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及其相关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坊庄完小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一、课题的提出1.社会现状的需要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
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
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理解帮助他人,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的心,.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人。
在学生内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一生。
对塑造儿童完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抽查数据摸底抽查”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示景仰自己的父母,“更何况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
青少年感恩、基本心理需要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一、概述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下,互联网已经深入渗透到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其心理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病理性网络使用,即网络成瘾或过度依赖,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学业和社交关系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感恩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感恩、基本心理需要与病理性网络使用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本研究将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青少年感恩、基本心理需要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研究现状,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和争议点。
通过实证研究,探讨青少年感恩、基本心理需要与病理性网络使用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相互作用机制和影响路径。
本研究将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建议,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减少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发生。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有助于深入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和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通过揭示感恩、基本心理需要与病理性网络使用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
1. 介绍青少年感恩、基本心理需要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概念在当今数字化时代,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与此同时,青少年的感恩心态和基本心理需要也对其健康成长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感恩、基本心理需要与病理性网络使用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们需要明确青少年感恩、基本心理需要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概念。
感恩是指个体对他人、社会或自然所给予的恩惠和帮助产生的一种积极情感,表现为对他人善意的感激和回报。
在青少年阶段,感恩心态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他们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
基本心理需要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普遍追求的心理满足,包括归属感、自主性和胜任感。
感恩的内涵理论机制与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围绕感恩的内涵理论机制展开研究,引言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接下来正文部分首先解释了感恩的定义和内涵,其次探讨了感恩的理论基础和心理机制,然后介绍了感恩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
结论部分总结了感恩研究的启示,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感恩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感恩的概念,促进感恩情感在个体和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发挥。
【关键词】感恩、内涵、理论机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定义、理论基础、心理机制、研究方法、研究进展、启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感恩是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在当今社会,感恩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感恩的定义和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开始探讨感恩背后的理论基础和心理机制。
感恩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情感体验的本质,还可以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实践感恩的行为。
深入探讨感恩的内涵理论机制及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感恩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
从个体层面去思考感恩的意义和作用,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具有实践价值的建议。
了解感恩研究的背景及相关理论机制对于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感恩不仅是一种个体情感体验,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传承。
感恩的内涵离不开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对感恩的研究也离不开对人类情感和行为的深刻理解。
1.2 研究意义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和多样化,人们在面对种种挑战和困境时往往需要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培养和提升感恩情感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感恩的内涵理论机制和研究进展,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理解感恩的重要性和影响,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增进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
深入研究感恩还可以为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提供丰富的研究对象和实践应用基础,有助于推动学科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感恩教育开题报告(3篇)感恩教育开题报告(精选3篇)感恩教育开题报告篇1一、课题的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
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从此养成的,并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当前在我们的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少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某学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40%的学生敬仰科学家,35%的学生敬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1.5%的学生表示敬仰自己的父母,而敬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达到2.9%,几乎是崇拜父母的两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
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现状之一:家长溺爱严重如今的少年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的掌上明珠。
在众多长辈的呵护下,他们已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有求必应”,对孩子的学业要求期望甚高。
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导致孩子人格发展不平衡。
很多孩子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表现冷漠;孝敬之情在心目中淡化,只知受宠,不知感恩。
现状之二:社会影响深远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里,一些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道德观发生了扭曲。
他们自私、骄横、冷漠、不善于合作。
使得未成年人,也受到了他们的负面影响,缺乏“感恩”的意识。
现状之三:学校教育缺乏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学校教育始终未能摆脱考试的圈子。
教育看分数、教师压力大,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感恩的教育。
20__年“六、一”学校组织庆祝会,学生带上凳子到操场观看。
班主任为了调查学生的感恩现状,有意不拿凳子到操场。
科研课题结项感恩词
在此,我们深深感谢所有参与和支持本科研课题的各位同仁、合作伙伴和相关部门。
是你们的付出和帮助,让我们的科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并圆满结项。
感谢我们尊敬的导师,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我们指引研究方向,提供学术支持,帮助我们成长。
感谢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大家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
感谢合作伙伴和相关部门,你们的协同作战和资源支持,让我们的研究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和同行,你们的宝贵意见和无私分享,让我们受益匪浅,拓展了研究视野。
感谢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你们的鼓励和陪伴,让我们在科研道路上更加坚定和执着。
最后,我们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有机会投身科研工作,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科研课题结项不是结束,而是新的起点。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不懈奋斗。
再次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单位和个人,愿我们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感恩教育课题报告感恩教育课题报告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十分的重要,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
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感恩教育课题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感恩教育课题报告1一、课题的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
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从此养成的,并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少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某学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40%的学生敬仰科学家,35%的学生敬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1.5%的学生表示敬仰自己的父母,而敬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达到2.9%,几乎是崇拜父母的两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
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现状之一:家长溺爱严重如今的少年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的掌上明珠。
在众多长辈的呵护下,他们已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有求必应”,对孩子的学业要求期望甚高。
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导致孩子人格发展不平衡。
很多孩子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表现冷漠;孝敬之情在心目中淡化,只知受宠,不知感恩。
现状之二:社会影响深远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里,一些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道德观发生了扭曲。
他们自私、骄横、冷漠、不善于合作。
使得未成年人,也受到了他们的负面影响,缺乏“感恩”的意识。
现状之三:学校教育缺乏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学校教育始终未能摆脱考试的圈子。
教育看分数、教师压力大,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感恩的教育。
感恩研究报告
感恩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感恩是一种积极情感,具有重要的人际和心理健康影响。
近年来,感恩研究在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索感恩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感恩对人际关系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选择一定数量的被试参与实验。
被试将填写关于感恩、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相关问卷,包括感恩量表、幸福感问卷和人际关系满意度问卷。
三、研究结果
根据回收的数据分析,发现感恩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感恩程度越高的个体往往拥有更高的幸福感和更强的社交能力。
此外,感恩还与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呈正相关。
感恩心态使个体更容易与他人建立积极互动和融洽关系。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证实了感恩对个体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
感恩能够增加个体的幸福感,提升社交能力,并促进人际关系的满意度。
因此,培养感恩心态对个人的发展和幸福至关重要。
五、研究启示和建议
本研究结果可为心理学领域的实践提供一定启示。
个体应当积极培养感恩心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在与他人交往时,
表达感恩之情能够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心理学工作者可以进一步探索感恩的机制和培养感恩的方法,以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务。
六、研究局限和展望
本研究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结果可能受到主观因素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更多的方法,例如实验设计和长期追踪调查,来进一步验证和探索感恩的影响机制。
此外,本研究仅聚焦在个体层面,后续研究可以从社会群体和文化因素的角度进行探索。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作者:————————————————————————————————日期:ﻩ坊庄完小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一、课题的提出1.社会现状的需要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
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
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
实验动物感恩心得有:
1.感激实验动物为科学研究做出的贡献:实验动物通过参与科学
实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
疾病机制、药物研发等。
我们应该感激它们的贡献,尊重它们
的生命价值。
2.尊重实验动物的权益和福利:在进行实验动物研究时,我们应
该遵循伦理规范和动物福利保护法规,确保实验动物的权益和
福利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我们应该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使用
的数量,提供适当的生活环境和饲养条件,减轻它们的痛苦和
不适。
3.努力寻求替代方法和技术:为了减少实验动物使用和保护它们
的权益,我们应该积极寻求替代方法和技术,如体外实验、计
算机模拟等,尽量避免或减少对实验动物的实验使用。
同时,
我们也要支持和推动相关的替代方法研究和应用。
4.持续学习和反思:与实验动物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持续学
习和反思,不断提高对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问题的认识和意识。
我们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和研讨会,与同行交流经验,探讨如
何更好地保护实验动物的权益和福利。
总之,感恩实验动物意味着我们要尊重它们的权益和福利,感激它们为科学研究做出的贡献,并积极推动替代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以减少实验动物使用的数量和痛苦。
感恩相关研究综述谷虹摘要:感恩有助于提升个人生活的幸福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有关感恩的研究逐渐被人重视。
本论文着重于感恩的定义、感恩的测量、感恩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积极心理情感的训练.关键词:感恩测量积极心理训练影响因素前言:感恩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感恩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愈来愈受重视.感恩缺失,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心理问题,它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幸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体验和表达感激的能力是情感健康中一个重要的、然而却被严重忽视的一个方面。
与此同时,他认为忘恩负义是情感病态的明显标志。
这种情感病态普遍地存在于社会中,比如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同事之间以及伙伴之间。
恢复感激意识,既能够避免人们贬低日常生活的价值,同时又能够重新激发出高峰体验,它对于情感健康十分重要。
相比国外而言,国内心理学界对感恩的研究尚处于引进和零星探索阶段(董霞,张宁,姜婷娜,2008;石国兴,祝伟娜,2008;董霞,张宁,2009;张利燕,侯小花,2010;孙配贞,郑雪,余祖伟,2009,2010)。
为此,对当前国内外感恩的研究进行理论梳理并予以述评,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感恩的研究现状,以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和兴趣,还为随后的实证研究做了必要的铺垫。
一、感恩的定义感恩(gratitud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gratia",意指恩惠、仁慈或感激.在中国,“感恩"一词最早出现在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在国外,关于感恩的理论很多,如感恩的认知情绪理论、感恩的情感体验理论、感恩的拓展建构理论、感恩的道德情感理论等。
感恩及其相关研究
作者:魏昶刘宝孔祥娜郑珍
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23期
摘要:感恩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本文对感恩的概念、测量方法及相关研究做了简要介绍,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Abstract: The study of gratitude is a new domain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This article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gratitude on concepts,measurements and correlational researches,and prospects the future in this field.
关键词:感恩;综述;幸福感
Key words: gratitude;overview;well-being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320-01
1感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1.1 感恩的概念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感恩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感恩是一种积极情绪,是受惠者在接受到施惠者的恩惠之后在内心产生的一种冲动,它促使受惠者为已收到的恩惠做出回报[1]。
1.2感恩的测量方法
1.2.1 国外感恩问卷和量表国外的量表主要有以下四种:感恩形容词评定量表(GAC)、六项目感恩问卷(GQ-6)、GRAT和AS。
GAC和GQ-6均由McCullough等人(2002)编制,GAC由感激的,感谢的,欣赏的三个词构成。
GQ-6从“强度、频度、密度和广度”四个方面对个体的感恩进行考察。
GRAT由Watkins等人(2003)编制,问卷包括三个维度:丰富感、感恩他人和简单感激。
AS由Adler和Fagley(2005)编制,该量表包括八个分量表:关注“拥有”、敬畏感、宗教仪式、当前时刻、自我/社会比较、致谢、失去/逆境和感激他人[2]。
1.2.2 国内感恩量表目前,国内自己编制的量表有:马云献和扈岩(2004)编制的大学生感恩量表,该量表将感恩分为四个维度:深度、频率、密度和广度;赵国祥和陈欣(2006)编制的初中生感恩量表,该量表按内容把感恩分为三个维度:人物取向、事物取向和道义取向。
[2]
2感恩的相关研究
2.1 感恩与人格在此类研究中,感恩与John,Donahue和Kentle编制的大五人格问卷的研究中结果表明,感恩与宜人性正相关。
如Saucier和Goldberg(1998)研究结果表明,开放性与感恩低相关,宜人性与感恩高相关。
McCullough等(2002)的研究发现,情绪性与感恩负性相关,宜人性、外倾性与感恩正性相关[3,4]。
2.2 感恩与心理健康Laird等(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习惯于感恩的个体对疾病的康复抱有更大的希望,较少的体验到抑郁、焦虑情绪。
Emmons,Kneezel (2005)将感恩视为情绪和精神功能健康的表征[3]。
国内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感恩水平与总体心理症状及各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焦虑、精神病性)都存在极其显著地负相关,说明感恩与心理健康是积极相关的[5]。
2.3 感恩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主观幸福感以快乐论为基石,认为幸福就是情绪愉快和生活满意[6]。
McCullough等人(2002)研究结果表明,感恩个体报告经历更多的生活满意度、乐观、活力、更少抑郁和妒忌[2]。
Watkins等人(2003)研究表明感恩与幸福感两者可能是螺旋上升的关系[3]。
国内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感恩与总体主观幸福感及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这五个因子存在极其显著地正相关,与对健康的担心这一因子存在显著地负相关,并且,感恩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线性关系,感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幸福感做出预测[5]。
初中生感恩与生活满意度及其分量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正性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7]。
心理幸福感(PWB)以实现论为基石,认为幸福是个人潜能的实现[6]。
Ryff(1989)提出六因素模型,认为心理幸福感六种成分构成:自主、环境控制、个人成长、积极关系、生活目标和自我接纳。
研究表明感恩对于个体心理幸福感具有独特的贡献。
Ryan和Deci(2001)提出自我决定理论(SDT),指出人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
研究表明感恩与个体三种基本需要显著正相关[2]。
2.4 感恩与亲社会行为感恩作为一种正性情绪,文献回顾表明,感恩可以促使个体作出亲社会行为。
如Graham(1988)的研究发现,被帮助后产生感恩情绪的个体,在以后的人际互动中,对帮助者或他人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可能性更大[3,4];McCullough等人(2002)研究发现感恩倾向高的人更多地表现出亲社会行为[7];Bartlett&Desteno在感恩、中性、积极情绪三中条件下,结果显示感恩条件组被试在问卷上所花时间较其它两组多,表明对感恩的实验操纵能激发更多的亲社会行为[8]。
3未来研究的思考
3.1 当前感恩的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感恩研究十分有限,因而非常有必要检验感恩的文化的普遍性和特异性。
3.2 当前感恩研究对象主要为成年人,青少年是感恩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青少年群体的感恩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建岭.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D].开封:河南大学.2005.
[2]喻承甫,张卫,李董平,肖婕婷.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10-1121.
[3]董霞,张宁,姜婷娜.感戴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953-954.
[4]张慧影,董晶,范娟娟.关于感恩研究的综述[J].价值工程,2010,(5):226-227.
[5]董霞.感戴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6]张陆,佐斌.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34-139.
[7]祝伟娜.初中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953-954.
[8]张利燕,侯小花.感恩:概念、测量及其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39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