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doc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1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6年1月修订)一、专业概况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属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创建于2003年。
本专业遵循高校人才培养规律、面向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着力塑造服务于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基础教育学校和高等院校课程与教学管理、学生事务管理、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课程与教学评估以及教师发展培训开发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依托综合性大学所具有的学科群体优势、学术研究氛围,融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力量,统整式、前瞻式地培养课程与教学研究、评价、管理和服务领域的专门人才。
授予学位:教育学硕士。
往届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教育科研机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管理部门,大中型国企的行政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企业的人才管培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等。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现代课程与教学理念、严谨治学态度、良好课程与教学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适应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工作需要的课程与教学专门人才。
其具体要求是:1.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诚朴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术道德。
2.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外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动向,掌握高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
3.具有方法论意识,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展教育研究工作,并具有运用教育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54. 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够在本学科使用外语进行学习、研究和交流。
5.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善于进行跨学科合作,能胜任教学和管理工作,并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服务于课程与教学开发、设计与评估实践的能力。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科目:学科教学语文)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所涵盖的语文课程论、语文学习论、语文教学论、语文教师论、语文教研论等内容,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语文课程论约30分语文学习论约30分语文教学论约30分语文教师论约15分语文教研论约30分语文评价论约15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与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论述题: 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实践运用题:1小题,每小题 50分,共50分三、考查范围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理念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语文课程论】1.掌握语文、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论、语文素养等基本概念;2.理解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目标;了解语文单独设科以来关于课程性质的争论;3.语文课程标准有关内容认识;分析新课标中所体现的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和目标的新的教育思想;4.了解古代、近代、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特点、古代语文教育经验、近现代语文教育思想。
【语文学习论】1.熟记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方式、非智力因素、语文学习动机等有关基本概念;2.了解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方式并分析其价值意义;3.能正确看待语文学习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4.运用新课程倡导的语文学习方式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问题。
【语文教学论】1.把握语文课程设计、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过程、对媒体教学、板书、教案、素质教育等基本概念;2.了解语文教材改革情况以及常见教材的特点;3.娴熟地掌握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技能;4.有效把握识字写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以及综合实践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操作要领。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业务课二:90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考查目标本考试大纲用于选拔全日制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本考试是全日制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入学资格专业基础课考试,主要检测考生对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语文教师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检测考生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下,运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反思教学实践、研究教学问题的能力。
(一)考生应具备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理解这门课程的基本性质与功能、基本理念与目标,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有效实施语文教学。
(二)考生应具备语文教材的基础知识,理解这门课程的价值和类型、体例与结构,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发挥教材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
(三)考生应具备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目标、原则、内容、程序、方式等知识,尤其应注重体验和感悟、层次和角度、自主和探究的理解和掌握,结合现代语文多媒体教学,形成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四)考生应具备语文教师素养、教学实践、科学研究、教材编写等方面的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教学、撰写论文、编写教材等教学实践。
(五)考生要用汉语答题,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分值及题型结构试卷满分为150分,题型结构及各题具体分值如下:1.名词解释题,共4个小题,每空5分,共20分;2.判断简答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3.教学设计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4.案例评析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三、考试范围(一)语文课程论1.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2.语文课程的功能与地位;3.语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4.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5.语文课程的测试与评价:语文课程测试的方式方法,语文课程评价的要求和方法。
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指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一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常见的课程定义有六种类型:教学科目、教学活动、预期学习结果、社会文化再生产、社会改造、学习经验】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它的发展,始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它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具体阐述如下:1.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2。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1)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资源,等等;(2)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等;(3)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等;(4)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
2016年全日制教育硕士参考书(333教育综合参考书)(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全日制教育硕士也就是我们俗称的“333教育硕士”或者是专硕,由于教育硕士相比较学术型硕士来讲考试科目比较简单,而且学习期限也短,所以最近几年越来越热,受到很多在职人员的青睐。
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参考书目除了首师大、河北师大,广州大学,广西师大等几所院校不一样,其他大部分学校都是按照国家统一大纲来的。
由于很多同学对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参考书目感到困惑,所以针对这方面的情况,整理了相关的资料,供各位考生大家参考,希望可以给各位的考研带来一定帮助。
总的来讲全日制教育硕士考试科目为:政治、英语二、教育综合(相对于学术型硕士来说不用考教育研究方法)以及专业课。
一、首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参考书目老师提醒大家一定要按照专家的意见购买书籍,以免耽误备考。
869 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陈孝彬869 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学导论》原子能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三版)傅树京870 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世纪心理学丛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09月黄希庭著870 人格心理学《人格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里赫曼(Ryckman,R.M.)著871 思想政治教育学《课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最新版)施良方871 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最新版)檀传宝871 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学科心理研究》人民出版社04年版兰维、田国秀872 汉语与写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本不限黄伯荣廖序东主编873 数学基础《数学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三版)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873 数学基础《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三版)北京大学874 综合物理《力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漆安慎,杜蝉英等874 综合物理《电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梁灿彬875 普通化学《无机化学》(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北京师范大学等三校875 普通化学《有机化学》(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曾昭琼主编876 英语学科教学《语言教学的流派(第二版)(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翻印)Jack C. Richards & Theodore S. Rodgers编876 英语学科教学《二语习得引论(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翻印)Muriel Saville-Troike编877 历史教育学《历史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于友西,叶小兵等著878 地理教育学综合《地理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陈澄主编879 中外音乐史《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于润洋主编879 中外音乐史《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孙继南周柱栓主编880 美术教育学《美术教育学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尹少淳著880 美术教育学《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教育部880 美术教育学《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教育部881 计算机应用基础综合考试《计算机科学导论》(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B. Forouzan881 计算机应用基础综合考试《计算机导论》(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王玉龙主编883 科学技术史自然学科教学设计《科学技术史》武汉大学出版社张密生主编883 科学技术史自然学科教学设计《自然科学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陈刚主编884 普通生物学基础《陈阅增普通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2005吴相钰主编888 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黄人颂二、全国其他院校可以参考以下参考书目。
科目:课程与教学论1.1.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2.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1.3.简述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的步骤。
1.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1.5.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优点。
1.6.简述施瓦布的“折中的艺术”。
1.7.“概念重建主义者”认为传统课程理论存在的缺陷是什么?1.8.拉特克教学论的特点是什么? 1.9.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内涵是什么?1.10.赫尔巴特所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是什么?1.11.20世纪教学研究的发展线索是什么?1.12.课程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怎样?1.1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是什么?1.14.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
1.15.“主动作业”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1.16.教学的涵义是什么?1.17.课程与教学相分离产生的弊端是什么?2.1.什么是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2.2.“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3.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依据的来源是什么?2.4.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以得出教育目标?2.5.泰勒提出的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是什么?2.6.简述编制理想的评价工具需要经过的阶段。
2.7.简述过程模式中的“过程原则”。
2.8.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9.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表现在哪些方面?2.10.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2.11.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
2.12.范例的基本特征及其选择原则是什么?2.13.构成泰勒原理中课程开发的四个环节的关系怎样?2.14.赞科夫的教学原则有哪些?2.15.程序教学的设计原则有哪些?2.16.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信念。
2.17.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旨及基本特征是什么?3.1.简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3.2.教育目标的功能是什么?3.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是什么?3.4.将学科发展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需要注意认识哪些问题?3.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是什么?3.6.艾斯纳是怎样区分“教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3.7.简单叙述“学术中心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各自的涵义。
学院及代码专业及代码类型招生人数接收推免生限额考试科目业务科1参考书目业务科2参考书目复试科目名称及参考书目同等学力加试科目名称及参考书目跨专业加试科目名称及参考书目本专业特殊要求联系方式001政治教育学院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0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当代学术型103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④811西方哲学史①马克思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版。
①《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参考书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楠森,高等教育出版社。
①名称:综合知识②名称:写作无无028-84760836001政治教育学院010102中国哲学01儒家经学02宋明理学学术型52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④812中国哲学史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中国哲学史》编写组,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西方哲学史。
参考书目:《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①名称:综合知识②名称:写作无无028-84760836001政治教育学院010103外国哲学01近现代西方哲学学术型31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④811西方哲学史(含现当代部分,占20%)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②《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赵敦华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
中国哲学 。
参考书目:①《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学科必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48 学时 2.5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由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两块内容构成。
通过学习,旨在让学生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并具有将这些先进的教师观、教学观、师生观与学习观,体现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旨在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掌握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构内容和设计思路,并会用课标的理念分析指导中学语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通过学习,了解并熟悉语文教材的类型、构成要素及其编制,掌握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体例结构,会用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独立开展教材分析和研究,具备初步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1.现状考察与历史梳理相结合。
本课程不仅重视语文教育现状的考察,而且注重语文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研究现实问题的对策,进而把握语文教育发展的走向。
2.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基本理论,并致力于学生能将所学的有关理论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能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具体教学实践,提高语文学科理论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
3.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的水平,还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形成情况;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三、先修课程语言学、文学等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等通识教育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现行语文教材编写理念、体例结构;语文教材分析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学业质量标准;运用课标的理念分析指导中学语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教材分析方法的实践运用。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资料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论?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学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教育史上曾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的是什么?•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是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是什么?中国古代的《礼记·学记》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什么?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设置、教学法等.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哪几种?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四种.教学即学习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教学即教授 1912年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授法,教学即有了教授之义。
教学即教学生学 1917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据此,“教学"的含义即“教学生学”。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根据凯洛夫的《教育学》中,“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的观点,“教学”的含义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教学理论流派主要有哪些?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以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的教育理论体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相关书目1.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正中书局,1936年版2.黎锦熙:《新国文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51年版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5. 张鸿苓、吴亨淑、张锐、孙炳铨:《语文教学方法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6.尤.克.巴班斯基(苏):《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7.沈衡仲:《语文教学散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8.叶仓岑:《中学语文教学通论》,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9.苏霍姆林斯基(苏):《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10.《朱自清论语文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11.万恒德:《中学语文教学概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12.黄振中、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13.谭惟翰:《语文教学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14.曾祥芹:《语文教学能力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5.张隆华、杨成章、满云龙:《语文教育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16.朱绍禹(东北师大):《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17.陈毛美:《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18.陈学法:《语文教育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19.于满川、杨履武、顾黄初:《语文教学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20.杨德如、沈长春:《实用语文教育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21.约翰.杜威(美):《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22.黄麟生、倪文锦:《先进教育思想高超教育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23.杨德如、杨光、石经纶:《语文美育学导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24.杨德如:《语文教育学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25.王光龙:《语文学习方法论》,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年版26.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27.王家政、潘纪平:《中学语文教学法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28.杨成章:《语文教育心理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9.《张志公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30.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3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32.王力:《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33.佟士凡:《语文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34.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35.谢象贤:《语文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36.程达:《语文学科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7.庄静肃:《语文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38.韦志诚:《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9.曹明海:《语文学习心理论》,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0.曹明海:《语文审美教育论》,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1.《张志公自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2.王本华:《张志公论语文(集外集)》,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43.毓明笠:《中学语文学习心里及学习方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 99年版44.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5.王显槐:《现代语文教学论》,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版46.池方浩:《中学语文教学艺术》,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7.钱威:《语文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8.陈黎明:《高师语文教学论》,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9.唐作藩:《语文修养与中学语文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50.区培民:《语文教师技术行为概论》,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51.王松泉:《阅读教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52.曾祥芹:《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53.黄岳州:《语言文学与教学新论》,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54.于亚中:《中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55.于年河:《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56.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开明出版社,2000年版57.黎泽渝:《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58.复旦大学语言室编:《陈望道语文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59.陈光磊:《陈望道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0.唐作藩:《王力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1.张志公:《张志公自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62.张志公:《张志公汉语语法教学论著选》,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3.靳健:《现代语文教育学》,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4.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65.王尚文、吴克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66.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科社2001年67.王丽《中学语文教育忧思录》华东师大199868.刘永康《语文教育学》高教社2005年69.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教版社70.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教社1996年71.《初中、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同上03、0472.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中央电大出版社0573.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74.《教育心理学》(皮连生、莫雷、吴庆龄等)75.张中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苏教社0776.《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王道俊、南师大等)77.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00年《语文教学论》参考书目1.郑之钢:《乡村师范教育实习指导》,黎明书局,1935年再版2.李伯棠:《师范生实习指导》,正中书局,1935年版3.波良斯基(苏):《教育实习》,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4.孟庆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5.陈震陈:《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6.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7.游正轮:《班主任工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8.王禹:《中学生写作心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9.索里.特尔福德(美):《教育心理学》,高觉敷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10.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11.陈必祥:《语文教育发展史》,语文展现杂志社,1984年版12.张隆华:《教育实习》,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13.燕国材:《心理与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14.张殿国:《情绪的控制和调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5.黄永信:《中等师范教育实习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16.冯克诚、于明:《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版17.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六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19 87年版18.关峺霞:《教学论教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9.董杰锋、朱若真:《教师语言艺术》,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0.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21.伽达默尔(美):《真理与方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2.陈侠:《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2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24.王松泉:《中学语文基本篇目导读图示全集》,大连出版社,1989年版25.谭传才、崔远培:《教育实习问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26.顾天祯、高德建:《教育科学研究入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27.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28.郝德元、周谦:《教育科学研究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29.廖哲勋:《课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30.张维平:《比较教育基础》,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31.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32.张中原:《语文教育实习》,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33.孙培清:《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34.温寒江:《现代教学论引论》,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35.吴定初:《教育科学研究概论》,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36.倪文锦:《语文考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37.刘向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38.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39.杨小微、刘卫华:《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40.张中原:《语文教育实习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41.张隆华:《中国古代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42.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43.裴丽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44.方展画:《教育科学论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45.张连起:《清末新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46.熊承涤:《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47.施良方:《课程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48.饶杰滕、王问渔主编:《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49.皮连生:《教与学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51.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52.冯克诚、田晓娜:《教师教学基本功全书》,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年版53.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54.周学海:《学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55.皇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56.韦志诚:《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57.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58.赖志奎:《现代教学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9.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60.王鹏伟:《高中语文教材重点、难点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1.王鹏伟:《中学语文教育学与语文教学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2.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63.霍华德.加德纳(美):《多元智能》,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64.张文泰:《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0年版65.黄文硕:《语文教材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6.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7.张隆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8.李杏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9.李田若:《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0.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1.张鸿苓:《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2.刘国正:《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3.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4.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5.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6.曹明海:《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青岛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77.曹明海:《营构与创造:语文教学策略论》,青岛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78.曹明海:《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青岛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79.曹明海:《追问与发展:语文学习心理论》,青岛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80.曹明海:《整体与圆识:语文教学系统论》,青岛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81.曹明海:《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青岛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8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3.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4.李维鼎:《语文言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5.吴发衍:《当代语文教法学法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6.许其举:《中语指要》,中国矿业出版社,2000年版87.李廷扬:《语文新论:美辞论》,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8.全国中学语文会编:《新世纪中学语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9.孔庆东:《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90.白金声:《语文德育渗透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版91.张定元:《中学著名特级教师思想精粹》,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92.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93.顾之川:《语文论稿》,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94.张隆华:《语文素质教育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95.王力:《语文教学创新研究》(中学卷),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96.李行建:《语文学习新论》,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97.毛雨先:《语文学习面面观》,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版98.张建华:《中学语文教学法辅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99.王松泉:《语文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00.韩雪屏:《语文教学技术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01.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102.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103.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教育研究探索》,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104.左兵著:《语文考试艺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105.吴桐祯:《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06.周德藩:《中学语文教学优秀个案》,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07.彭观仞:《中学语文教学板书设计》,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08.李庆平:《中学语文板书设计精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09.赵贤州:《对外汉语教学通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10.程棠:《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原则、方法》,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版112.王相文:《语文教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13.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14.王相文:《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导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15.顾黄初:《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16.王柏勋:《中学语文教材分类研究》,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117.费锦昌:《中国语文现代化百年记事》,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118.顾黄初:《20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19.郑国民:《从文言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师大出版,2000120.张志公:《张志公语文集外集》,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121.本书编委:《张志公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22.傅永安:《中学语文比较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23.庄文中:《中学教学语法和语法教学》,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124.陈帼雄:《中学语文实用语法》,开明出版社,2000年版125.吕必松:《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版126.许嘉璐:《中学语言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27.钱梦龙:《导读的艺术(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28.李家树:《香港语文教学策略》,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29.田小琳:《香港中文教学和普通话教学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30.王继坤:《现代阅读学教程》,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31.王松泉:《阅读教材》,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32.小威廉姆.E.多尔(美):《后现代课程观》,王汉字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3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绪论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大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而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4.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用集体教学的新形式;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里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2.该书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
提倡实用主义三大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考试目的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科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要求考生系统掌握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语文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二、考试范围(一)考试目标1. 系统掌握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教师专业发展观。
2. 了解中学语文教育的构成与运行规范,具有中学语文教育理念。
3. 能运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二)考试基本内容第一编语文教育第一章最新教育理念对语文教育的冲击第一节建构主义与语文教育一、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三、建构主义理论的意义与局限四、建构主义视域内的语文教育第二节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育一、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背景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容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贡献四、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与局限五、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语文教育第三节后现代主义与语文教育一、后现代主义及其特征二、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思想三、语文教育的后现代主义解读第二章相关学科理论对语文教育的影响第一节社会学一语文教育理论的宏观背景一、社会学的基本内涵二、社会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三、语文教育的社会学特征四、学习社会学的重要意义第二节心理学一语文教育理论的心理依据一、心理学与语文教育二、心理学理论与语文教育三、心理学方法与语文教育第三节教育学一语文教育理论的基源一、教育学及其发展二、教育学与语文学科理论的关系三、教育学对语文教育实践的影响四、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意义第三章语文教育理念自身的巨大变革第一节语文教育理念及其变革一、语文教育理念的内涵二、语文教育理念变革的背景三、语文教育理念变革的内容第二节语文教学观念的变革一、传统的传话式语文教学观二、从传话式向对话式的转变第三节语文学习观念的变革一、以接受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二、以发现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三、接受与发现相统一的语文学习观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第四节语文师生观念的变革一、传统语文师生观二、新型语文师生观三、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语文教师第五节语文评价观念的变革一、评价功能观的转变二、评价方式观的转变三、评价主体观的转变第六节语文教育理念的提出一、语文教育本体论二、语文教育主体论三、语文素养论第四章语文教育目标第一节语文教育目标的基本理论一、教育目标与语文教育目标二、语文教育目标在教育目标体系中的位置三、制定语文教育目标的依据四、语文教育目标的分类和描述第二节我国语文教育目标的历史回顾一、解放前语文教育目标的脉络二、解放后语文教育目标的发展三、21世纪语文教育目标的阐释第三节当代国外语文教育目标的多元取向一、注重实用与共享知识二、注重民族感情,立足“语言教育立场三、注重文学素养与信息交流技术四、注重共同文化基础上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五、注重多元目标与共同责任第五章语文课程第一节课程与语文课程一、课程二、课程形态三、课程资源四、当代语文课程第二节语文课程资源一、教材一一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二、教师——不可或缺的语文课程资源三、学生一一最易被忽视的课程资源第三节语文学科课程一、语文学科课程的历史二、语文学科课程的特点三、语文学科课程的实施第四节语文活动课程一、我国语文活动课程的历史二、语文活动课程的特点三、语文活动课程的类型四、语文活动课程的实施第五节语文教育中的隐性课程一、校园文化中的语文隐性课程二、大众文化传播中的语文隐性课程第二编语文教学第六章语文课程标准第一节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一、课程标准及其特征二、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联系三、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第二节语文课程标准的产生与发展一、语文课程标准的产生二、语文课程标准的修正与发展三、从语文课程标准到语文教学大纲四、语文课程标准的回归第三节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与特点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二、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第四节国外母语课程标准一、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二、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三、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第七章语文教材第一节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功能一、语文教材概念的界定三、语文教材的功能第二节语文教材的编制一、语文教材编制的基本理念二、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三、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第三节语文教材的建设一、蒙学、经学与文选二、文白合编,单元组合三、“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第四节语文教材的使用一、理解编写理念和编写意图二、把握语文知识体系三、把握范文体系四、把握练习体系五、合理选择与使用教材第八章语文知识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一、语文知识与语文知识教学(一)语文知识的特点及其分类(二)语文知识教学二、语文陈述性知识教学(一)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本质(二)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方法三、语文程序性知识教学(一)语文程序性知识与语文能力(二)语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方法四、语文知识的建构(一)语文知识体系建构的意义(二)语文知识体系的静态建构(三)语文知识体系的动态建构第九章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上)第一节阅读与语文阅读一、阅读的本质二、阅读的基本类型三、阅读与语文阅读教学第二节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三、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节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一、最优化原则二、整体性原则三、学以致用原则第四节语文阅读心理一、语文阅读的心理过程二、语文阅读障碍三、语文阅读障碍的排除与阅读能力培养第十章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下)第一节语文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一、单元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二、单篇课文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三、单课时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第二节文体阅读教学的设计一、常用文体阅读教学的设计二、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设计三、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设计第三节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一、内容交叉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二、教师主导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三、师生互动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四、学生自主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第四节语文阅读技能训练一、朗读训练二、默读训练三、速读训练四、精读训练五、略读训练六、语感训练第十一章作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第一节作文教学面临的问题一、作文教学中的“断层”二、“作文”与“写作”的滥用三、作文教学目标的含混四、作文中“教”与“学”的颠倒第二节作文教学的目标一、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二、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第三节作文教学的体系一、文体写作训练体系二、作文能力训练体系三、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第四节作文教学的设计一、制定作文计划二、展示作文要求三、开展作文指导四、进行作文评价第五节作文心理一、作文过程二、作文策略三、作文指导四、作文评价第六节作文能力一、作文能力的构成二、作文能力培养的一般原则三、作文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第十二章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第一节口语与口语交际一、口语二、口语交际第二节口语交际教学一、语文教学视野中的口语交际教学二、口语交际教学的特征三、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四、口语交际教学与说话及听说教学第三节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一、交际策略二、场景策略三、互动策略第四节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一、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二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基本形式第十三章语文综合性学习一、综合性学习与综合课程二、综合课程与语文学科三、语文本位的综合课程第二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及形式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形式第三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与评价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四、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问题第四节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教师一、教师意识的觉醒二、教学途径与方式的转变三、教学原则的掌握第十四章语文教学艺术第一节教学艺术的本质及特点一、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二、教学艺术的本质三、教学艺术的特点第二节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艺术一、课堂教学结构艺术的特点二、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艺术的原则三、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艺术第三节营造语文教学氛围的艺术一、教学氛围及其作用二、教学氛围的维度指标三、积极教学氛围的营造第四节把握语文教学节奏的艺术一、教学节奏二、语文教学节奏艺术三、把握语文教学节奏的条件第五节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科学基础二、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表现三、提高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途径第十五章语文教学技术第一节教学技术一、教学技术的概念二、教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三、教学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第二节语文教学技术的种类一、传统语文教学技术二、现代语文教学技术三、信息化语文教学技术第三节传统语文教学技术一、教学语言二、板书三、图示材料第四节现代语文教学技术一、视觉媒体二、听觉媒体三、视听媒体四、视听综合训练媒体第五节信息化语文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语文远程教学第十六章语文教学评价第一节语文教学评价概述一、语文教学评价的内涵二、语文教学评价的特点三、语文教学评价的作用四、语文教学评价的实施第二节语文教学评价的类型一、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二、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四、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五、自评和他评第三节语文教学评价的方法一、观察法二、问卷调查法三、日常检查法四、纸笔测验法五、表现评价法六、卷宗存档法第四节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一、识字和写字二、阅读三、作文四、口语交际五、综合性学习第十七章语文学法指导第一节语文学法指导的意义与目标一、语文学法指导的意义二、语文学法指导的目标第二节语文学法指导的内容与方法一、语文学习常用方法指导二、识字写字学习指导三、阅读学习指导四、写作学习指导五、口语交际学习指导六、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第三节语文学法指导的原则与途径一、语文学法指导的原则二、语文学法指导的途径第三编语文教师第十八章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第一节语文教学设计一、语文教学设计的内涵、指导思想、原则、要素二、语文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三、语文板书与练习作业设计四、语文教案设计第二节语文说课与评课一、说课的功能、特点与要求二、说课的类型与程序三、评课的意义、依据与内容四、评课的原则与类型第十九章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一节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一、概念的辨析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第二节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一、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二、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三、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重构与专业能力、情意的发展四、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第三节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一、提供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激发语文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