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污染源评价
- 格式:ppt
- 大小:157.00 KB
- 文档页数:34
Chapter3污染源评价与工程分析一、污染源调查与评价1、污染源与污染物污染源——对环境产生污染影响的污染物的来源(场所、设备和装置)污染物——在开发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凡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速率、形态进入环境系统而产生污染或降低环境质量的物质和能量。
污染源的分类2、调查的内容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当地环境状况,确定污染源调查的主要对象;根据各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确定工作等级,确定污染源调查的范围。
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排放方式、途径及污染源的类型和位置。
工业污染源:生产管理、生产工艺和污染物排放、生产发展;农业污染源:种植业、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生活污染源:城镇居民人口、居民供排水状况、生活垃圾、民用燃料、城市污水。
交通运输调查内容:交通噪声、车辆尾气、车辆事故污染等;周围环境背景。
3、污染源调查的一般方法(点面结合,详查、普查结合)区域污染源调查详查:重点污染源调查;普查:区域内所有的污染源进行全面调查项目剖析:排放方式、规律;污染物的理化、生物特性;主要污染物的追踪分析(工程分析)。
4、污染物排放量的确定方法(1)物料衡算法ΣG投入=ΣG产品+ΣG流失式中ΣG投入——投入系统的某种物料总量;ΣG产品——进入产品中的该物料总量;ΣG流失——生产过程中该物料流失的总量。
(2)经验公式计算根据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的排污系数进行计算,求得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
Q=KW(3)实测法通过对某个污染源现场测定,得到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流量,然后计算出排放量。
Q=CLC:实测算术平均浓度(mg/m3)L:烟气或废水的流量(m3/h)Q:污染物排放量(kg/h)(4)燃烧过程主要污染物的计算SO2 G=BS×D×2×(1-η)B --耗煤量,T;S –煤的含硫率,%;D –可燃硫的含量,一般取80%;η—脱硫率,%烟尘 Y=B×A×D×(1-η)B --耗煤量,T;A –煤的灰分,%;D –灰分中烟尘的含量,%;η—除尘率,%η=(1-η 1)(1-η2 )5、污染源评价类别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潜在污染能力评价等标污染负荷法;排毒系数法;等标排放量法。
1. 设有某污染源由烟囱排入大气的 SO 2 源强为 80g/s, 有效源高为60m, 烟囱出口处平均风速为 6m/s, 当时气象条件下,正下风方向 500m 处的σz=18.1m,σy=35.3m ;计算x=500m y=50m 处的SO 2地面浓度。
解:根据高斯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可得:22221(,,0,)exp 2y z y z qy H C x y H u πσσσσ⎧⎫⎡⎤⎪⎪=-+⎢⎥⎨⎬⎢⎥⎪⎪⎣⎦⎩⎭ 将以上数据带入:)/10001.11.18603.355021exp 3.351.18614.3803522m g C (-⨯=⎪⎭⎪⎬⎫⎪⎩⎪⎨⎧⎥⎥⎦⎤⎢⎢⎣⎡⎪⎭⎫ ⎝⎛+⎪⎭⎫ ⎝⎛-⨯⨯⨯⨯== 0.01 mg/m 3经计算获得,x=500m y=50m 处的SO 2地面浓度为0.01 mg/m 3。
2. 某工厂烟囱高Hs=45m ,内径D=1.0m ,烟温Ts=100℃,烟速V s =5.0m/s ,耗煤量180kg/h ,硫分1%,水膜除尘脱硫效率取10%,试求气温20℃,风速2.0m/s ,中性大气条件下,距源450m 轴线上SO 2的浓度。
(大气压Pa=101KPa )小型烟囱Q h <1700KJ/s ,采用霍兰德公式计算其烟气提升高度1)01.05.1(2-+=∆u Q D V H h s风速廓线幂指数 p 的取值在中性大气稳定度下,高斯扩散系数可由下式计算:σy =0.110726x 0.929481σz =0.104634x 0.826212解:⑴工厂烟囱的SO 2排放强度为: Q=180kg/hr×1%×90%×3264×1000/3600=0.90 (g/s) ⑵根据风廓方程,可计算在评价因子45m 处的风速。
从表中可查风速高度指数p=0.25p z z u u )(1212=)/(9.21045225.0s m u =⎪⎭⎫ ⎝⎛⨯= ⑶计算烟囱的提升高度和有效高度①烟气排放量Q v =A.u=3.14×0.52×5=3.9(m 3/s )②烟气热释放率v s a h Q T T P Q ⋅∆⋅=5.3=3.5×101×10027320100+-×3.9 = 296 (KJ/s )③烟气提升高度Qh<1700KJ/s ,属小型烟囱,可采用霍兰德公式计算其烟气提升高度。
污染源评价是以判别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为目的的评价。
污染源评价以污染源调查为基础,是制定区域污染控制规划和污染源治理规划的依据。
污染源评价方法:①计算等标污染指数,也称超标倍数,即某种污染物的浓度与污染源排放标准的比值。
②计算等标污染负荷,即等标污染指数与介质(载体,如污水、废气)排放量的乘积。
反映污染物总量排放指标。
③计算污染物或污染源的污染负荷比,即某个污染源或某种污染物在总体中的分数。
④按污染负荷比的大小对污染源和污染物排序。
位于前面的为主要污染源或主要污染物。
通常给定一特征百分数(如70%),按污染负荷比由大至小迭加,当其达到或超过该数时的污染源和污染物称为主要污染源或主要污染物。
3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的建议由于各种重金属污染评价的方法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建议根据实际的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方法结合或借助其他工具进行综合的评价分析。
(1)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相结合。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能体现各种重金属的相对贡献程度、生物有效性和地理空间差异,而不能反映重金属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趋势,与污染负荷指数法结合可以克服这种缺点,从而达到综合评价重金属污染的目的。
(2)上述各种重金属污染的评价方法都只是通过简单的数字和表格体现某个区域的污染状况,可以把各种重金属评价方法与ArcGIS软件结合通过图形直观地表现出整个评价区域的污染状况。
通过各种重金属评价方法计算出评价区域内的采样点的各种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在ArcGIS软件中输入采样点、采样区域边界的点位坐标和采样点的污染状况,通过反加权插值不仅在图形中直观地表现出每个采样点的各种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还可以预测出这个评价区域其他部分的污染状况,并在ArcGIS软件中将区域内每种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栅格叠加,从而直观地反映出区域内所有重金属污染物的分布状况和每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
一般而言,土壤质量评价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选择土壤质量评价因素并确定其权重;二是土壤质量单因素评价;三是土壤质量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