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模板参考
- 格式:pptx
- 大小:23.66 MB
- 文档页数:63
城市规划设计合同(工程建设)(优秀模板10套)城市规划设计合同(工程建设) 套1工程名称:_________工程地点:_________合同编号:_________(由设计人编填)设计证书等级:_________委托方:_________设计方:_________委托方委托设计方承担_________规划设计,工程地点为_________,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并共同履行。
第一条本合同签订依据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市场管理规定》、《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和相关设计收费标准。
1.3 规划项目批准文件1.4 其他:_________第二条设计依据2.1 委托方给设计方的委托书或设计中标文件2.2 委托方提交的基础资料2.3 设计方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是:□《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武汉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武汉市城市市政公用和其他工程设施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其他:_________第三条合同文件的优先次序构成本合同的文件可视为是能互相说明的,如果合同文件存在歧义或不一致,则根据如下优先次序来判断:3.1 合同书3.2 中标函(文件)3.3 委托方要求及委托书3.4 投标书第四条本合同项目的名称、规模、阶段及设计内容(根据行业特点填写)名称:_________规模:□用地_________□人口_________□其他_________阶段:□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其他设计内容:_________第五条委托方向设计方提交的有关资料、文件及时间□地形图纸_________(比例尺_________)□地形图电子文件(□光盘□软盘)□其它资料_________□时间_________第六条设计方向委托方交付的设计文件、份数、时间□蓝图_________套□彩图_________套□说明书或文本_________套□时间_________第七条费用7.1 根据本合同第1.1条款的相应规定,经双方商定,本合同的设计费用预算为_________万元。
湄洲湾港口城市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月28日莆田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前言2004年11月15日,中共福建省委颁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
根据莆田市情特点和发展优势,市委四届十次全会提出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目标。
2005年4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并印发《加快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纲要(试行)》。
2008年8月,市委五届五次全会作出《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港口经济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的目标和任务。
2009年5月6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从区域决策上升为国家战略。
7月29日,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并原则通过《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修编)》。
8月18日,市委五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莆田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的实施意见》。
按照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精神,根据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为全面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需要在《加快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纲要(试行)》基础上,编制《湄洲湾港口城市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确立发展定位,丰富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的实质内容;完善产业规划,明确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的发展目标;构建支撑体系,落实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的具体任务;统筹推进措施,营造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的良好环境。
2010年2月28日,莆田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一致通过《湄洲湾港口城市发展规划纲要》。
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是历届莆田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是加快区域发展的根本性战略选择。
湄洲湾港口城市是以莆田市行政辖区为主体、以现有中心城区和未来滨海新城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综合体。
《湄洲湾港口城市发展规划纲要》作为莆田市区域发展规划,是引领莆田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说明书目录第一篇总则篇 (2)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现状概况及历史沿革 (3)第三章相关规划简述 (4)第二篇乡域规划篇 (5)第一章发展战略与目标 (5)第二章人口规模与集镇化水平预测 (7)第三章乡村体系规划 (8)第四章乡域空间管制规划 (8)第五章乡域村庄规划 (9)第六章乡域产业布局规划 (10)第七章乡域综合交通规划 (10)第八章乡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2)第九章乡域基础设施规划 (13)第十章乡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14)第十一章乡域综合防灾规划 (15)第十二章景观风貌规划 (16)第十三章乡域近期建设规划 (16)第三篇集镇建设规划篇 (17)第一章集镇现状 (17)第二章集镇规模和总体布局规划 (17)第三章集镇用地布局规划 ......................................................................................................................... 18第四章集镇道路交通规划 (19)第五章集镇基础设施规划 (20)第六章集镇地块划分与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22)第七章集镇四线规划 (23)第八章景观风貌规划 (23)第九章集镇绿地系统规划 (24)第十章环境保护及环卫设施规划 (25)第十一章综合防灾规划 (25)第十二章近期建设规划 (26)第十三章规划管理与实施 (27)第一篇总则篇第一章总则一、规划背景2007年6月国务院确定重庆市成为“国家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通过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明确将“一圈两翼”作为全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2010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成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强调“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非农就业空间”;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又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科学发展理念。
徐州港总体规划(简本)徐州市交通局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二零零七年四月徐州港总体规划组织单位:徐州市交通局单位负责人:谢广居局长编制单位: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单位总负责人:胡平贤院长总工程师:费维军副院长研究员项目负责人:高惠君副主任研究员参加人员:韩京伟助理研究员纪永波助理研究员金文征研究员吴喜德助理研究员贾大山主任研究员参加单位:徐州市交通局单位负责人:谢广居局长王虎副局长主办人员:张保卫处长王燕魁科长曹洪磊张义成李阳目录前言 (3)第一章港口发展的现状 (3)第一节地理位置 (3)第二节港口现状 (3)第二章徐州港吞吐量和船型发展预测 (6)第一节港口经济腹地 (6)第二节港口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 (6)第三节船型发展预测 (7)第三章港口的性质和功能 (8)第一节港口的性质 (8)第二节港口的功能 (9)第四章岸线资源利用规划 (12)第五章徐州港总体布置规划 (31)第一节规划原则 (31)第二节港区划分 (31)第六章配套设施规划 (36)第七章环境保护规划 (38)第一节港口环境现状 (38)第二节环境保护规划 (38)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 (40)第八章港口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关系 (42)第九章问题与建议 (44)前言一、规划范围及水平年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徐州市辖区内,包括丰县、沛县、徐州市区、铜山县、贾汪区、邳州市、新沂市和睢宁县的内河航道岸线及相关水域和陆域,重点为京杭运河国家二级航道的岸线。
2、规划期限现状基础年为2005年,规划水平年为2010年和2020年。
第一章港口发展的现状第一节地理位置徐州港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京杭运河苏北徐州段,江苏西北部、沿东陇海线产业带西部,徐州市域位于东经116°22´——118°4´,北纬33°43´——34°58´之间,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在我国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长三角经济区与京津冀经济区的结合部,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全方位开放的战略地位。
宜昌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4—2030年)·文本XX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4-2030年)(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 (2)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2)第四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3)第五章中心城区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5)第一节公园绿地规划 (5)第二节生产绿地规划 (6)第三节防护绿地规划 (6)第四节附属绿地规划 (6)第五节其他绿地规划 (6)第六章城市绿地特色景观规划 (7)第一节城市特色塑造 (7)第二节特色公园塑造与旅游资源整合 (7)第三节山体保护与利用 (8)第四节水体保护与利用 (9)第五节绿色廊道建设 (10)第六节道路绿化规划 (10)第七章树种规划 (11)第八章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12)第一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12)第二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12)第三节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4)第九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14)第十章防灾公园绿地规划 (14)第十一章分期建设规划 (15)第十二章保障措施与实施建议 (16)第十三章附则 (17)附录:主要相关各表 (18)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为保护和改善XX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事业,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助推XX市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结合本市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第2条关于强制性内容文中“黑体字”条文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强制性内容是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
第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3、《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4、《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城建[1993]784号)5、《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10]125号)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7、《XX市城市绿化实施办法》8、《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9、《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10、《公园设计规范》(CJJ48—1992)11、《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12、《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3、《XX市环境总体规划(2013-2030年)》14、《XX市人大关于加强城区山体及水域保护的决定》15、已编制的相关全域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16、其他相关文件第4条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的现代化特大城市为总目标,以创建全国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以建设海绵城市为契机,以提升人居环境、塑造鲜明城市特色为核心,立足生态本底,加强对山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绿地系统,全面提升城市生态和旅游竞争力,树立美丽宜昌新形象。
杭州市域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简介一、市域篇1. 规划范围与期限(1)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域行政管辖范围,含上城、下城、江干、西湖、拱墅、滨江、萧山、余杭八区和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五县(市),面积16596平方千米,有关问题的研究与协调范围扩大到周边海宁、桐乡、德清、安吉、绍兴、诸暨等县(市)。
(2)规划期限近期:2006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
2. 发展目标与定位(1)城市发展目标城乡统筹,新型城市化的先导区;协同发展,都市网络化的示范区;诗意栖居,高品质生活的典范区;和谐创业,新经济发展的引领区。
(2)城市发展定位一城七中心“一城”即建设一个极具中国特色、时代特点、杭州特征,覆盖城乡、全民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七中心”即把杭州建设成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长三角创新创业中心、长三角综合交通物流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中心和浙江省经济文化科教中心。
3. 发展容量与规模(1)人口规模至2010年,杭州市域常住人口达到870万人;至2020年,杭州市域总人口达到1030万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按1270万人口规模进行预留。
(2)用地规模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至2010年,城镇建设用地为696平方千米;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为906平方千米。
农村建设用地规模:至2010年,农村建设用地为329平方千米;2020年,农村建设用地为231平方千米。
生态保育用地规模:至2020年,生态保育用地规模达到13000平方千米以上,占土地总面积的80%左右。
经济发展规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900亿元(2005年价格),人均生产总值接近60000元(按常住人口),全市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7%。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2020年达到10579亿元(2005年价格),人均生产总值接近113750元(按常住人口),全市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0%。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本规划是澄江镇城镇建设、管理的指导性文件。
在城镇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102条本规划服从国家及浙江省有关法规、规章、标准、规范的要求。
第103条本规划所采用的用地标准及各项配套指标均采用城市标准。
第104条因城镇建设需要编制的各种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以本规划为依据。
第105条本规划的局部调整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二十二条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程序进行调整和审批。
第106条本规划由黄岩区村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以及黄岩工业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107条规划期限为:近期 2000年—2005年远期 2005年—2020年第二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第201条澄江镇共有25个行政村,分为三个经济区:果、粮、养殖经济区,是黄岩区柑桔、蔬菜生产基地;旅游疗养经济区,以焦坑村为中心,是黄岩区旅游疗养基地;林、牧经济区,以发展林业、畜牧业为主。
第202条澄江镇村镇体系按镇域中心—中心村—基层村三级布局。
其中镇域中心在澄江镇镇区,中心村包括后林、焦坑、凤洋、葛村、凉棚岭、东岙、东江河、三官堂,基层村包括临西、横屋、下灰洋、桥前、沈岙里、山头舟、仪江、余家屿、岙里、大巍头、岙口。
第203条规划期末镇域城镇人口 5.2万人,镇域城镇化水平为76.5%。
第三章性质与规模第301条镇区主要职能:黄岩城区近郊镇,是澄江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302条镇区性质: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黄岩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集居住、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卫星城镇。
第303条镇区人口规模:规划确定镇区近期人口规模为1.8万人。
远期规模为5.2万人。
第304条镇区用地规模:规划确定镇区近期用地规模为1.8km2,远期用地规模5.75km2,人均用地110m2/人。
第四章镇区规划范围第401条镇区规划范围分为规划建设区和规划控制区范围。
一、省人民政府的批复全文二、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安庆市坐落在安徽省西南部,地处皖、赣、鄂三省结合部,长江中下游的北岸,东南、南、西南分别与本省铜陵市、池州市和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东北与本省巢湖市接壤,西接湖北省黄冈市,北与本省六安市毗邻。
市区沿长江距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分别为692、300、433、1000公里,沿公路距上海、南京、合肥、池州、九江、黄石分别为580、300、160、60、300、300公里。
安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被誉为"宜城".现辖8县(市)3区,桐城市和怀宁、枞阳、潜山、望江、太湖、宿松、岳西七县和迎江区、大观区、宜秀区三区,总面积1539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1。
04%.市区辖迎江区、大观区、宜秀区三区,,现状总用地面积为821平方公里.面对国家层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出台,宁安高铁、江北高速(公路)、800万吨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等重大设施对城镇空间布局的影响,以及城乡规划法对城乡问题和规划实践的思考等,为主动承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对安庆的要求,尽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应对行政区划调整和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对城市的影响,协调城市快速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指导安庆城市建设,安庆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及时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并与09年3月由完成对上版总规进行评估,09年4月省政府批准修编总体规划,同月由北京市规划院和安庆市规划院一起开始编制工作;09年11月通过建设厅组织的人口和用地规模专题审查会;2010年5月通过建设厅组织的总规纲要审查会;整个编制过程在安庆市城乡规划局精心组织下,于2011年01月通过省建设厅组织的总规专家评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及省内权威专家参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担任主任委员,并对安庆总规确定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城乡统筹及中心城区发展方向、用地布局和综合交通体系予以充分肯定。
麻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文本目录第一章规划界定..................................................................................................................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结构..................................................................................................第五章市域综合交通规划..................................................................................................第六章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及社会文化设施规划 ..............................................................第七章市域资源环境保护及空间管制规划 ......................................................................1 / 91第八章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12)第九章规划区城乡一体化规划 (14)第十章城市空间发展策略与用地布局规划 (15)第十一章住房建设规划 (16)第十二章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规划 (17)第十三章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规划 (19)第十四章综合交通规划 (20)第十五章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1)第十六章绿地系统规划 (22)第十七章景观风貌规划 (24)第十八章旧城更新规划 (24)第十九章土地开发控制规划 (24)第二十章市政工程规划 (25)第二十一章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规划 (27)第二十二章综合防灾及地下空间开发规划 (29)第二十三章空间发展时序及近期建设规划 (31)第二十四章规划实施与管理措施 (34)第二十五章附则 (35)附录1 中心城区现状及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35)附录2 中心城区规划道路一览表 (36)2 / 91麻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文本第一章规划界定第1条编制背景随着武汉城市圈以及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实验区的建设,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麻城市城市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和要求,为有效指导城市建设,满足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需要,特编制本规划。
《隆昌市重点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1区位与现状1.1区位隆昌市重点地段中心城区组团位于隆昌市总规范围的新城中部,在隆昌老城区的基础上向西扩展而成,由总规确定的老城组团、新区组团、恒星组团以及开发区组团的居住生活区构成。
规划范围西到规划普西路,南至规划普南路-人民中路-环城南路-湖红路,东到重庆路沿线,北至环城东路-人民东路-铁路沿线。
圣灯组团位于隆昌中心城南部,东侧紧邻红光工业区,片区北侧为古宇湖,隆昌河横穿而过,生态景观资源良好,是未来总体规划中确定的隆昌南部片区的圣灯组团,与东侧红光组团共同构成南部片区。
1.2 现状隆昌市重点地段中心城区组团现状城市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周边,铁路两侧,主要集中在环城西路以东。
环城西路以西建设用地较少,以农业用地为主。
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比较混杂,包括沿康复西路、正东街、春光路分布的住宅区;沿环城北路、康复东路两侧和老城区南部的工业用地;隆昌河沿线的服务设施用地。
圣灯组团现状主要是一个村中心等配套设施和少量工业用地,现状为一个农村居民点,少量公共配套设施和农村宅基地。
12 规划定位2.1中心城区组团城市传统中心区,市域商业、文化中心;以历史文化传承、城市滨河风貌及生态景观绿地为特色,凸显城市活力的综合性城区。
2.2 圣灯组团打造成为宜居、绿色、便捷的隆昌南部公共中心。
圣灯组团,作为隆昌中心城的南部片区中心,主要为红光工业区提供配套生活服务,形成产城融合的南部片区。
3规划内容3.1空间结构规划3.1.1中心城区组团形成“两核、三心、四轴、多片”的空间结构:两核:老城核心和新城核心。
在基地东部隆昌河两侧,完善老城核心服务功能;在基地西部规划新城核心,以生态开放空间为依托,打造新的综合性城市活力中心。
三心:老城西侧的居住新区公共服务中心、普照居住片区公共服务核心以及开发区公共服务核心。
以商业办公以及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为主。
四轴:依托串联市域各个功能组团的东西向的人民路和南北向的万隆路,形成两条城市发展轴线;依托环城西路和星四路之间的生态绿地廊道以及环城南路和湖红路之间的生态廊道,形成两条城市生态间隔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