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治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40
健康教育手足口病ppt课件•手足口病概述•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手足口病治疗原则与方法•儿童手足口病心理关怀与辅导目•手足口病疫苗接种知识普及•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录01手足口病概述定义与发病原因定义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发病原因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等肠道病毒引起,其中EV71型病毒较易引起重症病例。
易感人群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但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疱疹液及污染的物品而感染。
流行特征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
我国于2008年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此后发病率逐年上升。
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分型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
多数患者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发热、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
分型根据临床表现,手足口病可分为普通型和重型。
普通型表现为发热、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重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等。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诊断标准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确诊需依赖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结果。
鉴别诊断手足口病应与疱疹性咽峡炎、水痘、风疹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出现在口腔内;水痘的皮疹以躯干为主,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风疹的皮疹多在1天内出齐,且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
02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01手足口病概述Chapter定义与发病原因定义发病原因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
此外,接触患者皮肤、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物品等也可造成传播。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前数天至发病后数周均具有传染性。
易感人群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但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分型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分型根据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手足口病可分为普通型和重型两种。
普通型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重型则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头痛、呕吐、精神差等,以及心肺功能衰竭表现如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诊断标准鉴别诊断02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Chapter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030201传播途径分析个人预防措施建议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者提高免疫力家庭环境卫生要求保持家庭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定期消毒托幼机构及学校防控策略落实晨检制度01加强消毒工作02开展健康教育0303手足口病治疗方法与护理要点Chapter西医治疗方法介绍对症治疗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口腔溃疡者可用口腔喷雾剂或药膏涂抹患处。
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干扰素、利巴韦林等,可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
免疫治疗可使用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等,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康复。
中医辨证论治思路分享治则治法辨证分型以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为基本治则,根据证型选用相应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中药外治患儿护理注意事项隔离消毒饮食调理皮肤护理观察病情变化01020304神经系统并发症循环系统并发症呼吸系统并发症其他并发症并发症预防与处理04疫苗接种政策与科普知识普及Chapter1 2 3国家免疫规划政策疫苗接种重要性疫苗接种注意事项疫苗接种政策解读科普知识普及途径探讨大众传媒宣传01社区健康教育02学校健康教育0301020304手足口病只是小儿疾病,成人不会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