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6.1平均数(2)》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80.50 KB
- 文档页数:22
6.1平均数(2)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6章第1节第2课时的内容——加权平均数,也是在学习算术平均数之后进一步探究数据的处理方式。
数据处理可以帮助我们对事情做出判断和决策。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的重要程度却并不一定相同,根据它们不同的重要程度而进行数据的处理显得非常必要。
加权平均数就是针对数据不同的重要程度而引进的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1.通过在具体情境中的计算和应用,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及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2. 通过自主设计权重,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
3. 通过课堂练习,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 通过对邱成桐和菲尔兹奖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
2. 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并能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权平均数和权的含义。
2.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算术平均数,并初步具备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能力,但对每个数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然不能对一些问题作出判断。
根据学生以上的认知基础,预测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可能产生的认知障碍,所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为什么要引入“权”,如何理解与应用“权”这两个方面。
五、教法与学法1. 教法学法:由内容分析、目标分析、学情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法学法确定为:教法上,主要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具体利用了讲授法、实验法、练习法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
2. 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归纳概括、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引领学生体现数据的重要程度,从而引入“权”的意义,帮助学生合乎情理的建构加权平均数的公式。
六、教学过程的分析一、创设情境,引出“权”1. 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
6.1平均数(2)--(教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求法以及对权的含义的理解。
学习难点: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一、预习与导学1、一组数据 3, 2, 5, 1, 4 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2、计算一组数据: 9.65, 9.70, 9.68, 9.75, 9.72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3、设一组数据x1, x2, x3, x4的平均数是a, 则数据组x1+3,x2+3, x3+3, x4+3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 数据组 3x1- 2, 3x2- 2, 3x3- 2, 3x4- 2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4、已知一组数据 3, a, 4, b, 5, c的平均数是10, 则a, b, c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5、已知3名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70cm, 2名女生的平均身高为165cm, 则这5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__________.二、探索与实践1、创设情境学校举办了一次英语竞赛,该竞赛由阅读、作文、听力和口语四部分构成,小明、小亮和小丽参加了这次竞赛,成绩如下:(1)计算3个人4项比赛成绩的算术平均数,谁的竞赛成绩最高?(2)根据这4项比赛成绩的“重要程度”,将阅读、作文、听力和口语分别按30%、30%20%和20%的比例计算他们3人的竞赛成绩,谁的竞赛成绩最高?如果你是比赛的负责人,你觉得谁得第一名合适?三、例题与练习把采访写作、计算机和创意设计按成绩按5 :2 :3的比例计算3个人的素质测试平均成绩,那么谁将被录取?在实际生活中,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并不总是相同的,有时有些数据比期他数据更重要,所以,我们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根据其重要程度,分别给每个数据一个“权”,例如在本例中的5、2、和3分别是采访写作、计算机和创意设计测试成绩的“权”,将计算结果叫做小明、小亮、小丽3项素质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