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地区社会保障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6
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四种基本模式社会保障制度是各国政府为了保障社会公平和保障民众基本生活权益而实施的一种社会政策。
不同国家针对不同的社会经济情况和文化传统,制定了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目前,主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包括四种:一、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一:欧洲福利模式欧洲福利模式是以欧洲国家为主要代表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该模式以国家为主导,通过纳税、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等方式,为民众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等多种社会保障服务。
该模式注重公平、普惠和权利保障,致力于实现社会福利的公正分配。
二、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二:美国型社会保障模式美国型社会保障模式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该模式强调个人的自主选择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主要通过商业保险和退休计划等手段为民众提供社会保障服务。
该模式注重个人责任,提倡自由市场经济,政府的干预比较少。
三、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三:拉丁美洲型社会保障模式拉丁美洲型社会保障模式是以拉丁美洲国家为主要代表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该模式注重社会救助,政府主要通过社会援助、现金转移和免费服务等方式,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服务。
该模式存在政府投入不足、覆盖面较窄等问题。
四、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四:亚洲型社会保障模式亚洲型社会保障模式是以亚洲国家为主要代表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该模式注重家庭、个体和社会的责任,政府主要通过社会救助和医疗保险等方式,为民众提供社会保障服务。
该模式的特点是注重节俭、务实和效率,政府干预较少,个人责任较大。
总的来说,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各具特点,但都旨在为民众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服务,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发展。
在社会制度方面,中国和韩国有何异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互相学习和借鉴彼此的社会制度。
中国和韩国作为亚洲的两个重要国家,在社会制度上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不同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和韩国的社会制度异同。
一、政治制度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采用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体系以中央政府为中心的地方组织体系。
而韩国则是民主共和制国家,总统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实行三权分立的制度。
相比之下,中国在政治制度上更加集中,但韩国的三权分立能够保证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
二、职业教育中国和韩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都非常高。
在中国,职业教育从2000年开始加强,许多学校开始开设一些职业教育课程,而在韩国,政府也提供了丰富的职业培训机会。
但是,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中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使得一些技能型人才难以得到合适的薪资待遇。
三、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每个国家都应当建立的基础性制度之一。
中国和韩国均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建立大约10年左右,政府已经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在韩国,政府普及全民社保,包括养老金、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
四、环境保护随着全球化与工业化的加速,环境污染成为了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
中国和韩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做法也不尽相同。
中国在环保方面积极推广新能源,并严格控制大气等环境污染物。
而韩国则在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方面做得较好。
五、香港与韩国香港和韩国在社会制度方面也存在许多差异。
香港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依据,实行行政长官为首的行政特区的制度。
而韩国依照的是民主共和制,三个部门的分立制度,派不同的人来运作。
总的来说,中国和韩国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着许多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通过对两国的社会制度进行对比和探讨,能够更好地理解两国的社会与政治模式。
同时,中国和韩国也应该借鉴和学习彼此的优点,不断完善和改进社会制度。
前沿论丛摘要:作为世界上最为工业化和发达的国家,同时在许多方面也与中国有着相同的集体主义文化,然而由于历史和当前的社会经济状况,日本和新加坡的社会保障体系却截然不同,并且在许多方面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研究日本和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完善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加坡 日本 社会保障维基百科将社会保障定义为一个社会保险体系,为社会成员提供社会保护,或防止其受到一些社会上公认的不利条件的影响,包括贫穷、年老、残疾、失业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从更广阔的范围把它看作一个使社会成员感到安全的系统,不论其是以政府强制或企业资源提供的形式出现。
一、主要经济、社会及人口指标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而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三个比较流行的排名,分别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发布。
所有这3个排名里,新加坡和日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几乎都在前2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新加坡12,日本17;世界银行:新加坡19,日本20;中央情报局:新加坡16,日本21)。
2.生活成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的是该国的经济活动总量除以其人口。
然而,当涉及到该国居民的生活状况还必须考虑到生活成本,这就是通常所提到的购买力平价。
在这方面,所有三个排名中新加坡的排名均高于日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新加坡3,日本25;世界银行:新加坡4,日本24;中央情报局:新加坡5,日本28)。
然而日本的几个大城市经常在关于生活成本的调查中名列前茅。
3.人口及民族新加坡和日本都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国家。
根据中央情报局2006年的fact book,新加坡是人口密度第二的国家,而日本则是第十七。
然而,大约四分之一的日本的人口居住在大东京地区。
在60年代独立以来新加坡保持了平均2%-4%的人口增长,而在日本近年来不断出现了负增长。
新加坡的人口具有多民族和高外来人口比例的双重特征。
2009年新加坡的人口组成是74.2%的华人,13.4%的马来人,9.2的印度人和3.2%的其他民族。
当代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展趋势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对于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需求进行规划和管理的体系,旨在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医疗保健和养老等方面的权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国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下面将就当代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首先,北欧国家是世界上社会保障制度最完善的地区之一、这些国家包括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和冰岛,它们都实行了广泛而慷慨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些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为民众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涵盖医疗保健、失业救济、养老金、子女津贴等多个领域。
在这些国家,民众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保健和教育服务,养老金也相对较高,能够确保人们在老年无忧。
其次,欧洲其他国家也在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例如,法国是德国的著名社会民主国家,它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较为全面和慷慨。
法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多个方面,法国政府会收集社会保险费用,用于支付和提供社会保障福利。
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普遍注重全员覆盖和福利优先。
这其中包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这些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涵盖了医疗保健、失业救济、养老金、教育津贴等领域。
虽然这些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于北欧国家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它们仍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多种多样,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方面,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如印度、巴西等,正在致力于改进和扩大社会保障制度。
这些国家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弱化,覆盖范围有限。
然而,随着这些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问题的逐渐暴露,政府日益重视并加大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投入。
另一方面,一些非洲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些贫困国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这些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相对薄弱,资金和经验不足,也使得社会保障问题成为这些国家治理和发展的重要挑战。
总体而言,全球范围内,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全员覆盖。
社会保障制度创新案例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一直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引入新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满足人民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案例,从中可以看到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和改革路径。
案例一:丹麦的灵活退休制度丹麦作为一个福利国家,致力于为居民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
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丹麦的一个创新之处是灵活退休制度。
根据这一制度,丹麦居民可以选择在60岁至70岁之间任何时间退休,而不受法定退休年龄的束缚。
这一制度的好处在于,它允许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规划退休时间,提高了退休的弹性和灵活性。
案例二: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新加坡是亚洲地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其医疗保障制度备受瞩目。
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基于三个支柱:个人医保账户、中央医疗保险和公共医院。
每个新加坡公民都有一个个人医保账户,政府每年会向其注入一定的资金。
该账户可以用于支付医疗费用,例如购买医疗保险或支付医疗账单。
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对于提供个人医疗保障,减轻医疗负担,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案例三:瑞典的家庭政策创新瑞典是欧洲福利国家的代表,其在家庭政策方面的创新备受赞誉。
瑞典实行了一系列的家庭政策,包括产假、父亲假和与孩子相关的福利。
瑞典的产假和父亲假都非常长,允许父母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并在孩子生命早期提供照顾。
此外,瑞典还提供免费的幼儿教育和托儿服务,帮助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得到支持。
这些家庭政策的创新为瑞典的社会保障制度增添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案例四:中国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养老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养老金制度改革政策,旨在解决养老问题。
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职业年金制度的推行。
职业年金是指由企业和员工共同缴纳的养老保险款项,用于企业员工退休后的养老金发放。
通过推行职业年金制度,中国力图平衡养老金负担,确保养老金的可持续发展,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社会保障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社会保障的需求越来越高。
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国家对于居民的保障,不仅仅是重大改革,更是一个长期的进程。
在这个进程中,社会保障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奠定了现如今社会保障的基础。
那么,社会保障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是怎样的呢?一、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和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英国。
当时,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主要是为了保障军队和海军退役老兵的生活,包括提供退役金和福利补助等。
随着农业和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在农村地区建立农民互保组织,为农民提供类似于保险的福利,包括医疗保险、殡葬支付等等。
到了20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加强对于劳动力的保护。
领先的德国率先建立了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工伤保险、疾病保险、失业保险等等。
其他欧美发达国家也相继建立了相应的保障体系,以保障劳动力的权益和社会稳定的发展。
一些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间,逐步建立了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体系,形成了普及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和调整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密切相关。
在十八大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首先,在医疗保障上,我国实现了全民医保的目标,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和提高报销比例,提高居民的就医保障。
其次,在养老保障上,也逐步拓宽了基础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和个人建立企业年金、职工个人账户等多元化的养老保障措施。
此外,在失业保障和住房保障方面,我国也提供了包括失业保险金、租房补贴、公租房等一系列保障政策,全面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然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
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公平性问题。
虽然国家不断加强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运作和监管,但由于资金、地区等条件的不平衡,真正需要保障的弱势群体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
此外,部分地区和群体面临的保障问题依然突出,比如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和高风险群体等。
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了保障国民的福利和社会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法律。
以下是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份详细概述。
一、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险系统由国家养老金和企业年金组成。
国家养老金是由管理的公共制度,为所有在居住的人提供退休金。
企业年金是由公司为员工提供的额外退休金。
1.1 国家养老金制度国家养老金制度分为基本养老金和厚生年金两个部分。
基本养老金是为居住在的国民提供的,根据缴纳的养老金费率和缴纳年限计算退休金。
厚生年金是为在工作的雇佣人员提供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
1.2 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是由公司为员工提供的额外退休金。
大部分公司都有自己的企业年金计划,根据员工的工资和工作年限计算退休金。
二、医疗保险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一种公共制度,为所有在工作的人提供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费用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
2.1 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适用于在工作的所有人,包括雇佣员工、自雇人员和家庭成员。
每个人都必须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缴纳一定比例的医疗保险费用。
2.2 公共医疗保险公共医疗保险适用于没有工作的人,如失业者、学生和家庭主妇。
他们可以选择参加公共医疗保险,缴纳相应的费用。
三、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为失业者提供经济援助的一项保障制度。
失业者可以通过申请失业保险来获得一定期限内的失业金。
四、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是为在工作过程中因意外事故或职业病导致伤害或死亡的工人提供经济援助的一项保险制度。
工伤保险费用由雇主承担。
五、孤儿保险孤儿保险是为失去父母或监护人的未成年人提供经济援助的一项保险制度。
这些未成年人可以获得经济援助和教育支持。
六、生育保险生育保险是为妇女提供生育津贴和医疗费用的一项保险制度。
妇女在怀孕期间和分娩时可以获得一定金额的经济援助。
附件:本文档没有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养老金费率:缴纳养老金的费率,根据工资收入和缴纳年限计算。
缴纳年限:指个人在工作期间实际缴纳养老金的年限。
退休金:根据养老保险制度,个人在退休后获得的每月养老金金额。
韩国式社会福利制度韩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亚洲国家,它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韩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从初期的无保障到现在的全面覆盖的转变,旨在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保障公平。
首先,韩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分为四个大类,包括养老保险、国民健康保险、劳动保险和福利保障。
其中,养老保险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国民健康保险涵盖了绝大部分人群,确保了医疗保障,劳动保险则主要保障雇员的基本权益,而福利保障则包括各种补贴和救济金等。
其次,韩国政府在社会福利上的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
政府在近年来大力推进福利政策,将福利支出占GDP的比例不断提高。
据统计,2016年韩国政府的福利支出达到了GDP的11.3%,比1995年的7.6%提高了3.7%。
此外,韩国还积极实施其他各种补贴政策,鼓励住房、儿童、残疾人士等群体的福利支持。
第三,韩国的社会福利政策强调平等和普遍性。
韩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社会福利服务的普遍性,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应有的服务。
与此同时,政府也协调各种资源,确保服务中的平等性。
例如,政府推行了“公共保育”政策,在城市和农村均设立公共保育机构,为青少年提供相同水平的服务待遇。
最后,韩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成为政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有的福利制度能否满足人口需求,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
此外,韩国的社会福利财务虽然有所扩大,但对于一些底层人群来说,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
综上所述,韩国的社会福利政策涵盖了多个领域,政府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为人民提供基本需求和保障公平。
虽然面临一定的挑战,韩国积极应对,力求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全球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动向社会保障制度是各国政府为了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权益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
本文将介绍一些全球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动向和趋势。
一、养老保障制度改革1. 延迟退休年龄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显,全球范围内的许多国家开始推行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
这一政策旨在减轻养老保障负担,确保养老金的可持续发展。
许多国家纷纷将正常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5岁甚至更高。
2. 引入个人账户制度许多国家也开始引入个人账户制度,允许个人按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并在退休时享受个人账户储存的养老金。
这种制度改进了养老金的灵活性和个人的选择权,能更好地适应个体的需求和情况。
3. 跨国养老保障制度合作随着人口流动和全球化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国外工作、生活和退休。
因此,一些国家开始推行跨国养老保障制度合作,以确保公民能够在不同国家间享受到养老保障权益,并避免重复缴纳养老保险费用。
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1. 全民医保制度推行很多国家开始推行全民医保制度,以确保所有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这种制度旨在提供平等、普惠的医疗服务,减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的风险。
2. 引入社会医疗保险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一些国家开始引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通过社会医疗保险,个人和用人单位共同承担医疗保险费用,从而实现医疗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3.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除了改革医疗保障制度,一些国家还致力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采取措施,如增加医疗资源投入、培养医疗人才、改进医疗管理等,以提高公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三、失业保障制度改革1. 转岗培训和再就业政策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很多行业和职业面临失业的风险。
为了缓解失业压力,一些国家开始推行转岗培训和再就业政策,帮助失业人员重新获得就业机会并提高就业能力。
2. 引入灵活的就业形式为了适应经济变革和新兴产业的需求,一些国家开始鼓励和支持灵活的就业形式,如自由职业、兼职工作等。
亚洲地区社会保障制度2012-10-29 第02版:当代世界作者:郭伟伟来源:学习时报字数:3303众所周知,任何国家的社会保障都是建立在本国特定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传统文化背景基础之上并受一定的理论指导的。
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亚洲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制度无疑与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本土”因素有着许多内在的逻辑联系,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有别于欧美传统社会保障模式的一些重要特点。
历史较短,保障标准和水平不高与欧洲社会保障体系一百多年的历史相比,亚洲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制度普遍在二战以后才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起步较晚,历史较短,总体水平不高。
此外,与欧洲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水平通常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同步提高不同,亚洲国家和地区除日本外,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普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其中既有历史文化传统原因,也有优先发展经济等方面的原因。
二战后,亚洲国家和地区把经济增长看作第一要务,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经济增长优先的低福利政策取向。
它们把社会福利看成是经济增长的负担,认为高福利的政策制度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和生产成本,削弱国际竞争力,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这在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于是出现这样一个现象: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GDP 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社会保障水平没有伴随经济增长而同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政府财政支出总额中的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标准和水平不高。
据亚洲开发银行在2008年5月14日发布的一份对亚洲各国政府社会福利开支的比较研究报告《社会保护指数》显示,亚洲各国用于社会福利的平均开支低于GDP的5%,给予失业人口、老人、穷人和残疾人的财政资助平均水平仅达到联合国规定的35%,社会福利支出严重偏低。
儒家思想影响社会保障儒家的家庭文化观对亚洲社会保障模式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社会救助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社会救助体系是一个国家在保障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国家的社会救助体系存在差异,但也可以相互参考和借鉴,提高各国的社会救助水平。
本文将对社会救助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借鉴进行探讨。
一、国际比较:欧美与亚洲的社会救助体系1. 欧美国家的社会救助体系在欧美国家,社会救助体系普遍较为完善。
这些国家注重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建设,为公民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措施。
例如,欧洲国家普遍实行公民基本收入制度,这是一种通过直接给予个人固定金额来保障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同时,欧美国家也建立了覆盖范围广泛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失业救助制度,确保公民在生病、失业等困境时能够获得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2. 亚洲国家的社会救助体系亚洲国家的社会救助体系不如欧美国家完善,但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提升。
一些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等,注重实施精准扶贫政策,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和评估体系,明确贫困人口的需求及其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提供救助措施。
此外,亚洲国家也注重发展职业培训机构,提升贫困人口的技能和就业能力,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二、借鉴经验:共同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1. 强化社会救助政策的立法和执行各国应加强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立法和执行力度。
立法需要明确救助对象、救助标准和救助措施,确保政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同时,执行阶段需要加强监管和评估体系,确保救助资金的有效利用,并对救助对象进行跟踪和帮扶,真正实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
2. 加强国际合作与经验共享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社会救助领域的经验和最佳实践。
可以通过召开国际研讨会、制定共同研究计划等方式,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进一步提升各国社会救助体系的水平。
同时,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也可以扮演重要角色,为各国提供政策建议和技术支持,推动全球社会救助事业的进步。
3. 推动公众参与和社会扶贫力量的发展社会救助体系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和社会力量的支持。
中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对比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在经济上公平和包容的基础上,为其公民提供一系列福利和保障的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方式因国家和文化背景而异,中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有许多共同点,也存在一些显著差异。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和背景中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和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主要起源于19世纪的工业革命,由于工人遭受剥削,工会和社会运动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而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则主要起源于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构建和对公民福利的关注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二、覆盖范围在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上,中西方存在显著的差异。
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通常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福利领域,为公民提供全方位的福利保障。
而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着重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其他福利领域的建设相对薄弱。
三、融资形式中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融资形式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通过社会保险费的征收来进行融资,个人和企业根据所得金额缴纳不同比例的社会保险费用。
而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融资主要依靠政府财政和社会捐款等方式。
四、福利水平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福利水平较高,覆盖范围广泛。
公民在老龄退休后可以享受充足的养老金,失业保险也能够提供一定时间的失业救济。
医疗保险覆盖面广,对各种疾病的治疗费用也有较高的报销比例。
而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在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方面,福利待遇相对较少。
五、公平和包容性中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在公平和包容性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提供公平和均衡的福利待遇,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福利保障。
而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之间的福利待遇存在较大的差距。
综上所述,中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在历史背景、覆盖范围、融资形式、福利水平以及公平和包容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亚洲、欧洲与美洲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比分析社会保障体系是各国政府为了保障民众福利而设立的一系列制度与措施。
它的建立不仅可以保障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还可以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增强全社会的稳定性和发展动力。
本文旨在对亚洲、欧洲和美洲这三大洲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的异同点与可借鉴之处。
一、亚洲社会保障体系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洲,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受到了经济、文化、政治与地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亚洲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于欧美国家而言,普及程度还相对较低。
但是,也有亚洲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
例如,日本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覆盖面非常广,包括医疗、养老、失业、家庭福利和社会救济等多个方面。
中国政府也加强了社会保障的建设,实现了新型社会保险制度的全面覆盖,未来还将进一步加强基本养老金的提高。
二、欧洲社会保障体系欧洲国家是世界上社会福利保障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其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在民主制度基础上,具有诸如国民健康保险、退休金、失业保险等较为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
各国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维持着这些制度,并致力于完善和创新。
同时,欧洲国家的社会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高。
例如,瑞典的社会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了50%。
但是,欧洲社会保障制度的高福利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危及公共财政的财政可持续性问题、制度过度保护员工的就业问题以及影响企业发展的税收负担问题等。
三、美洲社会保障体系美洲是由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三部分组成的地区,美洲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
该地区绝大部分国家还处于社会保障制度初期建设的阶段,其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
例如,拉美国家中,属于新兴及开发中国家的国家普遍政府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持,使得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进展缓慢,部分贫困人口仍未纳入社会保障制度。
综上所述,虽然亚洲、欧洲和美洲的社会保障体系差异颇大,但是它们在协调社会与经济利益,保障民众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相同目标。
亚洲地区社会保障制度
2012-10-29 第02版:当代世界
作者:郭伟伟来源:学习时报字数:3303
众所周知,任何国家的社会保障都是建立在本国特定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传统文化背景基础之上并受一定的理论指导的。
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亚洲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制度无疑与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本土”因素有着许多内在的逻辑联系,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有别于欧美传统社会保障模式的一些重要特点。
历史较短,保障标准和水平不高
与欧洲社会保障体系一百多年的历史相比,亚洲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制度普遍在二战以后才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起步较晚,历史较短,总体水平不高。
此外,与欧洲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水平通常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同步提高不同,亚洲国家和地区除日本外,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普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其中既有历史文化传统原因,也有优先发展经济等方面的原因。
二战后,亚洲国家和地区把经济增长看作第一要务,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经济增长优先的低福利政策取向。
它们把社会福利看成是经济增长的负担,认为高福利的政策制度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和
生产成本,削弱国际竞争力,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这在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于是出现这样一个现象: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GDP 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社会保障水平没有伴随经济增长而同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政府财政支出总额中的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标准和水平不高。
据亚洲开发银行在2008年5月14日发布的一份对亚洲各国政府社会福利开支的比较研究报告《社会保护指数》显示,亚洲各国用于社会福利的平均开支低于GDP的5%,给予失业人口、老人、穷人和残疾人的财政资助平均水平仅达到联合国规定的35%,社会福利支出严重偏低。
儒家思想影响社会保障
儒家的家庭文化观对亚洲社会保障模式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种文化深刻影响着亚洲福利制度安排及其政策取向,在国家发展与福利制度的建构中发挥着两面影响:其积极影响是可以进一步发挥家庭内部的保障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稳定,但它也降低了公众对社会的公共需求程度,制约着福利制度的社会化。
新加坡、日本、香港和台湾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
在新加坡,占主体地位的大多数华人信仰佛教和儒家思想。
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念白皮书》提出“家族为根,社会为本”。
因此,新加坡十分注重发挥家庭的
社会功能,要求国民充分履行对家庭和社会应尽的义务,鼓励家庭成员集合资源照顾子女和奉养父母,互助共济。
这一理念充分反映在中央公积金制度中。
“保健储蓄计划”、“健保双全计划”是会员储蓄以保障个人、配偶、子女以及父母的医疗费用。
会员不但可以保障自己,而且惠及配偶、父母和子女,尽到孝道与责任。
而“最低存款填补计划”和“家庭保障计划”、“家属保障计划”的推行,强化了家庭保障功能,使家庭成员之间的社会保障利益相联,增强了子女对父母、国民对家庭及社会的责任意识。
日本既是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
日本国宪法和日本民法都明确规定,直系血统、兄弟姐妹、夫妻之间有相互扶养的义务。
这一思想和原则也体现在社会保障制度之中。
如日本的年金制度是以家庭为单位而不是以个人为投保计算单位的。
此外,在对老人、儿童、障碍者等弱势群体提供生活福利时,日本政府也注意充分发挥家庭的功能和作用,力图这些特殊人群不脱离家庭。
这样既可以维系家庭的情感,又可以充分发挥家庭在社会保障中的特殊作用。
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香港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重视扶持家庭,甚至把家庭看作社会保障的最基本单位。
特区政府对家庭保障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在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中专门设立了家庭津贴项目。
政府每年为支持家庭所投入的经费,在社会保障总支出中高达60%左右。
长期以来,家庭保障成为香港社会保障的重要基础。
台湾与大陆有着相近的历史文化,相同的民俗民情,中华传统影响较深。
因此,在台湾社会保障制度中明显偏向家庭保障,注重家庭的保障功能,至今还在法律上确认家庭系统仍然是赡养老人的主要来源。
开辟多元化的社会保障资金渠道
综观新加坡、日本、印度、香港和台湾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政府主导与责任分担是其始终坚持的原则。
新加坡政府主张“人民的事由人民自己掏钱”,从保障资金的来源上强调个人对自己的福利保障要承担足够的责任。
因此,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国民的自保性,强调个人责任,建立分担机制。
从发挥政府、个人和社会三者的积极性出发,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介入,但不包办代替,在以政府责任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保障中强调更多的个人责任。
日本政府在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同时日本企业和个人也承担了各自的责任。
以日本社会保险为例,它既强调政府的社会责任,又突出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个人的自我保障责任。
印度在推行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政府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需资金主要由政府提供,但同时也注意拓宽渠道,积极吸纳各种社会资金用于发展社会保障。
如印度除了推行强制性社会保险外,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在医疗保险、失业保险领域非常活跃。
香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最大特点也是优点,是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官民合作办福利。
在香港,社会保障工作不仅是政府的职责,而且也日
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参与。
由非政府机构承包的福利服务涵盖全港社会福利服务的近九成。
目前台湾的社会福利供给部门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虽然政府供给仍然处于主要地位,但长期以来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也在台湾社会福利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法制化
在新加坡,立法先行、制度运行法制化是其中央公积金制度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
新加坡政府首先立法,制定了《中央公积金法令》,以此为依据来实施社会保障制度。
整个公积金制度在《中央公积金法令》的规范下有条不紊地施行,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规范性。
在日本,从开始推行社会保障伊始就非常重视立法。
从 1946年到 1953年,日本政府围绕国民生存权制定并实施了相关法律,而随后制定的新《国民健康保险法》、《国民年金保险法》则使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初实现了“国民皆保险”、“国民皆年金”的目标。
而在生活福祉领域,日本政府制定了“福祉六法”,即20世纪50年代制定的《儿童福祉法》、《身体障碍者福祉法》、《社会保护法》和20世纪60年代制定的《精神障碍者福祉法》、《老人福祉法》和《母子及寡妇福祉法》。
在实施这些法律的过程中,日本政府还根据时代的变迁对相关法律适时进行修改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
秉承英国统治时期遗留下的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早在19世
纪中期,印度就开始陆续出台保护工人权益的法案。
虽然这些早期的法律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给工人带来多少保护,但从司法角度来看,印度已经把对工人利益的保护纳入了立法议程。
而关于妇女儿童的保护法律也出现较早,这说明印度在立法上对劳动者以及弱势群体权益的重视。
通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印度已建立了健全有效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香港是个法治社会,虽然政府没有出台系统的社会保障法,但对每个社会保障项目制定了细致、严密的法律法规。
各相关机构还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制订了实施细则,使操作过程细化,不易引起歧义与纠纷,实现了有法可依。
从台湾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来看,它一开始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就采用了立法的形式,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福利制度经过多次改革,几乎都是通过法制化的形式来确立最终方案。
社会福利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台湾立法不断增多的时期。
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台湾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社会福利立法与修法。
除对《老人福利法》、《身心障碍者保护法》、《社会救助法》等进一步修订完善外,还颁布实施了 10余部法律,从而逐步建立起覆盖全民并且比较规范的社会福利制度。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社会保障天然具有追求公平的特质。
从亚洲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发展趋势来看,公平、正义、共享将成为它们共同追求的核心价值;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权,是它们努力追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