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1917-1945年 通史复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26
- 格式:pptx
- 大小:218.03 KB
- 文档页数:26
世界现代史(1917——今)20世纪20年代——30年代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的开创【俄国十月革命】19171、十月革命经过(走以城市暴动的革命道路)第一阶段: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政权并存第二阶段: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2、历史意义: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下半年—1921年春背景:内有国内战争,外有帝国主义干涉;后期,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商品:禁止商品贸易;分配:强制劳动,平均主义配给制评价:积极: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保证军事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消极:后来引发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
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失败。
【新经济政策】1921年——1925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内容: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流通:允许自由贸易特点: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评价: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使俄国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模式】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单一的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 1928-1932)、农业集体化(1929年底开始)评价:积极:使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消极: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②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战后苏联改革·背景: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效果,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1991年,苏联解体欧美资本主义国家【1929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1)爆发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②直接原因:供大于需(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
苏联经济发展历程引言苏联经济发展历程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
自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开始推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在几十年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联的经济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以及最终的崩溃。
起源:十月革命和战时共产主义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个新兴国家中,私有财产被废除,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苏联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即对农产品和工业品进行强制征购和分配。
然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生产力的下降和农民的不满。
1921年,在面临农民起义和经济崩溃的压力下,苏联领导人引入了新经济政策(NEP),恢复了一定程度上的市场经济,并允许私人经营。
工业化:五年计划和集体化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并开始迅速发展。
1928年,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迅速推动工业化进程。
五年计划通过国家投资和计划经济的方式,大规模兴建工厂、铁路和其他基础设施,并提高工业生产能力。
同时,苏联也进行了农业的集体化。
集体化政策将农民组织成集体农庄,并实行共同耕种和分配制度。
这一政策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为工业提供廉价的粮食和原材料。
然而,集体化政策引发了农民的强烈抵制和反抗。
许多农民不愿意放弃私有土地并加入集体农庄。
这导致了严重的粮食短缺和饥荒,给苏联经济带来了巨大困扰。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时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再次实行战时经济措施。
为了支持战争努力,苏联工业迅速转向军事生产,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调整。
苏联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也取得了重要胜利,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争结束后,苏联经济迅速恢复,并在战后几十年间取得了持续增长。
苏联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并在科技、航天、军事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
崩溃:计划经济的困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显露出其固有的弊端。
计划经济缺乏市场机制和竞争力,导致资源分配效率低下和生产能力下降。
第十单元二战前的世界——20世纪现代模式的创新与调整[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俄国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7-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政治—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
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文化—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背景下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影视艺术获得迅速发展,电影进入有声电影阶段,电视发明。
第28讲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历史背景——革命前夜的“火星”1.俄国帝国主义特征伴随着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完成,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对西欧资本有极大的依赖性。
2.列宁主义诞生(1)背景①俄国在备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制约的同时,国内垄断资本对无产阶级的无情剥削使矛盾急剧尖锐。
②俄国群众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急需一个革命政党的领导。
③1900年,列宁创办了《火星报》,同时把各地的组织联系起来,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做好了建党的准备。
(2)诞生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了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二、革命进程——帝国大厦的坍塌和世界历史的新纪元1.二月革命(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的失利,进一步暴露了沙皇政府的腐败无能;战争的破坏造成俄国经济濒于崩溃,国家局势日益恶化;布尔什维克党的宣传和发动。
(2)结果: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
第22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考 纲]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课 标]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 ①外患:十月革命后,列强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②内忧: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①农业:实行 ,余粮低价交售国家。
②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 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③商业:取消商品贸易,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 ”的原则。
(3)评价⎩⎪⎨⎪⎧ ①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苏俄幻 想以此 到社会主义。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①国内战争胜利后,必须恢复经济。
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
③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__________的过渡。
(3)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的 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 粮由农民自由支配。
②工业:大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商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 。
(4)意义⎩⎪⎨⎪⎧ ①是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②加强了工农联盟,经济迅速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易混易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苏联是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功和失败。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起源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当时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目标,苏联政府坚决执行国有化政策,将土地、工厂、银行等重要生产要素纳入国家所有,并制定了五年计划,以加强经济的中央计划和国家调控。
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出任苏联总书记,对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斯大林提出了“一国之内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强调了工业化进程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为了加快工业发展,斯大林实行了集体化农业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通过国家计划来组织和调配资源,以满足工业化进程的需要。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过度强调工业发展,农业生产成为苏联经济的薄弱环节,经济发展不平衡。
同时,中央计划经济的体制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资源的浪费、计划执行不力等。
这些问题使得苏联的经济体制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难。
三、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成功与失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首先,在经济建设方面,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使得国家经济迅速崛起。
其次,在科学技术和军事工业方面,苏联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如太空探索和核武器研发等。
这些成就使得苏联在国际上获得了极高的声望和竞争力。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也存在着许多失败和问题。
首先,在经济管理方面,中央计划经济的体制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其次,在供给体制中,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和竞争,苏联出现了需求过剩和缺乏消费品的现象。
另外,在政治体制方面,中央集权和个人崇拜导致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的问题。
高三历史下册世界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大全高三历史下册世界现代史知识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905—1945)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⑴背景:①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程度发展,但大量封建残余阻碍了俄国经济发展;②一战使俄国成为资本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环节;③二月革命:1917·3,推翻沙皇政府,两个政权并存;④《四月提纲》:1917·4,呼吁实现革命转变。
⑤七月流血事件:1917·7,两个政权并存结束。
⑵过程:①彼得格勒起义:1917·11·7,占领东宫,推翻沙皇政府。
②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⑶影响: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社会主义建设: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时间:1918—1920.②背景:紧张的军事斗争形势,“一切为了前线”③内容:业上,余量收集制;工业上,大中型企业收归国有;商业上,取消商品贸易;分配上:严格的实物配给制。
③评价:对争取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很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1921年春发生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实践证明,该政策不能作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
⑵新经济政策:①时间:1921年开始,1924年列宁逝世,随着斯大林领导地位的逐渐确立,被“斯大林模式”取代。
②直接目的:解决当时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内容:农业上,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量收集制;工业上在某些行业采取租让制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废除实物配给制。
④作用:1925年,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⑤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
⑶斯大林模式①开始标志:1925年,联共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总方针。
②主要特征:产业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上,农业集体化运动;经济制度上,单一的公有制;管理模式上,高度集中的行政指令性计划经济。
③评价:优点:集中力量,在短期内实现经济较快发展;弊端:缺乏活力,最终必然阻碍经济发展。
世界现代史(1917-至今)第一阶段: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17——1945)一、政治方面:1、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打断了帝国主义链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类开始进入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时期。
2、资本主义:经过一战后的短暂动荡,2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1929年所爆发的空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面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两种不同政治发展道路:(1)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意大利强化了法西斯专政。
英、法、美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
(2)英、法、美等国在法西斯国家挑起世界大战后被迫投入战争,并与苏联等国参加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国家。
二、经济方面:1、社会主义: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先后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并进行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就,但是这个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2、资本主义:一战结束后,美国掌握着世界经济霸权(注意,此时美国并没有取得世界霸权,这里只强调经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以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克服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三、思想文化在科技、文学和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技: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理论造成了物理学的革命20世纪以来,欧洲艺术传统向现代形态过渡。
四、国际关系方面:30年代,在大危机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争夺,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动荡不安。
一、俄国十月革命(一)背景1、客观: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主要原因)(1)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具有帝国主义特征,但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政治基础——俄国帝国主义具有军事封建色彩,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强,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