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39
肠外营养的使用规范及流程1. 什么是肠外营养?肠外营养,又称为全胃肠外营养,是通过静脉途径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一种方法。
它适用于不能通过口腔摄取足够营养的病患,如消化道吸收障碍、肠道功能障碍、消化道出血等。
肠外营养的目标是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素,促进康复。
2. 肠外营养的适应症肠外营养适用于以下情况的患者:•无法通过口服或肠道摄取足够营养的病患•消化道功能障碍,如胃肠道瘘管、肠瘘等•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如肠道混合痔管、短肠综合征等•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等疾病需要休息消化道的患者•术后手术后肠道功能不能恢复3. 肠外营养的使用规范使用肠外营养需要遵循以下规范:3.1 患者评估在开始使用肠外营养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身体状况、营养需求、肠道功能等。
评估结果将决定肠外营养的方案和持续时间。
3.2 营养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合适的肠外营养方案,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的供给量。
3.3 营养物质的选择选择适合患者的肠外营养配方,其中包括不同类型的氨基酸、脂肪乳剂、电解质等。
根据不同病情,可以选择不同的配方和组合。
3.4 肠外营养的管理肠外营养的管理包括营养物质的配制、输注的方法、输注速度等。
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营养指标。
3.5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使用肠外营养时可能出现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等。
需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及时处理。
4. 肠外营养的流程使用肠外营养的一般流程如下:1.患者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体重、身高、体重指数、胃肠功能、营养状态等。
2.肠外营养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肠外营养方案,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的供给量。
3.营养物质的选择:根据患者的需要和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肠外营养配方。
4.营养物质的配制:严格按照肠外营养配方的要求配制液体,保持卫生和无菌操作。
5.输注方式和速度确定:根据患者的情况和需要,确定肠外营养的输注方式(如静脉持续输注、静脉推注等)和输注速度。
肠外营养的护理措施摘要肠外营养是一种通过静脉途径输送营养物质来支持患者的营养需求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肠外营养的护理措施,包括评估患者适宜性、护理配合、血糖监测、感染防控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护理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背景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途径输入营养物质,绕过胃肠道,直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消化道功能受损、不能正常摄取或消化吸收的患者。
肠外营养的有效实施需要护理人员充分了解并正确应用相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评估患者适宜性在给予肠外营养治疗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宜性评估。
主要包括患者的胃肠道功能、营养需求、静脉通路可靠性等方面的考虑。
通过了解患者的胃肠道情况、是否需要断食、是否有肠梗阻等情况,可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肠外营养治疗。
护理配合在给予肠外营养治疗时,护理人员需要配合医生完成以下工作: 1. 确定肠外营养治疗方案,并严格按照医嘱执行。
2. 定期检查静脉通路是否通畅,避免发生漏液、渗透或堵塞等问题。
3. 观察患者的肠外营养配方是否适合,如有必要,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
血糖监测肠外营养患者常常伴随有血糖升高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
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监测方法,包括血糖仪、连续血糖监测系统等。
及时发现和处理血糖异常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感染防控肠外营养患者由于经过静脉输液,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内容: 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插管部位的清洁。
2. 定期更换肠外营养配方,避免穿刺口感染。
3. 观察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及时发现感染征象并及时处理。
结果通过合理的肠外营养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并解决患者在肠外营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和关注度是成功实施肠外营养治疗的关键。
结论肠外营养的护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评估患者适宜性、护理配合、血糖监测、感染防控等护理措施的正确实施,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肠外营养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外科护理重要知识点:外科病人营养疗法之营养支持
的护理要点
外科护理的相关注意事项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察内容,。
营养支持的护理要点
1.管饲要素饮食的护理:
(1)无菌环境下配制,放于4℃以下冰箱内暂存,并于24小时用完。
(2)保持滴注液温度在38℃~40℃。
由小量、低浓度,低速度开始输注,浓度由12%渐增至25%,滴速由40ml/小时开始,如无不适渐增至120ml/小时。
(3)滴注时取半卧位,管饲导管保持通畅,每日2次冲洗导管。
(4)导管每3~5天更换1次,营养液盛器及接管每日更换。
(5)保持口腔、鼻腔或胃肠造口管处清洁。
(6)记录24小时出入量,定时测定血糖、尿糖、血尿素氮、白蛋白、血清电解质等,注意并发症。
(7)常见并发症有腹泻、腹胀,出现时应调整浓度、滴速,另有电解质紊乱、高血糖、氮质血症、高渗性非酮性昏迷等并发症;注意管道观察及护理,做好口腔护理,观察病情变化。
2.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
(1)营养液在无菌环境下配制,存于4℃冰箱内,如超24小时不宜应用。
(2)严格无菌操作,在无菌环境下配制营养液。
做好静脉导管护理,TPN导管严禁输入液体、药物及输血,也不可采血或测定中心静脉压,每日换药,及时巡视,调整滴速,记录每日出入液量,密切观察并发症,主要有导管并发症、代谢并发症、感染并发症,最危险的并发症是高渗性非酮性昏迷。
(3)应控制滴速与浓度,适当加用胰岛素,另可出现低钾血症、高磷低钙血症以及肝功能异常等并发症。
医院肠外营养管理制度一、引言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是指通过静脉途径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的方法。
随着临床营养学的不断发展,肠外营养已成为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规范肠外营养的管理,确保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地接受治疗,特制定本制度。
二、肠外营养管理组织架构1. 成立肠外营养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临床营养科、药剂科、护理部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2. 肠外营养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医院肠外营养政策、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并对肠外营养工作进行监督、指导、评价。
3. 临床营养科作为肠外营养管理的专业科室,负责肠外营养的日常工作,包括患者营养评估、肠外营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及效果评价等。
三、肠外营养适应症与禁忌症1. 适应症:(1)严重营养不良或无法通过胃肠道摄入营养的患者。
(2)胃肠道功能障碍或无法耐受胃肠道营养的患者。
(3)围手术期、重症患者、烧伤患者等需要额外营养支持的患者。
2. 禁忌症:(1)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2)严重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的患者。
(3)严重感染、败血症等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四、肠外营养操作规程1. 营养评估:(1)对患者进行全面营养评估,包括体重、身高、体质指数、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
(2)根据营养评估结果,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肠外营养。
2. 肠外营养方案制定:(1)根据患者病情、营养状况、肝肾功能等制定个性化肠外营养方案。
(2)肠外营养方案包括营养素种类、剂量、输注方式、输注速度等。
3. 肠外营养实施:(1)建立静脉通道,确保肠外营养液输注的顺畅。
(2)按照肠外营养方案输注营养液,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3)定期监测患者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指标,调整肠外营养方案。
4. 肠外营养并发症处理:(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2)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调整肠外营养方案,必要时停止肠外营养。
五、肠外营养质量控制1. 肠外营养液的质量控制:(1)确保肠外营养液的配制、储存、输注过程符合无菌操作规程。
全胃肠外营养护理常规
1、按医嘱配制营养液,配制时严格无菌操作。
12~24h内滴注最佳,保质期为24h。
2、采用中心静脉置管输液(锁骨上静脉、股静脉或颈外静脉),妥善固定导管,48h更换敷贴一次,如有污染渗血随时更换,定期做细菌培养。
3、每天更换输液器一次,营养液内不宜加入抗生素、皮质激素等。
输血时须用另外的静脉通道,以免纤维蛋白堵塞静脉导管。
4、根据输液量掌握输液速度,要求24h内匀速点滴,以免血液渗透压波动过大。
5、按医嘱给予一定量的胰岛素,以提高葡萄糖的利用率。
6、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定时观察体温。
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状态及其他反应,如皮疹、恶心、呕吐等。
7、定时监测血糖、电解质。
胃肠外营养的注意事项胃肠外营养(TPN)是一种将营养溶液直接输入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通过血液传递营养物质以维持患者的营养需要的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无法通过肠道摄取食物的患者,如胃肠功能不全、结肠切除、严重消化道疾病等。
然而,胃肠外营养需要密切的监护和正确的操作才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效果。
以下是一些胃肠外营养的注意事项:1. 严密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在开始胃肠外营养治疗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体重、营养缺乏状况、肝肾功能等。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包括血液检查、营养参数监测等,以确保患者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2. 选择适当的输注途径和装置:胃肠外营养可以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输注,需要选择合适的导管和输注系统,以减少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同时,注意对患者进行适当的皮肤护理和导管维护,包括定期更换导管和清洁保持导管通畅。
3. 确保营养方案的准确性: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同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代谢情况,调整方案以满足患者的需要。
4. 防止感染:在输注胃肠外营养过程中,感染是一个常见的并发症。
为了减少感染的风险,需要保持手卫生,采取无菌操作,定期更换输注系统和接口,以及接受适当的抗生素预防。
5. 监测并发症:胃肠外营养可能会导致一些并发症,包括电解质紊乱、肝功能异常、血糖异常等。
因此,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及时发现和干预可能出现的问题。
6. 逐渐过渡至口腔摄食:胃肠外营养通常只是一个过渡阶段,目的是恢复患者的肠功能,逐渐过渡至口腔摄食。
因此,在适当时机,需要对患者进行口腔摄食能力的评估,并逐步减少胃肠外营养的输注量。
总的来说,胃肠外营养是一种对于无法通过肠道摄取食物的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然而,正确的操作和严密的监测对于胃肠外营养的成功至关重要。
遵循上述的注意事项,可以确保患者安全、有效地接受这种治疗,并尽早恢复肠道功能。
肠外营养护理常规一、定义1.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是指通过静脉途径提供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素。
当病人被禁食所需营养素经静脉途径提供时,称全胃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tion ,TPN)。
2.肠外营养液的输注途径:包括周围静脉和中心静脉途径,其选择需视病情、营养支持时间、营养液组成、输液量及护理条件等而定。
(1)经周围静脉肠外营养支持(PPN)技术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适用于PN时间<2周、部分补充营养素的病人。
(2)经中心静脉肠外营养支持(CPN)包括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入上腔静脉途径,及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途径。
CPN需有严格的技术与物质条件。
适用于PN时间>10日、营养素需要量较多及营养液的渗透压较高的病人。
3.肠外营养的输注方式:(1)全营养混合液(totalnutrientadmixture ,TNA ):即每天所需的营养物质(氨基酸+脂肪+葡萄糖+各种营养素)在无菌环境(层流室和层流台)混入3L输液袋中。
(2)单瓶输注:不具备以 TNA方式输注条件时,采用单瓶输注方式。
二、护理(一)评估要点1.局部:患者周围静脉显露是否良好,颈部和锁骨上区皮肤有无破损,有无气管切开或其他影响静脉穿刺(置管)的因素。
2.全身: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有无脱水或休克等征象。
3.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的体重、血电解质、血生化和细胞免疫功能等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对肠外营养支持的耐受程度。
4.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患者及家属对肠外营养支持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程度及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对肠外营养支持费用的承受能力。
(二)护理措施1.合理输注,维持体液平衡。
(1)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控制输注速度:TNA输注不超过200ml/h(2)观察和记录:液体出入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2.定期监测和评价。
PN 最初3日每日监测血清电解质、血糖水平,3 日后视稳定情况每周监测 1-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