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建筑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636.24 KB
- 文档页数:7
让过去通向未来--桥上书屋李晓东【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年(卷),期】2013(000)008【总页数】7页(P52-58)【作者】李晓东【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 建筑师简介李晓东,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修建筑历史与理论。
李晓东工作室主持设计师。
先后获取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学士学位、荷兰代尔夫特大学及埃因霍温大学建筑系城市设计专业硕士、建筑学博士学位。
其主要学术成果和建筑设计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先后在国内外出版多本著作。
□ 作品简介项目地点: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崎岭乡下石村设计团队:李晓东,陈建生,王川,梁琼,刘梦佳建筑材料:钢(结构),木质(内装与格栅),混凝土(基座)建造时间:2008年—2009年基地面积:155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造价:65万元桥上书屋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晓东带领他的学生架起的一座桥上希望小学,曾获得世界新锐建筑奖及世界六大最著名建筑奖之一的“阿迦汗”建筑奖,并于2012年被英国《卫报》评为全球八大环保建筑之一,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建筑。
桥上书屋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崎岭乡下石村的两座土楼之间,长28米,宽8.5米,于2009年耗资65万元建成,建筑中包括两个阶梯教室和一个小型的图书馆,同时也是附近居民的公共文化场所。
_设计背景:源自土楼与客家往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下石村的中心有两个圆形土楼,中间横跨一条溪水。
传说旧时两个土楼的家族互为仇敌,遂划渠为界,互不往来。
桥上书屋的概念由此而生。
土楼之间,溪水之上,桥与学校,舞台与场地,意在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
位于两座土楼之间的桥上书屋,细密的桉树木条包裹住它方筒式的建筑,横亘于溪水上,下方用钢索悬吊着一座轻盈的折线形钢桥。
土黄的颜色与土楼相融在一起,强烈的方圆对比由此显得柔和而贴切。
从土楼这种独特的集合住宅形式中,可以读取到客家聚落历史中的宗族中心文化,强烈的内向防御性特征和颠沛流离的往事。
建筑结构工程设计中的成本控制措施李晓东摘要:设计是一切工程建设工作的基础,也是工程建设工作的“灵魂”,优质的设计图不仅能为工程施工建设提供准确方向,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前提,对于工程造价控制更是有着绝对的影响。
就当前建设工程成本控制而言,仍然存在实际投入成本远高于预算成本的现象,这主要还是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存在没有根据工程的具体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设计技巧还不够完善等一些工程设计方面的原因所造成。
因此,本文简要分析了建筑结构工程设计中的成本控制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工程设计;成本控制1现阶段我国建筑结构工程设计中成本控制现状1.1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建筑结构设计成本的认识度不足要提高管理者和设计师对建筑结构设计成本的重视度,就要先从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成本控制入手。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较为明显的预算造价与实际投入值的差异,是因为设计者对工程建筑结构设计的成本控制性认识不足所致,如设计图纸深度不够,导致在建设施工过程中不得不做出实时改变;设计时无经济意识,对工程内部结构的长宽高设计、施工经济性等考虑不足等。
1.2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成本控制的证据不完备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成本控制是需要与工程造价预算工作一起来完成的,设计师给出工程设计图,之后利用工程造价定额计算出工程可能的投资成本,这就要求工程结构设计图准确及实用。
但从当前的成本控制形势来看主要还存在三个方面问题,其一、设计成本预算的证据来源跟不上市场的变化速度,使工程成本控制效果受客观因素影响而发挥不出作用;其二、工程设计企业过于依赖国家或行业统一的预算编制、工程造价值,导致设计结果没有特色,企业内部的设计价格机制得不到确立,无法个性化、独立化发展;其三、工程造价的定值标准仍然以国家或行业统一标准而定,导致工程结构的设计工作无法完全依据客户要求而定,而客户对建筑的要求也会因为对工程架构成本控制的统一要求而受到制约。
1.3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措施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工程架构设计阶段有些建设企业已经开始逐渐重视设计中的成本控制,但在实际操作时仍然达不到理想效果,主要原因是工程建设中由设计来控制成本没有统一标准。
名人故事——李晓东:盖鸡窝盖出的建筑师这个被称作“篱苑”的书屋坐落于北京怀柔,由4万根柴火棍搭成,在山水环抱中,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
书屋的主人,48岁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晓东对自己的作品很得意:“木棍会吸引鸟儿来做窝,还会随四季变化颜色,和村庄景观融为一体。
我的设计理念就是,建筑和环境应该有对话。
”李晓东一直是一个独行侠式的建筑师。
他在偏远地区做慈善项目,自己募集资金盖房子,盖好以后,就捐给当地做书屋或小学。
“不但能自由地贯彻我的设计理念,还能帮助一些人。
”2003年,从新加坡回国的他在丽江一个贫困县盖自己设计的第一座房子“玉湖完小”。
他亲手写了100多封信,一封一封发给有可能提供帮助的人或团体,募集资金,最终完成了建筑。
最后,这件作品得了6个国际大奖。
这座在丽江建的小学,成了李教授建筑生涯的起点。
随后,他在福建平和县下石村,根据当地自然、人文环境,设计了“桥上书屋”小学。
楼梯旁边有滑梯,图书馆在桥上,“整个学校本身就是个游乐场、大玩具,孩子们下课都不愿意离开,继续在学校玩”。
这个作品获得2022年阿迦汗建筑奖。
在李晓东看来,建筑设计绝不只是房子修成什么样,而且要构造一种合理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篱苑”从年初开始设计,用时半年多建成。
最初3万根柴火棍,他是用一毛钱一根收购的,结果,盖到一半的时候缺了一万根,再去收时发现,柴火棍的价格已经涨到一块钱一根了,最后,只好去邻村收购。
回忆学建筑的缘起,李教授率性地说:“小时候哪知道什么是建筑啊。
”他小时候喜欢养鸡,用砖头垒起来的鸡窝,隔三岔五就换个样子。
1979年,16岁的李晓东选专业的时候,父亲说:“既然你喜欢画画,喜欢盖鸡窝,那就学建筑吧。
”谁能想到,一个享誉国际的建筑师,第一个作品是“鸡窝”呢。
个人简历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主持李晓东工作室
1979—1984年,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
1989—1991年,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及安德毫芬大学建筑系城市设计专业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1991—1993年,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及安德毫芬大学建筑系建筑理论研究生, 获建筑学博士学位
1997—2004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 副教授
2004—,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
2005—,奥地利维也那艺术大学客座教授
2005—,美国华盛顿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
获奖情况
2009英国“建筑回顾”世界新锐建筑奖第一名
亚洲建协建筑奖,金奖
联合国教科文文化保护创新奖
英国‘建筑回顾’世界青年建筑师奖优胜奖
美国“建筑实录”中国建筑奖最佳公共建筑奖
美国环境设计与研究协会2004年度最佳设计奖; 2001年获美国注册建筑师协会教师奖
2000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主席奖, 优秀教师奖.。
有多少建筑可以永恒——建筑师李晓东专访李晓东联合国文化保护创新奖、英国“建筑回顾”世界新锐建筑奖、阿卡汗建筑奖……李晓东是中国当代为数不多的获得国际认同的建筑设计师。
他以强大的建筑气场和人文关怀实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对他来说建筑不只是房子,而是要构造一种合适当下并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你想造什么样的房子,得学了才知道”对于李晓东那一代人来说,未来道路的选择和教育知识的累积与中国当时的时代背景都是紧紧相连的。
问及是否在儿时便有了当建筑师的梦想,他笑着说小时候就算想当个什么都是瞎说,对世界一片未知的情况下哪会有清晰的概念。
李晓东真正接触并对建筑感兴趣是选择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之后,而这却是父亲为他做的决定。
“小时候喜欢养鸡,父亲发现我总爱给鸡设计鸡窝,这算是一个走上建筑设计道路的契机吧!”北京怀柔篱苑书屋1979年后中国开始了实质性的改革开放,步入清华建筑系的李晓东所面对的,是与世界现代建筑潮流隔绝了三十年的中国建筑现状:经济文化发展的多年停滞,与世界缺乏交流与对话,发展方向模糊不清。
对于自己的建筑理想,用李晓东的话来说就是“飘忽”二字。
“百年前的中国建筑一直世界领先,而后逐渐衰落由中心走向边缘,直至文革影响下与历史传统的绝对割裂后,我国建筑发展进入了空白阶段,这种与西方建筑的巨大落差,让我们对中国过去几千年的建筑文化没有了信心。
”李晓东说这样的建筑现状对他们那一代大学生而言是十分残酷的,只能向西方学习和模仿,要说将来想要造什么样的房子,得先学了才知道。
福建平和下石村桥上小学每一座建筑都是独一无二的毕业后李晓东远赴荷兰,在国外求学、工作多年,并坦言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使他对中国本身的文化和现状看得更清楚。
“没有比较的话你只有一个世界观,有了两个以上你便会对其中某一个了解得更为透彻。
”从丽江玉湖完小、福建平和桥上小学到怀柔篱苑书屋,李晓东的作品都展现了东方传统文化与当代建筑理念的精彩对话,对于为什么它们都修造在偏远乡村,他解释道:“在农村盖房子能将我的建筑理念完好地实现,是我对建筑设计的探讨,也是实验研究的过程。
这是建筑师李晓东完成了“玉湖完小*”后第二个丽江项目,“水平线”是我对这个设计的第一印象,山水之间,这是一种面对自然的处理手法,也是一种设计态度。
这是一个私人会所,基地是雪山脚下的一片河滩,建筑西面靠山,沿山脚用碎石筑起一个平台,建筑物置于平台之上。
步行从山下走向建筑,是看不到多少建筑物主体的,而平台以一层碎石墙的形式展现在眼前,石墙所用碎石均来自当地,颜色与雪山尖石体的颜色相近,设计师取自然中的一种颜色,重新梳理了眼前的风景:眼前的风景被这道“水平线”一分为二,石墙之上“它托起了雪山的景色”,石墙之下扎根于郁郁葱葱的山体。
穿过石墙上的门洞,通过一段台阶,平台之上,“水平线”完整的展开在眼前,这是主入口前的一片广场,通过车行也可以到达这里,除了停车等日常的功能,每逢佳节,也是人流聚集的一个场所:场地中央燃起一堆篝火,天与地之间,人们纵情欢舞......这是公共建筑在开放空间上的体现。
广场的做法,与碎石墙不同,颗粒相当的卵石铺砌出整洁的地面,清澈如镜的水面没有曲折的形状,水面一直铺到平台的边缘,替代了栏杆围护的作用,使得广场上没有刻意的边界,而仅有的那条线性的边界也因为水面反射的原因,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风景,人文
建筑主体只有一层,没有很大的高低起伏,依靠体块、屋顶的转折关系、树木的种植,分出了远近的层次,从广场上看过去,建筑轮廓与背景山势融为一体。
如果说这背景是一幅风景画,那么现在就是一幅山水画了。
古代画家在描绘山水时,山间小路上行走的人、树林中隐约的庙宇等,成为画中不可缺少的;而诗人在叙述完宏观的场景后,孤帆、轻舟、小桥等总成为风景最后的落点。
无论画家、诗人还是建筑师,他们在为大家展示风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展示出他们心中的状态,李晓东说道,“有时候,一个建筑其实就是一个激活点”,一个对特点的地域,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激活,于是,风景中有了人文的一笔轻轻勾勒,风景也被激活了。
当代性?地域性?
以灰色的瓦和木色百叶组成建筑的主色调,加上围合出的天井、建筑外的厦子(即外廊),让人想到了丽江的纳西民居。
曾经有一位老师和我说:做一个设计前,想想这块土地需要什么,李晓东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一个作品建成后,希望是属于这个地方的,是从这个地方长出来的。
对于玉龙雪山脚下这片土地,建筑师给出的答案,很多点上看出了和纳西建筑文化的重合,然而它却又不拘泥于一些总结的关于纳西民居特点的“理论”: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而这个建筑主体为钢结构,在8度的抗震等级下,钢结构无疑是最
坚固的答案,这样的结构形式也相对更自由,更轻松,建筑本身也对结构形式毫不掩饰,钢结构的构架、节点等一些构造细节都暴露在视野中;而纳西民居中常提到的所谓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等在这座建筑中既有相对的体现,又有建筑师针对功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所做的重新诠释。
李晓东说:“理论只是帮助理解的论述,”并不是实践的样板,也更不能成为那些表面的模仿和符号的直译借口。
突然接到要访问李晓东老师的任务,了解到他多年对地域性设计的研究,采访之前打算就他在中国的地域性建筑实践是否与当代性存在矛盾来提问,李晓东说:“首先放在中国的大背景下,是无法谈地域性的,丽江可以谈,芜湖可以谈,谈地域性需要有特定的的地理位置,人文条件等。
”而当代性这个词又是有时间性的,今天的当代性未必就是明天的当代性,“一个建筑过了多年以后,还是不是这样的功能,它还会不会被使用”,当代性应该是一种立足当下的思考,所以一个历史上的建筑同样可以拥有当代性的解释。
地域性其实是一种态度,是如何立足当下处理每一次对待土地,对待设计的态度,这种地域性实践是拥有当代性的,拥有批判性的。
而我之前的疑问也随着和李老师的聊天化解了。
启发
全球化的今天,大家可以一同享受到世界上每一条新信息,每一张新建筑的图片,面对每一种新材料、新技术,当然也需要一同面
对危机:金融风暴,病毒肆掠......,全球化也带来了我们对本土文化的反思。
保罗·里柯(Paul Ricoeur)在《普世文明与民族文化》中谈到,“一个正在从欠发达状态升起的民族所面临的问题:为了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是否必须废除那些成为本民族生存理由的古老文
化的过去?......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一方面,这个民族应当扎根本土,锻造一种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为了参与现代文明,
它又同时必须接受科学的、技术的和政治的理性,而它们又往往要求简单和纯粹地放弃整个文化的过去。
事实是,每个文化都不能抵触
和吸收现代文明的冲击。
这就是悖论所在——如何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归源泉?如何复兴一个古老与昏睡的文明,而又参与普世的文明?*”而中国现在很多建筑师正在为此实践,感谢建筑师李晓东给我们介绍这样一个设计,他为它起名为“淼芦”。
项目名称:苗芦
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
造价:750万
建造年代:2005-2009年
建筑师:李晓东
施工图合作:上海远景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施工:玉湖村
*注释:
玉湖完小是建筑师李晓东05年完成作品,这个建筑工程前后获得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奖评审团创新大奖,国际最权威的英国Ar+daward二等奖,美国环境设计与研究协会年度最佳设计奖在内等六项大奖。
保罗·里柯(Paul Ricoeur)在《普世文明与民族文化》里的这段话在肯尼斯·弗兰姆普顿(Kenneth Frampton)《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的第三篇第五节“批判的地域主义“被引用为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