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苗族蚩尤戏
- 格式:pdf
- 大小:127.12 KB
- 文档页数:5
“苗疆走廊”视野中的贵州苗族题材美术创作研究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一,苗族是贵州省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以其独特的文化和民俗风情而著称。
在贵州省的苗族聚居地区,有着丰富的苗族题材美术创作,反映了苗族的生活、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展现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以“苗疆走廊”视野中的贵州苗族题材美术创作为研究重点,探讨苗族文化在美术创作中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一、苗族文化特色与美术创作1.苗族传统习俗与节庆活动苗族有着丰富的传统习俗和节庆活动,如“吃新节”、“吃节”、“射歌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以歌舞、竞技等形式举行,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乐趣和精神世界。
在苗族的美术创作中,这些传统习俗和节庆活动往往是重要的题材,美术作品通过精湛的艺术技巧,生动地描绘了苗族人民在节庆活动中的欢乐场景,展现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苗族服饰与饰品苗族服饰和饰品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深受人们喜爱。
苗族的服饰以“花冠”、“马甲”、“长裙”、“荷包裙”等为主要特色,而苗族的饰品则以银饰为主,如银耳环、银项链、银手镯等。
在苗族的美术创作中,服饰和饰品往往是艺术家们关注和表现的重点,他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饱满的色彩,将苗族的服饰和饰品描绘得栩栩如生,展现了苗族服饰和饰品的独特魅力。
3.苗族传统建筑与村落苗族的传统建筑以吊脚楼和木质建筑为主要特色,这些建筑多数建立在山间梯田和溪流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人文景观。
苗族的村落也以其独特的布局和风格而著称,村落内常见的鼓楼、鼓塔等建筑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符号。
在美术创作中,苗族的传统建筑与村落常常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源泉,他们通过对建筑的精准描绘和对村落布局的恰到好处的处理,展现了苗族传统建筑与村落的独特魅力。
二、苗疆走廊的自然风光与美术创作苗疆走廊是贵州省的一个地域名称,位于贵州省的东部,地处苗族聚居地区,是一个以苗族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地域。
湘西地区苗族蚩尤拳的特色与保护研究作者:张弛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2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9-000-02摘要本文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角度,运用文献资料、访谈与实地考察法,对苗族蚩尤拳的特征、价值进行研究。
结果认为,苗族蚩尤拳融入了丰富的蚩尤元素,由于历史原因,苗族蚩尤拳中的蚩尤元素不光是苗民对传说中先祖蚩尤的崇拜,也是加大蚩尤拳杀伤力的手段。
同时,苗族蚩尤拳的内容特点也与湘西地区苗族人民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技击套路依据湘西山地特色逐渐完善,套路结果短小,适合狭小山地地形战斗,并且把多种生活用具融入蚩尤拳拳术之中,招式原始、狠招多。
而苗族蚩尤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嘉苗民起义时期,历时近400年,时至当代,对苗族蚩尤拳的研究不光具有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也可以为研究苗族历史提供文献资料参考,本文对苗族蚩尤拳的研究,重在寻找与提出有利于苗族蚩尤拳保护与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苗族蚩尤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湘西地区就是一个多民族集聚的地方,历史上为“五溪蛮”之地。
这里山高路险,交通不便,而且杂居着以土家、苗为主的多个少数民族,且各民族之间呈典型的“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分布格局,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区域,使湘西各民族之间都传承着本民族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体育传统,不仅特色鲜明,种类繁多,而且底蕴深厚,神奇瑰丽,是千万年遗存下来的人类文明的“活化石”,苗族武术中的苗族蚩尤拳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自国家相关法令的出台与苗族蚩尤拳拳师石仕贞老人入选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苗族蚩尤拳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基于这一现状,作为有着厚重的历史,以提高搏斗技能为主旨而又能“健体延寿”的民族传统体育,苗拳中的蚩尤拳被第一批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研究苗族蚩尤拳的基本特征,对于宣传和推广苗族蚩尤拳有着重要意义。
丹寨苗族祭尤节非经一个民族漫长的发展、积淀和承传,是难以形成这种民间文化的,尤其是具文化特性、地域性和唯一性为一体的贵州苗族“祭尤节”。
“祭尤节”的渊源“祭尤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苗族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是苗族子孙追寻祖先记忆、回溯生命历程的仪式。
祭尤苗语叫“农尤”,“农”意为“祭”或“吃”,“尤”为人名,族名。
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二个丑日,苗族同胞就会聚在一起,共同祭奠苗族古歌传颂中的祖先蚩尤。
若想了解“祭尤节”的神秘之处,须先识得丹寨。
丹寨县地处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位居长江、珠江源头之清水江、都柳江水系上游分水岭,这里居住着苗、侗、水、布依、彝等少数民族,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8.78%。
尽管祭尤公祭活动曾在文革期间被中断,但丹寨县长青乡的腊尧、扬颂村以及扬武乡、排调镇、龙泉镇、兴仁镇、舟溪镇和麻江县等地的许多苗寨民间祭祀活动却一直没有间断过。
此外,丹寨是历史上多个苗族族群迁徙路线上的居留地,是少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地。
丹寨在古代被称为“方尤”,即“尤人居住的地方”。
现今县内仍有不少村同时拥有与“尤”有关的称谓,如扬武乡称“翁尤”,扬颂村称“腊尤”,巫尤村称“榜尤”,一碗井村称“者格尤”,双尤村称“兄尤”等。
由于当地苗寨苗族千百年传承的传统祭祀仪式,使丹寨县成为全国唯一完整保留祭祀蚩尤的地方。
2008年,丹寨的“祭尤节”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祭尤节”祭奠的是蚩尤,那蚩尤又是谁?在大西南一个偏远的苗族县城,究竟和蚩尤又有着什么历史渊源?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纯朴而神奇的丹寨。
蚩尤是苗族的祖先,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他与炎帝、黄帝联盟共同草创了初始的中华文明。
他重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为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作出过杰出贡献。
他是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的酋长,据传他有八十一个兄弟,个个铜头铁额,能征善战,威震四方。
约在4600多年以前,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今河北涿鹿县境内,与蚩尤部落展开了战争――涿鹿之战,蚩尤不幸战死。
初探蚩尤戏王大民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在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古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高度发达的中国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的文化艺术,成为我们现代人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如果纵向和横向去寻找民间艺术的源头,那么,源头首推蚩尤戏、蚩尤舞。
这是华夏三大人文始祖,赫赫有名的东夷部落首领蚩尤创造的令人叹为观止的远古文化,后人为纪念蚩尤,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种民间艺术为蚩尤戏、蚩尤舞。
然而,蚩尤是史前的先祖,他创造一戏一舞的内容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写史人有歪曲了他的形象,他对百戏艺术的贡献,难以载入史册。
尽管如此,历史还是会留下一些痕迹的,据《述异记》记载,秦汉说:“蚩尤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
冀州有乐曰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
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
”可知在汉代兴起的角抵戏,起源于上古,由蚩尤戏发展而来,原来是戴牛角相抵,后来发展为博技竞技,泛指杂技类。
《史记·乐书》载:“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
”后世的“角抵戏”即由此而来。
竞技与角力,是古代杂技主要内容,秦时称“角抵戏”,正是反映了当时杂技的状况。
其实,秦汉逐渐盛行的百戏,是蚩尤戏的传承与发展,《乐书》称:“角抵戏本六国时所造,秦因而广之。
”百戏是综合杂技、武术、幻术、舞蹈、滑稽表演、音乐表演等多种民间技艺形式的表演,所以称百戏。
再看《搜神记》的另一段珍贵记载蚩尤戏的内容:“角抵者,六国所造也;秦并天下,兼而增广之;汉兴虽罢,然犹不能绝,至上复采用之。
并四夷之乐,杂技奇幻,有若鬼神。
角抵者,使角力相抵触者也。
其云雨雷电,无异于真,画地成川,聚石成川,倏忽变化,无所不为。
”这是一段令人震撼的角抵(杂技)幻术的场面记述。
东汉著名天文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及哲学家张衡在他写的名赋《西京赋》中,用肆意挥洒之笔,生动详细地记载了以杂技魔术为主、宏阔壮观的百戏演出的盛况,是研究蚩尤珍贵的史料。
十大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日报2009-12-08吴桥杂技吴桥是驰名中外的杂技之乡,也是世界杂技的摇篮。
2006年,吴桥杂技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惊、险、奇、绝”的艺术魅力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桥古属冀州,古代杂技的雏形“蚩尤戏”(又称角抵戏)就是从这里发端。
清末民初,2000多名吴桥杂技艺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造了“吴桥杂技”这一知名品牌,并形成了名流名班。
如“世界现代马戏之父”孙福友的“中华国术大马戏团”、孙凤山的“北京班”等等。
吴桥杂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
”全县473个行政村,几乎村村都有杂技艺人。
吴桥杂技门类齐全,节目阵容庞大。
包括肢体技巧、耍弄技艺、乔装仿生、动物驯化、硬气功、滑稽、魔术等七大门类,共有1100多个表演节目。
吴桥杂技在世界杂技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广泛影响。
有很多节目及道具制作是经千年传承发展和完善的精品,部分技艺已是人间绝唱。
杂技文化中“口”、“锣歌”、“春典”是我国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构成,包含着许多历史故事、民歌民谣和传奇传说。
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是河北省主要地方剧种,是由传入河北的山陕梆子演变而成,形成于清道光年间。
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对京剧的发展、评剧的形成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可谓“成于燕赵大地,惠及梨园诸家”。
2006年,河北梆子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北梆子兴盛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由于战乱开始走向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全面复苏。
河北梆子在生成和发展上曾出现过直隶老派、山陕派、直隶新派三大艺术流派,响九霄(田际云)等名家迭现,为剧种的完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后在京、津、冀等局部地域文化影响下,又形成了目前河北梆子剧种的直隶梆子(河北)、卫派梆子(天津)、京派梆子(北京)等同宗同脉但风格有所不同的河北梆子新三大流派。
传统剧目约有550余出,代表剧目有:《蝴蝶杯》、《秦香莲》、《南北合》、《杜十娘》、《江东记》、《宝莲灯》、《钟馗》等。
苗族跳花节的来由华塔小学杨朝文很久很久以前,黄河东岸的蚩尤部落里有一位苗家老人,名叫蚩林,是一名芦笙将(即吹芦笙很好的苗家艺人)。
他有一个儿子叫蚩尤杨龙,正直弱冠之年,英俊潇洒,风度翩翩,是天底下从不多见的帅哥。
蚩尤杨龙在他父亲的培养之下,也成为了一名吹芦笙的好手。
部落举行的大小活动都要请他去组织吹芦笙。
黄河西岸炎黄部落里有一个名叫炎黄大富的财主,生有一女,名叫炎黄阿兰,年方二九,聪慧善良,天上丽质,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特别是她的歌声和舞蹈非常好,是人世间绝无仅有的美女。
那些年代,蚩尤部落和炎黄部落,为了争夺地盘,连年战争,两个部落之间的人情非常淡薄。
在一个艳阳高照,河风清爽的中午,炎黄阿兰背着一箩筐衣服到黄河边上洗。
她先选好一块平整被河水冲洗干净的大鹅卵石,把衣物小心地放在上面,然后,对着清清的河水照一照自己的影子,优柔地柳动一下婀娜的腰姿,脸上露出美丽的笑容;脱下了秀花鞋,找上花裤脚,把一双白嫩修长的小腿伸进清亮的浅水里,半俯着身子用脚踩着洗着衣物。
随着踩衣物的节凑,嘴里哼着动听的山歌:隔河望见枇杷黄,枇杷脚下好歇凉。
人生难遇一知己,好比嫩芽逢秋霜。
山间兰花正开放,不见蜂蝶心好慌。
河中打渔是好手,晓得那个是我郎。
在哗哗的风浪声,不时的放大些声音,害怕被河上打渔的人听见,又降低了音量,时高时低、断断续续地哼着,唱着。
天有不测风云,天色突变,电闪雷鸣,下起了暴雨。
阿兰在慌乱中,收拾衣物,不料刚洗干净晾在河岸的万年青林蓬上的心爱的滚边上衣被大风吹落掉到离她不远的河水上,在她伸手刚好够得着那件衣服的时候,脚一踩滑,跌进了河里,她拼命的往岸上靠,可越靠偏越往河中间去。
这一场景被正在黄河对岸收网的蚩尤杨龙看见了,说时迟那时快,小伙子划船像箭一般划了过来救下了阿兰。
阿兰死里逃生,对蚩尤杨龙万般感激。
阿兰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父亲,并准备第二天,要亲自登门感谢蚩尤杨龙。
可是,当父亲知道女儿的救命恩人是黄河对岸的仇家时,就打住了。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湘西苗族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特色文化区域,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手工艺、音乐舞蹈、节日庆典、口述传统和自然传统等,代表了湘西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湘西苗族的非遗文化。
一、手工艺湘西苗族拥有独特的手工艺技艺,如苗绣、蜡染和竹编等。
苗绣是湘西苗族传统手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以其精湛细腻的技艺而闻名。
苗族妇女用针线将纱绣成各种图案,表现出苗族的民族特色和审美观念。
蜡染是苗族人民以植物染料为主要原料进行的一种传统染织技艺,具有鲜明的苗族特色和独特的工艺风格。
竹编在湘西苗族地区也非常流行,以其耐用,美观和实用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音乐舞蹈湘西苗族的音乐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音乐艺术形式包括歌谣、合唱、器乐演奏和舞蹈等。
苗族人民以歌唱和舞蹈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生活乐趣。
苗族舞蹈以它秀丽多姿,独具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舞姿而著称。
苗族的舞蹈形式包括单人舞、对舞、群舞和击鼓舞等。
这些舞蹈通过舞姿的变化和舞动的节奏来展现苗族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三、节日庆典湘西苗族的节日庆典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苗年、吃新节、花山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射弩、赛牛等。
这些庆典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苗族人民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苗族文化魅力的窗口。
四、口述传统湘西苗族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口述传统,包括传说、故事、神话和谚语等。
这些口述传统以口头形式传承至今,代表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其中,苗族的神话和传说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通过各种故事来传承人们对自然、神灵和人类生活的理解。
这些口述传统不仅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历史和神话观念,也为苗族人民提供了宝贵的道德准则和人生智慧。
五、自然传统湘西苗族地区的自然传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崇拜自然,尊重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
鉴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夏 卿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摘要:苗族鼓舞作为一种民族民间艺术形式,来源于宗教祭祀,具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是我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鼓舞表演体现的是苗族人们自强不息和奋勇拼搏的民族精神以及虔诚的信仰,是苗族人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有利于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本文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苗族鼓舞;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一种活态文化,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识、思维方式和精神价值,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1]。
当前在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严重冲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致使许多珍贵的资料实物与精湛的传统技艺遭到破坏,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概述(一)起源苗族鼓舞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多流传于湘西苗族村寨,受节令和时间的限制,其具有诸多的称谓,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
自古以来,湘西苗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多是深山老林和崇山峻岭之中,生活和文化相对封闭,生产条件不高,这些都使得苗族祖先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落后,为了振奋族群精神,调节情感,往往以击鼓为乐,从而形成了苗族鼓舞这一文化艺术。
从当前的苗族鼓舞内容和动作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出先祖们的淘米煮饭、种地插秧、耕地犁田等生产生活情境,这表明苗族鼓舞产生于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深深根植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二)现状苗族鼓舞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承方式落后。
苗族鼓舞传承方式基本为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模式,人口组成和形式较为单一,受众规模小,虽然能保证被传授者的技艺质量,但是参与人数少,难以形成规模化和大众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利于苗族鼓舞的生存及发展。
论述湘西苗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时代价值湘西苗歌是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人民传承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湘西苗歌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首先,湘西苗歌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
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湘西苗歌作为苗族人民的重要表达形式,通过歌曲内容、曲调、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为后代传承保留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其次,湘西苗歌是社会交流和凝聚力的载体。
苗族社会是一个以部落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苗歌作为他们的重要文化表达方式,承载着社会交流和凝聚力的功能。
苗族人民通过苗歌的演唱和欣赏,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促进了社会团结和和谐。
第三,湘西苗歌是文化传承和创造力的体现。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歌传承了苗族人民丰富的音乐和舞蹈技艺,代代相传。
在传承的过程中,苗族人民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歌曲和舞蹈形式,还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的创造力,创作了新的苗歌作品,丰富了苗族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保持了其活力和时代性。
最后,湘西苗歌对于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湘西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而闻名,湘西苗歌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这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为湘西地区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持和动力。
综上所述,湘西苗歌作为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人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它反映了苗族的历史和文化,是社会交流和凝聚力的载体,体现了文化传承和创造力,同时也对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因此,保护和传承湘西苗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以及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民族研究2021年第1期(总第157期)《广西民族研究》2020年总目录·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四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日碧力戈李鹏程(1·1)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民族构成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李海鹏关佳宝(1·7)国家视角下的民族事务类型及其比较——多维视角下的民族事务比较研究之一李林(1·15)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内涵、内在逻辑及时代价值欧庭宇(1·23)从家族、地域认同到“命运共同体”:传统村落互嵌式民族关系的构建罗彩娟(1·32)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观的三个基本维度探析李贽金炳镐(2·1)关系理性视角下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邓斯雨杜仕菊(2·1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要凸显社会主义属性张淑娟(2·19)西方“人民”和“民族”概念的历史交融与互动孙经纬(2·27)马克思主义关于大小民族关系的经典之论王希恩(3·1)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基本问题李曼莉蔡旺(3·12)民族习惯司法适用的实证考察——以427件案件为分析对象汪燕刘洁(3·20)现状与图景:十八大以来国内学术界“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孙洲(3·30)“历史合力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周银珍(3·39)中国民族主义的三重考量颜景高(4·1)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几个问题刘宝明(4·9)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实践探索与改革路径——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立法的实证分析韩璐(4·16)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建构向度马宇飞(4·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新时代表达陈晨于学强(4·34)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条件高永久王子曦(5·1)人心所归惟道与义——以协商建国推进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中国智慧李资源江舟(5·7)新时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民族治理理论与实践探析李妍张妍鸽曹全来(5·17)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内核陈立生(5·25)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辨析、理论释析与教育路径探析王瑜马小婷(5·32)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色实践进路:治理、生态与文化的三重互嵌贾秀飞王芳(5·40)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要坚持走中国化道路杨圣敏(6·1)何以典范?——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成功经验阐释李富强卫彦雄吕洁(6·6)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视角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权利保障的多元支持马伟华张笑语(6·16)公民认同需求梯度化:铸牢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路径尹学朋王国宁(6·24)构建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体系的文化方略卞之峣(6·31)价值取向视阈下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的历史嬗变成杰(6·38)基于共生理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关系实证研究朱向梅姚露常开霞(6·45)·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互联互通、共享发展、合作治理——首届大湄公河次区域民族学与人类学国际会议综述周建新田丽娟(1·41)空间正义:云南瑞丽市傣族姐岗村空间变迁的文化冲突与化解赵忠艳贾仲益(1·48)新主体陌生人社区: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空间重构丁波(1·56)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丧葬文化比较研究——以洗骨二次葬为例张芳李明华(1·63)审视与重构:人类学生态进路的研究范式及其转向马莉(1·72)国内外苗学中的心理视角研究综述杨珂吴小花(1·81)实践、困境与突破: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发展策略与路径选择——以广东为例吴泽荣(2·35)广西民族关系史研究述评徐杰舜黄玲(2·41)习惯法在乡村治理中的法治功能探讨宋才发(2·49)遗忘与重构:华夏边缘的蕾沙大将崇拜付广华刘莹影(2·57)··174《广西民族研究》2020年总目录“内”“外”表达:桂林龙脊梯田景区乡愁意识的建构与重塑林倩倩赵巧艳(2·65)妈祖图像母题与北传嬗变研究徐晓慧(2·72)生境、情感与边民社会网络:中越跨国婚姻研究实践与反思——以云南马关县金厂村为例覃延佳(2·81)城市化与民间信仰遗产的冲突与调适——基于一个城中村“土地公”信俗的调查何月华(3·46)超越平衡的礼物互惠——一个西北山区村庄女性嫁妆的调查研究杨文笔(3·54)“孝行天下”互助养老及在西部民族地区的推广价值——基于广西西南部边疆民族地区P社区的案例研究黎赵罗树杰(3·62)芒市傣族的疾痛认知、传统疗法与文化隐喻高登荣黄昕莹(3·71)苗族巴岱蚩尤戏的文化原境考察:一种文化人类学的湘西文本熊晓辉(3·79)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国家形象构建的艺术机制研究梁冰(3·87)植入与统一:高铁驱动民族地区空间重构及统一的作用机制赵丽江于业芹(4·43)民族志视野中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王璐(4·50)边疆、走廊与“一带一路”:中国人类学本土化的三次实践窦存芳冶芸(4·60)以家固边:边民家庭发展政策的目标取向与路径选择夏文贵(5·48)南岭民族走廊族际技术知识互动交流研究李军袁丽红(5·58)生存交互与差异性选择——西双版纳湖南移民的文化适应与族群互动王欣(5·67)边疆少数民族“家”的空间建构:人本理性、公私秩序与社会整合韩璐明庆忠史鹏飞(5·77)生存有道:中越跨境婚姻中的嫁与家——以宁明县N村为例鱼耀(5·89)从具象到抽象:李亦园先生的台湾高山族研究董建辉徐森艺(6·60)学说思潮与汉民族的形成王再承(6·68)“时间—空间—社会”视角下回新纳楼司署空间功能的现代转型马永清朱盼玲(6·78)“茶马古道”概念的形成及其传播王枫云韦梅(6·86)乡土情结与振兴乡村:中国乡村人类学研究进路与展望陈彪(6·94)通过“面子”的乡村治理——对桂中南一村落纠纷处理的人类学考察刘坚(6·103)·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清代中越边界广南府夷人构成研究——基于地方志与民族图册的考察张姗(1·89)土官纷争、边疆治理与社会变迁——以明代中期广西岑氏家族为中心谢宏维秦浩翔(1·98)传统声景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研究——以贵州侗族传统村落为例毛琳箐康健(1·108)红色文化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向度解析李维军杨丽(2·90)地域文化与国家政治融合互动——以柳宗元神灵形象与文教圣贤形象的建构为例徐家贵刘绍卫(2·98)少数民族“新民歌”创作与现代民族和国家共同感的发生董迎春覃才(2·106)“文化族别化”的当代困境及其反思李文钢(2·114)“两广三金俍兵文化节”仪式所见俍兵后裔的族群身份认同与文化信仰的两重性唐晓涛李京玲(3·95)南岭走廊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及成因分析——南岭走廊民族关系研究之三袁丽红(3·103)清朝西南边境的土司与边疆安全马亚辉(3·110)从昆氏世袭制度探讨萨迦政权灭亡缘由昂青才让(3·118)我国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田烨王存祖(4·99)文化原乡与传统民居的保护传承——基于福建蔡氏传统民居的考察丁智才陈意(4·109)高山汉族群岛中的壮族岛黄凌智黄家信(4·117)清代湘西苗区的乡约宣讲张熙(4·126)剑川白族木雕兴起、发展的历史文化根源探析陈文苑柏贵喜(4·133)改土归流与区域社会的“国家化”莫代山(5·120)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模式研究张魏(5·127)“千里歌路”建设与漓江流域民歌传统的深度阐扬杨丽萍覃德清(5·134)论明代卫所制度与民族互嵌陈文元(6·112)族群历史与社会记忆的重构——论王明珂的民族史研究戴昇(6·120)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濒危现象的生态学思考白新杰(6·128)当代壮族历史书写的壮族形象建构──“壮族形象建构研究”之二欧宗启(6·136)·民族发展研究·民族乡村经济振兴的“龙脊模式”研究吴忠军罗洁(1·117)民族地区横向生态转移支付的法治化构建——以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为例谭洁(1·128)广西面向2035年民族大健康产业发展愿景及其对科技需求研究潘慧(1·136)贫困山区传统竹木类民族工艺文化产业的活化性开发研究——以广西融江流域山区民族乡村为例杜琳(2·122)··175广西民族研究2021年第1期(总第157期)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关系及有机衔接路径研究萧子扬(2·129)认知与激活:民族地区农牧民主体地位研究——基于四川6个民族村的调查与思考郭险峰(4·140)精准扶贫视域下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模式研究杨姗姗凌亚萍(4·148)南岭走廊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率评价及时空分异侯玉霞代涵奕张鲜艳(4·158)特色村寨民族文化产业业态创新与高质量发展陈剑李忠斌罗永常(4·167)岭南地区史前时期的酿酒与农业起源陈洪波(5·143)新时代背景下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以广西为例阳国亮凌连新徐楠楠(5·151)后脱贫时代少数民族财富伦理观的去蔽与建构唐海燕(5·158)茶叶跨界流动与瑶族边民互惠——以中越边境猛硐瑶寨为例邓玉函夏福立(5·165)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困境潘宝(6·143)云南耿马华侨农场生计变迁与经济发展研究陆赏铭罗柳宁(6·150)跨界流域民族地区文化遗产利益补偿的法治保障邵莉莉(6·157)乡土文化自觉与内生式社区旅游发展——基于宁夏泾源县冶家村的个案研究王帆梁向明(6·163)·壮学研究·论方块壮字中的偶合字蒙元耀韦亮节(1·142)器以藏礼跨境共生:壮族天琴文化的创新传承——基于中越边境龙州金龙村落的考察黄玲(1·150)复线逻辑:“行动”中的壮族习惯法及其未来面向研究——以贵州N自治县为表述对象廉睿高鹏怀(2·139)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万辅彬樊道智陈凤梅(2·147)政府整合机制:壮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徐玉特(3·144)壮语视觉词的认知机制研究——以马山壮语为例熊奥奔(3·150)·瑶学研究·转型中的瑶老制及其影响的文化取向——基于南岗村的个案研究孙荣垆(1·156)口头传统的沿袭:富川瑶族民歌的传播学研究——以平地瑶“蝴蝶歌”为例邓宇航(1·164)·民族教育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反思许纯洁(2·158)基于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民族教育概念再构韦兰明(2·165)震后十年北川羌族村落学前儿童发展现状及支持研究李静黄琼仪李锦(3·157)消解与再现:身份认同理论下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份的教育建构吴桐舒王坤庆(3·165)·民族经济研究·村镇经济与“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的反贫困行动吕俊彪龙丽婷(3·127)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语言助力脱贫攻坚实证研究——以广西靖西市为例刘金林马静(3·136)·中国与东南亚民族研究·跨国道路与族群发展——基于老挝贺人的田野调查周建新杨璐(4·66)现代印度尼西亚铜鼓文化礼俗与功能李富强卫彦雄吕洁唐根基(Herman)(4·75)缅甸“胞波”的文化逻辑何林(4·80)正典化的多元互构:对马来西亚马六甲关公文化节的人类学考察高莉莎(4·89)·“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研究”专栏·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五位一体”第三方公开排序综合考核评价指数体系的构建刘荣高登荣杨文顺高朋(5·97)区块链技术赋能民族地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逻辑与创新路径康兰平(5·110)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19.10~2019.11)塔娜(1·171)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19.12~2020.1)塔娜(2·173)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20.2~2020.3)塔娜(3·173)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20.5~2020.6)塔娜(4·173)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20.7~2020.8)塔娜(5·173)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20.9~2020.10)塔娜牛平(6·173)《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总目录陆露(1·174)〔编辑整理:陆露〕··176。
文化遗产 2010年第1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苗族蚩尤戏3熊晓辉[作者简介]熊晓辉(1967-),男,湖南凤凰县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湖南吉首,416000)3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项目编号:05BA009)成果。
[摘 要]苗族蚩尤戏源于苗族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有着数千年的传承历史,以古朴、灰谐、夸张、个性化的表演方式,纯正的民族素材和独特的苗族面具而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纵观苗族蚩尤戏的发展、传承历程,从非物质文化视角提出对其保护与传承的思路,维护地方戏剧的文化发展环境,强化地方戏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拓展苗族蚩尤戏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 苗族 蚩尤戏 保护〔中图分类号〕I 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890(2010)01-021-05 在湘鄂渝黔边邻苗族人居住的地区,盛行着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习俗———“蚩尤戏”。
它源于苗族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流传已久,影响深远,艺术性较强,由于在其形成过程中融合了苗族人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无论在戏剧表演形式的创作上,还是审美情趣或表情达意的方式上,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它是苗族人文化传统、审美观念、艺术表达、心理素质的直接反映。
苗族蚩尤戏是湘、鄂、渝、黔四省(市)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在它的流传地有较大的影响力,因为它的活力和魅力与它的民族特性和表演所表现出的生活情趣、幽默感直接相关。
发展、传承、保护苗族蚩尤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当代发展空间、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苗族蚩尤戏的产生和发展苗族蚩尤戏大致形成于蚩尤殁后不久,距今大约应有五千年左右。
一种主要的观点认为苗族蚩尤戏最早形成于湘鄂渝黔边邻地带、东夷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形成后向各地流传。
蚩尤戏在湖南境内主要是在湘西境内流传,现主要流行于湘西花垣、凤凰、保靖、古丈、吉首等县市。
根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的“角抵戏”就是描绘“与黄帝斗以角抵人”的故事,后被史籍称为“蚩尤戏”。
张子伟教授在《蚩尤:中国面具的首创者》一文中指出:“五千多年前,苗族祖先蚩尤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战神。
蚩尤在战场上运用面具,是出于祈佑神灵的佑助和御敌作战的双重需要。
到后来,这种面具向着巫坛和舞台这两个方向演化。
”对于苗族蚩尤戏的早期形态与产生时间研究,当代戏剧学家、民族学家们都有总结,尽管总结的角度不同,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蚩尤戏在表演时都戴上造型各异的面具,二是蚩尤戏一直存活在苗族人的祭祀仪式场中。
从戏曲发生学及戏曲发展历史来看,蚩尤戏是孕育并脱胎于祭祀仪式的结果。
苗族蚩尤戏普遍被认为形成于五千年前,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是南朝梁任昉(460—508)撰写的《述异记》,《述异记》载:“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遗制也”。
在《述异记》中,把蚩尤描绘成:“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似剑戟,12头有角。
”《中国戏曲通史》认为它很可能是原始时代祭蚩尤的一种仪式舞蹈。
后来,民族学家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蚩尤戏会流行于东夷之地、长江中游地区、湘鄂渝黔边邻地区?我们翻开历史文献,据《盐铁论》载:“黄帝战涿鹿,杀两昊,蚩尤而为帝。
”所以,蚩尤与少昊、太昊应同为一部落集团,即东夷部落集团。
在《蚩尤神话》中,记载了蚩尤与黄帝多次交战,蚩尤最后被打败,蚩尤后人渡过黄河南迁。
苗族《古老话・仡本》也记载了蚩尤死后,苗族人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迁徙,为祈求蚩尤的神佑,苗巫以锅烟灰涂面,倒戴铁三脚,装扮成战神蚩尤模样为苗民驱邪赐福。
从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看,蚩尤时代的部落战争,使苗族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苗族人为了躲避战乱被迫离开自己家乡,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移动。
有关苗族人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生活,只留下传说、故事,如今人们还可以在苗族服饰的花纹图案上看到一些反映苗族人过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生活的情景。
蚩尤戏一直存活于苗族地区的仪式场中,人们为了纪念蚩尤,祈灵于这位保护神,装扮蚩尤以驱邪禳灾。
苗族蚩尤戏的主角是巫师(苗语称“闹沙”),他在巫傩坛前戴着面具,运用牛角、司刀、绺旗为法器,扮演蚩尤。
蚩尤戏表演的地点大都在坪场或旷野的地方,有时也在苗族人祭祀的专门场所。
据《湘西历史与文化》载:“戴面具的蚩尤戏是苗族古老而特有的戏曲剧种,是苗族人在祭祀蚩尤与祖先时表演的民间小戏。
蚩尤戏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舞台唱腔用苗族语言,表演动作大部分是从宗教祭祀和劳动生活中加工提炼而来,也运用了苗族宗教舞蹈和民间舞蹈动作。
”清代乾隆年间《永绥厅志・风俗卷》也提到了蚩尤戏的表演与化装,记载了苗巫师头上倒戴生铁制作的三脚架,三支脚表示三只头角,似蚩尤头上的一对牛角,面部涂黑锅烟灰,以代面具,身穿红色法衣,右手握司刀,左手持簸箕。
张子伟教授在考察“角抵戏”与“蚩尤戏”时,称苗族人模拟蚩尤所演的蚩尤戏是一种“宗教仪式剧”。
明清时期,苗族蚩尤戏进一步戏剧化,在祭祀蚩尤的同时,戏剧表演程式得到完善与加强,已经具备了戏曲六要素:即演员———巫师或鬼师,他们自称为行坛弟子;角色———戏剧中的人物,弟子通过穿法衣,戴法冠,藏魂隐魄,请师附身等法事行为,化身为蚩尤或者法师;剧场———设在户主庭院内和村头路口;观众———现场参与者或看客;故事———即有一定长度的情节,例如“恰相”中的“请师”、“藏身”、“敬鬼”、“哄鬼”、“撵鬼”、“捉鬼”等表演。
从湖南省花垣县苗剧团所搜集到的蚩尤戏资料来看,当时巫师和鬼师演出时已经用“板”来节腔了,可见蚩尤戏已发展成娱人娱神且程式复杂的地方戏剧。
蚩尤戏一经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就以自己的发展规律去实现它的艺术价值。
苗族人由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在艺术文化生活方面相当贫乏、落后,在这个地区,这种民俗活动显然和其他民族不同,有自身的民族特征。
从苗族的文化发展历史上看,通过人们对祖先及蚩尤的崇拜,促进了苗族蚩尤戏的产生,不可否认,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蚩尤戏起到了传播民族文化艺术的关键作用。
清朝嘉庆以后,苗族蚩尤戏受到本地区其他戏剧的影响,吸收了如“傩戏”、“花灯”的表演程式,使蚩尤戏得到较大发展,演出范围也不断扩大,遍及湘、鄂、渝、黔边邻苗族地区。
其传统剧目有《恰相》(苗语,汉译为赶猖)、《大追伤亡》、《抱己嘎》等。
蚩尤戏的内容多表现为战争、祭祀、忠孝、风俗等,人物以巫师或鬼师为主,剧情简单,程序固定,仪式化程度较高。
纵观苗族蚩尤戏的历史演变过程,作为一种祭祀性的宗教艺术形式,蚩尤戏肯定是苗族人原始宗教艺术的结果。
不难看出,苗族蚩尤戏是经苗巫傩等宗教祭礼活动发展而来的民间艺术,它与苗族原始宗教艺术和其他民间艺术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多元艺术形式的宗教艺术,在其发展和流传的过程中,这种艺术形式已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苗族蚩尤戏的现状令人担忧。
因为蚩尤戏是地方性戏剧剧种,流行区域受到限制。
尽管民间自发组织了一些蚩尤戏剧团,基本上是非营利性的演出,由于经费的问题,演出时身处困境。
从蚩尤戏发展的现状来看,问题甚多,主要是因为: 1.传承人严重流失。
由于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精神文化生活有了空前的丰富和提高,一些现代观念冲击了传统的民族艺术。
如今,年青人喜欢红歌星,民族艺术被时髦的现代表演所取代,许多孩子不愿意从22事民族民间艺术这一行业,传承人断层问题严重。
2.民俗传统的制约。
蚩尤戏是宗教仪式戏剧,是祭祀蚩尤的一种民间小剧种。
一般在农村重大仪式、集会,甚至办喜事等场合都不会请蚩尤戏剧班,这使蚩尤戏的演出市场受到限制。
3.缺乏宣传、创新。
电视、报纸、出版物等媒体对蚩尤戏宣传少,人们接触蚩尤戏机会少,观众对其关注程度低。
4.资金缺乏。
蚩尤戏和许多地戏一样,都存在着经费困难问题,这也是制约蚩尤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通讯全球化、媒体通天下的今天,苗族蚩尤戏境遇十分尴尬,面对目前的现状,蚩尤戏只有不断创新、学习、借鉴,不断改进才能促进自身发展。
二、苗族蚩尤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是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完善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而提出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明确指出:“根据《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一词的定义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在法国巴黎签订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参照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界定和主要范围,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仪式戏剧品种,苗族蚩尤戏显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口头传统类。
根据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苗族蚩尤戏有着动态性、民族性、习俗性、传统性、广泛性、地域性和多层面文化两重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一)动态性。
动态性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流传有序,依然保持着原生态。
苗族蚩尤戏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精神渊源,它在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已经体现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指向的民族艺术形态。
苗族蚩尤戏的存在,是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苗族地区(主要指湘鄂渝黔边邻地区)由于不同的地理气候特点和文明发展程度的差异,以及生活在湘鄂渝黔边区各族人民经济社会结构形式的差异性,在数千年漫长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形式。
这也使民族传统文化一直呈现出一种“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二)民族性。
苗族蚩尤戏的民族性特征比较突出,在其流传区域独特的历史背景、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多民族的文化融合等多元要素下,构成了其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
在蚩尤戏流传区,苗族人占大多数,这种占多数的民族群体,在显示民族文化及苗族文化特征的民族特性方面确有非常厚重的优势。
(三)习俗性。
苗族蚩尤戏流传地区是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居住地,这里居住着土家、苗、汉等各族人民,其民族艺术虽然有一些共同点,但大多数是因为民族习俗不同而大不相同。
这些民族艺术有着强烈的民族习俗特征,它们有的产生于生产劳动或古代军事活动,有的产生于对神、祖先的崇拜,有的与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息息相关。
(四)传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