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检测精讲精析(新人教版):第29讲新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艺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35.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三课时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循着线索·理一理][由表及里·想一想]1.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弹一星”研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破美苏两国的核垄断。
对此如何认识。
[提示]“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一星”研制战略的提出是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严峻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形势决定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已经形成,中国面临美苏的核威胁,为了打破美苏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但是打破美苏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只是客观目的,研制“两弹一星”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服务于社会主义和平建设。
2.美国大学太空政策专家麦柯迪说:“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中国已成为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天的国家,这令世界出现太空新秩序。
它向世界宣示,中国有技术和财力将航天员送上天。
”材料指的是哪一事件?中国能够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提示]事件: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取得成功。
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尤其是经济和科技实力的提升;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等。
3.有一位农民曾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论证说明“吃饭靠‘两平’”这句话。
[提示]邓小平的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选育出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吃饭问题。
4.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内涵有何不同?[提示]“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的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研究上的不同派别和观点,可以自由争论。
5.《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指出:“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规定考生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恢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生;修改政审标准,贯彻‘重在表现’的原则;严格考试制度,抵制和反对营私舞弊、‘走后门’等不正之风。
作业41 新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事业一、单项选择题1.(2013·盐城市模拟题)北京时间2012年6月24日,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蛟龙”号首次突破7 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7 020米,开创了世界同类型的科学作业类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这意味着“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自由行动。
这说明( )A.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C.深海探测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科技。
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故A项不正确;深海探测技术只是科技某一方面成就,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也不能说明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故C、D项不正确。
2.(2013·银川一中模拟题)世界大国普遍发展航天技术,下表反映了20世纪50~70年代这上述成果表明了当时(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②美苏两国在空间技术上处于领先状态③中国在空间技术上奋起直追④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国力大增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 B解析新经济政策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与20世纪50~70年代航天技术发展无直接联系,不符合题意,①②③都正确,故选B项。
3.(2013·金考卷系列)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就将发展科技事业摆到重要位置。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 )①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②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积累了科技、人力资源③增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④使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落后面貌得到了彻底的改观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 B解析“两弹一星”不仅增强了中国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奠定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准备了技术、人才条件,①②③项正确;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科技事业的面貌有了彻底的改观,科技实力快速提升,④项不符合题意。
第29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与教育考点一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1)目的:为了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成就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__原子弹__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东方红一号__”,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3)意义:打破了美、苏两国__核垄断__及对中国的核威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中国国防。
2.载人航天(1)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2)成就:2003年10月15日,“__神舟五号__”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3)意义: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成果: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__南优2号__。
(2)评价: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__水稻杂交__优势的第一人;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4.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的研制和发展①成就:1983年,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__银河—Ⅰ号__”计算机。
②地位:中国高性能__巨型计算机__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③意义:加速了国家__信息化__发展。
(2)生物技术①1965年,人工合成__结晶牛胰岛素__在中国首次实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②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我国政府最终确定每年4月24日为中国航天日,是因为(B)A.1964年的这一天,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B.1970年的这一天,我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C.1980年的这一天,我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D.2003年的这一天,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解析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空间技术,是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开端,故B项正确;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使我国进入核国家行列,与航天事业无关,故A项错误;我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与“航天日”不符,故C项错误;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是航天技术成就,但晚于B项,故D项错误。
2025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第29讲走向整体的世界1.(2023辽宁葫芦岛期末)在15世纪下半叶的西欧,虽然对黄金的渴求在社会各阶层间普遍集中,但最早支持开拓新航路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封建王室,第一批查找新航路的航海家或出身贵族,或渴望通过航海活动得到贵族头衔、土地分封等赏赐。
据此可知,新航路的开拓()A.带有社会转型期的特征B.根源于封建经济的进展C.巩固了欧洲的封建统治D.偏离了商业进展的潮流2.(2023山东潍坊二模)传统观点解释新航路开拓的缘由主要有东西方商路受阻、寻求黄金、宗教扩张等说法。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当时欧洲落后和衰落促使欧洲阶级冲突激化,导致欧洲力气被挤向地中海西部和大西洋,新航路开拓因此开放。
据此可知,关于新航路开拓缘由的生疏()A.说明历史解释具有不确定性B.随着争辩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缺少对当时其他视角的观看D.近期学者争辩比传统观点可信3.(2023海南高三模拟)16世纪,英国、荷兰等国相继开头在高纬度地区查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如荷兰的巴伦支曾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
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东西方的传统航路已被隔断B.欧洲商业危机急需得到解决C.英荷欲开拓最短的欧亚航线D.葡萄牙贸易垄断面临着挑战4.(2023北京丰台高三三模)新航路的开拓转变了欧洲人的眼界,此后,欧洲人不再用“地中海——大陆”观念,而是用一种新的观念来看世界。
欧洲的新观念应是()A.殖民观念B.海洋观念C.宗教观念D.商品观念5.(2023福建莆田二模)荔枝原产于中国。
1583年,在印度的葡萄牙人对荔枝已有记载。
1637年,英国旅行家蒙迪在澳门品尝过荔枝。
1810年后,葡萄牙人把荔枝引入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
这说明白()A.洲际间饮食习惯同化B.生物多样性被严峻破坏C.宗主国经济结构转变D.殖民扩张影响物种沟通6.(2023吉林高三二模)喝茶直接导致了对糖需求量的增加。
新航路开拓后不久,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开头在加勒比海地区种植甘蔗。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一、选择题1、某班历史小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C.“神舟”载人飞船试验成功D.选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世界之最”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需要世界领先,原子弹爆炸、“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和“神舟”载人飞船试验成功都不是世界第一,只有选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最为符合,故D项符合题意。
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52年”可判断此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再结合题干中的“工科系”“多科性工业大学”等信息可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开展工业建设,故B项符合题意。
此时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基本完成,故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高校的院系调整不仅仅局限于天津地区,同时也不单纯是为了天津的经济建设,故排除D项。
3、从1950年至1957年,《人民教育》杂志社在其所出版的77期刊物中刊登有关苏联教育的文章多达170篇。
此时,苏联教育凯洛夫的《教育学》在中国出版了29万册。
这样做有助于( )A.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B.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C.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D.促进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答案:B解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属于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方针,而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教育方针,故A项错误;据材料“出版的77期刊物中刊登有关苏联教育的文章多达170篇”“苏联教育凯洛夫的《教育学》在中国出版了29万册”可知,大量引进苏联教育思想,有利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故B项正确;学习引进苏联教育,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而不是确保苏联对华主导性,故C项错误;材料“出版的77期刊物中刊登有关苏联教育的文章多达170篇”“苏联教育凯洛夫的《教育学》在中国出版了29万册”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学习引进苏联教育,与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无关,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科技试题及答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科技试题:选择题1.(2014middot;桓台)“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hellip;hellip;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脱离饥饿。
”这里的“他”是()A.邓稼先B.袁隆平C.李四光D.华罗庚[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本题中只有袁隆平符合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hellip;hellip;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脱离饥饿,所以,这里的“他”只能是袁隆平。
2.(2014middot;嘉峪关)慈云桂七绝《银河颂》云:“银河疑是九天,妙算神机费剪裁。
跃马横刀多壮士,披星戴月育雄才。
”这首诗所描述的我国的科技成就是() A.大亚湾核电站建成投产 B.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成功D.基因工程技术不断进步[答案]C[解析]考查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从材料中“银河、妙算神机”等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计算机方面的成就。
故应选C。
3.(2014middot;淄博)小明的爷爷在20世纪50年代就读于某工业大学,当时他在校学习的课程有电工技术、电机学、电路分析原理、电机测试与控制等,可见学校重在培养实用型科技人才。
他说那时我国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该材料说明当时我国的教育()A.遵循旧中国的教育模式B.重视文理科院校均衡发展C.培养工业化建设人才D.实施“211工程”计划[答案]C[解析]“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正在进行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当时的教育就是为了适应这方面的需求。
A项旧中国的教育主要培养懂得四书五经的人才;B项材料强调理科,文理科院校发展并不均衡;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所以答案选C。
4.(2015middot;遵义)20世纪50年代,中国“红专大学招聘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
新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艺一、选择题1.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有关报道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
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
这说明( )A.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展示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2.(2013·河北石家庄模拟)右图为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而拍摄的人物传记电影——《仰望星空》剧照,2011年12月10日在北京首映。
钱学森最大的贡献是( ) A.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B.主持实施国家载人航天工程C.参与组织“两弹一星”的研制D.力倡“863计划”“星火计划”3.(2013·吉林长春模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粮食人均不足400千克,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要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途径是( )A.开垦荒地,搞好国土开发和整治B.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C.加强科技研发,提高单位面积产量D.调整农业结构,增加粮食种植面积4.杂交水稻被国际上称为“第五大发明”和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这是因为( ) A.它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B.有许多国家引进杂交水稻C.它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D.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5.从模仿追踪、重点突破到自主创新、引领未来,60年来,无论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在前沿技术探索方面,中国科技界常有“惊人”创举。
这“惊人”创举有( )①“文革”期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②涌现了诸如钱学森、袁隆平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③“一五”期间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④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6.“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两个方针适用的领域分别是( )A.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B.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C.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D.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7.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创作的主旋律是( )A.推进近代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B.揭示社会矛盾真实反映社会各阶层状况C.讴歌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颂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风貌D.以歌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材为主8.(2013·皖南八校联考)1967年,有位作家说:“曾经有人说过,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
我却要说,做文人难,做作家更难。
”这位作家这样说的原因是( )A.19世纪60年代缺乏创作素材B.作家搞创作比较辛苦,得不到社会的认可C.“文革”期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D.改革开放以后,“双百”方针没有得到及时恢复9.《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
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
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
”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出自(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0.(2013·合肥模拟)2013年是高考制度恢复36周年。
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
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11.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
此图不能反映( )A.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民众重视B.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C.“文革”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招生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1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改革开放国家重视教育,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提出的指导方针是( )A.优先发展教育B.尊师重教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D.科教兴国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两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者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材料二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向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系统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
在自然科学工作方面,他指出:“在某一种医学学说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签……就是错误的。
”在文学艺术工作方面,他指出:限制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人物等等,这种限制是不对的”。
材料三1965年11月10日,经过毛泽东审定批准,上海《文汇报》发表了经江青秘密策划授意姚文元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并让全国各报刊转载。
文章发表后,立即遭到了历史学界、文艺界及其他各界的强烈反对,纷纷指责姚文元的文章对吴晗的批判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2月21日,毛泽东同陈伯达等谈话时却说,姚文元的文章“很好,缺点是没击中要害。
《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
彭德怀也是‘海瑞’。
”这样把《海瑞罢官》同彭德怀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它直接具有政治性质了。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中心问题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双百”方针的具体含义。
(3)分析材料三给文艺事业带来的危害。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我们应如何坚持“双百”方针?14.(2013·山东临沂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长远看,要注重教育和科技……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邓小平材料二教育对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胡锦涛请回答:(1)“文革”后初期,最牵动人心、最能说明“把教育问题解决好”的事件是什么?起了怎样的作用?(2)邓小平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有哪些?(3)材料二对教育发展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课时作业(三十三)一、选择题1.B 航天事业的发展说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故B正确;中国现在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故A错误;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表现,但不能说其决定国家的兴衰,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我国科技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C 钱学森是中国的“航天之父”,为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A、B、D三项不是钱学森的贡献。
3.C 注意题干“首要途径”的限制,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都相对稳定,对于解决粮食问题的影响都有限。
4.C A项是从国内意义论述,题干要求从国际意义上考虑,A不符合。
B、D两项说明的是杂交水稻的推广,不能说明该发明的结果。
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使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有助于缓解人地矛盾,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5.A 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1965年,在1953—1957年“一五”计划之后,故应排除③。
6.C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指文学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科学技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7.C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不同社会性质的文化的理解以及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从我国文艺创作的题材、内容等方面进行概括,可以看出C项最能表述题意。
8.C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67年”,此时处在“文革”时期,“双百”方针受到破坏,作家很容易被扣上反动分子的帽子受到批斗。
9.A “简单识记、扫盲和识字教育”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任务,选择A项。
10.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历史证明,推荐上大学的办法完全违背了教育规律,扭曲了人才观。
1977年恢复高考促进了教育春天的到来,也是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
它为全体人民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C项正确。
11.D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教育事业。
解题关键是对备选项做出正确判断,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不断增加,说明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也说明高校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培养了更多的人才。
但高等教育质量如何与高校招生和报考人数多少无关,故D错。
12.C 优先发展教育、科教兴国是发展战略,尊师重教是思想观念,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才是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二、非选择题13.解析:第(1)问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应是“双百”方针,在回答第(1)问基础上再回答第(2)问“双百”方针的具体含义。
第(3)问要结合材料三指出给文艺事业带来的危害。
第(4)问应综合归纳正确处理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的关系,坚持“双百”方针。
答案:(1)提出必须实行“双百”方针。
(2)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3)伤害了许多知识分子,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
(4)正确处理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
14.解析:回答第(1)问时注意“最牵动人心”信息;第(2)问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回答第(3)问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信息,在此基础上归纳要点。
答案:(1)事件: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作用: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恢复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拔和培养了大批人才,对我国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主要贡献:①“文革”后对教育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②主张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③提出“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3)具体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强化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