档页数:1
医学生笔记(医学微生物学总结)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微生物的特性、分类、生长、繁殖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以下是医学微生物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要点总结。
一、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根据细胞结构可以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菌;真核微生物包括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
二、细菌1.细菌的结构:细菌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根据细菌的形态,可以分为球菌、杆菌、弯曲菌和丝状菌等。
2.细菌的生长:细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pH和营养物质等条件。
细菌的增殖方式有二分裂和孢子形成两种。
3.细菌的代谢:细菌的代谢方式多样,包括厌氧代谢和好氧代谢等。
厌氧菌可以在缺氧的环境中进行代谢和繁殖。
4.细菌的致病性:部分细菌对人类会造成感染和疾病,如肺炎球菌、结核杆菌和沙门菌等。
这些细菌通过毒素的分泌和细菌的直接侵袭来导致疾病。
三、真菌1.真菌的结构:真菌由菌丝、菌体和孢子等组成。
真菌的菌丝可以分为异丝和同丝两种。
2.真菌的生长:真菌通常在湿度高、温度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
真菌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3.真菌的致病性:真菌感染通常发生在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身上,如艾滋病患者和器官移植患者。
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有白色念珠菌病、肺曲霉病和球孢菌病等。
四、病毒1.病毒的结构: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病毒被认为是一种“疑似生物”,需要宿主细胞来进行复制和繁殖。
2.病毒的生命周期: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通过寄生、复制、装配和释放等过程来进行繁殖,导致宿主细胞的死亡。
3.病毒的致病性:病毒引起许多传染性疾病,如流感病毒、登革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引发疾病症状。
4.病毒的预防和治疗:目前,对于一些病毒感染,可以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如麻疹、流感和乙肝等。
对于一些病毒感染尚无特效药物,只能通过支持性治疗缓解症状。
五、微生物与疾病微生物与疾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引起人类疾病的学科。
其基础是对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了解。
这些微生物能够在人体内生长和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疾病症状。
因此,医学微生物学对于医学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1. 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
其中包括梭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的致病菌。
真菌则是导致一些传染病的病原菌,如白色念珠菌、组织胞浆菌等。
病毒可以感染人类细胞,导致不同的疾病,如流感病毒、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寄生虫一般在内脏和组织中寄生,导致人类疾病,例如疟原虫、毛滴虫、钩端螺旋体等。
2. 微生物感染的传播途径微生物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水传播、食物传播、生物向量传播等。
例如,细菌、病毒通过飞沫、气溶胶等途径传播。
水中的细菌可以引发肠道感染,如霍乱弧菌、沙门氏菌等。
食品中的致病菌可以引起食物性中毒和胃肠道感染。
生物向量传播可以由蚊子、跳蚤等昆虫传播疟原虫、鼠疫杆菌和蜱虫所传播的疾病。
3. 微生物的诊断方法微生物的诊断方法包括直接检测和培养。
直接检测通常包括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检测。
血清学检测能够检测到抗体水平的变化,例如ELISA检测肝炎病毒的抗体。
核酸检测则通过PCR技术检测微生物的核酸片段进行诊断。
培养是一种较为经典的微生物诊断方法,将样本放入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根据微生物的生长形态对其进行鉴定。
对于某些难以培养的微生物,还需要进行间接检测,例如通过检测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等方法。
微生物感染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疫苗接种、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方面。
疫苗接种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多种微生物感染。
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防止微生物感染的传播,如勤洗手、消毒等。
对于已经感染的微生物,还需要通过抗生素、抗真菌药物等药物进行治疗。
5. 微生物抗性问题微生物抗性问题是当前全球医学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是由细菌产生的一种自卫机制,其主要原因是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多重抗药性。
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热点:病毒的感染和免疫2017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学》热点:病毒的感染和免疫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引起免疫反应。
首先引起的是非特异性免疫,这种免疫反应天然存在人体,不是针对某一种异体物质(包括微生物),而是针对一切入侵的异体物质,以下是店铺带来的详细内容,欢迎参考查看。
第一节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的传播方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类。
水平传播指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常见的传播途径主要经皮肤和呼吸道、消化或泌尿生殖道等粘膜。
在特定条件下也可直接进入血循环。
有什么接触就有什么传播垂直传播指通过胎盘或产道,病毒直接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
常见导致垂直传播的毒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HIV等十余种。
可引起死胎、流产、早产、或先天性畸形。
“口决:巨风爱上乙肝,生下畸形儿”第二节病毒的感染类型根据临床症状的有无,区分为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按病毒在机体内滞留时间,分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后者又分为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
隐性感染指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的机体,仍有向外界散播病毒的可能,在流行病学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隐性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一、慢性感染慢性感染指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并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或经输血,注射而传播。
病程常达数月至数十年,患者表现轻微或无临床症状,如HBV、巨细胞病毒、EB 病毒感染。
二、潜伏感染潜伏感染指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病毒。
但在某些条件下可被激活而急性发作。
病毒仅在临床出现间隙性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
在非发作期,用一般常规方法不能分离出病毒。
如单纯疱疹病毒l型感染后,在三叉神经节中潜伏,此时机体既无临床症状也无病毒排出。
以后由于机体受物理、化学、或环境因素等影响,使潜伏的病毒增殖,沿感觉神经到达皮肤,发生唇单纯疱疹。
又如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主要在儿童引起水痘,病愈后,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细胞内,暂时不显活性,当局部神经受冷、热、压迫或X线照射以及患肿瘤等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潜伏的病毒则活化,增殖,并沿神经干扩散到皮肤发生带状疱疹。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1.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真菌分为真菌和酵母菌,对糖类有较好的利用能力。
-病毒是核酸包裹在蛋白质外壳中的微生物,不能自主繁殖。
-寄生虫包括原虫、线虫和吸虫等,以细胞病原为主。
2.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培养微生物可通过无菌技术和培养基进行。
-常用的培养基有富养基、选择性和差异培养基等。
-鉴定微生物可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3.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细菌通过侵袭性和毒性产生疾病,可以通过感染、产生毒素和刺激宿主免疫反应等途径。
-病毒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复制自身基因组并释放新的病毒颗粒来引发感染。
-真菌通过侵袭宿主组织或产生毒力因子来导致疾病。
-寄生虫通过宿主的体液或组织进行营养摄取和生殖,同时会导致宿主免疫反应。
4.常见微生物性疾病:-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流行性感冒等,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和流感病毒等。
-胃肠道感染:如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等,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皮肤感染:如疖、蜂窝组织炎等,常见病原体有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泌尿生殖道感染:如尿路感染、淋病等,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和淋球菌等。
-血液感染:如败血症、疟疾等,常见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疟原虫等。
5.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如抗念珠菌药物、广谱抗真菌药物等,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抗病毒药物:如抗流感药物、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等,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抗寄生虫药物:如抗疟疾药物、抗寄生虫原虫药物等,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
6.感染控制与预防:-感染控制重点包括手卫生、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
-预防包括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和环境控制等。
在复习医学微生物学时,应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了解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方法,掌握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常见微生物性疾病,以及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和感染控制与预防措施。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医学微生物学是指研究人类疾病与微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代谢功能、致病机制及其与人类免疫系统的互动等方面知识。
下面将通过总结医学微生物学的重点知识来加深对这一学科的理解。
1.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结构: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细菌是一类原核生物,具有细胞壁、细胞膜、核糖体等结构;病毒是非细胞生物,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组成,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中进行复制;真菌包括酵母菌和菌丝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真菌丝等结构;寄生虫是一类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包括原虫、线虫等,它们在宿主体内寄生和繁殖。
2.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细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和营养物质等环境条件,可以通过二分裂、芽生、分枝等方式进行繁殖;病毒无法自行繁殖,它需要感染宿主细胞并利用细胞机制复制自身;真菌可以通过分裂生殖、芽生、孢子等方式进行繁殖;寄生虫的繁殖方式多样,包括分裂繁殖、卵生、母体生殖等。
3.微生物的代谢功能: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能量和合成生物分子。
细菌和真菌可以通过新陈代谢、呼吸代谢等方式进行能量产生;病毒无自身代谢系统,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中获得能量;真菌和细菌可以通过各种代谢途径合成生物分子,包括核酸、蛋白质、脂类等;病毒无法进行自主合成,需要利用宿主细胞合成所需的生物分子。
4.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害宿主细胞、产生毒素、激活宿主免疫反应等方式导致疾病的发生。
细菌可以通过胞外毒素、内毒素和细胞因子等对宿主产生毒害作用;病毒可以感染宿主细胞并复制繁殖,导致细胞损伤和免疫反应的激活;真菌通过菌丝侵入宿主组织,排出各种代谢产物对宿主产生毒性影响;寄生虫可以侵入宿主组织、分泌毒素和引起免疫反应。
5.微生物与人类免疫系统的互动:微生物与人类免疫系统之间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消除病原微生物,保护宿主免受感染;微生物则通过各种机制逃避宿主免疫攻击,侵入宿主细胞并进行复制。
引言概述: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是医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病毒是一种微小的生物实体,潜伏在细胞内寄生和复制,并对细胞和宿主机体造成病理反应。
研究病毒对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内容:1.病毒的结构和分类1.1病毒的结构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其中核酸可以是DNA或RNA。
病毒外部有一个蛋白质外壳,称为衣壳。
1.2病毒的分类病毒根据核酸类型、外壳结构、寄主范围等特征进行分类。
常见的病毒有DNA病毒和RNA病毒。
2.病毒的感染过程2.1病毒的侵入病毒通过侵入宿主细胞来完成其复制和感染过程。
病毒可以通过血液、呼吸道、粪便等途径传播到宿主体内。
2.2病毒的复制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进行复制和产生新的病毒颗粒。
病毒复制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宿主细胞产生损害。
2.3病毒的传播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等途径传播到其他宿主。
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使得病毒可以迅速在人群中传播并引起疾病暴发。
3.病毒感染的机制3.1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病毒依靠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来进行侵入。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会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来进行复制。
3.2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宿主通过免疫反应来抵抗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会激活宿主的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
3.3病毒感染的病理变化病毒感染会导致宿主组织的病理变化,如细胞破坏、炎症等。
不同类型的病毒感染会引起不同的病理反应和临床表现。
4.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4.1疫苗的研发与应用研发和应用疫苗是预防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疫苗可以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
4.2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使用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毒,研发和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控制病毒感染。
抗病毒药物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和传播,减轻疾病症状。
4.3公共卫生措施的实施公共卫生措施如隔离、消毒等可以控制病毒的传播。
在流行病暴发时,公共卫生措施的实施尤为重要。
总结: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是研究病毒感染和疾病预防治疗的一个重要领域。
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五篇)第一篇: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第七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学习纲要(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1.标本的采集与送检(1)标本采集:尽可能采集带有病毒的标本。
可采集鼻咽部分泌物、痰液、粪便、皮肤渗出液、脑脊液、血液、尿液、唾液、宫颈及阴道分泌物、脱落细胞、活体组织等,采集标本应严格无菌操作。
(2)标本处理与送检:将标本置无菌器皿立即送检。
如带杂菌的标本应进行抗生素除菌处理;如不能立即送检的标本,应置人50%甘油缓冲盐水(含抗生素)中,低温下保存送检。
2.病毒的分离与鉴定(1)病毒的分离:①动物接种;②鸡胚培养;③组织培养法。
(2)病毒的数量及感染性测定:①蚀斑测定;②50%感染量或50%组织感染量。
(3)新分离病毒的鉴定。
3.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可采用的方法有组织病理学方法、电镜诊断技术、检测病毒的抗原或病毒性抗体、检测病毒核酸。
(二)病毒感染的预防(1)人工自动免疫:接种各种病毒疫苗:①灭活疫苗,如狂犬疫苗、乙脑疫苗;②亚单位疫苗;③合成肽病毒疫苗;④基因工程疫苗;⑤DNA疫苗;⑥新型多价联合疫苗。
(2)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病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转移因子等。
(三)病毒感染的治疗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1)药物治疗:包括核苷类药物(阿昔洛韦、三氮唑核苷等);蛋白酶抑制剂;天然药物(板蓝根、大青叶、苍术、艾叶、冬虫夏草等)。
(2)基因治疗:反义核苷酸;核酶。
(3)免疫治疗:特异性抗体;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治疗性疫苗等。
第二篇:医学微生物学[第九章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放线菌]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第九章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放线菌学习纲要(一)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特殊发育周期,能通过滤菌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1.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可分为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具有不同形态和代谢特性。
真菌是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可以是细菌性或真菌性感染的致病原。
原生动物是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在人体内常引起原虫感染。
病毒是非细胞的微生物,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
2.微生物的传播:微生物通过空气、食物、水、斑点、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
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例如咳嗽和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中含有致病微生物。
3.微生物的致病性:微生物致病性取决于其毒力、感染剂量和宿主免疫力。
一些微生物通过产生毒素来引起疾病,例如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破伤风毒素会导致肌肉痉挛和神经系统紊乱。
4.微生物的诊断和检测:微生物感染的诊断是通过分离和鉴定微生物来确定的。
分离是从患者样本中获得纯培养物,鉴定包括形态学、生理学和免疫学特性的研究。
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
5.典型微生物感染:常见的微生物感染包括细菌性感染、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其中,肺炎链球菌、结核杆菌和流感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6.抗菌药物的应用: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常见的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
抗菌药物的选择取决于微生物的敏感性和临床症状。
7.抗菌耐药性问题:由于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微生物的抗药性不断增加。
抗菌耐药性是严重威胁公共卫生的问题,需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改善卫生条件以减少微生物传播。
8.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的措施包括手卫生、个人防护、环境卫生、免疫接种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
免疫接种是预防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例如水痘、麻疹和流感疫苗的接种。
9.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微生物感染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艾滋病毒感染、结核病和寨卡病毒感染等疾病对全球卫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国际合作和卫生政策的制定对于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至关重要。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的复习要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分类、传播途径、致病性、诊断和检测方法、常见微生物感染、抗菌药物应用、抗菌耐药性问题、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以及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医学微生物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引起人和动物狂犬病的病原体。
1.狂犬病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1)病毒外形呈子弹状,核酸为非分节段单负链RNA,衣壳为螺旋对称,外面是脂蛋白包膜,其表面有许多糖蛋白刺突,与病毒的感染性和毒力有关;
(2)野毒株经实验动物脑内连续传代可变异为减毒的固定毒株,后者可用于制备灭活疫苗;
(3)抵抗力不强,易被脂溶剂、去污剂、碘、酸和碱等灭活。
2.狂犬病病毒的致病特点:
(1)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不引起病毒血症;
(2)宿主范围广,人类感染主要是被带毒的犬或猫等动物咬伤后通过唾液传播,引起死亡率极高的“恐水病”;
(3)病毒在神经细胞浆内增殖,可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又称内基小体,具有诊断价值。
3.人被狂犬咬伤后应采取哪些措施:
(1)伤口处理:立即用3-5%肥皂水、0.1%苯扎溴铵或清水充分冲洗伤口,对于严重咬伤者较深的伤口,应对伤口深部进行灌流冲洗,再用75%乙醇及碘酒局部涂擦;
(2)被动免疫:在伤口严重等特殊情况下,联合使用抗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或抗狂犬病马血清进行被动免疫,必要时联合使用干扰素以增强保护效果。
(3)疫苗接种:狂犬病的潜伏期一般较长,人被咬伤后如及早接种疫苗,可以预防发病。
我国目前用的狂犬病疫苗是灭活病毒疫苗,于第0、3、7、14、28天进行肌注,免疫效果良好。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微生物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是研究医学微生物学的核心,它们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在现代医学中,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和如何诊断和治疗与之相关的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医学微生物学的一些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一、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可以根据细胞结构、代谢方式、生长环境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细胞结构将微生物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
1. 细菌: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其细胞结构简单。
细菌根据形状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
细菌可以通过氧气的利用方式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细菌是引发多种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2. 真菌:真菌是一类嗜酸性微生物,其细胞结构较为复杂,包含真核细胞器。
真菌可以根据生活方式分为营养型真菌和病原型真菌。
真菌感染通常发生在免疫力较弱的人群中,例如免疫缺陷病人、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等。
3. 病毒:病毒是非细胞型微生物,它们是由DNA或RNA核酸包裹在蛋白质外壳中。
病毒依赖于宿主细胞的代谢和复制机制。
病毒可引起多种感染,包括感冒、流感、艾滋病等。
4. 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生物,不同种类的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方式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常见的寄生虫感染包括疟疾、血吸虫病等。
二、微生物检测与诊断对于微生物感染的诊断,正确的微生物检测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培养检测、抗原检测、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等。
1. 培养检测:培养检测是通过将临床样品接种于合适的培养基上,利用合适的条件培养微生物,并通过观察和鉴定微生物的生长来进行诊断。
培养检测通常用于细菌和真菌感染的诊断。
2. 抗原检测:抗原检测是通过检测患者体液中细菌或病毒产生的特定抗原来达到诊断目的。
抗原检测的优点是快速、敏感度高。
常见的抗原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抗体细胞法(IFA)等。
3. 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是通过检测微生物DNA或RNA的存在来进行诊断。
病毒的知识点病毒是一种微生物的存在形式,被认为是生命体的一种构成单元。
它们以非细胞的形式存在,只有在感染细胞后才能复制并繁殖。
病毒在医学和生物科学中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了解病毒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防范疾病。
1. 病毒结构:病毒具有简单的结构,通常分为核酸核心和蛋白质壳。
核酸核心可以是DNA或RNA,它们携带着病毒的遗传信息。
蛋白质壳则保护着核酸,使病毒能够在外部环境中存活。
2.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通常经过一系列步骤。
首先,病毒会附着在目标细胞的表面。
然后,病毒将其核酸核心释放到细胞内,进一步破坏宿主细胞的机制。
最后,病毒开始复制自身并利用宿主细胞的资源来制造更多的病毒。
3. 病毒传播: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其中最常见的是通过空气传播,例如流感病毒可以通过患者的咳嗽和打喷嚏释放到空气中,进而被他人吸入。
此外,病毒还可以通过血液、体液以及接触传播,例如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共用针具或性接触传播给他人。
4. 病毒与疾病:病毒是许多疾病的致病原因之一。
例如,感冒、流感、艾滋病、流行性感冒等都是由不同的病毒引起的。
不同的病毒会攻击不同的器官和组织,导致不同的症状和严重程度。
5. 病毒防治:对抗病毒的传播和感染是保护公众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包括接种疫苗、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的体液和分泌物等。
此外,病毒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和繁殖,缓解疾病症状。
6. 病毒研究的意义:研究病毒对我们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传播途径,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蔓延。
此外,病毒研究还为新型药物和疫苗的发现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总之,病毒是一类具有独特生命周期和传播方式的微生物。
对病毒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疾病的认识,还能够为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加强对病毒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为人类健康的保护和疾病的治疗做出更大贡献。
病毒学总论11、病毒感染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应注意什么?双份血清测定的意义如何?2、病毒感染细胞的现象有哪些?3、能有效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有哪些?4 、目前常用的疫苗包括哪些?病毒学各论21、名词解释:虫媒病毒、内基小体、朊粒2、简述HIV的传播途径及致病机制。
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同性恋及性乱者为高危人群血液传播:输入被HIV污染的血制品或血液及使用被HIV污染的注射用具、手术器械。
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产道或经哺乳等方式传播。
致病机制:HIV对CD4+细胞的破坏HIV对其他细胞的损伤(B细胞、单核细胞亚群)病毒血症对神经细胞的损害3、试述主要的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种类及其引起的疾病。
主要虫媒病毒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出血热病毒种类: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4、疱疹病毒有哪些共同特征?常见的疱疹病毒有哪些?各自引起哪些疾病?共性:病毒呈球形、20面体立体对称的核心为双股线形DNA的包膜病毒。
除EB病毒以外,容易产生明显的CPE(多核巨细胞、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感染类型多样----显性、潜伏、整合、先天感染。
免疫性:可产生免疫力,但对已潜伏的病毒无效。
常见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引起疾病:胎儿畸形、智力低下、流产)、单纯疱疹病毒Ⅱ型(子宫颈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水痘)、EB病毒(轻度咽炎、上呼吸道炎)、巨细胞病毒、人疱疹病毒6,7 型、人疱疹病毒8型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名词解释:病毒、病毒体、病毒的灭活、病毒的干扰现象,顿挫感染、缺陷病毒、朊粒问答题:1、病毒的基本特性1、体积微小2、非细胞结构:缺乏细胞结构,无包膜病毒仅由一个核酸核心和一个蛋白质外壳组3、基因组: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病毒缺乏完整的酶系统,无细胞器,不能独立进行代谢活动,因此不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内生长繁殖,而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
5、以复制的方式繁殖:不同于细菌的二分裂繁殖方式,病毒以其基因组为模板,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条件,在宿主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产生新的病毒颗粒6、抵抗力:一般耐冷不耐热,对抗生素敏感。
2017年基础医学理论《医学微生物学》必背考点(1)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
垂直传播:病原体从宿主的亲代到子代,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
二、炭疽芽孢杆菌炭疽芽胞杆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为芽胞杆菌属主要致病菌。
(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染色G+ 粗大杆菌,为致病菌中最大者,两端平齐,呈竹节状排列。
有芽胞,小于菌体,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有氧条件下形成(空气中)。
有荚膜——本菌特征(其它芽胞杆菌无荚膜)。
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厌氧几乎不长),营养要求不高,典型菌落为R型——卷发样菌落。
串珠试验(+),在含微量青霉素培养基上,发生形态变异,为大而均匀圆球形,呈串珠状(以区别其它芽胞杆菌)3、抗原构造结构抗原:①荚膜多肽抗原;②菌体多糖抗原;③芽孢抗原。
炭疽毒素——三种不同成分蛋白质组成复合毒素4、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土壤或皮毛中可存活数年至20年,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比较强,对青霉素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物质:荚膜和炭疽毒素,荚膜抗吞噬,有利于细菌在组织内繁殖扩散。
炭疽毒素直接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组织水肿、微循环障碍、血液呈高凝状态、引起休克、DIC、死亡。
2、所致疾病:炭疽(人和食草动物牛、羊、马等)传染源:病畜、死畜传播途径:多途径传播临床类型:①皮肤炭疽——微小伤口侵入,接触患病动物或毛发,皮肤黑色凝固样坏死、焦痂,故名,最多见②肠炭疽——经口感染,食入未煮熟的病畜的肉、奶等,呕吐、肠麻痹、血便。
③肺炭疽——吸入芽胞,血痰等三种类型均可引起败血症,炭疽性脑膜炎,死亡率高病后可获得牢固免疫(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1、标本采集皮肤炭疽——病灶渗出液肠炭疽——粪便肺炭疽——痰动物尸体严禁室外解剖,避免形成芽胞,取少量组织送检2、检验炭疽为烈性传染病属国际检疫范围,病原学诊断极为重要直接涂片——G+竹节状大杆菌,有荚膜分离培养——卷发样菌落,串珠试验阳性等3、防治a、死畜焚毁或深埋2m以下b、预防接种疫区易感人群。
医学微生物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1. 隐性感染与潜伏感染的不同:
(1)隐性感染是指病毒侵入机体后,由于病毒数量少、毒力弱、机体抵抗力强,因此病毒对细胞造成的损伤轻微,不出现临床症状或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病毒一般很快被清除,不在体内长期存在。
隐性感染也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甚至可以获得牢固的免疫力,防止发生再次感染。
有些病毒侵入机体后多表现隐性感染,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
(2)潜伏感染是指病毒在原发感染后没有被完全清除,残留的少量病毒可长期潜伏在宿主细胞内,与机体处于平衡状态,病毒不复制,也不出现临床症状。
在一定条件下潜伏的病毒可被激活,重新大量增殖而引起急性发作。
如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再发感染。
2.慢性感染与慢发病毒感染的不同:
(1)慢性感染是指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可出现症状,也可无症状。
在慢性感染全过程中可不断被分离培养或检测出病毒,如CMV、EBV所致的慢性感染及慢性乙型肝炎等。
(2)慢发病毒感染与慢性感染的不同之处是,慢发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很长,而一旦出现症状,则为亚急性、进行性加重,多以死亡而告终。
如SSPE、AID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