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船载通导设备介绍20140622
- 格式:docx
- 大小:2.49 MB
- 文档页数:42
1BDG-MF-05型船载终端简介BDG-MF-05型北斗海洋渔业船载终端(以下简称船载终端),是北斗星通卫星导航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斗星通)根据多年对北斗GPS双模用户机在海洋渔业行业的应用的积累,提出的集稳压电源模块(选配)、显控模块和北斗船用定位通信模块。
其中北斗船用定位通信模块是集直流稳压、北斗、GPS等一体的双模北斗用户机,它安装在海上作业的船舶上,能适应海上,船舶上的环境和应用需求。
船载终端由显控模块、北斗船用定位通信模块、连接线及有关安装辅件等部件组成。
其中:显控模块、电源模块为舱内设备,北斗船用定位通信模块、连接线及有关安装辅件为舱外设备。
根据具体渔船的不同可以选配安装专用稳压电源模块。
2功能描述2.1 船位监控功能船载终端内置GPS和北斗一号定位设备,具备自动定位功能,通过简单操作,将当前时间、经度、纬度、航向和航速等数据显示在终端显示模块上;能接受远程定位激活指令,并立即通过卫星将当前船位、航行动态自动传送给发令方;能够定时将本船船位报自动传送给各运营中心,并且报告时间、频度、开启和关闭都能通过卫星下行的控制指令随时设置和变更。
2.2 进、出港报告功能提供渔船用户在船只出港和入港时向渔业主管部门的快速报告功能。
2.3 紧急报警功能当渔船发生紧急情况请求援助时,可按下显控模块“紧急”按钮并持续3秒,显控模块自动发出紧急报警信息到运营中心,2.4 电源状态报和通、断电告警功能当船载终端被人为或非人为切断外接电源时,定位通信模块能自动将电源切换到内置的电池,该电池须可继续正常工作8小时以上;同时在掉电瞬间向运营中心发出断电告警;当外接电源被重新接通时,终端能自动向运营中心发送通电报告。
2.5 区域预警区域预警及报警:能够存储100个以上的多边形、矩形及圆形区域数据及其这些区域的预警距离。
2.6 拆卸报警该功能支持防止随意拆卸和盗窃报警,收到外部电子铅封的拆卸信号,生成拆卸报警信息,并携带当前的船位信息以及供电状态、电池电量等信息通过北斗一号通信链路通过北斗运营中心发至用户。
表1两种矢量的比较矢量模式矢量起点矢量方向矢量长度矢量终端相对矢量(RV 目标现在位置相对运动航向调定矢量时间预测航程调定矢量时间预测到达位置真矢量(TV目标现在位置真运动航向调定矢量时间真航程调定矢量时间预测到达真位置3矢量使用时注意事项(1相对矢量和真矢量的含义不同,如表1所示。
(2与ARPA 雷达显示方式的区别。
矢量显示模式与ARPA 显示方式要注意区别。
ARPA 雷达真运动显示时既可以使用真矢量也可以使用相对矢量;相对运动显示时同样可使用真矢量或相对矢量。
培训过程中学员往往想当然的认为雷达真运动显示时是真矢量模式,相对运动显示时便是相对矢量模式,这是错误的,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3正确选用的原则是确保船舶安全航行,操作时要考虑使用ARPA 主要是避让还是定位。
一般在大洋航行时使用ARPA 主要是观察本船与相遇船有无碰撞危险,因此常用相对运动、相对矢量、航向向上(RM 、RV 、CO 显示模式。
在狭水道或进出港航行时,为了便于将图像与海图对照,以便定位;又为了适应在这些水域中多改向避让与图像稳定的要求,因此常用真运动、真矢量、北向上(TM 、TV 、NU 显示模式。
必须清楚各种显示模式的特点及适用场合,以酌情使用。
4结束语矢量显示模式是IMO 要求ARPA 的必备显示模式,驾驶员应熟练掌握矢量的特点及其适用场合。
灵活运用矢量模式,有助于快速、正确的判断来船动态,做出正确的避让措施。
*作者:李坚.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硕士讲师参考文献1王世远.航海雷达与ARPA.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5.6.2李义兵.ARPA 雷达矢量线航法.世界海运,2005.第12期.3张利昌.谈雷达真尾迹和相对尾迹显示在使用上的比较.航海技术,2008.第1期.************************************************船用甚高频(VHF 无线电通信是指采用VHF 专用频段进行船舶间、船舶内部、船岸间或经岸台与陆上通信转接的船与岸上用户间的无线电通信。
测量船主要通信导航设备一、近海海道测量船通导设备测量船航行范围拟定为A1+A2+A3海区,即南北纬70°之间的所有海区。
根据1988年SOLAS公约修正案要求,航行于A1+A2+A3海区的船舶应配备以下GMDSS(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设备:(一)VHF无线电话按GMDSS要求,至少配备1台。
该设备除能进行无线电话通信外,还应具有在70频道上收、发DSC呼叫功能,并能在驾驶位置启动DSC遇险报警发射,能在6、13、16频道上通信。
(二)VHF70频道DSC值班接收机至少配备1台。
这个设备的功能也可与(1)项中设备合并,在GMDSS正式运行后,船舶应在70频道上进行DSC 值班;(三)SART;500GT以上船舶至少2台(四)便携式双向甚高频无线电话500GT以上船舶至少3台,该VHF电话应具有6、13、16频道收发无线电话.(五)NAVTEX接收机至少1台。
(六)EPIRB至少1台。
(七)MF-RT/NBDP设备或INMARSAT-B/C/F设备用于常规通信的(频率范围为1605-4000KHZ)。
二、MF DSC设备至少能在2187.5KHZ上值守,发出DSC,可与(7)项中设备合并。
(八)Inmarsat-B/C/F和MF DSC至少能在2187.5KHZ上值守,发出DSC;或者常规MF/HF (具有DSC、NBDP终端,2187.5KHZ和8414.5KHZ上值守,发出DSC)。
(九)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IMO规定,到2008年7月1日以前,本国国内500GRT 以上船舶必须安装AIS船上设备。
(十)SSAS(船舶保安警报系统)2004年7月1日或以后建造的,500GRT以上船舶必须安装。
(十一)▼设备安装示意图主要特点及说明1.位置、姿态、艏向数据要求高,GPS、罗经与测量设备共用,减少成本及空间;2.应急任务多,基本是多人协同作业,对通话设备性能标准要求高;3.设备多,屏蔽大,关键岗位采用UHF进行舱内通话;4.单件精密仪器数量多,采用船舶保安警报系统、近距高分辨率雷达等防护措施。
船舶通导设备的管理摘要本文对船舶通导设备的管理、使用、检查、维护方面提出技术要求,旨在确保通导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保证航行及施工安全。
关键词通导设备;检查;维护;注意事项0引言目前船舶使用的通信导航设备种类繁多,品牌、型号更是数不胜数,但在管理和使用上还是有章可循的。
为了船舶安全航行,管理和使用好船舶通信导航设备是船舶航行安全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在CCS和海事部门的船检中发现通导设备问题如:资料不全、设备与证书不符、电池过期、设备故障等,直接影响船舶的安全航行和施工。
所以,加强设备操作人员对船舶通导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提高船舶通信设备管理水平,以确保船舶通信畅通,保证航行及施工安全势在必行,同时帮助使用人员提高业务能力。
1 船舶通信导航设备的分类1)GMDSS通信设备搜救雷达应答器;奈伏泰斯接收机;卫星紧急无线电示位标;甚高频无线电设备;中/高频无线电设备;国际海事卫星船舶地球站;2)通导设备航海雷达;自动雷达标绘仪;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及差分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SSAS(船舶保安报警系统);磁罗经;陀螺罗经;测深仪;自动识别系统接收机;航行数据记录仪;船舶远程识别与跟踪系统(LRIT);等;3)船舶保安报警系统;海事卫星电话、船舶卫星C、F站等。
2 通信设备的管理2.1设备检查与维护2.1.1对所有通导设备要进行检查1)日常检查:甚高频(VHF)测试;中高频电台(MF/HFDSC)测试;2)每周检查:甚高频(VHF-DSC)与江、海岸电台通话或相互通话:MF /HF DSC与岸台通信;3)每月检查:紧急无线电示位标、雷达应答器、双向无线电话电池和释放器的有效期的检查;4)每季检查:卫星c、F站,检查时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并要注意因操作不当出现误报警;双向无线电话要进行通话测试,备用电池不得拆除外包装;雷达应答器使用检查应在航海雷达上进行,LRIT(船舶远程识别与跟踪系统)的使用检查测试,SSAS(船舶保安报警系统)的使用检查测试。
国际救生设备(LSA)规则(1996年6月4日以MSC.48(66)号决议通过) 目录前言第I章通则1.1 定义1.2 救生设备的一般要求第II章个人救生设备2.1 救生圈2.2 救生衣2.3 浸水服2.4 抗暴露服2.5 保温用具第III章视觉信号3.1 火箭降落伞火焰信号3.2 手持火焰信号3.3 漂浮烟雾信号第IV章救生艇筏4.1 救生筏的一般要求4.2 气胀式救生筏4.3 刚性救生筏4.4 救生艇的一般要求4.5 部分封闭救生艇4.6 全封闭救生艇4.7 自由降落救生艇4.8 具有自备空气维持系统的救生艇4.9 耐火救生艇第V章救助艇5.1 救助艇第VI章降落与登乘设备6.1 降落与登乘设备6.2 海上撤离系统第VII章其他救生设备7.1 抛绳设备7.2 通用报警和公共广播系统前言1 本规则的目的是为《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第III章所要求的救生设备提供国际标准。
2 l 998年7月1日及之后,根据经修正的《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本规则的要求将是强制性要求。
任何对本规则的进一步修正都将根据该公约第VIII条的程序规定予以通过和生效。
第I章通则1.1 定义1.1.1 公约系指经修正的《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
1.1.2 有效脱离船舶系指自由降落救生艇在自由降落后,不用其发动机而脱离船舶的能力。
1.1.3 自由降落加速度系指在自由降落救生艇降放期间,登乘者所经受的速度变化率。
1.1.4 自由降落的核准高度系指救生艇被批准的最大降落高度,即从静水表面量至救生艇处在降放状态时救生艇外形最低点。
1.1.5 降落滑道角度系指船舶处于正浮时,救生艇滑道与水平面形成的角度。
1.1.6 降落滑道长度系指救生艇尾部至降落滑道下端的距离。
1.1.7 条款系指包含在公约附则中的条款。
1.1.8 要求的自由降落高度系指船舶处在其最轻航行状态从静水表面量至救生艇处在降放状态时的救生艇最低一点之间的最大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