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河南教资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材料分析题一)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201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中学(打印版)2014 年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 小题,每小题2 分,共42 分)1.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是教育问题的著作是()A.《学记》B.《论语》C.《论演说家的教育》D.《理想国》2.高一(2)班班主任王老师在班主任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来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因为他深刻的认识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阶段性B.连续性C.差异性D.顺序性3.教育可以“简化”文化,吸取其基本内容,教育可以“净化文化”,消除其不良因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A.选择功能B.发展功能C.传递功能D.保护功能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个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A.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B.国家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C.全面发展论与个性发展论D.国家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5.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D.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6.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A.永恒性B.依附性C.时代性D.独立性7.在影响教育的诸多因素中,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A.人口分布B.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D.生产力水平8.从课程形态上看,当前我国中学实施的“研究性学习”属于()A.学科课程B.拓展性学科课程C.辅助性学科课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9.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经常运用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知识和提高认识能力,张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A.循序渐进原则B.直观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启发性原则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区别于一般认识过程的显著特点是()A.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B.直接性、被动性和简捷性C.间接性、被动性和简捷性D.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个人修养法12.小丽在学习时为了记住数字、年代等枯燥无味的知识,常对其富余意义,使记忆过程生动有趣,小丽使用的学习策略是()A.复述策略B.精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计划策略13.初三学生小岩晚上在家复习功课,忽然灯灭了,他根据物理课上所学的知识,推测可能是保险丝断了,然后检查了闸盒里的保险丝。
2014年上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卷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
2.【答案】A。
解析:教育能够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是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体现了教育的经济功能。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D。
6.【答案】C。
7.【答案】A。
8.【答案】C。
9.【答案】C。
10.【答案】C。
11.【答案】C。
12.【答案】B。
解析: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
题干所描述的是一种积极的激情状态。
13.【答案】D。
解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对自我及其角色提出的疑问,与此相关的是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自我同一性本意是证明身份,指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同一风格”的自我。
故此人应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阶段。
14.【答案】C。
15.【答案】C。
16.【答案】D。
17.【答案】C。
18.【答案】C。
19.【答案】B。
20.【答案】D。
解析:这句话体现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有着诸多途径对学生产生各自影响,因此,教师应该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
故本题选D。
21.【答案】C。
解析: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这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从而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二、辨析题22.【参考答案】错误。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无论是广义的教育还是狭义的教育,都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
题干中的“影响”一词用词不准确,不能说“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这种影响应该是有意识的进行的,那种无意识的影响不是教育。
23.【参考答案】错误。
心理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这时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积极影响。
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此时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消极影响。
2014年下半年河南省教师资格证初中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A3.D4.C5.A6.C7.C8.C9.D10.D11.C12.A13.C14.B15.C16.B17.D18.C19.B20.B二、多项选择题1.ACDE2.ABCDE3.ABCD4.ABCDE5.ABCDE6.ABDE7.BCD8.ABCDE9.ABCD10.ABCDE三、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四、简答题(答案要点)1.(1)书面材料分析法,即借助学生的成绩表、作业、日记等书面材料对学生进行了解;(2)调查法,即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包括问卷、座谈等;(3)观察法,即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进行观察;(4)谈话法,是班主任通过与学生面对面谈话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的基本方法,具有灵活、方便、容易了解事情细节、有利于感情沟通等特点。
2.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也即教师的知识素养。
主要包括:(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5)丰富的实践知识。
3.(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4.(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5.(1)虚拟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共享;有利于学生交往范围的扩展;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表达和释放;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不同自我的认同。
(2)虚拟同辈群体的消极影响:信息混乱;网络成瘾;群体极化。
6.(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特点;(3)每节课的重点、难点;(4)学生年龄特征;(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河南教师考试信息:2014年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卷及答案(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我们近代学制创建于 ( )A.盛唐B.明末C.清末D.民国2、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成为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的著作是( )A.《学记》B.《孟子》C.《论语》D.《中庸》3、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C.洛克的《教育漫话》D.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4、“学不躐等”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5、苏格拉底问答法中的问答分为三步,第三步是( )A.定义B.苏格拉底讽刺C.助产术D.提问[page]6、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B.卢梭C.洛克D.杜威7、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结论的教育家是( )A.洛克B.卢梭C.杜威D.福禄贝尔8、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B.人的身心发展规律C.文化传统D.生产力水平9、“臧息相铺”即主张( )A.教与学相结合B.学与思想结合C.课内与课外相结合D.教学与劳动相结合10、教育者重视在儿童发展的某一关键期对儿童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B.稳定性和可变性C.个别差异性D.不平衡性[page]11、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学校物质文化B.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C.学校领导者的亚文化D.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12、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称为( )A.教育目的B.教学目标C.培养目标D.教学要求13、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 )A.施以全面发展的教育B.依靠生产力的发展C.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4、在我国,对教师概念进行全面、科学界定的法律是( )A.《宪法》B.《教育法》C.《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D.《义务教育法》1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角色中的( )A.传道者角色B.示范者角色C.授业、解惑者角色D.研究者角色[page]16、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 )A.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C.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D.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17、根据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 )A.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B.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D.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18、美国学者斯克里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这种课程评价模式称为( )A.目标评价模式B.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C.目的游离评价模式D.发展性评价模式19、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A.说服法B.榜样法C.陶冶法D.锻炼法20、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 )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page]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21.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__________的过程2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__________23.外铄论者一般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等外在的力量。
河南教育热点新闻:2014年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仿真题(1)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美国教育学家盂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2.C【解析】《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3.B【解析】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
4.B【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华生,他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5.A【解析】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行决定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权利,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6.B【解析】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讨论法在高年级运用得比较多。
7.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复式教学的概念。
8.B【解析】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9.D【解析】略。
10.C【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马卡连柯,体现了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1.B【解析】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
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
12.C【解析】略。
13.A【解析】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14.B【解析】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无意注意发展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中学生的有意注意也得到了发展,并且逐渐取代了无意注意的优势地位,在学生学习中跃居主导。
15.B【解析】人有许多非理性的观念,如我“必须”成功并得到他人赞同,别人“必须”对我关怀和体贴,事情“应该”做得尽善尽美,课堂上回答问题有错误是很糟糕的事等。
人们持有的不合理信念总结起来有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page]16.D【解析】课堂纪律一般分为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
河南教育热点新闻:2014年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仿真题(3)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法又称为“产婆术”。
2.C【解析】略。
3.B【解析】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4.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叙事研究法的概念。
5.B【解析】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6.B【解析】略。
7.A【解析】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两种。
8.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考生需注意区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与直观性原则的内涵。
9.D【解析】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转,这违背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0.D【解析】略。
11.B【解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
12.B【解析】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计划之外,学生自由选择、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强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能力和状态,选择、控制、调节活动内容和方式等。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课外活动,诱发学生的动机,给予指导,但参加与否,决定权在学生,不具有强制性。
13.D【解析】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
14.B【解析】矫正强迫症的方法是日本的森田疗法,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
15.C【解析】教师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
其中教师进入关注学生阶段是教师成熟的最主要标志。
2014年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题及答案(二)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
A.教育目的B.教育媒介C.教育理论D.教书方法2.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活动之中。
A.家庭教育B.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D.一切教育3.认为我国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学家是()。
A.陈鹤琴B.梁启超C.蔡元培D.陶行知4.“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于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并且教育无“过程之外”的目的。
这一观点属于()。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D.教育无目的论5.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是由()决定的。
A.科技发展B.社会生产力C.政治经济制度D.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6.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教育的性质B.教育的任务C.教育的内容D.教育的规律7.教育的最高理想通过()体现出来。
A.课程目标B.教育目的C.教育目标D.培养目标8.当前,流生问题与()问题这两种倾向妨碍了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A.片面追求升学率B.乱收费C.唯学历教育D.辍学采集者退散9.泰勒提出了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的主张有别于以往的做法,做到了目标后的行为及能在生活中运用的范围。
他采用的表述方式是()。
A.陈述式B.例举式C.概括式D.二维图表式10.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称之为()。
A.教学模式B.教学原则C.教学组织形式D.教学过程[page]11.社会学派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卢梭B.凯兴斯坦纳C.涂尔干D.沛•西能12.下列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内容的是()。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试题及答案(共3套)目录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试题及答案(1) (2)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试题(1) (2)一、单项选择题 (2)二、辨析题 (7)三、简答题 (7)四、材料分析题 (7)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试题答案(1) (8)一、单项选择题 (8)二、辨析题 (9)三、简答题 (9)四、材料分析题 (12)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试题及答案(2) (13)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试题(2) (13)一、单项选择题 (13)二、辨析题 (18)三、简答题 (18)四、材料分析题 (18)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试题答案(2) (19)一、单项选择题 (19)二、辨析题 (20)三、简答题 (21)四、材料分析题 (22)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试题及答案(3) (24)一、单项选择题 (24)二、辨析题 (29)三、简答题 (30)四、材料分析题 (31)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试题及答案(1)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试题(1)一、单项选择题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现象D.教育问题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可夫3.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经济收入B.良好的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4.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5.()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6.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2 分)1.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A.延续性B.模仿性C.社会性D.永恒性2.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A.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B.社会人口数量和结果C.社会文化传统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曾经担任校长的帕夫睿什中学创立了几十个兴趣小组作为选择,这反映了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A.顺序性B.稳定性C.可变性D.个别差异性4.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曾提出过:“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论属于()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集体本位论D.个别差异性5.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变革中,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6.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B.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实施C.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D.课程主题、课程任务、课程标准7.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A.分科课程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C.综合课程D.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8.通过检测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中学常用的评价方法,在一个测验中,衡量是否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所要测量的东西的指标是()A.信度B.效度C.难易度D.区分度9.王老师在历史课上讲到民族英雄岳飞时,从历史事实出发,高度赞扬了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同学们受到了感染,王老师的教学主要体现了那一教学原则()A.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B.直观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0.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11.班主任于老师通过委托任务和组织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A.榜样示范法B.品德评价法C.实际练习法D.情感陶冶法12.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A.适应B.对比C.联觉D.综合13.小琼十分内向,不爱说话,无论是在陌生的环境还是在家里,都少言寡语,这表明人格具有()A.整体性B.稳定性C.独特性D.功能性14.让小丽先后学习两组难易相当、性质相似的材料,随后的检查发现她对前面一组材料的回忆效果不如后面一组好,这是由于受到()A.倒摄抑制B.前摄抑制C.分化抑制D.延缓抑制15.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果的关系可以绘成()A.波浪线B.斜线C.U 型曲线D.倒U 型曲线16.孙斌经常想:“人为什么是两条腿”,一天想好几次,明知没有必要却又无法控制,以致影响学习和生活,他的心理问题属于()B.焦虑症C.抑郁症D.恐怖症17.学生的识记发展水平和在成人的指导下可以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斯基称之为()A.教学支架B.最近发展区C.现行组织者D.互相协助18.小东在解决了困扰了他许久的数学难题后出现的喜悦感属于()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效能感19.小颖以为做事应该尽善尽美,决不允许任何差错,因而平时稍有失误就极度焦虑,张老师通过改变认知偏差来帮助她克服这种焦虑,这种心理疏导是()A.强化法B.系统脱敏法C.消退法D.合理情绪法20.刘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网络语言的危害”,形成了“拒绝网络语言”的认识,共同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并被全班同学所认可,这种品德培养方法是()A.有效说服B.树立榜C.群体约定D.价值辨析21.田和热爱学习,关心同学,助人为乐,组织班级同学认真学习,她的这些品质属于性格里面的哪种特征()B.理智特征C.意志特征D.情绪特征二、辨析题(每题8 分,共32 分)22.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23.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24.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25.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三、简答题(每题10 分,共40 分)26.简述学校教务活动的基本环节27.简述德育过程的节本规律28.简述激发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29.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四、分析题(每题18 分,共36 分)30.尼克·胡哲1982 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他天生没有四肢,这种罕见的现象医学上称为“海豹肢症”。
河南教师考试信息:2014年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一: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答案】b【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教育思想”,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
【名师详解】这句话出自《中庸》。
它的意思是:上天所给予人的气质叫做性,依照本性去做事叫做道,修道的方法就是教化。
2. 【答案】b【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唐代学校教育的特点”,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
【名师详解】唐代的学校教育分为官学和私学两个系统,以官学为主。
中央官学主要是“六学二馆”,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隶属国子监,置博士以教生徒。
二馆指弘文馆、崇文馆。
其中弘文馆隶属门下省、崇文馆隶属东宫,各置学士以教生徒。
中央官学主要招收官员子弟、皇亲国戚子孙及外国留学生,庶族平民子弟仅占少数,鲜明地体现了封建社会教育的等级性。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8。
3. 【答案】c【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掌握。
【名师详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久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学说,对制定教育目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答案】a[page]【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
【名师详解】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人的观念形态来实现的,这种作用主要存在于价值观、教育观、人才观等思想活动中,因而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具有间接性。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5. 【答案】a【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德育的基本方法”,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掌握。
【名师详解】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河南教师考试信息:2014河南教资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一)一.选择题1.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体是( )。
A.授训B.文化C.校规D.校风2.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的法规是( )。
A.《教师法》B.《儿童权利公约》C.《未成年人保护法》D.《教育法》3.( )是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的怠好品德的方法。
A.陶冶法B.锻炼法C.自我教育法D.榜样法4.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 )。
A.班级规章制度B.良好的师生关系C.明确的共同目标D.一定的组织结构5.下述不属于教育家杜威的教育观点是( )。
A.教育即生活B.教学应以经验为基础C.教育即生长D.教学应以课堂为中心6.直接决定教育目的性质的因素是( )。
A.生产力B.文化C.科学技术D.政治7.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 )。
A.隐性课程B.综合课程C.拓展课程D.校本课程8.促进个体发展从滑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
A.遗传素质B.学校教育C.社会环境D.个体主观能动性9.关于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B.教育中应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C.人的所有能力包括道德都受成长规律支配D.格赛尔由实验得出的是“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1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 )教学原则的要求。
A.直观性B.循序渐进C.启发性11.个体心理通常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B.顺序性C.互补性D.不均衡性12.帕克赫斯特创设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道尔顿制B.设计教学法C.分组教学D.特朗昔制13.(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14.“终身教育”概念的基本术语不包括( )。
河南教师考试信息:2014年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二: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答案】d【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
【名师详解】教育结构通常指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以及不同性质的专业之间的比例构成。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2. 【答案】b【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班级规章制度”,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l"解。
【名师详解】班级的规章制度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集体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如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体育锻炼标准等;(2)由学校根据教育目标、上级有关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课堂常规、作业要求等;(3)由班集体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如班规、值日生制度、考勤制度等。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3.【答案】a【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
【名师详解】布鲁纳提出的在“学科结构”基础上的“发现学,-j”,实质在于通过学习者的学习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并获得良好的迁移能力。
属于学科中心论的观点。
在关于教育与个人、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形成了人本主义与社会再造主义两种课程观。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本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主张,课程应有益于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实现和发展,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理想的个人,可能的重要功能是使人真正具有人性,真正成为自我本身。
功能主义代表人物迪尔凯姆作为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的当代代表,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学校课程应成为维护社会平衡、维护现有社会结构的手段。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2分)1. 人類の教肓活動與動物の教肓活動存在本質區別,這主要表現為人類の教肓具有( )A.延續性B.模仿性 C社會性 D.永恆性答:C2. 決定教肓領導權和受教肓權の主要因素( )A. 社會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準B. 社會人口數量和結果C. 社會文化傳統D. 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答: D3. 當代教肓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他曾經擔任校長の帕夫雷什中學創立了幾十個興趣小組作為選擇,這反映了教肓必須適應人身心發展の哪一個特點( )A. 順序性B. 穩定性C. 可變性D. 個別差異性答: D4. 德國教肓家凱興斯坦納曾提出過:“造就合格公民”の教肓目の,這種教肓目の論屬於( )A. 個人本位論B. 社會本位論C. 集體本位論D. 個別差異性答:B5. 在學校教肓制度の發展變革中,義務教肓制度產生於( )A. 原始社會B. 奴隸社會C. 封建社會D. 資本主義社會答:D6. 課程の文本一般表現為( )A. 課程計畫,課程標準,教科書B. 課程計畫,課程標準,課程實施C. 課程目標,課程實施,課程評價D. 課程主題,課程任務,課程標準答:A7. 根據《基礎教肓課程改革綱要》の規定,我國初中階段課程設置主要是( )A. 分科課程B. 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結合C. 綜合課程D. 活動課程和綜合課程結合8. 通過檢測來評定學生の學業成績是中學常用の評價方法,在一個測驗中,衡量是否達到測驗目のの程度,即是否測出了所要測量の東西の指標是( )A. 信度B. 效度C. 難易度E. 區分度答:B9. 王老師在歷史課上講到民族英雄嶽飛時,從歷史事實出發,高度讚揚了嶽飛の愛國主義精神,使同學們受到了感染,王老師の教學主要體現了哪一教學原則( )A. 科學性和思想性相統一B. 直觀性原則C. 啟發性原則D. 因材施教原則答;A10. 衡量學生思想水準高低の根本標準是( )A. 道德認識B. 道德意志C. 道德情感D. 道德行為11. 班主任於老師通過委託任務和組織班級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肓の方法是( )A. 榜樣示範法B. 品德評價法C. 實際練習法D. 情感陶冶法答:C12. 小丹說當她聽到小刀刮竹子の聲音時,就會覺得很冷,洋身不舒服,這種感覺現象是( )A. 適應B. 對比C. 聯覺D. 合—答:C13. 小球十分內向,不愛說話,無論是在陌生の環境還是在家裏,都少言寡語,這表明人格具有( )。
河南教育热点新闻:2014年河南教师资格考试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要采取种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决定和影响受教育权在社会中的分配,决定谁享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无享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有受什么样学校教育的权利等问题。
2.B【解析】洛克反对天赋观点,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3.C【解析】近现代社会教育包括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其中,现代社会的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4.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观察法的概念。
5.C【解析】“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形式,隶属综合课程,只不过综合的程度以及设计的思路略有差异。
6.A【解析】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就需要通过教学、课外校外活动、生产劳动等途径来实现。
教学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所占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广,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全面深刻,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最大。
所以,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7.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讲授法的概念。
8.D【解析】l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9.D【解析】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10.A【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知与行的统一。
11.B【解析】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12.C【解析】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
13.C【解析】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
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扬而学习。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儿童希望通过获得好成绩来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学习动机。
14.B【解析】场独立型的人更多地利用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A项错误;区分冲动型和沉思型的标准是反应的时间和准确性,C项错误;并不能说认知风格孰优孰劣,D项错误。
河南教师考试信息:2014年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卷(1)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C】【答案解析】:个案法就是对某一个体或群体组织在较长时间内(几个月、几年乃至更长时间)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的方法。
对几个学生的追踪调查,最好用个案法。
2.【D】【答案解析】:教师的成长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时间的过程,三个阶段的发展,最终变为成熟的教师,熟练的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作为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
3.【A】【答案解析】:教育心理学必须学习的心理内容有学生的学习、学习迁移和学习动机。
4.【C】【答案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5.【D】【答案解析】:认同的含义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6.【C】【答案解析】: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据化资料的常用工具,心理测验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人格测验包括多项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态度量表等。
7.【C】【答案解析】:概念学习是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
8.【B】【答案解析】: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奥苏贝尔教学原则之一,他提倡的是接受学习。
9.【A】【答案解析】:组合律表明,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的感知。
10.【D】【答案解析】: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创立。
[page]11.【A】【答案解析】:在接受学习中,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的联系有三种:下位、上位与组合。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共4套)目录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1) (2)一、单项选择题 (2)二、辨析题 (7)三、简答题 (8)四、材料分析题 (10)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2) (12)一、单项选择题 (12)二、辨析题 (18)三、简答题 (19)四、材料分析题 (20)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3) (21)一、单项选择题 (22)二、辨析题 (27)三、简答题 (28)四、材料分析题 (30)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4) (32)一、单项选择题 (32)二、辨析题 (37)三、简答题 (39)四、材料分析题 (41)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1)一、单项选择题1.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B.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C.教育者和教育内容D.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答案】A。
2.( )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A.备课B.课外辅导C.布置作业D.考试【答案】B。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D.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答案】C。
4.下列不属于课堂纪律类型的选项是( )A.教师促成的纪律B.集体促成的纪律C.自我促成的纪律D.学生促成的纪律【答案】D。
5.孔子的教育著作是( )A.《学记》B.《论语》C.《大学》D.《中庸》【答案】B。
6.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 )A.个别教学B.复式教学C.特朗普制D.设计教学法【答案】A。
7.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 )A.学年总结和学期总结B.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C.班级总结和教学总结D.学习总结和活动总结【答案】B。
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
(本⼤题共21⼩题,每⼩题2分,共42分)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 )。
延续性模仿性社会性永恒性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是( )。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社会人口数量和结果社会文化传统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曾经担任校长的帕夫雷什中学创立了几十个兴趣小组作为选择,这反映了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 )。
顺序性稳定性可变性个别差异性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曾提出过:“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论属于( )。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集体本位论个别差异性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变革中,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 )。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 )。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主题,课程任务,课程标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 )。
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通过检测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中学常用的评价方法,在一个测验中,衡量是否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所要测量的东西的指标是( )。
信度效度难易度区分度王老师在历史课上讲到抗金英雄岳飞时,从历史事实出发,高度赞扬了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同学们受到了感染,王老师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 )。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 )。
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班主任于老师通过委托任务和组织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 )。
榜样示范法品德评价法实际练习法情感陶冶法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 )。
适应对比联觉综合小琼十分内向,不爱说话,无论是在陌生的环境还是在家里,都少言寡语,这表明人格具有( )。
河南教育热点新闻:2014年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仿真题(2)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所有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要以这两个要素为前提。
2.B【解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3.C【解析】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其制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故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4.B【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涂尔干,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5.C【解析】要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与进步主义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6.B【解析】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7.C【解析】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8.B【解析】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9.B【解析】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
10.C【解析】略。
11.A【解析】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它包括语言文字说服和事实说服。
12.B【解析】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3.C【解析】性格可以做善恶评价,有好坏之分。
14.D【解析】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
其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三大特点。
15.C【解析】ABC理论中A代表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代表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代表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2014年河南教资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材料分析
题一)
材料一:
小王是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不专心,课后追逐打闹,乱花钱,无节制,甚至连乘车回家的钱都向老师借。
老师找他谈话后,他答应改正,但并无实际行动。
假如你是小王的老师,你将如何运用德育的有关知识来解决这一一现实问题。
【答案要点】
(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净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所以,在解决小王品德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提高小王的道德认识,又要重视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
(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升小王的思想品德修养。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并表现出来,从而进一步接受其检验的。
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因此教育者应把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和开展社会交往看成德育过程的基础。
(3)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思想内部的转化问题。
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4)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反复抓。
材料二
在某中学的一个学生宿舍中,照明灯突然熄了,同学们束手无策,叫来电工师傅。
电工师傅一看灯泡坏了,换了一个灯泡就好了。
同学们说,这么简单,我们自己也会换的。
过几天,灯又不亮了,同学们一检查灯泡,灯泡是好的,又没办法了,叫来电工,一检查,是保险丝烧坏了,换了一个保险丝,灯又亮了。
同学们说,关于保险丝,我们在物理课上也学过,怎么遇到问题就用不上呢?
请你运用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理论,分析上面这个案例。
【答案要点】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学生掌握了关于电路的物理知识,并不代表他具备了维修电路的能力,因此在启发学生掌握知识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多推荐:河南招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