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能量营养
- 格式:pptx
- 大小:212.88 KB
- 文档页数:32
动物营养学《动物营养学》周安国、陈代⽂主编(第三版),青岛农业⼤学营养专⽤动物营养学第⼀章1、饲料、营养物质名词解释饲料:⼀切能被动物采⾷、消化、利⽤,并对动物⽆毒⽆害的物质,皆可为动物的饲料。
饲粮:根据⽇粮配⽅中各种饲料的百分⽐配成⼤批混合料。
⽇粮:是指家畜在⼀昼夜内吃进各种饲料的总和。
营养物质:饲料中能被动物⽤以维持⽣命,⽣产产品的物质,称营养物质,简称养分或营养素。
2、营养物质,概略养分分析⽅案将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分为哪⼏类?试解释它们的概念。
总:营养物质:饲料中能被动物⽤以维持⽣命,⽣产产品的物质,称营养物质,简称养分或营养素。
1、总⽔分:⾃由⽔与结合⽔之和。
初⽔:即⾃由⽔、游离⽔、原始⽔分。
新鲜饲料在60-70℃烘箱中烘⼀定时间,室温恒重,所失重量即为初⽔。
吸附⽔:即结合⽔、束缚⽔。
风⼲饲料在100-105℃烘箱中烘⼀定时间,⼲燥器冷却恒重,所失重量即为吸附⽔。
2、粗灰分:饲料样品在550-600℃⾼温炉中,有机物全部燃烧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3、粗蛋⽩CP:饲料样品中所有含氮物质的总和。
采⽤凯⽒定氮法测定,测出样品含氮量后,再乘以6.25即为粗蛋⽩含量。
4、粗脂肪EE:饲料样品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采⽤⼄醚来浸提样品的所得产品,也称⼄醚浸出物。
5、粗纤维CF: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质素及⾓质成分。
6、⽆氮浸出物NF E:即不含氮的⼀类浸出物,也称可溶性碳⽔化合物:NEF = 100%-(⽔分+灰分+粗蛋⽩+粗脂肪+粗纤维)含量3、⽐较动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组成的差异。
元素组成差异:所含化学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略有差异。
化合物组成差异:①碳⽔化合物:是植物的结构物质和储备物质,动物含量较低。
②蛋⽩质:是动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含量多,植物因种类不同所含不同。
③脂类:动物的储能物质,⼀般植物含量低。
④⽔分与灰分:植物体的⽔分含量变异范围很⼤,⽽成年动物体内⽔分含量相对稳定;动物体内灰分含量⽐植物体内⾼。
《动物营养学》总结一、名词解释:1.饲养标准:根据大量饲养试验结果和动物实际生产的总结,对各种特定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作出规定。
2.RDP:英国的降解与非降解蛋白质体系中,瘤胃降解蛋白质,为微生物所降解的蛋白质,80%-100%可合成菌体蛋白。
3.短期优饲:指在配种前10~14天开始,供给动物能量相当于维持的130~200%,增加排卵数。
4.ME:代谢能指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及消化道可燃气体的能量后剩余的能量。
5.维持需要:是指动物在维持状态下对能量和其他营养素的需要。
营养物质满足维持需要的生产利用率为零。
这种需要仅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代谢过程,弥补营养素周转代谢的损失以及必要的活动需要。
6.绝食代谢:饥饿代谢或空腹代谢,动物绝食到一定时间,达到空腹条件时所测的能量代谢叫绝食代谢。
动物绝食代谢的水平一般比基础代谢略高。
7.EAA:必需脂肪酸,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粮供给,或通过体内特定的先体物质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保护作用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8.理想蛋白:是指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必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以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该种蛋白质的利用率应为100%。
9.热增耗:过去又称为特殊动力作用或食后增热,是指绝食动物在采食饲粮后短时间内,体内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能,它以热的形式散失。
10.NDF:(中性洗涤纤维)饲料样本在中型洗涤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处理下不溶解的部分。
包括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矿物质。
11.ADF:(酸性洗涤纤维)NDF在酸性洗涤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处理下不溶解的物质,包括纤维素、木质素、残余矿物质。
12.限制性AA:是指饲料或日粮含量比动物最快生长或生产需要量少的必需AA。
13.维持需要:指动物既不生产产品,也不从事劳役,并保持体况正常和体重不变时对各种养分最低需要量。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动物营养学发展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初始阶段: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关注动物饲料的化学成分,通过对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养分含量的分析,初步了解了动物对营养的需求。
- 科学阶段:20世纪初,随着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动物营养学开始从单一的化学分析转向对动物营养生理和代谢过程的研究。
- 系统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动物营养学逐渐形成了以动物生理代谢为基础,研究营养素对动物生长、生产、繁殖和健康影响的科学体系。
同时,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发展,为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热点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营养与基因表达:研究营养素对动物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以及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动物对营养素的利用效率。
- 营养与免疫:探讨营养对动物免疫系统的影响,提高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
- 营养与肠道健康:研究营养素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以及通过营养调控改善肠道健康。
- 营养与环境:研究动物营养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降低畜牧业对环境的影响。
1.3 畜牧业热词解析(上)- 绿色畜牧:指在养殖过程中,采用环保、低碳、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生产出安全、优质、营养的畜产品。
这包括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
- 精准营养:根据动物的品种、生长阶段、生产性能等个体差异,为其提供定制化的营养方案,实现营养的精准供给。
这有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 生态养殖:在养殖过程中,模拟动物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生长条件,提高动物福利,生产出高品质的畜产品。
这包括采用有机饲料、减少抗生素使用、提供宽敞舒适的养殖环境等措施。
1.4 畜牧业热词解析(下)- 饲料添加剂:为改善动物生产性能、保障动物健康、提高饲料利用率等目的,而在饲料中添加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物质。
动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体内营养物质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等方面的科学。
它是农业科学和畜牧养殖业的重要分支之一。
通过研究动物的营养需求和生理代谢,动物营养学提供了科学合理的饲养方案,以确保动物的健康生长和生产。
一、动物食物需求动物体内需要摄取多种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主要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这些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各不相同,不同生长阶段和生理状态的动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1. 能量:动物体内的能量需求主要来自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
能量的供给与动物的生长、运动和繁殖等活动密切相关。
不同种类的动物,能量需求也不同。
2. 蛋白质:蛋白质是动物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的主要构成成分,也是合成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各种不同的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量和优质蛋白质的比例也有差异。
3. 脂肪:脂肪是动物体内的重要能源储备物质,也是维持机体温度所必需的。
不同种类的动物对脂肪的需求量和脂肪酸的种类也存在差异。
4. 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动物体内正常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物质。
它们参与着动物体内的许多生化反应和酶活性。
二、动物消化吸收动物通过进食将食物摄入体内,然后通过消化和吸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对身体有益的形式。
1. 摄食和消化:摄食是动物通过进食来获得营养物质的过程,而消化则是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消化涉及到口腔、胃、肠道和胆囊等器官的合作。
在不同的动物中,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存在差异。
2. 吸收:吸收是指将消化得到的小分子物质通过肠道壁吸收到血液和淋巴系统中,从而为机体所利用。
吸收过程主要发生在小肠中,通过肠道上皮细胞的吸收作用完成。
三、动物代谢代谢是指动物体内发生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它包括阳性代谢和负性代谢两个方面。
1. 阳性代谢:阳性代谢是指动物体内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进行氧化分解,以产生能量和废物的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的线粒体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能量。
《动物营养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动物营养需求的种类和作用。
3. 了解不同动物营养素的来源和功能。
4. 培养学生对动物营养学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营养的定义和作用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营养与生长发育的关系2. 动物营养需求的种类和作用能量的需求和作用蛋白质的需求和作用脂肪的需求和作用碳水化合物的需求和作用维生素的需求和作用无机元素的需求和作用3. 不同动物营养素的来源和功能蛋白质的来源和功能脂肪的来源和功能碳水化合物的来源和功能维生素的来源和功能无机元素的来源和功能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营养需求的种类和作用以及不同动物营养素的来源和功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营养学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营养素的作用和来源,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对动物营养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的观点,包括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使用《动物营养学》教材或其他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相关内容。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六、教学目标1. 理解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动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3. 了解动物营养代谢的类型和特点。
4. 培养学生对动物营养代谢的理解和认识。
七、教学内容1. 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消化道的组成和功能消化腺的组成和功能消化过程的步骤和机制2. 动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食物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消化吸收的效率和影响因素3. 动物营养代谢的类型和特点基础代谢的类型和特点生长发育代谢的类型和特点生殖代谢的类型和特点应激代谢的类型和特点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动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以及动物营养代谢的类型和特点。
一、名词解释1.AA平衡:体内合成蛋白质时,所有的必需氨基酸都存在,并根据动物的需要保持一定的比例。
若饲粮的必需氨基酸比例与动物的需要最接近,则表明饲粮的氨基酸平衡。
2.EFA:即必需脂肪酸。
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饲粮提供,或能通过体内特定先体物形成,对机体正常功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3.热增耗(HI):又称特殊动力作用或食后增热,是指绝食动物在采食饲料后短时间内,体内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能。
以热的形式散失。
4.营养需要:也称营养需要量,指动物在最适宜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时,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简称“需要”,是一个群体平均值。
5.饲料添加剂:指添加到饲粮中能保护其中的营养物质、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调节机体代谢、增进动物健康,从而改善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提高动物生产水平、改进动物产品品质的物质的总称。
6.必需氨基酸: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
7.√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在禽饲粮中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得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饲粮的净能增加。
8.营养物质:存在于食物或、饲料中或动物体内有生理生化作用的化学实体物质。
9.消化:指动物采食后,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经过物理、化学、微生物的消化,让其中的大分子变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的过程。
10.吸收:饲料中的营养物质经过动物消化道的物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A:即限制性氨基酸。
指饲料中所含的必需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的量相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
比值最低的称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以此类推。
12.氨基酸的拮抗作用:由于某种氨基酸含量过高而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氨基酸的需要量提高的现象。
13.氨基酸的互补作用:两种或多种饲料混合使用时,由于各自所含的必需氨基酸种类、含量、限制的程度不同,彼此可取长补短,使混合后的饲粮蛋白质氨基酸平衡得以改善,从而提高蛋白质的利用效率的效应。
《动物营养学》1、营养:就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与生产的全部过程。
2、养分:食物中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即通常所称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素。
3、饲料:凡能提供养分的物质叫食物或饲料。
4、动物营养学: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1、名词解释:CP、CA、EE、CF、ADF、NDF、NFE、NPN。
粗蛋白质(CP):就是常规饲料分析中用以估计饲料、动物组织或动物排泄物中一切含氮物质的指标,它包括了真蛋白质与非蛋白质含氮物(NPN)。
粗灰分(CA):就是饲料、动物组织与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粗脂肪(EE):就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粗纤维(CF):粗纤维就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无氮浸出物(NFE):为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与淀粉等可溶性多糖的总称。
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非蛋白质含氮物(NPN):用饲料常规分析法获得的饲料粗蛋白质还含有部分非蛋白质性的含氮物,称NPN。
2、简述饲料概略养分分析法对饲料养分如何分类、测定各种养分含量的基本原理。
3、简述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概况性强、简单使用。
尽管分析中存在一些不足,特别就是粗纤维分析尚待改进,目前世界各国仍在使用、4、简述饲料营养物质的功能?答:1)作为动物体的结构物质2)作为动物生存与生产的能量来源3)作为动物机体正常机能活动的调节物质4)形成产品——附属功能5、动植物化学组成的差异?答:一:动植物元素组成的差异: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异大;2)元素含量规律异同:相同:均以氧最多、碳氢次之,其她少。
不同:植物含钾高,含钠低;动物含钠高,含钾低;动物含钙、磷高于植物。
饲料:动物为了生存生长繁殖后代和生产必须从外界摄取食物动物的食物称为饲料。
必须脂肪酸: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饲粮供给或能通过体内特定先体物形成对机体正常新陈代谢和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脂肪酸。
必需氨基酸: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粮供给的氨基酸。
理想蛋白: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一致。
绝食代谢:动物绝食到一定时间达到空腹条件时所测得的能量代谢。
饲料的可消化性:饲料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
动物的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能力。
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的醛酮或其简单衍生物以及能水解产生上述化合物的总称。
微量元素:动物体内含量低于0.01%的元素铁锌铜锰碘硒钴钼氟铬硼。
常量元素:动物体内含量高于0.01%的元素钙磷钠钾氯镁硫。
能值:饲料中的有效能的含量即反映了饲料能量的营养价值。
动物营养: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饲料营养物质全过程是一系列化学物理及生理变化的总称。
能量总效率:产品中所含的能量与摄入饲料的有效能之比。
维持需要:动物在维持状态下对能量和其他营养素的需要。
基础代谢:健康正常动物在适温条件下绝对安全放松条件时维持自身所必需最低限度的能量代谢。
动物营养学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生长发育、繁殖和生理功能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及其代谢过程的学科。
动物的生长和健康与其营养状态密切相关,合理的饲养管理和饲料配制对动物的生长和产出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动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重要营养物质、饲料成分、以及饲养管理等方面探讨这一领域的内容。
动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动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各种营养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这些营养物质通过消化、吸收、运输和利用等过程被动物充分吸收利用,维持其生长和正常生理功能。
动物的需求量随生长阶段、品种、环境条件等因素而变化,因此科学的饲养管理十分重要。
重要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动物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主要以谷物、玉米、小麦等形式存在于饲料中。
动物消化后,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提供能量。
脂肪脂肪是高能量的饲料成分,可提供动物大量的能量,多见于油料中。
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动物体质的重要成分,维持细胞合成和机体功能的正常进行。
优质蛋白质多存在于豆粕、鱼粉等中。
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动物机体内很小量但必需的微量元素,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如维生素A、维生素C、铁、锌等。
饲料成分饲料成分是影响动物生长和发育的关键因素。
不同动物种类对饲料成分的需求量和比例不同,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搭配。
常见的饲料成分有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灰分等,通过合理配比可以满足动物的生长需求。
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是确保动物获得足够营养、健康生长的关键。
包括饲料的配制、定量喂养、定时供饲等,同时还需要注意饮水、通风、环境卫生等因素。
定期检查动物的生长发育情况,根据需要调整饲料成分和配比,保证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综上所述,动物营养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研究动物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以实现动物的健康生长和最优生产性能。
对动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养殖效益,是养殖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愿通过本文的介绍,对读者对动物营养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动物营养学》1、营养: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
2、养分:食物中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即通常所称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素。
3、饲料:凡能提供养分的物质叫食物或饲料。
4、动物营养学: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1.名词解释:CP、CA、EE、CF、ADF、NDF、NFE、NPN。
粗蛋白质(CP):是常规饲料分析中用以估计饲料、动物组织或动物排泄物中一切含氮物质的指标,它包括了真蛋白质和非蛋白质含氮物(NPN)。
粗灰分(CA):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粗脂肪(EE):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粗纤维(CF):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无氮浸出物(NFE):为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淀粉等可溶性多糖的总称。
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非蛋白质含氮物(NPN):用饲料常规分析法获得的饲料粗蛋白质还含有部分非蛋白质性的含氮物,称NPN。
2.简述饲料概略养分分析法对饲料养分如何分类、测定各种养分含量的基本原理。
3.简述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概况性强.简单使用。
尽管分析中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粗纤维分析尚待改进,目前世界各国仍在使用.4.简述饲料营养物质的功能?答:1)作为动物体的结构物质2)作为动物生存和生产的能量来源3)作为动物机体正常机能活动的调节物质4)形成产品——附属功能5.动植物化学组成的差异?答:一:动植物元素组成的差异: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异大;2)元素含量规律异同:相同:均以氧最多、碳氢次之,其他少。
不同:植物含钾高,含钠低;动物含钠高,含钾低;动物含钙、磷高于植物。
第一章绪论1.2. 1937 年, Maynard 所著的《动物营养学》出版, 标志着动物营养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章 营养物质及其来源1. 国际上通常采用 1864 年德国 Henneberg 提出的常规饲料分析方案,即概略养分分析方案,2.3. 饲料中的无氮浸出物=100%-4.第三章 动物的消化生理及消化力1. 动物的消化方式合和推动食物后移,最后将消化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
利用要。
2.3. 饲料某养分消化率= (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 /食入饲料中某养分×100%;饲料中某养分真消化率=[食入饲料中某养分- (粪中某养分-消化道来源物种某养分) ]/食入 饲料中某养分×100% 所以一般地,4 .影响养分消化率的因素 (论述)①动物种类和品种。
不同种类的动物,由于消化道的结构、功能、长度和容积不同,因而消化力也不同;②年龄和个体差异。
动物从幼年到成年,消化器官和机能的发育完善程度不同,则消化力强弱不同,对饲料养分的消化率也不一样;同年龄、同品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因培育条件、体况、神经类型的不同,对同种饲料养分的消化率仍有差异。
①种类。
不同种类的饲料因营养物质含量及质量有较大的差异。
②化学成分。
饲料的化学成分中以粗蛋白和粗纤维对消化力的影响最大。
③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
④饲料加工调制。
①饲养水平。
随饲喂量的增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力降低。
②饲养条件。
动物在温度适宜和卫生、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对饲料的消化力较高。
③饲料添加剂。
提高对纤维素、半纤维素的利用率;可利用非蛋白氮合成微生物蛋白;可合成必须氨基酸、必须脂肪酸和维生素B发酵过程使饲料能量损失过多,一部分碳水化合物发酵形成了甲烷、二氧化碳和氢气等;优质蛋白质被降解变成了中等质量的微生物蛋白;营养物质的二次利用效率降低。
第四章水的营养1.2.3. TDS是测定溶解在水中的总无机物含量的指标4. 水的生理功能:水是动物机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水是一种理想的溶剂;水是一切化学反应的介质;水参与体温调节;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其他作用第五章蛋白质的营养1. ,而在瘤胃未降解的饲粮蛋白。
动物营养学如何确定动物的饮食需求和营养素摄入量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饮食需求和营养素摄入量的科学领域。
了解动物的饮食需求和合理掌握营养素摄入量对于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动物营养学如何确定动物的饮食需求和营养素摄入量。
1. 动物饮食需求的确定动物的饮食需求取决于其种类、生长阶段、性别、活动水平和环境条件等因素。
为了确定动物的饮食需求,研究人员通常根据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研究:(1) 营养需求试验:通过将动物分成不同组别,给予不同营养素水平的饲料,观察动物的生长、繁殖和健康状况,从而确定动物对不同营养素的需求水平。
(2) 营养素平衡法:通过饲喂动物一种已知成分的饲料,控制其中某一种或几种营养素的含量,观察动物对该营养素的反应,从而确定动物对该营养素的最佳摄入量。
(3) 饲料消耗量法:通过测量动物对饲料的消耗量和体重的变化,计算动物的能量和营养素的需求,从而确定其饮食需求。
2. 营养素摄入量的确定根据动物饮食需求的确定,进一步确定营养素摄入量是确保动物获得足够营养的重要一环。
以下是常用的确定营养素摄入量的方法:(1) 经验公式法:根据相似类型的动物已知的营养需求以及其生产性能,推导出适用于其他同类动物的营养素需求和摄入量公式。
(2) 营养标准法: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和数据收集,制定相应动物的营养标准,根据不同动物的年龄、生长阶段、性别和用途等因素,提供相应的营养素摄入量指南。
(3) 近红外光谱法: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饲料中营养素的含量,将其与动物的营养需求对比,进而确定饲料中营养素的摄入量。
3. 营养平衡与定量饲养动物的营养平衡指的是动物摄入的营养素能够满足其需求,不过剩也不缺乏。
为了实现动物的营养平衡,定量饲养非常重要。
(1) 饲料配方:根据动物的饮食需求和营养标准,科学配制饲料,确保动物能够获得合适的营养,以满足其生产性能和健康需要。
(2) 饲养管理:合理安排动物的饲喂时间和方式,确保动物能够按需要摄取食物,并避免过度摄食或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