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距离差异性原则
- 格式:docx
- 大小:29.39 KB
- 文档页数:2
选择题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B)。
A.《尚书·禹贡》B.《史记·货殖列传》C.《汉书·地理》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C)。
A.《尚书》B.《史记》C.《汉书》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D)。
A.(德)戈策B.(中)司马迁C.(中)班固D.(俄)罗蒙诺索夫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C)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B.工业地理C.商业地理D.旅游地理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CD)。
A.宇宙派B.地志派C.环境论派D.区位论派6.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B)。
A.阶级性B.地域性C.综合性D.实用性E科学性7.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D)。
A.经济地理学概论B.工业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中国经济地理学8.有关增长极,说法错误的是(D)。
A.增长极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但他忽视了地理空间B.布代维尔强调了地理空间,并把增长极与城镇联系起来C.增长极通过集聚作用发展成为城市,在自身成长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增长D.增长极适用于发达地区的产业布局模式10.点轴(线)布局模式适用于(A)。
A.经济落后地区 B.中等发达地区 C.经济发达地区 D.以上答案都不是11.(B )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A.增长极理论B.梯度转移理论C.点-轴开发理论D.内生增长理论12.农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德国农业地理学家(D)。
A.佩鲁B.克拉克C.韦伯D.杜能13.1826年,《B》一书出版了,系统地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A.《经济进步的条件》B.《孤立国》C.《德国南部的中心地》D.《安全与进步的冲突》填空题1.国内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山海经》、《禹贡》。
2.17世纪瓦伦纽斯出版商业地理教科书,为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
城市的边界与霾王玉轩(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西安710065)摘要:霾是现象,实质是城市的边界。
以城市为载体,以物质流良性循环为理论,以分析物质聚集现象为手段,揭示物质主体自然边界的客观存在。
并以城市雾霾为例,探讨作为物质主体的城市的自然边界,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和影响。
关键词:物质主体;边界;物质流循环理论;同心圆环模型;规划建设;霾1 城市主体的边界城市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走来的,其历史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久远,并随着人类的发展一起走向未来。
在《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有这样一个情景:孙悟空用金箍棒在地上画一个圈,让唐僧等人坐在其中,并告曰:圈内平安无事,圈外险象环生。
在城市中,也有一条这样的界线,它约束着城市的无序与过度发展,但却不为人知。
只是在城市发展触碰或超越了这条线时,会有人为或自然的灾害出现(如城市内涝、干旱、雾霾等),无言地警示人们。
在此,定义客观存在的城市主体(或物质主体)所确定的自身边界:定义1 城市主体(或物质主体)边界,是指城市(或物质)的主要物质流形成良性循环所能达到的范围界线,简称城市边界(或物质边界)。
显然,物质主体边界的意义更加宽泛。
2 城市边界的模型将城市看作一个物质整体,那么,物质的边界模型就等同于城市的边界模型。
由上文物质主体边界定义,可以得到以下前提条件:1) 循环的物质流具有聚集效应;2) 物质流的循环具有周期性;3) 物质流聚集度的变化影响物质流的循环。
由上述三条可以得出:当物质流聚集度超过一定量值,良性循环的物质流将被破坏,即物质边界的破坏。
因此,确定物质流聚集度的问题,也就等同于确定了物质边界问题。
定义2 物质聚集度(W)为单位面积(S)的物质量(A)。
用数学式子表示为:W= A/ S (2-1)3 物质流的同心圆环模型物质流的平面同心圆环模型,如图3-1所示。
图3-1:同心圆模式图为叙述便利,我们称第一周期物质扩散的圆面为基圆,用Y1表示,其半径为R,称S1 =πR²为基圆面积,称W1=(1/πR²)A1为基圆聚集度;称第m周期物质扩散的圆面为m圆,用Y m表示;称第m周期扩散环面为m环, 用H m表示;称m周期扩散面为m面,用W m表示。
地理学的十四大原理原理1:区位选择与放弃原理2:区位选择是一种空间优化原理3:差异性的度量和解释受到尺度和规模的影响原理4: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原理5:外驱动力对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原理6: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形成地表特性的一种基本自然过程原理7:两地间的相互作用随其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原理8:地方的创造和发展建构了地球表层上差异化的关于人的世界原理9:人口迁移、产品贸易与地表上的差异性互为因果原理10:人的个体或群体对空间上利益的竞争是人地关系的第一要义原理11: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要素的相互作用不能为人的个体或群体在其占据的空间内所掌控原理12:空间临界点原理13:地球表面不同尺度上人类活动的外部性是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起点原理14:个人之间观念的差异,地区之间、国家之间利益的差异是人们在对地球资源、环境的利用与保护方面发生分歧或对立的基本因素1 区位选择原理1.1 原理1:区位选择与放弃地理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论题是:何事发生在何地,以及为什么?即地理学的“3个W”(what, where, why)。
地理学家试图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包括自然和人文现象。
“人们面临区位选择”是对地理学“3个W”中关于人的活动那部分进行分析的起点。
因为对某一区位的选定是以放弃在其他区位的利益为代价的,所以,地理学家在对这个问题分析时,必须设置分析的背景,即人们面临在哪些区位之间进行选择。
设想要建设一座水库,如果坝址已定,比如三峡大坝,接下来还有很多问题:坝高是多少,不同的坝高的淹没范围,淹没地区的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状况,移民数量和职业结构等;不同坝高的社会利益,包括发电、防洪和航运。
这些都是水库建设选择的背景。
地理学家为了使他们的分析具有一般性,情景设计常常是抽象的、概括性的,尤其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中。
比如,冯·杜能[12]为了分析市场和与市场的远近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设定各种农业产品的生产是在与市场中心的不同距离上进行选择。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大体可以分出三类,即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其特征是,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这种文化区是该文化现象在自然状态下,不受外部的某种作用而形成的。
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在形成上与形式文化区不同。
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因其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限确切,中心的功能性作用,区内的功能联系而与形式文化区具有显著差异。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其特征是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边界,区内缺乏文化特质上的一致性,往往通过某种利益的活动集中表现出来,或者扎根于当地民俗之中。
/文化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即文化的扩散,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之后,一直处于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在扩大,有的在缩小。
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以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接触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的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一)1、城市: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特殊聚落,具有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2、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二)1、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2、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3、中心县:简单地说即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
(三)1、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2、中心位置:位于区域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新的交通线,促使城市的发展。
3、重心位置:中心位置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区几何中心,很多情况下可能是地区的重心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
在这里形成的中心城市也具有和重心位置一样的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
4、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避免与中心城镇的竞争冲突,而具有好于一般次中心的发展表现。
5、门户位置: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6、实体转运: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7、商业性转运: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8、政治性转运: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时需要付关税。
城市步行街的规划设计原则1.人性化原则:城市步行街的规划设计应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需求和舒适度。
比如,要有舒适的步行道、合适的休息区、适宜的照明和绿化等,以便行人可以愉快地在步行街上行走和停留。
2.综合性原则:城市步行街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区域,包括商业、文化、娱乐、餐饮等各种功能。
市民和游客可以在步行街上找到各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的需求。
3.可持续性原则:城市步行街的规划设计应该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比如,可以采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废物产生,提供更多的绿化和公共设施,以提高城市步行街的生态环境质量。
4.可达性原则:城市步行街应该方便市民和游客的到达。
规划设计要考虑交通接驳的便利性,比如公共交通设施的配套,停车场的设置等。
此外,还要注意步行街的通行问题,确保行人的安全和便利。
5.可引导性原则:城市步行街的规划设计应该能够引导人流,使人们有系统地进行行走和游览。
可以采用连通性较好的地面布局,设置指示牌和指示线,提供清晰的导航信息等,以方便行人的导航和交通。
6.差异化原则:城市步行街的规划设计应该根据不同的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打造独具特色的步行街。
可以融入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以吸引游客的兴趣。
7.公共空间原则:城市步行街的规划设计应注重公共空间的设置和利用。
可以设置开放空场地,供人们休息、交流和娱乐,也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表演,提升城市步行街的活力和吸引力。
8.规模适宜原则:城市步行街的规划设计要考虑到人流量和城市规模的比例。
规模过大会导致步行街的分散化和杂乱,规模过小又会无法满足需求,因此,规划设计应该在适当的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步行街的大小。
9.安全性原则:城市步行街的规划设计要注重安全问题。
包括适当的照明、防护设施、安全出口等,以保障行人的安全。
此外,要规划思考急救设施的设置和人员培训,以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
总之,城市步行街的规划设计应以人为本,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性服务,兼顾环境保护和安全问题,并根据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打造独特的城市步行街。
原理1:区位选择与放弃原理2:区位选择是一种空间优化原理3:差异性的度量和解释受到尺度和规模的影响原理4: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原理5:外驱动力对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原理6: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形成地表特性的一种基本自然过程原理7:两地间的相互作用随其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原理8:地方的创造和发展建构了地球表层上差异化的关于人的世界原理9:人口迁移、产品贸易与地表上的差异性互为因果原理10:人的个体或群体对空间上利益的竞争是人地关系的第一要义原理11: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要素的相互作用不能为人的个体或群体在其占据的空间内所掌控原理12:空间临界点原理13:地球表面不同尺度上人类活动的外部性是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起点原理14:个人之间观念的差异,地区之间、国家之间利益的差异是人们在对地球资源、环境的利用与保护方面发生分歧或对立的基本因素1 区位选择原理1.1 原理1:区位选择与放弃地理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论题是:何事发生在何地,以及为什么?即地理学的“3个W”(what, where, why)。
地理学家试图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包括自然和人文现象。
“人们面临区位选择”是对地理学“3个W”中关于人的活动那部分进行分析的起点。
因为对某一区位的选定是以放弃在其他区位的利益为代价的,所以,地理学家在对这个问题分析时,必须设置分析的背景,即人们面临在哪些区位之间进行选择。
设想要建设一座水库,如果坝址已定,比如三峡大坝,接下来还有很多问题:坝高是多少,不同的坝高的淹没范围,淹没地区的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状况,移民数量和职业结构等;不同坝高的社会利益,包括发电、防洪和航运。
这些都是水库建设选择的背景。
地理学家为了使他们的分析具有一般性,情景设计常常是抽象的、概括性的,尤其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中。
比如,冯·杜能[12]为了分析市场和与市场的远近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设定各种农业产品的生产是在与市场中心的不同距离上进行选择。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城市外来人口所遭遇的社会排斥是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社会排斥包括制度和空间的隔离、文化差异、社会偏见和歧视,等等。
制度上的隔离可以诉诸于制度政策的改变,而移入地居民的社会排斥却更为持久和根深蒂固。
城市居民对外来人口的社会排斥无疑会产生各种显见和潜在的社会隐患,对此问题的研究也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社会距离(socialdistance )是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亲近、疏远的程度和等级。
它是衡量社会排斥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可测量的,因此是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
本文利用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的数据考察了城市居民与外来人口之间的社会距离问题,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了“同类相斥”的社会现象,并对此进行了解释和分析。
[摘要]本文基于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的数据,考察了中国城市居民与外来人口之间的社会距离问题。
结果表明,越是处于城市上层的居民,越对外来人口表现出亲和与宽容倾向,两者之间的主观社会距离越显接近;越是城市下层的居民,反而越表现出排斥倾向,两者的主观社会距离也越显疏远。
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同类相斥”悖论,即,同质性程度越高、越是属于或接近于同一阶层地位的不同社会人群,他们之间就越呈现出疏远和排斥倾向。
本文从利益相关论和制度构建论的角度对此种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社会距离同类相斥城市居民外来人口[基金项目]本文为笔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过程和社会流动机制研究”(11YJC840048)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受上海市重点学科———社会学建设项目(B501-14)和华东理工大学优秀青年课题基金的资助。
[作者简介]唐有财(1979-),男,浙江淳安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博士;符平(1982-),男,湖南桃江人,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72(2011)05-0001-08“同类相斥”?———中国城市居民与外来人口的社会距离问题唐有财1符平2(1.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上海200237;2.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9)一、“社会距离”:中层理论、分析工具与相关研究社会学范畴的“社会距离”起初是作为社会学的中层理论出现的。
城市地理学第三次作业论述题1.简述城市相互作用的类型、条件和影响参考答案:本题答案要点参考教材P191-194――城市相互作用指的是城市之间持续进行的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传递、沟通和交换活动,城市相互作用是构成区域城市镇体系的内部动因;城市相互作用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对流、传导和辐射;对流主要指人员和物质货物的移动;传导则主要以城市之间的各种交易活动,通常以统计学的簿记程序来完成,表现为货币流;辐射主要指信息、思想、体制、创新、技术、文化生活方式等在城市之间传播与流动;城市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互补性、中间机会、可运输性等,其中中间机会对原来城市相互作用的格局起着破坏、改造、重塑或者调整作用;城市相互作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区域城镇体系的构建、重组、或者调节作用,它是进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研究内容;论述题2.简述城市体系的首位式分布、位序――规模分布模式参考答案:本题答案要点教材P163-172――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模式中,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首位度是一国最大城市人口规模与其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的比值;有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等的区分,但是,只有当2城市指数市时首位度等于大于2、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时首位度等于或大于1,我们才可以判定该国地区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属于首位分布;位序-规模分布模式遵从位序-规模分布法则,它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城市的位序-规模分布法则有若干个,利用位序-规模分布模式,在已知城市体系内任意城市的位序、最大城市或任意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时,都可以求算该已知城市的人口规模,或者可以求算相反的参数指标;对于首位式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的评价应当根据评价对象的基本国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多种因素客观地进行,不宜绝对地肯定或者否定某种模式;论述题3.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参考答案:3答:按照城市全部经济活动的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论述题4.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参考答案:4答: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城市职能概念的着眼点就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城市职能是从整体上看一个城市的作用和特点,指的是城市和区域的关系,城市与城市的分工,属于城市体系的研究范畴;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内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而城市性质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加入了人的主观意念;论述题5.城市土地具有哪些特征参考答案:5.答:城市土地是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它们上下一定空间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城市土地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自然特征1位置固定性2面积有限性3质量差异性4功能永久性二经济特征1土地资源的稀缺性2区位的效益性3边际效益递减性4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5市场交易的低效性三法律特征论述题6.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参考答案:6.答:1商业用地2工业用地3政府机关用地4住宅用地5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6交通用地和其他公用事业用地7农业用地和水面论述题7.简述自然环境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参考答案:7.答:自然环境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一城市地理位置;城址主要受自然地理要素影响;二城市地形;从城址选择、用地选择、功能区组织到道路、工程管网、绿地布局以及城市景观的组织无一不受地形的影响;三城市气候;气候对城市用地选择和功能布局的影响以风最为显着,风主要是指风速和风向;四城市植被;五地基承载力;六城市地下空间;第二次作业论述题1.简述城市化定义及城市化Ⅰ、Ⅱ的内容参考答案:1.简述城市化定义及城市化Ⅰ、Ⅱ的内容本题答案要点参考教材P54-55――城市化定义: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并向城市镇集中、城镇地域不断扩大、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向城镇集中、城市生活工作方式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不断向周边地区扩散的过程,可以分为城市化Ⅰ、城市化Ⅱ两部分;城市化Ⅰ指的是人口、非农业活动向城市镇集中、非城市镇景观演变为城市镇景观的过程,它们表示实体性的、物化了的城市化内涵,这个过程有饱和点、有终点;城市化Ⅱ表示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向周边、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这是一个抽象的、精神上的城市化内涵,它没有饱和点、没有止境;论述题2.简述城市化动力和机制的基本内容参考答案:本题答案要点参考教材P57-63――城市化的动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而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论述题3.简述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同心环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CBD区的基本内容参考答案:本题答案要点参考教材P274-287――同心环模式:伯吉斯创建,他指出,城市核心最中心部分是商业集中之地,向外依次是过渡性地带、工人阶级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高档住宅区或通勤人士住宅区这样围绕城心呈原环状向外推进;扇形模式:由霍伊特提出,他以同心环模式为基础,保留了经济地租机制,增加了放射状运输道路的影响,即线性易达性和定向惯性;多核心模式:主要由哈里斯、厄尔曼提出,模式假设,城市中除了中心商业区以外,还有次要经济细胞散布在城市系统内,这些经济细胞就是原来的次级中心地和其他成长点,在一定条件之下,它们可能发展成为新的中心商务区;CBD区即中心央商务区,指的是城市中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地价最高的地区;划分CBD区的指标主要有中心商务高度指标CBHI、中心商务强度指标CBII等;论述题4.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参考答案:4.答: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有区域地理条件和地理位置,前者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不同的区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后者则是在区域背景基础上,对单个城市发挥影响;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论述题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参考答案:5答:技术进步自古以来就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革命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创新;信息技术正在转换生产、消费、管理等方式;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空间组织开始跨出国界,走向全球;与此相适应,城市体系由单一国家的城市体系走向跨国城市体系,乃至于世界城市体系;1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加速了经济全球化,促成了新国际分工的形成,出现了范围更大的、以大城市集聚发展为特色的跨国城市网络;2世界城市体系;信息网络正成为影响城市体系发展的基本因素;国家层次的信息网络正在彼此沟通,结成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世界信息网络,城市体系由跨国城市体系迈向世界城市体系;首先,世界城市体系由世界各国城市组成,并有明显的等级结构;其次,空间极化和城市职能专门化趋势将进一步强化;最后,传统的国家和区域城市系统将直接或间接地从属于世界城市体系;论述题6.城市化的类型有哪些参考答案:6答: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论述题7.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参考答案:7.答: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产生了集聚不经济;集聚不经济主要来自市中心更高的土地使用费、交通的拥堵和环境品质的下降,由此产生了城市发展中的离心力,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的扩散;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是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工业的扩张、住宅的扩散以及一些职能部门向郊外扩散;论述题8.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参考答案:8.答: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3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论述题9.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参考答案:9.答: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着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第四次作业论述题1.简述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假设、理论要点、六边形网络和城镇等级体系、三种原则下的K值…参考答案:本题答案要点参考教材P204-217――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揭示区域城市体系规律的系统理论,是关于区域城镇体系结构和空间分布最优化的理论,它最先系统地阐明了区域城市体系中中心地可以看作城市的数量、规模、分布模式;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假设:理想地表――土壤肥力同等、资源均匀分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消费方式完全一致,相似于“均质平原”;统一的交通系统――平原内所有同等规模的城市的便捷性相同、平原内任意一点与其他地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反比,交通费与距离成正比;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经济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理论要点:第一,大多数聚落都作为中心地为其腹地或者市场区提供货物或服务,城市的基本功能就是作为腹地的服务中心,为腹地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第二,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销售范围和级别不尽相同,这些商品和服务的档次也不同,不同中心地之间的数目是按一定规律存在和排列的,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将一个地区的中心地分成不同的等级,从而形成中心地等级体系,越是高级的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种类越齐全;级别越低的中心,与相邻同级中心之间的距离越短,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三,中心地市场区最有效的理论形状是正六边形,因为正六边形可以使中心地的利润最大化;按最有效市场区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有三种形态,每种形态形态按照不同的原则各有自己的K值有3种K值;第四,中心地的发展取决于中心地功能的专门化,中心地的发展速度则取决于腹地对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增长的速度;六边形网络――平原上每个生产者的货物的最大销售范围都是一个圆,为了消除圆与圆之间的空隔而使相邻两圆相互重叠一部分并且平分重叠部分,从而得到了一个正六边形市场区取代了圆形市场区,同等等级同等规模的正六边形、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正六边形有规律地连接成一个有机的市场网络体系,即六边形网络;城镇等级体系――取决于中心地提供货物的等级高低与种类多少,中心地城镇级别的高低与它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等级、数量是严格一致的,高等级货物和服务只有少数高等级中心地可以提供,克氏从最高等级货物的门槛需求开始往下推导,按此原则就形成了有序的区域城镇体系;三种K值制约下的区域城镇等级体系及其结构是不同的;3种原则下的K值――市场原则下的K值:K=3;交通原则下的K值:K=4;行政原则下的K值:K=7;论述题2.简述核心――边缘理论的基本内容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理论、生长极理论、核心边缘模式图及说明3.当代城市的社会经济问题主要有哪些如何解决参考答案:2题答案要点教材P221-226――均衡增长论: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等,认为落后国家容易产生恶性循环,表现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因此这些国家应当采取均衡发展战略,维持各部门均衡发展;不均衡增长理论:赫希曼等人是代表,他们认为,不发达国家多部门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缺乏资金;不发达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重点地区和主导部门,各部门之间应当保持某种比例的不均衡增长,从而产生压力,压力推动发展;生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1950年提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内,而是以不同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以各种传播途径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这些具有成长和空间集聚意义的“点”就是生长极;其中的关键,就是要选择好发动型工业;核心-边缘模式图见教材P224图8-21的说明:该图反映的是区域或国家经济地域结构与演变的一般模式――一个完整的区域经济空间系统可以由核心区和边缘区两个次系统部分组成,该系统的发展动力是核心区产生的大量革新,这些革新从核心向外扩散,影响边缘区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权力组织和聚落类型;该模式包括了革新扩散、决策过程、人口迁移、投资过程等四个基本的空间作用过程;核心向边缘区和边缘区向核心区的动态过程的作用力是不相等、不对称的,从而决定了核心与边缘区的关系是控制与依赖的不平等关系,还存在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关系,进而在空间系统组织中产生出一系列不平衡;核心-边缘模式系统的发生发展一般都要经历初期、中期、晚期和衰落期等4个阶段;3题答案要点参考教材P323-351,并结合当前党和政府的有关法律、政策以及你所在地区城市政府采取的治理措施进行阐述――当代城市的经济社会问题主要有: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住宅问题、城市就业问题、城市贫困问题、城市老年人问题、城市种族问题、城市犯罪问题、城市改造与空间资源占有问题等等;解决的措施-发展城市及整个社会生产力、法律措施、政策措施、经济措施、改变观念、以人为本、构建和协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论述题3.试评述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参考答案:3.答:由克里斯泰勒等人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心地理论对城市地理学乃至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假设条件为基础,通过逻辑演绎建立的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及运用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导致“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中理论研究和数学方法应用的热潮;中心地理论标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成;不过中心地理论也有不足之处;1某些假设或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损害了该理论的现实性;2中心地理论仅较适于单纯农业区,而不适于城市密集区;3克氏的中心地理论忽视了制造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4中心地理论强调了城市间的等级联系,而忽视了那些并非同一个子系统处于不同区域中的第二级或更低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也忽视了同一个子系统中同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第一次作业论述题名词解释:1.城市2.城市化3.规模经济4.集聚经济5.地方化经济6.城市化经济8.社会区9.基本/非基本比率10.消极型城市化11.级差地租Ⅰ12.级差地租Ⅱ参考答案:1.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2.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3.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4.集聚经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关生产和服务职能在地域上集中而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5.地方化经济:是指同一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济;6.城市化经济:指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中央商务区,是指城市中心的地价峰值区,白天车流、人流量大,以零售、贸易、金融和办公等服务业为主的城市核心区;8.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9.基本/非基本比率: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10.消极型城市化:由于农村经济破产和城市经济发展缓慢所造成的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11.级差地租Ⅰ是指经营较优等土地肥沃、位置的土地使用者获得的并最终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12.级差地租Ⅱ是指由于土地连续追加投资单位土地产出增加而产生的超额利润;。
城市规划原则城市规划原则是指在对城市发展进行前瞻性思考和布局设计时所要遵循的一系列原则。
它们旨在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繁荣,并保护环境。
城市规划原则是根据城市的地理特征、人口需求以及经济和社会条件等因素来确定的。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城市规划原则。
首先,城市规划应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有限的资源。
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尽可能合理地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这可以通过合理分配不同功能区域来实现,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地等。
同时,还应注重保护农田和生态空间,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城市规划应重视人民的利益和需求。
城市是居民生活的载体,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利益。
例如,城市规划应提供充足的住房供应,保障居民基本的居住条件。
此外,还应提供便捷的交通网络,以方便居民的出行。
在规划过程中,还应注重社会公平,避免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的出现。
第三,城市规划应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是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注重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
这可以通过规定建筑的能源效率标准,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实现。
同时,还应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确保城市的生态环境能够持续发展。
第四,城市规划应注重文化和历史保护。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城市的宝贵财富。
在城市规划中,应注重保护文化遗产,保留历史建筑和风貌。
此外,还应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城市赋予独特的文化氛围。
第五,城市规划应注重社区发展。
社区是城市最基础的组织单位,也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
在城市规划中,应注重社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提高社区的自主管理能力。
这可以通过规划社区公园、图书馆、学校等设施来实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凝聚力。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是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城市规划原则包括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关注人民利益和需求、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重视文化和历史保护、注重社区发展等。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一、韦伯工业区位论针对如何以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润的原则选择厂址,韦伯先后对其作了分析。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
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
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划出各地区基础工业的区位网络(基本格局)。
第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可能由运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
第 3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网络,有可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其他地点。
①运输区位法则。
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
已知甲方为消费地,乙方为原料(包括燃料)产地,未知的生产地丙方必须位于从生产—销售全过程看吨公里数最小的地点。
吨公里数量小地点在什么地方,是根据运费确定区位的核心问题。
韦伯研究了原料指数(即原料重量与制品单位重量之比)与运费的关系,指数越小,运费越低。
从而得出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原料产地;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消费区;原料指数近似为1时,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
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
②劳动区位法则。
某地由于劳动费低廉,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
工业的劳动费是指进行特定生产过程中,单位制品中工资的数量。
③集聚(分散)区位法则。
分散和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将工厂从运费最小点引向集聚地区或分散地区。
如果集聚(分散)获得的利益大于工业企业从运输费用最小点迁出而增加的运费额,企业可以进行集聚或分散移动。
公路与城市道路视距差异性研究摘要:视距是指从车辆驾驶员的角度来看,能够看到前方道路的水平距离和竖直高度。
视距距离越远,驾驶员就越容易发现前方障碍物和灾难,并做出反应。
而本文主要探讨公路和城市道路的视距差异性,并研究其在道路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公路;城市道路;视距;差异性引言公路和城市道路的视距差异性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在实际道路建设和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于城市道路视距的不足可能导致的交通事故等问题。
因此,研究公路和城市道路的视距差异性,探索其影响因素和安全管理措施,对于提高道路安全水平、促进道路交通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公路与城市道路视距的概述(一)视距概念和分类视距是指从一个位置开始,能够清晰地看到的距离范围。
在道路交通领域中,视距被定义为从驾驶员的眼睛到前方道路上的物体或标志的距离。
从目的地到视线起点可视范围的长度,称为视距。
根据视距长度,可以将视距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下:(1)安全视距:即驾驶员可以看到路面上的障碍物并有足够时间做出反应的距离。
(2)停车视距:即驾驶员在看到障碍物并决定停车的瞬间,车辆还需要行驶的距离。
(3)超车视距:即驾驶员在进行超车操作时,需要看到前方车辆并判断是否可以安全超车的距离。
(二)公路与城市道路视距标准及影响因素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视距标准各不相同,主要是由于两者交通形式、车辆速度、行驶环境、路况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的。
公路视距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安全视距:按照道路等级、交通流量、车辆速度等因素进行分类确定标准,一般要求安全视距不小于120m。
(2)停车视距:根据设计速度、列车长度等因素确定标准,在高速公路上一般要求停车视距不小于500m,在普通公路上一般要求停车视距不小于200m。
(3)超车视距:根据设计车速、超车车道长度因素确定标准,一般要求超车视距不小于500m。
城市道路视距标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安全视距:根据城市道路交通量、车辆速度、路面等因素确定标准,一般要求安全视距不小于50m。
华生原则的距离效应1.引言1.1 概述华生原则的距离效应是指在华生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距离因素对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华生原则是由罗伯特·华生提出的,主要强调了人们观察和判断事物时所倾向的认知心理规律,其中包括了相似性、亲密性和接触性等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距离因素对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在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交流的过程中,距离因素可以影响我们选择与哪些人建立更亲近的关系,以及对不同人所表现出的喜好、亲密程度和信任度等方面的不同态度。
此外,在消费决策中,距离效应也会影响我们对不同商品或服务的选择和偏好。
距离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理距离、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等方面。
地理距离是指物理上的实际距离,它可能限制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心理距离是指人们对某种关系或对象的主观感受和评估,它可能因为个人偏好、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社会距离是指人们在社会结构和地位上的差异,它可能影响着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往方式。
本文将对华生原则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同时解释距离效应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并探讨华生原则在距离效应中的应用。
最后,文章还将探讨距离效应的意义与启示,以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华生原则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通过研究和分析距离效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从而改善人际关系、提升营销效果,甚至为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探讨华生原则的距离效应。
首先,在引言部分对华生原则和距离效应进行简要概述,明确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
接着,正文部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分别介绍华生原则的基本概念和距离效应的定义与影响因素。
其次,在结论部分将分别探讨华生原则在距离效应中的应用以及距离效应的意义与启示。
通过这样的结构,我们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华生原则的距离效应以及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有着怎样的影响和启示。
在正文部分的第一部分,我们将在2.1节介绍华生原则的基本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的可达性分析方法引言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可达性。
可达性是指人们在城市中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和成本,是评估城市交通系统效能的重要指标。
在城市规划中,通过分析可达性,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了解城市的交通需求,优化交通网络,提高公共空间的可达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的可达性分析方法。
一、基于距离的可达性分析方法基于距离的可达性分析方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计算目的地与其他地点之间的距离来评估可达性。
常用的距离计算方法包括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和最短路径距离等。
通过这些距离指标,可以评估不同地点之间的可达性差异,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二、基于时间的可达性分析方法基于时间的可达性分析方法是一种更加实际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考虑交通工具的速度和交通流量等因素,计算出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
常用的基于时间的可达性分析方法包括基于交通网络的可达性分析和基于行程时间的可达性分析。
基于交通网络的可达性分析是通过建立城市交通网络模型,计算出不同地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和时间。
这种方法可以考虑交通网络的复杂性和交通流量等实际因素,更加准确地评估可达性。
基于行程时间的可达性分析是通过实际的行程时间数据来评估可达性。
这种方法可以考虑交通拥堵、交通工具的速度等实际因素,更加真实地反映城市公共空间的可达性。
三、基于多模态交通的可达性分析方法城市交通不仅仅包括汽车、公交车等机动车辆,还包括步行、自行车等非机动交通方式。
因此,基于多模态交通的可达性分析方法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种方法通过考虑不同交通方式的速度、成本等因素,评估不同地点之间的可达性。
基于多模态交通的可达性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更好地了解不同交通方式的可达性差异,优化交通网络,提高公共空间的可达性。
例如,在规划自行车道时,可以通过分析自行车和汽车之间的可达性差异,合理规划自行车道的位置和长度,提高自行车的可达性。
就近原则就远原则
就近原则指的是,在进行选择时,更倾向于选择距离自己更近的选项。
这种原则在很多情况下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购物时选择离家更近的商店,或者选择就读距离家庭更近的学校等等。
就近原则的优点在于能够节省时间和精力,减少不必要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浪费。
选择距离更近的选项,可以更快速地实现所需的目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此外,就近原则也有利于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
但是,就近原则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情况的。
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选择更远的选项反而更合适。
就远原则指的是,在某些情况下,更倾向于选择距离自己更远的选项。
比如在选择度假目的地时,可能会更愿意选择距禱家更远但景色更美、环境更优美的目的地。
就远原则的优点在于能够开拓视野,拓宽思维,获得更多的经验和体验。
选择距离更远的选项,可以让人在未知的环境中挑战自我,锻炼意志,增强学习和成长。
此外,就远原则也有利于避免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开阔眼界,提高见识和境界。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在就近原则和就远原则之间取得平衡。
在日常的选择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原则,以实现最佳的结果。
有时候需要按照就近原则选择快捷方便的路线或方式,有时候则需要按照就远原则选择更广阔视野和更高层次的目标。
只有在就近原则和就远原则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旅游距离的名词解释旅行是一种人们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和体验,而距离则是决定旅行资源分配和旅行时间的重要因素之一。
旅游距离作为一个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
这篇文章将从地理距离、文化距离和心理距离三个维度对旅游距离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旅游目的地选择和思考旅行的意义。
1. 地理距离地理距离是最常见的距离测量方式,它用于描述两个地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通常,地理距离可以用千米或英里来表示。
对于旅行者来说,地理距离是选择目的地和计划行程所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一个居住在上海的人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国内旅游目的地,因为国内旅行相对于国际旅行来说地理距离更近,交通和物流都更加方便。
总的来说,地理距离对于旅行安排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 文化距离除了地理距离,文化距离也是旅游距离的重要概念。
它涵盖了不同地域和社会之间的差异,包括语言、宗教、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区别。
文化距离是旅行者决定是否选择某个目的地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旅游者通常更倾向于选择文化上与自己相似的地方,这样他们更容易沟通交流,并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然而,对于那些渴望体验不同文化的人来说,文化距离也可以是一个吸引力的特点。
他们希望通过旅行,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视野。
3. 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一个相对主观的概念,它涉及旅行者对于目的地的感知和情感认知。
心理距离可以是旅程中不同阶段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异。
例如,一个旅行者可能在事前对一个目的地产生很高的期望,但当他到达目的地后,却感到失望或不符合预期。
这种心理距离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旅行者对于目的地的认知不准确,或者旅行者本身心理状态造成的。
另一方面,心理距离也可以是旅行者对于目的地的情感认知。
人们对于某个地方可能会有好感或者厌恶,这种情感因素也会影响旅行者选择和体验目的地的决策。
综上所述,旅游距离的名词解释可以从地理距离、文化距离和心理距离三个维度进行理解。
地理距离是衡量两个地点间实际距离的方法,而文化距离则关注地域和社会之间的差异,心理距离则涉及旅行者的主观感知和情感认知。
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公关礼仪要点背记三1、单选股东对股东大会议案表示同意或反对的权利是()A.提案权B.提问权C.表决权D.出席权正确答案:C2、填空题广告的主题包含:产品形象、()、服务形象。
答案(江南博哥):企业形象3、多选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有()A.主权平等原则B.女士优先原则C.差异性原则D.统一性原则E.外事礼宾顺序原则正确答案:A, B, C, E4、单选常规距离也称交际距离,是指()的距离。
A.小于0.5米B.0.5米-1.5米C.1.5-3米D.大于3米正确答案:B5、单选从利益归属的角度讲,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谈判是()A.单独谈判B.人际谈判C.非实质性谈判D.私人谈判正确答案:D6、单选公关交往的主要手段是()A.演讲B.谈话C.谈判D.招呼正确答案:B7、单选参观是指邀请外部公众或内部公众观看本组织的()A.工作现场和设施B.组织环境C.组织关系D.工作状态正确答案:A8、填空题我国礼仪最初的礼仪形式是(),我国礼仪萌生于远古先民的()运动。
正确答案:拜神、饮食9、多选洽谈的礼仪规范有()A.重视信誉,塑造组织形象B.要以礼相待,坚持平等原则C.要讲究文明,注重谈话礼节D.要实事求是,注重提问方式E.要将心比心,多替对方着想正确答案:A, B, C, D, E10、单选在各种洽谈中,记录洽谈双方谈论的要点、讨论的问题、达成的协议的书面材料是()A.合同B.备忘录C.协议书D.会议记录正确答案:B11、填空题接受礼仪教育的途径分:家庭教育、()、职业教育。
正确答案:学校教育12、单选在西方将戒指戴在()上表示奉行独身主义。
A.拇指B.食指C.中指D.小指正确答案:D13、名词解释体态语正确答案:又称人体语言,是指用表情动作或体姿来交流感情,传递信息,协调关系的辅助性工具,是一种伴随性语言。
14、单选到别人家做客时,应该:()A、随手乱翻B、长时间逗留C、不宜带年幼的孩子,更不宜在别人家责骂孩子D、到处乱闯正确答案:C15、单选手指甲的长度通常应:()A、同手指指尖一样长B、0.2cm长C、1cm长D、2cm长正确答案:A16、多选在正式场合用中餐时,不正确的用碗方式有()A.端起碗进食B.用嘴吮吸碗内食物C.将碗里剩余物直接倒入嘴中D.暂时不用的碗倒扣过来放在餐桌上E.暂时不用的碗可替代食碟放杂物正确答案:A, B, C, D, E17、单选20世纪80年代,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的学者是()A.约翰·梅耶B.彼得·塞拉维C.托马斯·刘易斯D.斯坦利·M·戴利正确答案:D18、单选在CIS组织识别系统中,被称为“企业的心”的是()A.BIS行为识别系统B.MIS理念识别系统C.VIS视觉识别系统D.AIS听觉识别系统正确答案:B19、单选在国际交往中,对不了解婚姻情况的女子称:()A、夫人B、太太C、小姐D、女士正确答案:D20、单选西餐时,一般以三套刀叉居多,用餐时()。
城市的距离差异性原则
王玉轩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西安710065)
将城市看作一个物质整体,那么,物质的边界模型就等同于城市的边界模型。
物质流的平面同心圆环模型,如图3-1所示。
图3-1:同心圆模式图
设物质流向外做匀速周期扩散,每一周期扩散半径增加R,且在其扩散范围内各点相同;m、n、k为扩散周期数,亦为自然数;设A m为第m周期的物质流量;则在物质流第m扩散周期范围内的物质,经k次周期循环,在第n周期处所产生的增量聚集度W mk(n)的表达式为:
W mk(n)= W m1+ W m2 +…+W mn-1 +W mn+…+W mk-1 + W mk (3-1) (3-1)式说明:
W mk(n)是由第m扩散周期范围内的物质量A m,分别在m及之后的k- m次扩散形成的物质聚集度之和组成。
由于模型为无限周期扩散,趋于无穷的k值,将不在表达式中体
现,且Q k=∑1/k²=1.6449,故(3-3)式转化为:
W m(n)= (A m / S1) (△Q n) (3-4)
其中:△Q n=Q k- Q n-1 ;Q k=∑1/k²与Q n-1=∑1/(n-1)²
(3-4) 式为恒流周期扩散模式表达式,表示第m周期处的A m物质,在第n周期扩散环面产生的增量聚集度。
该式也是物质流聚集度的基础表达式,并由此推导出基园、基面、扩散面等的物质聚集度表达式。
物质聚集度的计算是繁琐的。
在5≤n≤1000范围内,H n(n)的值均约等于2,且误差率小于0.005。
即:H n(n)= (2n-1) (△Q n)≈2=2,
由此可得:(△Q n) =2/(2n-1),
代入面圆(Y m)扩散模式(4-3)
Y m (m) = m²(△Q m) W1(4-3)
可得相应的经验公式(5-5)。
Y N (N*a) = (1/a )*Y N (N)(5-5)
(5-5)表明,Y N(N)在N周期处产生的聚集度是其在N*a周期处产生聚集度的a倍;当a= (N +m) / N时,其意义更加明确。
称因距离远近而导致聚集度差异的性质,为距离差异性原则。
该原则可以避免或减少物质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
注:王玉轩. 城市的边界与霾[J]. 陕西建筑, 2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