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
- 格式:pdf
- 大小:243.43 KB
- 文档页数:2
浅论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杜宏代-李长得:(1.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00;2.核工业部第五研究设计院,河南郑州450000)H商要]后浇带的设计和施工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安全f生和经.齐挂,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都应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保证结构的质量。
[关键词】后浇带;设计;施工后浇带是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只在施工期间留存的临时性的带形缝。
起到消化沉降或收缩变形的作用,根据工程需要,保留一定时间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密实。
目前在实际工程中,通过后浇带的设置,可起到简化建筑结构设计、避免设置永久性变形缝、加快施工进度、I聋f l t防水施工的难度等作用,故应用非常广泛。
本文就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谈谈笔者的看法。
1后浇带的设计1.1后浇带的分类后浇带按其作用可分为3种:1)为解决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的沉降差而设置的后浇带称为沉降后浇带。
2)为防止混凝土凝结收缩开裂而设置的后浇带称为收缩后浇带。
3)为防止混凝土因温度变化拉裂而设置的后浇带称为温度后浇带。
12后浇带位置的确定后浇带的位置,应根据基础和上部结构布置的具体情况确定。
后浇带应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处,一般在梁、板跨度内的三分之一处,此位置结构弯矩和剪力均较小:且宜自上而下对齐,竖向上不宜错开,后浇带间距一般为30到40米。
后浇带位置还应避开竖向承重构件。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是设置永久变形缝,还是在施工阶段设置沉降后浇带,应根据建筑场地地基持力层土质情况、基础形式、上部结构布置等条件综合确定。
当地基持力层土质较好,高层建筑沉降变形量较小,此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或地下室】连成整体。
当地基持力层压缩性较高,且厚度较大,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的高差悬殊较大。
高层建筑荷载较大,则由于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量较大,在采用天然地基的情况下,还是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彻底脱开较为妥当。
浅谈后浇带设计与施工摘要:本文作者分析了设计后浇带时考虑的主要问题,介绍了施工后浇带的做法及后浇带施工的质量控制要求。
关键词:后浇带;设计;施工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建筑工程施工中,对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施工人员不断创新施工技术,探寻有效的施工方法,以期能够科学地控制混凝土裂缝,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效率与质量。
后浇带作为一种弥补混凝土裂缝的重要施工措施,对控制混凝土裂缝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后浇带实际施工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相关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共同探讨。
1 设计后浇带时考虑的主要问题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中超长结构,大底盘多塔式结构或形体不规则结构的建筑不断涌现。
特别是对地下防水有特殊要求的超大面积地下建筑的不断出现。
广大建筑师为了建筑立面及空间使用功能的要求,又往往希望结构工程师不留变形缝。
在适当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的各项措施中,可以在结构施工阶段采取必要的保温等防裂措施,用以减小混凝土收缩不利影响,或者用设置施工后浇带的方法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
我国建筑施工常用的做法是设置施工后浇带。
1.1 后落带的设置遵循的是“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
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后浇缝的设置就是把大部分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衡残余的应力。
1.2 在结构设计中由于考虑沉降原因而设计的后浇带,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图纸留设。
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留设的位置应经设计方认可。
1.3 设计后浇带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高为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1000mm为宜。
1.4 后浇带处的梁板受力钢筋不许断开,必须贯通。
后落带在未浇筑混凝土前不能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否则会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
1.5 后浇带的施工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反弯点四周,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
后浇带设计与施工【摘要】当增大结构伸缩缝间距或者不设置伸缩缝时,为防止结构开裂,可以加设后浇带。
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虽是两个层面的工作,但应各自确保其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它们之间可以互补,最终目的是确保结构安全性和确保后期处理控制地下水渗到室内。
【关键词】后浇带设计施工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工程概况本工程由商住楼和商业用房组成,商住楼地上9层,地下2层,全高为27.7m,分四个单元,商业楼地上5层,地下一层,全高为23.9m;总建筑面积为37769.5㎡,地下建筑面积为9239.8㎡。
住宅楼地下室的底板为900mm厚的阀板基础,底板为防水砼,抗渗等级为p6;商业楼地下室的底板为500mm厚筏板基础,底板为防水砼,抗渗等级为p6。
后浇带设置位置在筏板基础n~p轴,j~h轴,13~1/13轴。
具体位置见基础平面布置图。
后浇带布置见附图二、设计意图及要求2.1本工程住宅楼与商业楼j~h轴之间的后浇带为沉降后浇带,n~p轴,13~1/13轴后浇带均为温度后浇带。
2.2在筏板基础后浇带两侧立面二分之一处,纵向安装两条粘性膨胀橡胶止水条,并用水泥钉固定在砼表面上。
2.3后浇带位置基础梁钢筋,加强筋为4根φ14钢筋,均在上下二排绑扎。
后浇带位置筏板钢筋加强筋为纵横φ8@150。
见下图2.4,伸缩后浇带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60天才开始浇筑,沉降后浇带待主体完工后30天进行浇筑,因此在主体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后浇带的保护。
2.5后浇带处混凝土采用比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可掺加cal型微膨胀剂)抗渗等级与原构件相同,筏板及外墙混凝土采用c40微膨胀p6抗渗混凝土三、施工中对设计要求采取的各种措施施工单位提出在地下室底板里增加一道止水结构,采用止水钢板和止水带结合,对保证防渗有更好的效果。
3.1后浇带的设置安装止水钢板和止水带,钢筋绑扎、止水钢板和止水带安装完成后,采用钢筋支架将钢丝网隔断固定,在后浇带位置处支设。
浅谈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摘要】就施工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结合工程实践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后浇带;设计;施工在适当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的各项措施中,在结构施工阶段采取防裂措施是国内外通用的减小混凝土收缩不利影响的有效方法,我国常用的做法是设置施工后浇带。
本文就施工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结合工程实践谈几点看法。
1.后浇带的设计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
但一般地上结构由于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混凝土规范限值过多,同时应注意加强屋面保温隔热,采用可靠的、高效的外墙外保温,并适当提高外纵墙、山墙、屋面等重要部位的纵向钢筋配筋率。
当地下室结构超长过多,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可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
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而且可以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即无缝施工。
但应注意,采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时,膨胀加强带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温度应力集中部位,并应制定严格的技术保障措施,保证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和微膨胀剂的配合比准确,结构设计应对地下室结构各部位的限制膨胀率提出明确要求。
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应根据基础和上部结构布置的具体情况确定,不能想当然,搞一刀切。
后浇带应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处,一般在梁、板跨度内的1/3处,结构弯矩和剪力均较小,且宜自上而下对齐,竖向上不宜错开,后浇带间距一般为30~50m。
在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设置后浇带时,后浇带宜处于裙房一侧,且在结构设计上,应注意加强高层建筑与裙房相连部位的构造,提高纵向钢筋配筋率,用以抵抗后浇带封闭后由生于差异沉降差所引起的结构内力,尚应采取其他措施,通常可考虑以下方法。
1.1高层建筑采用桩基或其他地基基础处理方法,或补偿基础,尽量扩大高层建筑基础与地基接触面积,减小高层建筑基础底面接触压力,而裙房则采用埋深较浅的独立柱基或条形基础等,调节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
浅谈建筑工程项目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摘要:当前,随着现代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建筑工程项目的数量也不断增多。
在建筑工程中,后浇带可以有效地减少建筑工程结构变形现象的发生,其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建筑工程项目中。
因此,相关人员需要充分重视建筑工程项目后浇带的设计、施工,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切实提高建筑工程项目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水平。
本文主要介绍了后浇带的主要分类、建筑工程项目后浇带的设计方法与注意事项以及建筑工程项目后浇带的施工方法与措施几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建筑工程;后浇带;设计;施工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业的发展也日益成熟,建筑物的外观更是千姿百态。
为更好地满足建筑工程对外观与使用功能的要求,通常会设计一些高低跨连接以及面积较大的建筑物,比如将高层的主楼和低层的裙房相互连接,裙房几乎包围着主楼的主要部分等。
通常,虽然传统的建筑结构观念认为,当高层的主体和裙房超出适当的施工长度时,应该设变形缝。
但设变形缝往往会导致双墙、双柱、双梁的出现,造成平面布局的限制。
针对这种状况,建筑工程项目后浇带法就应运而生了。
后浇带指的主要是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中,为解决结构主体的沉降以及温度的收缩而导致的有害伸缩与沉降的临时性施工缝,其立面的效果较好,利于充分发挥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当前,后浇带已广泛应用在各种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且呈现出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二、后浇带的主要分类后浇带按照作用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温度后浇带:为避免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混凝土由于温度变化出现拉裂而设置的后浇带;(2)沉降后浇带:为解决高层建筑的主楼和裙房间出现的沉降差所设置的后浇带;(3)收缩后浇带:为避免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混凝土出现凝结、收缩或开裂设置的后浇带。
三、建筑工程项目后浇带的设计方法与注意事项(一)后浇带的设计方法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中,进行后浇带的设计时通常有以下方法:1、按照后浇带的具体作用设计。
!程鲢苤浅谈钢筋混凝土结构后浇带的设置与施工阮旭光口商要]后浇带是一条特殊的缝,它是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人为地留设的临时施工缝,目的是克服由温度收缩和主体结构沉降而可能对结构产生有害影响。
p漱]钢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1概述后浇带是一条特殊的缝,它是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人为地留设的临时施工缝,目的是克服由温度收缩和主体结构沉降而可能对结构产生有害影响。
尽管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出现,在处理建筑结构上留设永久的沉降、伸缩缝的方法越来越多,但工程结构留置缝的处理一直是建筑师比较棘手的问题。
比如建筑物留设的沉降缝和伸缩在使用过程中的老化和损坏问题一直困扰着用户,沉降缝和伸缩缝所带来的渗漏问题、沉降缝和伸缩缝老并影响建筑的立面效果问题,以及无论采用什么方法维修总是达不到原有的效果等问题。
设置施工后浇带是现阶段在结构施工阶段采有、取防裂措施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
由于结构采用后浇带技术之后,主体结构基本上只有在施工期间保留的临时后浇施工缝。
而该后浇缝在保留到设计规定的停留时间后便进行了二次浇筑混凝士封闭。
这样该主体结构就形成完整而连续的无沉降、伸缩缝的结构。
这样做的优点是:1)可以取消传统的结构上留设永久的沉降、伸缩缝,从而解决了建筑物沉降、伸缩缝在日后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老化和损坏,消除了由此所带来多次维修等的后顾之忧。
2)采用后浇带技术后对建筑结构的抗震、防水是有利的,并可以大大地简化建筑构造的处理,节约了材料。
后浇带位置应按规范和设计要求及施工方案事前确定,根据不同的地基承载力、不同结构构造来决定采用何种处理方法。
虽然结构采用后浇带技术后有其明显的优点,但在工程结构中也存在一些缺欠,诸如:对后浇带留置位置存在着随立1生、后浇带施工技术处理上还存有欠缺、后浇带的工序质量控制上出现不严等现象,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处理不当,后浇带的优点就会转化成缺点。
后浇带技不但不能解决主体结构释放变问题,还会引起诸如结构渗漏、破坏建筑立面效果、并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等大问题。
浅谈后浇带的施工处理在当前社会发展情况下,其大型项目较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且按照施工规范要求及设计要求很多单体工程要留置后浇带。
本文将着重探讨后浇带的施工方法。
一、后浇带的作用:1)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设计时考虑以—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
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及上部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缝”很宽,故称为“带”),待主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结构的差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不同结构单体的差异沉降放过一部分,因为2个不同单体完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60%-80%,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了,这时再补齐施工后浇带混凝土,二者差异沉降量就较小,这部分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可由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结构承担。
2)施工缝的留置在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中均有规定要求,其留置不仅为了施工沉降使用,对此也使施工作业时有较好的流水作业效果。
二、后浇带施工方法:2.1、概述本工程建筑面积为95245㎡,地下二层建筑面积为17535.4㎡。
地下室长度为110米,宽度为71米,为框筒结构,梁板柱均为一次性现浇。
从基础筏板开始至地下一层顶板设置温度后浇带及沉降后浇带,后浇带宽度为800mm,后浇带位置如下图示。
温度后浇带待首层施工完毕后二个月后方可施工。
沉降后浇带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后方可施工。
地下室后浇带施工是防渗漏施工的重点。
2.2、后浇带模板支设为保证后浇带两侧模板支撑牢固紧密且不易拆除,采用双层收口网作一次性模板,两层网预先绑扎固定在一起,网外固定三根粗钢筋作为定型支撑。
地下室外墙垂直后浇带模板支设:地下室墙后浇带先行采用5㎜厚钢板替代临时挡水砖墙,墙壁两侧抹防水砂浆,外墙防水及填土结束后待上部主体结构完成后进行浇注。
2.3、后浇带允许偏差项目允许偏差(mm)网的长度、宽度网眼尺寸骨架的宽度、高度骨架的长度±10±20±5±10受力钢筋间距±10排距±5箍筋、构造钢筋间距钢筋起弯点偏移±20±20受力钢筋保护层基础±10梁±5墙板±3墙垂直度层5m 102.4、后浇带混凝土浇筑2.4.1根据设计规定,温度后浇带在主体工程完成60天后进行浇筑,沉降后浇带封顶后进行浇筑,B座温度后浇带因作为沉降后浇带,故为主体完成后60天方可浇筑。
浅谈混凝土后浇带设置与施工技术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在建筑结构的施工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能够使建筑的施工质量得到很好的保障,同时还能使建筑更加的美观。
结构的收缩应力对建筑有着更很大的危害,而后浇带施工技术可以使这个危害降到最低。
一、后浇带的定义及设置后澆带,顾名思义就是后浇筑的部位,规范中对后浇带是这样定义的: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板(包括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
后浇带的留置位置以及每隔多长距离设置一道一般要通过精确的设计与计算来确定,后浇带的宽度一般为800~1200mm,如果设置后浇带的构件有防水要求时,应该同时考虑止水带的构造,一般后浇带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该比其两侧的混凝土强度提高一个等级。
梁或者板的受力钢筋必须是贯通的,不能将其断开,如果构件的跨度不是很大,可在初期将钢筋一次性配足,如果构件的跨度很大,可以将钢筋按照设计文件以及规范的要求断开,在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前将其焊接合格,在未进行后浇带混凝土浇筑之前,不可以将部分模板或者支柱拆除,否则会使梁板产生变形而影响工程质量。
二、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的运用1、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材料在建筑中,需要根据建筑结构的特性等对筑后浇带的材料进行选择,主要的混凝土材料应该不具备收缩效应,在对混凝土进行拌制时,一些添加剂,例如掺和剂、减水剂等也需要进行适量的添加,从而使混凝土的配合比得到保证。
除此之外,在建筑结构施工过程中,施工必须按照施工方案严格的进行,使模板的侧向压力能够被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工程的要求。
在垂直后浇带进行浇筑的时候,还必须要注意模板钢丝网不能被损坏,同时还应该对混凝土的振捣环节进行监控,对混凝土模板以及振捣工具的位置进行合理的安排,避免出现混凝土流失的现象。
浅谈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
发表时间:2013-12-25T16:49:17.403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4年1月供稿作者:李江
[导读] 本文就施工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结合工程实践,谈谈笔者的看法。
四川省通江县至诚职业中学李江
【摘要】新发布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以下简称混凝土规范)中,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的要求比原规范严格了,规范用词由“可”改为“宜”。
这就要求在结构设计中,设计者必须认真对待由于超长给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当增大结构伸缩缝间距或者是不设置伸缩缝时,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结构开裂。
【关键词】后浇带;设计;施工
【中图分类号】G526.4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1-0086-02
新发布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的要求比原规范严格了,规范用词由“可”改为“宜”。
这就要求在结构设计中,设计者必须认真对待由于超长给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当增大结构伸缩缝间距或者是不设置伸缩缝时,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结构开裂。
在适当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的各项措施中,在结构施工阶段采取防裂措施是国内外通用的减小混凝土收缩不利影响的有效方法,我国常用的做法是设置施工后浇带。
另外,当建筑物存在较大的高差,但是结构设计根据具体情况可不设置永久变形缝时,例如高层建筑主体和多层(或低层)裙房之间,也常常采用施工后浇带来解决施工阶段的差异沉降问题。
这两种施工后浇带,前者可称之为收缩后浇带,后者可称之为沉降后浇带。
本文就施工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结合工程实践,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后浇带的设计
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混凝土规范第9.1.1条)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
但一般地上结构由于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混凝土规范限值过多,同时应注意加强屋面保温隔热,采用可靠的、高效的外墙外保温,并适当提高外纵墙、山墙、屋面等重要部位的纵向钢筋配筋率。
当地上结构由于抗震设计需要而设置了防震缝时,伸缩缝宽度应满足防震缝宽度的要求。
地下室结构超长的情况较为常见,除地下室顶板和处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地下室外墙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大外,地下室内部和基础结构在使用阶段受室内外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混凝土收缩应力对结构的影响。
除在施工阶段设置后浇带外,应该加强地下室顶板及地下室外墙的配筋,建议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5%,钢筋应尽可能选择直径较小的,一般10到16即可,间距尽量选择较密的,宜不大于150mm,细而密的钢筋分布对结构抗裂是有利的。
必须指出的是,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自收缩,它不能解决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缩缝。
有一些结构设计者将后浇带和伸缩缝等同起来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两者的作用并不相同。
当地下室结构超长过多,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可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
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而且可以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即无缝施工。
但应注意,采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时,膨胀加强带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温度应力集中部位,并应制定严格的技术保障措施,保证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和微膨胀剂的配合比准确,结构设计应对地下室结构各部位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提出明确要求。
对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是设置永久变形缝,还是在施工阶段设置沉降后浇带,应该根据建筑场地地基持力层土质情况、基础形式、上部结构布置等条件综合确定。
当地基持力层土质较好,例如高层建筑基础做在基岩层或卵石层上,或采用桩基时,高层建筑沉降变形量较小,此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或地下室)连成整体。
当地基持力层压缩性较高,且厚度较大,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的高差悬殊较大,高层建筑荷载较大,则由于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量较大,在采用天然地基的情况下,还是以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彻底脱开为好。
当高层建筑与相邻的裙房之间设置永久变形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一般应大于裙房基础埋深至少2米,不满足此要求时应计算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并采取可靠措施防止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发生相互倾斜。
笔者曾经参观过某工程,高层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十六层,纯地下车库一层,与高层建筑地下室贯通,其间设置了沉降缝,基础埋深基本相同,沉降缝间采用硬质材料填充。
由于没有解决好高层建筑与地下车库间的互倾问题,建筑投入使用后,发现沉降缝两侧墙体开裂,造成地下室渗漏。
近年来,复合地基得到了广泛应用,复合地基可以提高地基持力层承载力,提高土体弹性模量,有效地控制建筑物沉降。
北京地区有些工程已经通过在高层建筑下采用复合地基的方法来替代桩基,以解决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差异沉降的问题。
不论采用哪种方法,如果采用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形缝,都应依据相关规范计算裙房和高层建筑的整体倾斜。
当采用地基处理时,在结构设计图纸上,应明确规定采用地基处理后,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变形要求。
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应根据基础和上部结构布置的具体情况确定,不能想当然,搞一刀切。
后浇带应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处,一般在梁、板跨度内的三分之一处,结构弯矩和剪力均较小,且宜自上而下对齐,竖向上不宜错开,后浇带间距一般为30米到50米。
在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设置后浇带时,后浇带宜处于裙房一侧,且在结构设计上,应注意加强高层建筑与裙房相连部位的构造,提高纵向钢筋配筋率,用以抵抗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异沉降差所引起的结构内力。
为减小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异沉降差所引起的结构内力,尚应采取其他措施,通常可考虑以下方法:
1、高层建筑采用桩基或其他地基基础处理方法,或补偿基础,尽量扩大高层建筑基础与地基接触面积,减小高层建筑基础底面接触压力,而裙房则采用埋深较浅的独立柱基或条形基础等,调节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
2、尽量减小裙房部分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积,即尽量增大裙房部分的基础底面接触压力,加大裙房的沉浸量。
3、结合高层建筑埋置深度要求,调整高层建筑地下室高度,使地基持力层落在压缩性小、地基承载力高的土层上,可有效地减小高层建筑的沉降量。
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结构设计者应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多方面对比,选择经济合理的方案。
后浇带部位的钢筋一般不宜断开,而应让钢筋连续通过,即只将后浇带处的混凝土临时断开。
但有时工程具体情况不允许留后浇带,例如某工程地下车库通道的顶板、底板均与主楼相连,但是由于施工场地狭小,无法留设后浇带,于是要求施工单位先施工结构主体,待主体完成后再施工车道部分,要求施工单位对与主体相连的钢筋必须预留,后期采用焊接连接,同一截面的钢筋焊接连接率不得大于50%。
有的工程将后浇带内钢筋全部断开,这时候,为避免在同一截面钢筋100%连接,宜将后浇带曲折布置,而不要沿一直线布置。
连
接方式建议首选机械连接或焊接,但要注意施工质量。
采用搭接连接时,应注意后浇带宽度要满足按混凝土规范计算的钢筋搭接连接长度。
基础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于结构设计图纸上用详图明确表示出来,而不应推给施工单位。
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宜在基础后浇带下设置防水板并增设一道附加防水层。
二、后浇带的施工
施工中必须保证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质量,防止漏浆,或混凝土疏松。
后浇带两侧应采用钢筋支架钢丝网隔断,并由结构设计人员确定两侧断面形式,当地下室有防水要求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