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文学常识:前后七子特点及代表人物
- 格式:doc
- 大小:16.09 KB
- 文档页数:1
三曹七子一蔡一、建安文学1.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代表作家:三曹、七子、一蔡。
因居邺城,形成以三曹为中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2.建安风骨:建安作品反映现实动乱和人民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理想和积极进取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3.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小谢:谢朓)二、三曹1.曹操:东汉,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
鲁迅:“改造文章的祖师”。
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
(1)典故:挟天子以令诸侯、望梅止渴、横槊赋诗、迎回文姬。
(2)《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曹丕:三国魏,字子桓。
命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
(1)《燕歌行》: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2)《典论·论文》: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3.曹植:三国魏,字子建。
建安之杰。
谢灵运:“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才高八斗、七步成诗。
(1)《洛神赋》:凌波微步,区分《洛神赋》和《洛神赋图》(顾恺之画作)。
(2)《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3)七步成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七子1.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孔融:孔子二十世孙,孔融让梨。
《论盛孝章书》:“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3.王粲:建安七子之首、七子之冠冕。
曹王:曹植、王粲。
4.阮瑀: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位列“竹林七贤”。
四、一蔡1.蔡琰,本字昭姬,晋朝避司马昭讳称文姬。
蔡邕之女。
(1)文姬归汉:东汉末,中原大乱,原本归降汉朝的南匈奴趁机叛乱,为匈奴左贤王所掳,生育两个孩子。
2017年高考语文——文学常识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中文1001班陈玲 5浅论前后七子的异同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
前七子是指弘治、正统年间倡议复古的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其中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
后七子是指嘉靖、万历年间的复古派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关国伦,其领袖为李攀龙、王世贞。
前后七子的共同文学主张主要有两个:一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他们提倡向秦汉盛唐学习。
李梦阳《缶音集序》曰:“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咏,高者犹足被管弦。
宋人主理而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又作诗话教人,人不复知诗矣。
诗何尝无理,若专作理语,何不作文而诗为耶?”何景明《杂言》也说:“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
”王世贞则明确提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
”二是提倡学习古人格调、法式。
他们认为,汉魏及盛唐以后,诗的格调下降了。
还有,格调生于才思,格调之高超在于才思之深远广博,故学习古人格调,不可在形貌上摹拟因袭,而要在扩大自己的才思上下工夫。
李梦阳强调“格古,调逸”(《潜虬山人记》),称“高古者格,宛亮者调”(《驳何氏论文书》)。
王世贞《艺苑卮言》说:“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
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
”他们都把格调作为论诗的重要环节。
李梦阳的《缶音序》还说:“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咏,高者犹足被管弦。
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
”王世贞也说:“余所以抑宋者,为惜格也”(《宋诗选序》)。
与前七子的文学主张不同的是,后七子虽然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是主张灵活多变,神化无迹,重视表现性情之真,讲究诗歌意境的创造。
另外,对法度格式的讲究更趋强化和具体化,强调作家的天赋才能和对艺术的灵敏悟性,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前后七子在创作上一般都取得了较可观的成果。
他们扫荡了“蝉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台阁体,也打击了违反艺术规律、枯燥浅俚的性理诗,使文坛耳目为之一新。
2017年高考文学常识:前后七子特点及代表人物
导读:2017年高考文学常识:前后七子特点及代表人物
前后七子
前后七子指的是明朝中叶的诗文流派。
15世纪末以后,明代诗文领域内经历了一次新的变化,这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文学复古思潮日趋活跃。
以李梦阳、王世贞等人为代表的前后七子,在这一阶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前七子的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活跃于弘治、正德间。
后七子成员有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后七子中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活跃于嘉靖、隆庆间。
从前后七子文学活动的积极意义上看,首先它们在复古的旗帜下,为文学寻求了一席独立存在的地位。
特别是前七子崛起之初,文坛歌颂圣德、粉饰太平的台阁体创作风气还没有完全消除,高二,加上程朱理学学风的炽热,文士中有轻视诗文而热衷于治经穷理的倾向,一些“文学土”甚至遭到排挤打击。
其次,在重视文学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前后七子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的冲击。
如后七子提出重“辞”而轻“理”的主张,虽有过多地注重文学形式的一面,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以重形式的手段来摆脱文学受道德说教束缚的要求。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2017高考语文必修文学常识汇总篇一1、戴望舒,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派诗人。
《雨巷》是其成名之作,并由此获雨巷诗人的称号。
2、《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是新月派主要诗人。
3、《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艾青,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定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5、《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的,共33篇,属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6、《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
《史记》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与司司马光并称为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
司马迁另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其坚毅之品质为历代传颂。
7、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孔乙己》等)、《彷徨》(包括《祝福》《伤逝》等)、《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范爱农》等)和散文诗集《野草》;《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等多部杂文集。
《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
8、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家》是新文学第一部畅销小说。
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晚年所作的散文集《随想录》是其真诚反思“”的最重要的作品。
简述前后七子复古的文学理论前后七子复古是一个综合运用了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理论,它提倡将在现代文化中熟悉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古典文学的精神进行融合,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学形式。
前后七子复古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张志和、石头牌派、陈忠实等作家创造并且改变了当时流行的文学理论,帮助把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相结合,使中国文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
其基本特点是:一是将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有机融合,希望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料,然后以现代文学的形式重新创造出新的文学作品;二是要求在文章中经常出现跳跃式的结构,有的段落将文章突然穿插出来,使文章更具有变化性和传神性;三是强调文章中的意象,要求文章要有强烈的描述性,让文章在读者心目中有深刻的印象。
前后七子复古理论把古典文学的文化永恒性、诗意性、神秘性与现代文学的现实性、普遍性、变化性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写作艺术。
它把古典文学的抽象思想、精致的文字融入到现代文学中,丰富了现代文学的表现手法和作品内容,同时也给了读者一种新的感官活动,使他们在阅读中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感受。
通过前后七子复古理论,国人得以根据自身传统文化特色,表达自身文化底蕴,把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有机融合,并创作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
前后七子复古理论已经深入人心,影响了许多文学作家。
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发现许多古典文学的写作特色,比如简洁的句子,细腻的描述,以及隐喻的使用,等等。
他们的作品从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把前后七子复古理论的精髓融入其中,展示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最后,要说明的是,前后七子复古理论的发展离不开众多作家的努力,他们都在以自己的独特艺术创作把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相结合,把中国文学发展成一个新的模式。
另外,也不能忽视读者对文学创作形式的接受度,文章要达到最佳效果,作者需要结合读者的口味来完善其作品,以进一步提高其文学质量。
前后七子的文学观点及创作一、前七子的文学观点及创作前七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他们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文学观点和创作风格各具特色,但都以人类的视角展现出真实而充满情感的故事。
在前七子中,孔子是最重要的一位。
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他的文学作品以《论语》为代表,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言行,他通过对话中的故事和寓言,传达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
墨子则注重实用主义,他认为文学应当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他的文学作品以《墨子》为代表,强调了克己奉公、爱人利人的观念。
他通过讲述各种实用的故事和寓言,教育人们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
老子则追求超越感官世界的境界,他的文学作品以《道德经》为代表,强调了虚无缥缈的道德境界。
他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
庄子则注重自由和无拘无束的境界,他的文学作品以《庄子》为代表,强调了个体自由和人性的多样性。
他通过夸张和幻想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荀子则注重人性的善恶和道德的培养,他的文学作品以《荀子》为代表,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通过讲述各种故事和寓言,教育人们如何修身养性,提高道德水平。
韩非子则注重政治和法律的规范,他的文学作品以《韩非子》为代表,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他通过讲述各种政治和法律问题的故事和寓言,教育人们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
孟子则注重人性的善良和仁爱,他的文学作品以《孟子》为代表,强调了仁爱的观念。
他通过讲述各种仁爱和道德问题的故事和寓言,教育人们如何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二、后七子的文学观点及创作后七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重要流派,他们对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文学观点和创作风格各有特色,但同样以人类的视角展现出真实而充满情感的故事。
在后七子中,李白是最重要的一位。
他提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个性和才华的重要性。
他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代表,通过自由奔放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
本文是关于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感谢您的阅读!
特别推荐: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74首(音频)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
1.花间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2.山水田园诗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3.左思风力特点及代表人物
4.豪放词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5.永嘉四灵特点及代表人物
6.建安风骨特点及代表人物
7.前后七子特点及代表人物
8.雅正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9.临川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10.新乐府运动特点及代表人物
11.边塞诗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12.诗界革命特点及代表人物
13.正始文学特点及代表人物
14.茶陵诗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15.台阁体特点及代表人物
16.江西诗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
1.提高高考语文分数的方法
2.提高语文成绩的32种方法
3.古诗文背诵方法
4.答题技巧
5.提高高考语文阅读速度的方法
6.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7.高考语文写作技巧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解释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
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
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
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
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
前七子崛起文坛之后,其复古主张立迅速风行天下,成为文学思想之主流,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
这在明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他们一些具体的文学见解不尽相同,创作上各呈特色。
李梦阳在复古模拟上坚持主张"刻意古范",句模字拟,逼肖前人;诗重气魄,追求雄奇、豪放的风格。
何景明思想较灵活,主张对古人作品要"领会神情"、"不仿形迹",以达到"达岸舍筏"的目的;诗重才情,偏向清新一路。
徐祯卿诗论颇多精辟、独到之处,在追随李、何后其诗歌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康海、王九思主要成就在散曲、杂剧,诗多率直。
边贡、王廷相短诗清新、明快,但总体成就较逊色。
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造性显得不足,有的甚至沦为"高处是古人影子耳,其下者已落近代之口",给文坛带来新的流弊。
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66)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
2017年高考文学常识:前后七子特点及代表人物
2017年高考文学常识:前后七子特点及代表人物?
前后七子
前后七子指的是明朝中叶的诗文流派。
15世纪末以后,明代诗文领域内经历了一次新的变化,这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文学复古思潮日趋活跃。
以李梦阳、王世贞等人为代表的前后七子,在这一阶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前七子的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活跃于弘治、正德间。
后七子成员有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后七子中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活跃于嘉靖、隆庆间。
从前后七子文学活动的积极意义上看,首先它们在复古的旗帜下,为文学寻求了一席独立存在的地位。
特别是前七子崛起之初,文坛歌颂圣德、粉饰太平的台阁体创作风气还没有完全消除,高二,加上程朱理学学风的炽热,文士中有轻视诗文而热衷于治经穷理的倾向,一些“文学土”甚至遭到排挤打击。
其次,在重视文学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前后七子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的冲击。
如后七子提出重“辞”而轻“理”的主张,虽有过多地注重文学形式的一面,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以重形式的手段来摆脱文学受道德说教束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