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 格式:doc
- 大小:308.50 KB
- 文档页数:19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土木工程(道桥)专业)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2014.12.01《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设计目的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熟悉路线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及运用课堂上所学的勘测设计原理、标准、方法、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设计的能力,使知识系统化,从而为毕业实习和设计打下基础。
二、设计任务完成全线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设计,其中桩号间距取100m。
公路等级为二级公路,设计车速为60Km/h。
三、基本内容与要求严格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路线》设计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根据所设计公路的等级,采用相应的指标进行设计,尽量不用极限值。
1、平面设计路线平面图是设计文件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平面设计的重要成果。
它综合反映了路线平面位置、线形,还反映了沿线人工构造物和工程设施的布置以及公路与周围环境、地形、地物的关系。
路线平面图应示出地形、地物、路线位置及桩号、平曲线主要桩位与其它主要交通路线的关系以及县以上境界等,示出特大、大中桥、隧道、路线交叉(标明交叉方式和形式)位置等。
图中还应列出平曲线要素表。
本次课程设计要求路线平面图的比例尺为1:2000,由原始设计资料绘出路线的导线和路中线,其设计步骤与要求为:(1)定路线平面导线。
(2)根据交点坐标和交点间距初定平曲线。
(3)编制出《直线、曲线及转角一览表》并复核。
(4)检查各技术指标是否满足要求及平曲线线位是否合适,根据平曲线要素以及各里程坐标绘制平曲线,最终完成纸上定线。
(5)按有关规定要求标注出公里桩,百米桩、主点桩位置,交点号、桥涵位置及孔数,孔径,结构类型等。
(6)在平面图上曲线上方或下方绘制曲线表。
2、纵断面设计纵断面线形设计应根据公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地形、地质、水文等因素,考虑路基稳定、排水及工程量等的要求,对纵坡的大小、长短、前后纵坡情况、竖曲线半径大小以及与平面线形的组合关系等进行组合设计,从而设计出纵坡合理、线形平顺圆滑的理想线形,以达到行车安全、快速、舒适、工程费用较省、运营费用较少的目的。
第一章道路勘测设计概述一、本课程设计的目的与意义: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独立设计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对《道理勘测设计》课本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了解一般公路设计的步骤,为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二、设计题目:腰七里半至陆家屯X级公路设计三、设计原始资料:(1)教学用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00,等高线间距为10m,地形图自带单位坐标格面积为2cm×2cm,即代表实际面积为1km×1km,使用该图纸时将设计涉及部分截取并转化为1:2000的比例尺打印,一张不够可打印多张。
(2)道路所在地区的气象资料该公路地处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气象资料主要包括:最大冻深、冬季最低气温、夏季最高气温、降雪量、降雨量、主风向等等(3)沿线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沿线山体稳定,无不良地质状况,山坡地下水3米以下,洼地地下水1.5米以下(4)沿线的植被及土壤分布情况。
树木较多,沿线多粘质土,山坡上1米以下是碎石土。
(5)道路建筑材料及分布情况沿线有丰富的砂砾,有小型采石场和石灰厂,水泥和沥青均需外购。
(6)交通量资料:①近期交通量(交通量自拟,计算后所得道路等级最好为二级或三级)②交通增长率:5%。
③道路必经点:起点腰七里半终点陆家屯中间控制点无要求。
④其它:无。
四、根据设计任务书可得:设计交通量:ADT=3500pcu/d,n=10,AADT=ADT5500pcu/d 由《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本路段适用于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为2000~6000辆,按平原微丘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勘测设计车速40km/h,,路基双车道宽10米,本路段起点A桩号:K0+000,高程:328m;终点B桩号K3+250,高程:299.4m,全长3.25km,此路线测量里程全长3.25km,主要技术指标如下:平曲线个数:3个。
平曲线半径:800m。
最大纵坡:6.9%。
边坡点个数:1个。
目录1 设计总说明 (1)1.1目的和要求: (1)1.2设计依据: (1)1.3公路设计概况: (1)1.4平面设计标准的确定 (1)1.5路线起讫点 (1)2 道路参数 (2)2.1 道路等级的确定 (2)2.2 公路技术标准的确定 (2)2.3 控制要素 (2)2.4平面设计技术指标 (2)2.4.1圆曲线最小半径 (2)2.4.2圆曲线最大半径 (3)2.4.3圆曲线半径的选用 (3)2.4.4平曲线最小长度 (3)2.4.5缓和曲线技术要求 (3)2.4.6平曲线要素的确定 (4)2.4.7初步设计的平曲线加桩 (5)2.4.8曲线主点桩号计算 (5)2.6道路平面设计 (5)2.6.1平面选线的原则: (5)2.7道路纵断面设计 (6)2.7.1、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6)2.7.2、最大纵坡 (6)2.7.3、最小纵坡 (6)2.7.4、坡长限制 (6)2.7.5、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 (7)2.7.6、平、纵组合的基本要求 (7)2.7.7、纵面线形设计中应注意避免的组合: (8)2.8道路横断面设计 (8)2.8.1行车视距 (8)- I -2.9土石方量计算及调配 (8)2.9.1土石方数量计算 (9)3 设计图纸及计算说明部分 (10)3.1计算说明部分(附表) (10)3.2图纸部分(附图) (10)致谢 (11)参考文献 (12)平原微丘三级新建公路设计方案1 设计总说明1.1设计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及时运用所学习的专业知识熟悉路线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勘测设计原理的理解;学会正确运用标准和相关规范。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设计的能力,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从而为毕业实习和设计打下基础。
1.2设计依据:1、课程设计任务书。
2、任务书规定的公路等级与等级相应的公路工程有关设计技术标准、规范。
以及其它相关参考资料,参考资料时应注意,参照的数据、结构、尺寸等必须与所设计的内容和要求相结合或接近,不能生搬硬套。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第1章绪论1.1 设计任务与内容设计名称:某新建三级公路路线设计设计资料:[1]公路等级: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设计速度:30km/h;[2]地形图:地形图2张,比例尺:1:2000;[3]路线起、终点:见地形图;[4]路线沿线地质:泥质页岩设计要求:①路线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②路线方案的选择和确定;③纸上定线;④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设计;⑤路线设计计算,包括:曲线要素、路线里程、纵断面设计高程、路基加宽、超高、土石方数量等;⑥图纸表格的绘制和填写,包括:平面图、纵断面图、路基标准横断面图、路基横断面图、直线及曲线一览表、路基设计表、土石方数量计算表等;1.2 设计成果设计公路为三级公路,设计速度为30km/h,路线长度大约为1500m。
焦点个数为5个,最小平曲线半径为350m,最大平曲线半径为515m。
最大纵坡为3.310%,最小纵坡为0.507%。
最大坡长为500m,最小坡长为192m。
竖曲线半径均为2000m。
第2章路线平面设计2.1 路线平面线形说明平面线形设计一般原则为(1)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地势起伏很大的山岭重丘区,路线以高程为主导,为适应地形,曲线所占比例较大。
平面线形以曲线为主。
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的选用与合理组合取决于地形地物等具体条件,不要片面强调路线以直线为主或曲线为主。
(2)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长直线尽头不能接以小半径曲线。
长直线和大半径曲线会导致较高的车速,若突然出现小半径曲线,会因减速不及而造成事故。
高、低标准之间要有过渡。
同一等级的道路由于地形的变化在指标的采用上会有变化,同一条道路按不同设计速度的各设计路段之间也会形成技术标准的变化。
(3)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汽车在曲线路段上行驶,如果曲线过短,司机就必须很快的转动方向盘,这样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是非常危险的。
同时,如不设置足够长度的缓和曲线,使离心加速度变化率小于一定数值,从乘客的心理和生理感受来看也是不好的。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The instruction booklet of the path survey curriculumdesigns目录1设计概述 (1)1.1目的和要求: (1)1.2设计依据: (1)1.3公路设计概况: (1)1.4平面设计标准的确定 (2)1.5路线起讫点 (2)1.6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2)2道路参数 (2)2.1 道路等级的确定 (2)2.2 公路技术标准的确定 (2)2.3 控制要素 (3)2.4平面设计技术指标 (3)2.4.1圆曲线最小半径 (3)2.4.2圆曲线最大半径 (4)2.4.3圆曲线半径的选用 (4)2.4.4平曲线最小长度 (4)2.4.5缓和曲线技术要求 (4)2.4.6平曲线要素的确定 (5)2.4.7初步设计的平曲线加桩 (7)2.4.8曲线主点桩号计算 (7)2.5 路线方案的拟定与比较 (8)2.5.1 两方案概述 (8)2.5.2 两方案特点比较 (8)2.5.3 两方案比选结果 (8)2.6道路平面设计 (9)2.6.1平面选线的原则: (9)2.7道路纵断面设计 (9)2.8道路横断面设计 (10)2.8.1行车视距 (10)2.9土石方量计算及调配 (11)2.9.1土石方数量计算 (10)3设计图纸及计算说明部分 (11)3.1计算说明部分(附表) (11)3.2图纸部分(附图) (11)致谢 (12)参考文献 (13)1 设计概述1.1目的和要求:课程设计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在学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以后进行。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历次的认识实习、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地、较系统地全面地完成一条或一段公路的初步设计。
通过这一环节,可以使学生基本掌握公路设计的全过程,学会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巩固已学课程并再探讨学习一些新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查阅参考书(资料)与进一步熟悉、应用和理解《标准》、《规范》、《手册》的能力。
设计说明书道路工程课程设计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道路路线设计和路面结构设计两部分。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要求熟悉公路设计规范,理解、掌握《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概念,综合运用本课程和其他有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和发展;学习道路路线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通过设计,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工程设计概念;培养学生具备道路路线设计的基本技能。
一、设计的基本方法该公路应严格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路线》设计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根据所设计公路的等级,采用相应的指标进行设计,尽量不用极限值。
根据已给出的路线为三级公路,设计车速为40Km/h,绘制至少5000米的路线设计图,并进行相应的计算。
首先进行平面设计,根据交点坐标用坐标法绘制出路线交点,得到路线平面导线,然后再根据平曲线要素以及各里程坐标绘制平曲线。
随后进行纵断面设计,纵断面线形设计应根据公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地形、地质、水文等因素,考虑路基稳定、排水及工程量等的要求,对纵坡的大小、长短、前后纵坡情况、竖曲线半径大小以及与平面线形的组合关系等进行组合设计,从而设计出纵坡合理、线形平顺圆滑的理想线形,以达到行车安全、快速、舒适、工程费用较省、运营费用较少的目的。
最后进行横断面设计,路基横断面设计各部分的具体尺寸可参照《标准》、《路基设计规范》以及设计示例确定。
一、设计步骤1.设计概述1.1目的和要求道路工程课程设计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道路路线设计和路面结构设计两部分。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要求熟悉公路设计规范,理解、掌握《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概念,综合运用本课程和其他有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和发展;学习道路路线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通过设计,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工程设计概念;培养学生具备道路路线设计的基本技能。
课程设计说明书1)设计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熟悉路线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及运用课堂上所学的勘测设计原理、标准、方法、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设计的能力,使知识系统化,从而为毕业实习和设计打下基础。
2)课程设计的任务学生应该完成1560米的路线设计图表、计算和说明。
公路等级为三级公路,设计车速为30Km/h。
3)路线起讫点本路段起点QD:K0+000为所给地形图坐标(21400,31500),终点ZD:K2+853.112为所给地形图坐标(31517.802,22025.16931),全长2.853公里。
4)沿线地理情况该工程位于XX省境内,公路自然区划为XX。
整个地形、地貌特征XX,地形起伏XX,最高海拔高为XX米,河谷海拔高为XX米,总体高差在XX 米左右。
5)沿线筑路材料等建设条件沿线地方材料有:碎石、砾石、砂、石灰、粉煤灰等。
其他材料如沥青、水泥、矿粉需到外地采购。
6)参考资料(1)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B01-2003),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2)交通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年(3)交通部·《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4)交通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年二、路线设计本路段按三级公路标准测设,设计车速30KM/h,测设中在满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及在不增加工程造价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平、纵、横三方面的优化组合设计,力求平面线型流畅,纵坡均衡,横断面合理,以达到视觉和心理上的舒展。
路线测设里程全长2.028公里,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如下:平曲线个数(个) 6平均每公里交点个数(个) 2.1平曲线最小半径(米) 65平曲线最小缓和曲线长度(米)25变坡点个数(个) 2最大纵坡(%) 2.5最短坡长(米) 360凸型竖曲线最小半径(米/处) 5000凹型竖曲线最小半径(米/处) 50002)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1)路线平面图 1:2500(2)路线纵断面图里程 1:2000 高程1:200(3)直线、曲线及转角一览表(4)逐桩坐标表(5)说明书3)课程设计的基本教学要求需要有专供课程设计的绘图教室,学生自备绘图笔、绘图纸等工具。
道路勘测设计说明公路勘测课程设计说明书1.概述1.1⽬的和要求道路⼯程课程设计是专业教学的⼀个重要环节,包括道路路线设计和路⾯结构设计两部分。
通过本设计,使学⽣对所学专业知识进⾏⼀次全⾯的、系统的综合运⽤,进⽽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巩固和融会贯通。
根据设计所给资料,进⾏平、纵、横断⾯设计及其组合处理,完成⼟⽯⽅计算与调配,编制直线、曲线及转⾓⼀览表,路基设计表,路基⼟⽯⽅数量计算表;进⾏路⾯结构类型选择,并确定各结构层的合理厚度。
1.2设计依据根据宁夏理⼯学院2009级⼟⽊⼯程专业《公路勘测与设计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以及公路勘测设计指导书。
1.3公路设计概况公路等级:三级公路交通量:⼩客车平均⽇交通量为6000辆。
设计年限:15年设计车速:30km/⼩时路基宽度: 8.5⽶其中:⾏车道宽度: 2×3.25⽶⼟路肩: 2×1.0⽶1.4平⾯设计标准的确定1、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本路段按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勘察、设计。
设计车速为30公⾥/⼩时,路基单幅双车道,宽8.5⽶。
2、设计执⾏的部颁标准、规范有:《公路⼯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1.5路线起讫点⽐例尺:1:2000;公路等级:三级;起点桩号K0+000,坐标终点桩号K0+776. 坐标起点⾼程:882.0⽶终点⾼程:908.0⽶1.6沿线⾃然地理概况东北地区某⼭岭重丘区,常年积雪冰冻地区地质概况:地表下1.0—1.5⽶内为路基可⽤⼟;1.5—3.0⽶为强风化岩;3.0⽶以下为软岩和次坚岩;10.0⽶以下为硬坚岩。
2 设计参数2.1 道路等级的确定根据所给资料,参照《公路⼯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以下简称《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以下简称《路线规范》)确定路线的设计等级,本路段按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勘察、设计。
山东交通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1.概述1.1设计任务依据及概况根据公路工程毕业设计任务书,进行本次施工图设计。
本次初步设计为山东省烟台市境内省道228线阳安至孔镇二级公路新建工程,工程起点在阳安,桩号为K0+000,终点在孔镇,桩号K4+985.170,路线4.985170Km。
本工程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设计,根据沿线村镇的分布情况,并与现有公路和规划路网相结合,在相应的地方道路、机耕路、人行路上设置平交道口。
在排灌沟渠间设置涵洞、桥梁。
1.1.1设计标准(1)主线设计标准本工程是按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的二级公路标准设计,计算行车速度80Km/h,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公路等级: 二级公路;计算行车速度: 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 12米其中:行车道宽度: 2³3.75 米硬路肩: 2³1.5米土路肩: 2³0.75米(2)线形要素标准平曲线半径:一般最小半径: 400米;极限最小半径: 250米;不设缓和曲线和超高最小半径:2500米纵坡:最大纵坡: 5%最小纵坡:路堑或其他横向排水不畅地段不小于0.3%最大坡长: 1100米(坡度为3%时)900米(坡度为4%时)700米(坡度为5%时)500米(坡度为6%时)竖曲线要素:竖曲线最小半径:凸形一般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4500/3000米;凹形一般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 3000/2000米;1竖曲线最小长度: 70米(3)桥涵设计标准桥涵宽度:与路基同宽;桥涵设计荷载:公路Ⅰ级;(4)路面设计标准路面设计标准轴载:100KN;(5)道路平面交叉标准平面交叉路线尽可能为直线、并尽量正交。
当必须斜交时,交叉角度应大于45度。
平面交叉范围内的纵坡宜设置为平坡,当条件受限制时,纵坡不大于3%。
所有的平面交叉口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设置了警告标志、指路标志、限速标志等,在主要的交叉口还设置转弯车道。
山东科技大学土建学院道路桥梁工程《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年级学号: *************指导教师:***设计时间: 2013.18——2013.24目录1 设计总说明 41.1目的和要求: (4)1.2设计依据: (4)1.3公路设计概况: (4)1.4平面设计标准的确定 (4)1.5路线起讫点 (1)1.6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2)2 道路参数52.1 道路等级的确定 (5)2.2 公路技术标准的确定 (5)2.3 控制要素 (5)2.4平面设计技术指标 (6)2.4.1圆曲线最小半径 (6)2.4.2圆曲线最大半径 (6)2.4.3圆曲线半径的选用 (6)2.4.4平曲线最小长度 (7)2.4.5缓和曲线技术要求 (4)2.4.6平曲线要素的确定 (8)2.4.7初步设计的平曲线加桩 (10)2.4.8曲线主点桩号计算 (10)2.5 路线方案的拟定与比较 (10)2.5.1选线的依据: (10)2.5.2 选线的原则: (10)2.5.3三方案综述及比较 (8)2.5.4两方案比选结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2.6道路平面设计 (11)2.6.1平面选线的原则: (12)2.7道路纵断面设计 (12)2.7.1、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2)2.7.2、最大纵坡 (13)2.7.3、最小纵坡 (13)2.7.4、坡长限制 (14)2.7.5、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 (15)2.7.6、平、纵组合的基本要求 (15)2.7.7、纵面线形设计中应注意避免的组合: (16)2.8道路横断面设计 (16)2.8.1行车视距 (17)2.9土石方量计算及调配 (17)2.9.1土石方数量计算 (17)3 设计图纸及计算说明部分183.1计算说明部分(附表) (18)3.2图纸部分(附图) (19)参考文献 (19)1 设计总说明1.1目的和要求:道路工程课程设计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道路路线设计和路面结构设计两部分。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要求熟悉公路设计规范,理解、掌握《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概念,综合运用本课程和其他有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和发展;学习道路路线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通过设计,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工程设计概念;培养学生具备道路路线设计的基本技能。
根据设计所给资料,进行平、纵、横断面设计及其组合处理,完成土石方计算与调配,编制直线、曲线及转角一览表,路基设计表,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进行路面结构类型选择,并确定各结构层的合理厚度。
1.2设计依据:根据山东科技大学土建学院道路桥梁工程《道路勘测设计指导书》。
1.3公路设计概况:公路等级:二级公路设计车速:60km/小时1.4平面设计标准的确定1、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本路段按二级级公路技术标准勘察、设计。
设计车速为60公里/小时,路基双幅两车道,宽10米。
2、设计执行的部颁标准、规范有:《道路勘测设计》.杨少伟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年《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交通部.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交通部.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年《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交通部.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年1.5路线起讫点比例尺:1:10000;公路等级:二级;起点桩号K0+000,坐标终点桩号K3+300,坐标起点高程:534.6米,终点高程:539.7米。
1.6沿线自然地理概况山岭地区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地面自然坡度大、地形复杂,日温差和年温差较大、暴雨多、河流水位变化幅度大等特点。
山岭地区路线弯多坡陡、标准低、工程量大,由于受山岭区地形、水文、地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道路平、纵、横都受限制。
2 道路参数2.1 道路等级的确定根据所给资料,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4(以下简称《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以下简称《路线规范》)确定路线的设计等级,本路段按二级公路技术标准勘察、设计。
设计车速为60Km/小时,路基单幅双车道,宽10米。
2.2 公路技术标准的确定本路段按二级公路标准测设,设计车速60KM/h,测设中在满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及在不增加工程造价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平、纵、横三方面的优化组合设计,力求平面线型流畅,纵坡均衡,横断面合理,以达到视觉和心理上的舒展。
2.3 控制要素(1)道路等级:二级(2)设计车速:60km/min。
2.4平面设计技术指标2.4.1圆曲线最小半径○1极限最小半径②一般最小半径○3平面线形中一般非不得已时不使用极限半径,因此《规范》规定了一般最小半径。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当圆曲线半径大于一定数值时,可以不设超高,允许设置与直线路段相同的路拱横坡。
圆曲线半径要求如表2.41所示表2.3 圆曲线半径要求技术指标二级公路一般最小半径(m) 200极限最小半径(m) 125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 路拱%0.2≤1500 路拱%0.2≥19002.4.2圆曲线最大半径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大半径曲线,使行车舒适,但半径过大,对施工和测设不利,所以圆曲线半径不可大于10000米。
2.4.3圆曲线半径的选用在设计公路平面线形时,根据沿线地形情况,尽量采用了不需设超高的大半径曲线,最大半径为250米,极限最小半径及一般最小半径均未采用。
2.4.4平曲线最小长度公路的平曲线一般情况下应具有设置缓和曲线(或超高,加宽缓和段)和一段圆曲线的长度;平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不应小于2倍的缓和曲线的长度。
由缓和曲线和圆曲线组成的平曲线,其平曲线的长度不应短于9s 的行驶距离,由缓和曲线组成的平曲线要求其长度不短于6s 的行驶距离。
平曲线内圆曲线的长度一般不应短于车辆在3s 内的行驶距离。
2.4.5缓和曲线技术要求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应满足以下几方面:(1) 离心加速度变化率不过大;(2) 控制超高附加纵坡不过陡;(3) 控制行驶时间不过短;(4) 符合视觉要求;因此,《规范》规定:地区二级公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60m.。
一般情况下,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当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可不设缓和曲线。
平面设计计算有关内容及计算公式(1)、交点间距、坐标方位角及转角值的计算:设起点坐标为),(000Y X JD ,第i 个交点坐标为n i Y X JD i i i , , 3 , 2 , 1 , ),( =,则:11 : : : i i i i X X X Y Y Y L --∆=-⎫⎬∆=-⎭=坐标增量交点间距象限角 arctg: 0 , 0 : 0 , 0 : 180 0 , Y X X Y fw X Y fw X Y θθθ∆=∆∆>∆>=∆<∆>=-∆<∆计算方位角当时当时当1 0 : 180 0 , 0 : 360 : i i i fw X Y fw A A θθα-⎫⎪⎪⎬<=+⎪⎪∆>∆<=-⎭=-时当时转角 "" "" i i αα+-当为时路线右偏,当为时路线左偏2.4.6平曲线要素的确定(1) 圆曲线要素及其计算根据汽车行驶在曲线上力的平衡式得:)(1272h i V R ±=μ 式中:V---行车速度(km/h );μ---横向力系数;h i ---超高横坡度。
(2) 主点桩号的计算<1>直线上中桩坐标计算:设交点坐标为) , (Y X JD ,交点相邻两直线方位角分别为21 fw fw 和, 则:11: cos (180): sin (180) ZH HZ ZH X X T fw HZ Y Y T fw =++=++点坐标点坐标设直线上加桩里程为L ,ZH ,HZ 为曲线起点、终点里程,则前直线上任意点坐标为:11 () cos (180) () sin (180) X X T ZH L fw Y Y T ZH L fw =++-⋅+⎫⎬=++-⋅+⎭后直线上任意点的坐标为:22 () cos () sin X X T L HZ fw Y Y T L HZ fw =++-⋅⎫⎬=++-⋅⎭<2>单曲线内中桩坐标计算: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横距为: 522 40sl x l R L =- 式中:l ——缓和曲线上任意点到)(HZ ZH 或点的曲线长;s L ——缓和曲线长度。
第一缓和曲线(HY ZH -)上任意点坐标21221230 cos 30cos 30 sin 30cos ZH s sZH s s x l X X fw RL l RL x l Y Y fw RL l RL ξππξππ⎫⎛⎫=+⋅+⎪ ⎪⎛⎫⎝⎭⎪ ⎪⎪⎝⎭⎪⎬⎛⎫⎪=+⋅+ ⎪⎪⎛⎫⎝⎭⎪ ⎪⎪⎝⎭⎭式中:ξ——转角符号,右偏时为“+” ,左偏时为“-” 。
②圆曲线内任意点坐标(YH HY -):()()1190902 sin cos 90902 sin sin s HY s HY l L l X X R fw R R l L l Y Y R fw R R ξππξππ⎫+⎡⎤⎛⎫=+⋅+⎪⎢⎥ ⎪⎝⎭⎣⎦⎪⎬+⎡⎤⎛⎫⎪=+⋅+⎢⎥ ⎪⎪⎝⎭⎣⎦⎭式中:l ——圆曲线上任意点至HY 点的曲线长;ξ——转角符号,右偏时为“+” ,左偏时为“-” 。
③第二缓和曲线(YH HZ -)内任意点坐标:22222230 cos 180 30cos 30 sin 18030cos HZ s sHZ s s x l X X fw RL l RL x l Y Y fw RL l RL ξππξππ⎫⎛⎫=+⋅+-⎪ ⎪⎛⎫⎝⎭⎪ ⎪⎪⎝⎭⎪⎬⎛⎫⎪=+⋅+- ⎪⎪⎛⎫⎝⎭⎪ ⎪⎪⎝⎭⎭式中:l ——第二缓和曲线内任意点至HZ 点的曲线长。
(2)、曲线要素计算:2243(m) 2240 (m) 242688() tg (m) 2s s s s s L L q R L L p R R T R p q Ly R L αα=-=-=++=-2() sec 22 s L Ly L E R p R J T L α=+=+-=-2.4.7初步设计的平曲线加桩在路线选定和曲线计算完成之后,要将路线加桩,直线段为100米加桩. 2.4.8曲线主点桩号计算计算结果详见附表“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2.5 路线方案的拟定与比较2.5.1选线的依据:(1) 道路选线就是根据路线的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质、地物及其它沿线条件和施工条件等,选定一条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又能符合使用要求的道路中心线的工作。