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23 KB
- 文档页数:14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参考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通过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等结构要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的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二、教学内容1. 教材分析:本节课所选用的教材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一篇文章《X》。
本文主要讲述了X,通过描述X,表达了X。
文章的体裁为X,属于X文。
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前面的课文,对语文学科有一定的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理解还存在困难,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分析并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3)运用文章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和表达。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隐含意义和深层含义;(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评价;(3)将文章中的知识和技巧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写作中。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2)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文章内容进行讲解和示范;(3)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2)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和思路;(3)利用练习题和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模板经过一段时间的语文教学活动,作为高中语文老师的你一定有着许多的收获,那么你知道如何写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模板吗?它会对你教学带来乐观的影响。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模板,希望你喜欢。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模板1教学目标:1. 学生理解材料,学会选题立意方法。
2.赏析范文,积累事例和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赏析范文,积累事例和优美语句。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材料,学会选题立意方法。
疑难预设:选题立意方法。
模式与方法: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神情忧郁的男子坐在咖啡厅角落里的一张桌子旁,一个人闷闷地喝着咖啡。
在他不远处坐着一位老人,老人一直在关注着这个人。
终于,老人走上前去,对这个人说:“你一定遇上什么难题,如果你愿意告诉我,我希望我可以帮助你。
”这个人看老人一眼,冷冷地说:“你帮不了我,我的问题太多了。
”老人掏出名片,递给他,接着说道:“如果你愿意的话,我想带你去一个地方。
”这个人没有拒绝,随老人坐车来到了郊外。
下车后,老人指着一排排的墓碑说:“你看见了吗,只有躺在这里的人,才是没有问题的。
”这个人紧皱着的眉头松开了。
读了上面的故事,引起了你怎么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要求:自立文意,自选文体,自拟文题,全文不少于800字。
老师带领学生分析立意:①没有问题的人生是没有的.你有追求,要奋斗,想在自己短暂而漫长的一生中有所建树,获得辉煌,问题就会接踵而至.②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的遇到问题、困难、挫折、打击、磨难,甚至灾难的并且一定要战胜它们的过程。
③“问题”是上帝馈赠给我们的一笔厚礼,我们珍视它,用好它,就一定会迎接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
④从老人把一个几乎被所谓的“问题”压垮了的青年,通过故事中巧妙的方法,“使他紧皱着的眉头松开了”的角度,我们还可以把观点确立在:总有一种方法是最好的。
开头1 运用类比切题的方法开头的示例:小草要茁壮成长,那坚硬的地皮,便是她必须要面对也必须要战胜的“问题”;小溪要流向远方,一路上的沟沟坎坎、悬崖峭壁,便是它必须接受也必须战胜的“问题”……人,“志当存高远”,心事“当拿云”,请记住:鲜花永远不是用来铺路的,而是用来肯定你的勇气,你的付出,点缀辉煌的。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参考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能够正确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升文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选择一篇适合高中生的文学作品,如现代文、古文、诗歌等。
2. 教学重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句子结构及文学手法。
3. 教学难点: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查找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3. 课堂讲解: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句子结构及文学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 问答环节:学生提问,教师回答,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2. 练习题: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六、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教学资源,如课件、练习题、参考资料等。
一、课题《XX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二)新课导入1.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2.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三)课文分析1. 课文段落分析。
2. 文章结构分析。
3. 文章主题思想分析。
(四)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哪些细节描写让你印象深刻?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3. 拓展阅读:推荐一篇与本文风格相近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课后阅读。
五、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 收集与本文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制作手抄报。
六、板书设计《XXX》一、作者简介二、文章主题三、写作手法四、段落分析五、主题思想七、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2. 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 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4. 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5. 教学效果如何,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以上为高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模板,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祝您面试顺利!。
一、课程名称《(具体课文名称)》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课堂讨论、朗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二)新课导入1.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课文。
2. 合作学习,探究课文内容。
(三)课文讲解1.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把握文章中心思想。
3. 解读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
4.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文章的内涵。
(四)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朗读与背诵1.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 指导学生背诵重点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写作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总结与拓展1. 总结课文内容,回顾教学重点。
2. 拓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写作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表现,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是否合理,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离骚》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把握屈原的思想感情。
2. 领悟《离骚》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离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的主题思想。
2. 把握《离骚》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在《离骚》中表达的情感。
2. 领悟《离骚》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屈原的生平简介,让学生对屈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提问:同学们对《离骚》有什么了解?引起学生对《离骚》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1.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2. 分组讨论,总结《离骚》的主题思想。
3. 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三、详细讲解1. 讲解《离骚》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时代背景。
2. 分析《离骚》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之心。
3. 领悟《离骚》的艺术特色:a. 诗歌形式:以楚辞为主,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b. 语言特点:词汇丰富,句式多变,富有音乐性。
c. 情感表达: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关怀,以及对理想追求的执着。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背诵《离骚》中的一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阅读课外资料,了解屈原的其他作品,拓宽知识面。
五、总结1. 总结《离骚》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强调学习《离骚》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六、作业布置1. 背诵《离骚》中的一段。
2. 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撰写一篇读书笔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导入、详细讲解、课堂练习、总结等环节,使学生对《离骚》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屈原的思想感情,领悟《离骚》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参考模板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①,篇目为《X》。
本文主要描绘了……,表达了……。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理解……,体会……,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情况】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方面的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的讲解和引导。
【学习目标】1. 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能够分析并评价文章的写作特点。
3. 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 分析并评价文章的写作特点。
【难点】1. 对文章中某些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 对作者观点的把握和评价。
五、教学方法【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相关知识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课堂管理】1. 注重课堂纪律,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2.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
3.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六、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作品创作背景等。
2. 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尊重文化传统、关注社会热点、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2. 难点: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复习重点字词、句子。
(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重点字词、句子,标注疑难问题。
(2)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难问题。
3. 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旨和内涵。
(2)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观点。
(3)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重点。
5. 拓展延伸(1)结合课文内容,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提高语文素养。
6. 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合作意识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反思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
2. 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总结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探讨解决策略。
3. 教学方法的运用:分析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探讨改进措施。
4.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
以上为高中语文试讲评课教案万能模板,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班级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表达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结构,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表达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语文课有什么期待?2. 回答: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引入本课主题。
(二)新课讲授1. 生字词讲解:重点讲解本课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 文章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
3. 课堂提问: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表达交流的能力。
4. 小组展示: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共同评价。
(三)巩固练习1. 填空题:根据文章内容,填写空缺的词语。
2. 选择题:判断正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回顾文章结构、主旨等。
2. 强调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书、多思考。
(五)布置作业1. 复习本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 预习下一课,提前了解文章内容。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3.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4. 教学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如何解决?五、板书设计1. 课题:高中语文课2. 生字词3. 文章结构4. 文章主旨5. 学习方法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课程名称:《高中语文》课题:《古诗赏析——登高》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登高》一诗的基本内容,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学生对诗歌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登高》一诗的意境和情感。
2. 掌握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
2. 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教学参考书。
2. 学生准备:《登高》一诗、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杜甫诗歌,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登高》一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 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
三、课堂讲解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
2. 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诗中意象的含义,如“登高”、“急风”、“高天”等。
3. 分析诗人的情感,如忧国忧民、思乡之情等。
四、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 诗歌中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b. 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c. 诗歌的意境有何特点?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学生回顾所学,巩固知识。
六、课后作业1. 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感受其创作风格。
2. 拟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赏析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讲解,使学生了解了《登高》一诗的基本内容、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合作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古诗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艺术的热爱。
但在课堂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加强课堂管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高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篇一:高中语文试讲教案《锦瑟》】锦瑟李商隐一、导入同学们,老师说两句诗,大家看看是谁的作品?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是谁的?没错,李商隐。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锦瑟》。
二、目标好的,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读一下。
那么带着这三个目标,我们一起来品读这首诗。
首先来认识一下作者,你来介绍一下,介绍的很全面,看来你预习的很好,请坐。
三、整体把握接下来,我们来我们听一下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它的语气节奏。
听完之后大家有什么感受?朦胧,不解。
确实不好理解。
那好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再品味一下。
有感觉了吗?嗯,感到一种哀婉。
很好。
那现在我们想请一位同学们为大家配乐朗诵一下这首诗。
谁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好的,后面的男生,你的手举的最高,你来读。
很好,请坐,谢谢你。
四、合作探究同学们,《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
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
如果把古今关于《锦瑟》一诗的诠释和争论收集在一起,足可以编成一本厚厚的书。
这里我们只看其中一部分的说法,请看大屏幕。
有这么多。
好,这首诗的立意究竟缘何?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现在我们来细细的品读。
待会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
先看第一联。
一起读一下。
这句是起兴之笔。
同学们,这句大家是怎么理解的?好的,你来说,锦瑟清幽哀怨,牵出作者的情丝,令作者回想起往事,一言难尽。
说的太好了,请坐。
好的,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瑟”这种乐器,请看大屏幕,相传它有五十根弦,后因为它的声音太悲,唐代的时候改为二十五弦。
作者写五十弦,一方面是暗示自己年过半百,一方面也道出了悲苦之深。
如果说首句是起兴,那么颔联和颈联则是对往昔的追忆。
好,现在来看诗的颔联,这里有两个典故,请同学们把他们找出来,看看这两个典故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你来说,对,庄生梦蝶,千古一梦,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
以及望帝化鸟,更转出一种悲凉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理解的很透彻请坐。
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接着,诗意又转,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
看诗的颈联。
“珠有泪”是什么意思?看一下课文注释。
鲛人泣泪,化而为珠,人们独爱珍珠之美,却不曾体会鲛人之痛,这其中滋味,大家可以体味一番。
“蓝田日暖玉生烟”是什么意思?你来说,很好,请坐。
蓝田美玉,才美不外现,终将如轻烟散去,美好事物不能长在,寄寓了悲伤之情。
可见这一句透着作者对明珠、美玉的爱慕、执着,却又带着几分哀痛、无奈。
最后一联,以感叹作结。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往事如烟,纵使千般美好,而今思之,也只不过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
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好的,现在请大家再自由的朗读这首诗,感受一下作者的哀婉伤感。
五、拓展延伸同学们,尾联说“此情可待成追忆”,此情到底是什么情?前面我们说这首诗朦胧多解,它的主旨和情感到底是什么呢?大家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好的,你先说,你觉得是政治诗,表达了他在官场上的失意。
好的,请坐。
谁有不同的观点,你来。
嗯,这是作者的文人自伤。
噢,你也想说,噢,是一首爱情诗,表达了对亡妻的悼念。
请坐。
你怎么认为,噢,你也觉得这是一首爱情诗。
看来,大家都比较倾向认为《锦瑟》是爱情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那好,现在我们再一起读一下这首哀婉凄美的歌。
六、小结作业同学们,一首《锦瑟》朦胧多解,我们不敢说李商隐开启了中国当代朦胧诗的先河,也不敢说他影响了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派。
但他确实是一位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先锋派”。
也许正是这种朦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课下的时候请同学们再细细的品味这首诗,然后搜集李商隐的其他作品加以赏析,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板书锦瑟李商隐起兴用典追忆哀婉伤感悲叹【篇二:教师证高中语文面试讲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了解作者及本首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而了解毛泽东诗词的一半风格。
2、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和气氛,理解、感受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3、体会词中的意象,理解和学习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艺术手法。
4、学习本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1、“看”和“忆”二字在词中的作用。
2、上阕和下阕中的两个问句有何作用?3、鉴赏这首词优美的意象。
三、教学安排第一课时的背景资料介绍。
2、反复朗读诗歌,品读其中的诗味,了解诗歌的大体内容,诗歌分为上下两阕,可以分别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和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抒发革命豪情。
3、明确这首诗歌的结构,由四幅图画组成,分别为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以及中流击水图。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幅图,“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立”字前面加了一个“独”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甲同学,你来回答。
??嗯,他说,“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好铺垫,不错。
那么,诗人“独立”在何时何地呢?这位同学,你来说。
??她说,“寒秋”二字表明诗人独游的时间,“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很好。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这开头三句,写的深秋时节,诗人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是“独立寒秋图”。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一幅“湘江秋景图”,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这位同学,你来说。
??好的,他说啊,诗人是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方面来进行描绘的,是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写山色。
万,表示多,这里的群山,是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及其附近的许多山,“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又与“寒秋”二字呼应,“万”写山之多,“遍”则写出了什么???对的,红之广。
“层林尽染”四个字,表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成了红色,这里就是刚刚我们同学说的山上的景色,是静景对不对?接下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两句,“碧透”二字写出了江水的澄碧、清澈见底的特征。
“百舸”说明船多,“争流”就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出来了,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是的,动静结合的手法,“漫江碧透”是静景,“百舸争流”呢则是动景,这里写的,是江上的景色。
接下来再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哪两个字用得好???“击”字和“翔”字,为什么?好的,这位同学,你来回答。
??哦,她说,“击”字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的雄姿,“翔”字呢则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是的啊,“击”写出了鹰的矫健和疾速,而“翔”字则写出了鱼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浅底”是不是说水很浅呢???对的,不是啊,这里的“浅底”,是因为水清,所以呢才显得浅了,我们要注意体味诗人写作的深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两句写的分别就是天空和水中的景色了。
“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一句就是对上面的总结,万物都是一幅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的样子。
同学们找一找,在这幅图里,诗人用了哪些意象???“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等,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呢???这位同学说啊,这些意象的画面都很壮阔,是的,有远望,又有近观,有仰视,也有俯视,作者把众多意象并列在一起,组成一组意象群,动静搭配,远近结合都十分自然,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
在从第二幅“湘江秋景图”到“峥嵘岁月图”之间,诗人巧妙地加入了过渡,“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里的“怅”字,为什么我们说它富有表现力???刚刚这位同学说,“怅”本身是不如意的意思,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绪。
这位同学的理解非常到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里诗人为什么要发问呢???这位同学说啊,这是激情的推动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思绪万端。
还有别的说法吗???她说,诗人是个哲学家,在作哲学的沉思,这种发问表现出诗人情感的热烈和思想的深邃。
这两位同学的见解都很独到,联系下阕,我们更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第三幅图,在哪里?大家找一找。
??嗯,对了,就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第四幅图,是“中流击水”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分析完这四幅图画之后,将对诗人借这些图画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进行讨论,并进一步归纳诗歌的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思想: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抒发革命豪情,艺术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来主宰这个世界。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第二课雨巷一、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二、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三、教学重难点:1、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几个主要意象?2、讨论诗中的“姑娘”究竟代表什么?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
2、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4、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5、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有感情地朗读了这首诗歌,弄清了这首诗歌的字词和节奏韵律等基本的东西,2、找出了如彷徨、寂寥、愁怨、忧愁、哀怨等等充分表达诗人忧伤感情的词语,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忧伤。
3、通过举例(明月、红豆),学习什么叫做“意象”(意象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体形象” )。
第二课时(讲课内容)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xx,来自xx,申报的是高中语文。
今天我要讲的课文是戴望舒的《雨巷》。
同学们,江南小巷,在霏霏春雨中,该有怎样的一番情致呢?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戴望舒的《雨巷》,品味这种饶有韵味的情致(板书)。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意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分析《雨巷》中几个重要的意象。
诗中最明显的意象是什么???雨巷,对的。
它给人一种什么感觉?这位同学你来说??迷惘、惆怅的感觉,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