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规律的含义及作用
- 格式:docx
- 大小:37.25 KB
- 文档页数:3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导论一名词解释经济规律①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同其他自然规律一样,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们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前提是认识客观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
③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
有经济规律所依存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第二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
二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在服务领域提供服务。
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的社会属性,但对生产社会属性的分析不能脱离生产的自然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但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3、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政经的基本分析框架。
从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来看,马政经偏重对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它研究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研究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特别是注重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分析。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解释下列名词1 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和地位,同时又通过社会生产各个环节来实现自己。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经济常识第一课: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知识点复习(人教版)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分工,有了商品和商品交换,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根本原因),第二次分工出现,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2、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3、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私有制。
4、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性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出现,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
5、商品经济的类型:小商品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6、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的是人和物的关系,它不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
7、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本质属性。
它反映的是人和人的关系,它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8、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称作商品的两个因素,二者是统一的: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第一,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
第二,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必须让出使用价值,消费者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让出商品的价值。
)9、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决定的。
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0、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地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指的是当时在某个生产部门里,绝大部分产品的生产条件。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022最新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货币理论一、商品⒈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⒉基本属性:⑴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也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⑵价值(社会属性):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当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分离时,交换实现二、货币: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⒈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⒉本质:一般等价物(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⒊职能:货币本质的体现(由本质决定),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基本职能:Ⅰ.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价格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执行形式:观念上的货币Ⅱ.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执行形式:现实的货币——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W-G-W——商品交换:物物交换,公式是W-W⑵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⒋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⑴内容: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⑵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三、纸币⒈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⒉决定因素:发行量、面值——国家购买力(实际代表的价值)——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⒊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物价全面持续上涨),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物价全面持续下降)四、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五、外汇⒈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⒉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⑴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⑵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原复习题1.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分为哪两个方面?书P2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能否在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反映现实。
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书27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最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书P35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偶然性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两者相联结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是什么?书P40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重要)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而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具体的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章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概念及辩证关系(1)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二者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向,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3)二者是统一的,其表现是: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的背后暗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4)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指导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有重大意义。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
其特殊性有三种形式: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①是什么?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②关系如何?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从承担者;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2.货币1)产生: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含义: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3)本质:一般等价物4)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①价值尺度(某商品值50元)A什么叫价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B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特点?不需现实只需观念的货币C什么叫价格?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②流通手段A什么叫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B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特点?必须是现实货币,不能是观念货币C什么叫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D比较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的关系?商品流通有货币为媒介,商品流通比物物交换更容易E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5)其它职能:贮藏手段(保值),支付手段,世界货币(支付手段与流通手段的区别:支付手段-延时支付,流通手段-现时支付)3.纸币1)产生:由铸币产生2)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3)含义: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4)发行/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5)公式: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价格总数/流通次数二、信用卡、支票和外汇1.经济往来时常用的结算方式:现金,信用卡,支票2.信用卡1)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2)优点: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结算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等诸多便利3.支票1)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的票据2)种类:转账支票,现金支票4.外汇和外率1)外汇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2)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5.汇率变化与币值变化关系外币贬值,外币汇率下降本币升值,本币汇率提高6.人民币币值利弊利:有利于出口,出国旅游和留学,对外投资,意味着国际地位提高弊:不利于出口,不利于吸引外商投资,加大就业压力,造成外汇储备相对减小7.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及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全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商品和价值1. 解释下列概念:(1)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2)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前提。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分为简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阶段。
(3)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4)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5)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产品生产中所耗费的人的体力和脑力就是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6)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成果上都各不相同。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有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
(7)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即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
即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8)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9)个别劳动时间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会不同。
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就是个别劳动时间。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1)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导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时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时生产的基本要素)生产关系(要联系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自然属性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社会属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它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从一般的社会关系中抽象出来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揭示社会经济过程的内在规律,由此揭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内在规律。
生产关系的含义: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主要指生产关系所有制,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再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2.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分配和交换是中间的环节和桥梁)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满足需要),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动力,和需要,消费是生产的直接目的。
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生产和分配:生产和分配具有同一性,分配是指生产要素的分配,(分为生产工具的分配和生产要素的分配)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影响者生产的效率)4.生产和交换:生产和交换(交换是指生产要素的交换)有着直接的同一性,生产决定交换,交换(产品的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交换可以调节生产的规模和质量模式等。
总的来说“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
5.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时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起着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导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时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时生产的基本要素)生产关系(要联系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自然属性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社会属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它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从一般的社会关系中抽象出来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揭示社会经济过程的内在规律,由此揭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内在规律。
生产关系的含义: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主要指生产关系所有制,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再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2.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分配和交换是中间的环节和桥梁)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满足需要),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动力,和需要,消费是生产的直接目的。
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生产和分配:生产和分配具有同一性,分配是指生产要素的分配,(分为生产工具的分配和生产要素的分配)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影响者生产的效率)4.生产和交换:生产和交换(交换是指生产要素的交换)有着直接的同一性,生产决定交换,交换(产品的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交换可以调节生产的规模和质量模式等。
总的来说“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
5.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时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起着消极作用。
马原复习文档一、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时代条件,二时实践条件,三是理论条件,四是个人条件。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马克思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形成的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什么是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属于哲学范畴。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第二、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时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静止时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1.3.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重点:⑴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⑵等价交换原则;难点: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⑵等价交换原则;素质要求:1、知识方面: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2、能力方面通过分析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使学生懂得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必须自觉地遵循价值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重点的解决办法: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我国正在发展市场经济,必须遵循价值规律。
只有对价值规律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有正确认识。
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
对价值规律应明确以下几点:(1)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3)价值规律的客观性;难点的解决办法:等价交换的原则怎样贯彻?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靠直观教学不能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对一些现象的分析,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才能认识清楚。
要讲清这个问题,应教给学生看问题的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按等价进行交换的商品很少,不等价交换到处都是。
但应该看到经济学研究的是现象背后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在研究过程中,要抓住本质的东西,舍弃非本质的东西。
否则,科学研究就无法进行。
在知识上,要依次讲清以下几个问题: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则;等价交换原则在货币出现后,应表现为价格和价值相符;价格和供求之间的关系。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示意图进行,也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
复习旧课提问上节课复习题(1)~(3)题。
导入新课通过商品、货币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商品及其属决策,商品的价值量决定,货币的产生、本质、职能,纸币等方面的知识,那么,我们又怎样认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呢?例如,新上市的西瓜要卖几元钱一斤,而大量上市后则几角钱一斤;冬春大棚里种的菜价格昂贵,夏秋大田里种的菜就便宜得多;每到春节前夕,果蔬鲜品价格要比平时高2~3成,甚至一两倍;为什么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一下子冒出的那么多冰箱、彩电厂家,现在有的已销声匿迹,90年代以来纷纷上马的空调、V C D厂家也会重蹈覆辙吗?如此等等。
P5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148论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及其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48P69 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P81 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P40 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
P73 依据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作用原理,阐述社会主义企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P83 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阐述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比较:商品的价值和价值量。
146P65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P28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源泉分别是什么?P67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P80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P64 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P70 简述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P63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P63 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P64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可以产生剩余价值。
P68 平均利润率是怎样形成的?P64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
P80 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P6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P19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P69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P68 简述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P80 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
P81 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P65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的劳动。
P66 人们在生产中的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怎样发展的?P5(6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242P5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的发展。
P67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主要内容是什么?P67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8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价值规律的含义及作用
价值规律是指在商品经济中,商品交换的价值量是由其生产成本决定的一种规律。
它表明,商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由劳动力生产商品所必需的标准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 解释商品价格形成的规律:价值规律揭示了商品价格形成的基本规律,即商品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价值相符合。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商品交换的本质和市场价格波动的原因。
2. 引导生产要素配置:价值规律指导着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生产者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要考虑生产成本的节约。
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价值规律,生产者可以根据商品的价值确定生产数量和品质,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 评价商品劳动价值:价值规律提供了评价商品劳动价值的标准,通过比较不同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可以确定商品之间的价值关系。
这对于进行商品比较和评价不同劳动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4. 指导经济发展战略:价值规律对于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具有指导作用。
了解不同行业和企业的价值水平,可以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进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重要规律,它对于揭示商品
交换的本质、引导生产要素配置以及评价商品劳动价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价值规律的继续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价格信号传递:价值规律通过价格的形成和变动,向市场参与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信号。
价格的涨跌可以表明生产成本的变动以及供需关系的变化,从而引导市场参与者调整其生产和消费行为。
2. 资源配置效率: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了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
通过价值规律,市场上的资源可以自发地流向需求最大、产生最大价值的领域,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的整体效益。
3. 促进创新和进步:价值规律的存在激发了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动力。
由于价值规律指导着生产者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不断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提高效率,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4. 市场稳定和均衡:价值规律有助于市场的稳定和均衡发展。
当市场价格偏离商品的价值时,供求关系会发生变化,市场力量会通过价格调整来恢复均衡。
这有助于防止市场出现严重扭曲和非理性波动,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行。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价值规律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市场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商品的价格不仅受到生产成本的影响,还受到供需关系、市场竞争、政策干预等多种因素的共同
作用。
因此,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来分析和解释市场的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