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2.2《 水分子的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732.88 KB
- 文档页数:22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水分子的变化》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中一节《水分子的变化》,主要介绍了水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等,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级别的变化,建立物质变化的微观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水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水分子在不同变化中的角色,能描述水的三态变化和电解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水的三态变化和电解过程,理解分子级别的变化。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水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建立物质变化的微观观念。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基本性质,对水的物理性质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分子级别的变化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实验教学法:通过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和电解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水分子的变化。
2. 问题引导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习兴趣。
3. 微观模拟法:利用动画或模型,模拟水分子在变化中的行为,帮助理解微观世界。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导入:展示一杯水和一块冰,提问学生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水的三态变化,从而引出水分子的变化这一主题。
2. 回顾旧知:回顾分子的概念,以及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二)、新知讲解1. 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实验演示水的蒸发、凝结、熔化和凝固过程,解释这些变化中水分子间的距离和力的变化。
2. 水的化学反应:讲解水在化学反应中的角色,如中和反应、电解水等,展示水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重组。
3. 分子模型演示:使用分子模型工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水分子在变化中的结构变化。
(三)、互动教学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举例生活中其他物质的分子变化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2.2水分子的变化1.下列变化(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是分解反应的是( )A.水+二氧化碳→碳酸B.食盐水→水+食盐C.氧化汞→汞+氧气D.镁+二氧化碳→氧化镁+碳2.鉴别某集气瓶内的气体是氢气还是氧气的最简便方法是( )A.分别通入水中B.取一定体积气体称量C.测密度D.用燃着的木条接近集气瓶口3.氢气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无气味B.密度比空气小C.难溶于水D.可以燃烧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A.氧气供呼吸B.干冰用作致冷剂C.氮气作食品保护气D.天然气用作燃料5.下列物质中,必须利用化学性质的不同才能区分的是( )A.酒精和食醋B.铜片和铝片C.水和澄清石灰水D.蔗糖和食盐6.电解水实验中产生气体的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气体NB.检验M、N气体可证明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C.产生气体M、N的质量比为1:2D.通电后气体产生的速率相同7.下列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木炭+氧气−−−→点燃二氧化碳B.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C.铝+氧气−−−→点燃氧化铝D.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8.下列四种性质中,有一种与其它三种有本质区别,这种性质是()A.导电性B.溶解性C.氧化性D.导热性9.下列关于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反应类型上判断: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从变化上分类: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C.从宏观上分析: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D.从微观上分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10.有关如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点燃氢气前不用检验纯度B.干冷烧杯内壁无明显变化C.b管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D.两个实验均可证明水的组成11.1800年,人类电解水获得成功。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该实验时,发现左、右两侧试管内气体体积比略大于2: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已知:①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气体的分子个数比;②常温常压时,1L水可溶解0.031L氧气、0.57L臭氧。
课题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科目:化学教课对象:九年级供给者:刘梅课时 2 课时知识目标教课目的能力目标感情目标教课重难点通解水的水的成。
通水的分解和气的燃反的微解,化学化中分子生了本的化,分红了原子,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通水的分解认识化合反,并学的典型的反行分通水的分解和气的燃反认识化合反、分解反,并学的典型的反行分。
认识物的两性:物理性和化学性会划分的物理性和化学性。
通解水的水的成。
通水的分解,认识化合反。
学生已学了物的两种化:物理化和化学化;物通化体出两性:物理性和化学性。
性要与化相系。
用比法学化合反和分解反两种化学基本反型领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源、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立保水源的意。
水解的和;分子与原子的区和系水的合成及化合反;划分物理性和化学性分子与原子的区和系;解水的;用原子(分子)的点解物化的本性与化的关系第一课时水的分解与合成集体智慧个性设计教课后记第二水的分解与合成(第一)一、水的分解1、演示:水在直流作用下的分解象:正极:生的气体少,能使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极:生的气体多(两倍),能被点燃,是气。
:水通气 +氧气2 通电22H O H +O2、分解反由一种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余物的反。
字母表达式: A →B+C+ ⋯3、分子是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常有的液体、气体等物质是由分子组成。
4、原子也是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常有的金属、固态非金属及罕有气体是由原子直接组成。
分子和原子的差别:在化学反响中,分子能够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分子原子⑴ 质量和体⑴质量和体积都积都很小,⑵很小,⑵原子之相分子之间有间有间隔,⑶原似间隔,⑶分子子在不停地运点在不停地运动。
⑷同种原子动。
⑷同种分性质同样;不一样子性质同样;种原子性质不不同种分子同。
(由原子直接性质不一样。
组成的物质)区在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响中,别中,分子能够不行再分,从头分裂,成为原组合成新物质的子。
编制人:审核人:编制时间:班级:姓名评价等级【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水电解实验知道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以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水电解反应的微观的分析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了解分解反应能对所学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初步树立分类研究思想。
【重点难点】重点:水电解的微观过程难点:水电解的微观过程【基础案】【基础知识】:1、水是由构成的,一个水分子由构成,用符号表示,用图示表示。
氧气由构成,一个氧气分子由构成,用符号表示,用图示表示;氢气由构成,一个氢分子由构成,符号图示2、分子的四个基本特征是:①②③④请解释现象:①10毫升水和10毫升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20毫升:②墙内花开墙外香:3、水在发生物理变化的时候,水分子变化的是、、、,不变的有、,水分子本身的结构也不会发生变化。
【拓展案】【合作探究】:一、水的电解(仔细观察水电解实验,思考下列问题)1.接通电源,在两个电极处有什么现象:两支玻璃管内液面有何变化?2.用一根接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尖嘴处,现象:3.用一根接近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尖嘴处,现象:4.它们分别是什么气体呢?,刚才的现象分别体现出这两种气体有什么性质呢?和。
5.水通电时生成了两种物质:氢气和氧气,你可以用什么方式将此反应表达出来?7.观察水电解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数有什么特点?二、分解反应-----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1.定义:2.判断下列变化是否属于分解反应并说明理由:①黄泥水→黄泥+水②液态空气→氧气+氮气③上面第6题的两个变化三、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水通电为什么能生成氢气和氧气?1.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后,水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变成了2.那么水分子是如何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呢?你能否用模型或者图示表示出来?3.观察图示中的分子和原子,分子发生变化了没有?什么发生变化了?原子发生变化了没有?4.通过分析,你能都总结出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在变化上的区别?【扣标小结】:1.在水受热蒸发和水通电分解的过程中,①宏观上,水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②微观上,水分子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通过以上学习,你能否总结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巩固案】1、下列关于电解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B.在水电解器中加满水,然后接通直流电源C.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体积少D.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2、右图是电解水实验的简易装置,你认为下列叙述正确的()A.此装置可以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B 电解过程中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C.试管a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D.该实验证明水是由试管a、b中的两种气体组成的3、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氧化钙+水——﹥氢氧化钙B 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C 镁+氧气——﹥氧化镁D 食盐+水——﹥食盐水E 过氧化氢→水+氧气4、右图是电解水实验的简易装置⑴实验前常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⑵ a中的气体是。
初中化学重难点创新教学方法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一、学习目标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3.认识分解反应,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理解化学变化三、教学过程(教师手拿一杯水)教师: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的三态变化中分子的什么发生了改变?而不变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教师:很好!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
,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学生沉思教师:让我们从科学实验中寻找答案!教师演示:实验2-2水的电解实验(教师边实验边说明实验方法)学生小组交流,观察并记录小组讨论情况。
组织学生进行组间交流。
教师:水可不可以分解,为什么?大家观察的真细致!化学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不过,正如大家所想的,判断水是否分解还得找出实验中生成的气体到底是什么气体?生成的气体会是水蒸汽吗?强化问题:如果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那么生成物会是两种什么气体呢?实际上这个问题,早在18世纪化学家就开始研究了。
教师:大家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两支玻璃管中的气体分别是氢气和氧气吗?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示:(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演示生成气体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木条复燃。
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负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气体能被点燃,火焰呈淡蓝色。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教师:水通电生成了什么物质?学生:水通电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2.2 水分子的变化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1. 经过实验研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认识水的构成,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经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认识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3.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可以对已知物质的性质依据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1.经过对水的分解的微观的解析,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经过对电解水以及水的合成现象的观察,培育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从微观的视角解析化学变化,并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想方式。
2.经过问题谈论、实验操作,活跃学生思想,增进交流与表达意识;关注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认识到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1.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看法。
【教课难点】1.水的电解实验。
2.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中从水的循环图中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摆列方式发生了改变,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自己没有变,假如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况能否会有所不一样呢?二、新课解说(一)水的分解1.水的分解【实验研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介绍水电解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同时介绍加入的水含有少许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为了加强水的导电性。
播放电解水演示视频。
提出问题: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为何会出现这类现象?猜想与假设: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降落较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降落较大,可能是产生某种气体。
采集资料:( 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设计实验并进行考据:(1)用一根点燃的火柴凑近液面降落许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现象。
(2)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凑近液面降落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