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高一-《都江堰》素材 余秋雨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1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整体感知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
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首先,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文章以这样出人意料的新锐观点拉开了序幕,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我以为”三字透露出本文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性风格。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作者却慧眼独具地认为,都江堰才是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其实,作为同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都江堰和长城各有其独到的美感和风采,各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似乎很难进行价值优劣判断。
而作者却发前人之未发,以独特的视野对两者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睿智比较。
文章认为: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都江堰为老百姓输送清流的功能绵延至今;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都江堰毫无所求只知奉献;长城讲排场,都江堰求低调等等。
通过对两者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和对长城的贬抑之意。
同时,文章推物及人,由对都江堰的关注自然推进到对工程建造者李冰形象的描写。
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评价其“既具体又质朴”的政治实践是中国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并通过对“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的复杂命运的揭示,表现了作者对立足实际的真学问、真人格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李冰的“伟大精魂”的褒扬和崇敬之情。
更进一步说,堰由人造,人与堰在精神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
作者对都江堰的褒扬和对李冰精神的赞美在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了作者对纯朴务实、含蓄内敛的美学境界和精神追求的肯定。
《都江堰》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背景知识】作者简介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
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做过几年学院院长,辞职后潜心写作,在繁多的头衔中比较重视上海市写作学会一职,因为这个学会由全上海各大学的写作教授们组成,专门研究“写作”究竟是怎么回事。
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
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戏剧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1985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次年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其学术成就可见一二。
【阅读指导】鲁迅先生有一篇杂文《长城》,以“伟大的长城”开头,以“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结尾,他是从批判传统的角度切入的。
但是长城的功用确实是令人怀疑的。
鲁迅认为:从来不过役死过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
余秋雨先生在《都江堰》一文中也承认长城只不过是“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在景观上有不小的观赏价值而已。
因为他更青睐那个似乎并不起眼却默默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
显然,作者是从整个中华文明进程的角度对比这两个工程的。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并没有直接切入对都江堰的描写,而是宕开一笔,写去之前的心理。
“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平平淡淡的,我们只好跟着作者这样了。
然而,不经意中,我们跟作者来到了一个全新的天地里,先是“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馆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使读者有置身浩荡水流面前的感觉。
都江堰整体感知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
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首先,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文章以这样出人意料的新锐观点拉开了序幕,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我以为"三字透露出本文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性风格。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作者却慧眼独具地认为,都江堰才是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其实,作为同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都江堰和长城各有其独到的美感和风采,各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似乎很难进行价值优劣判断。
而作者却发前人之未发,以独特的视野对两者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睿智比较。
文章认为: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都江堰为老百姓输送清流的功能绵延至今;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都江堰毫无所求只知奉献;长城讲排场,都江堰求低调等等。
通过对两者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和对长城的贬抑之意。
同时,文章推物及人,由对都江堰的关注自然推进到对工程建造者李冰形象的描写。
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评价其"既具体又质朴"的政治实践是中国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并通过对"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的复杂命运的揭示,表现了作者对立足实际的真学问、真人格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李冰的"伟大精魂"的褒扬和崇敬之情。
更进一步说,堰由人造,人与堰在精神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
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鲁教版)一、教材依据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7课《都江堰》二、设计思想据新课程的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讨论、表达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文章,体味作者蕴藏其间的文化思考,拓展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及都江堰的有关知识,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2、理清作者思路,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1、学习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展示文本内容的表达技巧2、通过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领会并感受作家对都江堰特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情感体验,体会作家深邃的文化思索,和从文化视角对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反思与审视。
四、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文本富有意蕴的语言五、教学难点体味作者对文化的深邃思索和审视,感悟文章博雅的文化内涵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情怀不独让人享受学问,而且享受辽阔的空间和邈远的时间,享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悠悠岁月史,上下五千年。
悠久的历史,浩瀚的文化,一经作家巨笔的浸润便产生一种超常的力度和亘古未有的高度。
余秋雨作为以为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再遴选中关照,在关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文化意识关照历史文化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宏阔的人文精神。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来体味蕴涵其间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体会文化散文独有的文化特质。
(二)解题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
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家,散文作家。
主要作品有:《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霜冷长河》《山居笔记》《行者无疆》等。
2、★介绍都江堰(展示课件)①图片和视频展示其气势。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
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等。
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
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
《山居笔记》获海外华人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打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