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
3.电针法 选择上述处方穴位,针刺得气后,通电 针机,先用连续波5分钟,后改疏密波, 通电10~20分钟,4、皮内针:痛点固定可用皮内针。
1.刺络拔罐法 用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和关节病痛 部位,使出血少许,加拔火罐,
临床治例巨刺法:首先辨清疼痛的经络,然后按照同名经“上病下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针刺,如左肩疼痛,痛在手太阴经,可取右阴陵泉透阳陵泉;痛在阳明经,取右条口透承山;痛在手太阳经,取右飞扬透漏谷。龙虎交战法见于《金针赋》及明代《针灸聚英》,进针后先左转 大指向前 9次,后右转(大指向后)6次,反复交替。以捻转补泻中的一补一泻,一龙一虎结合九六数交替施行而组成,故名“龙虎交战”法。起到通行营卫,疏调经气作用,适用于一切痛证。应注意其刺激较强, 卧位针治在穴位选取方面,应取肌肉丰厚穴位。
附 坐骨神经痛
环跳 阳陵泉
痿证
定义: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 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临床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故称“痿蹙”。西医诊断:运动神经原病、周围神经损伤、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脑瘫、外伤性截瘫等。病因:外邪侵袭 湿热毒邪 、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 以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瘫痪或肌肉萎缩为主症。 辅助检查: CT、肌电图、腰椎X光片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针灸治疗学
(七版)
上篇
腧穴总论部分
三. 腧穴的定位方法中医学对于人体腧穴方位的描述是以人体自然直立,两手下垂,掌心向内的姿势而定的,上肢以掌心一侧(屈侧)为“内侧”,手背一侧(伸侧)为“外侧”。以人身前后正中线为准,距正中线近者为“内侧”,距正中线远者为“外侧”。人体腹侧面为“前”,背侧面为“后”。以手足掌面与背面皮肤的移行外为“赤白肉际”。腧穴的定位方法分四种:骨度分寸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设定尺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骨度法”。其原出于《灵枢·骨度》,经后人修改补充,为目前常用骨度分寸,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按这一标准测量。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定义:这是以人体自然解剖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具体又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固定标志:以骨节和肌肉的突起、凹陷、五官、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作为定穴的标志。例如:两眉之间定印堂,肚脐中央定神阙。活动标志:以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间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作为定穴的标志。例如:张口在耳前凹陷中取听宫、听会、耳门;抬臂在肩部前凹陷取肩髃、肩髎。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定义:这是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医者可根据病人的高矮胖瘦适当伸缩,也可用自己的手指来测定穴位。包括中指同身寸法、拇指同身寸法、横指同身寸(一夫法)。简便取穴法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直立垂手,中指端取风市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处取列缺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