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行路难》《凉州词》《咏煤炭》《虞美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格式:doc
- 大小:10.09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1 、望江南·梳洗罢(温庭筠)2、渔家傲·秋思(范仲淹)3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4、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5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1、望江南·梳洗罢温庭筠一、原词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频洲。
二、解词1、选自《全唐五代词》。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2、脉脉(mòmò):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
这里形容阳光微弱3、白(pín):一种水中浮草。
三、译文: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频洲上。
四、赏析:词中痴情女子对爱人的思念,真挚感人。
望江楼上悄然独立,只为能找寻心上人的归踪。
夕阳西下,万舟驶过,仍没有爱人的身影。
眼见那悠悠流水,缓缓东流。
心中的爱与恨,相思与失望交织一起,莫不令人黯然神伤!2、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一、原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解词1、选自《唐宋名家词选》。
渔家傲:词牌名。
2、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3、边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4、千嶂:崇山峻岭。
5、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三、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关于《咏煤炭》作者作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我国历史上的著名诗人,可谓“灿若繁星”、“照耀千古”,但是吟咏煤炭、石灰之类的诗篇,却很罕见。
如有,似自明人始。
请看: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于肃愍公集·咏煤炭》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肃愍公集拾遗·石灰吟》“诗言志”,这是我国写诗的优良传统。
因此,论其诗,还须知其人。
作者于谦,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浙江钱塘人,字廷益。
他能诗,但并不以诗名。
大约还在少年时代,他就曾以这样的诗句抒发过自己的襟怀:“拔剑舞中庭,浩歌振林峦。
丈夫意如此,不学腐儒酸。
”当时,这个少年已被器重为“他日救时宰相”。
他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举进士,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宣宗御驾亲征。
于谦在扈从中,以胆识过人,初露头角。
次年,以巡按御史出按江西。
三年后,升授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
这一年(宣德五年),明朝设立“巡抚”,作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其职权在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三司之上。
三十三岁的于谦首批膺选,此后,巡抚河南、山西达十九年。
在巡抚任上,于谦先后平反冤狱数百起,倡议建尚义仓和平准仓多处,并督率官民增筑黄河堤障,以防水患。
正统十年(1445年),山东、山西、陕西的饥民成批流入河南,多达二十余万。
根据当时明朝的法令,地方官应当把没有“路引(通行证)”的饥民,按照“逃户周知册”遣返回乡,以追索税粮。
可是,对于流民,于谦竟然甘冒“有违国法”的罪名,奏请拨发河南官仓的存粮八十余万石进行赈济。
同时,他又在附近州县予以安置,或新编里甲;或散插乡都,新编民户共七万有余,并且拨给一批境内荒田及黄河退滩地,酌量散发种子、耕牛,使灾民得以生产自救。
于谦虽然在河南、山西地方任职,但当他得知“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就上疏参奏,使这些害民的官校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以物喻志诗词(五首借物喻人古诗要全诗)以物喻志诗词五首借物喻人古诗要全诗《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借物喻志的诗句有哪些?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借物喻人,借言喻志古诗借物喻人的诗句1、千形万象还成空,影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云》来鹄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明,解缙3、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兰花》薛网4、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墨梅》王冕5、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哪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骆宾王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郑燮7、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于谦8、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咏蝉》(唐)李商隐9、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蜂》罗隐10、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蝉》虞世南11、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咏松》陈毅1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龚自珍13、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诗词五首》(《行路难》《凉州词》《咏煤炭》《虞美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教学设计《诗词五首》教学目的:1. 通过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培养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
3. 背诵积累一些古代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二. 重点、难点:1. 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背诵积累一些古代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教学过程】一. 《行路难》(其一)1. 《行路难》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诗的一开头,“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
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
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急切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 掌握要点:(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不能食?(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4)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要点如下:(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羞”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8年级上册古诗五首
8年级上册古诗五首:
1.《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6.《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7.《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词五首原文及译文行路难(原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精美的菜肴价值万钱。
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封住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大雪盖满了山。
闲时我像姜太公在碧溪上垂钓,忽又梦见伊尹乘船经过日月边。
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今后要去哪?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挂起高帆渡过茫茫的大海。
凉州词(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译文)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咏煤炭(原文)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译文)深深的土层凿开了才能挖到煤炭,黑黑的煤炭中储存着极大的热量。
小小的`煤块能让人感受到春之暖,沉沉的黑夜也竟被那炉中煤照亮。
鼎彝这类器具,要依赖煤炭才能熔铸而成,铁石这般坚硬,但依然存有为民造福之心。
只希望百姓都能享温饱,所以我不辞辛苦出山林。
虞美人(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一年的时光何时才是尽头?往日的事情记得很多很多。
昨夜里春风又吹到了我居住的小楼,明月下故国又浮上了我忧愤的心头。
雕绘栏杆和玉石台阶,应当还在吧,昔日宫殿已斑驳褪色,面目全非了。
要问我长歌当哭,有多少愁苦吗?就像那一江春水,东流不断,无穷无尽。
破阵子(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30.诗词五首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阴山耶律楚材八月阴山雪满沙,清光凝目眩生花。
插天绝壁喷晴月,擎海层峦吸翠霞。
松桧丛中疏畎亩,藤萝深处有人家。
横空千里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夸。
【赏析】这首诗描绘西域阴山的景色,同时赞扬了开发边疆的各族人民。
前四句写景:八月雪满,日照沙原,写西域的特有景象。
“插天绝壁”、“擎海层峦”,写阴山的雄峻壮阔;“喷晴月”、“吸翠霞”,写阴山的奇观异景。
“松桧”两句由景及人,从侧面显示阴山人民的勤劳勇敢,富于联想。
末两句以江左名山作比,赞美阴山“横空千里”的特色与气概。
写景,气象宏大,别开生面;抒情,豪迈奔放,激昂高亢,与前人笔下边塞的荒凉苦寒迥然不同,表现了诗人的阔大胸怀。
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樽(zūn):古代的盛酒器具。
箸(zhù):<方>筷子。
爝(jué):爝火:<书>火把、小火。
鼎(dǐng):1.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三足两耳。
2.<书>比喻王位、帝业。
如:问鼎。
3.<书>大。
如:鼎力。
4.<方>锅。
彝(yí):1.古代盛酒的器具。
也泛指祭器。
如:彝器。
2.<书>法度;常规。
如:彝准。
3.(Yí):彝族。
麾(huī):1.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
2.<书>指挥(军队)如:麾军前进。
的(dí):<书>真实;实在。
如:的确。
弦(xián):1.弓背两端之间系着的绳状物,用牛筋制成,有弹性。
如:弓弦。
2.弦儿,乐器上发声的线,一般用丝线、铜丝或钢线等制成。
3.发条。
4.连接圆周上任意两点的线段。
5.我国古代称不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二、词语识记斗十千:一斗酒价值十千钱。
珍羞:精美的菜肴。
羞,现在写作“馐”。
直:价值,现在写作“值”。
茫然:漫然无所适从的样子。
歧路:岔路。
今安在: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长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30.诗词五首课前预习一、写作背景《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被俘两年后写成的。
相传他作此词后命歌妓在七夕之夜反复吟唱,宋太宗知此事后立即就赐酒将他毒死。
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历夸(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破阵子》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二、关于诗人李白(1)李杜诗篇万古传。
(赵翼《论诗》)(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王之涣(688─742),是时期的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他从小就很讲究义气,喜欢帮助弱小,时常和豪侠子弟交往,一边饮酒一边谈论剑术,青史上记载的许多侠客,都是他模仿的对象。
也因为太入迷了,整天和权贵子弟纵酒谈乐,不务正业。
这样的生活持续一段时日,直到中年,一事无成,才悔悟先前的颓废无知,从此立志向学,专心于文章写作。
他有两个文章写得很出色的哥哥,王之咸、王之贲,在他们的指导下,王之涣不久就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作起文章也不输两位兄长,令人刮目相看。
由于天性豪迈,对于参加科场考试一点兴趣也没有,学成后到处拜访名人。
他担任过主管文书簿记的小官,后来因受诽谤而辞职,过着游山玩水的生活,访寻黄河南北的名胜古迹。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適、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诗词五首》教学目的:1.通过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培养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
3.背诵积累一些古代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二.重点、难点: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一些古代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教学过程】一.《行路难》(其一)1.《行路难》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诗的一开头,“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
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
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急切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掌握要点:(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不能食?(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4)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要点如下:(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羞”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
这两句充满着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3.深入探究:(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要点如下:(1)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二.《凉州词》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
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
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
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
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掌握要点(1)题目中的“词”应该如何理解?(2)从首句中提到的“酒”“杯”你能够想象到一个怎样的场面?前两句描绘的是军中的情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对后两句诗的理解?(4)在朗读时,如何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要点如下:(1)这里的“词”不是文学体裁的“词”,指的是有组织的语言、文字,因此本诗还属于诗的范围。
(2)一“酒”一“杯”,使读者仿佛看到军人们聚饮的热闹场面。
而第二句又使我们仿佛听到了催促出征的琵琶号角。
寥寥几笔,写出了边关既热烈而又紧张、悲壮的氛围。
(3)这两句诗意思是:我若喝醉了躺卧在战场上,你可不要笑我贪杯,自古以来出征的将士有几个人能够返回?今朝有酒且让自己痛饮沉醉,即使醉卧沙场也毫不在意。
这是及时行乐的洒脱,是对生命的达观,更有厌恶战争的悲愤。
这两句诗生动地表现了边关将士们为国战斗、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该诗描写边塞生活,既暗示古代战争生活的激烈紧张,更凸显诗人慷慨豪迈的悲壮意味。
全诗充满昂扬向上的情调。
阅读时注意,后两句尤其要读得音韵悠长,感情激昂。
三.《咏煤炭》掌握要点:(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
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要点如下:(1)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
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
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
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
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
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四.《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1.关于李煜的资料李煜,我国古代杰出词人,南唐最后一个皇帝。
精于书画,妙于音律,文学方面才能尤为突出。
他25岁继承王位。
15年后,宋师南下,他国破家亡,肉袒出降,被押送至汴京,成为阶下囚。
赵匡胤因他曾拒命违抗,守城不降,便封他为违命侯。
三年的囚徒生活,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总结:“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在此时,他写下不少真挚沉痛,深切而又凄恻动人的词篇,占他一生词作总数的三分之一。
其中尤以《乌夜啼》、《虞美人》、《浪淘沙令》、《相见欢》等几首词最为人传诵,成为他的代表词作。
李煜入宋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义无穷,被称为是“神秀”之作。
艺术境界高大阔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
”语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宋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2.掌握要点(1)词的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以问天起句,有何作用?(2)如何理解结尾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含义?(3)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对比,请具体指出一例说明。
(4)这首词是李煜生前写的最后一首词,可以称之为“绝命词”,具体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要点如下:(1)词人借对春花秋月的诘问,道出自己悲苦之情,转而向人们发问,回到现实,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2)这两句词的意思是:悲苦感慨之情如滔滔江水冲出峡谷奔向大海,愁思如春水一样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江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这两句词把词人感情升腾流动的深度和力度充分表现了出来,可谓是以春水喻愁的名句。
(3)“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与人间“往事”的短暂无常作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的幻想与“朱颜改”的现实对比,折射出词人面临国破家亡情景时的痛苦、无奈。
(4)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悲愁情怀,以及痛悔亡国、怀念故国的思想感情。
五.《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
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
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
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
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
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1.掌握要点:1)这首词所描绘的内容是想象中的还是现实中的?描绘了怎样的战斗场面?2)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4)题目中的“壮词”如何理解?在文中怎样体现?5)如何把握全诗的朗读基调?要点如下:1)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
2)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3)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4)“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
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
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5)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
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2.对这首词的理解?要点如下: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
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高昂。
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
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六.归纳总结这篇课文我们学习了五首古代诗词,从诗人的作品中我们了解了他们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与心志。
体会到他们抒情言志的表达技巧,进一步把握了他们的诗歌风格,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们的其他作品。
希望同学们不仅能够理解这些诗篇,而且在课外有意识地运用有关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附:板书设计《行路难》“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冰塞黄河,雪满大山——照应题目“行路难”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昂扬激越,豪迈乐观)《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豪迈悲壮情怀《咏煤炭》(咏物诗)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托物言志)《虞美人》(李煜)抒国破家亡感受,发怨愤哀愁之音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象事物形象化)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沙场秋点兵——豪迈场面(志士热情)↓可怜白发生——冷酷现实(朝廷冷漠)课外延伸拓展:阅读《浪淘沙•怀旧》一词,与课文作比较,自主分析,回答以下问题:浪淘沙•怀旧(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问题:(1)词的上片主要写_____________,下片主要写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