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目标管理的基本定义
- 格式:pptx
- 大小:298.01 KB
- 文档页数:60
彼得·德鲁克:管理1定义、3任务、5项⼯作、8⼤领域现代管理学之⽗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管理思想的精髓被总结为“1358”,即管理的⼀个定义、管理的三⼤任务、管理者的五项⼯作和企业需要设定⽬标的⼋⼤领域。
1、管理的⼀个定义“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
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激励与组织⼈⼒资源是领导⼒的范畴,⼆者的结合就是管理。
”在德鲁克管理的定义中,他使⽤了⼀个关键词:使命。
什么是使命呢?使命就是:组织存在的原因,组织的⽬的;为什么做⾃⼰所做的事情;多年以后,你希望⼈们把关于组织的什么铭记在⼼。
关于使命的假设规定了组织把什么结果看做有意义的,指明了该组织认为它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应做出何种贡献。
管理的定义涉及企业的使命,⽽企业的使命是确定远景、优先顺序、战略、计划、⼯作安排的基础,企业只有确定了使命才能取得绩效。
2、管理的三⼤任务1、设定组织机构的特定⽬标和使命(⽆论是商业企业,还是医院或⼤学)2、确保⼯作富有⽣产⼒,并且使员⼯有所成就,产⽣效益。
3、管理组织机构产⽣的社会影响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管理的三⼤任务中的每⼀项都有其⾃⾝的⾸要性。
管理企业之所以有其⾸要性,是因为企业是⼀个经济机构;使⼯作富有成效、使员⼯富有所成就感之所以有其重要性,正是因为社会并不是⼀个经济机构,⽽是仰赖管理来实现其基本的信念及价值;管理企业的社会影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器官不会存活得⽐其效命的⾝体还久,⽽企业正是社会的⼀个器官。
3、管理者的五项⼯作01设定⽬标⼀个管理者⾸先要制定⽬标,并考虑为实现⽬标所应采取的⾏为。
例如,制定⽬标是⼀个平衡的问题:在企业成果同⼀个⼈信奉的原则的实现之间进⾏平衡,在企业的当前需要同未来需要之间进⾏平衡,在所要达到的⽬标同现有条件之间的平衡。
制定⽬标显然要求分析和综合的能⼒。
02组织管理者要分析所需的各项活动、决定和关系。
年在其名著 《管理实践》 中最先提出的,其后他又提出了 “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
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
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
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1. 目标管理的益处实施目标管理有如下益处。
(1) 通过目标连锁体系明确个人和部门的责、权、利,消除 “死角、暗区和交叉带”,促进分工和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和业绩。
(2) 通过上下沟通,使个人目标、团体目标和企业目标融为一体,促进全员参与,增进团结,既避免了本位主义,又能集思广益。
(3) 通过授权、分权和自我管理,既提高了管理者的领导水平,又提高了员工的素质。
(4) 通过人人制定目标,迫使每个人为未来做准备,防止短期行为,有利于个人和企业的稳定和长期发展。
(5) 通过上下级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和目标,能够客观、公正地考核绩效和实施相应的奖惩,便于对目标进行调整及对目标的实施进行控制。
总之,目标管理在实现效率提高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员工的素质,增进企业内部团结。
2. 目标管理的层次结构目标管理的层次结构如图所示。
世界500强管理体系工具MBO 目标管理【工具定义】MBO 是英文Management by Objective 的简写,中文意思是目标管理,是指以目标的设置和分解、目标的实施及完成情况的检查、奖惩为手段,通过员工的自我管理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也被称为成果管理或责任制。
【适用范围】适用于任何类型的企业。
【工具解析】目标管理的概念是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 于19541。
目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摘要】目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也可以激励员工积极实现这些目标。
本文从目标管理的定义及重要性、基本原则、步骤、优势和挑战以及在不同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等方面展开探讨。
目标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绩效,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加高效地运作和管理资源。
目标管理也面临着挑战,比如如何设定合理的目标、如何监控进度等问题。
结论部分将讨论目标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以及未来目标管理的发展方向,为读者提供关于目标管理的全面了解,并为企业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目标管理、企业管理、定义、重要性、基本原则、步骤、优势、挑战、应用、有效性、可持续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目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目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和提高绩效。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能够有效管理和实现其目标。
目标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设定清晰的目标,制定合适的策略和规划,监测和评估进展,及时调整和改进。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下,企业需要不断适应和变革。
目标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战略导向,明确方向和目标,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
通过目标管理,企业可以使全体员工在同一方向上努力,凝聚力量,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达成长远的发展和成长。
目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企业整体的绩效,还可以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和成长。
通过制定个人目标和与组织目标对齐,员工可以清楚了解自己的工作任务和责任,激发工作动力,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目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2. 正文2.1 目标管理的定义及重要性目标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重要管理方法,其定义为制定、执行和监控组织的目标和目标的过程。
目标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方向:目标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使全体员工在工作中保持一致的方向,避免盲目追求和无效的努力。
目标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和工具,旨在帮助个人、团队或组织实现设定的目标。
它涉及制定、跟踪和评估目标的过程,以确保工作和行动朝着预期结果的方向前进。
目标管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目标设定:确定明确、可衡量和可实现的目标,通常包括明确的指标、时间范围和预期结果。
目标设定应该与个人或组织的整体愿景和战略方向相一致。
2.分解和层级:将整体目标分解为更具体、可操作的子目标或任务。
这可以帮助梳理工作流程、确定责任和优先级,并确保整体目标的实现。
3.监测和追踪:跟踪目标的进展和结果,以便及时调整行动计划和资源分配。
通过监测和追踪,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挑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4.评估和反馈:对目标的达成进行评估,并提供反馈和改进的机会。
通过评估目标的实现情况,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优化管理方法和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水平。
目标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个人和组织明确目标、优化资源分配、提高绩效、促进沟通和团队合作,从而推动个人和组织的成长和发展。
它可以应用于各个层面和领域,包括个人职业发展、项目管理、团队管理、组织战略管理等。
组织目标的管理:管理的定义、特点、重要性及原则管理的定义是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协调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包括企业、政府机关、非营利组织等。
一、管理的概念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组织内,为实现组织目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协调、指导、控制和激励,以便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这个定义包括了管理的四个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二、管理的特点1.目标导向: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它的核心是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不是随机行动或偶然结果,而是基于明确的目标和战略计划进行的。
2.资源协调:管理涉及到协调和整合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
通过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管理能够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3.职能活动:管理是通过一系列职能活动实现的,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
这些职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4.决策和执行:管理不仅是制定决策的过程,还包括执行决策和监督实施的过程。
管理者需要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确保组织的战略计划得以实施并取得成果。
5.创新和变革:管理不是静态的,而是需要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并进行创新和变革。
管理者需要敏锐地察觉市场变化和竞争态势,及时调整战略和经营模式,以保持组织的竞争优势。
三、管理的重要性管理在组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管理的重要性:1.提高组织效率: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工作流程和规范工作方法,管理可以提高组织的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和浪费。
2.实现组织目标:管理能够协调各个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合作,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通过制定明确的计划和目标,管理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推动组织的发展和创新。
3.培养人才和发展员工:管理注重人的因素,通过培养人才和发展员工,能够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素质,增强组织的竞争力。
同时,良好的管理也能够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和培训,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企业管理的基本概念一、企业管理的定义及概念企业管理是指对企业内部各项事务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的过程,以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活动。
它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
二、企业管理的目标1.实现企业经营目标:通过有效的管理,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实现盈利和发展。
2.提高员工工作效率:通过合理分配资源和优化流程,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
3.提高产品质量:通过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满足客户需求。
4.降低成本:通过节约成本和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三、企业管理的要素1.人力资源:人是任何组织最重要的资产。
有效地招聘、培训和激励员工是成功的关键。
2.财务资源:资金是支撑企业运转的重要基础。
合理规划财务预算、控制成本和风险是保证经济效益的关键。
3.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互动的重要途径,通过市场调研、产品定位和品牌营销等方式实现企业的市场目标。
4.生产运营:生产运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来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企业管理的原则1.目标导向:管理应该以实现企业目标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注重效益和效率。
2.系统性: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3.科学性:管理应该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注重数据分析和决策制定。
4.灵活性:管理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变化作出调整。
五、企业管理的方法1.计划法:制定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并分配资源。
2.组织法:建立组织机构、职责分工、权责制度等规章制度,形成有序的工作体系。
3.指挥法:通过领导者对员工行为进行指挥来达到企业目标。
4.协调法:通过沟通、协商、合作等方式,协调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5.控制法:通过监督和检查等方式,对企业运营进行控制和调整,确保目标的实现。
目标管理:MBO (Management by Objective)定义: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亦称“成果管理”。
是指在企业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
一、目标管理的提出“目标管理”的概念是美国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其后他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
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
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
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德鲁克的简介: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
德鲁克以他建立于广泛实践基础之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其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
1909年11月19日,彼得.德鲁克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维也纳,祖籍荷兰。
其家族在17世纪时就从事书籍出版工作。
父亲是奥国负责文化事务的官员,曾创办萨尔斯堡音乐节;他的母亲是奥国率先学习医科的妇女之一。
德鲁克从小生长在富于文化的环境之中。
德鲁克先后在奥地利和德国受教育,1929年后在伦敦任新闻记者和国际银行的经济学家。
于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
1937年移民美国,曾在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和跨国公司任经济学家与管理顾问,1943年加入美国籍。
德鲁克曾在贝宁顿学院任哲学教授和政治学教授,并在纽约大学研究生院担任了20多年的管理学教授。
尽管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但德鲁克一直认为自己首先是一名作家和老师。
转彼得·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概念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于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其后他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
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
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
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目标管理提出以后,便在美国迅速流传。
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由恢复转向迅速发展的时期,企业急需采用新的方法调动员工积极性以提高竞争能力,目标管理的出现可谓应运而生,遂被广泛应用,并很快为日本、西欧国家的企业所仿效,在世界管理界大行其道。
(中国报道深圳讯)2010年11月11日,是一代管理学宗师彼得·德鲁克先生逝世五周年的日子,全世界的"德鲁克迷"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缅怀这位管理学界的泰山北斗。
德鲁克教授是当代著名的思想家和管理学宗师,《经济学人》称他为"大师中的大师",他是推动管理学发展成为一门严肃科学的先驱,是现代管理丛林中经验主义管理思想流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
他的管理思想曾经深刻地影响了比尔·盖茨、杰克·韦尔奇、吉姆·柯林斯、菲利普·科特勒等诸多知名管理学者与成功企业家的思想领袖;他的论著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传播,成为全世界管理者、学者奉为圭臬的经典。
作为一个西方的经济学家,德鲁克的管理思想适合中国企业吗?对此,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深有体会。
事实上,早在20年前张瑞敏就与德鲁克管理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
企业管理基础知识企业管理是指对企业内部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和协调,以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和方法。
它是企业运作的重要环节,对于企业的发展和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企业管理的定义、管理职能、管理层次、管理原则和管理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企业管理的定义企业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和协调的过程,以实现企业目标的管理活动。
它包括企业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各个方面。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确保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二、管理职能管理职能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需要履行的各项职责和任务。
常见的管理职能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方面。
1. 规划:规划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和方式的活动。
它包括制定目标、制定策略、制定计划和制定预算等环节。
2. 组织:组织是将企业资源按照一定的结构和关系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
它包括确定组织结构、分配职责、建立工作流程和制定工作标准等方面。
3. 领导:领导是指对员工进行激励和管理的过程。
它包括制定员工目标、指导员工工作、激励员工和解决员工问题等方面。
4. 控制:控制是对企业运作过程进行监督和调整的活动。
它包括制定控制指标、收集信息、分析数据和采取措施等环节。
三、管理层次管理层次是指企业管理中的各个级别。
一般来说,企业管理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三个层次。
1. 高层管理:高层管理是指企业的最高决策层。
他们负责制定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决策重大事项,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规划和确定。
2. 中层管理:中层管理是指企业中级管理人员层次。
他们负责执行高层决策,具体组织和协调各项工作,对下属员工进行管理和指导。
3. 基层管理:基层管理是指企业的一线管理人员层次。
他们直接管理和指导生产和运营工作,负责组织实施各项任务,保证日常的工作顺利进行。
四、管理原则管理原则是指在企业管理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范。
常见的管理原则包括目标一致原则、协调一致原则、权责一致原则和激励约束原则等。
名词解释目标管理名词解释:目标管理就是指管理者通过目标设置和组织实施,对下级和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监督和评价,实现工作业绩持续改善,最终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是管理思想和方法上的一场革命,它将目标管理定义为“自我控制的管理哲学”。
所谓目标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参与,并共同制订目标、共同确定和分解实现目标的方案,然后把目标的实现过程看作是两者共同的责任,按照“自我控制”的理论,使个人的行为服从整体目标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
目标管理强调以成果为导向,重视成果,主张凡事要有结果,主张有效地进行自我控制,注重对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一、简述目标管理的基本原则1。
明确性原则2。
挑战性原则3。
可考核性原则4。
一致性原则5。
灵活性原则6。
定量化原则7。
灵活性原则8。
适用性原则9。
动态性原则10。
激励性原则11。
责权利相结合原则12。
人本原则13。
创新原则14。
整体性原则15。
系统性原则16。
精细化原则17。
效益性原则18。
沟通性原则19。
弹性原则20。
民主参与原则21。
适度集中原则22。
重点优先原则23。
坚持到底原则24。
统一指挥原则25。
集中决策原则26。
监控职能原则27。
重视教育培训原则28。
保密性原则29。
协调一致原则30。
信息反馈原则31。
公正评价原则32。
强化实施原则33。
环境适应原则34。
惩罚原则二、目标管理的类型1、在组织规模很大的情况下,目标管理有其不可避免的弱点,为此,许多管理学家提出了如何在组织结构比较庞大的情况下,实施目标管理的建议,主要有:在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中,管理者与下属面对的是一个变动的环境,这就需要他们把握各种变数来确定行动计划,这些变数包括:市场条件、竞争状况、技术更新、政府法令、金融形势等,这些变数可以通过企业的外部因素预测、内部的顾客和员工的意见反馈、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深思熟虑和企业职工的民主管理三方面得到反映。
目标确定应符合四个条件,即适当性、可考核性、可接受性和一致性。
管理学知识大全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管理和领导的学科,涉及到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等多个领域。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管理学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管理学的发展历程、管理学的主要理论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介绍,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管理学知识大全。
一、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学科。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管理的定义、管理的职能、管理的层次等内容。
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和整合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的长期发展和利益最大化。
2.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职能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方面。
规划是确定组织目标和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方针和政策;组织是将各种资源合理地配置和组织起来,以实现规划的目标;领导是激励和指导员工,使他们积极地工作和为组织的目标努力;控制是对组织的运作进行监督和检查,以确保组织达到预期的目标。
3.管理的层次管理的层次包括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三个层次。
高层管理负责制定组织的长远发展战略和政策;中层管理负责执行高层管理的战略和政策,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基层管理负责具体的生产和运营工作,以确保组织的日常运作。
二、管理学的发展历程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管理思想到现代的管理理论,管理学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古代管理思想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目的论”和“形式论”等管理思想,强调组织的目标和结构对管理的重要性。
古罗马的军事家凯撒则提出了“分工”和“指挥”等管理原则,对后世的管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工业革命前的管理实践工业革命前的管理实践主要体现在手工业和家庭作坊中。
这一时期,管理主要是由手工业主和家庭作坊主进行,管理的内容主要是生产和销售。
目标管理法的定义是什么目标管理是指由下级与上司共同决定具体的绩效目标,并且定期检查完成目标进展情况的一种管理方式。
由此而产生的奖励或处罚则根据目标的完成情况来确定。
具体什么是目标管理法,你了解过吗?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目标管理法的定义是什么?一、什么是目标管理法目标管理法属于结果导向型的考评方法之一,以实际产出为基础,考评的重点是员工工作的成效和劳动的结果。
目标管理体现了现代管理的哲学思想,是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
目标管理法是由员工与主管共同协商制定个人目标,个人的目标依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及相应的部门目标而确定,并与它们尽可能一致;该方法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工作结果作为衡量员工工作绩效的标准,以制定的目标作为对员工考评的依据,从而使员工个人的努力目标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减少管理者将精力放到与组织目标无关的工作上的可能性。
二、目标管理的原则1、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并且要由单一目标评价,转变为多目标评价。
2、必须为企业各级各类人员和部门规定目标。
如果一项工作没有特定的目标,这项工作就做不好,部门及人员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扯皮”问题。
3、目标管理的对象包括从领导者到员工的所有人员,大家都要被“目标”所管理。
4、实现目标与考核标准一体化,即按实现目标的程度实施考核,由此决定升降奖惩和工资的高低。
5、强调发挥各类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领导者应允许下级根据企业的总目标设立自己参与制定的目标,以满足“自我成就”的要求。
6、任何分目标,都不能离开企业总目标自行其是。
在企业规模扩大和分成新的部门时,不同部门有可能片面追求各自部门的目标,而这些目标未必有助于实现用户需要的总目标。
企业总目标往往是摆好各种目标位置,实现综合平衡的结果。
三、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一般经过以下四个步骤:1、制定目标,包括了制定目标的依据、对目标进行分类、符合SMART原则、目标须沟通一致等;2、实施目标;3、信息反馈处理;4、检查实施结果及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