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十一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3
2023年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学计划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册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巧,包括古代诗词的欣赏和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欣赏等方面。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 学科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表达等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主要包括古代诗词,现代文学作品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对古代诗词进行鉴赏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2)对现代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和欣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1)古代诗词的欣赏和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借助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解读;(2)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欣赏,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本教学计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阅读、分组合作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课时:古诗词的欣赏1. 导入:通过与学生谈论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 教学活动:(1)呈现一首古代诗词,让学生朗读,并简单解读其中的意境;(2)分组合作,给学生分配不同的古代诗词,让他们进行欣赏和解读,并在小组内展示;(3)全班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 总结:总结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对于古代诗词的欣赏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二课时:古代诗词的欣赏与创作1. 导入:通过谈论古代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欣赏与创作。
2. 教学活动:(1)呈现一首古代诗词,让学生朗读,并进一步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文化背景;(2)学生进行诗词创作,以自己喜欢的主题或感受为素材,自由发挥;(3)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创作的诗词,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培智科学第十一册教案
介绍
本教案是针对培智科学第十一册的教学准备和课程安排的一份指南。
本册内容主要涵盖了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内容。
教学目标
- 掌握培智科学第十一册的核心知识点
-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第一章:动物和植物的组织结构
- 植物的细胞结构
- 动物的组织结构
- 观察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差异
2. 第二章:物质的变化
-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 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 进行简单的物质变化实验
3. 第三章:磁力和电能
- 磁力的基本概念
- 电能的产生和传输
- 进行磁力和电能实验
4. 第四章:地球和太阳系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太阳系中的行星和卫星
- 探索地球和太阳系的奥秘
5. 第五章:光的传播与反射
- 光的传播方式
- 光的反射规律
- 进行光的传播与反射实验
研究方法
- 阅读教材中的知识点,并做好笔记
- 参加课堂讲解和讨论,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 参与实验实践,亲自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 合作研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和讨论
考核方式
- 课堂小测验:每章课后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 期末考试:对全册内容进行综合考核,检验学生对培智科学知识的全面掌握情况
以上是针对培智科学第十一册的教案。
希望本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学学习和实验实践。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生字词,正确书写。
(2)理解课文内容,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会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抓住课文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认识与书写。
(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课文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1)课文情感的表达。
(2)课文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关于大自然的美文,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家猜一猜,这篇课文会讲述什么内容呢?(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节奏,感受课文情感。
(2)边读边圈出生字词,查找字典,理解字词意思。
3.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分享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举例说明。
4.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X》,谁能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2.精讲课文(1)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情感。
(2)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让学生模仿运用。
3.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自然景观。
(2)交流分享,互相评价。
4.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X》,谁能谈谈对课文的理解?(2)检查课后练习题完成情况。
2.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对自己的启示。
(2)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写作实践(1)请同学们以《美丽的校园》为题,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二)默读批注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1.老师巡视,检查同学们批注情况。
2.小组交流讨论批注内容。
(三)品析感悟1——3自然段1.品析一二自然段,感受作者的心情。
(心情好,高兴)(1)哪些词语体会出作者的心情?(2)出示露水、栀子花、幽径的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3)怀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两段话。
2.品析第三自然段,感受古桥的品质。
(1)自读自悟,作批注。
(2)小组交流讨论:古桥有什么品质?作者是怎样写的?(3)教师相机引导感悟:①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服务认真,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②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
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③小结: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
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
④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说说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
(讨论明确: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诵读课文。
)六、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1.学生完成:“精练反馈”。
2.小组代表汇报答案,师生点评。
七、课后巩固。
1.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观察大自然,你会发现哪些朋友?【板书设计】(4)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第一单元位置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导入1、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1、教学例1(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
(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
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2、小结例1:(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
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
(3,0)(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
(投影讲评)三、练习1、练习一第4题(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小学语文十一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13、只有一个地球一、目的要求: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分段、总结段意。
3.学习课文一、二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1.分段、总结段意。
2.学习课文一、二段。
难点:了解地球有关知识,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了<<太阳>>,知道太阳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也是讲和我们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地球。
(单击课题)2.理解题意。
(单击课前预习--答问辅导栏--问题1)本文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二.默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
(单击课前预习--字词学习栏)(生查后,师总结)三.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单击课前预习--答问辅导--问题2)四.学习第一段。
1.理解词语。
(单击课文分析--品句析段栏)宇航员(图片)、遨游、遥望、晶莹透亮、水蓝、和蔼可亲、半径、一叶扁舟、很小很小。
2.理解句子。
(单击热句)(1)为什么作者把地球比作“母子”和“摇篮”?在量词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2)课文从哪些方面说明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小?3.总结。
这一段从三个方面介绍地球:一是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
二是地球的大小。
三是人类生活的陆地在地球中的比例。
这一段主要是强调它的小,说明我们要更加爱护它。
五.学习第二段。
1.理解词语。
(单击然词)上帝的恩赐、甚至、再生、生态、基地、火星(图片)、月球(图片)。
2.理解句子。
(单击热句)(1)请找出第四自然段的关联词语,理解句与句之间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2)比较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a.……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了吗?b.再说,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3)单击课前预习--答问辅导--问题4、5、6。
问题4: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问题5:矿产资源为什么不能不加节制地开采?问题6:人们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药品导致了怎样的后果?3.小结:这一段从两个方面介绍地球的资源情况,一是地球的自然资源形成困难,如果对矿产资源不加节制开采,资源必将越来越少。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人教版_六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Article/UploadFiles/200512/20051222184819286.rar”>点击浏览该文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人教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阅读过程——《向往奥运》教学设计福建林润生设计一、竞赛引入,揭示课题教师:从电视上、报刊上、还有因特网上,同学们已或多或少地对北京申办、筹办2008奥运会有所了解。
这堂课,就先来比一比,看谁对北京申办和筹办奥运会的情况了解得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北京申奥成功的当天晚上,北京城彻夜狂欢,作者肖复兴更是激情满怀。
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再把最能表达作者当时感情的句子找出来,反复朗读、体会,并把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同学读书、画句、朗读、思考、交流。
以下语句,要给以适当的指点,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能在朗读中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1)如今,好梦成真,我真的很高兴,很激动。
(2)我亲身体味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3)在熟悉的北京采访自己举办的奥运会,我想会带给我不一样的激情和灵感,写出一点新的东西。
我突然涌出这样强烈的渴望,这是很少出现过的。
(4)那时,我们正在积极申请举办2000年奥运会,站在那里我就在想,快了,快到我们国家也能够承办这样一次美好奥运会的时候了。
(5)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3.交流感受后,让学生把这些句子连起来反复朗读。
三、再读课文,加深情感体验1 教师:情感来源于生活,作者对北京申奥成功所激发起来的民族自豪感是那么强烈,能深深打动人心,这和他十年体育记者生涯有关,和他对体育、对奥运会的深入了解有关。
找出这样的语句,朗读、理解,然后与同学交流。
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一是可以联系上下文,二是可以联系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十一册音乐军民大生产教案
军民大生产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各地的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的兴趣。
2、以欢快情绪唱好《军民大生产》和《嗡嘿呀》
3、了解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劳动歌曲的音乐特点。
2、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军民大合唱》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交流搜集的相关知识“劳动号子”初步了解劳动号子的一些特点,其演唱形式为一领众知。
二、寓教于乐
欣赏《船工号子》两首声乐曲船工号子.mp3
1、介绍作品
2、完整聆听作品感受劳动号子的特征
3、复听随音乐做模仿性的劳动作,进一步体验劳动号子的特征。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号子的特征:产生于集体劳动中适应劳动中所特有的生产动作,富有号召力和鼓励性具有粗犷奔放、热情豪迈、节奏鲜明等特点,其主要演唱形式为一领众知。
学习《军民大生产》
1、作品介绍《军民大生产》就是一首典型的具有劳动号子“一领众知”特点的劳动歌曲。
2、聆听军民大生产.mp3军民大生产歌谱.gif
3、复听在“嗬咳”处拍手
4、采用听唱听,用“一领众知”的形式,如:女生领唱,男生齐唱或一人领唱,众人齐唱,感受劳动号子的韵味。
课后小记:。
小学学科年级班第册第单元教学设计主备教师: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第14课窗外的风景总课时 1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窗户的造型特点,以窗口为画面取景框表现窗外的风景,掌握画面取舍和构图的方法。
2.欣赏不同形状的窗口美景,强调取景的重要性。
通过取景框来取舍不同构图的同一处风景,领会画面构图、景物取舍的方法。
3.体会不同的窗户结构带给人们不同的美感和情趣,引发美化生活的情感和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感受不同的造型特点并表现窗外的风景。
难点:观察取景时,画面的主次关系及一定的概括表现。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
(1)欣赏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内”的窗景,思考图中哪些地方最吸引你。
(2)提示课题:《窗外的风景》。
(3)试一试: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见到的一些不同形状的窗户。
(4)欣赏一组江南园林的窗景,说说有什么特别的美感。
(5)小结:窗口就是一幅美丽风景的取景框。
2.深入探究。
(1)以窗口为画面的取景框,练习取景。
①分析比较同一景致不同的取景方式,理解不同的构图给人不同的感受。
②提示:观察取景时,要进行取舍,琐碎和难于表现的可舍弃,应强调构图的安排。
(2)教师示范窗外景色的绘画步骤。
(3)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3.尝试创作。
(1)作业建议。
以窗口为画面取景框画出窗外的景色,也可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窗外的景色。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评价。
以“窗外的风景”绘画作品展的形式展示作品,围绕作品“构图合理、主体突出、层次丰富”等方面进行评价。
课后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总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