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 才能来自勤奋教案(1)浙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0.00 KB
- 文档页数:2
才能来自勤奋教学目标:读懂课文2—5节,感受科学家的成绩来自勤奋,知道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才能来自勤奋的道理,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抓重点文句明白得课文。
教学难点:句子含义的明白得。
教学进程:歇后后语:两勤加一懒——一不做二不休大观园的闺女——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整体回忆,温习导入1.课文从列举了哪几个任务的事迹来讲明才能来自勤奋,2.爱迪生最后是如何说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3.这儿的天才指什么?4.汗水指什么?5.用百分之一的灵感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相较较,说明才能来自什么?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学师:请大伙儿边细读课文第二段,读课文划出反映三位科学家勤奋的事实的句子。
或许在念书的进程中你会有新的发觉。
默读是要边读边勾画、批注,留下试探的痕迹。
——小组讨论请同窗们一路交流所划的句子,四人小组一路交流。
三、全班交流,精读细品师:请各组代表发言,能够提出不同的观点。
小组的其他成员能够补充。
预设:他跋山涉水,行程万里,历尽艰险,尝遍百草,然后又呕心沥血27年,才……A、请同窗们在课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
B、细细体味他说的句子,你们还能体味出什么新内容C、指导朗诵但他毫不气馁,坚持刻苦攻读。
后来……花了整整7年的时刻,A、在介绍爱因斯坦时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些什么?B、听了他的朗诵你有什么感受?C、哪些同窗有了自己的感受,和大伙儿交流一下。
是什么使“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A、请你用朗诵告知大伙儿!B、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呢C、从三为科学家的成长道路中你悟出了什么?D、同窗们说的太好了,是啊,一个不起眼的小男孩变成了科学巨人靠的确实是坚持不懈的尽力,靠的确实是刻苦的钻研。
为了寻觅能够做电灯灯丝的材料,他通宵达旦地工作,摘录了4万......1600多种 (6000)多种。
那个句子的教学抓住几个数字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拓展A、说故事1.勤奋出才能,勤奋出功效,如此的事例举不胜举,同窗们能说说还有哪些吗?2.引导学生从古今中外的名人上深刻熟悉“才能来自勤奋”那个道理。
才能来自勤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朗读、默读、复述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2)激发学生对才能的认识,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知道才能是什么意思吗?2.才能来自哪里?对了,来自勤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勤奋的课文。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尽量把课文读得生动、有趣。
(1)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2)课文中有哪些关键词语?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学习生字词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2.教师领读生字词,同学们跟读。
3.请同学们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才能来自勤奋》,谁能告诉我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2.请同学们翻开书本,我们来复习一下生字词。
二、深入理解课文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教师针对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引导同学们深入理解课文。
三、课堂活动(1)课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表现出勤奋的品质的?(2)你从课文中学到了哪些勤奋的方法?四、巩固练习1.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批改作业,针对错误进行讲解。
五、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勤奋的感悟。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才能来自勤奋》一文,使同学们深刻理解了勤奋的重要性,树立了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勤奋。
6、才能来自勤奋31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给课文分段。
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给课文分段。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1.揭示课题,解题。
(1)读题。
试说“才能"指什么。
(知识和能力。
)(2)说说课题的意思。
(知识和能力来自勤奋。
)(3)简介说明文,导入自学要求。
这是一篇说明道理的文章。
题目已经告诉我们它要说明什么道理。
阅读时要注意课文举了哪几个人的事例,又是怎么说明道理的。
此外,课文的生字、新词比较多,要花力气学习。
2.自学.读通课文,思考划注,自学字词.(1)自由读课文5分钟。
,(2)查字典解词,完成作业本第1题.(3)记下自学中的问题。
3.检查。
(1)同桌互查生字及词语学习。
(2)课堂交流。
①读准下列词语,说出带点字及整个词语意思。
(随机正音,分析难写易错字的字形及部首。
)斥.责毫不气馁.通宵达旦.呕心沥.血举.世瞩目 (于世闻名,事誉中外)举.不胜举坚持不懈.②当堂听写、订正.③词语质疑:简要解释“相对论”、“诺贝尔奖”、“(本草纲目)".4.梳理课文内容、指导分段。
(1)默读。
思考井讨论课文例举了哪几位著名科学家,他们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什么.(2)为什么他们能取得这种成就?划出概括性的短句。
(靠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勤奋出才能,勤奋出成果。
)(3)首尾两节各写什么?起什么作用?(4)绐课文分段,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综合板书:1 2 3 4 5总起分述总结5.朗读课文.6.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从文章中找出下列词语近义词。
讥笑( ) 呵斥( ) 毫不气馁( )夜以继日( ) 享誉中外( )费尽心机( )(3)区别组词宵()遍( )历()享()坚( )功()钻( )霄( )编( )沥()亨()艰( )攻( )专( )12。
桥【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沙哑、呻吟"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
《才能来自勤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才能来自勤奋”的含义;(2)学会通过举例说明勤奋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勤奋对成就的影响;(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勤奋的认识,培养勤奋学习的习惯;(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努力付出才能收获成功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勤奋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2)学会通过举例说明勤奋对成功的贡献。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勤奋的含义;(2)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勤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2)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才能?才能与勤奋有何关系?”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勤奋的含义及作用;(2)学生举例说明勤奋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感悟;(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勤奋在成功中的作用。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认识到勤奋的重要性;(2)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成功因素,联系自身实际情况。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勤奋对个人成长和成功的作用。
四、作业布置1. 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关于“才能来自勤奋”的感悟文章;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口头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感悟文章和成功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勤奋含义的理解及其在自身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拓展2. 邀请成功人士或专家来校讲座,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
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才能来自勤奋一、教学目标:1.掌握《不屈的苗族同胞》的文本内容,理解故事情节,表达对故事中人物的情感。
2.学会认真阅读、理解寓意深刻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爱与认同。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不屈的苗族同胞》的文本内容,理解故事情节,表达对故事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难点:阅读理解文本中的隐含信息,理解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步骤:1.导入(1)出示图片。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图片中的情境。
再引导学生思考这幅图与本课哪些内容有联系。
(2)教师简单介绍苗族同胞的节日——龙船节,以此引出本课的主题。
2.教学过程(1)阅读文本。
将《不屈的苗族同胞》的故事让学生自行阅读,并辅以故事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2)朗读文本。
请学生选择一段或几段,并表演出来。
(3)展开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人物行为等方面,并与学生一起论证故事的主题“有信仰的人不怕拦路虎”。
(4)寻找故事的寓意。
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即信仰、勇气、团队精神等。
(5)学生自主搜集材料。
让学生回家了解一下本地的民族节日以及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下节课进行介绍和展示。
3.课堂小结本课主要通过“读、说、想、做”等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情。
四、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故事的理解能力,通过文学阅读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
但是,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同,有的学生还不够能够理解故事的寓意,教师下节课应该更加注重阅读材料的排版,并且分别加强学生的个性化辅导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案编辑专员回应:六年级语文上册《才能来自勤奋》教案浙教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才能来自勤奋》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掌握和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如词汇、语法、修辞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的积极态度。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才能来自勤奋》主要讲述了一个故事,强调了勤奋对于取得成就的重要性。
故事中主人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勤奋,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理解课文的主要观点和寓意。
难点是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如词汇、语法、修辞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勤奋的课文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才能来自勤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3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勤奋对于取得成就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如词汇、语法、修辞等,进行讨论和思考。
3.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思考,写一篇关于勤奋的短文。
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思考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4.2 写作练习: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创意发挥等方面。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才能来自勤奋》5.2 相关故事或案例:用于导入和拓展学生的思考。
5.3 写作纸张和文具:供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教案编辑专员回应:第六章:教学延伸活动6.1 课后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勤奋和成功的文章或故事,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考。
6.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勤奋的理解和经验。
六年级语文上册《才能来自勤奋》教案浙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理解“才能来自勤奋”的道理,认识到勤奋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勤奋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课文文本、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什么是才能?才能是怎么来的呢?2.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课文里告诉我们才能来自勤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勤奋的重要性。
三、合作探讨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勤奋的重要性。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才能来自勤奋的道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提出今后要更加勤奋学习。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勤奋的重要性”的作文。
教学反思:六、课堂拓展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拓展阅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勤奋的含义,提高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阅读,感受勤奋带来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通过拓展阅读,加深对勤奋重要性的理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道理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拓展阅读材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 教师出示拓展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自读。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勤奋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
3. 小组合作探究,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勤奋带来的好处。
4. 各组汇报合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实践演练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践演练,使学生明白勤奋在学习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课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课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觉勤奋学习的意识。
《才能来自勤奋》教案设计第一章:勤奋的意义1.1 导入:通过讨论“你认为什么是勤奋?”来引导学生思考勤奋的重要性。
1.2 主体内容:介绍勤奋的定义和意义,强调勤奋对于个人成长和成功的重要性。
1.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他们是如何通过勤奋获得成功的。
1.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勤奋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1.5 总结: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勤奋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培养勤奋的习惯。
第二章:勤奋的培养2.1 导入:通过提问“你如何培养勤奋的习惯?”来引导学生思考勤奋的培养方法。
2.2 主体内容:介绍一些培养勤奋的方法,如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等。
2.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应用这些方法来培养勤奋的习惯。
2.4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他们是如何培养勤奋的习惯的。
2.5 总结: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培养勤奋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应用这些方法。
第三章:勤奋的挑战与克服3.1 导入:通过提问“你在勤奋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挑战?”来引导学生思考勤奋的挑战。
3.2 主体内容:讨论在勤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如拖延、懒惰、困难等,并介绍一些克服这些挑战的方法。
3.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勤奋,并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
3.4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他们是如何克服勤奋过程中的挑战的。
3.5 总结: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克服挑战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勇敢面对挑战,保持勤奋。
第四章:勤奋的回报4.1 导入:通过提问“你认为勤奋会带来哪些回报?”来引导学生思考勤奋的回报。
4.2 主体内容:讨论勤奋可能带来的回报,如成功、成就感、自信等,并强调这些回报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4.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通过勤奋获得的回报,并分享一些经验。
4.4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他们是如何通过勤奋获得回报的。
六年级语文上册《才能来自勤奋》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才能来自勤奋”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课文中提炼出中心思想,并进行表达能力训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培养勤奋学习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的学习和掌握。
3. 中心思想的提炼和表达能力训练。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 中心思想的提炼和表达能力训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才能来自勤奋”的道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才能来自勤奋”的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4. 讲解与练习: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并进行相关练习。
5. 中心思想的提炼:学生分组讨论,提炼课文的中心思想,并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才能来自勤奋”的道理。
7. 布置作业: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朗读与理解:评估学生对课文的正确朗读和理解程度。
3. 词汇与句子掌握:检查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的掌握情况。
4. 中心思想提炼:评估学生在课堂上对中心思想的提炼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准备课文《才能来自勤奋》的文本,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副本。
《才能来自勤奋》教案设计第一章:了解勤奋的重要性1.1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解释勤奋的定义,分享勤奋的例子,讨论勤奋对个人成就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经验,观看相关视频。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才能”和“勤奋”的定义。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他们认为的勤奋的例子,并分享给全班。
视频观看:观看有关勤奋对个人成就影响的相关视频。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勤奋对他们的生活和未来目标的影响。
第二章:探索勤奋的来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勤奋的来源,并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动力。
2.2 教学内容:讨论勤奋的来源,探索个人动机的不同形式。
2.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分享个人经验。
2.4 教学活动: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他们认为勤奋的来源,并分享给全班。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情境下的勤奋行为。
个人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勤奋经历,并讨论他们的动力来源。
第三章:培养勤奋的习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培养勤奋的习惯,并认识到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讨论如何培养勤奋的习惯,分享相关的策略和技巧。
3.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经验,制定个人计划。
3.4 教学活动: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他们认为培养勤奋习惯的策略,并分享给全班。
个人计划:学生制定自己的勤奋计划,包括目标和行动计划。
分享和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计划,并讨论如何持之以恒地实现目标。
第四章:勤奋与成功的关系4.1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勤奋与成功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激发他们的成功欲望。
4.2 教学内容:讨论勤奋与成功的关系,分享成功人士的故事和经验。
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个人经验,观看相关视频。
4.4 教学活动: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他们认为勤奋与成功的关系,并分享给全班。
视频观看:观看有关勤奋与成功关系的视频,特别是成功人士的故事和经验。
才能来自勤奋
教学目标:
读懂课文2—5节,感受科学家的成就来自勤奋,懂得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才能来自勤奋的道理,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
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句子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歇后后语:两勤加一懒——一不做二不休
大观园的闺女——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一、整体回顾,复习导入
1.课文从列举了哪几个任务的事迹来说明才能来自勤奋,
2.爱迪生最后是怎样说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
3.这儿的天才指什么?
4.汗水指什么?
5.用百分之一的灵感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相比较,说明才能来自什么?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自学师:请大家边细读课文第二段,读课文划出反映三位科学家勤奋的事实的句子。
也许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会有新的发现。
默读是要边读边勾画、批注,留下思考的痕迹。
——小组讨论请同学们一起交流所划的句子,四人小组一起交流。
三、全班交流,精读细品
师:请各组代表发言,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
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预设:
他跋山涉水,行程万里,历尽艰险,尝遍百草,然后又呕心沥血27年,才……
A、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
B、细细品味他说的句子,你们还能品味出什么新内容
C、指导朗读
但他毫不气馁,坚持刻苦攻读。
后来……花了整整7年的时间,
A、在介绍爱因斯坦时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些什么?
B、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
C、哪些同学有了自己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是什么使“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A、请你用朗读告诉大家!
B、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呢
C、从三为科学家的成长道路中你悟出了什么?
D、同学们说的太好了,是啊,一个不起眼的小男孩变成了科学巨人靠的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靠的就是刻苦的钻研。
为了寻找可以做电灯灯丝的材料,他通宵达旦地工作,摘录了4万……1600多种……6000多种。
这个句子的教学抓住几个数字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拓展A、说故事
1.勤奋出才能,勤奋出成果,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同学们能说说还有哪些吗?
2.引导学生从古今中外的名人上深刻认识“才能来自勤奋”这个道理。
3.注重身边的人和事。
拓展B、写格言
1.教师引导:从众多成功的人士身上,我们看到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天道酬勤,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真理呀,课文学到这儿,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此时此刻,你不想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提炼成一句格言吗?
2.作者在最后也引用了爱迪生的话做结尾:——你想说什么呢?把他写在你的书上吧!
就让这些格言激励同学们进步,伴随着我们成长!
3.到黑板上写下自己的格言。
4.齐读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