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 专题一 散文 考点针对练(一)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3
高频考点三披文入意,览象外主旨——体会语句含意(2012·大纲全国)《听朗诵》(原文见本专题高频考点二“规范:审题·答题”部分)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1)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因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
(2)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
解析考查对含蓄语句的理解。
(1)首先要明确“这些情景”“这些声音”指什么,显然,是“奔走街头",是“振臂高呼”,是革命青年为革命献身的具体行动。
那么“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当既指那个时代离得久远了,又指革命精神离得久远了.作者说这些又是针对当代文坛而言的,充满无奈和隐忧.可综合以上分析作答.(2)作者的心情由“不安定”到“平静"的原因是“想到这里”,那“这里”指代什么?联系上下文,“这里”应既指“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也指鲁迅用充满血泪的道义文字,使青年作家的形象永远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2011·大纲全国)《针挑土》(原文见本专题高频考点二“5年高考”部分)2.“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用意:①总括上下文的相关内容,②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
考点二浓缩的都是精华——概括段(层)意、主题[](2011·大纲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针挑土芳菲从湘西回,和朋友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得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一边说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
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
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
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
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
如今每年都会回几趟,带游人,带捐款;关键是,耐心地、苦口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
“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态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存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经济收益的活计。
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有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
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
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
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知黑妮要,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
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
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的。
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一、散文概念散文概念有广狭之说。
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古代无“散文”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指的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情的文体,这一概念广为公众所接受。
狭义的散文专指抒情散文。
二、散文的文体特征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的。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散文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应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1)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2)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三、散文的种类1.写人记事类散文(1)以记叙人、事为主要内容。
这类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突出特色,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考点提升练(一)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严冬,荒野,松柏郭枫[来源:Z。
xx。
k。
Com]①在黄淮大平原上,冬天,是风和雪撒野的世界。
风,从塞外卷着严寒而来猛烈地袭击我们荒凉的小村庄。
除非在落雪的时候,天地才会静寂下来,至于无风无雪而又有暄和的太阳温暖着咱们的日子,这是不多见的。
[来源:学,科,网Z,X,X,K]②北方冬天的风,是贼,是无孔不入的恶贼,可恶的风,对于贫苦人家,从来不会停止无情的摧残。
走在风中,单薄而破敝的冬衣,怎么裹紧也包不住全身的抖,凛冽的寒气,一直就吹透到骨子里去!到了夜晚,寒风摇撼着茅屋,门面吱吱作响,屋子颤抖着仿佛要被寒风席卷而去。
在凄厉的夜风呼啸中,屋外,不时传来树枝折断的声音,冬夜,谁知道有多么漫长?③落雪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雪花的美丽呢?真让我们傻里傻气的庄稼人无法明白。
不错,庄稼人也喜欢冬天下几场大雪,那是为了期待,期待明春的麦苗可以长得茁壮,真正在大雪天,还是冷得使人没处躲。
尤其在化雪的天气,多少人都冷裂了皮肤,冻坏了身子!谁还会赞颂雪花呢?在那种年头,谁能拥有围炉赏雪的雅趣?④不用说,在风雪的旷野里,所有的树都失去了颜色;只有松柏,才能挺立在严寒中擎起一树蓊郁的墨绿。
可是,小时候,只记得松柏总是种在一些大户祖茔的基地上,每回经过,就觉得雪地里的黑松林,特别神秘,特别恐怖,黑黝黝里面藏着什么,心里认定那些松柏不是属于我们的,读书之后,书中有数不尽的松柏赞歌;不管书上怎么说,我还是喜欢活在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树。
我喜欢柳的娇柔、榆的粗犷、白杨的潇洒。
我喜欢槐、椿以及各种常见的树木。
我还是不喜欢松柏,总觉得松柏不是我们的。
直到我走出了家园,跋涉过千山万水,看遍了人世的冷暖沧桑,渐渐地,我才懂得,松柏,是多么可傲的树!⑤松柏,挺立在山峦的最高处,与白云絮语,与天风唱和,在苍茫的天地之间,树立出一种生命的风范。
它站在高处,超脱于红尘之外,让群树仰望,仰望而无法企及。
考点针对练(五) 形象内涵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南山雨董桥三四十年前我带着家小香港谋生,白天做两份兼差的工作,晚上给报纸杂志写稿翻译,三口生计勉强应付,偶然碰到意外支出,变卖细软的落难举措还是有的。
这样熬了两三年,老二出世的时候,我去应征一份工钱优厚的职务,连过三关,十拿九稳,竟然落空。
那期间,石初先生辗转知道了我的境遇,有一天约我到莲香茶楼喝早茶。
是农历腊月,天刚亮,楼上靠窗的茶座冷得很,他殷殷劝我多吃点心暖胃,尽说些不着边际的闲话,下楼道别之际,徐徐从大衣口袋里摸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给我,是他早年手抄的一些田园诗,喃喃说:“这些诗写得清爽,念起舒服。
苦闷的时候读读诗词,日子会变得漂亮些!”风很大,我走到大马路一家绸缎庄的屋檐下翻出诗册,浓浓淡淡的墨色录了许多唐诗清诗,范石湖的作品不少,最后一页是毕九歌的一首七绝:“芍药花残布谷啼,鸡闲犬卧闭疏篱。
老农荷锸归晚,共说南山雨一犁。
”那天晚上天更冷,石初先生打电话言归正题,要我宽心,用了“事缓则圆”四个字劝我再碰碰机缘,说他一九五二年刚香港也磕磕绊绊,困顿无助,天天晚上读诗抄诗解忧。
我说石湖的诗我小时候读得多,倒想知道毕九歌是谁。
他说那是清代王渔洋《古夫于亭杂录》里抄到的,只知道他字调虞,渔洋同邑大司亨的后人,能诗,可惜只流传了那一首七绝:“可见名与利那玩意儿都是注定的!”[] 石初先生到死也没有成过名。
他茶余饭后即兴写写的游戏文字,怎么说都不输那些名家的笔墨,绝对值得付梓流传。
事实竟然不是那样。
他的旧诗词,他的白话文,他的英文、法文、拉丁文,全是他七十二年人生中默默修炼的正果,知道的人却太少太少了。
我是一九六五年才从台北带着父执宋伯伯的信去看申先生(石初先生姓申)的。
他住半山般含道,四十出头,白皙的皮肤衬着白皙的衬衫,纤秀的金丝眼镜把一张瘦长红润的脸映得更清贵。
他声音低沉,讲话很慢,地道的英国风度,一点不带上海人的阔气和喧阗。
那次初识之后,他记起会打电话问我近况,约我在中环他做事的洋行附近吃个午饭聊聊。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散文知识储备(一)、明确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三)、散文的分类(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五)、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主旨归纳七法。
(1)从分析标题人手。
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的标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
有的标题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主旨,但为分析、归纳文章主旨指明方向。
(2)从分析材料人手。
材料是表现文章主旨的基础,可以通过材料蕴含的意义总结主旨。
(3)从分析首段人手。
文章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
(4)从分析篇末人手。
许多记叙文都是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意思,分析结尾段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主旨。
(5)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
叙事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图。
同时,议论、抒情的句子中,可以直接看到作者感情的变化。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训练(1)(含解析)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训练(1)(含解析)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训练(1)(含解析)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散文阅读训练(一) 结构思路李仕才[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烛台:古老的守夜者李汉荣①母亲用过的烛台,我小心地保存了下来。
我保存了一角古中国的夜色。
②这是她的先人传下来的.先人把他们的夜晚传给她,也把烛光传给她。
③面对这方烛台,我看见母亲的夜晚,祖先的夜晚,以及祖先的祖先的夜晚。
连续不断的夜,一直向后退去、汇聚,终于浩瀚成历史的深海。
④我想象,母亲是怎样用一星烛光,泅渡了她一生的长夜?⑤烛光里,母亲纺织、缝补、浆洗,读经、静坐,她小小的身影,小小的心跳,是无边夜色里最温情的细节.⑥烛光里,母亲眺望明月,月亮也踱进窗子,天上的光亮与人世的光亮,相会在母亲周围,争着画她的影子。
母亲看见了两个影子,两个影子都是她!月亮的手要领她到天上,蜡烛的手要留她在地上。
多好的光啊,它们都这样熟悉她、爱她、安慰她。
母亲竟然爱上夜晚了。
白昼是相同的白昼,相似的人生,而夜晚,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秘密,在烛影里飞过的虫儿都有自己的秘密.母亲于是望望窗外,她看见那么多星星挤在窗口看她,她一眼就认出了她最熟悉的那颗星星,那是多年前,她留在天上的一个记号,一个温暖的记号.而地上,她的两个影子,也望着天上,也在辨认闪烁在高处的秘密记号。
专题14:现代文阅读(散文)一、考点梳理散文大致分为三类:记叙性的散文——写人叙事类;描写性的散文——写景状物类,抒情性散文;议论性的散文——哲理性散文。
第一类我复习专题将其归为“叙事文”中复习,第三类初中不作要求。
本专题复习的“抒情文阅读”即指第二类写景状物类抒情散文。
此类散文又有两小类:①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借景抒情):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②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以物喻人):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散文特一是文学性(形象性),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借助人物、景物(意象、意境)表达思想情感;二是选材的多元性:散文选材非常广泛,可以多角度,多侧面选材,也可以跨时空选材,信马由缰,但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统一的。
所谓“形散神聚”。
抒情散文阅读考点:1.理解词语的含义(表层、深层)。
这一考点基本与其它文体的阅读相同。
不过,抒情散文最讲究语言美感,所以分析(或赏析)字词的含义尤其重要,往往一个字语蕴含着丰富的含义,不仅要求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情感和内涵,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感,考查的是学生对散文语言中字词的理解与感知能力。
字词的含义一般可从表现景物的特点和表达作者的情感来分析。
2.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内容上,结构上)。
这一考点与叙事文阅读的查考基本相同。
在抒情散文中,句子的表达作用一是在文章的结构上有点明中心、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和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等作用。
二是在文章内容上表现景物的特点、表作者情感、突出主题、引发读者思考等方面来解答。
3.概括作品或文段内容。
专题一散文高频考点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分析作品结构(2012·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往事(二)①冰心是除夜的酒后,在父亲的书室里。
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的沉默——我站起,双手支颐,半倚在几上,我唤:“爹爹!”父亲抬起头来。
“我想看守灯塔去。
”父亲笑了一笑,说:“也好,整年整月地守着海——只是太冷寂一些。
”说完仍看他的书。
我又说:“我不怕冷寂,真的,爹爹!”父亲放下书说:“真的便怎样?”这时我反无从说起了!我耸一耸肩,我说:“看灯塔是一种最伟大,最高尚,而又最有诗意的生活……”父亲点头说:“这个自然!”他往后靠着椅背,是预备长谈的姿势。
这时我们都感着兴味了。
我仍旧站着,我说:“只要是一样的为人群服务,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固然不必避世,而因着性之相近,我们也不必避‘避世’!”父亲笑着点头。
我接着:“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的,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父亲只笑着。
我勇敢地说:“灯台守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
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的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地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
除却海上的飞鸥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接触。
除了骀荡的海风,和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
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②的了!”言次,他微叹。
我连忙说:“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我晚上举着火炬,登上天梯,我觉得有无上的倨傲与光荣。
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了海上的腥风,驱使着如意的桅帆,自以为不可一世,而在狂飙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他们却蹙眉低首,捧盘屏息,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的光明!这一点是警觉,是慰安,是导引,然而这一点是由我燃着!”父亲沉静的眼光中,似乎忽忽地起了回忆。
“晴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
风雨之日,我倚窗观涛,听浪花怒撼崖石。
考点针对练(一)散文结构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背水的日子
桃花[来源:]
怀念背水的日子。
一路咕咚、咕咚背回来的水多甜啊!
水井为一林老树掩映,水井沿上常年绿树葱茏。
初夏时候,漫山的野百合,在风中摇曳飘香。
秋天黄昏,那一树一树的黄连树叶,宛如天边的晚霞,红得似火,燃碎一寨的宁静。
冬天下雪时,山崖上零零星星的积雪仿佛百合又开花。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背水,要清晨去。
那时,井边好热闹,木水桶一溜儿排放在哨台上,背水的人们在井边嬉闹着。
只有舀水的人静静地蹲在井边,埋下身子,用木瓢从井里一瓢一瓢地舀水,身影在井里晃晃悠悠。
待舀满一桶,轻轻地跳下井台,将麦秸编的垫圈放在桶底和后腰接触的部位,桶绳往肩上一挂,微直起身子,便一路咕咚、咕咚将井水背回去了。
1.文章第一段十分简洁,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
答案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总领全文;③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④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解析对此类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它和标题是否有联系,能否起到点题作用?它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是总领全文,是引出下文,还是为后面的内容作铺垫?它对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有何作用?有没有运用修辞?
其作用是什么?根据这些逐项对照,不难概括出答案。
(2009·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
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
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
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却是那样脆弱和渺小。
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
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
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节选自《木车的激情》)
2.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②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来源:Z§xx§]
解析题目把“木车的激情”与“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对举出来,暗示解题须解说后者对照前者的原因。
这种原因,应该从内容表达与结构脉络两方面分析。
在内容表达方面,描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是为了衬托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的“激情”;在
结构脉络方面,是为了引起下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夜宿乌镇(节选)
朱希和
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
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苏州、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
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心仪已久的乌镇——那个目前还相对原始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的小镇。
进入乌镇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弄,枕河人家,立刻给我一种江南水乡风韵的惊喜。
……
晚饭后我去夜游,这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
……
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
夜梦里,我于烟雨濛濛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路,寻找那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
与其说是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化的残梦。
忽又觉得天上飘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徜徉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未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
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
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
3.文章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梦,从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
答案①照应开头的江南正在远逝,点明并深化了文章主旨;②作者表达了对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的忧思与伤感,并发出了拯救江南文化的呼声。
[来源:学|科|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苔藓
李汉荣
苔藓。
苔藓。
苔藓……
忍不住轻轻喊了三声苔藓,一些古老的凉意,便从舌尖上生起,继而蔓延到口中、胸中、足底,最后整个身心都浸润在一片古老而幽深的凉意中。
苔藓。
苔藓。
苔藓……
当我禁不住连续写这两个字的时候,我感觉到满纸都是碧绿和幽蓝。
我在森林里见过苔藓,满怀敬畏地从它身上轻轻踩过。
……
我在悬崖上见过苔藓,在那样陡峭的命运里,石头们站立着,使劲支撑着庞大的山体。
……
我在寺庙里见过苔藓。
……
我在《诗经》中,在陶渊明、谢灵运、李太白、王维、苏东坡的诗文中见过苔藓。
……[来源:学科网ZXXK]
是的,大地上的苔藓越来越少了,到处是人的潮水,人的声浪,人的侵入!都市在扩张,水泥在扩张,废气和噪音在扩张,而田园在萎缩,山水在日益脱去它天然的风骨和神韵。
我们踩在水泥地上,踩在钢铁上,踩在消费和效益的高速公路上,踩在一切人造的坚硬冰冷的物体上。
我们的身心都日益变得坚硬冰冷而缺乏弹性和水分。
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苔藓吗?不,我们失去的是这个世界最古老最朴素也最纯真的记忆。
苔藓是我们的老师。
你看,它那样谦卑地倾听大地的心跳,不动声色地营造着一片又一片碧绿和幽蓝,守护古老而纯真的记忆。
[来源:学,科,网Z,X,X,K]
苔藓。
苔藓。
苔藓……
(选自《散文》,有删节)
4.“苔藓。
苔藓。
苔藓……”这段话在文中多次出现,从全文结构上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
答案①是抒情载体、线索,渲染、升华感情;②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解析注意问的是“结构”的作用。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