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传记阅读《孙膑》附答案及译文
- 格式:docx
- 大小:12.99 KB
- 文档页数:2
孙膑阅读答案孙膑阅读答案【导语】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下面关于孙膑阅读答案,希望可以帮到您!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招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等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注释(1)孙膑:战国时著名军事家。
(2)庞涓:战国时著名军事家。
(3)黥:在脸上刺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用作刑罚或防止逃跑。
(4)如:往,到……去。
(5)梁:魏国的都城。
(6)阴见:暗中求见。
(7)田忌:齐王的宗族。
(8)驰逐重射:赛马赌博。
(9)第:只,只管。
(10):然之:认为他的话是对的。
临质:临场比赛。
(12)下驷:下等马。
(13)再:两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欲隐勿见(2).以刑徒阴见(3).齐使以为奇(4).及临质(5).卒得王千金(6).遂以为师2、下列句子中均有省略的成分,请补上并翻译。
(1).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2).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3、指出下列句中"于"的.用法和意义。
(1).庞涓恐其贤于己(2).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3).涓人言于君曰4、指出下列句子中代词"之"所指代的内容。
(1).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2).田忌信然之(3).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5、庞涓是怎样加害孙膑的?为什么要加害孙膑?【参考答案】1、(1)显露(2)求见(3)等到2、(1)以(之)为窃;窃载(之);齐国的使者认为孙膑很奇特,就偷偷地载着孙膑一起乘车到齐国去。
《孙膑赛传》昔者,孙膑者,齐人也。
少好兵法,博览群书,尤精《孙子兵法》。
膑年二十有五,因事败出,避难于魏。
魏王闻其才,遂以为师,授以兵法。
膑遂隐居深山,苦心钻研,终成一代兵家宗师。
时,魏国与韩国交战,韩王遣使请救于齐。
齐王召膑问计,膑对曰:“韩虽小国,其兵精良,不可轻视。
今若救韩,必当先知彼己,方能取胜。
”王曰:“善。
”遂命膑为将,率师救韩。
膑至韩,察地形,观敌情,知韩虽小,而地形险要,敌军易守难攻。
于是,膑谋定而后动,设奇计以破敌。
乃令军中选勇士百人,夜半时分,潜入敌营,于敌帐中置火种,烧其帐幕。
敌军大乱,不战自溃。
韩王闻之,大喜,以为膑神人也。
膑既破韩,又谋取魏。
乃使人伪降魏,魏王信之,遂以膑为客卿。
膑至魏,潜察国政,知魏王好色,荒废政事。
膑遂献策曰:“臣闻魏王好色,不恤国事。
若以美女献之,必使其沉迷酒色,不复理政。
然后,我以兵临城下,魏国必亡。
”魏王从之,果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膑又知魏王弟公子无忌贤能,有治国之才。
乃密使无忌归齐,与齐王谋取魏。
无忌归齐,膑遂与无忌合谋,设下连环计,以破魏国。
无忌诈称有病,辞归本国。
魏王闻之,遣使至齐,请无忌回国。
膑知魏王中计,遂与无忌共谋,使无忌归魏,无忌至魏,魏王待之甚厚。
膑遂令无忌以计破魏,无忌果破魏,魏王大败,魏国遂亡。
膑以兵法胜魏,名震天下。
齐王封膑为上将军,膑辞不受,曰:“臣闻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也。
臣虽才疏学浅,然得陛下之知遇,敢不竭尽忠诚,以报国恩。
然,将军之位,非臣之所宜,愿陛下以贤能者授之。
”王曰:“将军之言,朕心甚慰。
朕知将军忠义,必不负朕所托。
”自是之后,膑虽居将军之位,而心系国家,未尝一日忘乎兵法。
后,膑又与齐王谋取燕、赵、楚三国,皆大获全胜。
膑以兵法立功,名垂青史,后世子孙,皆以膑为楷模。
然,孙膑之智,非一日之功。
其人聪明睿智,博学多才,尤善用兵。
故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成就一代名将。
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兵法家,被誉为“兵圣”之一。
其所著《孙子兵法》流传千古,影响深远。
然而,由于时代久远,语言变迁,原书文言文晦涩难懂,给后人学习带来诸多不便。
为方便读者阅读与研究,特将《孙子兵法》进行文言文翻译,并加以解析,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孙膑文言文翻译1.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翻译: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不可不认真观察。
2.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翻译:因此,善于作战的人,能立于不败之地,而不让敌人有机可乘。
3.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翻译:了解自己和敌人,百战不殆。
4. 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
翻译:行动迅速如风,舒缓如林,勇猛如火,稳定如山。
5.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翻译:兵法没有固定模式,水没有固定形状,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称之为神。
二、孙膑文言文解析1.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解析:此句强调战争的重要性,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必须认真对待。
2.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解析:善于作战的人,能够把握战场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要善于抓住敌人的败势。
3.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解析:了解自己和敌人,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 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
解析:形容军队行动迅速而有序,进攻勇猛而坚定,防守稳固如山。
5.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解析:强调战争形势多变,要根据敌情变化灵活应对,才能取得胜利。
总之,《孙膑文言文翻译书及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孙子兵法》的精髓,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兵法智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应结合实际,深入思考,以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昔者,孙膑,齐国之良将也。
膑者,智谋之士,善用兵法,多奇策。
然不幸者,膑为庞涓所害,被囚于魏国,受尽苦楚。
时人皆以为膑命不久矣,然膑天资聪颖,机智过人,终脱险境。
时,庞涓欲置膑于死地,遂设计陷害,令膑犯下诬罪。
膑知其计,然无可奈何,只得入狱。
狱中,膑日思夜想,苦寻脱身之策。
一日,膑闻狱卒夜巡,心生一计。
乃以纸笔墨,书写一策,置于案上。
狱卒见之,以为膑已疯癫,遂不以为意。
夜深人静,膑趁狱卒熟睡之际,将纸条塞入狱卒怀中,并附一书信,言及脱险之法。
狱卒醒来,见怀中纸条,惊慌失措,慌忙打开,见书中所言,心中大喜。
遂将膑之信函送至魏王面前,魏王见信,疑惑不解,遂召见膑。
膑入殿,魏王问道:“汝果能脱险乎?”膑对曰:“臣虽身陷囹圄,然心中自有脱险之策。
愿大王赐臣一机会,臣必不负大王所望。
”魏王信之,遂命膑试之以策。
膑曰:“臣有一计,可令庞涓自食其果。
”魏王曰:“愿闻其详。
”膑曰:“庞涓奸诈,常以诡计陷害他人。
臣请大王密令庞涓,以千金之赏,求购臣之头颅。
庞涓贪财,必会应允。
届时,臣可借机逃脱。
”魏王以为然,遂依计而行。
庞涓果然贪财,闻言大喜,即刻命人购求膑首。
膑知其计,遂在夜间,趁庞涓不备,逃出狱中。
庞涓得知膑逃脱,大怒,急令追捕。
膑机智应对,避过追兵,终于逃至齐国。
齐王闻之大喜,封膑为上将军,膑亦不负众望,为齐国立下赫赫战功。
翻译:从前,孙膑是齐国的优秀将领。
孙膑,智慧谋略之士,擅长运用兵法,多有奇计。
然而不幸的是,孙膑被庞涓所害,被囚禁在魏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
当时的人们都认为孙膑的生命已经不长了,但是孙膑天资聪颖,机智过人,最终脱离了险境。
当时,庞涓想要置孙膑于死地,于是设计陷害,让孙膑犯下了诬陷的罪行。
孙膑知道其中的计谋,然而无可奈何,只能入狱。
在狱中,孙膑日夜思考,苦寻脱身之策。
有一天,孙膑听说狱卒夜间巡视,心生一计。
于是用纸笔墨,写下了一计策,放在案上。
狱卒看到后,以为孙膑已经疯狂,就没有放在心上。
原文:孙膑曰:“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也。
”译文:孙膑说:“用兵之道,在于变幻莫测。
因此,能战却假装不能战,准备使用却假装不用,看似逼近却示以远离,看似远离却示以逼近。
用小利诱惑敌人,使其混乱而趁机夺取,敌人实力雄厚时要有所防备,敌人强大时要避开,敌人愤怒时要扰乱其军心,敌人卑微时要使其骄傲,敌人安逸时要使其劳累,敌人亲近时要使其疏远。
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出其不意地进攻,这是兵家取胜的法则。
”注释:1. 兵者,诡道也:用兵之道,在于变幻莫测。
2. 故能而示之不能:有能力却假装没有能力。
3. 用而示之不用:准备使用兵力却假装不用。
4.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看似逼近却示以远离,看似远离却示以逼近。
5. 利而诱之:用小利诱惑敌人。
6. 乱而取之:敌人混乱时趁机夺取。
7. 实而备之:敌人实力雄厚时要有所防备。
8. 强而避之:敌人强大时要避开。
9. 怒而挠之:敌人愤怒时要扰乱其军心。
10. 卑而骄之:敌人卑微时要使其骄傲。
11. 佚而劳之:敌人安逸时要使其劳累。
12. 亲而离之:敌人亲近时要使其疏远。
13. 攻其无备: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
14. 出其不意:出其不意地进攻。
15. 此兵家之胜也:这是兵家取胜的法则。
孙膑此言,揭示了用兵之道的关键在于以变应变,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出奇制胜。
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
”孙膑正是深谙此道,故能成为战国时期齐国的杰出将领。
《孙膑兵法》中诸多策略,至今仍被军事家所推崇,可见其智慧之高深。
孙膑在兵法中强调的“诡道”,并非是欺诈之道,而是指用兵时需要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策略,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这种策略思想,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总之,孙膑的《孙膑兵法》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智慧的兵家经典。
原文: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翻译:孙武去世后,过了百余年,出现了孙膑。
孙膑出生在阿、鄄之间,也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经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
庞涓在魏国任职,成为惠王的将军,但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孙膑。
于是暗中派人召见孙膑。
孙膑来到后,庞涓担心他比自己更有才华,便对他产生了嫉妒。
于是,庞涓以法律的名义,将孙膑的双脚砍断并刺上墨痕,想隐藏他,不让他被人看见。
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孙膑以囚犯的身份秘密地见到了齐使者,并向他陈述了自己的见解。
齐使者认为孙膑是个奇才,便偷偷地将他带回齐国。
齐国的将军田忌对孙膑非常赏识,并以宾客之礼待他。
赏析:孙膑的《孙膑传》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战国时期军事家的形象。
以下是几点赏析:1. 孙膑的智慧:孙膑在兵法上的造诣非常高深,他不仅能够识破庞涓的阴谋,还能够为田忌制定出战胜敌人的计策。
这体现了孙膑卓越的智慧。
2. 孙膑的忠诚:孙膑虽然出身低微,但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在庞涓的陷害下,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为齐国的利益出谋划策。
3. 孙膑的勇敢:在庞涓的威胁下,孙膑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困境。
他不仅没有被庞涓的阴谋所击败,反而利用自己的智慧,为自己和齐国争取到了胜利。
4. 孙膑的谋略:孙膑在军事上的谋略非常高明,他提出的“批亢捣虚”策略,使魏国军队在桂陵之战中大败。
这充分展示了孙膑的军事才能。
总之,《孙膑传》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和军事价值的文言文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孙膑的智慧、忠诚、勇敢和谋略,从而为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原文】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
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于魏也。
”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孙子为军师。
庞涓闻之,率师回救,孙子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见灶数日减,以为齐军已走,乃追之。
孙子曰:“彼已入吾计中矣,今夜必败。
”果如孙子所料,庞涓果败,齐军大获全胜。
孙子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忌孙膑之才,故欲害之。
然孙膑智计过人,终免于一死。
其后孙膑仕齐,助田忌、威王破魏、赵、韩三国,威震诸侯,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
【译文】自从孙武去世后,大约过了一百多年,出现了孙膑。
孙膑出生在阿、鄄之间,也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经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
【2019最新】《孙膑》阅读附答案-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孙膑》阅读附答案
孙膑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
膑生阿、鄄①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孙
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乃
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②之,欲
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③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注释】①齐国地名。
②一种刑法,刺而后涂上墨。
③偷偷载上车。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庞涓既事魏()乃阴使召孙膑()
齐使以为奇()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2、“疾之”中的“疾”是一个通假字,本字是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
4、按语音标准为下一句话划分朗读节奏。
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5、孙膑和庞涓你更喜欢谁,为什么?(不少于50字)
参考答案:
1、效劳暗暗的使者友好、亲善
2、嫉妒忌
3、齐国使者到了梁国,孙膑以刑徒的身份偷偷在与他们相见。
《史记|孙膑列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史记|孙膑列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击,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节选自《史记》)1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君弟:您只管B.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再胜:第二次取胜C.齐威王欲将孙膑将:率领D.士卒亡者过半矣亡:死亡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B.①赵急,请救于齐②受任于败军之际C.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D.①齐因乘胜尽破其军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13、对下列各句中“其”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指代前文中的“(田)忌” B.据其街路指代前文中的“大梁”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指代前文中的“庞涓” D.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指代前文中的“斫大树白”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孙膑军事才能的一组是①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原文:孙膑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难。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直、长短、奇正、动静也。
”译为现代汉语:孙膑说:“用兵之道,是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不可不慎重对待。
因此,要经过五个方面的考量,通过比较来探寻其中的奥秘。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是指使民众与君主心意相通,因此可以与他们共生死,面对危难也不畏惧。
所谓天,是指阴阳变化、寒暑更迭、时节的安排。
所谓地,是指距离的远近、地势的险易、地域的广狭、生存的难易。
所谓将,是指智谋、诚信、仁爱、勇气、严明。
所谓法,是指军队的纪律、布阵的曲直、兵器的长短、战术的奇正、行动的动静。
”孙膑继续论述道:“故善用兵者,务先知其不可战与可战之形。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故战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为现代汉语:因此,善于用兵的人,必须先了解哪些情况下不能作战,哪些情况下可以作战。
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
所以说:“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了解敌人而不了解自己,胜败各占一半;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所以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不可不慎重对待。
孙膑还提到:“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能战人者,其势险,其节短;不能战人者,其势微,其节长。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而莫能用也。
故曰:‘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为现代汉语:因此,用兵的原则,不要依赖敌人不来进攻,而是依赖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依赖敌人不会进攻,而是依赖自己有不可被攻破的防御。
孙膑,齐人也,生于战国之世,时值诸侯割据,天下纷争。
膑少好学,博闻强识,尤精兵法,遂成一代名将。
孙膑传,记其生平事迹,以飨后世。
孙膑,字子明,幼时家贫,不得良师益友。
然其聪颖过人,自行研究兵法,日以继夜,渐成精深。
年二十,膑游历四方,广交贤士,名声日隆。
秦、齐两国交兵,膑以客卿之身,入齐为谋。
齐威王闻其才,遂任为军师。
膑见齐军士气低落,士气不振,便献计:“欲成大业,必先练兵。
”威王从之,膑遂整顿军纪,严明赏罚,使齐军面貌一新。
时赵国与魏国交恶,赵王欲借齐之兵力,共伐魏国。
膑曰:“魏国虽弱,然内有贤臣,外有强兵,不可轻视。
”威王不听,遂派膑领兵十万,往赵助战。
膑至赵,与赵将廉颇商议战略。
廉颇曰:“魏国兵强,我军宜以守为攻,伺机而动。
”膑曰:“善。
”遂令廉颇坚守城池,自己则率精兵夜袭魏营。
魏国大将庞涓闻报,急率军来救。
膑令廉颇佯装败退,诱庞涓深入。
庞涓追至马陵道,见道旁有一大树,树上刻有“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字。
庞涓不以为意,遂率军入林。
未行数里,忽闻树林中鼓乐声起,伏兵四起,将庞涓团团围住。
膑令士兵以弓弩射之,庞涓中箭而亡。
魏国大军闻庞涓战死,士气大挫,不战而退。
膑乘胜追击,大破魏军,齐威王大悦,封膑为上将军。
其后,膑又辅佐齐威王,参与合纵连横之策,使齐国威震诸侯。
然膑因与庞涓有旧怨,庞涓曾诬陷膑谋反,虽得昭雪,膑仍心有余悸。
齐宣王即位,膑以年老为由,辞去官职,隐居山林。
宣王念其功高,赐予豪宅良田,膑遂以平民之身,度过了余生。
孙膑一生,智勇双全,兵法高超,堪称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其《孙膑兵法》传世,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膑虽已逝,但其智谋、胆识、胸怀,仍为后人所敬仰。
《孙膑传》曰:“膑之才,天下莫能及也。
其智,足以料敌制胜;其勇,足以披坚执锐;其识,足以经纶国家。
虽已离世,其精神永存。
”膑之才德,实为后世之楷模。
孙膑生于公元前360年左右,少时聪颖过人,酷爱兵法。
据《史记》记载,孙膑初与庞涓同学兵法,庞涓因其才能出众,心生嫉妒,遂设计陷害,使孙膑遭受膑刑,失去双脚。
孙膑忍辱负重,苦心钻研兵法,终于领悟出《孙子兵法》的真谛。
孙膑兵法,以“虚实”、“奇正”、“攻守”为核心,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他认为,战争乃国之大事,不可轻举妄动,必须审时度势,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
以下,试将孙膑生平事迹及兵法思想,以文言文形式呈现。
孙膑者,齐之乐安人也。
少而聪颖,好兵法。
与庞涓同学,庞涓忌其才,设计陷害,使膑刑失足。
孙膑忍辱负重,苦心钻研,终悟《孙子兵法》之真谛。
孙膑兵法,以虚实、奇正、攻守为核心。
虚实者,兵法之要也。
虚实之用,在于以弱制强,以实击虚。
奇正者,兵法之妙也。
奇正之用,在于出奇制胜,以奇取胜。
攻守者,兵法之策也。
攻守之用,在于攻其必救,守其必攻。
孙膑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此兵法之根本也。
孙膑善于审时度势,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
其用兵之道,以智取胜,以巧制胜。
如孙膑助田忌败魏,便是其兵法思想的体现。
齐国有田忌,与魏惠王争战。
田忌求助于孙膑,孙膑曰:“吾闻魏之精兵,皆在赵地。
今若攻赵,魏必救之。
彼救赵,则魏之精兵皆去,吾可乘虚而攻魏。
”田忌从之,果败魏军。
又,孙膑助赵破燕,亦显其兵法之妙。
燕王喜,贪而无信,与赵战,不胜而归。
赵王欲攻燕,孙膑曰:“燕王喜贪而无信,吾闻其国内乱,可乘虚而攻之。
”赵王从之,燕王喜大败而归。
孙膑兵法,不仅适用于战争,亦可用于治国。
其主张“以法治国”,认为国家之兴衰,在于法治之严明。
孙膑曰:“法者,国之权衡也;权者,国之准绳也。
法明则国治,法不明则国乱。
”孙膑生平,虽历经磨难,但始终坚守兵法之道。
其兵法思想,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世人所推崇。
孙膑,不愧为战国时期之兵圣。
综上所述,孙膑者,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也。
其生平事迹,令人敬佩;其兵法思想,启迪后人。
孙膑兵法,以虚实、奇正、攻守为核心,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①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②。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③,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④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注)①孙膑,孙武的后代,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②重射:下很大赌注赌输赢。
射:打赌。
③临质:临近比赛。
④刑馀:受刑。
132.下列中“之”与“田忌信然之.”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田忌欲引兵之.赵B.乃记之.而去C.处处志之.D.能以径寸之.木133.下列对原文的相关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膑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为田忌重新设计赛马的顺序,让田忌赢得了重金。
B.在魏国攻打赵国时,田忌按孙膑所说趁机攻打魏国空虚的都城大梁,于是魏军果然去了邯郸,在桂陵与齐军交战,结果被打败。
C.孙膑分析形势,劝说田忌不要劳师远袭,而应该迫使魏国设法自救。
D.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
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往往只说做法,不讲原因,到了后来才看到它的作用。
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13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①窃.载与之齐②齐威王欲将.孙膑③不若引兵疾.走大梁④田忌一不胜而再.胜135.翻译下列句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答案】132.B133.B134.①偷偷地,暗地里②让……做将领,使……为将③快速④两次135.齐国将军田忌认为孙膑很有才能,象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一、《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不可不仔细观察。
因此,要考虑五个方面,通过比较来寻求其中的情理: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领,五是法度。
”解读:此篇阐述了战争的重要性和考察战争胜败的五个要素。
道,即政治道义;天,即天时;地,即地理条件;将,即将领才能;法,即军事法规。
这五个要素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二、《势篇》原文: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测之奇,以胜人为奇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以正兵合击,以奇兵取胜。
因此,擅长作战的人,能够制造不可预测的奇谋,以奇取胜。
”解读:此篇讲述了战争中的“正奇”之术。
正兵,即常规兵力;奇兵,即出其不意的兵力。
善于用兵的人,能够巧妙运用正奇之术,出奇制胜。
三、《虚实篇》原文:孙子曰:“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守。
故兵贵神速,不得拖延。
”译文:孙子说:“用兵的形势,贵在迅速,趁着敌人来不及防备,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设防的地方。
因此,用兵贵在神速,不能拖延。
”解读:此篇强调了用兵的迅速性。
战争瞬息万变,抓住时机迅速行动,才能取得胜利。
同时,要避免敌人有防备,出奇制胜。
四、《军争篇》原文:孙子曰:“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
故善用兵者,能使敌人不敢攻,不敢守,不敢退,不敢进。
”译文:孙子说:“用兵靠的是诡诈,靠的是利益驱动,靠的是分合变化。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不敢进攻,不敢防守,不敢撤退,不敢前进。
”解读:此篇讲述了用兵的诡诈之道。
通过巧妙运用计谋,使敌人陷入被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五、《九变篇》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莫过乎知九变之地而制其兵。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译文:孙子说:“用兵的原则,没有比知道九种变化的地方和制敌之兵更重要的了。
孙膑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导语: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
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孙膑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原文: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丽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日:“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谢曰:“刑馀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
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子外,老弱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于魏也。
”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日:“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兼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孙膑》原文及翻译《孙膑》原文及翻译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
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孙膑》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原文: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丽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日:“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谢曰:“刑馀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
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子外,老弱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于魏也。
”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日:“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兼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文言传记阅读《孙膑》附答案及译文
孙膑
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收,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
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
……悲夫!(《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
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
③筹策:谋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去:离开
B.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蹶:受挫折,折损。
C.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期:希望。
D.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照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素悍勇而轻齐B.遂成竖子之名
蟹六跪而三螯古之人不余欺也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孙膑“能行”和“能言”的一组是()
A.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B.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C.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D.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深得齐将田忌重用。
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B.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
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C.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
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
D.本文通过马陵道智斗庞涓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想。
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传诵,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