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 年新版)课后习题答案

〇绪论

0.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p2-4,10-13)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开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

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

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

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包含着其他许多知识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法学、文化学、新

闻学、军事学等,并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

特征:

①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紧密的有机整体,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实验为检验标准;

② 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③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际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二不断发展的学说;

④ 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

⑤ 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

发展而不断发展。

0.2.为什么马克思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

第一,马克思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马克思在中学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为了这一崇高理想,马克思付出了很多。马克思在伦敦的时候,经济上很困顿,没钱买面包,没钱付房租,不得不靠典当衣物和家具来维持生活。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 1859 年,他这样写道:“由于需要抽出许多时间来研究我的政治经济学,不得不拒绝(虽然很不乐意)人们在伦敦和维也纳向我提出的收入极其可观的建议。但是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制造金钱的机器。”恩格斯说:“马克思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因此,“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第二,马克思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影响。美国学者罗伯特·L·海尔布隆纳在他的一本小册子《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写道,

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在社会历史领域,在人类社会发展领域,我们对马克思是不能回避的。马克思主义

是得到了历史实践证实的,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即使是资本主义国家,在遇到一些现实难题的时候,大家都会

向马克思的理论求助。《21 世纪资本论》为什么那么火?因为有马克思的《资本论》珠玉在前。在人类思想史上,至今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

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的思想、文化、社会发展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一点,不管是赞同马克思主义还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

都会承认。比如,反对马克思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说:“大多数的创作,经过一段时间,短的是饭后一小时,长的达到一个世代,就完全

淹没无闻了。但是,马克思的学说不是这样,它遭受了批判,但它又复活了,是穿着自己的服装,带着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自己的瘢痕复活了。马克思思想的完备性就在于,它在每个细节上都表现出正确性,并且使他的所有研究者都能领受到智慧的魔力。”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影响。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著名哲学家德里达指出:“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

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这

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力。

0.3 结合当代世界所面临的课题和当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批判性。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马克思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代世界的现实和发展变化,提供了一

个科学的、具有全球意义的分析工具。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尽管资本主义世界产生各种理论流派,使用了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

化的手段,穷尽解数,最终却难以逃脱经济社会危机的冲击。从石油危机、拉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到近年来的美国金融危机、债

务危机和经济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占领华尔街”国际运动、各国罢工示威等一系列政治社会危机,使资本主义不得不一次次站在

危机的悬崖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

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论述: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

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取得社会

主义实践的胜利。

1.2 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p25-28)

(1) 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的智能而言的。正是由于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所以根据控制论理论,运用功能

模拟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械化,叫人工智能。

(2) 人工智能是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的智能主要是生理的和心理的过程。电脑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

类的部分思维能力,但它同人脑相比,局部超出,整体不及。智能机器是人类意识的物化,它的产生和发展,既依赖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又必须以人类意识对于自身的认识为前提。

(3)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②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性):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③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1.3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p38-40)

(1)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 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

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

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哲学基础)。

(5) 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利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不断前进。

1.4 依据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的关系,谈谈如何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p46-54)

学习和掌握唯物辨法的科学思维方法,就是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特别是不断增强辨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

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辨证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辨证思维能力,就要认真学习辨证唯物主义,全面,系统,准确的掌握联系和发展中的基本观点,基本环

节和基本规律,将其自觉地体现和运用于思维当中。

(2)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要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深刻总结历史经验,

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精神境界和实践水平。(3)战略思维能力;要求我们不断开阔视野,培养博大胸襟,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学会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通过

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做到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在原则上坚定立场不动摇,在整体性方向性抉择面前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而后动

(4)底线思维能力;一方面,严守原则,不仅要画清底线,更要坚守底线,不能踩红线越底线,踩雷区,比如说不能突破主权的底线,法律的底线等,总之要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受警惕,明底线,知敬畏,主动在思想上画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真正敬法畏纪,遵守规矩。另一方面,要以积极的态度研判风险,防患未然,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坚定信心,以实际行动化解风险,变挑战为机遇,追求最佳结果,另外,坚持底线思维要做到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要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增强前瞻意识

(5)创新思维能力;要求我们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在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坚定不移贯彻包括创新发展理念在内的新发展理念,我们党就一定能够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2.1 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p61-63,72-74)

《实践论》的主题是实践与认识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是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我们应该将《实践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2 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p76-77)(1)真理是绝对的,是针对它的客观性而言.真理有客观的特性,它的追求完全符合事实,这就是真理绝对的一面。

(2)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难以确保自己的认识完全符合客观事实,由此会产生真理的相对性。

(3)对有限数量的人在有限的时空里,认识的真理是有一定相对性的,但是放到无限的时空有无限智慧的凝结,又可以使人类不断接近绝对的真理。

(4)认识到真理有绝对性,是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因为我们需要真理,正是源自它的客观性造成的绝对性.

认识到真理的相对性,说明我们还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因为我们的认识具有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不断补充新的认识来加强它,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新时代的呼唤。

2.3 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谈谈这段论述对于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有什么帮助和启示(p91-92)

真理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二者既区别又统一。

1、真理和价值的区别。表现在:

(1)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而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保证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

(2)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

(3)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

(4)真理是一元的,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2、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为: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

(3)启示: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互相引导,互相促进的。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1 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

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反过来制约着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整个社会。

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是划分社会类型的基本标志。

(1)物质生产活动及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类全部的社会生活。

(3)它的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2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与重要意义(p119-121,124-125,142-144)

答: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改

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客观依据: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冶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重要意义: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坚持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工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3.3 结合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如高铁、大飞机以及"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等,谈谈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

作用的认识(p144-147)

(1)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使得社会有如此大的变革

(2)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随着高铁、飞机以及卫星的迅速发展,使得经济迅速增长

(3)科学技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持续发展

(4)科学技术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3.4 请结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性的认识(p147-150)

(1)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①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⑤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即经济、政治、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性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开创和推进的伟大事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

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和执政理念,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

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伟大创造作用和主体地位,充分反映和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是要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