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3.7《地球——水的星球》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3
《地球——水的星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让学生能够认识地球上的水资源,了解水圈的构成和地球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同时增强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家庭调查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完成,通过家庭水资源使用情况的调查,记录家中一天内使用水的种类和数量,并尝试分析哪些用水行为是节约的,哪些是浪费的。
2. 绘制水循环图:学生需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并标注出各个环节的名称,如降雨、蒸发、地表径流等。
通过图示理解水循环的基本原理。
3. 制作水资源保护小报:学生可以设计制作一份关于水资源保护的小报,内容包括水资源的珍贵性、保护方法以及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具体措施等。
4. 撰写观察日记:要求学生根据家庭调查结果,撰写一篇关于家庭用水情况的观察日记,记录调查过程和感想,提出节约用水的建议。
三、作业要求1. 家庭调查作业要求真实记录,家长需在记录上签字确认。
2. 绘制水循环图时,要求线条清晰、标注准确,能够清晰表达水循环的流程。
3. 水资源保护小报要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设计美观大方。
4. 观察日记要语句通顺、内容真实、条理清晰。
四、作业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重点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以及是否真正理解水资源的宝贵性。
作业的优劣将从准确性、完整性和创意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交流心得。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 针对学生提出的节约用水建议,教师可以与班级共同探讨,并纳入班级的节水计划中。
3. 对学生未能理解的环节或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和补充说明。
4.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节约用水习惯。
六、附加建议为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建议学校组织一次以“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或主题班会,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5《月球-地球的卫星》一、填空题(每空5分,共15分)1.(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2.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可以使地球上的海平面升高或者下降,形成有规律的涨潮和退潮。
3.月球上有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二、判断题(每空5分,共30分)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2.宇宙中只有地球有卫星。
(×)3.月球与地球的距离约是38万千米。
(√)4.月球上有月海,所以有水。
(×)5.环形山是由陨石、流星等撞击而形成的。
(√)6.月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
(√)三、选择题(每空5分,共30分)1.在月球上通话必须使用无线电设备,是因为(A)。
A.月球上没有空气B.月球上没有水C.月球上昼夜温差大2.第一个在月球上留下足迹的宇航员是(C)A.嫦娥B.阿波罗C.阿姆斯特朗3.关于月球和地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运动B.地球是月球的卫星,地球围绕着月球运动C.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地球围绕着月球运动4.在地球上行走很容易,而在月球上却不那么容易,这是因为(C)。
A.地球的引力小于月球B.月球上的温度太低,人不习惯在月球上行走C.地球的引力大于月球D.月球表面有环形山,表面不平5.能发光发热的自然天体是(A)A.太阳B.月球C.金星6.下列属于月球特点的是(A)①球形②有引力③有海洋④有环形山⑤有月海⑥有空气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④⑤3.6《地球的形状》一、填空(每题5分,共20分)1.很久很久以前,绝大多数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2.太阳和月球是两个星球,它们的形状都是球体,我们生活的地球也是个(球体)。
3.第一个用实践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科学家是(麦哲伦)。
一、判断题(每空5分,共25分)1.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时期。
( √)2.我们通过观察生活现象无法验证地球的形状。
(×)3.用手电筒照射一球形物体,得到该物体的投影是方形的。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地球——水的星球》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地球——水的星球》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7课,新课标版。
教材以地球的水资源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形成及作用,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地球水资源的相关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
但在水资源方面,学生可能对水资源的分布、形成及作用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水资源保护的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水资源的基本情况,知道水资源的分布、形成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水资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水资源的基本情况,水资源分布、形成及作用。
2.难点:水资源的形成过程,水资源保护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实验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水资源的特点,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实验器材:水、杯子、地图等。
3.教学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水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地球水资源的基本情况,包括水资源的分布、形成及作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水资源的形成过程,了解水资源的特点。
实验结束后,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地球——水的星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及其重要性。
2. 认识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3. 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和重要性。
2. 观察实验:学生需在家中进行一个小实验,观察并记录家中的水循环过程,例如家中植物叶面水滴的汇聚与滑落,或是厨房中水壶水蒸气的产生等。
要求用图画和简短的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 创作绘本:学生需创作一幅与水循环相关的绘本,可以结合自己的观察实验结果,也可参考网上的水循环示意图,将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如蒸发、降水、流动等)用图画形式展现出来。
4. 写作心得:学生需撰写一篇短文,记录自己在预习、观察和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以及通过此次作业对地球水资源的新认识。
三、作业要求1. 实验观察:实验过程需真实记录,图画和文字描述需清晰准确。
2. 创作绘本:绘本应色彩丰富、形象生动,能够准确反映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3. 写作心得:短文应真实反映学生的思考和感受,字数不少于200字。
4. 所有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实验观察记录、绘本创作和写作心得进行综合评价。
2. 对于实验观察记录和绘本创作,教师将关注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意表达和绘画技巧。
3. 对于写作心得,教师将关注学生的思考深度、语言表达和字数要求。
4.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鼓励学生在科学课程中积极参与和探究。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2. 对于优秀的作业,教师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3.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7《地球——水的星球》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______是一个液态水资源十分丰富的星球。
2、我们可以用______的方法量化比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
3、地球陆地表面有______、______等水体类型。
4、地形地球仪可以很清晰地展示地球的______特征。
5、地球表面的_____面积远大于_____面积。
二、判断题1、地球仪上的黄色代表海洋。
()2、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一颗恒星。
()3、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4、有水就有生命存在的可能。
()5、月球和地球都有液态水和空气。
()6、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
()三、选择题1、地球与月球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地球有()A.丰富的水资源B.丰富的矿物质C.高大的山脉2、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它们各占地球表面比例约为()A.3:7B.7:3C.5:53、四周被海水包围的小块陆地称()A.大陆B.岛屿C.陆地4、地球仪上的蓝色表示()A.陆地B.海洋C.冰川5、我们在地球仪上能找到的水域有()①河流②湖泊③平原④山脉⑤海洋⑥水库⑦沙漠A. ①②⑤⑥B. ③④⑦C. ①②④⑥6、地球上淡水总储量最多的水体是()A.河流水B.冰川C.海洋水7、按水体的状态分,主要有()A.陆地水、海洋水和大气水B.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C.淡水、咸水和矿泉水8、地球上的水存在的主要形式是()A.固体B.液体C.气体9、地球上的水体中,储存最多的是()A、大气水B、江河水C、海洋水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地球2、数格子3、河流湖泊4、地貌5、海洋陆地二、判断题1、×2、×3、√4、√5、×6、√三、选择题1、A2、B3、B4、B5、A6、B7、B8、B9、C。
教科版教科版三下第三单元第7课《太阳、月球和地球》习题一、填空题1.要获得更多干净的淡水,人们想的办法有用___________的方法净化水、咸水变淡水。
2.科学家在探索太空时,星球上有没有___________的存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因为有水就有___________存在的可能。
3.地球是一颗有着丰富液态___________的星球。
4.像水这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会___________的物体叫液体。
5.第47届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3月22日为___________日,呼唤地球的儿女珍惜每一滴水。
6.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海洋里的___________,只有极少量的___________。
7.地球上能孕育出种类繁多的动植物,是因为有丰富的___________,保证动植物呼吸的___________,和适宜生存的___________环境。
8.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它的全貌,为了便于观察,人们制造了地球的模型,就是___________。
9.地球上大部分的水都是___________,只有少量的是___________。
10.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___________。
11.写出人们在认识地球的历史过程中著名科学家的名字(至少三位):托勒密、___________、布鲁诺、___________等12.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占___________%;海洋占___________%。
二、判断题13.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给我们进一步了解地球,提供了方便。
()14.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人体体重的65%。
()15.地壳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16.可以供人类直接使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17.在通常的地图上,蓝色越深,表示位置越高,红色越深,表示位置越低。
()18.地球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
()19.通过数格子比较陆地和海洋面积的大小,结果是十分准确的。
3.7《地球——水的星球》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______是一个液态水资源十分丰富的星球。
2、地球陆地表面有______、______等水体类型。
3、地球表面的_____面积远大于_____面积。
4、我们可以用______的方法量化比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
5、地形地球仪可以很清晰地展示地球的______特征。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地球仪上的黄色代表海洋。
()2、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有水就有生命存在的可能。
()4、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
()5、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一颗恒星。
()6、月球和地球都有液态水和空气。
()三、选择题,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它们各占地球表面比例约为()A.3:7B.7:3C.5:52、地球陆地表面的水体类型有()A.湖泊、河流B.山脉、冰川C.平原、盆地3、地球与月球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地球有()A.丰富的水资源B.丰富的矿物质C.高大的山脉4、地球仪上的蓝色表示()A.陆地B.海洋C.冰川5、四周被海水包围的小块陆地称()A.大陆B.岛屿C.陆地6、我们在地球仪上能找到的水域有()①河流②湖泊③平原④山脉⑤海洋⑥水库⑦沙漠A. ①②⑤⑥B. ③④⑦C. ①②④⑥7、地球上淡水总储量最多的水体是()A.河流水B.冰川C.海洋水8、按水体的状态分,主要有()A.陆地水、海洋水和大气水B.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C.淡水、咸水和矿泉水9、地球上的水存在的主要形式是()A.固体B.液体C.气体10、地球上的水体中,储存最多的是()A、大气水B、江河水C、海洋水四、实验探究题观察地球仪,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_____。
2、蓝色代表______,颜色越深代表深度越大;白色代表_____;黄色代表______,颜色越深地势越高。
3、仔细观察,地球仪上的水域有哪些?4、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集中在_______。
《地球——水的星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通过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加深对地球水资源分布、特性和重要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同时巩固第一课时所学的知识点。
二、作业内容本课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在家中或学校提供的水域附近(如学校水池、水塘等)进行实地观察,记录不同时间、不同深度的水体颜色、清澈度及水生生物种类等信息,并绘制一份简单的水域观察记录表。
2. 制作水体模型: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如黏土、颜料、塑料瓶等)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水体模型,包括海洋、湖泊和河流等,并标注出水体类型。
3. 制作主题海报:学生设计一张以“地球——水的星球”为主题的海报,内容需包括地球水资源的重要性、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以及相关保护环境的标语等。
4. 家庭讨论:学生与家长一起讨论家庭用水情况,包括家庭用水量、节水措施等,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三、作业要求1. 实地观察与记录要求准确细致,表格设计要清晰,数据真实可靠。
2. 水体模型要求能清晰地表达出水体分布情况,并有一定的美观性。
3. 主题海报需创意独特,设计新颖,符合环保主题。
4. 家庭讨论环节要求记录详实,反映家庭节约用水的真实情况。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标准如下:1. 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完整性及创新性。
2. 水体模型的制作质量及美观度。
3. 主题海报的创意及设计水平。
4. 家庭讨论环节的参与度及记录的详细程度。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与评价,并及时进行反馈:1. 对于优秀的作业给予表扬与鼓励,并作为样板展示给全班同学。
2. 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改进建议。
3. 通过作业反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 将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总结,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以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六、附加建议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开展与地球水资源相关的探究活动,如研究家乡的水资源状况、开展节水宣传活动等,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
《地球——水的星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和形态;2. 掌握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特性;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观察水的形态实验:a. 准备一杯水,观察其颜色、透明度、流动性;b. 将水加热至沸腾,观察水的形态变化;c. 比较不同形态的水(冰、雨、雾、露水等)的异同。
2. 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a.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地球上水的总体积;b. 列举不同地区的水源类型(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c.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3. 探究水的化学特性:a. 将水与酸、碱、盐等物质进行对比,了解水的化学特性;b. 尝试进行简单的酸碱指示剂制作,观察其在水中和碱中的变化。
4. 完成《地球——水的星球》课程学习单:a. 在学习单上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b. 总结水的分布和特性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作业要求1. 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2. 查阅资料时要注意选择权威来源,确保信息的准确性;3. 小组内可以讨论,但作业完成后要独立完成;4. 学习单要按时提交,并确保答案准确无误。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习单的完成情况,结合实验记录和讨论情况,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三个等级;2. 评价方法: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团队协作能力;3. 反馈意见:对于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五、作业反馈1.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2. 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寻求帮助;3. 请同学们在课后继续关注与水相关的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
通过本次作业,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上的水,认识到水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同时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继续保持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和热情,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地球——水的星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对地球水体的认识,了解水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2. 掌握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在地球环境中的影响。
3.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课本相关章节,收集并整理地球水体的组成、分布和循环等相关信息。
2. 分组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的实际情况,记录水体特征和变化。
3. 搜集有关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在地球环境中的影响的资料,分析水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4. 结合课本实验,模拟水的三态变化过程,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禁止抄袭。
2. 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不得夸大或歪曲。
3. 按时提交作业,分组考察需在两周内完成。
四、作业评价1. 作业提交后,系统将自动评分。
2. 提交的作业应包括图片、视频、数据表格、实地考察报告等多种形式,以便全面评估学习成果。
3. 评价标准包括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实验报告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 学生可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学习效果。
五、作业反馈1. 系统将根据作业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意见,包括问题所在和改进建议。
2. 学生需认真阅读反馈意见,并根据意见进行改进和提高。
3. 教师可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中分享作业心得和体会,促进学习交流和互动。
具体作业内容安排如下:1. 阅读课本相关章节,收集并整理地球水体的组成、分布和循环等相关信息。
此项作业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水体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和整理,并提交电子版文档。
2. 分组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的实际情况,记录水体特征和变化。
此项作业旨在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直观感受水体的实际情况,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地球——水的星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构造和水圈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了解地球水资源的现状与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阅读资料- 学生需回家后通过家庭书籍或网络资源,搜集关于地球的构造、水圈的位置及水资源现状的相关资料,并完成相关内容的摘录与笔记。
2. 绘画作业- 创作一幅关于水圈的绘画作品,标注出五大洋及主要淡水区域的地理位置。
同时要画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水资源的设施或环境(如江河、湖泊、池塘等)。
- 在作品中体现出水循环的基本概念(例如雨水落下后通过蒸发再形成的云)。
3. 口头讲述或分享- 学生需准备一个简短的口头报告,向同学和老师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关于地球水资源的资料,并分享自己对于节约水资源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4. 实践活动- 观察家中或学校附近的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其生长环境中的水源使用情况,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
三、作业要求1. 阅读资料需详尽且重点突出,绘画作品需有创意且内容准确。
2. 口头讲述需清晰流畅,能够表达出对水资源重要性的理解。
3. 实践活动需认真观察并记录,形成完整的观察报告。
4. 所有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
四、作业评价1. 老师将根据学生提交的资料摘录笔记的完整性、准确性进行评价。
2. 绘画作品将根据其创意性、内容准确性及绘画技巧进行评价。
3. 口头讲述将根据学生的表达能力、内容准确性及对水资源重要性的理解进行评价。
4. 实践活动将根据学生的观察是否认真、记录是否完整及提出的建设性意见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1. 对于提交的作业,老师将及时批改并给出评语及建议,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2. 老师将在课堂上进行部分优秀作业的展示,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与交流。
3. 对于需要改进的地方,老师将给出具体建议,帮助学生完善下一课时的学习准备。
《地球——水的星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巩固学生对地球上水的特性的理解。
2. 强化学生对水循环过程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作业内容1. 观察作业:学生需在家中收集不同来源的水样,如自来水、雨水、河水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要求观察水的颜色、透明度、味道等特性,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2. 实践调查:学生需调查家庭、社区或学校周围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如水龙头漏水、雨水收集系统等,并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3.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水对地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如何应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要求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
4. 模拟实验:学生需设计一个模拟水循环的实验,了解水的形成、蒸发、凝结和降落的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家长不参与作业的具体操作过程。
2. 认真记录:学生在观察、调查、讨论和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以便在提交作业时一并提交。
3. 按时提交: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逾期提交将无法获得相应的评价。
4. 积极参与: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要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作业评价1. 观察报告:评价学生对水的特性的观察是否准确,记录是否完整。
2. 实践调查报告:评价学生调查报告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以及报告中提出的建议是否具有可行性。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是否能够提出有价值的观点,以及报告的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4. 实验报告及数据:评价学生实验报告的设计是否合理,数据是否真实可靠,以及实验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程度。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将在班级微信群中发布评价结果和反馈意见,以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完成情况。
2. 教师将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课堂中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地球——水的星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水资源及其重要性,认识地球水体的形态与分类,学习珍惜水资源的方法,通过实际探究,加深对水资源现状及保护的理解。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如下:1. 课前阅读:要求学生预先阅读有关“水资源的起源”和“地球上水的分布”等资料,加深对地球水圈概念的理解。
同时要掌握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常见方式,比如关闭水源,修漏水设备等。
2. 绘图制作:要求学生制作一张简单的地图,标出水圈在地球上的主要分布位置和陆地上的河流、湖泊等水体。
在地图上使用颜色区分不同类型的水体,并标出本地区的水资源分布情况。
此举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水资源的分布。
3. 家庭实验:在家长的陪同下,学生应完成一次家庭小实验。
使用玻璃杯、容器、量杯等工具收集不同类型的水样(如雨水、自来水、井水等),并观察它们的颜色、透明度、气味等物理性质。
最后进行对比分析,尝试得出结论,讨论其成因及用途的差异。
三、作业要求学生作业需要符合以下要求:1. 按时提交作业: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完毕后一周内完成作业并提交至班级管理平台。
2. 仔细完成任务:每项任务需要做到尽职尽责,如在地图上绘制的内容应精确到位、有标识有备注;家庭实验需认真记录数据并完成观察报告。
3. 保证质量:绘图制作需保持清晰美观,家庭实验的报告需清晰、准确反映实验过程和结果。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作业进行评价:1. 正确性:判断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的正确程度;2. 完成度:观察学生是否全面完成所有作业任务;3. 美观性:判断绘图等实践类作业的美观与准确性;4. 创新性: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如在报告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与建议;5. 表达清晰度:评价学生实验报告的书写是否清晰明了。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1. 对优秀作业进行表扬与展示;2. 对存在问题的作业给予指导与建议;3. 对学生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4. 对课程知识点进行再次强调与梳理;5. 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调整后续教学计划。
3.7《地球——水的星球》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______是一个液态水资源十分丰富的星球。
2、地球陆地表面有______、______等水体类型。
3、地球表面的_____面积远大于_____面积。
4、我们可以用______的方法量化比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
5、地形地球仪可以很清晰地展示地球的______特征。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地球仪上的黄色代表海洋。
()
2、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
3、有水就有生命存在的可能。
()
4、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
()
5、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一颗恒星。
()
6、月球和地球都有液态水和空气。
()
三、选择题,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它们各占地球表面比例约为()
A.3:7
B.7:3
C.5:5
2、地球陆地表面的水体类型有()
A.湖泊、河流
B.山脉、冰川
C.平原、盆地
3、地球与月球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地球有()
A.丰富的水资源
B.丰富的矿物质
C.高大的山脉
4、地球仪上的蓝色表示()
A.陆地
B.海洋
C.冰川
5、四周被海水包围的小块陆地称()
A.大陆
B.岛屿
C.陆地
6、我们在地球仪上能找到的水域有()
①河流②湖泊③平原④山脉⑤海洋⑥水库⑦沙漠
A. ①②⑤⑥
B. ③④⑦
C. ①②④⑥
7、地球上淡水总储量最多的水体是()
A.河流水
B.冰川
C.海洋水
8、按水体的状态分,主要有()
A.陆地水、海洋水和大气水
B.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
C.淡水、咸水和矿泉水
9、地球上的水存在的主要形式是()
A.固体
B.液体
C.气体
10、地球上的水体中,储存最多的是()
A、大气水
B、江河水
C、海洋水
四、实验探究题
观察地球仪,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
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_____。
2、蓝色代表______,颜色越深代表深度越大;白色代表_____;
黄色代表______,颜色越深地势越高。
3、仔细观察,地球仪上的水域有哪些?
4、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集中在_______。
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相比,______的面积大。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地球
2、河流湖泊
3、海洋陆地
4、数格子
5、地貌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三、选择题
1、B
2、A
3、A
4、B
5、B
6、A
7、B
8、B
9、B 10、C
四、实验探究题
1、模型
2、海洋冰川陆地
3、河流湖泊海洋冰川
4、海洋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