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艺博: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之二(3)
- 格式:docx
- 大小:15.65 KB
- 文档页数:4
山西历史人文简介山西概要旅游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的古遗址,号称“地上文物中国第一”。
传说中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板(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都在山西境内建过都。
临汾有尧庙、尧陵,沁水有舜王坪,河津的龙门则是夏禹治水的所在,又叫禹门口。
春秋战国春秋时期,在山西境内的诸侯国有:晋国、魏国、耿国、虞国和霍国。
其中大部分地区属于晋国,所以今天山西简称为晋。
晋国起源于公元前1106年,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叔虞(“桐叶封弟”)。
太原著名的旅游胜地——晋祠就是纪念叔虞的祠堂。
到晋文公重耳当政时,曾经称霸中原。
公元前453年发生了晋阳之战,赵,魏、韩三家联合消灭智氏,这场战争后逐步形成了三分晋国的局面,史称“三家分晋”,至前403年晋国灭亡,许多历史学者认为战国时代正式开始。
所以今天山西也被称为“三晋”。
当时,赵国的都城在晋阳(今太原西南),韩国的都城在平阳(今临汾)、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夏县北),战国中期以后分别迁都到今河南、河北。
秦汉到南北朝秦始皇统一中国,把全国划分为36郡,今山西境内有5郡:雁门郡、代郡、太原郡、上党郡、河东郡。
汉朝时,匈奴内迁,在吕梁山上和汾河流域牧马。
到三国曹魏时,山西境内的匈奴人分为五部:并州兹氏(在今汾阳〕为左部;祁(今祁县)为右部;蒲子(今隰县)为南部,新兴(今忻州)为北部;大陵(今文水)为中部,人数多达数十万。
此外,还有羯族在武乡居住;鲜卑族拓跋部在代县和大同居住;氐、羌在陕、甘居住,历史上称为“五胡”。
304年,匈奴首领刘渊在左国城(今离石)起兵,自称汉王。
此后,由于连年战乱,山西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386年,鲜卑族拓跋圭建立了北魏,在平城(今大同)建都。
北魏逐步统一北方。
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的实权落在大将高欢的手中。
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
高氏父子以晋阳为别都。
北魏时佛教兴起,寺院有三万所,和尚尼姑多达200万。
山西历史文化简介一、关于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东有太行屏蔽,西、南以黄河为天堑,北有长城拱卫,因外河而内山,自古就有“表里山河”之称。
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
公元前453 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所以又有“三晋”之别称。
山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神话传奇中的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都是发生在这里。
尧、舜、禹都在山西建都立业。
尧都平阳,在今临汾一带;舜都蒲坂,在永济四周;禹都安邑,则在夏县境内。
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就在晋南、豫西一带。
春秋时期,晋文公定都曲沃,成就一代霸业。
隋末,太原成为李唐王朝飞龙之地,因此太原至今有龙城之谓。
明清时期晋商崛起,使得平遥,太谷等地成为中国当时的金融中心。
可以说,从远古时期直到清末,山西在全国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所以清朝学者顾祖舆这样说:“山西居京师上游,表里山河,称为完固,且北收代马之用,南资盐池之利,因势乘便,可以附天下之背而扼其吭也”,“是故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
二、山西历史名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山西人才辈出,群星璀灿,数不胜数。
如晋文公重耳,女皇武则天,美人杨贵妃,富商猗顿,政治家蔺相如、霍光、狄仁杰,裴度,改革家戊戌六君子的杨深秀,军事家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杨业、薛仁贵,文学家王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王翰、宋之问、柳宗元、白居易、温庭筠、司空图、元好问、罗贯中,学者司马光,书法家米芾、傅山,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元四家”里山西就占了三家,当代则有彭真、、薄一波、赵树理等等。
三、关于盐湖在运城有盐湖,又称中国的死海。
盐湖产盐,除了储量丰富的高浓度的卤水,还要有阳光的爆晒和强风的吹拂。
晋南枯燥多风,正所谓天时地利。
盐湖产盐和海盐、井盐不同,是天日晒盐,自然结晶,人工捞采,和另外两种采盐方式相比,本钱低、盐质好、产量大,而且这里地处中原,经济兴旺,交通便利,因此从周朝开头,盐湖已被官方看重和掌握,从那时到唐朝以前几千年都是承受这种原始的生产方式,到唐朝则变革为垦畦浇晒,就是用人力垦地为畦,将卤水灌入畦内,利用天日蒸发晒盐,这样又进一步提高了盐的产量和质量。
山西博物院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解说词追逐文明的历程“我想知道人类从野蛮进入文明的历程”--伏尔泰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华夏腹地,山川秀美,气候适宜,是中国远古人类和文明的摇篮。
数百万年前,这里制造出中国最早的石器工具,燃起了中国第一堆文明之火。
沧海桑田,生生不息,远古人类艰难的行踪踏遍了太行山和吕梁山之间,不灭的篝火闪烁在汾水与桑干河两岸。
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创造的灿烂文化,遍布山西南北。
涓涓细流,百川归海;星散古国,辐辏升华,这些都昭示着我们的祖先跨进文明之门。
最早的“中国”人从这里出发,走向未来。
今天,这些见证山西古代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社会的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被整齐地陈列在山西博物院《文明摇篮》展厅,辅之以科学而艺术的陈列方式展示给世人。
远古圣土一百八十万年前一个雨后的清晨,西侯度的先民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他们今天的任务是砍伐几棵粗大的果树。
为了获取充足的食物来源,这可能是他们必须从事的工作。
当手中的石头一次又一次击打在树身之上时,其中一位年长者惊奇的发现同一块石头的尖端和较薄的边缘比起其它部位更能起到显著的效果,于是他把这一“惊人”的发现告诉了他的同伴,当其中一位拣起一块砾石将手中不规则的石块艰难地打制成尖状器时,人类最早的石器工具便产生了,先民们把它们保存起来,倍加爱惜。
一百八十万年后,这件由石英岩砾石加工而成的三棱大尖状器被考古人员发现并陈列在博物馆里,它的断面呈三棱状,尖端有清晰的人工打击痕迹,底部圆钝便于手握。
是旧石器时代人类常用的工具之一。
从距今三四百万年到一万年前,称为旧石器时代。
原始人类以打制石器为主要工具,原始人用石锤直接打击石料产生石片的方法,叫做直接打击法。
直接打击法最常见的有碰砧法、摔击法和砸击法等,均是旧石器时代通用的打制石片的方法。
碰砧法指手握扁平的石块,在石砧较突出的一点或边缘上碰击而产生石片的方法,一般用于硬度大而脆性和韧性较差的岩石;摔击法是指用双手紧握石锤,向置于地上的较大的石块摔击打下石片的方法;砸击法指手持所选石料,将其一端置于石砧之上,用石锤打击另一端。
山西的历史文化山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曾经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下面将从山西的历史、文化、名胜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山西的历史山西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文明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夏商时期,山西地区属于夏商王朝的领土范围。
春秋战国时期,山西地区处于晋国的统治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代、魏晋南北朝、唐宋等多个朝代在此建都或设立重要政治中心,并使得山西成为了中国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
二、山西的文化1. 书法艺术山西是书法大省之一,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中以晋阳学派最为著名,代表人物有王羲之、颜真卿等大家。
2. 建筑艺术山西传统建筑风格独特,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多采用灰瓦、红墙、白壁等材料,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例如:悬空寺、木塔寺、云冈石窟等。
3. 音乐艺术山西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梆子”,它是山西地区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
三、山西的名胜1. 太原古城墙:太原古城墙始建于宋代,是中国现存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2.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南郊十二公里处,是中国北方著名的佛教艺术遗产。
3.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崖壁上,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悬空建筑之一。
4. 五台山:位于晋中市五台县北部,是佛教名山之一。
这里有众多佛教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
四、总结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省之一,山西不仅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着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在今天,山西仍然保留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探索。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互联网评价与分析作者:赵婕焦越涵来源:《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2年第04期關键词高校博物馆扎根理论大众点评网观众满意度0 引言高校博物馆是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博物馆诞生就与高校产生不可割裂的紧密联系,至今博物馆仍是学校科研、教学、教育中的重要构成[1]。
2011 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出台《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中对高校博物馆进行界定:“高校博物馆是为了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由高等学校利用所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等文化财产设立并向公众开放,致力于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组织”[2]。
同时强调高校博物馆是现代教育体系和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高校博物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博物馆事业。
21 世纪以来,我国涌现了一批颇具时代意义的高校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于2016年落成并正式对公众开放,通过策划展览、举办学术活动等在传播历史人文艺术和现代科技创新成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3]。
互联网评价是一种当今社会消费者反馈信息的重要方式。
作为Web2.0 网站的代表性网站———大众点评(第三方点评网站)是中国最大的本地生活消费指南和评价平台。
大众点评以用户为核心,使普通用户能够自主地对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编辑发布,从而实现点评者随时在信息传播者和受传者两种角色转换的理想状态,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接受和传递信息[4]。
大众点评的评价信息虽然存在被消费用户删除差评、同行竞争刷差评、仅有消费群体发布评价等因素造成的信息偏差问题,但总体上能够达到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也为被消费群体、研究者获取观众访客满意程度及影响因素提供数据信息的初衷。
本文通过对大众点评网站收录的消费者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评价的分析解读,以获得观众提升满意度的要素,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互联网评价提供一份研究报告,同时为高校博物馆开展观众满意度研究提供可资参考路径。
中国艺术瑰宝——山西历代壁画山西壁画山西古代壁画,从南到北绵延千里,现存的数量居全国之冠,更弥足珍贵的是涵盖了从汉代、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辽金元直到明清各个朝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风格,山西壁画以其完整多样、典型独特、制作宏伟、自主创新且自成一体,高度反映了中国古代壁画的发展进程。
壁画其实也是一扇窗,透过壁画便可以穿凿时空,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复原那些早已化朽作古的物什,逐一窥探挖掘出两千年以来社会、宗教、建筑、美术、民俗、体育、陶瓷、服装等等,内容丰富翔实,形同百科宝典。
壁画汉代﹀﹀﹀汉代壁画以墓室壁画为主。
这时期壁画墓与画像石墓的流行与统治阶级提倡孝道盛行厚葬息息相关,“事死如事生”,很多贵族豪强的坟墓都具有相当规模。
汉代壁画中有不少反映政治、经济、典章制度,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图景。
代表作有平陆壁画。
山西平陆枣园汉代壁画山西平陆枣村墓壁画壁画北齐﹀﹀﹀北齐墓葬壁画近年来成为古代东方艺术世界最吸引人的艺术品种。
太原王郭村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壁画、太原城郊王家峰北齐名将徐显秀墓葬壁画,描绘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显赫场面和死后飞升的空幻境界,形象生动,色泽艳丽,线条流畅,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
山西朔州水泉梁壁画山西太原王家峰徐显秀墓壁画山西太原徐显秀墓壁画山西忻州市九原岗墓壁画壁画唐代﹀﹀﹀唐代以后,佛教和道教发展渐趋鼎盛,随着寺观的广泛兴建,壁画绘制十分普遍,宗教艺术开始大规模地发展起来。
山西由于拥有丰富的古代建筑资源,因而保存了一些珍贵的寺观壁画遗迹。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壁画,是为数不多的唐代寺观壁画遗作,虽然画面残损,但画艺颇精,珍稀之至,堪称中国古代寺观壁画的开篇佳作。
平顺大云院弥陀殿壁画,为中原地区五代时期寺观壁画的孤例,填补了中国古代寺观壁画发展史上的缺环。
山西太原市赵澄墓壁画山西平顺大云院壁画山西平顺大云院壁画壁画宋代﹀﹀﹀山西高平开化寺壁画是宋代壁画的精品。
开化寺壁画以经文本生故事为主,通过这些故事来宣扬因果报应等佛都伦理,均寓有惩恶扬善的劝世意义。
特展2021年10月8日,“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特展开幕式暨春秋蟠螭纹铜鼎入藏清华大学仪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
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复明,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山西省文物局局长刘润民,山西博物院院长、展览执行总策划张元成,北京市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翠杰,首都博物馆馆长韩战明,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李零,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展览执行总策划杜鹏飞,清华大学师生,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志愿者,社会观众等1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由展览总策划向波涛主持,关强、张复明、陈旭先后致辞。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春秋蟠螭纹铜鼎入藏仪式,陈旭、张复明、关强、冯远为铜鼎揭幕。
开幕式结束后,策展人谈晟广在展厅为现场嘉宾及观众导赏展览。
“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特展由清华大学与山西省文物局共同主办。
展览以“文德幽明、瑞节信玉、道生器成、万流归一、汉唐奇迹、画妙通神”六个单元,展出山西省11家文博单位共计300余件古代文物,其中一级文物达半数以上,时间从旧石器晚期至明代跨越一万年。
纵观历史,华夏文明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始终一脉相承。
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因相对封闭的特殊地形,遗存的古代文物,无论是地下还是地面,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山西是全国省份中保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大的基因库之一。
通◆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稿过历史相关文物,以实物的证据,呈现辉煌的山西古代文明,无愧是华夏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优秀代表,不仅让观众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华夏文明看山西”,更是激励所有清华人牢记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清华大学与山西省自2016年双方签订省校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在平台建设、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战略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山西历史文化古迹第三篇了解山西的历史演进和文化遗产山西省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西侯度遗址”证明,远在一百万年前,华夏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中华文明的许多传说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女娲补天的传说发生在这里。
相传嫘祖在山西夏县养蚕织绸,黄帝在山西安邑钦定衣冠。
尧都平阳(临汾)、舜都蒲坂(永济)、禹都安邑(夏县)曾建于此。
而有历史记载以来发生的“桐叶封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开始了山西独特地域文化的进程。
山西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进程从未间断。
山西历史从旧石器时代发端,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数千年的演进,到晋国和三晋时期已经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
秦汉以来,山西土地上的历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和灿烂辉煌,并影响深远。
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和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因此山西被称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一)、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一、最早的人类活动所,地下遗址发现:全国发现的旧石器早期遗址200处,山西有157处,主要以芮城西侯度文化和匼河遗址为代表。
根据地磁测定,西侯度遗址的地层年代距今约180万年,早于元谋猿人约10万年,由此证实,170万至180万年前,我国北方和南方已有直立人的活动,同时也证明山西南部是我国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
芮城匼河文化的遗址,地质时代为距今约60万年的更新世早期。
出土了大量石器的工具及动物化石,专家们初步断定是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存,与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店人有对应特征,还有迹象表明,后来的丁村文化是由西侯度文化和匼河文化发展而来。
人类由猿人跨入早期智人的时间大约在十几万年前,以襄汾丁村人和阳高许家窑人命名的文化,是我国旧石器中期最有价值的典型遗存。
丁村遗址发现的大量石器表明,13万年前的丁村人较北京人的石器制作有了明显进步,人类在体质上也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所以丁村人是北京猿人向现代人过渡的重要环节。
山西文化的精髓与特色山西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
山西文化深厚而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山西的文化中,有许多精髓和特色,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一、山西文化的精髓1.古老而庄重的历史: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古代文明发源地,山西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夏、商、周时期曾在此繁荣兴起,同时山西也曾是晋国的发源地,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山西文化中的精髓往往是源于这段古老而庄重的历史。
2.深厚的战争文化:山西在中国历史上曾是许多重要战役的主要舞台,因此战争文化成为了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战国时期的晋国到抗日战争期间的晋北抗日根据地,山西一直都承担着重要的战争责任。
战争对山西人民的磨炼和影响可见一斑,这也使得山西文化中的战争精神成为了文化的精髓之一3.丰富的民俗文化:山西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山西的民俗传统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等,这些都是山西文化独具特色的方面。
例如,山西的灯会、龙舟节等传统节日,以及陶艺、刺绣等民间工艺,都展示了山西独特的民俗文化。
4.儿童教育和礼仪文化:山西人注重家庭教育和礼仪文化的传承,这也是山西文化的一大特色和精髓。
山西人在家庭中注重教育子女的方式和方法,传统的儿童教育所强调的礼貌、孝顺、尊敬长辈等价值观在山西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传承。
二、山西文化的特色1.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山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
山西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著名的文学家如贾平凹、冯骥才等都出生在山西。
山西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拥有丰富多样、独具一格的文学艺术作品。
2.陕北民歌:山西陕北地区的民歌是山西文化的一大特色,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歌词表达了陕北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陕北民歌的风格多样,有深情浪漫的唱段和激昂奔放的歌曲,每一首歌曲都蕴含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3.优秀的传统建筑和园林:山西有着许多优秀的传统建筑和园林,这些建筑和园林完美地融合了山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精神。
华夏文化之源在山西的考古学证据
山西是中国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丰富的考古遗址为华夏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以下是一些山西的考古学证据:
1. 老子故里:山西省南阳市(古称襄阳)被认为是老子的故乡。
据考古学家的推测,老子是先秦时期山西地区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2. 仰韶文化:山西省洪洞县发现了大批仰韶文化遗址,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仰韶文化在华夏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后来华夏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夏、商、周遗址:山西孝义市发现了夏、商、周时期的遗址,这些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它们对于华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4. 古代战国时期墓地:山西省吕梁市发现了大量的战国时期的墓地,这些墓地中出土的文物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礼制、制度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华夏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总的来说,山西的考古学证据为华夏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华夏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有力支持。
华夏文化之源在山西的考古学证据
山西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考古学证据充分证明了华夏文化的源头在该地区。
1.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最早的农耕文化之一,距今约7000年。
山西省神池县发现了一批早期的仰韶文化遗址,包括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神池仰韶遗址,证明了华夏文明起源于这一地区。
2. 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中国早期青铜时代的代表,距今约4000年。
山西大同市发现了二里头文化的遗址,如大洞山遗址和西大箐遗址等,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证明了山西地区在华夏文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3. 夏商周遗址:山西的中卫、壶关和盂县均有发现了夏商周时期的遗址,如盂县夏商周墓地的发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等文物,表明山西在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 晋文化:山西省是中国晋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晋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如山西平遥县的平遥古城、山西绛县的范阳古城等,保存着晋文化的重要遗迹,包括古城墙、古建筑等,充分展示了山西在晋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综上所述,山西省拥有丰富的考古学证据,充分证明了华夏文化的源头在该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清艺博: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之一石磨盘和石磨棒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1.6万年盘长32.5cm,宽21.cm,厚3.5cm棒长20cm,最大径5.8cm2001年吉县柿子滩遗址出土,山西博物院藏蚌质穿孔装饰品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1.6万年长1.38cm,宽1.14cm,厚0.24cm2001年吉县柿子滩遗址出土,山西博物院藏变体鱼纹彩陶盆西阴文化/庙底沟文化,距今约5300年至5800年高23cm,口径35cm,腹径36.5cm,底径12.9cm 方山县峪口公社南采集,山西博物院藏文物号:S.7237彩陶盆西阴文化/庙底沟文化,距今约5300年至5800年高20cm,口径33.5cm,底径12cm万荣县荆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文物号:54.3.10彩陶罐西阴文化/庙底沟文化,距今约5300年至5800年高21.1cm,口径14.7cm,底径10cm垣曲县蒲掌乡下马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文物号:63.E.2圆点三角勾叶纹彩陶罐西阴文化/庙底沟文化,距今约5300年至5800年高34.5cm,口径24.6cm,腹径46cm,底径17.6cm 垣曲县蒲掌乡下马村出土,垣曲县自然博物馆藏文物号:YC127单鋬彩陶壶西阴文化/庙底沟文化,距今约5300年至5800年高31.2cm,口径3.8cm,腹径20.6cm,底径11.8cm 垣曲县蒲掌乡下马村出土,垣曲县自然博物馆藏文物号:YC125双耳彩陶瓶西阴文化/庙底沟文化,距今约5300年至5800年高36.1cm,口径3cm垣曲县下马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文物号:63.E.5小口高领陶瓶龙山时代,约公元前2300-前1900年口径12.2cm,最大腹径16cm芮城县清凉寺史前墓地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敞口高领圆腹陶瓶龙山时代,约公元前2300-前1900年口径10cm,最大腹径12cm,底径6cm,高21cm 芮城县清凉寺史前墓地出土,山西考古研究院藏文物号:清凉寺M146:8朱书扁壶复制品陶寺文化,公元前2300-前1900年高30.5cm襄汾陶寺遗址出土,原件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深腹斝陶寺文化,约公元前2300-前1900年高19.2cm,口径17.1cm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山西博物院藏陶鬲陶寺文化,约公元前2300-前1900年高47cm,腹径33cm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文物号:S.10610釜灶陶寺文化,约公元前2300-前1900年高43cm,直径18.5cm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文物号:S.10601彩绘陶豆陶寺文化,约公元前2300-前1900年高14cm,底径11cm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文物号:S.10619彩绘陶盆陶寺文化,约公元前2300-前1900年高7cm,口径36.5cm襄汾陶寺遗址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文物号:S.7241陶鼓陶寺文化,约公元前2300-前1900年通高80.4cm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文物号:S.7242陶盉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18-前16世纪通高20cm山西夏县东下冯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清艺博: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之四(1)凤鸟形铜建筑构件战国-西汉,公元前5-前1世纪山西公安机关移交,山西博物院藏鎏金胡傅铜温酒樽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通高24.4cm,口径23.1cm,重6350g右玉县大川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文物号:63.E.120雁鱼铜灯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高53.8cm,长31.3cm襄汾县吴兴庄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彩绘陶壶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高47.2cm,口径19.8cm,底径22.2cm,腹径37.6cm临汾市博物馆藏青玉单耳杯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长10.5cm,宽8.3cm,高4.3cm朔州市照什八庄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文物号:S.5594骨尺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长23.8cm,宽1.5cm,厚0.4cm;长22.8cm1993年朔州市朔唯陶瓷有限公司1号墓出土;1985年朔州市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文物号:S.5583;S.5584釉陶尊北魏,386-534年口径9.4cm,通高32.4cm,底径12.4cm大同市七里村北魏墓群出土,大同市博物馆藏银八曲长杯北魏,386-534年口径长23.8cm;底径长5.4cm;高4.5cm大同城南轴承厂北魏窖藏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文物号:B.2734鎏金錾花人物纹银碗北魏,386-534年口径8.5cm,高5cm大同南郊北魏平城遗址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文物号:B2735鎏金錾花人物纹高足银杯北魏,386-534年口径9.3cm,底径3.75cm,高11.4cm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文物号:DT57玻璃钵北魏,386-534年直径4.9,高2.7cm2002年大同迎宾大道北魏墓群出土,大同市博物馆藏力士纹铜铺首衔环北魏,386-534年长11.8cm,宽12.4cm,环直径10cm大同市博物馆藏文物号:B18675、B18676兽面纹铜铺首衔环北魏,386-534年铺首长11cm,宽10.5cm,环直径7.7cm大同市博物馆藏文物号:B18821、B18822平城瓦当北魏,386-534年直径16cm大同市操场城二号遗址出土,大同市博物馆藏文物号:S.4751莲花铺地砖北魏,386-534年长33cm,宽26cm大同市御东文瀛北路北魏墓出土,大同市博物馆藏文物号:B5747鎏金铜瓶北齐,550-577年通高15cm,口径3cm,腹径8cm寿阳县贾家庄厍狄迴洛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文物号:S.6598鎏金带流铜瓶北齐,550-577年通高14.2cm,口径3cm,腹径7cm寿阳县贾家庄厍狄迴洛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文物号(No.):S.6595青釉龙柄凤首壶北齐,550-577年高48cm,最大腹径21.8cm太原市王郭村北齐娄睿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文物号:S.5532青釉兽面纹尊北齐,550-577年通高39.8cm,口径15cm,底径18.6cm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文物号:TY.65青釉胡人舞狮纹扁壶北齐,550-577年高27.5cm,口径5.7cm太原市玉门沟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文物号:58.B.43青釉莲瓣纹灯北齐,550-577年高27.5cm,口径5.7cm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文物号:S.5535狮纹玛瑙饰北齐,550-577年长2.7cm,宽2cm,厚0.8cm寿阳县贾家庄厍狄迴洛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文物号:S.6672。
列入世界级文化遗产的有:山西广灵的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有:大同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佛教圣地五台山。
山西的特色文化有:山西面食,山西民歌,晋剧,威风锣鼓,秧歌等。
山西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山西现存的古建筑居全国之首,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50处,省级400多处。
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寺庙群集千年之萃。
其中,以我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南禅寺。
集北魏至清代多种建筑为一体的佛光寺及显通寺,塔院舍利塔最为有名;建于北魏的恒山悬空寺悬于悬崖峭壁之上,以惊险奇特着称;太原的晋祠是形式多样的古建筑荟萃的游览胜地;平遥古城是全国现存三座古城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芮城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道观建筑群,宫内壁画是我国绘画艺术的珍品;永济普救寺是《西厢记》。
《莺莺传》故事发生地;解州关帝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武庙;大同云岗石窟是全国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气势雄伟。
雕刻精细;应县木塔建于文代,高米,是我国最高的古木构建筑;因拍摄《大红灯笼高高挂》而闻名的祁县乔家大院,加上祁县渠家大院。
灵石王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共同组成山西晋中的大院民俗文化。
北岳恒山是五岳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绵山气候宜人,自古就是避暑胜地,晋国名臣介于推携母被烧死于此山;北武当山、灵空山、管涔山等也各有特点;黄河壶口瀑布是仅次于黄果树瀑布的全国第二大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西还建有庞泉沟、芦芽山、历山、莽河等自然保护区,风景秀丽。
景致各异,有古树名木,珍稀动物出没,褐马鸡是国家珍稀动物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广灵剪纸,左权开花调、河曲民歌、晋南威风锣鼓、绛州鼓乐、上党八音会、文水鈲子、五台山佛乐、天塔狮舞、高跷走兽、翼城花鼓、晋剧、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雁北耍孩儿、灵丘罗罗腔、孝义碗碗腔、秧歌戏、道情戏、二人台、锣鼓杂戏、皮影戏、潞安大鼓、中阳剪纸、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山西老陈醋酿制技艺、万荣董永传说、潞城民间社火等榜上有名。
看山西,沧海桑田五千年,华夏文明贯古今!一叶山西,遍览华夏五千年文明从这里开始八百里太行山在这里崛起雄伟壮丽的长城奔腾不息的黄河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山西的表里山河竟是这般绚烂山西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三皇五帝到现在人类文明的每一个阶段它似乎都上演过精彩今天就让我们寻着历史的脉络从炎帝黄帝开始感受独特的山西魅力运城盐湖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历史上第一场部落战争“黄帝战蚩尤”就发生在运城盐湖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占领盐湖资源舜帝曾感叹运城盐湖南风吹过,大盐自生弹了一首千古绝唱《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芮城大禹渡从史至今万里黄河两岸唯一以大禹冠名的千年古渡仅此一处这里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的美丽传说和动人故事黄河根祖文化、佛教观音文化大禹治水文化、现代水利文化也在这里相融合五台山早在东汉时五台山已有寺庙建筑如今的五台山已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山间满目的苍翠庄严无比的寺庙蔚为壮观的五峰在这里总能收获一份内心的平静与安详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与北魏王朝息息相关云冈石窟始建于公元460年,终于公元524年恰好对应着北魏王朝从顶峰走向衰落的全过程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做而成北魏王朝举倾国之力在武州山崖上刻下的这一艺术奇迹用磅礴的气势向世人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历史的沧桑悬空寺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建成于1400年前北魏后期的悬空寺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千年无毁,容颜依旧有人把原因归结为融合的宗教文化孔子面容沉静,释迦牟尼拈花微笑,老子眼眸淡然力与美与虔诚的心成就了悬空寺千年屹立不倒的传奇鹳雀楼公元6世纪,北周权臣宇文护建造鹳雀楼当时鹳雀楼除了具有一定的军事战略意义外也饱含了宇文护对于母亲的深深思念公元723年,唐代诗人王之涣在此咏下一首千古绝唱《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上鹳雀楼眼中有山河美景,心中有诗和远方蒙山大佛佛是一座山,净心净土山是一尊佛,净土净心蒙山大佛凿于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历时25年之久才开凿完成是我国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朝代的更迭,战火的摧残、自然的侵蚀使这座大佛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600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当地一个叫王剑霓的老人发现历史上李渊、李治、武则天等都曾来此礼佛默坐了1500年的蒙山大佛在岁月流觞间似一朵古而不老的莲花山河鼎盛时再现天龙呈祥解州关帝庙一千五百年前的隋朝解州关帝庙便已经修建完成踏着蜿蜒的青石板路行走在关帝庙内似乎听见它在诉说昔日的繁华和当年那些英雄豪杰的故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丈夫气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道德操守“忠、诚、信、义”的精神品质它以实物而非文字的形式向后人诉说着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的发展与变迁而如今的一尊关公像也成为千万民众心中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永乐宫八仙过海吕洞宾,历史见证永乐宫永乐宫是我国古代道教的代表建筑之一元朝时期道教发展十分壮大为纪念道教人物吕纯阳,即吕洞宾建造了永乐宫与其他的宫殿建筑相比永乐宫虽然皇家灵气不足却充满了丰富的生活气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宝体现了我国古代优秀的建筑水平和精湛的绘画技艺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元朝末年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水灾、旱灾、蝗灾、瘟疫不断,民不聊生而此时的山西却是另一番景象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经济繁荣,人丁兴旺明朝推翻元朝之后,为巩固新政权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移民屯田,开垦荒地”从明洪武二年至永乐十五年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十多次悠悠六百年已经过去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但炎黄子孙的血脉始终烙印在民族繁衍之中晋商文化在中国明清以来的近代经济发展史上驰骋欧亚的晋商举世瞩目山西特别是以太谷、祁县、榆次、平遥等为代表的晋中盆地商人前辈举商贸之大业,夺金融之先声钱庄票号汇通天下,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纪性繁荣而我们所熟知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都集中在这一区域他们在神州大地上除了创造了灿烂的商业文化更发扬了一种晋商精神进取、敬业、协作是真正的晋商之魂碛口古镇“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碛口古镇是晋商发祥地之一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民间有“驼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的说法如今的碛口古镇内货栈、票号、当铺庙宇、民居、码头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同时还保留有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被称为“活着的古镇”老祖宗除了给山西留下了这么多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外还有很多壮丽的大好河山绵山太行山芦芽山北武当山五老峰王莽岭老牛湾乾坤湾壶口瀑布万年冰洞在山西远古的文明和现代的文化融汇在它的血液里你可以透过古城窥探到遥远文明下的历史传说你可以在明山秀水里听到被岁月隐藏着的动人故事它是山西是一座你遇见了便会爱上的城。
标题:探访千年文脉之地——山西文物综述山西,坐落于中国华北地区,东临太行山脉,西依吕梁,北靠长城,是一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土地。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其中不乏享誉世界的文化瑰宝。
从史前时期的遗址到明清时代的建筑,山西的文物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在众多珍贵文物中,首先要提及的是出土自侯马的晋侯鸟尊。
晋侯鸟尊是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
鸟尊身体丰满,翅膀张开,尾部平展,呈现出一种欲飞的姿态,显示了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美和向往。
这件国宝级文物不仅代表了晋国贵族的身份象征,也映射出春秋时期社会文化的复杂性。
谈及山西的历史建筑,不得不提的就是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
这座建于公元前827年的城池,历经几千年风雨仍保存完好,其独特的四方形城郭和城墙上的6座城门、4座角楼以及72座敌楼共同构成了一道壮丽的历史风景线。
城内的街道和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明清特色,尤其是中国式银行的雏形——“票号”,在这里得以完整展现。
平遥古城不仅是山西乃至中国金融业发展的见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缩影。
再来说说位于太原的晋祠。
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的庙宇,创建于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春秋时期。
这里不仅有着庄重古朴的建筑风格,更藏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
晋祠内的“鱼沼”石碑,刻有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极具书法艺术价值。
晋祠不但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礼仪文化,也是研究晋国及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实地资料。
不可忽视的还有大同云冈石窟。
这是一座始建于北魏时期的佛教石窟群,共有252个窟龛,51000余尊造像。
云冈石窟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还融合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成果。
其中,第五十一窟中的大佛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高达17米,面部表情慈祥宁静,令人肃然起敬。
清艺博: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之二(3)
鸟形玉戈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长15.9cm,宽2.3cm
曲沃北赵晋侯墓地M63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文物号:S.5506
白玉琮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通高4.9cm,外径3.5cm,边长3.8cm
曲沃县公安局移交,曲沃县博物馆藏
铭文:作册虎
玉柄形器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高14.3cm,宽2.5cm
翼城县大河口墓地一号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文物号:skh4579大河口墓地M1:137
嵌绿松石玉柄形器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长10.3cm,宽3.8cm
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文物号:S.5495
人首神兽纹玉戈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通长36.2cm,宽7cm,厚0.6cm
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文物号:S.5504
玉环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直径15.6cm,孔径6.8cm
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文物号(No.):S.5509
玉觿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长7.8cm
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文物号:S.5508
玉立人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高9.3cm,长1.8cm,厚0.4cm
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文物号:S.5514
玉人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高6.3cm,长2cm,厚0.4cm
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文物号:S.5515
双面玉立人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宽2.3cm,高5.5cm,厚1.4cm
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文物号:晋侯墓地M63:90.3
人龙形玉饰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长9.3cm,上宽2.4cm,下宽1.8cm,厚0.3cm
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文物号:晋侯墓地M8:203
玉组佩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最大璜长15.5cm,宽4.1cm
文物号:SK3934羊舌墓地M1:1
玉握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高9cm,顶面直径2.cm,底面直径2.3cm
洪洞县永凝堡西周墓地5号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文物号:SK132永凝堡M5:8
人龙形玉饰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直径15.6cm,孔径6.8cm
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文物号:S.5513
人龙形玉饰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高2.9cm,长4.5cm
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文物号:S.5499
猴形玉饰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高9.4cm
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102号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文物号:S.5529
梯形玉佩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高8.3cm,上宽5.2cm,下宽7.6cm
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102号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文物号:S.5528
玉盘龙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通长4.2cm,厚0.8cm
文物号:SK3918羊舌墓地M2:15
玉虎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高5.8cm,长11.8cm
2006年藜城墓地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玉马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高5cm,长7.7cm,厚1cm
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文物号:S.5517
玉凤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长8.3cm,宽2.8cm
黎城县西关墓地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文物号:SK3355西关M10:42
玉螳螂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长7cm
曲沃县北赵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文物号:S.5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