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小城镇建设模式

德国小城镇建设模式

德国小城镇建设模式
德国小城镇建设模式

International View

和谐之城:德国小城镇建设经验与启示

万 博 张兴国

摘要: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文章立足于小城镇建设的具体问题,通过对德国小城镇的建设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理念与措施,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若干适合中国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数量从1954年的5400个增加到2008年的19234个,小城镇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支撑点,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日趋明显。然而,由于中国小城镇自发地、不规范地急剧发展,其城镇规划建设从政府行政主导、规划设计前瞻、民众广泛参与、市场机制运作、法律政策规范、基础设施保障、生态理念推行、特色产业主导、历史文脉传承、公共服务完善等方面与发达的欧洲小城镇建设存在较大差异。笔者最近游学欧洲,考察了一些小城镇,本文以德国小城镇为例,试图从其发展经验中寻找出超越国情的规律性思路与措施,为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小城镇建设的德国经验借鉴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35.7万平方公里,共16个联邦州,8000万人口,属欧洲人口较稠密国家,但其城镇规模与数量与我国相比有差距,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只有4个,50万人口以上的也不超过10个。前德国共有13500个小城镇,其中75%的小城镇人口少于5000人,超过10万人的小城镇只有89个。

图1 联邦德国规划体系

International View 国际视野

89

小城镇建设

International View国际视野

德国小城镇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其形成机制中的可持续性、科学性、民主性、人文性和法制性令人印象深刻。在不同历史时期,德国小城镇的发展也曾面临过众多的抉择,但是他们通过宏观、中观、微观、细节等多级层面的协同作用,使得小城镇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很高的水平。

(一)宏观把握——确立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管理理念

德国的规划体系包含有6个层次(见图1)。欧洲层面的规划是指相邻国家通过已经存在的国际组织(欧盟,欧洲自由贸易区,欧洲交通部长委员会)在规划上的合作。此外,也包括有共同规划利益的国家的合作(如阿尔卑斯山国家),这些国家之间相互协调各自的规划。90年代初欧盟制定了《欧洲空间合作——欧洲2000年》,为了回应欧洲层面的政策,联邦政府颁布了两份国家空间发展文件:《联邦空间发展原则》(the Raumordnung politische Orientierung rahmen)和《面向国家空间发展的联邦行动规划》(Raumordnungspolitische Handlungsrahmen),它们成为联邦及各州相关机构中规划师和政策顾问的通用指南。

联邦政府规划建设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本州的规划原则和一系列较为具体的建设法规,指导本州的规划与建设;组织审核一系列需要州政府财政支助的建设项目,列表上报联邦政府;在当地的“城市与社区建设联盟”的协助下,对本州各地方政府上报的较大建设项目,进行审查与批准。凡属于规划、建设技术规范及指标的具体内容由各地“城市和社区建设联盟”负责,同时设立四级管理机构对小城镇项目加以控制。

德国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体系科学严密,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规划体制的严密性。按照现有的《规划法案》的体制框架,明确了国土利用规划、各州的州规划、各专区(直属中央政府的大市)规划和市镇建设规划四个层次,相对应的法定主体都制定了相应的规划管理法律,还包括一些具体细化的程序和形式要求。二是规划内容的科学性。德国区域发展和城市建设规划,从人的发展状况、需求变动趋势和产业发展要求出发,统筹兼顾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等相关制约因素。这些因素的考虑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严格的实证调查。三是规划过程的公开性。他们认为,科学性是建立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之上的。规划过程中积极鼓励公民参与、社会讨论。四是规划执行的严肃性。既强调依法监督,又强调市民监督;既强调舆论监督,又注重民间组织的监督。因此,在德国无论是大、中城市,还是小城镇,管理水平都很高。

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城镇发展中的环境问题被提升至重要地位。在联邦政府的大力倡导下,联邦、州和地方层面绝大部分规划和城市发展政策,都明确将环境问题作为关注焦点。由此,大部分的政策工具和文件都在原则和目标的筛选、制定过程中,实现与环境要素的整合。此外还制定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国家行动规划》(National Plan of Ac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成为地方政府在20世纪最后10年中的重要内容,1992年以来,德国有超过2000个自治市启动了《21世纪议程》的进程,旨在提高公众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这些进程中包括了许多地方市民团体、教育机构和慈善组织的参与,引导了许多城市的地方环境行动规划及其实施计划的制定。高度的环境意识无疑可以归结于这种过程中参与者的积极性。如今作为规章的制定机构,基础设施发展(例如铁路和高速公路)的重要利益相关人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资金的主要提供者,联

邦政府仍然保持着对于可持续发展领导的支配性地位。

图2 联邦空间发展规划体系示意图3 小城镇星罗棋布在全德各地

90小城镇建设

International View

因此,一个深入人心自上而下且自下而上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操作细节与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二)中观控制——建设小城镇全周期生态规划管理运营机制

德国的11个大都市圈遍布全国(见图2),小城镇星罗棋布在全德各地(见图3),据2004年统计,德国有82个10万人口以上的行政区,生活着2530万人,占总人口的30%,城市化的过程中,大中小城镇均衡发展,形成一种城乡统筹、分布合理、均衡发展的独特模式。德国全国人口中,几乎有1/3 的居民生活在10 万以上人口的城市里,大部分人生活在人口为2000人至10 万人的小城镇里。目前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住在大城市郊外的小城镇。从位置上看,小城镇一般距大中城市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的车程,面积一般为50公顷,人口为3000人左右。

德国这种人口分布特点既得益于中小型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又与德国完善的法制体系密切相关。方便的交通网络和发达的汽车业令德国人的活动半径大大增加。德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与大都市相比差异很小,医院、学校、购物机会等一应俱全,而且自然环境优美,甚至具有大城市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因此德国在通过推行政府行政主导、规划设计前瞻、民众广泛参与、市场机制运作、优化投资环境、法律政策规范、基础设施保障、教育人才支撑、生态理念推行、特色产业主导、历史文脉传承、公共服务完善等方面的实践都有很好的经验。

1.规划设计前瞻民众广泛参与

德国小城镇的建设十分注重发挥规划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其城镇规划不仅强调功能完整、布局合理,而且注重规划的长期性,对于交通、通讯、排污等公共设施建设,政府亦坚持长远性原则,避免重复建设,并留有充分的发展余地,对今后需要重建、扩建的项目也纳人规划的考虑之中。

德国小城镇规划已由政府行为逐渐转向市民参与,由理论性、专业性和集中的权力转为感性的、具体的、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公众可全过程参与小城镇规划,并设有许多官对民和民对官性质的机构,以保障民众能充分参与。政府在编制城镇规划时,首先广泛采集市民意见,并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形成规划草案并公诸于众,搜集市民反馈意见后再修改,最后将修改后的草案报市议会审议,经过公众听证程序才得以批准,公众想了解规划情况,到政府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都能很方便地进行查询。

2.基础设施保障生态理念推行

德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城镇规划的指导下,改造小城镇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政府十分注重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各种公益事业的健全完善。这些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税收、贷款和州政府的拨款。其中,取得的贷款只能用于投资计划中已经列明的项目,而州政府的拨款(德国的政权结构由中央(即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包括城市、地区和乡镇在内的地方政府三级政府构成。上级财政部门每年都要按照法律规定,对下级财政部门履行转移支付义务。州在公共和基础设施方面的专项拨款一般占转移支付总额的30%左右。)是地方必须按州指定的项目进行使用的,有准确的计划和机制进行执行管理。因此,德国的城镇尽管显得比较“老”,但其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供热、电力、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等配套完善,覆盖面广,功能得到较好发挥。交通覆盖面广,空中运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使城镇间的“距离”缩短;城镇内的地铁、有轨电车、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数量众多,城市公交车线路密、班次多、运行效率高,在一部分主要的公共交通路边站台上,乘客甚至可以了解到自己想乘坐的公共交通还有多久会到站,精确到分钟且适时更新的公交站牌指示为民众的出行提供了方便,运行机制与基础设施的细致入微可见一斑。

德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天然森林、草坪形成了基础的生态环境(见图4),且由于历史传统和人文素质,德国国民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强,而且在经历大工业化时代环境付出沉重代价后,这种意识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甚至形成了主政党、主政国家的理念。德国生态环境建设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二战前,城市生态建设集中在城市绿色空间的营造;二战后至1990

年,注重城市空间拓展

图4 巴登巴登街景

91

小城镇建设

International View国际视野

下的自然环境培育,强调保护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1990年后注重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网络。德国政府每四年颁布一轮生态建设计划,明确橙色土地(工业废弃、转移土地)转型、生态重建计划、土地减少利用计划,实行指令性管制。

德国小城镇建设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因素优先考虑,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在其建设法典中,环境保护制约着建设的全过程,而且政府规定,任何项目的建设都要保证绿地总量的平衡,因此,德国几乎所有小城镇中森林和花园总面积都占该城的1/3以上,环境十分优美。

3.政府行政主导法律政策规范

德国在区域发展和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视强化政府的调控作用,特别注重对城镇规划和生态重建的行政主导干预。

一是法律约束。德国政府20世纪初先后出台了城市规划法、社会保障法、反垄断法和城市土地利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仅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就多达100多个,并建立和形成严格规范的规划体制和运作机制。

二是直接进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安排公共设施建设,重点推动满足公民需要的住房、交通和自然环境等重大建设,在基本性和基础性项目上采取政府直接投资。

三是直接提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如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绿化保洁等。有些公共事项尽管采取了服务外包,但预算管理、监督调控权等仍然牢牢控制在政府手中。

同时德国采用法律手段对规划的实施进行约束,防止人为原因或其他因素而随意调整,从根本上保证规划执行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德国的城镇规划一经通过,就具有法律效力,如需变动,除遵循一定的论证程序外,还必须经市民重新审议通过。

4.市场机制运作优化投资环境

德国城镇与国内城镇发展经济的一些策略类似,政府也会制定许多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的入驻。德国的小城镇规模一般都不大,城市格局通常是以火车站为城镇中心,附近是商业中心、博物馆、教堂和广场。商业中心通常为步行区,商业街两侧是欧式传统建筑(见图5),漫步在这样的商业中心会使人感受到历史、文化和传统的震撼;城镇通常在新开发的区域进行建设,新城区、高新区、工业区合理分流城镇压力,又为经济增长、城镇发展营造了空间。小城镇良好的基础设施是进行招商引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德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和严要求,所有新建的小城镇都是先从基础设施做起,不仅交通四通八达,有的小城镇还建有机场,城镇内部更是路网密集,小车可以从自己的家门口直接开到商场、学校和医院等任何地点,交通十分便捷。良好的市场机制与基础设施,为投资环境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5.教育人才支撑特色产业主导

小城镇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更需要大批优秀人才。人才的集聚,是城镇发展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德国小城镇都具有规模不同、档次不等、数量较多的图书馆、歌剧院、体育馆等文化设施,同时建设大中小学校以及各类职业、培训学校成为地方政府最主要的职责之一。因此,较为完备的文教机构也成为德国人口素质提升的一个基础性保障,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为德国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德国统一后,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对称使大量人口西迁,不少地区人口结构发生改变,区域政策也急需调整。1989年,欧盟前身欧共体拟定“社区倡议计划”,将乡村自然与人文关怀正式提上议程。其中四大措施包括农业环境、提早离农、耕地造林以及对不利发展和环境受限地区进行补偿,同时还提出了著名的“小

城镇经济发展行动联盟”计划,涵盖从基础建设、地域管图5 班贝格老城一角图6 海德堡老城全景

92小城镇建设

93

小城镇建设

International View

理、旅游业、临场管理到地方特色产品,1991年以来,德国数百个乡镇纷纷借助这一项目的经费,推出一系列发展项目,仅巴伐利亚州就有58个小城镇参与了2007年到2013年的第四期计划。在优势项目的选择上,这种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了每个小城镇的自主权,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本地就业机会,大大减少了城市的压力。

德国小城镇尽管规模不一样,但呈现出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特点。海德堡原来是欧洲重要的印刷、轻工、食品、包装机械的重要基地,经过20年的努力实现了漂亮的转身,产业转型带动了城市功能转型,已经成为欧洲的科研城、文化城和旅游城(见图6)。这种转型,不仅引起了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而且推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拓展了都市服务产业的发展空间。

6.历史文脉传承 公共服务完善

德国城镇在建设实施过程中,各地把对历史文化和对老街小巷的保护、修复作为重要内容,德国小城镇普遍具有古城凤貌、风景如画的特点,很多城市以其传统的城镇肌理,宜人的的空间格局,精美的城市建筑,丰厚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它们既是城镇、建筑艺术的天堂,也是社会历史的缩影。如班贝格,位于巴伐利亚北部,隶属于上弗兰肯行政区,是一座大学城和行政城,是天主教班贝格总教区的驻地,也是上弗兰肯地区

的重要中心,其老城是德国最大的一座未受战争毁坏的历史城区,1993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见图7)。

德国政府充分保护原有小城镇格局,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可谓不遗余力,规定具有200年历史以上的建筑均须列入保护之列,并拨出专款用于维修和保护工作,对具有历史风貌的老建筑基本会维持原来的外观,只是根据现代生活的需要对其内部进行改造,使每座城市都显得富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品位,和谐之中彰显出个性。对传统城镇、建筑、文化不是为保护而保护,而是围绕传统城镇历史文脉构建起一系列第三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当地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为本地的文化延续与人文构建做出了贡献,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解决了维修和管理经费的来源问题。

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是保障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也是促进人们到小城镇定居的条件之一,政府十分重视小城镇生活环境的改善,积极创造一个比大城市更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来吸引人口聚居。德国仅有五万人口的小城市巴登巴登,不仅城内有商店、银行、医院、宾馆和饭店,还拥有博物馆、文化中心、图书馆、综合性体育场、高尔夫球场、网球中心、游泳中心、温泉中心等,各种配套设施十分完善。德国小城镇的医疗保健系统和教育系统与大城市几乎没有差别,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大城市更加完善、优越。例如,在德国小城镇工作的教师享受政府官员同等待遇,工资收入高、工作稳定,所以师资力量非常强,加之学生人数相对较少,获得老师辅导的机会较多,因此,德国小城镇的基础教育质量普遍较高。

(三)微观指导——弥补小城镇建设中观层面的生态评价缺失

德国在进行政府行政主导、规划设计前瞻、民众广泛参与、市场机制运作、创建投资环境、法律政策规范、基础设施保障、教育人才支撑、生态理念推行、特

色产业主导、历史文脉传承这些机制相互协作的同时,

图7 班贝格老城全景

图8 巴登巴登老城街景

International View国际视野

努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机制,建立并推行了一系列的整体人居环境评价指标和方法,从概念层面逐步转化到量化。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在城镇更新建筑改造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其完整的单体建筑评价体系通过对建筑应用一系列综合考量评价指标,针对更新建设后的小城镇进行研究,从而弥补小城镇中观层面建设过程中的某些生态评价体系的空白,也为后续检验提供了保障。

(四)细节推敲——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性关爱细节设计

德国既没有过度拥挤,高楼林立的市中心,也没有破旧不堪的农村地区,良好的区域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网络为城镇均衡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见图8)。无论是大城市、中小城市或几万人口的小城镇,各项市政设施的水平基本一样,几乎无差异加之方便的购物餐饮等生活配套条件,接近大自然的生活环境,使小城镇拥有很多大中城市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德国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发源地,“以人为本”的理念处处体现在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上,大到银行、商店、邮局、交通、医院和学校等的规划布局,小到城市道路休闲椅的设置、自动收费自动清洗的移动卫生间,无处不体现着人性的关爱,并且所有的道路、商店、酒店及公厕等公共场所,都设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很多出租汽车上都备有轮椅上下辅助装置,公共汽车在靠战后会自动倾斜车身,方便轮椅人士下车,充分考虑、照顾和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在众多诞生于中世纪历史悠久的德国小城镇中,古老的石板路,尖顶教堂、传统建筑,和谐之中显出个性。每个小镇拥有众多是古迹,房屋的寿命动辄几百年,但它们仍然保存完好(见图9)。德国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左右,在小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却都达50平方米以上,85%的人有精巧别致的私人住宅庭院,连有上百年历史的房屋都安装了现代化的卫生设备和供暖设施。

小城镇中的广场众多,纪念性主题突出,且规模适中(见图10)。当人们穿行在狭窄弯曲、商店林立的街道中,突然出现的广场使人顿觉豁然开朗。阳光普照,布置优雅的咖啡座,尽管广场面积不大,却让人感受到一份惬意与悠闲。广场的铺装大都采用天然石材,周边栽植大量的乔木草坪和灌木,恬静安逸的小镇生活跃然眼前。

三、对中国小城镇建设的启示

德国小城镇建设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这些数以千计,经济上欣欣向荣的中小型城镇与大都市相比,具有更好的宜居性。学习不同规模的城镇和区域是如何协调和管理综合规划过程的,对我们更有意义。但其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必须结合我国国情综合考虑采用。因此,对比德国的建设经验,对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启示如下:(一)坚持以前瞻性规划为指导,推进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小城镇的条件也各不相同。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搞好小城镇的规划和布局,规划的制定应具有前瞻性与可持续性,考虑城镇未来的发展潜力,为将来的持续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要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坚持建设标准,规划的编制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交通网络、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各方面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处理好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遗迹保护等各方面的关系,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尤其要保护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将农

村纳入小城镇发展的规划范围内,在土地利用规划上协图9 班贝格老建筑图10 班贝格老城街景

94小城镇建设

International View

调各行业用地布局,维持农业用地总量平衡,给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的空间。

(二)坚持政府依法行政主导权,保证法律政策规范科学有效

现阶段我国小城镇规划依据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经济增长为主要依据的阶段,同一行政区域中规划主体多头分散,缺少协同联动、有机整合的协调管理机制。规划制定的程序上,缺少民众听证、公民参与、上下对接的社会互动机制。规划管理制度执行上,人为因素偏多。

因此要积极探索适合小城镇特点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集中精力管理公共行政和公益性事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完善小城镇的财政管理体制。按照有关法律的要求,明确小城镇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合理划分收支范围,逐步建立稳定、规范、有利于小城镇长远发展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设立独立的一级财税机构和镇级金库,做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能够有力进行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和民生工程建设。同时完善立法,规范小城镇建设。

(三)加强小城镇基础配套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本

为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国家要在电网改造、公路、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支持。地方各级政府要根据自身财力状况,重点支持小城镇镇区道路、供排水、环境整治、信息网络等公用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服务,吸引投资。各地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多渠道投资小城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用事业。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可合理确定服务价格,实行有偿使用。鼓励相邻的小城镇共建、共享某些基础设施,提高投资效益。金融机构要拓宽服务领域,积极参与和支持小城镇建设。国有商业银行要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对小城镇建设的贷款数额,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搞好小城镇建设。

(四)加强小城镇智力资源支持,发挥特色产业资源主导优势

在德国多年规划教育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独立的规划院校教育经验,也很值得我们学习。我国未来将需要成千上万的规划工作者,他们应该了解城市以及城市规划,应该从政策的制定和实际操作以及市场运作多个角度对小城镇的建设作出科学的导向。

在新兴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小城镇也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改造或兴办各类职业学校,围绕小城镇产业的发展,积极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培育高素质的劳动力和技术人才。

充满活力的经济是小城镇繁荣和发展的基础。要根据小城镇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要发挥小城镇功能和连接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兴办各种服务行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综合性或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要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发展观光旅游业。

(五)尊重小城镇历史文脉传承,推进后续量化运行评估机制

我们可以从德国借鉴到如何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如何维护公共空间,如何在历史结构中结合现代需求如何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如何对人们的出行进行管理,以及如何实现兼顾能源效益的空间发展。同时建立一套适应本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后续量化运行评估机制,适时对发展方向进行跟踪报告、监控、调整,实现高效的建设运作模式。

四、和谐城镇实践之路

中国和德国相比,尽管在政治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基本国情、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德国小城镇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寻找出具有共性和规律性的做法和经验。努力实践三大和谐纲领: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基于中国的实际条件,努力实践中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的特色模式,实现协调发展。END

参考文献:

[1]Spitzer,Hartwig(1995):Einfuehrung in die Raeumliche Planung,Publishing House of Eugen Ulmer Stuttgart[M],p.26.

[2]克劳兹.R.昆斯曼,刘佳燕.德国城市:未来将会不同[J].国际城市规划,Vol.22,No.3,2007.

[3]王甜,姜瑶,隋承泉.德国城市规划与建设[J].Urban Studies,Vol.16,No.6,2009.

[4]BMBau(=Bundesministerium für Raumordnung,Bauwesen und St?dtebau).1996. Human Settlements Development and Policy.National Report Germany. HABITAT II.Bonn.

[5]联合国可持续发展21世纪议程.http://https://www.doczj.com/doc/0b17504287.html,/ chinese/events/wssd/agenda21.htm.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http://https://www.doczj.com/doc/0b17504287.html,/.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95

小城镇建设

浅析德国文化产业

德国文化史课程论文——浅析德国文化产业 马腾00825102 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pkumateng@https://www.doczj.com/doc/0b17504287.html,

【摘要】 德国是传统的文化产业强国,在文化产业的理论、政策和文化管理体制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对德国文化产业进行了浅显的介绍,并试图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德国文化产业文化管理 【正文】 一、德国的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 (一)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支。其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阿多诺、马尔库塞、霍克海默、弗洛姆以及第二代的柏格、尤尔根·哈贝马斯等人。社会研究中心成立于1924年,但要到1930年由霍克海默成为机构主任之后,才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考方式,包括以马克思及黑格尔、卢卡奇、葛兰西等人的理论为基础,对于20世纪的资本主义、种族主义及文化等等作进一步的探讨,并借助马克斯·韦伯的现代化理论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他们最大的特色,在于建立所谓的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相较于传统社会科学要以科学的、量化的方式建立社会经济等等的法则规律,他们则更进一步要探讨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的因素在其中的作用。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哈贝马斯提出的哈贝马斯沟通理性等,都是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德国的文化产业政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产业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因此,当代德国人已不再信守以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主流的文化批判理论。德国文化政策在强调国家对文化扶持作用的同时,也强调发挥私人部门和私营企业对文化发展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与英美等国家的高度自由主义市场化的文化政策有所不同,德国文化政策更多体现的是“文化是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因此,德国非常重视文化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把文化当作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德国的城市里到处坐落着保护良好的文化设施和文物古迹,大街上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雕塑,为数众多的博物馆藏品丰富,参观者络绎不绝,浓厚的文化氛围使人深刻感受到文化的价值和力量,文化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三)德国的文化产业管理 与英美等国家实行分权式的文化管理不同,德国实行的是集权式的文化管理。德国的文化管理权主要集中在各级政府及所属行政部门,其文化体制是由政府机构和以自我管理权为基础的具体文化组织两级组成。1998年,联邦政府为了扩大自己的文化管理权限,成立了文化事务与媒体委员会,联邦文化基金会也由政府直接管理,同时联邦议会也成立了文化事务委员会,以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这种高度集权式的文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克服由于文化产品的过度市场化和商品化所带来的弊端。但是显然,这不利于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同时也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因此,如何对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进行分权式的改革,削减政府对文化发展的直接义务和责任,吸引社会各种力量发展文化,已成为德国文化管理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德国主要文化产业 (一)出版业 德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出版大国,出版业在德国文化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掀起了一场出版业的革命,使德国很早就成为欧

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模式与管理特点

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模式与管理特点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模式与管理特点 文化是与民族分不开的,一定的文化总是一定民族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微观组织文化,它是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一个国家企业文化的特点实际就代表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特点。下面我们仅对能代表东西方民族文化特点的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特点作一些简要介绍。 一、美国的企业文化的模式与管理特点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这决定了美国民族文化的个人主义特点。 美国的企业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但这种个人主义不是一般概念上的自私,而是强调个人的独立性、能动性、个性和个人成就。在这种个人主义思想的支配下,美国的企业管理以个人的能动主义为基础,鼓励职工个人奋斗,实行个人负责、个人决策。因此,在美国企业中个人英雄主义比较突出,许多企业常常把企业的创业者或对企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个人推崇为英雄。企业对职工的评价也是基于能力主义原则,加薪和提职也只看能力和工作业绩,不考虑年龄、资历和学历等因素。以个人主义为特点的企业文化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的价值目标和个人的价值目标是不一致的,企业以严密的组织结构、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员工,以追求企业目标的实现。职工仅把企业看成是实现个人目标和自我价值的场所和手段。 二、欧洲国家的企业文化模式与管理特点 欧洲文化是受基督教影响的,基督教给欧洲提供了理想价格的道德楷模。基督教信仰上帝,认为上帝是仁慈的,上帝要求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爱。受这一观念的影响,欧洲文化祟尚个人的价值观,强调个人高层次的需求。欧洲人还注重理性和科学,强调逻辑推理和理性的分析。

德语专八德国经济类真题汇总

1. Die Schweiz benutzt eine andere W?hrung als Euro als Zahlungsmittel. 用瑞郎 2. Durch die W?hrungsreform im Jahr 1948 wurde die Zigarettenw?hrung abgel?st und durch eine neue stabile W?hrung ,die Deutsche Mark,ersetzt.通过1948年的货币改革,香烟货币被一种新的稳定的货币——德国马克所代替 3. Eine Voraussetzung des deutschen Wirtschaftswunders war die W?hrungreform i m Jahr 1948. 4. Die letzte W?hrung in Dl vor der Euro-Einführug hie? Deutsche Mark. 5. Alle L?nder,die den Euro als gesetzliche W?hrung benutzen,geh?ren der EU an.(错)比如梵蒂冈就不是欧盟 6. Seit dem 1. Januar 2002 gilt der Euro als das neue Zahlungsmittel in allen EU-Staten.(错)并不是所有欧盟国家:英国、丹麦就不是 7. Die ehemaligen W?hrungseinheiten in Dl vor der Euro-Einführug hie? Deutsche Mark und Pfennig欧元引入之前德国以前的货币单位叫做马克和芬尼 8. Wer hat sich für die Einführung der einheitlichen W?hrung,,Euro’’ eingesetzt ?-Helmut Kohl (2002。1.1年开始使用) 9. “Deutschland ist unser Vaterland,das vereinigte Europa ist unsere Zukunft”Wer das gesagt?Helmut Kohl德国是我们的祖国,统一的欧洲是我们的未来。 10. Insgesamt gibt es 7 Arten Euro-Banknoten und 8 Arten Euromünzen im Umlauf. 纸币硬币 11. 德国硬币后的画面:1、2、5欧分——橡树枝,10、20、50欧分 ——勃兰登堡门,1、2欧元——联邦鹰 12. Der Marschallplan war eine der Grundlage für die Neubelebung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 nach dem 2.Weltkrieg .马歇尔计划 13. Der erste Wirtschaftsminister der BDL Ludwig Erhard galt als “Vater des Wirtschaftswundes”und“Vater der sozialen Marktwirtschaft”。1963年又出任联邦总理。 14. Wirtschaftswunder in DL war in den 50er Jahren.经济奇迹50年代发生 的。 15. Der Begriff ,,Wirtschaftswunder ,, beschreibt das unerwarter schnell und nachhaltige Wirtschaftswachstum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nach dem Zweiten Weltkrieg. 16. Die Wirtschaftsordnung in DL hei?t die soziale Wirtschaftschaft .经济 制度,社会市场经济

德国企业管理的三大特点

德国企业管理的三大特点 德国企业治理的三大特点 在世界三大企业治理模式中(美国、日本、德国),德国的企业治理模式是近年来受到世界企业界广泛推崇和学习的,就连美国的企业界也普遍认为,德国的企业治理比美国更富有活力和有效。其特点要紧有三。 一、完善的职业培训机制和职工广泛参与治理。德国是世界上进行职业培训教育最好的国家之一,其法律规定的有三项:一是带职到高等学校学习;二是企业内部进修;三是由劳动总署组织并付费的专项职业技能培训。第三项要紧是针对失业人员。在德国,要想寻到一份工作,除了必备的文凭外,没有经过三年专业职业教育是别可能的,即便是一具传统经营农业生产的家庭,假如其子女没有经过专业农业训练教育,也别可能继承家业来从事农业生产。除了成年人在上岗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算是对口学校毕业出来的高中学生,被企业录为学徒,首先得进行三年的双轨制教育培训:每周三天半到四天在企业学习实际操作技巧,一天到两天去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这三年的培训费用和学徒工资全部由企业负担。例如德国的大型客货车生产厂家慢营车辆股份公司是个有10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1999年年营业收入100多亿马克,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算是把各级各层人员的培训当作系统工程来抓。培训部经理麦希先生说,该公司1988年往常,80%的领导人是由别处培训的,或者是聘请来的,而如今80%是由公司自己培训出来的。 由于德国企业职员队伍的整体素养十分优良,这就为职工参与企业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德国《职丁参与治理法》明确规定,大型企业要按对等原则由劳资双方共同组成监事会,然后再选择一位中立人士担任主席。《企业法》规定,凡职工在5人以卜的企业,都要成立职工委员会,由全厂职工选举产生,每3年改选一次,职工委员会人数的多少由企业人数多少决定。职委会的要紧任务是在工资、福利、安全、劳动时刻、劳动条件、合理化建议等方面维护职工利益,资方在涉及到职工前述利益等重大咨询题作出决定前,必须征得职委会接受。这种由劳资双方共同管理企业的办法优点和好处不少,其一是这种决策方式能更多的思考企业的长期进展,幸免短期行为;二是劳资关系融洽,减少了工人与治理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德国已有20多年没有发生工人罢工);三是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1995-1999年期间,德国实行职工参与治理的企业,每个工人的产值每年提高了8%。而美国企业的每个职工每年的产值只增长了3.5%;四是企业内部的操纵力度比较大,形成了比较健全稳定的内部制衡机制;五是能较为充分的反映和体现职工利益。另一方面如职工的劳动条件、薪酬待遇等咨询题可以经过劳资共同协商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与人事治理战略。德国是一具:工业发达国家,有一批世界级的公司,这些公司除了有驰名世界的品牌外,还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比如宝马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惟独每一具人都知道自己的任务,才干目标一致”。奥迪公司是“竞争是从来别睡觉的”。西门子公司是“过去总是开头,挑战在后头”。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德国企业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是企业的形象咨询题,这种形象别光是企业的品牌、效益,更重要的是培养企业和职工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企业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展示给社会的是美好的东西;对内则要紧是培养团队精神。比如海德尔纸业公司是一具有着150多年历史的家族企业,对公司人员的治理要紧体如今企业文化上,公司将“持续、可靠、公开、诚实”作为企业的理念,别间断对职员进行价值观和传统教育,如怎么样对待失败,怎么样与同事友好相处,甚至日子与工作环境的清洁、秩序以及个人的外貌举止,都别当作小事处理。别但要求每个职员知晓,还要求中层以上干部起好表率作用,如此经过企业文化把人事治理十分自然的融合起来,极大增强了企业的凝集力和感召力。该公司生产的各种型纸占据了德国三分之二的市场,欧洲三分之一的市场,并且打入了美国市场,主营纸业年收入达到31亿马克。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以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德国政府直接通过财政、货币、税收、规划等诸多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间接通过投资、保险、科技、信息、计划等经济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并以高效的信息化服务,扩大全球市场贸易范围,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创新与革新,努力给社会创造一个低税负、低通胀、低利率、保护竞争、增强发展活力、宽松有序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在战后很短时间内创造了“经济奇迹”,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保持了经济的长期繁荣。 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概况 德国地处欧洲中部,1990年10月东西德统一后,共设立15个州,1个直辖市,国土总面积3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255万。2001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2.3万亿美元。综观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过程,德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关键在于定国之初选择了“社会市场经济”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德国《基本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保护私有制,但也并不排斥其它形式的所有制。《基本法》第十五条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把私有土地、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转为公有。在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共存在着八种形式的所有制:即私人垄断所有制、非垄断性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小私有制、国际私人垄断所有制、国家垄断所有制、合作化所有制、工会所有制和国际国家垄断所有制,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私人垄断所有制和国家垄断所有制。 在国家垄断所有制结构中,以经济基础设施(道路、桥梁、隧道、港口、机场、行政办公大楼等)、社会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博物馆、艺术厅等)和军事工业及设施为主体,汽车、造船、采矿、钢铁、有色金属、交通、供电、供水、煤气及污水处理等行业采取国家参股、控股等“公”“私”混合经营,其主要目的是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转创造必要的宏观条件和保证国家与经济安全。 (二)确立以自由竞争为基本原则、竞争秩序由政府负责规范的市场管理体制。 在经济活动中,德国一直信奉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主张并实行有序的市场竞争,尽可能地让市场力量来自行调节经济活动;同时,在需要时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必要的干预。这个“尽可能+需要时”,可以说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核心,其实质是建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德国在市场经济实践过程中,既反对国家操纵主义,也摒弃自由放任主义,力图走出一条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其主要做法是,一方面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由个人和企业在市场上按照供需状况,通过竞争来自由地进行决策,尽可能地在政府规定的游戏规则下,让市场力量来自行调节一切经济活动;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来鼓励和规范竞争秩序,先后制订和颁布了《反对不正当竞争法》、《折扣法》、《商标法》、《专利法》、《关于附加赠送物品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另外,还成立了联邦卡特尔局及其分支机构专门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这种在规范的游戏规则下,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是既经济又民主的高效率的经济制度。 (三)确立独立的金融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负责实施的金融管理体制。 德国中央银行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并得到法律制度和体制机构上的保证。在法律方面,中央银行应支持政府的经济政策,负责货币发行;中央银行有责任向政府提供货币政策问题的咨询和信息;政府必须邀请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讨论有关货币政策;政府有权参加中央银行委员会会议,只有建议权,但没有表决权;中央银行有权参加政府的财政计划委员会和行情委员会会议,但也没有表决权;在挑选中央银行领导成员时,政府有建议权,从而可以施加一定的影响。此外,政府和中央银行共同通过“联邦信贷业监督局”,对整个银行体系进行监督、控制,保证储户存款安全和银行正常业务,并监督银行活动不损害国民经济利益。在机构方面,中央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中央银行委员会,中央银行委员会的执行机构是联邦银行管理委员会,它负责同政府、信贷机构、外汇和公开市场有关的业务。联邦银行管理委员会所有成员由政府提名,经过中央银行委员会范围内的听证,最后由政府总统委任,任期八年。中央银行委员会所有成员任期均为八年,大大超过政府总理和各部部长的一届任期,其目的是使中央银行不受政府更迭和党派关系的干扰,保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

论德国企业在中国的跨文化管理

论德国企业在中国的跨文化管理 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存在不同的文化和行为方式。随着全球化迫使跨国经营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德国在华企业在管理实践中越来越重视跨文化管理。如何形成有效的跨越国界和民族的企业文化并使之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是德国企 业在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 标签:跨文化管理;文化差异;企业 1 影响德国企业在中国的跨文化管理因素 在进入国际市场战略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在中国进行生产经营,跨文化管理是它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很多因素的影响给德国在华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1.1 中德文化差异巨大 文化差异的因素一直是影响德国企业跨国经营和跨文化管理的关键因素。文化差异主要包括思维方式差异,价值观差异、传统文化差异、宗教信仰差异、种族优越感差异和语言沟通方式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德国人的分析型抽象思维、中国人的综合型形象思维,德国人的求异思维、中国人的求同思维,德国人的个体性思维、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德国人的直观性、中国人的含蓄意会性,德国的基督教文化、中国的儒家哲学,道德文化等。例如在德国公司与中国供应商的商业洽谈中,德国式洽谈流程与中国式洽谈流程就有着很多的差异。德方在筛选接洽后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怀疑跟踪阶段,而中方则会趁热打铁了解熟悉拉近关系;在考察产能产品时德方总会先参观工厂,再进行漫长艰难的谈判,而对谈判结束后的聚会庆祝持一般态度,但中方则先安排宴会接风,融洽关系,最后才是重要的谈判阶段。如何在如此形态迥异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的管理,达到最合理的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力, 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是德国企业在中国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1.2 德国鲜明的企业文化和领导者风格 在德国式的文化氛围中,任何的建议及分析都要以文档和报告的形式交给上司,并注明严谨的分析和证明。公司重要事情需要领导亲自出马,他们在工作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一些没有依据的建议或提案都是不值得提倡的;这样的

德国经济学专业留学申请指南.doc

德国经济学专业留学申请指南 德国位于欧洲大陆中部,拥有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综合实力强大。今天,我整理了一份德国经济学硕士留学申请指南,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德国经济学硕士留学申请背景 近几年,中国学生赴德主要学习的是以下专业类别:工程科学占41%,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占20%、数学和自然科学占17%,语言学、文化学、体育占12%,艺术学和艺术理论占5%,医学和健康学占2%,农业、林业、营养学和兽医学占2%。 德国硕士在国内含金量是很高的,,与英美的学校相比,德国学校没那么大名气,也比较低调。但论实力来说,德国最有名的几个工科学校和综合性学校的实力都不差,要不然德国也不可能出那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我也曾在国内大学读过一年,感觉德国高校教学比国内严谨很多。 在德国,一个人有比较杰出的成就,才会被大学聘请去当教授。所以在德国高校,教授权力也很大。用什么样的教材、讲什么样的内容,具体课程怎么安排,完全是教授说了算,学校不予规定。 德国经济之强,大家都有目共睹,德国经济一直被称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其GDP占欧盟的三分之一。其国内大学在经济学的教学方面投入比例非常大,教学质量也有口皆碑,是国内想学经济相关专业学生理想选择之一。 经济学涉及国民经济和企业经济两大领域,主要研究国民经济学和企业经济学的相似性上,所以学生既要掌握企业经营和企业经济方面的知识,又要具备认识整个经济关系的能力,在基础课程结束后,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深入学习企业经济学或国民经济学。 除此之外,经济工程、经济信息以及经济数学也是经济学的学生可以继续深造的专业。在职业选择上,经济学的毕业生较为灵活,可以随时调整方向,因此很多学生青睐这一专业。

德国企业管理的主要特色

---------------------------------------------------------------范文最新推荐------------------------------------------------------ 德国企业管理的主要特色 美国、日本、德国的企业管理模式是世界公认的三大企业管理模式,而德国的企业管理模式则是近年来受到世界企业界广泛推崇和学习的,就连美国的企业界也普遍认为,德国的企业管理比美国更富有活力和更有效。 德国企业十分重视产品的质量和完善周到的售后服务。比如奥迪吸引世界范围的顾客有 4 项原则:领先的产品;精美的形象;引起顾客对汽车的兴趣;以客户为导向。这4 项原则说到底就是一个产品的质量和品牌问题。汽车工业是德国质量管理的典型代表,几大汽车公司都有一整套健全的质量管理机构与体系,对质量管理的投入相当巨大。如大众公司各类质量管理人员就有 1.6 万人。庞大的质量管理机构和人员不仅对产品出厂进行质量检查,而且参与到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等每个环节中。如奔驰汽车公司每天要从生产线上抽出两辆汽车,对1300 个点进行全面检测,对所有协作厂商提供的零部件也同样进行检查,只要发现一箱外协零件不合格,此批产品就要全部退回。正是靠着严格的产品质量管理,德国产品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很少因质量问题引发纠纷。 德国是世界上进行职业培训教育最好的国家之一,其法律规定的有3项:一是带职到高等学校学习,二是企业内部进修,三是由劳动总署组织并付费的专项职业技能培训。第三项主要是针对失业人员。在 1 / 12

德国,要想找到一份工作,除了必备的文凭外,没有经过 3 年专业职业教育是不可能的,即便是一个传统经营农业生产的家庭,如果其子女没有经过专业农业训练教育,也不可能继承家业来从事农业生产。除了成年人在上岗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外,就是对口学校毕业出来的高中学生,一旦被企业录为学徒,首先得进行 3 年的双轨制教育培训:每周三天半到四天在企业学习实际操作技巧,一天到两天去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这 3 年的培训费用和学徒工资全部由企业负担。例如德国的大型客货车生产厂家慢营车辆股份公司是个有100 多年历史的老企业,1999 年年营业收入100 多亿马克,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把各级各层人员的培训当作系统工程来抓。培训部经理麦希先生说,该公司1988年以前,80%的领导人是由外面培训的,或者是招聘来的,而现在80%是由公司自己培训出来的。 由于德国企业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十分优良,这就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德国《职工参与管理法》明确规定,大型企业要按对等原则由劳资双方共同组成监事会,然后再挑选一位中立人士担任主席。《企业法》规定,凡职工在5 人以上的企业,都要成立职工委员会,由全厂职工选举产生,每 3 年改选一次,职工委员会人数的多少由企业人数多少决定。职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在工资、福利、安全、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合理化建议等方面维护职工利益,资方在涉及职工前述利益等重大问题做出决定前,必须征得职委会同意。这种由劳资双方共同治理企业的方法好处很多,一是这种决策方式能更多地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避免短期行为。二是劳资关系融洽,减

世界各国市场经济模式

世界各国市场经济模式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模式 在人类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的差异,其社会制度也不同。但是,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可以发现它们还是有许多共性,其中,市场经济就是至今为止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经济体制,不同的是,市场经济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的国家却显现出不同的特征。 1.“野生植物”——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此种市场经济又称“个人资本主义”经济。它强调市场经济主体间按市场规律开展相对完全的自由竞争,通过优胜劣汰配置社会资源。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的法律,保证竞争秩序和市场活动的运行。这一模式的特点是:①国有经济的比重较低,一般在10%以下,美国国有经济仅占国家经济比重的2%,国家所有制企业在全国资本构成中的比重仅为10%;②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突出显现为间接管理,主要通过调解市场参数来间接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很少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美国是典型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环节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局次要地位。美国没有专门从事综合经济规划的机构,也从不制定任何产业政策,其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分散进行,经济活动中,有75~85%的行业依赖市场竞争的力量生存和发展。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相对其他国家是弱的。因为对市场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这样的渠道实现的:一是充当市场活动的“裁判员”,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转,保证竞争的公

平和秩序。二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解经济活动。财政政策是美国经济体系的“内在稳定器”。三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科技人才,注入巨额科研经费。 2.“人工培育的植物”——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亦称“莱茵模式”的互助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从50年代以来被德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当作社会保障网于自由竞争相辅相成的经济制度。其特点是:①认为市场的灵魂是竞争,但竞争不能采取自由的形式,而要公平竞争;②坚持社会的整体性原则,注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③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但干预和引导的倾向点在于维护社会平衡。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理想化的经济模式,其基本原则是竞争和秩序,社会发展与公平。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两个密不可分的领域;一个是带来经济效益市场,另一个是提供社会保障、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福利政策领域。它是“市场效率和活动与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之间的结合。” 3.”政府主导型“——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政府干预的力度和作用的范围都很大,并且与法国的经济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即都是靠中央计划和市场机制共同协调经济。因此,一些研究日本经济的西方学者将日本的经济归结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无论在精神上还

世界经济学 发达国家 重点知识总结

一.美国的三权分立体系 概念:三权分立(checks and balances)亦称三权分治,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 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 具体做法: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权力分属三个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机构,由三者互相制衡。是当前世界上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民主政治思想。 起源:三权分立原则的起源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时代,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政体三要素论, 他首次把国家的政权划分为议事权、行政权和审判权, 并认为国家之治乱以三权是否调和为转移。 17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洛克《政府论》的发表,表明现代意义上的分权理论初步形成。洛克在《政府论》中,对权力分立理论有详尽的描述。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立法和行政权应该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行政和对外权有一个机关行使。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对外权有一个机关行使,对外权涉及到和平与战争、外交与结盟,也为国王行使。 继洛克之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更进一步发展了分权理论,提出著名的“三权分立”理论。他在《论法的精神》中,将国家权力分为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所谓三是通过法律规定,将三种权力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管辖,既保持各自的权限,又要相互制约保持平衡。孟德斯鸠这一思想对美国的宪法制定者影响很大。最终由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 目的:避免独裁者的产生。 古代的皇帝以至地方官员均集立法、执法(行政)、司法三大权于一身,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即使在现代,立法、运用税款的权力通常掌握在代表人民意愿的议会中,司法权的独立在于防止执法机构滥权。 内容: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分别由总统,国会,最高法院掌权总统有对国会两院法案的否决权,但立法机关复议,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即可成为法律;总统任命行政官员、缔结条约要争求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国会有对以总统为首的行政官员的质询、弹劾的权力;司法部门有对政府官员审判的权力,以及对国会制定的法律进行是否违反宪法的审查权;总统和国会结合起来行使对法官的任命权;国会参与部分司法权,有司法性的宣告叛国罪和对总统审判的权力。 评价:三权分立制度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派别之间利益矛盾,有助于反对封建专制,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适应于对付内外国斗争需要。 弱点是国家力量难以完全集中,一部分力量在互相牵制中抵消,缺乏效率,不适合新兴资本主义国家。 二.苏联的经济转轨与休克疗法 概念:“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是对一整套激进的反经济危机措施和毕其功于一役的经济转型方式的称谓。 背景:1991年底,苏联解体,苏共下台,俄罗斯联邦独立。新国家继承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其中也包括原苏联没有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一大堆生产难以为继、濒于破产的国有企业;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等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认为,苏联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补补,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越来越严重,结果断送了苏联的前程。俄罗斯要避免重蹈覆辙,应该大刀阔斧,进行深刻变革。此时,35岁的盖达尔被叶利钦任命为政府总理。盖达尔几乎是完全套用了“休克疗法”方式,制定了一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1992年初,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模式与管理特点

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模式与管理特点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模式与管理特点 文化是与民族分不开的,一定的文化总是一定民族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微观组织文化,它是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一个国家企业文化的特点实际就代表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特点。下面我们仅对能代表东西方民族文化特点的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特点作一些简要介绍。 一、美国的企业文化的模式与管理特点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这决定了美国民族文化的个人主义特点。 美国的企业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但这种个人主义不是一般概念上的自私,而是强调个人的独立性、能动性、个性和个人成就。在这种个人主义思想的支配下,美国的企业管理以个人的能动主义为基础,鼓励职工个人奋斗,实行个人负责、个人决策。因此,在美国企业中个人英雄主义比较突出,许多企业常常把企业的创业者或对企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个人推崇为英雄。企业对职工的评价也是基于能力主义原则,加薪和提职也只看能力和工作业绩,不考虑年龄、资历和学历等因素。以个人主义为特点的企业文化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的价值目标和个人的价值目标是不一致的,企业以严密的组织结构、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员工,以追求企业目标的实现。职工仅把企业看成是实现个人目标和自我价值的场所和手段。 二、欧洲国家的企业文化模式与管理特点 欧洲文化是受基督教影响的,基督教给欧洲提供了理想价格的道德楷模。基督教信仰上帝,认为上帝是仁慈的,上帝要求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爱。受这一观念的影响,欧洲文化祟尚个人的价值观,强调个人高层次的需求。欧洲人还注重理性和科学,强调逻辑推理和理性的分析。 虽然欧洲企业文化的精神基础是相同的,但由于各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不同,欧洲各个国家的企业文化也存在着差别。英国人由于文化背景的原因,世袭观念强,一直把地主贵族视为社会的上层,企业经营者处于较低的社会等级。因此,英国企业家的价值观念比较讲究社会地位和等级差异,不是用优异的管理业绩来证明自己的社会价值,而是千方百计地使自己加入上层社会,因此在企业经营中墨守成规,冒险精神差。 法国最突出的特点是民族主义,傲慢、势利和优越感,因此法国人的企业管理表现出封闭守旧的观念。 意大利祟尚自由,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在企业管理上显得组织纪律差,企业组织的结构化程度低。但由于意大利和绝大多数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组织松散对企业生机影响并不突出。 德国人的官僚意识比较浓,组织纪律性强,而且勤奋刻苦。因此,德国的企业管理中,决策机构庞大、决策集体化,保证工人参加管理,往往要花较多的时间论证,但决策质量高。企业执行层划分严格,各部门负责只有一个主管,不设副职。职工参预企业管理广泛而正规,许多法律都保障了职工参预企业管理的权力。职工参与企业管理主要是通过参加企业监事会和董事会来实现。按照《职工参与管理法》规定,二万人以上的企业,20名,劳资代表各占一半,劳方的10名代表中,企业内推举7人,企业外推举3人;10000~20000人的企业中,监事会成员16人,劳方代表8人,其中企业内推举6人,企业外推举2人,10000人以下的企业,监事会成员中的劳资代表均各占一半。 三、日本的企业文化模式与管理特点 日本是一个单民族的国家,社会结构长期稳定统一,思想观念具有很强的共同性。同时,日本民族受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侧重“和”、“信”、“诚”等伦理观

中德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

中德企业管理模式比较 一、制度比较 1、德国股份公司的“资合性”与中国股份公司的“人合性” 股份公司诞生于以市场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股份公司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公司有一个显著特点即“资合性”,德国股份公司也不例外。由于实行一股一票制,股东的决策权完全取决于其投资份额的多少,与其社会地位、头衔或者资历等均无关系。但中国脱胎于等级森严、强调家族血缘关系的农业宗法社会,“权利来自资历、关系和社会地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因而中国的股份公司具有一种“人合性”,即决策权往往集中在那些具有相当资历、一定社会关系和较高社会地位的人手中。 德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德国企业在工业化过程中已经塑造出合作精神。中国数千年处于以宗族为导向的农业社会之中,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刚刚起步。由于传统的宗族、家庭思想在中国人身上打下了极深的烙印,大多数中国人还不习惯水平协调,对中国人来说责任仅局限于小团体中。由此宗派、团体利益在中国企业中往往得到突出和保护。德国企业所体现的合作精神与中国企业所保护的宗派利益也形成鲜明的对比。德国是典型的法治国家,而中国是典型的人治国家,由于不同的社会制度背景,德国股份公司和中国股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行方式也不相同。德国股份公司按照标准图式运行,即按德国股份公司法运作。中国股份公司则不完全按照标准图式运行,尽管中国也有股份公司法,但是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企业领导人的个性、气质、领导风格及非正式群体、非正式规则等因素的影响。 股份制诞生并成功运行于西方文化之中,与典型的东方文化——中国文化的融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法人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的差别 从产权界定上来看,在德国私人产权界定清晰,责任明确;在中国目前国有资产仍占全部社会资产的50%以上,政府是私有产权最大的集体承担者。 两国企业在同样的内部人体系背景下,法人治理结构运行机制却不相同。法人治理结构有两种基本类型;以美国股份公司为代表的局外人体系和以德国股份公司为代表的内部人体系。中国股份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也属于内部人体系。尽管中国股份公司和德国股份公司具有相同的内部人体系这种背景,但在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行机制上存在着差别。德国股份公司的管理控制是由于银行强大的地位及其在监事会中的代表来保证,而

三种主要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三种主要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时间:2011年12月28日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者:李旭章 一、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以亚当?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和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实践为理论依据,主张国家对私人企业尽可能少干预,实行自由经济、自由贸易;企业高风险、高利润;强调个人自由,反对国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美国从建国之初就选择了实行市场经济,两百多年来没有太大曲折。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化和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确立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混合经济体制确立。尽管我们很难说美国目前仍然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但还是不难看出其以自由竞争为主基调的特色。美国实行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宪法赋予各州立法权,地方自治;自由平等是美国人价值观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正是以这一价值观建立起来的。 英国是第一个自由市场经济国家,早在18世纪中叶已经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19世纪70年代前,英国在世界工业、贸易、海运、金融等方面居于垄断地位,是“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工业产值在19世纪80年代被美国超过,1900—1910年间被德国超过,之后不断被新兴大国超过。由于地域上处于美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目前的英国体制可以说是介于美国的自由市场体制与欧洲的福利市场体制之间的,“有部分调节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曾给英国带来历史的辉煌,失去竞争力大致也可以解释大英帝国的没落。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英国撒切尔夫人上台,美国里根入主白宫,两人共同演绎了一段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新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奇迹,也是我们能找到的英美自由模式的最近例证。他们在所有制领域实行私有化、在金融市场上去除管制、在国际贸易上主张自由化,分别带领英美两国走出或缓解了当时的经济困境。 自由竞争的市场模式有利于投资和生产力的发展,起源于英国,在美国达到巅峰。这种模式中积累的决策权主要在私人公司,它们可以自由地、最大限度地追求短期利润目标,通过金融市场获得资本;劳动者享有有限的和法律明文规定的劳动所得和社会权利;信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美国模式在战后的“经济绩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优点是:弹性很强的劳动力和产品市场、低税、激烈的竞争和股东资本主义——股东对管理者施加压力,要求使他们利润最大化。它能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优势,在科技创新和必要的政府干预基础上,解决资源配置的动力问题。企业在技术、管理、产品、生产方式创新等方面,处于发达国家的最高水平。但是,美国模式的“社会绩效”明显偏低:劳资矛盾、贫富分化、种族歧视、社会安全问题挥之不去;收入差距悬殊、低福利救济、公共物品和服务(初等、中等教育)质量较差、公共服务与其社会财富不成正比;低投资率和很低的储蓄率,等等。美国医疗卫生体制集中反映了这一点,尽管美国是最发达的西方国家,其医疗卫生体制和绩效却备受怀疑和责难,奥巴马医改步履维艰,反映了美国人根深蒂固的自由市场观念。 二、以德国、瑞典为代表的社会市场模式 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具有高质量的劳动队伍、巨大的资本存量、低水平的腐败和高水平的创新。德国曾经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现在正通过改变欧洲主权

(财务知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模式

案例22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模式 1、案例内容: 在人类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的差异,其社会制度也不同。但是,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可以发现它们还是有许多共性,其中,市场经济就是迄今为止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经济机制,不同的是,市场经济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的国家却显现出不同的特征 1.“野生植物”——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此种市场经济又称“个人资本主义”经济。它强调市场经济主体间按市场规律开展相对完全的自由竞争,通过优胜劣汰配置社会资源。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的法律,保证竞争秩序和市场活动的运行。这一模式的特点是:(1)国有经济的比重较低,一般在10 %以下。美国国有经济仅占国有经济比重的2 % ,国家所有制企业在全国资本构成中的比重仅为10 %;(2)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突出显现为间接管理,主要通过调解市场参数来间接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很少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美国是典型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环节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居次要地位。美国没有专门从事综合经济规划的机构,也从不制定任何产业政策,其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分散进行,经济活动中,有75~85 %的行业依赖市场竞争的力量生存和发展。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相对其它国家是弱的。因为对市场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这样的渠道实现的:一是相当市场活动的“裁判员”,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转,保证竞争的公平和秩序。二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解经济活动。财政政策是美国经济体系的“内在稳定器”。三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科技人才,注入巨额科研经费。 2.“人工培育的植物”——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亦称“莱茵模式”的互助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从50年代以来被德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当作社会保障网与自由竞争相辅相成的经济制度。其特点是: (1)认为市场的灵魂是竞争,但竞争不能采取自由的形式,而要公平竞争;(2)坚持社会的整体性原则,注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3)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但干预和导引的倾向点在于维护社会平衡。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理想化的经济模式,其基本原则是竞争和秩序,社会发展与公平。用德国经济学家维利·克劳斯的话讲,“社会”的含义是指“一个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完成经济任务,而且还要完成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保障任务”。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两个密不可分的领域:一个是带来经济效率的市场,另一个是提供社会保障、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福利政策领域。它是“市场效率和活动与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之间的结合。” 3.“政府主导型”——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政府干预的力度和作用的范围都很大,并且与法国的经济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即都是靠中央计划和市场机制共同协调经济。因此,一些研究日本经济的西方学者将日本的经济归结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异

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 同异

班级:11级安管 姓名: 邢海滨 学号:07071101009 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异 国际上对现代市场经济有不同的分类。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1年《转换到市场经济》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成功的市场经济的三种体制模式:美国、英国的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体制,又称自由市场经济;日本、法国的行政管理导向市场经济体制;德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一、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特征 一谈到西方市场经济,人们自然首先考虑到的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因为他们既重要、发达,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一谈到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市场经济,人们又往往比较重视研究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诚然,这些特殊性确实是显著而重要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但是,从借鉴的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探讨它们的共性。(一)社会经济制度方面 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的经济体制都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而在私有制经济中,都是以私人垄断

企业为主导。 在美国、日本、德国经济中,国有部分约占1%-10%不等,合作社所有制、工会所有制的份量更小,其余80%-90%以上均属私有制。而在私有制经济中,中小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占 80%-90%甚至更多,但它们毕竟是从属的。例如在日本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60%以上同大企业有承包关系。在美国20万家工业公司中,最大的50家占了全部工业资产总额的49%。[1] 在日本,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企业(不包括金融、保险业)有175万家,其中资本额在1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有2195家,仅占公司总数的0.13%,但它们占了全部法人企业资本总额的41.4%。[2]在德国将近4.4万个工业企业中,千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0个,占企业总数的2%,但它们却占了销售总额的44%。 [3]这里我们之所以突出大公司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影响和作用实在太大,太重要。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概括说,大多数国家都是依靠几十个工业集中区和几百家公司提供大部分出口产品,提高生产率和国民生活水平的。 (二)社会经济机制方面 在社会经济机制方面,都以市场竞争为基本调节手段。在对待竞争的问题上,美国、日本、德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三种体制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下述两方面:一是都强调竞争的重要性,同时又都看到个人和企业(特别是私人垄断企业)有一种排斥竞争的本能,因此不能寄希望于其自发存在的竞争秩序,而是重视建立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