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态势及其差距透析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3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1、思想观念的滞后在中国,长期以来文教卫生事业都是由政府直接投资和运行的,即使是规模很小的剧团或电影院也属于事业单位。
我国相当一部分的文教卫生领域的经营者一直把自己看作是特殊行业,危机意识和市场意识都比较薄弱。
他们习惯于用行政的手段来管理自己的部门,用政府的资金来生产自己的产品,对于按照市场规则和市场规律来管理和操作还缺少经验。
然而在国际上,由政府直接资助的文教卫生行业只占很小部分,相当一部分是由民间投资和运作的,即使由政府直接资助的这部分现在也有私有化的趋势,逐步被推向市场。
2、竞争能力较弱现在我国文化产业的资本积累远未达到能与国外强大的文化产业相抗衡的能力。
如电视业,英国出版的《国际电视业务》排出了世界100 家大电视公司排行榜,中国几千家电视机构只有CCTV 入围,名列第57 位。
前20 位均为西方电视传播机构,其中第20 名意大利媒介设备公司当年财政收入为18.4 亿美元,是CCTV 的4 倍。
3、投入不足投入不足是我国文化产业形不成规模、缺乏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有关部门统计,1997 年,我国原广播电影电视部的电视科研事业费总额约4019 万元人民币,日本NHK 的节目和技术调研费用年均在 1.6 亿美元左右,法国仅公共电视机构的视听研究费用支出 1 年即达 1.073 亿美元。
当然,我国还有原电子部系统和原国家科委系统的部门以及地方广播电视厅(局)、广播电视生产企业对电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的投入,但与日、美、欧影视企业对电视技术的研究开发投入相比,仍是微不足道的。
4、管理不力对文化产业市场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必然影响文化市场的有序经营,使腐朽、落后和不健康的文化有机可乘。
因此,近几年来,我国文化市场的盗版、走私等若干“老大难”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
仅最近一年半内,全国30 多个城市收缴的非法音像制品就超过600 万盘(张),查处违法经营窝点4000 多家。
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文化消费的不断升级,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或政府向社会提供的文化产品、服务、设施和场所,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不仅在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供给和文化人才培养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已经建成遍布全国。
大量的文化产品也经过改革的力量不断得到提升,同时,政府也相继推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以满足民众的需求。
此外,公共文化服务也已经开始采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服务,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变。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规模和数量虽然不断增加,但在地域上分布不均、质量不一且无法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有的地方还面临着文化设施“一设百宝,无人问津”的现象。
其次,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质量不高,文化产品过于单一、一味追求数量,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和深度,很难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此外,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程度相对较低,也无法满足当今数字社会下人们的更高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与挑战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的本质是文化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充分。
现代社会,文化信息的传播已经形成了一种全球化的格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品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而且,在文化市场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文化“商品化”的倾向,大量的文化产品趋于同质化、平庸化和泛滥化,文化生态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面对上述问题,公共文化服务的改革需要着眼于文化生态的重构,重点是从提高文化供给质量、满足多元化需求、强化公共意识和促进文化自信等方面入手。
此外,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也应该积极引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手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文化产业的品质水平,推进数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为广大人民提供便捷、高效和优质的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一、公共文化服务概述公共文化服务是指政府以非营利为目的,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和权利。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障公众文化权益、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增进国民文化素质的基本使命。
二、公共文化服务现状1.政府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力开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但目前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足,存在明显的财力不足局面。
据统计,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每年占到当地财政收入总额的仅0.5%左右,而在欧美国家,文化事业支出占国家财政预算的10%以上,甚至有些国家的文化事业支出占GDP的比例也在10%左右,其差距明显。
2.区域差异大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
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条件要远远好于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
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分配方面,也存在“资金向城市倾斜”的情况,导致一些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低下,甚至出现一些地区“文化荒漠”的情形。
3.服务标准不一针对公共文化服务尚未建立完善的服务标准,导致各地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例如,不同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档次、服务人群和运营模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难以实现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统一。
三、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趋势1.政府加大投入提高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投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缩小区域差异,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民众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2.多元化服务模式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多元化服务模式已经成为发展的趋势。
政府可以与其他各方合作,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开拓更多的合作空间。
此外,还可以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在文化信息化、文化交流、文化教育等方面开展更多的工作。
3.建立服务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服务标准,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关键。
标准化服务能够提高文化服务的管理效率和运营效果,规范服务机构的行为,提高服务机构的信誉度,加强文化服务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从而提高整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
近几年我国文化投入情况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投入结构不断完善,投入方式有所创新,投入效果比较明显。
但总体来看,文化投入的整体水平还很低,文化投入的保障机制还不健全。
“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发展,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投入保障,不断满足广大群众迫切的基本文化需求,逐步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文化投入的基本情况 (一)文化投入持续增长。
“十一五”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文化投入,全国文化投入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文化事业费(不含基本建设投资,不含文化管理部门行政运行经费)总计达1220.4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46倍;全国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19.3%,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
“十一五”期间文化事业费情况 另据财政部统计,2010年,我国文化经费5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增长速度连续多年高于10%(如下表)。
文化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0.59%。
扣除文联、作协等部门的经费,文化部门的经费约500亿元左右,占财政总支出的0.56%。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统计渠道和统计口径的不同,文化部的统计数据(主要是文化事业费)和财政部的统计数据(主要是文化经费)有所不同,但整体趋势和总量基本一致。
(二)重点文化项目稳步推进。
“十一五”以来,中央财政继续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大力推进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支持各地文化建设。
五年间,中央投入的资金不断加大,其中2010年投入36.55亿元,比2009年增长19.5%。
“十一五”期间,共投入资金100.2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2.4倍。
分主要项目看,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建设资金39.48亿元,重点支持2.67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乡镇文化站内容建设专项资金11.62亿元,为中西部22个省(区、市)已建成且达标的17227个乡镇文化站购置了基本业务设备和共享工程设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6.84亿元,在全国基本建成了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资源丰富、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补助地方专项资金7.18亿元,主要用于加强非物质遗产普查、推动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保护、开展传承人资助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
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公共文化服务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提供平等、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本文将探讨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现状1.服务范围逐步扩大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的服务范围逐步扩大,不仅覆盖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传统领域,还向社区、学校、农村等基层延伸,并涵盖了广播电视、电影、游戏、网络等多个领域。
例如,针对青少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各地政府和社会组织设立了大量的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示范点等设施,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和教育。
此外,各地政府也积极推行“数字城市”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2.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也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趋势。
政府逐步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职业化、专业化的管理,采取先进的科技手段,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
例如,很多图书馆已经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管理,通过自助借还书系统、电子阅览室等方式,提高了读者的体验感和服务效率。
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也更加注重接地气、贴近生活的服务体验,注重参与性、互动性和创新性。
3.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扶持也逐步加大。
各级政府逐步增加文化预算,支持文化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和文化产业发展。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图书馆等机构不断推出文化创意产业支持政策,为文化创意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发展趋势1.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未来,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
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中,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
例如,电子书、数字展览、数字化文物等新型文化产品将覆盖更多的人群,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公共文化服务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更能激发人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增强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本文将分析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或非营利组织向社会提供的文化服务,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阅读社区等。
目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图书馆事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根据国家图书馆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国书馆总量达到40.6万个,藏书总量超过16亿册。
此外,各地政府也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建设,扶持民营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虽然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设施不完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科技、设备、运营等方面距离信息化、现代化还有不少距离。
由此可见,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建设仍需进行改进和完善。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趋势1. 强化数字化发展。
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普及,数字化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不可或缺的部分。
各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当把握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机遇,加强技术投入,推动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开发,为民众提供一系列便捷的文化服务。
同时,也要探索并实现数字化服务与实体文化服务相融合,最大限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率和便捷性。
2. 推广文化产品的多元化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加大文化产品开发的投入力度,推广和推出更多元、更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和审美的文化产品。
例如,可以在图书馆设置相关的互动展区,通过举办特色文化消费活动、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文化建设,增强市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
3. 引入创新理念和技术手段。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也面临着新的机遇、挑战和变化。
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究一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进展。
近年来,各地政府加大了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资力度,建设了一大批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场所,提供了更多的场所和机会供人们参与文化活动。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丰富多样化。
公共文化机构和社会力量共同努力,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如举办各类艺术表演、文化展览、知识讲座等,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活动。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进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正在逐渐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在线博物馆等逐渐兴起,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文化资源,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和便利性。
四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社区化发展。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逐渐向社区延伸,开展了一系列针对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如社区文化节、文艺演出等,让文化服务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一是政府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增强。
公共文化服务被认识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政府将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健康发展。
二是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公共文化服务将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文化创意产品、文化旅游等形式来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是数字技术将进一步改变公共文化服务的形态。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公共文化服务将更多地借助互联网和智能设备,提供个性化、便利化的文化服务,如虚拟博物馆、在线文化课程等。
四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参与度将增加。
公共文化服务将越来越注重社会参与和合作,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状和发展趋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政府的政策支持、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等因素将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改善和创新,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类型之一。
公共文化服务是由政府或社会团体为社会公众提供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的服务。
其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图书馆、博物馆、剧场等文化机构,以及各种文艺作品、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音乐作品等等。
公共文化服务将文化和艺术带到了人们身边,促进了文化传承、文艺繁荣和人民精神文明的建设。
那么,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什么呢?一、公共文化服务现状1.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情况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机构的数量和面积,以及文化产品的种类和质量等。
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国图书馆总数达1.2万余个,博物馆达4282个,文化馆达11386个,影剧院达4106个,这些公共文化机构的面积和藏品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同时,各类文化节庆和文艺演出活动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2.公共文化服务的使用情况公共文化服务的使用情况体现了文化服务的普及度和受众群体。
据《2019年公共文化服务购买与使用状况研究报告》数据,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服务次数近400亿次,人均服务次数为28.2次。
同时,各类文艺作品的观看和阅读量也在不断增加。
各类文化机构和产品的普及,加之人们自身文化需求的提高,都导致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使用量在扩大。
3.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情况文化服务质量是客观反映服务内容和形式是否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重要因素。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情况还有待提高。
一方面,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在追求设施和藏品的完善的同时,普及和服务质量不足,一些地区公共文化馆、博物馆等还存在短缺和质量不高的问题。
另一方面,文化产品的质量也不尽理想,如有一些作品缺乏人文关怀和艺术价值等诟病。
二、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趋势1.服务内容不断拓展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也日益广泛。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2016年通过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依据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16年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要实现文化自信,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基本内容。
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而言,离在全国实现均等化、标准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还有一定距离,其中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状况是关键制约因素,因此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1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现状分析文化事业费是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前沿与热点·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吴高1,2韦楠华3(1.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广西桂林541004)(2.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3.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广西桂林541004)摘要:多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的投入,从2000年到2016年,文化事业费投入总量增长了12.2倍,人均文化事业费增长了10.9倍,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投入仍旧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结构失衡、投入主体单一、投入管理不足、投入评价缺失。
针对上述问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文化财政投入机制的可行性措施有:完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构建资金投入均衡结构、健全资金多元投入机制、优化资金运行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评价制度。
关键词: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多元投入;均衡投入;绩效评价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粤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8025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ublic Cul鄄tural Financial InvestmentAbstract Over the years,the government has increased its investment in public culture.From2000to2016,the total amount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expenses increased by12.2times and per capita cultural undertakings expenditure in原creased by10.9times.The level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continued to improve.However,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China's public cultural input at present.The specific problems are:input is still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structure is unbalanced,investment source is single,investment management is insufficient,and there is no input evaluation.Aiming at these problems,there are some feasible measures to build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ublic cultural fiscal input mechanism which includes perfecting funds safeguard mechanism,building a balanced structure of capital investment,improving the multiple input mechanism of funds,optimizing capital ope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standardizing the fund evaluation system.Key words public culture;financial input;multiple inputs;balanced input;performance evaluation*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制度创新视角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CTQ006)研究成果之一。
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在过去,文化活动往往都是由私人或团体组织举办的,而现在,许多国家都积极推行公共文化服务,以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服务。
然而,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未来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本文将就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公共文化服务包括了许多方面,例如博物馆、图书馆、文艺演出、文化活动等。
然而,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公共文化服务在某些地区的发展还并不充分。
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公共文化服务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投入,导致当地文化水平的提升较为缓慢。
其次,有些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还存在着问题。
例如,博物馆的展览质量和文物的保护,图书馆的藏书质量和服务能力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此外,文艺演出和文化活动的种类和质量也需要得到提升。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趋势公共文化服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受到几个方面的影响:1.数字技术的影响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的文化服务已经成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形式之一。
例如,图书馆和博物馆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更多人能够访问和了解它们的资源。
此外,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文艺演出和文化活动的传播提供了更多途径。
2.社会多元化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个体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多元化。
因此,公共文化服务必须适应这种多元化的需求,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
例如,文化服务可以增加不同的语言版本、形式和风格,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
3.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中,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以图书馆为例,如何保障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通过机制创新,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延长文献馆藏的使用寿命等方式,推进其可持续发展。
三、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进行重点扶持,以提升当地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
《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2016)》主编王亚南授权刊发,欢迎转载
我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态势及其差距透析
《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主编王亚南
《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2016)》前期系列出版物为全国首个公共文化发展量化指标体系,对于检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差距具有特定意义。
该书新版综合检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0~2014年相关统计数据,概括我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基本态势,分析公共文化投入与经济、财政背景关系,与教科卫投入相邻关系的协调性状况,测算全国公共文化投入的均等化差距,预测至2020年应有的增长目标如下。
一、我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的基本态势
在国家现行统计制度下,公共文化、体育、传媒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之相关的各类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投入,均属公共文化投入范畴。
国家标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04年版、2012年版)采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其中公共文化投入部分包含在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统计数据当中。
2000~2014年,全国公共文化投入总量由300.29亿元增长至2691.48亿元,年均增长16.96%,明显高于产值总量年均增长2.81个百分点,但较明显低于财政收入总量年均增长1.31个百分点,也略微低于财政支出总量年均增长0.53个百分点。
检测公共文化投入与经济、财政历年增长相关系数,与产值增长之间为负值0.0268,与财政收入增长之间为0.0032,与财政支出增长之间为0.4165,即分别在2.68%程度上成反比,0.32%程度上成正比,41.65%程度上成正比,同步增长相关性很低。
这表明,全国产值增长、财政收入及支出增长与公共文化投入增长之间尚未形成稳定、良好的多重“协调增长”关系。
各省域公共文化投入增长综合评价排行:无差距理想值横向测评,西藏、青海、北京、内蒙古、吉林为“2014年度综合指数领先”前5位;自身基数值纵向测评,青海、四川、西藏、内蒙古、海南为“2000~2014年综合指数提升”前5位;青海、西藏、海南、内蒙古、安徽为“2005~2014年综合指数提升”前5位;青海、福建、贵州、河北、四川为“2010~2014年综合指数提升”前5位;广西、西藏、广东、河北、湖南为“2014年度综合指数提升”前5位。
各省域全面排行详见原著排行报告。
本系列检测补充首倡自身基数值多时段纵向测评排行,与横向测评“无论年龄比当
下高矮”不同,各时段纵向测评为“无论高矮比阶段成长”,无疑更具可比性,有利于更多地区尤其是欠发达省域看到自身在不同时段里所取得的进展成效。
二、文化投入与教科卫投入增长不协调
在国际社会的共识里,“教科文”被视为一体;在我国民众的共识里,“教科文卫”被归为同类。
在国家现行统计制度中,“教科文卫”至今仍为同一个大类。
如果说,公共文化投入增长与产值增长应保持何种同步关系,应占财政支出多大比重难以明确界定,那么,考察教科文卫投入的相邻关系,或许能够得到一些有益启示。
2000~2014年,全国公共文化投入总量年均增长明显低于教育投入年均增长3.16个百分点。
这是否意味着,与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目标之下的教育投入“硬指标”相比,公共文化投入或许还是一项“软指标”?
同期,全国公共文化投入总量年均增长极显著低于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0.72个百分点。
这是否意味着,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念之下的科技投入“强指标”相比,公共文化投入或许只是一项“弱指标”?
同期,全国公共文化投入总量年均增长亦显著低于卫生投入年均增长7.16个百分点。
这是否意味着,与建立全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之下的卫生投入“硬指标”相比,公共文化投入或许仍是一项“软指标”?
显而易见,在2000年以来全国教科文卫综合投入优先高增长当中,公共文化投入增长处于严重失衡状态,与相邻教科卫诸方面投入增长之间的差距十分显著。
检测教科文卫综合投入与其间文化投入各占财政支出比历年变化,相关系数为负值0.8167,呈现为极强的负相关性,占比变化的同步性在极大程度上逆反。
全国如此,除了北京等极少数地区以外,绝大部分省域也是如此(详见《掌上皮书》微信公众号发布)。
三、同构均衡化差距与区域均等化差距
公共文化投入面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居民文化消费体现民众精神生活需求,这两个方面形成同构可比关联,不仅形式上为同构,而且实质上可同比。
居民文化消费占家庭收入及消费支出一定比例,体现精神文化生活应有分量,国家及地区亦当如此。
2000~2014年,全国居民文化消费占居民收入比从5.82%降低至5.39%,公共文化投入占财政收入比从2.24%降低至1.92%。
2014年公共文化投入占财政收入比明显低于居民文化消费占居民收入比3.47个百分点。
同期,全国居民文化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比从7.51%降低至7.50%,公共文化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从1.89%降低至1.77%。
2014年公共文化投入占财政支出比显著低于居民
文化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比5.73个百分点。
这足以表明,公共文化投入增长严重滞后于居民文化消费态势所体现的需求变动。
人均值演算是衡量均等化的重要基准,由此可以检测得出地区差指数(以全国人均值为基准值1,测算各省域与全国人均值的绝对偏差值,全国取所有省域绝对偏差值的平均值,再补上全国基准值1。
本系列检测独创指标,专门用以监测全国经济、文化、社会、民生诸方面的地区差距动态)。
更为重要的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一种“社会共识”基本目标,惟有实现公共文化投入人均值的均等化,才谈得上公共文化服务条件和服务质量的均等化。
2000~2014年,全国公共文化投入人均值由23.78元增长至197.28元,年均增长16.31%(由于人口增长,人均值增幅略低于总量增幅)。
与此同时,全国公共文化投入人均值地区差由1.4571扩大至1.5979,扩大9.66%,均等化理想目标距离反而被拉大。
与此同时,在背景关系方面,全国产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人均值地区差前后对比皆为缩小;在相邻关系方面,全国教育、科技、卫生投入人均值地区差前后对比亦皆为缩小,惟独公共文化投入人均值地区差还在扩大。
很明显,公共文化投入增长差距不但表现在数量的可比性之上,而且表现在质量的可比性之上。
四、2020年公共文化投入增长应有目标
(1)假定基于2000~2014年年均增速“自然增长”,全国公共文化投入总量可达6889.48亿元,所需年均增长率同前保持16.96%。
(2)假定实现产值→财政支出→教科文卫综合投入→文化投入历年各项最佳比值“应然增长”,全国公共文化投入总量应达10815.26亿元,所需年均增长率26.09%,为既往年均增速的153.83%。
(3)假定实现公共文化投入与居民文化消费同构占比达到平衡之“民生增长”,全国公共文化投入总量应达16168.17亿元,所需年均增长率34.83%,为既往年均增速的205.37%。
(4)假定实现公共文化投入各地人均值均等化“理想增长”,全国公共文化投入总量将达21014.98亿元,所需年均增长率40.85%,为既往年均增速的240.88%。
按照至2020年所需年均增长率衡量各类增长目标距离,依据既往历年实际增长在假定情况下测算各省域最大概率“可能”排行:北京、西藏、上海、青海、海南将排在最佳比值增长目标前5位,西藏、北京、上海、新疆、青海将排在同构占比增长目标前5位,西藏、北京、青海、内蒙古、新疆将排在均等化增长目标前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