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1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学案(无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52.00 KB
- 文档页数:2
课题 2.3.1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授课人地点时间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的涵义。
3.掌握n、M、m,N、N A之间的简单换算。
4.通过类比、归纳等多种思维活动,了解M,n,N A等物理量的涵义,体会从物质的量层次定量研究化学问题的意义。
5.体会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相互关系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6.体会从生活中找寻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在认识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解决问题和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构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转化关系,感受宏观、微观结合的思想。
难点: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宏观/微观物理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关键本节内容的突出特点是概念多而抽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等词汇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与头脑中原有的认识如物质的质量、数量等会产生冲突。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者有意将概念的理解与应用穿插进行,随学随练,加深理解和巩固。
教学过程与内容教学活动师生活动时间分配环节一,新课导入【师】老师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请同学们出谋划策。
一天,马先生带着100桶硬币,捐赠给银行。
聪明的同学们,如果你是银行工作人员,该如何将这笔“巨款”准确高效的存入银行呢?【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
【师】约莫半分钟后,请2~3名同学给出解决方案。
【师】总结学生提出的方案,引出今天课程的主要任务——如何将可称量的宏观物质与肉眼看不见、难以称量的微观粒子联系起来?环节二:新课讲授【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向生活找寻答案。
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考,遇到数目庞大的个体时,该如何准确计数?2min想一想,如果,你去超市购买60只鸡蛋,是一只一只的数方便,还是把鸡蛋“打包”起来,一堆一堆的数方便呢?【生】将小个体打包起来,数集合方便。
【师】我们常常见到“1打,1箱,1盒……”这类的计量方式。
以人为本,还原概念教学的本质—《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学设计与反思核心素养:通过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的“桥梁”的学习,培养学生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一.设计思想“物质的量”是高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抽象的概念,它不仅承上启下,而且贯穿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
“物质的量”属于“工具性”概念,是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
“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
本节教学联系我国文化,以问题驱动,为化学计算埋下一颗“种子”。
二.教学设计方案1.课题所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
课题:第一章《2.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第一课时。
2.课程标准、教材及学情分析“物质的量”及单位是初中学生进入高一后所学第一个概念,从概念的本身上来看,“物质的量”带“的”字的四字词组,似“物质的质量”又非“物质的质量”,拗口,难理解,容易混淆为“质量”或“数量”;从概念的发展上说,从我记忆中的“克当量”、“克当量”演变到今天的“物质的量”,教师对概念的理解上不太充分,对概念的历史形成及发展不太清楚,因而在把握“物质的量”的内涵时理解的不够准确,在课堂上往往只停留在对概念的理解上;从学生方面,初三化学的“量”局限在“化学方程式”,计量的依据也是建立在“1个”、“1份”与物质的质量关系的逻辑推理上,加上学生基础薄弱、理解能力不足及独立思考习惯没有养成,所以接受、理解及应用“拗口”的物质的量、建立严谨的宏观与微观上的定量思维时,显得无所事从。
3.教材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摩尔(mol)是其计量单位;知道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约为6.02×1023个;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A)。
②通过对具体物质组成的分析,理清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之间的数量关系,实现计量单位从个数到摩尔的转变。
第2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的思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和巩固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探究的意识。
(3)体验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2)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难点:物质的量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用具 曲别针、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2 六、教学流程 从数曲别针这个实例引入,目的是激发兴趣,产生类比思维的效果。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要从微观的角度计量物质,应该用哪种计量方法。
根据物质的量的产生背景,学生分析使用摩尔的注师生分析化学方程式的定量含义,引出摩尔质量的意事项。
概念。
师生共同小结本课的有关知识点。
七、教学流程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 2.1 mol的标准 3.使用摩尔的注意事项 4.摩尔质量 八、课后作业 以“我叫物质的量”为题目,用第一人称写一篇物质的量的自述,字数500字左右。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概念,它可以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基本概念。
同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技能和实验技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摩尔质量的概念以及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2)使学生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3)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4)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以及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技能。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应用化学概念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1)使学生经历物质的量等概念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2)通过对宏观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和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概念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2)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理解难点:涉及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四、学情分析: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但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突破了学生理解的难点。
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在认识、个性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学能力明显增强,所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产生认知矛盾,恰当引导,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完成本节学习任务。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认真填写学案中的课前预习部分,找出自己的疑惑点2、教师的教学准备:准备好一袋盐、一根绳子和一瓶水,充分备课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分小组探究。
第 2 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类比的思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和巩固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探究的意识。
(3)体验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2)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难点:物质的量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引导、探究、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四、教学用具曲别针、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的碳原子数目作为1mol 的标准。
[练习]: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 1.993×10 -26kg,问12g 碳中有多少个碳原子?学生练习,回答:6.02×1023 个。
通过计算加深印象。
[板书]:2.摩尔的标准记笔记。
[小结]:通过课堂练习,总结物质的量(n )、粒子数(N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之间的换算关系。
同学通过作题总结规律。
情景三:使用摩尔的注意事项[问题]: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产生有它的背景和适应范围,同学讨论使用摩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结合学案中三道讨论题进行讨论)学生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体验概念的发展和形成,学会分析问题。
[板书]:3.使用摩尔的注意事项体会,记笔记。
情景四:物质的量的应用[问题]: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后,你对化学反应中的定量关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C+O2CO2加以说明。
回答: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国际基本单位制七个基本物理量,初步了解物质的量及单位,掌握阿伏伽德罗定律的要点,能进行简单计算二、预习内容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是。
2.摩尔():把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与物质所含微粒数目的关系;5.摩尔质量()(1)定义:叫摩尔质量。
(2)单位:或;(3)数值:等于。
6.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的关系;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空格中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说出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知道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学习重难点:物质的量概念及其理解二、学习过程(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探究一、.物质的量的表达式(粒子的总数N、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物质的量nA三者之间的关系)为?1、知识回顾:原子与相对原子质量(1)原子是的最小微粒。
(2)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规定以,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写出下列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①Fe,②CO2③HCl,④H2SO4___________。
(4)根据反应2H2+O2 = 2H2O填写下列空格该反应中H2、O2、H2O的三种物质的质量之比为____,分子个数之比为_________。
由此可见,物质间的反应,按照一定的质量比进行,同时也是按一定的粒子数比进行,也就是说,物质的质量与构成它们的粒子数之间一定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2、注意事项:(1)物质的量是基本,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得拆开理解,也不能压缩为“物质量”等。
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
⑵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是以计量对象,可以、、、、、、等。
(3)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所指粒子必须明确和准确,且粒子种类要用表示。
第二節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第1課時物質的量單位-摩爾學習目標:1.瞭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的概念,體會提出摩爾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掌握物質的量與微粒數之間的簡單換算關係。
3.瞭解摩爾品質的概念,瞭解物質的量、摩爾品質、物質的品質之間的關係,並能用於進行簡單的化學計算。
學習重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阿伏加德羅常數以及摩爾品質的定義。
學習難點:“物質的量”,“阿伏加德羅常數”,“摩爾品質”這一概念在學生頭腦中的初步形成。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思考並討論]1.如何通過實驗方法粗略測知一張白紙的厚度?其中哪種方法在現有實驗條件下最具有可操作性?(以化學教材的紙為例,請學生認真測量)2.如何通過實驗方法粗略測知一個原子或分子的品質?現有一杯水,如何知曉其中含多少水分子?[板書] 第二節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講解]顯然,我們能夠很快想到可以用一定數目的粒子集體將宏觀與微觀聯繫起來,為此,國際科學界引進了“物質的量”將它們聯繫。
[板書] 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二、推進新課教學環節一:物質的量[板書]一、物質的量[講解]物質的量也是與品質、長度一樣的物理量是國際單位制中的7個基本物理量。
單位為摩爾,符號為mol。
[投影]國際單位制(SI)的7個基本單位長度l(L)米(m)時間t 秒(s)品質m 千克(kg)溫度T 開爾文(K)發光強度I(Iv)坎德拉(cd)電流I 安培(A)物質的量n 摩爾(mol)[講解]重點強調:1.物質的量表示物質所含微粒的多少,這四個字是一個整體,不得簡化或增添任何字,物質的量實際上表示含有一定數目粒子的集體。
2.物質的量是以微觀粒子為計量的對象,而這裏的“粒子”是指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這個基本單元可以是分子、原子、離子、中子、質子等單一粒子,也可以是這些粒子的特定組合。
3.物質的量用符號“n”表示。
[例舉]氧氣的物質的量為1mol;水的物質的量為2mol。
导学案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课题3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授课时间2018年 3 月12 日第2周星期一第节第二次课
授课时
数
2学时
教学课
型
理论新授课□√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实习(践)课□其它□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物质的量、粒子数、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掌握物质的量、粒子数、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的相关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相关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摩尔的使用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粒子数、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的相关计算。
[来源:学+科+网Z+X+X+K]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自学辅导法□√练习法(习题或操作) □√读书指导法□[来源:Z。
xx。
]
案例法□其他□
教学媒体(请打√选择):
教材□√板书□√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多媒体□幻灯□录像□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讲授内容、讲授方法、时间分配、媒体选用、板书设计等):
一、呈现目标
1、掌握物质的量、粒子数、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的概念。
2.掌握物质的量、粒子数、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的相关计算。
二、达成目标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
(1)定义:物质的量是一个,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
单位:摩尔()[来源:Z&xx&]
摩尔:
定义: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为mol.
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
说明:
①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不能是宏观物质名称。
例如:1molH表示1mol氢原子,1mol H
2
表示1mol氢分子(氢气),1mol H+表示1mol氢离子,但如果说“1mol氢”就违反了使用标准,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
也不能用于宏观物质如:l mol人、1 mol大豆都是错误的。
②常见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或它们特定的组合。
②当有些物质的微观粒子只有一种时,可以省略其名称,如1mol水。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定义: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A。
[来源:学_科_网]
数值和单位:
(2)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N)之间换算的关系:
A3、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
(2)单位:
(3)说明:
③使用范围:A.任何一种微观粒子 ; B.无论是否纯净;C.无论物质的状态
②与相对原子质量比较:数值相同,单位不同。
核素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2
1
12
6
原子的质量
一个
一个原子的质量
C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A 1、A 2表示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a 1%、a 2%表示原子个数百分比 元素相对原子质量: ++=%%2211a A a A A ③与1mol 物质的质量的比较:数值相同,单位不同。
(4)物质的量(n )、质量(m )和摩尔质量(M )之间换算的关系:
三、反馈目标 目标检测
1.摩尔是 ( )
A .物质的数量单位
B .表示物质的质量单位
C .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
D .既是物质的数量单位又是物质的质量单位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1mol 任何物质都含有约6.02×1023个原子
B .0.012kg 12
C 含有约6.02×1023个碳原子
C .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时,应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D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3.下列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12g 碳中所含的碳原子数
B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 0.012kg 12
C 中所含的原子数 C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6.02×1023 mol -1
D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为N A ,近似值为6.02×1023 mol -1
4.0.5mol Na 2SO 4中所含的Na +离子数为 ( )
A .3.01×1023
B .6.02×1023
C .0.5
D .1
板书设计
课题3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 (1)定义:[来源:学科网ZXXK]
单位: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定义: 数值和单位:
3、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 (2)单位:
教学后记(即教学实施情况总结分析,在课程结束后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